中國的政治教材為什麼都說唯心主義、形而上學是有缺陷的?

為什麼中國的政治書總是在批判唯心主義、形而上學,說它們有這樣那樣的缺陷,而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好像就是很好的,完美的東西?真的是這樣嗎?還是只有在中國才這樣?其他國家又是站那邊的呢?有沒有哪個國家的教育是站唯心批判唯物的呢?


中國政治教材對「形而上學」的批判,和蘇聯哲學體系對「形而上學」的批判是一脈相承的,它們的根源都是黑格爾、馬克思兩位大佬對舊形而上學的批判,實際上在這個階段,兩位大佬表達的還是「你們都不行,看我的」。

但是後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以及自稱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的人,基於馬克思主義哲學時尚時尚最時尚的思想(什麼鬼),把「形而上學」變成了一個標籤。在這一階段,「形而上學」成了「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觀察世界」的代名詞,以至所有不接受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思想全是形而上學,至於「形而上學」的本意反而沒人在乎了。

「形而上學」的污名化過程就類似於國內「公知」的污名化,一開始是指責部分「公知」造謠,之後就把「公知」和造謠等同起來,再往後就變成了「和我觀點不一樣的全是公知」,至於「公共知識分子」的本意早就沒人在乎了。

實際上「形而上學(metaphysics)」是一個傳統的哲學分支,其旨在解釋存在和世界的基本性質,關注理論哲學的核心問題。

例如「什麼是存在」「自由意志是否存在」「『我』的本質是什麼」等問題,都屬於形而上學的思考範疇,你可以認為這些議題沒有意義,但你直接說這些議題是「錯誤」的,就很滑稽了。

實際上,絕大多數人對例如「形而上學」「我思故我在」「存在即合理」等哲學概念都有著極其嚴重的誤解,把這些嚴重誤解的概念拿起來就用,也是蠻迷的……

至於 @魔王

魔王:中國的政治教材為什麼都說唯心主義、形而上學是有缺陷的?

首先哲學本來就不是科學的子集,甚至可以說科學本身是哲學的一個分支,你拿著科學哲學裡面的證偽主義當武器去指責一門哲學「不科學」,就好比你噴一個女人沒男人味,有什麼意義么?

更何況你連證偽主義也不懂。

至於你舉的四個例子,2勉強能跟舊形而上學搭上邊,1是偽科學範疇,跟形上學有毛線關係么?

3和4就純屬自打臉了。

對於3而言,天體運行和大地的結構本來就是科學的研究範疇,說這個是命題是「形而上學」只能說明你不懂科學是什麼。

對於4而言,多重宇宙,包括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詮釋、泡沫宇宙理論、膜宇宙論、M理論、弦論等都是當今科學界很流行的假說,噴這些東西是「形而上學」,只能說明你缺乏科學知識。

就這,還自稱奧克蘭大學海外教授?

你不是說反對你的人都是「神棍噴子」,「只能噴無法辯駁」么?

以上就是我的反駁,現在換你了。

一個忠告,不要在一點功課都沒做的情況下,在你完全不懂的領域胡說八道。

(本人非哲學專業學生,對哲學的理解有粗陋之處歡迎真·哲學大佬批評指正)


鑒於國內對「形而上學」這個詞的誤解之深,這個問題還是有必要系統地闡述一下。


一.什麼是「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翻譯取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在不同的語境下這個詞的解釋也不同,而且各種解釋之間風馬牛不相及,總讓人一頭霧水,比如說:

在黑格爾那裡,「形而上學」往往指的是黑格爾之前的哲學(或者說「辯證邏輯」出現之前的哲學)。

在高中政治(劃掉)...高中哲學教科書中,「形而上學」指的是「靜止,孤立的思維方式」。

在德里達那裡,「形而上學」有了一個更酷的名字,叫「邏各斯中心主義」。

在維特根斯坦那裡,「形而上學」是一堆語焉不詳的P話。

而在奧克蘭大學的某位教授那裡,「形而上學」就是「拍腦袋想出來的東西」。

究竟誰說的對,黑格爾,教科書,還是令人聞風喪膽的奧克蘭大學教授?

要解釋清楚「形而上學」究竟什麼意思並不難,回到「形而上學」所對應的英文單詞便一目了然——「Metaphysics(元物理學/後物理學)」。

(此處補充一下,「Metaphysics」確實是因為編在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之後而得名,但如果用這個意思解釋「形而上學」那麼恐怕能夠稱為「形而上學」的也只有亞里士多德諸卷了。在隨後這個詞的內涵發生了演變,顯然不是從字面上的「物理學之後」來解釋的,而是有「比物理學更基本,更超越」的意思,此處從後一個層面來理解才更貼合其本意。)

「Meta」,中文語境下譯為「元」,意為「本質的,第一性的,超越的(某些時候也有反身自指的意思)」。「元物理學」,顧名思義,指的是比物理學更本質,更超越的學問。也就是說,「形而上學」這個詞早期的意思,就是對世界本質的追問和探索,也正是因此,在很長的時間裡,「形而上學」和「哲學」幾乎是同義詞。

「形而上學」這個詞最早出現微妙的變化可能源自笛卡爾(也可能更早,此處存疑),笛卡爾在自己的哲學體系中引入了一個「我思」的概念,一個觀察者的視角。自此,「認識論」和「形而上學」之間出現了微妙的分化,而這種分化在康德那裡變得愈發明顯,那就是康德基於對理性的重新考察和界定,作出了「現象——物自體」的劃分,並為歐陸哲學留下了一個史詩級大坑——「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問題」。據我所知,這個坑現在也沒填好(此處腦補黑格爾的奸笑)。

康德這種劃分造成了本體論——認識論之間的割裂,自此,「形而上學」和「認識論」出現了明顯的分野。前者研究世界的本質是什麼,後者則研究何為「知識」,以及我們的理性能力能在何等程度上認識「本質」和「真理」(注意此處的概括並不嚴謹)。

而造成「形而上學」的詞義發生重大轉變的則是黑格爾。「形而上學」預設了一種永恆不變的終極實在和理性秩序,一種統攝萬物的多中之一。但在黑格爾看來,世界的本原並不是不變的,而是不斷流動的,這個流動的本原叫做——「絕對精神」。當然更重要的則是黑格爾對「形式邏輯」的批判和揚棄,黑格爾認為,「形式邏輯」以及以此為基礎的「形而上學」完全可以被「辯證邏輯」和「辯證法」悉數納入囊中並築成完整無缺的理論體系(這也是「黑格爾認為學哲學就是為了讀懂黑格爾」這個網路段子的由來)。「絕對精神」在「否定之否定」的歷史性外化中完成「主觀精神——客觀精神——絕對精神」的辯證統一,於此,黑格爾成為最後一個形而上學體系的完成者,「雖然他的哲學幾乎全是錯的」(來自羅素的評價,與筆者無關)。

好了,現在我們知道把「形而上學」和「靜止,孤立的思維方式」扯到一起的觀點最初來源是哪兒了。當然,這種評價是基於辯證法家們的立場而言,脫離了辯證法的語境,這種論調就毫無意義。

不過真正把「形而上學」固定地解釋為「靜止,孤立的思維方式」的,則是一份蘇聯的政治文件,這一點見知友唐逍的考據:唐逍:將形而上學定義為與辯證法相對的、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觀察事物的思維方式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而承襲了蘇聯意識形態的中國,自然也就沿用了這種說法,到此我們已經把「形而上學」本身的意思和其內涵的演變梳理清楚了,接下來談談其它幾個問題。

二.「形而上學」是否和「科學」是矛盾的?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確——不是。

「形而上學」是探究世界本質,終極真理的學科,而「科學」是基於經驗主義的研究方法,以實證為基礎手段的一種認知體系(在此意義上說科學屬於哲學的分支也不為過,當然還是取決於在何種語境下界定這兩個概念)。

「實證」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其實一直伴隨著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但將此規範化為一種固定的研究範式,則是晚在伽利略時期。

伽利略與牛頓等人開始強調觀察,歸納,總結,實驗對認識世界的重要性,並提倡從對自然現象的歸納中進一步發現普遍性的規律。也正是得益於實證的研究方法,牛頓才得以撰寫和發表了他那本跨時代的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為後來的科學研究開闢了道路。

人們也許會問,既然實證大法這麼好,為什麼早不用?

這與根植於歐陸哲學中的理性主義傳統有關,在很長的時間裡,「經驗」一直被視為是不可靠的東西,只有通過理性,才能接近「真理」。這種如今看來充滿偏見的觀點並非沒有道理,這涉及到歸納法自身的缺陷——無法對結論保真(參見「羅素的火雞」)。

我們不妨來考察一下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1.歸納自然現象。

2.發現某種「普遍規律」。

3.基於發現的「普遍規律」做出預測。

4.通過預測與實際觀測是否相符來檢驗「普遍規律」的正確性。

這裡存在兩個很致命的問題:

1.對個別事物的歸納能否得到普遍性的規律(特稱命題如何推出全稱命題)?

2.當我基於某個得出的「普遍規律」,推理出「X條件下Y發生」,實際結果也確實如此時,能否說明規律本身的正確性?

對於1暫且不論,但對於2,可以舉出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基於牛頓力學體系,我們計算出了某個(或者很多個)星球的運行軌道,實際觀測也確實如此,所以牛頓力學是正確的嗎?事實告訴我們並不是,廣義相對論取代了牛頓力學成為新的「普遍規律」。但這至少說明,檢驗只能對科學命題「證偽」,卻不能「證實」。當然你也許會認為只要我們不斷去檢驗並完善最終一定會逼近那個真正的「客觀規律」,但是注意這裡的用詞,「逼近」二字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了。

此外,科學是否完全是基於歸納的學科呢?其實也不盡然,因為當我們歸納到一定程度並得出某種「規律」的時候,是可以以此為基礎演繹出諸多結論的。但是因為該「規律」本身由歸納得出,而歸納法不對結論保真,故而在此基礎上演繹出的結論同樣無法保真。歸納法的天然缺陷導致科學的邊界止於對世界提出一種理論刻畫和描述,而「描述了世界」和「發現了世界的本質」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

蒯因的一段比喻恰如其分地道出了我們所處的困境:「我們的知識體系就像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在航行中我們只能對船身進行局部修補,而且只能補此以存彼,補彼以存此,不可能進行全面翻修,因此也就沒有什麼是絕對的知識基礎的問題。」

我們不可能等到船身完美無缺後再出海(實際上這也做不到),而只能在航行的過程中不斷修補。正因為此,界定科學自身的邊界才尤為重要,只有在某個框架和前提下,科學才能充分發揮它的作用。

與很多人認識相悖,「科學」與「形而上學」之間其實並非彼此對立,而是一種依存關係。科學需要一個形而上學的基礎和前提來搭建起知識的大廈,當取消了形而上學的基礎,科學自身也就成了一座空中樓閣。而找到這個基礎,其實也就是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所試圖解決的主要課題之一。我們在此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

1.一個科學命題:某物受外力作用是使其運動狀態改變的原因。

2.一個形而上學命題:萬事皆有因。

通過這個例子,科學與形而上學之間的關係,諸位是否窺知一二呢?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科學」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某種「結論」,而更應該理解為一種「方法」。我相信就算明天耶和華臨世彰顯神跡,科學家們也仍然會用科學的方法去分析「神跡」背後的原理。科學是在自我否定中不斷發展的,而這,也正是科學和實證的精髓所在。

三.「唯物主義」是正確的,而「唯心主義」是錯誤的嗎?

如果單挑這個問題出來難免有一絲挑釁的意味,恩格斯做出這種劃分也許有方便於政治實踐的考慮,但是實質上這種劃分不僅粗暴,而且很不嚴謹。

比如說,持有「唯物主義」信仰的諸眾,高唱著「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砸爛了舊世界。但他們信仰「唯物主義」的方式卻是把廟中舊的神砸爛,然後造一尊新神來拜,把「天地君親」改了個名字叫「偉大導師」,那麼這種對「唯物主義」的信仰本身足夠「唯物」嗎?當然人性的懦弱使得人們永遠需要一個「上帝」來驅散對未知和不確定的恐懼,承攬做出選擇的後果和責任,無論其是宗教的「上帝」,還是人造的「上帝」。

再比如,以辯證唯物主義為綱的部分左派人士(此處指真左派),為了反形而上學而沉溺於辯證法的話術太深,自恃掌握了「宇宙真理」,固步自封拒絕和世界對話,關起門來傳授所謂的「屠龍之術」。因為政治實踐受挫便試圖從先師的書本中尋得真理的垂示,這種做法是否還貼合「唯物主義」這四個字呢?畢竟,曾在文革中把《相對論》貶為主觀唯心主義和相對主義反動學說的,可是那些以「唯物主義」自稱的人。

如果囿限於這種二元對立的話術中,那往往只能斷絕進一步認識世界的可能性,粗暴的劃分本身就是一種「唯心」的體現,只有跳脫出來,才能獲得更廣闊的視野。

在此我的建議是,「唯心主義」也好,「唯物主義」也罷,都不應該將其理解為一種已然擺明的確鑿結論,而更應該將其理解為一種方法和態度。在更廣闊的層面上,我們應該擯棄這種狹隘的話術,只有這樣,才能回歸問題本身,而不是在這種政治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的無聊爭論中浪費時間。

其它問題明天再補/也可能坑掉不補了(已坑),諸位晚安。

by【星瀾微漾】


怎會只有中國(大陸)?國內教科書馬哲基本承襲蘇聯官方教科書,蘇聯教科書曾長期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模範。這種馬哲也沒有說唯心主義、形而上學都一無是處,否則還怎麼叫「一分為二看問題」?連列寧都說,聰明的唯心主義比愚蠢的唯物主義不知高到哪裡去了。最後,麻煩不要黑馬克思,馬克思不背鍋,因為教課書的馬哲恰恰纔是唯心和形而上的,而非馬克思的。詳述可見:

千手關叔:如何看待「物質決定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觀點?

千手關叔:如何用一句話概括歷史唯物主義?

千手關叔: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到底是不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如果不是,為什麼?

千手關叔:「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這句話究竟對不對?

千手關叔:為什麼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為什麼物質的固有屬性是運動?

千手關叔:如何理解「實踐決定認識;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千手關叔:列寧說馬恩將自己的哲學觀點叫做「辯證唯物主義」的文本依據何在?

千手關叔:馬克思恩格斯出身都屬於資產階級,為什麼要搞共產主義專政自身?

千手關叔:如何評價《反杜林論》?

千手關叔:毛澤東的辯證法是不是黑格爾哲學意義上的辯證法?

千手關叔:毛主席在《實踐論》里的這句話對嗎?為什麼?

千手關叔:馬克思主義有幾種派別?


@星瀾微漾 的答案就哲學方面解釋的很好了。其他很多答案,講真,該補補哲學史的課了。

我想從歷史和思想兩方面談談原因,算是做一個補充。

從歷史的角度來說

中國政治教材體系是來自蘇聯的,主要就是補充了矛盾論之類的內容。所以這個問題基本等價於蘇聯教科書為什麼這麼說。

我首先要否定一個觀點,就是認為蘇聯教科書的觀點來自恩格斯-列寧。確實,蘇聯教科書的內容主要是來自他倆的作品,但他倆的作品不代表他倆的觀點。道理很簡單,恩格斯的作品致力於做思想普及工作,對象是工人階級,所以他的作品是典型的表現性作品,會自然遮蔽自己的一些思想。俞吾金講恩格斯遮蔽了馬克思,就沒考慮這個問題,其實馬克思自己也遮蔽了自己,像《提綱》是恩格斯發的,《德意志意識形態》沒發出來。列寧主要貢獻的是《唯批》,但那時候他受普列漢諾夫影響很大,與後來他鑽研黑格爾之後形成的思想有質變。

下面進入正題,其實唯心主義、形而上學有缺陷就結論而言,在馬哲里是沒問題的,但教科書的問題是論證偏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對象問題。在十月革命後,布爾什維克黨面對的群眾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根本不可能理解複雜的哲學史及其相關哲學問題,同時俄國受宗教的影響很大,因此反宗教就成為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在這種情況下,採用《終結》里簡單的兩大陣營論來作為宣傳方式就是很自然的選擇。宗教=唯心主義=錯誤的邏輯就這樣產生了。至於形而上學,我認為也是宣傳上簡化後的提法,後面再說。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政治教材的這種說法是一定歷史時期,即社會經濟不發達,群眾文化水平不高的情況下的特定產物,並不是一種嚴謹的觀點或者科學結論。這在那種歷史環境下是合理的。產生現在這種謬誤情況的原因是,到斯大林時期,這種本來是用於宣傳後的簡化觀點被視作是馬哲的權威解釋並且在教科書中定型,並且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群眾文化水平的提高,這套觀點逐漸就顯出消極一面了。

從思想的角度說

其實前面的答案說了一部分了,但是他對馬克思講的不多,主要講了黑格爾,我做補充說明。

對唯心主義的批判,毫無疑問,作為唯物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當然是批判的,但並不是像教科書一樣把它和宗教等等聯繫在一起,甚至說唯心主義是反科學的。其實恰恰相反,科學裡有唯心主義的科學哲學還真不少。事實上,馬克思主義雖然是唯物主義,但更加接近和青睞唯心主義,特別是黑格爾的,和傳統的唯物主義共同之處真不多。教科書宣稱的樸素唯物主義-形上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完全對不上哲學史。

馬克思主義對唯心主義的批判是現實性的,其基本立場是認為唯心主義放大了人的主觀方面,從而脫離具體現實,忽視了以實踐為中介的人-客觀世界互作。列寧的評價就很準確,唯心主義是一朵「無實花」,雖然它說的很好,但卻不能用到現實裡面,改變世界,自然就是好看不結果了。並沒有武斷地像斯大林那樣指認唯心主義都是「硬說」。

所以教科書中對唯心主義的批判主要是因為歷史問題,而非思想問題。其思想邏輯和馬哲是異質的。

對形而上學的批判,前面的答案說的不太完整。首先,其實可以說哲學在相當一個歷史時期內可以等價於形而上學,也就是討論本體論的。 @秦白 的答案講的就很好,搞形而上學最厲害的那位是搞辯證法的。黑格爾的辯證法囊括一切,目標就是做哲學的哲學,堪稱究極形上。

其次,馬克思對形而上學的批判又和黑格爾不一樣。事實上馬克思是把辯證法唯物化以後消解了形而上學。對於馬克思來說,人的認識都是在一定歷史環境下的具體存在,像黑格爾那樣把人的認識結構等價為世界本身結構的說法是不正確的。既然人的認識只能是一種具體的歷史的東西,那麼超歷史的那個世界本原就被消解掉了,它只是人的偽構造物。能夠看出,馬哲批判形而上學和批判唯物主義就旨趣上說是一致的,就是回到現實。馬哲並不是說形而上學在理論上是錯誤的,而是說它在現實中根本不存在。哲學上很多問題的解決並不是因為判定了正誤,而是這個問題失去了意義。

從這裡可以看到,把形而上學說成是靜止、片面、孤立也並非空穴來風,形而上學代表的其實就是一種抽象的超歷史的觀點,雖然這個內涵已經超出其本有的哲學含義了。既然是超歷史的,那就是不考慮現實環境的變化,當然就是靜止片面孤立的了,不過具體怎麼總結出這三條,還有待考證。但教科書直接用後者來覆蓋前者,本意應當是簡化內容,方便理解,卻讓內涵明顯超出原有界限,就導致了批判面的擴大,也導致其原有意向,即從現實出發的旨趣被遮蔽,弄的大家雲里霧裡。

最後說個題外話,科學和形而上學的依存性在過去,比如說一兩個世紀或者更久以前可能是對的,但現代來說,一般應當是不大承認形而上學的。比如有的科哲觀點就否認客觀真理的實在性,那怎麼可能有形而上學呢?


當代哲學如果有本體論立場的話一般都是唯物論的(現在叫做物理主義)。唯心論近代以來名聲就不是很好,黑格爾之後基本就沒落了。我國教科書體系源自馬克思和恩格斯,而十九世紀那一代知識分子基本上都是靠學習和批評黑格爾起家的。說唯心論不對是因為黑格爾的後學分了辯證法派和唯心論派,而馬克思就是站辯證法反對唯心論的。說形而上學不對是因為黑格爾說形而上學不對,黑格爾的意思是他以前的形而上學不對(指的應該是沃爾夫體系獨斷論;言下之意就是我的形而上學比它好),這種說法就被延續下來了,辯證法其實就成了一種新式的形而上學。所以我們的教科書把唯心唯物、形而上學和辯證法視作哲學的基本問題,然後站唯物論、辯證法,反對唯心論和「形而上學」,這其實都是有歷史背景的。

當代哲學如果不是專門研究十九世紀哲學的話,基本就很少很少會提到黑格爾了。所以我也不知道別的國家教科書里怎麼講,反正到大學哲學系裡不經常講這一套。


現在教材里的這套唯物對立唯心、物質決定意識、發展、聯繫之類的「哲學」是斯大林同志當年纂寫在《聯共(布)黨史》的,

由於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我國教材後來沿用了其說法並加上了矛盾論,直到今天沒做太多修改就把他一直當做了金科玉言。

誠然,這些話在馬、恩的著作里都能找到出處,比如樓主提到的靜止、孤立的形而上學,在《反杜林論》中能找到類似的說法。

但是在哲學史中,事實上關於哲學研究什麼,是存在論和認識論之間的變換,以笛卡爾為分界點,哲學轉向了認識論,認識論到胡塞爾就到了盡頭,而到了海德格爾又轉向了存在論。

將哲學史理解為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的鬥爭史,把唯物主義與進步、唯心主義與反動等同起來,雖然對什麼都不懂的文盲佔大多數的當時的普及教育有幫助,但是的確是一種簡單、粗暴、武斷、不負責任的哲學觀。

形而上學的定義和不同時間的不同說法,上面的高票答主已經解釋的很清楚了。黑格爾將其之前哲學上的形而上學進行了教材上的定義,並用自己的辯證法對其進行了消解,歷史上最大的形而上學家親手消解了形而上學。

而馬克思在其哲學研究過程中已經放棄了追究這種研究方法,認為這些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如何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他認為抽象的唯物主義者因其抽象性而與抽象的唯心主義者在本質上是同一的。

「抽象的唯靈論是抽象的唯物主義;抽象的唯物主義是物質的抽象的唯靈論。」——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

馬克思贊同的唯物主義是在實踐活動基礎上的「唯物主義」,而不是張嘴就來的抽象層面上的對立。

課本上的所謂馬哲,的的確確是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的話,但是以上諸位的前提他們並沒有說清楚,用斷章取義的做法強行把各位的原意和話語割裂,變成了機械、呆板的口號式教條,

就像列寧在《哲學筆記》中諷刺的「聰明的唯心主義比愚蠢的唯物主義更接近於聰明的唯物主義。」


先搞清楚,唯物和唯心壓根不是應該拿來二選一的東西。

和唯心主義(idealism)在概念上相悖的叫做實在論(realism),這玩意和唯物主義(materialism)差著十萬八千里。

首先,為什麼會出現唯心主義和實在論的分歧?它們各自指什麼?

那麼設想一下,你面前有一張桌子。這張桌子有一個固定大小,深棕色,摸起來是又硬又涼的,敲擊後會有清脆的聲音。

那麼,從你的角度而言,這個桌子到底是什麼?

這個問題或許看起來很突兀,但是細想下,其實有兩種回答。第一:它是擁有棕色等性質的一個東西。第二,它本身就是這些性質的集合而已。

第二個答案並不可笑,因為對於你而言,你假設這張桌子是個實在的東西,唯一的途徑就是通過你能接收到的一些可被觀測的(或通過儀器推斷出不可觀測的)性質。除此以外,什麼都沒有。那麼從一開始,為什要做這個假設呢?

這也就是唯心主義和實在論分道揚鑣的地方:前者否認有這麼一個「東西」叫做桌子,認為一切你接收到的信息都只存在於你自己的心靈/靈魂/意識等(至於為什麼這些東西存在以及有什麼性質,是另一個問題,且實在論者未必會否認它們的存在),而沒有一個確切的實體存在,因為這個獨立於感官的實體根本就像個捏造的東西。後者,也就是實在論,恰恰相反,認為這樣的實體必然存在,不然感官的來源太隨意了。(當然康德的先驗唯心是另一回事了)。

那麼唯物主義又是什麼東西呢?它是認定一切一切一切事物的基礎都是物質。這和實在論完全兩碼事。一個實在論者可以信神,可以信靈魂,可以信來世,而一個唯物主義者完全不可以,除非這些東西本質也是物質能體現的。當然一個唯物主義者當然一定是一個實在論者,畢竟在唯物主義語境下意識也是物質的結果。

所以說,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二者雖然互斥,但絕對不是一個好的比較。唯心主義和實在論屬於很大的概念,分別可以有幾百種方式體現出來。然而唯物主義可以操作的空間很小很小。

PS:唯心主義和現代科學,絲 豪 不 沖 突 , 能 完 美 兼 容

PPS:對於答主的問題,政治書上講的哲學也能當真的話,是不是童話故事書里的魔幻物理學也要當真?


我把題主的問題分為兩個部分以便回答:(1)政治教材為什麼要這麼講,這麼講的優長在哪?(2)如何理解唯物主義、唯心主義,辯證法、形而上學四個概念?

一、批判蘇聯模式的知識論式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起點。無論是弗洛姆的心理學的馬克思主義、薩特的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阿爾都塞的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都是以蘇聯模式為「靶子」的。而政治教材所採納的恰恰是蘇聯模式的版本。在上世紀80-90年代,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界開始系統的批判蘇聯教科書哲學,並在此基礎上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共識。題主的表述,放在當今馬哲圈裡已經難以獲得大家的認同。或者說,馬哲學界所理解的馬哲已經不是政治教材里的馬哲了。那麼這種模式何以延續至今呢?

這就要從蘇聯模式所具有的優長談起了。首先,這種模式具有完備的體系性。當馬克思哲學初創時期,馬克思並沒有給世人留下一個黑格爾式的宏大的哲學體系,而是突出強調了哲學所應具有的批判本性。這是一種具有不確定性的確定性思維,它無法滿足人們日常的認知習慣。因此如果要讓馬克思哲學進入大眾的心中,就需要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建構出一個體系。也正是在這個背景下蘇聯模式應運而生;其次,完備的知識體系易於統一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總是關乎人們對於政權合法性的信念,在這個問題上需要人們達成一種基本的、普遍共識。這種共識最簡單的形成方法就是預先設定對錯判斷的標準,並將這套標準以重複的方法進行宣傳、灌輸直到成為人們的常識。試想如果對於一個高中生、大學生而言,如果就「馬克思哲學是哲學還是科學、是否存在辯證唯物主義」等這類關於馬克思哲學的基本問題都無法獲得確知答案,可想而知會是多大的衝擊。但這恰恰是馬哲學界爭論過的焦點問題之一。學術與政治之間始終保持著一定的張力,這在何處都是如此;最後,蘇聯模式所體現的思維方式與人的日常思維方式有很大的契合性。人的日常思維是建立在二元對立基礎上的對錯判斷的思維。人總是要為自己的思維與行動獲得一個確定性的支撐,而將這種確定性之外的理論、觀點視為錯誤的。而這個確定性則會給人的行為以合法性、合理性的方式,調動起人最大的激情與狂熱。這樣的例子俯拾即是。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一陣子,有個專家叫張悟本,他說吃綠豆能夠包治百病,於是全國掀起了一股「綠豆熱」。人們是相信張悟本或是相信綠豆的功效嗎?都不是。人們相信的是張悟本背後的光環(專家)和這光環背後隱含的叫做「科學」的價值。蘋果手機之所以能夠熱賣的原因之一,也是它代表了最為先進的科學技術。「科學」就是前邊說到的確定性的一種表現形式。而蘇聯模式的賣點就在於它自詡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就世界範圍而言,每個國家都會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只不過叫法不同,做法不同。坦率地說,我們目前的教育方式有些生硬,所以也激起了學生的一些反感。而國外是不是也強調唯物與唯心的對立呢,其實不用強調,普遍的物質主義與實用主義,功利主義與消費主義成為了現代性發展以來整個世界的「頑疾」。換言之,大部分人都在本能上成為了物質主義者。

二、哲學意義上的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形而上學、辯證法

首先,我們要把「形而上學」單拿出來,因為它並不是與後三者一個層面的概念。形而上學是指一類問題。相對於現實生活中具體的問題,這類問題具有著超越性與基礎性。籠統而言,它是關於真、善、美的終極追問。而在對這一問題的追問與回答中,人能夠獲得最為基本的存在感、意義感和自洽感。從這個角度上看,任何哲學都是一種形而上學,馬克思主義哲學也不例外儘管現代哲學旗幟鮮明的批判形而上學,但其所關心的問題域、話語方式恰恰是形而上學的。此外,形而上學是不是只是哲學家的「專有對象」?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曾思考過形而上學的問題。在我的家鄉有一句話叫「生活要有奔頭」。這個「奔頭」實際上就是關於形而上學問題的樸素表達。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這類問題總是縈繞在每個人不同的人生階段。換言之,人生也可以理解為對這類形而上學問題的回答。只不過哲學將這種回答概念化、系統化而已。

其次,我們來看「辯證法」。在古希臘,「辯證法」的原意是對話的意思。在蘇格拉底看來,對話是使人知覺自身意見中所含有的真理,並澄明這種真理的重要方法。儘管柏拉圖不再相信日常對話的意見中包含的真理的觀點,但其仍然保留了辯證法。辯證法被視作通向形而上之存在(真、善、美)的路。實際上,包括馬克思與黑格爾等等大多數哲人所說的辯證法都是這層意思。與前代的辯證法相較,黑格爾的辯證法具有突出的歷史性特徵。它指概念在自我矛盾中的自我否定和超越,從而實現更高的綜合、統一和在否定。也正是在這個視角下,他將世界歷史理解為絕對精神自我認識與外化的發展過程。如果把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替換成「人」的話,實際上人的一生就是一個認識自己、否定自己、突破自己、從而完善自我的生命過程。馬克思在肯定黑格爾的辯證法的同時,發展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在他看來,黑格爾的辯證法儘管抓住了辯證法的批判性,但他還是建立在二元對立思維方式的辯證法。黑格爾哲學嚴密的體系性「悶死『』了其批判性。換言之,打破傳統哲學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建立在實踐觀點基礎上的辯證思維是馬克思哲學的重要貢獻。也正是在這點上,馬克思哲學成為了突破傳統哲學的先鋒。由於黑格爾哲學達到了傳統哲學的巔峰,因此黑格爾及以前的傳統哲學被稱為形而上學,形而上學無形中成為了主客二元對立思維方式的代名詞如今,學界對於辯證法的理解日益生活化,辯證法被視為「生活的藝術」。它要求人們擺脫狹隘的非此即彼不相融通的思維習慣,追求更加高遠與通達的生命境界。當然,辯證法還從另一個意義上被使用,如霍克海默、阿多諾的「啟蒙辯證法」。它指事物由於其內在缺陷必然向其對立面轉化,轉化的結果不是更高層面的綜合,而是自我瓦解與毀滅。須要注意到,辯證法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庸俗化成為怎麼講都有理的「詭辯術」。辯證法被曲解為替沒有原則、沒有底線的生活開脫的說辭。孔子的「鄉愿(沒有原則的好好先生)德之賊也」,同樣也適用於辯證法在當代的「窘境」。

最後,再來談談「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這對概念。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有很多種層面的意思。一方面是依對世界的本原問題的回答,這也是教科書上的劃分方法。在常識看來,唯心主義顯然是荒謬無比的。但唯心主義者並不是身體或智力上的殘缺人士,如果前面有堵牆,唯心主義者也不會裝作看不見的往上撞。那麼唯心主義為什麼會提出如此匪夷所思的思想呢唯心主義的觀念實際上,具有其經驗的基礎。也就是陶淵明說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經驗。當一個人專註於某項事情的時候,周圍的環境對他來說就變成了意識不到的非存在。此外,唯心主義的目的也和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即以概念的方式把握現象。列寧曾就芝諾的「飛矢不動」指出,芝諾的目的不是否定運動,而是在思考如何以概念的方式把握它。我們就生活在一個概念的世界中,對於概念取得某種共識是人和人交流的基礎。比如我說一個人,你不會認為我在講一個猴,這就是我們對於「人」的概念有了一個基本的共識。而唯心主義的追問,就是要把這一概念清晰化。恩格斯認為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劃分也只是在世界本原的問題上有意義,並且具體例舉出如果將這種劃分擴大化會造成怎麼樣的混亂。(參見、馬恩選集(第4卷).《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篇.人民出版社.2012:238-239)

另一方面,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也可以被理解為認識世界的兩種方法唯物主義指基礎存在論的因果觀,而唯心主義指目的論的因果觀。前者相應於我們說的綜合的方法,後者相應於我們說的分析的方法。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是同時而非將二者截然分開的研究嗎?所以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壁壘在生活中並不存在,它只是為了理論分析需要而產生的理論框架。因此,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和正確與否並不相關,只能說是看待事物的兩種不同視角而已如果唯心主義有缺陷的話,唯物主義也有,正因為二者都不能說盡善盡美,所以才須要另一者作為補充

P.s.如果題主是面對政治考試的話,那麼還是按照教材來答吧。如果想明白這些到底是怎麼回事,現在信息這麼發達。讀讀原著,讀讀經典,有些問題自然會得到解答。


這個問題你必須先明白什麼叫唯心,什麼叫唯物。
不論是誰的哲學,只要它的原點來源於人的認識那就是唯心。來自個體是主觀唯心,來自群體是客觀唯心。
而原點是客觀世界本身,則是唯物主義。
唯心和唯物最本質的區別,一句話,原點是客觀現實還是主觀認識。
中國政治課為什麼批判唯心主義,從上面唯物和唯心的區別題主應該可以看出來了。


因為那就是有缺陷的。

首先,這世界上就沒有沒有缺陷的東西。只要具體存在的東西,無論是抽象還是具象,必然都有缺陷。缺陷是比較出來的,相異的事物必然各有短長,相比之下的短,就是缺陷。只要世界不是絕對勻質的,那麼每個具體存在的東西,都有缺陷。當然,也必然都有優點。

但是,利有大有小,弊有大有小。人處事處世,就在於權衡利弊,利取重,弊取輕。

辯證唯物主義當然也有缺陷。這一點,辯證唯物主義並不會否認。但是,相比較而言,辯證唯物主義的弊要比形而上學、唯心主義輕,利要更重,符合認識現實物理世界、理解現實物理世界、運用現實物理世界的現實、迫切需求。所以,中國政治教材就取了一個利重一點、弊輕一點的「哲學理論」。

說實話,就《形而上學》為三茬「西方文明」定位的智慧、哲人的定義:「哲人就是什麼都知道,但不必知道細節,……只應施為不應被施為,其他人應該服從他,他不應該服從其他人。」已經教壞了三茬人了,受這玩意教化越久,組織度越低,越趨向於自我毀滅、自我崩解。這玩意,就讓世外的與世無爭的高人玩去吧,真的不適合以組織度為根本生存保障的俗世人類。

路線錯誤,知識越多越反動。毛主席誠不我欺。


因為課本是從簡單實用角度出發,給受教育者進行科普的。


因為必須強調中國現代性政治理念相對於傳統社會與西方社會政治文化的優越性,以此作為當下社會管理階層合理化自身地位的充足證明。

古典文化普遍偏向唯心(意識決定論),是因為心識本身就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而從文化內涵上來講,文字元號本身異於物質生活條件的差異性讓其必然被作為物質生產之外的「活動」被構建。物質性生產關係的決定性影響本身也是現代社會自我規訓所塑造出的一種意識形態。而意識形態本身都是作為某種特定生產關係與權力結構的反應,被塑造出來的。

民選政府的合法性,來自天賦人權對於古典等級制的批判。所以,在西方社會你可以唯心,但你不能宣揚特權階級和等級劃分的必要性。

同理,當今中國社會結構模式得以建立的基礎是我們近現代以來幾次「鬥爭」、「革命」和「改革」的「成功」。所以在中國你可以宣揚人和人就是不平等的,但不能說中國社會的近代革命和現代化建設是失敗的。

一個道理。

而現代中國得以建立的基礎和原則,就是不同於古典文化與資本主義文化的「唯物主義」。所以,因為現代中國的建設是成功的,所以「唯物主義」必然是正確的。因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是成功的,唯物主義作為指導原則又是正確的,所以將來中國在此種指導選擇的指引下也一定會越來越好。因此,堅持唯物主義相對於唯心主義、辯證法相對於古典形而上學的優越性是我們必然的選擇和不變的堅持。

關鍵不在如何解釋世界,而在如何改變世界。通過十幾年的學校學習我認為我國的政治教科書充分實踐了此一指導原則。從而可以判斷其作為規訓話語和意識形態塑造的工具,在將原本更加多元化的意識形態進行單一化改造從而改變世界的角度,是很成功的。


因為不管你是哪裡來的禪師、道長、神父、阿訇,你都得活在這個物質組成的世界,你就算再厲害你也得遵守物理法則,你想要活下去你就得了解這些法則,認識各種物質,而不是去幻想你能活在一個唯心的精神世界,或者是哪個活在精神世界的大神可以違反物理法則來幫助你。


我們不應該從學術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之前有人問過唯心主義和科學有衝突嗎?我的回答是這毫無關係。

唯物主義和形而上學有衝突嗎?並沒有衝突。

只有馬克思的辯證歷史唯物主義和形而上學有衝突。

為了宣傳馬克思的思想,必須否定一切非馬克思的思想,這樣就很清楚了,於是政治經濟學也就和庸俗經濟學產生了衝突,實際上有衝突嗎?

知識這種東西,只有對錯,沒有衝突。

你猜想的哲學觀更加符合世界運行規律,那麼你說的就更接近真理,你的理論更完備,那麼你說的就更對,反之亦然。

所有衝突都可以歸於意識形態的對立,而不是事實上的對立。


任何理論都不不可能是完備的,所以形而上學和唯心論一定會被批判有缺陷。當然,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也是有缺陷的,政治課本不說罷了。


康德說,有兩樣東西令我震撼:一個是頭頂燦爛的星空;一個是內心道德的法則。
前者說的是物質世界的規律,後者說的是心靈道德的規範。
西方實證科學只重視前者,卻忽略了後者。實質上,兩者同根同源、同等價值,是這個宇宙最根本的法則所派生出來的一個硬幣的兩個面。
宇宙是一元的。
這個『』一元『』,即不是單純的物質;也不是單純的精神。
然而,它有時會呈現為物質的『』面目『』;有時會呈現為精神的『』面目『』。
換句話說,物質與精神乃一體兩面、效應同步,二者絕對不能徹底分割開來。
任何將世界強行劃分為物質、精神兩大元素,並且通過討論二者的關係的方式來理解宇宙的做法都是對完整宇宙的肆意肢解。
人的認知是分層次的。物質、意識概念的劃分,只有靠掛在某個特定的認識層面上才具有意義。一旦越出了這個認識的層面,二者的劃分隨即喪失意義。
在宇宙中,並不存在不伴隨任何物質變化的『純粹』的意識活動;反過來講,同理,亦不存在與精神、意志絕對分離、徹底脫鉤的『純粹』的物質運動。
只是人——這個生命的物種——在運用某種意識狀態觀察宇宙時,是必須先截取出一個特定的層面,然後才能夠使觀察對象呈現出一個相應結果的,所以就造成了只見其一、不見其二的觀察結果。
說到底,人不過是宇宙的產物——無論是『物質』,亦或是『精神』。這個宇宙的產物,卻要依靠宇宙的賦予,試圖去認識這個宇宙本身。
以上。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問題是屁股決定的,你只要選邊坐好就行,不需要用腦袋。


你得知道,史上最牛的形而上學大師是搞辯證法的……


樓主都不看書名的嘛?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當然要講唯物主義和辯證法,這都是在批判其他哲學的基礎上的。


我們對形而上學(Metaphysics)的看法是形而上學(片面、靜止、孤立的看問題)的


推薦閱讀:

「一流人才在軍界和商界,二流人才在政界,三流人才在學術界」這句話有道理嗎?
西方與中國對馬哲的解讀有何不同?
官員為何不喜歡上網?他們真的不關心網民怎麼議論他們么?
法國國民陣線主席勒龐贏得 2017 年法國總統選舉的可能性有多大?
如何評價環球時報談內陸核電安全爭議時質問——「中國人莫非全世界最膽小」?

TAG:政治 | 哲學 | 唯心主義Idealism | 唯物主義Materialism | 馬克思主義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