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王興創造的「謬望」這個詞?
來自王興和財經的訪談:
《財經》:聽說你最近造了一個詞?
王興:謬望。因為我發現最糟糕的事情是一個公司設定一個目標,但它其實是達不到的,因為那個戰略定位一開始就是錯的。這就是謬望。大家經常討論希望、討論失望、討論絕望,但如果人們真的能看清楚環境,就不太可能發生絕望的事情。
一個堂吉柯德式的詞。創業者帶著情懷和對結果的幻想自high上路了,一路上被反覆虐殺,結果自然失意,但卻收穫了旁人的掌聲,感動了自己,心底甚至還有那麼一點點小小的歡愉,以為自己是個悲情英雄了
這詞比妄念,荒謬等詞高明多了,觸到了創業者的G點
很多創業公司設定的前景都很遠大,最後匆匆倒閉
之前在一個學車類公司上班,公司有幾十號人,老闆傳統銷售出身,一路做到銷售總監,當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辭掉待遇豐厚的工作去創業,拉了幾百萬投資,開始做互聯網學車,招聘程序員產品經理做APP,最後做出來了,測試的時候大家在一間小辦公室,老闆開心的不亦樂乎,當時大概有個模樣了。
平時開會就規劃,用滴滴舉例子,說滴滴做大以後通過滴滴賣車,一塊錢試車,最後有多少成交等等,我們要改變學車這個行業,到時候大家可以回到老家負責各自的市場。而且學車現在體驗差,我們的機會非常大。大家都從我們這學車以後,他們肯定會買車,我們APP會設置相應的汽車商城,還有相關汽車周邊等等。
招生還走的是傳統的路子,找了幾個四十多歲的銷售經理,每天去談商家,貼海報,晚上微信彙報今天都做了些什麼,老闆覺得釘釘不錯,後面開始用釘釘,打卡彙報工作,工作管理感覺跟放羊一樣。
考察融資拉投資,最後遇到的都是推廣給錢的騙子
老闆的朋友圈每天都是創業的內容,誰融了多少資,哪家公司又有爆炸新聞,配上自己的感言。
說是互聯網公司,前期還是把學員轉給教練,後期APP做好了根本運行不起來。
一個外行人,看到其他行業有痛點,就想著去改變,看著它的市場有多大,它的後市場有多大,就像發現了金礦一樣,欣喜不已。後面自己開始涉足,才發現政策,人才,行業資源都沒有,還是用傳統思維去做。
想的太多太遠了,邁出第一步發現後面全是坑,而且競爭對手一夜之間冒出幾百家。
最後草草收場
所謂的謬望?
同志們,再堅持堅持。
今年B輪就要融下來,明年咱們就要上市了。
說啥?你想漲工資,你要理解公司呀。
我實在不知道為什麼要發明一個新詞,這明明說的就是執念和妄念。
如果一上來就完全不靠譜的目標,比如說要打敗BAT,這叫好高騖遠,純屬無明。真正的失望和絕望來自於認為自己「應該能達成」,卻沒有達成,而且是「差一點就能達成」。
所謂妄念生禍,執念生悲。擺脫妄念的狀態,對達成目標很有慾望,對成功很期許,這種「期許」很持久,很強烈,揮之不去;但是,和妄念相比,不僅更傾向於立足現實,而且更把能否實現「對未來的期許」的著眼點放在自己身上,即:個體主動地去努力、去行動以促成「對未來的期許」的實現。
而執念和妄念雖然也是「對未來的期許」,但過於糾結於成敗。說白了,就是認為成功的結果才是追求的唯一目的,這種「期盼」需要旁人或外界評判才能滿足。由此,「妄念」一旦被客觀現實擊得粉碎之時,持妄念者絕不會內觀自省,而勢必會怨天尤人,甚至怨恨社會和厭棄、絕望於人生。
從主動和被動的角度來看:心懷「妄念」的人之所以「不切實際」,無疑其心是因為「向外逐求」,在其行動和心態上則是「落於被動」的。而真正放下對「成功」的執念,即便對目標達成的期盼落空,仍會以樂觀向上的心態面對未來,而再接再礪依然精進不已。
那麼如何消除心中明知不該有的執念?
看清為什麼不應該,再反觀不應該的執念是個什麼,也就是所謂的「轉念」。你可以問自己四個簡單的問題:
1.真的是這樣嗎?
2.你能百分之百確定真的是這樣嗎?
3.當你相信那個想法時,你有何反應?
4.如果沒有那個想法,你又會如何?
於是當你覺得自己的失敗只是因為運氣不好,或者競爭對手比你更沒下限的時候,
等一下,
真的是這樣嗎?嗯,不一定。
我能百分之百知道真的是這樣嗎?不能,也許目標真的定錯了,或者選擇錯了策略。
當我想到這個念頭時,我感覺如何?失去動力。絕對是有害的想法。
沒有那個想法,我又會如何?找回動力,更快樂。
形成了質疑自己想法的習慣時,你會發現自己不必設法控制心思,擠出痛苦絕望的念頭。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想法就喪失了攪擾的力量。你的心會變得平和、堅定和擴張。
想法來來去去,痛苦來來去去,只要緊抓著以為我想要或需要什麼的念頭,就保證脫離不了苦難。
我想真正有價值的,是達到真正的平靜、放下、接受事情的原貌。
其他的,可以看我之前的失敗學。
「謬望」詞語本身的意義,並不值得研究分析。他就是字面那個意思。用來形容「不切實際的創業目標」,並不見得比「虛妄」、「荒謬」之類更精準。
任何一個創業已經成功的大人物,對著媒體能說的都只能是些老生常談,不敢有什麼深意,我猜王興老師定是厭倦了什麼,想注入一些新的東西。於是就有了「謬望」這個王氏詞語。比起厭倦更多的,大概就是他「沉實的攻擊熱情」。比起「攻擊」更多的,大概就是他的愛恨分明,這是教育的一種形式——身在其中的人最了解這一點。王興「恨」那些好高騖遠的創業者,因為他恨鐵不成鋼。
而我今天爬進來,做為一名創業者,我今天想借寶地聊一下,概括的說有兩點:
1:最好的創業教育只能是自我教育。
2:一個錯誤的目標,能不能要了創業者的命。
在貴知聊這些以前,我覺得我應該交待一下我的背景:
我們團隊目前的盈利的項目是「SaaS+」平台類解決方案,這個項目的前身是「技術孵化」,也就是說,從14年轉型以後,甚至於13年開始(因為那個時候需要接項目養遊戲),我們團隊接觸的創業公司,傳統公司,經手的公司項目,相關方案累起來,比我的人還要高。
這幾年, 我接觸過很多失敗的創業公司,做為技術入股的身份成了很多創業的公司的自己人(很多創業公司沒有錢,我們都是免費幫他們開發的,然後拿所謂的股份,我的人品就是這樣攢下來的),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了很多問題,別的不扯了,單立足於「我的創業目標」來說,很多創業公司確實如王興老師所說的——「一個創業公司給自己設定了一個目標,但他其實是達不到的,他自己也知道自己達不到,但他總以為,他的希望是可以當錢使的,夢想萬一實現了呢?一旦走到絕望,又用來「xxxxx」安慰自己。
而立足於認知本身,用傅盛老師的話來分類就是——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2知道自己不知道。
3知道自己知道。
4不知道自己知道。
好的,現在聊回——
一個錯誤的目標(事實上,我更想用戰略一詞),能不能要了創業者的命?
答:說到創業,當初的目標並不能決定一切。說到戰略,她,的確更不是一切,有一個好戰略(對的目標)不等於一定成功,沒有一個好戰略不等於一定失敗。但,不能否認,戰略的重要。「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一個好的戰略能大大提升成功的幾率。
很多創業者面對「所應走的路」與「想要走的路」,總是傻傻地分不清楚,創業有夢想總是好的,張口閉口「我要改變世界」確實嚇人。說到「戰略定位的重要性」人人知道,區別只在於(或者說因為戰略導致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我來總結一下,我這幾年看到的:
1有的公司迷信戰術的威力,以為得戰術得天下(高票答案那個「創業失敗」的案例,就是這種情況。)事實上,一千個一萬個的漂亮戰術,不及戰略對了(產品方向對了),戰術(各種方法論吧)再慢慢調整。。雷軍先生也說了「你不要用戰術的勤奮掩蓋戰略的懶惰。」
2有的公司以為有了執行力就有一切,因為他們總覺得「關於戰略制定的那麼複雜都是什麼鬼,不如挽起袖子拚命搞」,後來還是失敗了,真實原因就是:缺乏戰略洞察。
3有的公司迷信大公司的產品方法論。這個我不想展開說。
4有的公司認為:創業,戰略根本不重要,自己的思維才是重要的,但真實原因是:思維認知這種東西,一言難盡。你以為你有,事實上,你根本沒有。
5有的公司過份強調細節。連一個頁面的顏色都要開會討論好幾天。思路確實很細緻,但有什麼意義呢?整個團隊沒有自己的成長模型,沒有統一的價值觀,一天到晚糾結細節。
7創業公司,說到具體的戰略,真心真意,易學難精。這背後的本質是什麼呢——借用馮糖糖的話說就是:每個有基本智商和一定歲數的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律,對於天地間所有的事兒幾乎都能有自己的看法,出現看法有差異的時候,真心覺得自己和其他人相比,正確的時候遠遠多於不正確的時候。但是有天賦能被訓練成戰略家的少而又少,絕大多數人避免不了一輩子盲人摸象,完全做不到跳出來看問題,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這些有戰略天賦的人能通過一系列工具學習、項目實操、導師手把手輔導之後成為戰略家的,更加稀少。這些稀有之物中,能秉著公心制定戰略而不是屁股指揮腦袋的,又少了很大一部分。
8創業公司的戰略不應該來自於「名人說」,而是來自於你的團隊是什麼水平,你的財力,你的物力,你公司的過往。這麼簡單的道理,很多公司並不明白。
9戰略有很多意義,創業公司的戰略就應該簡單一點,就是活著,活著最重要。但很多創業公司上來就是「我要打敗乾爹」。
10戰術從屬於戰略,戰略從屬於政治,而政治從屬於經濟,這就是原則。我是說,戰略也是政略。不!它必須是政略。這就是很多創業公司的創始人不願意承認的底層邏輯。
(更多的,我不想總結了,說來說去,內核都是一樣的)
再扯一下我認為的「最好的創業教育就是自我教育吧」。
李開復老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創業者的素質很大程度是與生俱來的,不見得真是哪天才決定的。每一個人心裡大概都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創業。」
深以為然——如果有人企圖用「紙上談兵的方法」教會一個想創業的人如何創業,或者認為哪個創業者的成功因為他的一句話。
我會覺得這個人不是「傻」,就是「壞」(中性)。
看到這句話的當時,我抬頭問老C(一個玩智能硬體的創業者):「你說,企業家是天生的嗎?」他沉思了一會兒,回答我說:「如果管理是藝術,創業者是終身學習者,那麼,我覺得——藝術家是天生的,學習者也是天生!」
深以為然——我並不能完全理解李開復老師說的「與生俱來」是什麼意思,我所理解的「天生」,不是指所謂的「天才」,而是指——他很喜歡創業這件事情,發自內心想做這件事情,什麼困難也攔他不住,於是一路做下來,成為他想要成為的那種人。
是的,一個創業者,「她自己親自走過一遍」的這個事情,是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取代的。
這更像是在致敬日語。
不是說他信佛的,直接用妄想執念這些詞不好嘛?
似乎沒有一個對於未來道路正確的願望的詞,那麼對於一個未來道路錯誤的期待的詞的存在似乎就沒有意義了。但文化中一個新辭彙的誕生正是被其背後情感的凝結所推動的,所以存在即合理咯。
現如今各種網路新辭彙如同餃子下鍋般接踵而至。人走的多了便形成了路,很多人說了,便成了詞,說不定火了呢。
我是很喜歡了解一個詞的形成背後的故事,雖然當它推廣開來的時候所代表的意思很可能千奇百怪,但至少看到了源頭,得到了啟發,何樂而不為。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王自如代表 Zealer 發表的致歉聲明?
※小米會不會在友商水軍的攻擊下滅亡?
※如何評價 2016 新浪科技年度風雲榜中,小米手機無一上榜?
※如何根據一張圖片搜索到圖中地點?
※科技公司和傳統汽車廠商都在做自動駕駛,它們有什麼區別?誰更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