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世界範圍內的全球化退潮現象?

英國已經脫歐,法國勒龐也要上台。

美國退出TPP,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世界這是怎麼了?


這個問題早就有人預見到了2016 年有哪些讓你深受啟發的經濟學論文?,Dani Rodrik在2000年就指出,儘管全球化(在當時看來)勢不可擋,但內在地蘊含著危機,根源在於全球經濟一體化與全球政治上層建築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Rodrik這篇文章提出了一個「全球化三元悖論」,即即經濟一體化(或者說全球化)、民主政治和民族國家難以同時兼得,最多保證其二

簡而言之,經濟全球化要求各國採取削減貿易壁壘,統一稅制與監管,開放資本流動等一體化措施,這會對國家主權造成威脅;如果要在保證各國主權完整的情況下強行推進全球化,當國內部分群體利益受損時,只能犧牲這部分人的利益,而這又違背了民主原則;保證民主與主權完整必然會使全球化放緩。

Rodrik在《全球化悖論》一書中進一步闡釋了這一思想:全球化的經濟需要全球化的治理。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歐洲經濟網路http://VoxEU.org就如何解決全球金融系統不穩向著名經濟學家徵求意見,得到的大多數回答是由某些國際性的技術官僚出面實施嚴格的國際法規:一個國際性的破產法庭、一個世界金融機構、一個國際化的銀行法、一個全球性的最後貸款人等。柯林頓時期的商務副部長傑弗里·加藤一直主張建議一個全球性的央行,經濟學家萊因哈特和羅戈夫也曾提出要設立一個國際性的金融監管機構。但問題在於這些全球性監管機構和國際性質組織從那裡獲得授權呢?誰來監督他們呢?全球性治理的最大弱點是他沒有一個清晰的問責關係。一個國家裡,選舉是政治權力的最終來源(注意:這在我國也適用,至少從法律上),但全球性的選舉產生的問責制又不現實。

缺乏一體化治理的經濟一體化必然蘊藏著危機,歐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歐盟的一體化程度很高,擁有統一的貨幣與貨幣政策,但缺乏統一的財政政策,這種跛腳的治理體制在金融危機中不堪一擊。如果是中國這樣統一的國家,可以通過轉移支付從富裕地區調撥資源到貧困地區實現均衡發展(如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等),但在歐盟,危機中受影響較大的國家(希臘、西班牙等國)難以獲得及時救助,而又無法將自己的貨幣貶值來快速提高競爭力,結果就如大家現在所看到的。

全球化的治理在大多數情況下是行不通的,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是行不通的,追求超級全球化是徒勞無功的,全球市場影響範圍的大小一定要受到治理範圍的限制。


@bluememphis 主要提的是全球化對一些弱勢群體的不利影響,主要是成本由低收入階層承擔,而利益很大程度是由各國優勢產業的從業者獲得的(還不是所有中產階級都獲得利益了),這導致了嚴重的不平等問題。

Branko Milanovic寫過一本《全球不平等:全球化時代的一種新方法》(Global Inequality: A New Approach for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信息量非常大,很大程度涉及了這個主題。他提出了以下幾個著名的論點:全球1%的收入大大提升了;底層收入提升有限;除了中國人外的高收入國家的中產階級收入停滯不前。

作者本身很有預見性的感知到了發達國家內部的抗拒力量——他認識到了資本流動、人員流動遠遠超過上世紀中葉,這使得當時風靡發達國家(如美國)並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再分配策略很難起作用,他甚至懷疑資本主義的持續性,推薦對他的著作進行了解。

其實全球化不僅僅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很大程度也是發達國家互相之間的,發達國家自身佔了世界2/3左右的經濟產出,實際上是全球化的主力,像中國、印度、巴西的力量和發達國家比還差了很多。從典型的發達國家之間的組成的區域一體化組織歐洲單一市場來看,全球化實際上自身有很大的弊端,最大的弊端是商品一體化程度遠遠高於服務一體化程度。

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國,英國自身經濟非常的強勁,經濟增長堪比德國,不存在所謂的歐豬、懶人、福利等等問題,這種國家經濟競爭力應該是非常強,至少在歐盟中肯定是首屈一指。而我們可以看到英國自身的出口組成主要是Products exported by the United Kingdom (2014)

英國最大的幾個貿易部門是汽車(470億美元)、黃金(370億美元)、石油(230億美元)、精鍊石油(220億美元)和藥品(200億美元)。總體來看英國出口的主要是能源、機械製品、化工製品和藥品,主要是屬於第二產業而非是英國強勢的第三產業。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而在一月英國貿易部門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服務貿易的順差(service balances)往往不足以覆蓋商品貿易的逆差(good balances),這意味著英國服務出口方面的優勢根本不足以彌補商品出口方面的劣勢。

要知道英國的服務業比例大概是78.4%,第二產業比例大概是21.2%,如果不計算建築部門,大概只有14.6%,英國的服務業規模要比第二產業大四五倍,而服務貿易規模卻比商品貿易規模少的多。單單是英國的金融業部門就可以解釋超過12%的GDP組成,也就是超過整個製造業的增加值,服務出口的規模卻少之又少。

所以我們得出結論英國的絕大多數服務業根本沒有參與到國家貿易之中,也就是說全球化是更加傾向於商品貿易的而非是服務貿易的。在歐洲單一市場中雖然四大原則中強調了服務和商品的自由流動,但是實際上僅僅實現了後者而非是前者,服務業出口的客觀限制導致了歐洲的出口導向型國家佔盡了便宜,例如北歐的瑞典、芬蘭,中歐的荷比盧德奧都靠輸出商品佔了巨大的貿易便宜。在歐盟和加拿大最新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CETA中也有這種趨勢,歐盟和加拿大除了大部分服務業和把部分敏感商品外都實現了自由貿易,金融服務和電子貿易方面是極少數參與貿易的服務領域,但是規模也可以預期非常有限。

服務業沒有參與到國際貿易中有種種的原因,大多數服務業都是本地化的,無法轉移,限制了貿易,此外還有語言等等的問題都限制了擴張。除了極少數例外像互聯網行業的軟體、印度的呼叫中心和外包中心,大多數情況下服務業都是無法參與貿易的。

像英國雖然有巨大的比較優勢,但是其優勢產業根本沒有參與到國家貿易(例如金融業、諮詢業、計算機服務),反而是沒有比較優勢的部門參與到了國際貿易之中。如果歐洲的服務是自由流動的,難么德國低效的金融體系毫無疑問會受到英國的巨大挑戰,完全足以彌補英國所受的貿易損失,甚至於英國會依靠大規模貿易盈餘作為手段,像德國一樣攝取歐盟內部巨大的政治話語權。所以我很早以前就認為英國退歐不會導致經濟衰退,因為英國經濟的強勢部門一體化程度很低,例如金融業裡面一體化程度最高的部分是所謂的passporting的部分,英國可以利用這一優勢在歐洲單一市場中的銀行業進行競爭,而passporting推測也只能影響7-12%的金融業的增加值,即使失去了通行證,英國也僅僅會損失1%的GDP,這和佔GDP比例高達21%的貿易規模完全是天壤之別。

這種現象不僅在發達國家之間中存在,像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也是如此,服務業貿易是很大程度上有限的。除了美國在這一領域有巨大的突破外,其他發達國家幾乎沒有取得服務貿易方面的成功,這也導致了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中受到利益損害,所以全球化從形式上來說是不完備的,需要進一步完善。

即使是美國是已經是全球化中受益最多的國家之一,美國的服務業已經是服務流動全球化的最大收益者了,無論是歐洲、日本、中國、印度都深受美國互聯網行業的「殖民困擾」,也有了巨大的反全球化力量。這不僅意味著全球化貿易需要更加傾斜於服務流動,還需要解決再分配的問題——如何使得獲利部門的利益能更多轉移到受損部門。在資本流動如此容易的今天這是非常困難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矽谷和華爾街的大規模避稅問題,美國政府曾經試圖用一次性減稅的形式吸引海外避稅資金迴流,但最終效果非常差,絕大多數資金都被以分紅形式流入高管手中,而非聯邦政府所希望出現的用於投資。

另一方面,全球化退潮這個事情還是很難說的,雖然川普崛起、英國退歐。但是歐盟和加拿大的綜合貿易協定依舊簽訂了;英國也要表示堅持全球化,「不與歐洲有政治聯繫,但是不代表沒有經濟聯繫」(英國構想的歐盟是一個經濟聯盟而非是政治聯盟),並將印度作為自由貿易的突破口;歐洲也在積極謀求和印度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尤其是在英國之前完成)。這說明還是狠多人堅持認為自由貿易還是有利於經濟增長,會對更多國民帶來利益。


全球化的關鍵在於四個字——自由流動。

自由流動共有三個層級。還是以中國各省和歐盟各國為例:

在中國,省與省之間不存在任何資本管制與貿易壁壘,海南人可以來上海購物,上海人也可以在海南建廠;同樣,歐盟各國從最早的煤鋼協定到關稅同盟,再從關稅同盟到歐元誕生,歐盟各國也基本掃平了資本管制。這是自由流動的第一層級——資本的自由流動。

在中國,省與省之間不存在任何的邊界控制,公民可以隨意出入省界,廣東人可以去四川上班工作,四川人也可以來廣東打工賺錢;同樣,歐盟各國加入歐盟的初始條件之一就是開放國界,在簽訂一系列的統一市場協定後,歐盟各國基本可以實現大市場下人員及勞務的自由流動。這是自由流動的第二層級——勞動力的自由流動。

歐盟與中國直到第二層級,自由流動基本相差無幾(當然細節會有差距)。但是當我們繼續深入,根本性差異就立刻顯現。歐盟各國政府經由各國自己選出,則僅僅對各國本身負責。法國政府只能由法國人選出,德國總理也必須由德國人擔任,法國政府的法令無法在德國生效,德國政府的政策也無法在法國施行。歐盟最高政治實體仍然處於歐盟各國自我閉環。而反觀中國,中國省與省之上存在統一性政治架構協調流動性,中部各省可以在政策層面上協調地震對四川經濟的影響,一個江蘇人也可以通過自身奮鬥成為上海市委書記。

這就是自由流動的第三最終層級——權力的自由流動。

中國與歐盟的本質區別即在此,也是歐盟只能是共同體而非國家的根本原因。而全球化的根本目的正是實現全球範圍權力的自由流動。只有實現權力自由流動,才能建立全球化政治架構,進而做到全球化治理,實現最終的全球化。我們仔細審視一下高票答主 @馮路 提到的全球化三元悖論:

經濟一體化(或者說全球化)、民主政治和民族國家難以同時兼得,最多保證其二。 簡而言之,經濟全球化要求各國採取削減貿易壁壘,統一稅制與監管,開放資本流動等一體化措施,這會對國家主權造成威脅;如果要在保證各國主權完整的情況下強行推進全球化,當國內部分群體利益受損時,只能犧牲這部分人的利益,而這又違背了民主原則;保證民主與主權完整必然會使全球化放緩。

做到資本自由流動,則貿易壁壘等經濟管制全部放開,第一級實現;

做到勞動力自由流動,則受損利益全體可以自由趨避轉移,第二級實現;

做到權力自由流動,則政治架構上的國家不復存在,第三極實現。

實際上主權國家正是權力自由流動的根本性壁壘,也是掣肘資本流動(經濟主權)和勞動力流動(政治主權)的結構性原因。實現權力自由流動,則三元悖論自然消失。邊界、主權、民族、國家等一系列當代政治權力架構體系,正是全球化的終極阻礙。換句話說,早在1642年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簽訂之時,就已註定當前全球化進程困境。

所以我們現在看全球化,包括關稅協定、勞動力自由流動、開放邊界等等等等,實際上是沿著資本及勞動力路線從外環到內核打破各國政治權力閉環的進程。但是主權國家這個權力原生內核,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意願且有能力丟棄打破(徹底革掉自己的命啊)。而當全球化進行到不得不面對這一權力內核時,只要其中之一開倒車,則其餘只能更快開倒車才能自保(囚徒困境),時辰未到,逆全球化乃是必然。

待全球化真正到來之日,非洲出生的政客可以自由調任北美或亞洲,而歐美資本利得也可以通過政策無差別轉移支付援助非洲,任何人都可以去全球任何地區自由工作與定居,邊界、國籍、主權都將不復存在。在可以預見的幾百年內,這註定無法實現。或許只能等到外星人降臨,地球有了與之相當的同等級權力架構,全球化才能實現。不過到了那時,人類的目標就變成了「全宇宙化」了吧。

以上是閱讀高票答案後有感而發,倉促寫就,供大家參考指正,謝謝。


全球化的本質是追求世界資源的最優配置,這個終極目標是沒有錯的,有幾個答案沒有太抓住重點。現在的情況是典型的囚徒困境,所謂的全球化只搞了一半,各大國就開始互相使陰招。

中國一直用貿易保護主義保護自己的弱勢產業,比如汽車產業文化產業。同時利用自己的優勢產業獲得國際貿易的優勢地位。美國一直對華禁止高科技產業的輸出,同時禁止中國資本進入美國市場進行併購。

理想的全球化下,這些東西都不該有,然而現在是誰讓步誰吃虧,我降低關稅了,你依然科技封鎖,那我吃虧吃大了,所以就形成了無法解決的矛盾。

所以反全球化是合理的訴求。這種只有部分資本和技術實現全球化的半吊子全球化,只有特定人群得利。比如美國的高科技企業和金融業,中國的低端製造業。

剩下沒得利的人群,自然要進行嚴厲反擊。然而他們既解決不了這個囚徒困境(畢竟損失的是自己,得利的是全人類),也達不到理想中的全球化(如果絕大多數勞動力能全球化與同樣全球化的資本議價,國家恐怕也消失了吧),只能退而求其次打出反全球化的七傷拳(我只管自己利益)。只不過製造業受損傷害的是廣大底層人民,所以問題先在美國爆發。

中國封禁外國出版物和文化產品,高關稅這就是典型的反全球化。難道這些東西沒有傷害嗎?高校科研受阻,文化產品匱乏,買輛汽車價格是國外一倍多,這都是半吊子全球化的惡果。然而完全不保護本國工業,美國也不會大發慈悲解除對中國科技和資本的限制,更不會允許找不到工作的中國工人去美國打工,那為什麼只讓我吃虧?

反正全球化和反全球化鬥了那麼多年了,誰進誰退都是自然的。沒必要扯上什麼你國藥丸或者我國崛起,這就有點過於上綱上線了。

-------

我寫這篇回答的時候,這問題下全是陰謀論和「崛起黨」「藥丸黨」互撕。

我看不下去就寫了這麼篇回答,論證不是很嚴謹,只是憑基本的經濟學原理答題。沒想到把這個問題帶火了。

現在排名第一高票@馮路的回答更完整。我權當拋磚引玉。


看到高票答案都以一種陰謀論或者把國家人格化的思路來解釋這個問題,尤其是麥托什先生的答案,比喻雖然通俗,但是完全沒有解釋全球化的邏輯,我不太滿意,因此冒昧地嘗試回應這個問題。水平有限,錯誤歡迎指出。

我們假設世界上只有兩個體量差不多的國家,只生產同一種商品。甲國的資本相對更充分,稱為富國,乙國的勞動力相對更充裕,稱為窮國。

在沒有貿易的情況下,兩國分別決定自己的生產和消費水平,因為富國的資本相對充分,因此會選擇採用更多的資本代替勞動力,因此勞動力的邊際產出會比較高,一般認為工資水平等於勞動力的邊際產出水平,所以富國會有比窮國更高的工資水平。

現在考慮開放貿易的情況。開放貿易以後,因為窮國的資本相對更稀缺,邊際產出比較高,富國的資本會選擇去窮國投資,同樣的,窮國的勞動力也會選擇向富國移民。這就降低了富國的勞動力邊際產出,並提高了窮國的勞動力邊際產出。顯然,直到兩個國家的資本和勞動力的邊際產出相等,這種流動才會停止。和原本孤立的情況相比,通常情況下,開放的經濟會產出更多的商品,全世界資本和勞動力平均產出會提高(討論原因的話,涉及到生產函數的性質問題,此處不展開論述,這個結論有實證數據和文獻支持,姑且接受它吧)。這就是全球化帶來的好處,全球化帶來了全世界的帕累托改進,這也是全球化前幾十年狂飆猛進的最根本原因。

但是,這樣的改進並不是完全公平的。在上面的討論中,我們能夠發現,原來富國的工人,在全球化以後,不得不接受一個低於原本工資水平的收入,也就是說,富國的工人在這樣的背景下,實際上是受損的。這就是目前大部分工人階級反對全球化的最根本原因,從英美政治光譜上來看的話,站在工人階級立場上的科爾賓以及桑德斯也都是反對全球化的,這並不難理解。同樣的,窮國的資本家在這個進程中同樣受損,因此全球化情況下我們會觀察到窮國的企業破產現象,國內當初大量國企的破產,部分地證明了這一點。

事實上,上述結論並不需要勞動力和資本都可以自由流動,只需要其中之一滿足就可以了。現實世界中,資本的流動性較勞動力強得多。而且商品實際上是異質的,有些勞動力相對密集的行業,比如衣服鞋子和包括空調、汽車等,大規模向窮國轉移的結果,就是富國從事此類行業的勞動力失業。

前文說的是富國和窮國體量接近,假如窮國的體量比富國大得多,結果類似,但均衡點會更接近窮國的均衡點,也就是說,富國均衡的工資水平下降得更厲害,貧富差距擴大得也更厲害,邏輯上是一致的。


那麼,怎麼評價全球化的退潮呢?

首先,從全球的總社會福利角度考慮,全球化是有利的,那麼退潮顯然是一個悲劇;

其次,從窮國的角度考慮,全球化的退潮會導致其經濟增長遭遇困難;

第三,從富國的貧富差距和勞動力狀況考慮,全球化的退潮時可以理解的;

第四,從全球化退潮的現實狀況考慮,我對全球化的退潮方式表示憂慮:我們觀察到,全球化的退潮伴隨著民族主義情緒的興起,全世界的對抗性趨於增強。以川普等人為代表的反對者,似乎並不是站在理性的角度反對它,實際上,從我上述的討論中,不難看出,川普式反對難民的行動對解決全球化帶來的貧富分化問題是沒有太大意義的,本質上還是應該對大資本(跨國企業)下手,煽動民族情緒而又解決不了問題,我很擔心世界的前途。

最後,從個人角度,我認為解決全球化的問題在於解決轉移支付的問題。假如能夠對大資本的利得徵收一個比較高的所得稅,並降低底層的實際稅負,全球化的「帕累托改進」是有可能惠及到所有人的。


和反全球化/全球貿易協定有哪些經濟學原因? - 國際貿易 - 知乎 這個問題下的大部分回答相比,我的這個回答只是班門弄斧,歡迎批評和指導,謝謝。


其實你問得還不夠深入?面對你所述的那些表徵,其實我們可以這樣問,全球化的進程已經走過了幾個世紀,為什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會開始反對起全球化?推動資本主義逆全球化背後的因素和實質是什麼?為了這個問題我嘗試著做點回應, 我在假期也寫了一篇小東西,講逆全球化的,當然「逆全球化」和「反全球化」還有區別,真對你所問的,我覺得可以歸納到逆全球化,在這裡貼出部分文章來,跟大家探討。

  • 全球化與「黑天鵝」

全球化的定義有很多,我想大家心裡都能說出個大概來。個人以為全球化主要指以經濟為核心的全球化帶動推動世界在政治經濟文化各領域的相互依存和緊密聯繫,國與國的界限越來越被抹平了。同時全球化也是個具有煽動性的詞。擁護者憧憬它會給整個世界帶來空前的進步和繁榮;批評者斷言它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貧困、戰爭甚至文化滅絕。總之全球化是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徵。

過去的2016年可以被稱為國際關係上的「黑天鵝之年」。所謂「黑天鵝事件」指那些出乎意料、極不尋常,但卻帶來重大後果的事件。「南海仲裁案」餘波未平,杜特爾特上台後經過雙邊斡旋,中菲關係才實現正常化;與此對應的是,杜特爾特上台重寫菲律賓和美國的關係,菲律賓反毒,美國指責,杜特爾特反擊,使奧巴馬在卸任之機面臨國際新的外交壓力;俄羅斯、土耳其和敘利亞三國關係的變動改變著中東局勢;以特朗普為首的民粹主義思潮刮遍美歐,美國大選可謂2016年最大的「黑天鵝事件」,以希拉里為首的傳統建制派和精英階層最後不敵特朗普,特朗普的當選引起世界的反思以及眾多的抵抗;英國公投脫離歐盟,使歐洲的一體化進程面臨重大轉折;義大利公投失敗,總理倫齊辭職;法國右翼勢力代表勒龐以「退出歐元區」為競選口號,使法國和歐盟一體化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韓國親信醜聞,總統朴槿惠遭遇彈劾;以及發生在2016年的眾多恐怖襲擊使2016年的國際關係顯得撲朔迷離。國際政治舞台上上演著太多的「黑天鵝事件」,它預示著國際局勢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而這隻黑天鵝卻加速了逆全球化的浪潮,波及了整個世界。

全球化的進程已經走過了幾個世紀,為什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會開始反對起全球化?要理解當前的逆全球化現象,就有必要梳理一下關於對全球化的認識,以及逆全球化發生的背後原因。

歷史上存在兩次深刻的以經濟全球化為核心帶動的全球化浪潮。第一次指從18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商品、資本和勞動力在全世界的流動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貨輪和電報為代表的海洋運輸以及電力、石油的開發使世界通信和距離拉近了;第一次全球化還是一次移民的時代。第一次全球化的勢頭似乎並不亞於第二次全球化。而第二次全球化則是指二戰後至今的時代,我們親身經歷的這一次全球化浪潮,是以新科技、新能源著稱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推動整個世界在政治、經濟、文化各領域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人類似乎正朝著一個「共同體」在邁進。關於全球化的分類還有很多說法,比如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世界是平的:二十一世紀簡史)一書中,把全球化分為三個階段:全球化1.0, 從1492到1800年,是由國家擴張和資源競爭所推動的全球化時代;全球化2.0,從1800到2000年,是由國際大公司所推動的全球化時代;全球化3.0,從2000年到現在,是個人擴張的全球化時代。 直到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聲音越來越大,最後經由一隻又一隻的黑天鵝煽動翅膀,激起國際關係的動蕩,我們才又真正開始反思全球化和理解逆全球化。不可否認的是,當前的逆全球化現象是對第二次全球化更深入發展的一次衝擊,它屬於第二次全球化的範疇。經濟全球化的兩次高潮分別發生在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以及冷戰後的當今時代,其共同特點是壟斷的金融資本主義的全球性擴張。

  • 逆全球化發生的背景

當前大行其道的逆全球化現象必須追溯到2008年的經濟危機,這一場堪比1929「大蕭條」的經濟危機給正在開始享受到全球化利益的新興國家和已經切走大塊全球化蛋糕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都帶來了嚴重的打擊。深陷危機的資本主義國家在面對全球化大趨勢的背景下,選擇逆勢而為,也就是「退一步」的做法來應對全球化,這被稱為「逆全球化」。

因此原本積極倡導取消貿易壁壘,促進自由貿易的資本主義國家,現在卻首先採取了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如今的貿易保護政策更具隱蔽性和靈活性,而且更具目的性,針對他國較強競爭力的產品入手。加上歐盟、美國、日本相繼發聲反對中國獲市場經濟地位,令在公平環境下具有性價比優勢的中國產品遭受政治壁壘。這種「逆全球化」的舉動影響深遠。再次,發達國家採取「再工業化」的策略,再工業化是指重新重視和發展工業,包括改造提升現有工業和發展新工業的過程。再工業化發達國家基於工業在各產業中的地位不斷降低、工業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相對下降、大量工業性投資移師海外而國內投資相對不足的狀況提出的一種「回歸」戰略,即重回實體經濟,使工業投資在國內集中,避免出現產業結構空洞化。在奧巴馬第二任期,美國大型跨國企業已經著手回歸本土。美國蘋果公司2013年宣布,該公司將把一部分 Mac 電腦的製造從中國轉移回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已陸續從中國、日本和墨西哥撤回部分崗位,並計劃在美國本土投資 1600 億美元,並創造 1.2 萬個就業崗位。英特爾公司不斷向美國本土的生產和研發砸入重金,2002 年到 2010 年間的投入達 6800 億美元。公司 75%的產品將在美國國內生產,帶動本土高薪崗位 4.4 萬個。就連咖啡連鎖店星巴克也開始把其陶瓷杯的製造從中國轉回美國中西部。

  • 逆全球化的實質

世界的全球化進程與資本主義國家有著根本的聯繫,可以說當前的全球化實質上是資本主義在全球範圍的擴展,而逆全球化伴隨伴隨而來的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相對衰落與再崛起的問題。

回顧21世紀第1個10年其主要特點是,發展與衰落並存的10年。一方面是新興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是傳統發達國家經濟相對衰落。根據《新興經濟體發展2016年度報告》來看,新興經濟體近幾年年均增長率是世界經濟增長率的倍數,對於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顯著。2015年全球經濟增速僅為3.1%,而新興經濟體中的11國集團,以年均4.5%的增長率穩步發展,其中中國、印度等經濟增長速度顯著,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5年GDP總量突破十萬億,達到10.385萬億美元,已超越大多數發達國家,2015年經濟增速方面達到6.9% 高於大多數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位居世界前列。而與此相比,根據IMF數據,2014年歐盟實際GDP增長率由此前兩年的負增長轉為正增長0.9%,2015年實際GDP增長率為1.6%,七國集團增速為2.3%,西方國家經濟增速放緩。西方主導的世界經濟秩序和結構正在受到來自新興經濟體的挑戰。

在國內,高失業率導致越來越嚴重的貧富分化和社會矛盾,而傳統上依賴高稅收、高福利來緩和社會矛盾的策略也開始失效,因為政府的徵稅能力也開始下降,一方面是稅源減少,此外,政治領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表現出強烈的「民粹」思潮,並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黑天鵝事件」。因此有評論認為,全球化逆轉的政治動力來自於下述這組矛盾:危機環境下要求政策範式轉變的急迫性,和政策制定者們總是用新自由主義的老辦法解決新問題的強大慣性。

伴隨著相對衰落的趨勢,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無不尋求再崛起的路徑。作為傳統的工業化強國,面對新興經濟體強勁的發展勢頭,西方保守勢力開始攫取政治和經濟上的權利並向全球化採取「退一步」的做法。他們在利用跨國公司配置和利用全球資源獲利的同時,也在精明地打算如何保住先發優勢和保存實力。因此經濟上的「再工業化」,政治上的「民粹主義」等都可以看作是其為尋求再崛起的自省方式。

從歷史的角度看,全球化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也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今天的世界是建立在兩次大戰的廢墟上的,兩次世界大戰時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矛盾不可調和所致,最後訴諸於戰爭。第一次全球化的強勁勢頭被戰爭所阻斷,因而發生退潮。然後戰後隨著資本主義通過建立世界銀行、關貿總協定以及布雷頓森林體系等措施來重新調控和掌握世界經濟的秩序,世界經濟開始強勢復甦,歐洲、日本甚至與美國形成鼎力狀態,也出現了亞洲奇蹟。冷戰後,隨著鐵幕的降落,世界經濟朝著更加多元和快速的方向發展,全球化達到了新的高度,甚至引發了新的科技革命。而伴隨每一次科技革命的是全球化的更深入的發展。當今世界科技正處於新一輪革命性變革的拂曉。進入21世紀以來,一些重要科技領域發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經初現端倪。21世紀的頭20年,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信息科學和信息技術以及認知科學將迅猛發展,這四大領域交互作用並有機融合,將推動整個科技領域的革命性變革。這是新世紀的一次新的科技革命,這可以指稱為「第五次科技革命」。因此面對當前歐盟內的三個"逆全球化"現象,即歐盟內右翼民粹政黨的普遍崛起、英國脫歐公投以及歐盟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和特朗普現象表明,我們對一體化本身、對實現全球化的路徑、對一體化、民族國家和全球化的關係都需要重新的理解。與其說,當前是逆全球化期,不如說是全球化的自我調試期。

  • 參考文獻

[1] 《第五次科技革命》,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601/06/9023871_215115028.shtml.登陸時間2017年3月12日。

[2]劉戒驕:《美國再工業化及其思考》,載《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1年第2期,第43頁。

[3]楊子岩:《美國製造業迴流:逆全球化而動?》,載《人民日報海外版》,2012年第6版。

[4]郭強:《逆全球化:資本主義最新動向研究》,載《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3年第4期,第18頁。

[5]博鰲亞洲論壇授權中國經濟周刊發布《新興經濟體發展2016年度報告:2016,應對經濟下行依然是重任》,載《中國經濟周刊》,2016年第10期,第64-68頁。

[6] 《2017年1月:轉變中的全球經濟形勢》,載《世界經濟展望》最新預測,http://www.imf.org/external/chinese/pubs/ft/weo/2017/update/01/pdf/0117c.pdf. 登錄時間:2017年3月12日。

[7]《全球化VS逆全球化》,載《文化縱橫》2016年6期,第20-21頁。

[8] (美)托馬斯?弗里德曼著,何帆、肖瑩瑩、郝正非譯:《世界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紀簡史》, 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版,第8-10頁。

[9]楊紅梅,周建明:《對當前全球化背景下國際政治特徵的若干認識——對於兩次經濟全球化高潮的比較》,載《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第3期,第57頁。


全球200多個國家,有幾個發展中國家發展起來了?

全球化體系=全球剝削體系。


刨去發達國家,全球人均GDP不及個大列強幾分之一,才5000。

世界基尼係數0.7。

最富的一批人富過N個國家GDP。

要是放在以前,巴爾扎克的小說這麼寫,都得撲街。

資本主義全球化好啊,資老爺和其豢養的親戚一個國家,豬仔在別的國家,眼不見心不煩。

原來鬧了經濟危機,自己國拉稀住院了,現在鬧了經濟危機,QE,剪小弟羊毛,挑起戰亂,讓豬仔國吃屎。

但是指望剝削的比以前還難看,還不引起矛盾?沒戲。

靠堅船利炮逼人不得不吃屎,管用嗎?管用。

從大清到容克老爺,沙俄,不都愛這麼玩么?改名叫liberal capitalism能改的了內核?

但是不管是人還是國家,被喂屎多了,總會煩。

總會有人想辦法不吃屎。

而且就算「垃圾」國家,精英也是明白的。衣索比亞那種地方的精英照樣能對中國的非洲政策講的頭頭是道,希臘經濟專家各種演講看得人瞠目結舌。

一邊是不肯治腸炎,一邊是不想吃屎,這遊戲早晚得玩不下去。

中東難民逼的法國怎麼難受了?

往利比亞送地獄快遞的時候,想過嗎?

為了整俄羅斯,整伊朗,繼而整中國,把敘利亞弄進修羅道的時候,想過嗎?

過一天敘利亞人的日子,爽嗎?

法國菜好吃吧?這邊吃法棍麵包,那邊把人炸的家破人亡。

奢華嗎?綾羅綺緞,遍地血污。

當初吹白左,吹自由主義,融化別人民族意識,吸收人家精英,打開人家國門,讓人家發展不起來,養肥了一批蘇伊士水務的時候,想過嗎?

靠剝削第三世界強行小確幸的時候,想過嗎?

進口人家蜜糖的時候,吃的爽嗎?

OK,現在進口的是憤怒了,又想關門?

極右好啊,小鬍子好啊,這才是你們的本來面目,不是嗎?

看中國不順眼了?

想趕中國跑?

呵呵。

瓦森納協定,好玩吧?工業革命百年的老底子,就是不賣給你,這叫自由貿易啊。

自由吧?把人家永遠封鎖進世界分工底層,各種科技玩意天價了賣,躺著對窮苦的第三世界耍小確幸。連幾個代工地都養的飄眉放氣了。

結果中國一邊出口創匯一邊進口替代,頂著反傾銷爆出產能過剩,還往上搞自主研發,一個個把你們壟斷產業打垮了,然後生產成本繼續掉,傾銷的更狠。偏偏中下層老百姓(非小資)生活質量還不停的長。

西班牙鞋業完蛋了,希臘造船業完蛋了,德國光伏完蛋了,非洲小確幸的殖民項目被打的滿地找牙。

這時候知道喊中國不地道了?

中國有句老話,師夷長技以制夷。

呸。

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跪下當狗。

如何評價全球化退潮?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為富不仁,得惡報難善終。


一個關鍵詞:disparity——不平等
兩個視角:地區間不平等,部門(產業)間不平衡
三個線索:技術進步、全球跨國資本主導下的利益分配、勞動生產率與工資不平等


二戰後的世界經濟格局極大的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持續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世界上更多的人擺脫了飢餓和貧困,許多國家變得發達和富裕。同時,戰後幾十年的發展是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但現在,二戰後一直維持世界經濟增長的這個經濟政治格局受到了挑戰。2016年兩大黑天鵝事件——特朗普執政、英國脫歐——正說明了人們對當前經濟格局和全球化的不滿,已經積累為質變。

關鍵問題:反全球化反的是什麼?
關鍵詞:不平等(disparity)


以往人們認為,經濟全球化對能夠為所有人帶來福利,正如弗里德曼在所說的,貿易能夠對雙方帶來好處。但現實情況卻是:技術進步引起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做大了世界經濟的蛋糕,但蛋糕的分配是不公平的。表現為:
1、有研究表明,眾多發達國家(例如美國)中產及其以下的人群收入水平在過去30年間沒有顯著增長
2、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經濟全球化對國內帶來的就業損失遠遠超過就業增長
3、經濟全球化導致貧富差距加速擴大

這種不平等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闡述——地區間的不平等(國家間競爭)和部門(產業)間不平等

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技術進步引發資本的自由流動和生產要素報酬世界範圍的一價定律。不考慮其他因素,當某個地區有貿易便利條件(經濟地理優勢),同時生產率/要素價格之比較其他地區有優勢,那麼這個地區就一定會吸引更多的資本前來投資經營。從經濟視角上看,這是一個經濟逐利的現象。不幸的是,資本可能沒有國界,但經濟是有國界的。這種逐利行為最終呈現為國與國之間的經濟競爭與對抗(資源、資本、技術、高技能勞動力),並引發社會問題和政治動蕩。有的國家在貿易中獲利更多,而其他國家可能相對獲利較少,甚至是凈損失。比如歐洲在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資本、勞動力的流動促使西歐各國加速增長,而東南歐地區加速衰落。

全球化更帶來不同經濟部門的不平衡。主導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必要條件是技術的進步。因此與技術進步相關的行業獲益最多。比如金融、互聯網和部分高科技產業。而劣勢國家的部分傳統製造業部門,由於不具有競爭優勢,在全球化的競爭下日益衰落。

如果去追溯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導致不平等的因素,我們可以找到3個主要線索。

一、技術進步是導致收入差距擴大的必要條件。技術進步不僅是打開經濟全球化大門的鑰匙,同時經濟和收入的增長几乎集中在技術進步較快的部門。技術進步意味著競爭的全球化,而競爭意味著效率與價格的統一。這裡必然會有產業和收入的調整,被「下調」的那部分群體必然是痛苦的。與技術進步相聯繫的產業和地區,則在全球化的競爭中脫引而出,獲得更大的紅利。

二、跨國資本主導了全球化的過程,並加速了貧富差距擴大。上面部分提到了,經濟全球化帶來了資本跨國的流動,也就是提高了資本積累的效率。與資本效率提高相對應的是勞動力效率。由於勞動力並非完全流動的,由此資本的效率和勞動力效率形成剪刀差。簡單的說就是跨國資本分到了蛋糕的大頭,而不可流動的勞動力要素只能獲取更小的份額。也因為跨國資本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一步一步做大,因此成為了當下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中非常具有發言權的一股力量。國家之間的邊界因此變得更加模糊。

三、勞動生產率與工資不平等。這一部分在上面一段有所提及。也就是說,生產率的增長高於勞動工資的增長。這也是導致不平等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這裡貼一張圖(原圖來自於斯蒂格利茨的一個演講):

生產率的提高沒有帶來勞動工資的普遍提升。全球化的經濟導致資本勞動價格更便宜的地區流動,而技術的進步卻一刻也沒有停止。因此世界範圍的勞動工資收入普遍停滯不前,而資本和技術收益卻水漲船高。
總的說來,所謂全球化過程中的不平等,一方面是全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底層人民相互廝殺相互競爭而福利卻沒有明顯的改善,另一方面是跨國資本的流動和技術進步使得另一部分群體的財富積累速度越來越快。這既是跨國界的相互競爭,也是富裕階層站在貧窮者相互廝殺的屍骨上的另一次屠戮。


謝謝邀請,


全球化退潮的根源,就是,
「老貴族們」認為分贓不均。

具體的論證和數據,我不再一一列舉,
我大體打個比方,便於大家理解。

最初的時候,地球的同學們吃飯,是分餐制,每個人吃悶頭自己碗里的。
這叫小商品經濟。

某一天,吃牛肉的土豪看隔壁,喲,你這個韭菜不錯,壯陽,我拿牛肉換一點吧,然後開始交換。
這叫貿易。

後來,貿易增多了,大家乾脆把自己的飯菜都放到大桌子上,大家相互交換著吃,吃的更豐富,形成合餐制。
這叫全球化。

後來,為了吃飯效率,大家制定了換飯菜的規則。
這叫關貿協定和WTO。

2001年,有個瘦子恬著臉想上桌子一起吃飯,
其他人覺得沒什麼,也就許了。
中國加入WTO。

沒想到這個瘦子身體倍棒吃嘛嘛香,
胃口大身體好,沒幾年就長成二師兄,
滿桌子160多號人,
2016年他一人吃下桌子的14%,體重佔大家總體重的16%。
吃的多不是主要的,主要是把歐美姥爺們的份額快吃光了。

歐美的老爺們,
想吃吧,吃不過這個吃貨。
想制裁吧,人家按規矩來的,沒偷沒搶沒亂吃,長的胖因為吸收好,
想動武吧,一米八幾的大個子,站起來比誰都高,滿面紅光,肌肉發達。
而且他還恬著老臉說,我吃的多,那叫全球飯桌引擎。

舊老爺們,看著飯盆子,餓的小臉蠟黃,寶寶心裡苦,
就想自己吃,想回到分餐制。
這叫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現在剛好是這個程度。

等把飯盆子撤下去了,那才是全球化退潮。


全球化與全球化退潮都不是新鮮事。

自由貿易與貿易保護主義

資本主義發展至今,雙方已經多次博弈過了。總體上是以越來越廣,越來越多的時期地區以自由貿易為主,少數時期地區是以貿易保護為主。

貿易保護主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是不同貿易區之間用戰爭打破對方的貿易保護。

上次就是冷戰,美國為首陣營擊破了蘇聯為首的陣營,結果是全球化。

再之前就是二戰,以德國為首的陣營試圖擊破英美法、蘇聯陣營,日本試圖獨霸東亞。結果是造就了美、蘇兩大陣營。

再前面是一戰,德國試圖擊破英法俄,結果是造就了蘇聯這個國家出來。

一直向前追述,可以講到英國當年搞貿易保護,防止西班牙與荷蘭。

不過貿易保護最終還是會被打破的,那些曾經主張貿易保護的國家,當實力強大之後,必然會改為提倡自由貿易。


最初推動全球化時,經濟學家是這樣教育大家的:全球化有利有弊,但綜合來看,利大於弊。這麼多年過去了,歐美國家的底層終於發現,經濟學家沒有騙人,但只說了一半實話。的確是利大於弊,但利的大頭被頂層得到了,弊的大頭卻留給底層老百姓了。


其實本質是這些國家競爭力下降的外在表現。


瀉藥。我們且就拿全球化退潮當作一個事實來分析。

早就有人指出,現在最堅定的自由貿易支持者,全球化堅定的維護者早就特么不是美國了,美國只是帽子給人扣的大,現在是中國。


全球化的情況下,工業門類越齊全的國家越是受益者,全球化提出的時候,正是這些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工業如日中天的時候。然而現在他們去工業化了。。。工業資本家早就是墳冢枯骨,一堆金融資本家在摟錢。

對於這種情況來說,維持全球化很不利,因為你無論怎麼摟錢,都要花大價錢去購買各種國外工業產品,而且目前世界上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是中國,五大流氓之一,金融資本家在沒有工業托拉斯支持的情況下,很容易被這種大流氓制裁或者貿易戰干垮。


所以無論是重新工業化還是不重新工業化,鎖國都是好選擇。


大清亡了106年,沒想到列強也特么要往大清的路上走啊


其實全球化退潮早就有很多徵兆了,比如Acemoglu在2010那篇《Political Limits to globalization》提到民族主義(軍國主義)對全球化的威脅。如果你是國貿領域的,對下面這張截圖有點印象,那麼你對如今發生的中韓貿易戰一定不會吃驚。因為這幾年中韓軍費增長都會快,這代表兩國的民族主義不斷抬頭。同樣,中日貿易戰相對不嚴重,一個很重要的徵兆,就是日本國防開始增長緩慢,有時候還縮減。

分析國際貿易退潮,僅僅用羅德里克的全球化三元悖論模型是不夠的,需要討論國家的異質性問題。因為此時還人格化國家,就沒有多少意義了。簡單地說,就是每個國家的國內政治是不同的,這會對全球化有深刻的影響。因此@天涯明月刀介紹國際貿易再分配對可貿易集團和非可貿易集團的影響,是對@馮路文章很好的補充。

國家異質性除了天涯明月刀提到的視角,還有各國生產要素流動性、各國生產要素比例以及戰略貿易等視角都能很好的解釋全球化退潮。要素流動性的不足會造成不同的利益集團,比如中國的汽車行業存在嚴重行業壁壘、地區壁壘,行業內外的要素流通都存在極大障礙,連李書福也抱怨政策對汽車行業的管制。當兩國的利益集團相似,又遇到經濟危機形成外生衝擊時,兩國就可以進行貿易戰。典型就是中美汽車行業獲得國家補貼,增加外資(進口)門口。中歐之間的鋼鐵貿易糾紛也是一樣的道理。

當然,由於各個要素比例的不同,各國比較優勢存在差異,會存在國家呼籲全球化。比如德國在製造業存在比較優勢,而金融行業相對較弱,以銀行業為主,那麼德國強勢的製造業利益集團反而會鼓吹國際化。

不過當遇到經濟危機的外生衝擊時,常態是利益集團提高訴求,為了自身利益通過輿論影響民族主義,比如呼籲自主創新、產業安全等等。此時軍費開支便是度量民族主義,進而是度量利益集團影響力一個的變數,這便是Acemogelu那篇論文的邏輯之一。你瞧瞧川普上台後軍費增加那麼多,美國偏向貿易保護主義很奇怪么?同樣的道理,看看中國軍費增長,中國限制外資奇怪么?

當分析國際貿易不再人格化國家,你明白有人從國際貿易受益,有人受害,每個國家利益集團不同,利益集團的能量也不同,此時你就很容易明白全球化為什麼退潮了。


信仰營銷佔上風了。
為什麼?因為人口比例發生變化


其實很簡單,西方國家賺不到錢了。在大航海時代後,西方一直是利用武力掠奪的方式獲得廉價勞動力和財富。兩次大戰後,這種方式不行了。於是美國19世紀提出的門戶開放,利益均沾的新模式在20世紀中期大行其道。也就是利用科技和貿易規則優勢,用經濟掠奪的方法去達到過去武力掠奪的目的。而中國這種奇葩竟然蹬著三輪利用幾次彎道超越了西方絕大部分國家,這是西方國家沒想到的。原本的掠奪者變成了被掠奪者,自然又要趨於保守,這實際上是個循環。中國歷史上也是如此,明清開始都很開放,中期開始就保守,最後消亡。


▼可能是瞎折騰,不會改變歷史大勢

另●大城市限制外來人口也是「反全球化的一種表現」


全球化造成的問題,用大白話說,就是:本來是以國家為單位參與的遊戲,現在變成了以跨國資本集團為單位參與的遊戲;本來是以國家為單位構築出的食物鏈,現在變成了以跨國資本集團為單位的食物鏈。

這有什麼影響?

就是以前,如果你生在富國美國,你的生活就至少都是富國水平的;現在,如果你生在富國美國,但你不屬於某資本集團,那麼,你就是富國里的窮人,和第三世界的窮人一樣,為吃口飯犯難。

而窮國的富人呢?他的資本也能跨國流動,實際上,他和富國的富人,是站在同一個位置。

這揭示了什麼?

原先,國家負責進行收入再分配,但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國家很難再進行精準的收入再分配——因為富人的財富不能被收稅,政府也無力管控。

特朗普為什麼當選?

因為美國GDP的增長,都是美國富人財富增長的結果;而窮人呢?比以前幾十年更窮了。

這個時候,出現的特徵就是,美國富,不代表美國人富,這是兩碼事。

所以富人和窮人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對立越來越嚴重。

這個模型是不是就這麼簡單?

不是,其間有非常多的變數因素。

第一大變數因素:一個國家,是資本控制政府,還是政府控制資本?

美國是典型的資本控制政府的國家,就是說——富人能通過金錢合法收買政府,並制定符合他們利益的政策。

這個因素的走向是:越是資本影響力大於政府的國家,越是會在全球化中,加大國內民眾的貧富差距;

第二大變數因素:一個國家,所具有的優勢工業門類越少,越容易在全球化過程中,加大國內的貧富差距;

第三大變數因素:一個國家,所具有的優勢工業門類越高端,越容易在全球化過程中,加大國內的貧富差距。


好,再說結論:

全球化到了今天這個局面,一定無法逆全球化了。

因為全球工業的格局,已經到了相互滲透嚴重的地步。

那麼國家如何保證貧富差距不要太大呢?

保證工業門類齊全,高端低端都需要,能向全球出口的品種越多越好;

保證資本在政府嚴格的管控之下,按時納稅,不要影響政府的收入再分配。


那麼,全球化對誰更有利呢?

諸位應該看得出答案了。

這是為什麼,中國會不遺餘力推廣全球化的原因。


全球化會一定會出現極端的馬太效應,強者恆強,誰是最後的贏家,一定是贏家通吃。

美國本來是妥妥的贏家,可惜,它的制度,有明顯的缺陷——這是一個資本主導政治的國家,這個國家的政治家,都是資本傀儡。所以,全球化到最後,只能是在美國資本家的主導下,造成國內貧富差距不斷加大,最後內力影響外力,無法順利進行全球化。

特朗普是最不像資本傀儡的資本家,可惜,他能力有限。

這又說明一個問題:

美國的政治制度,在甄選領導人階段,只能依靠運氣。


我覺得原因其實不複雜。

為什麼西方國家一開始要全球化呢?

全球化簡而言之,是把低端製造業讓給發展中國家來做。

也就是把低端蛋糕分出去。

為什麼西方國家這麼大方?因為發展中國家勞動力等成本低啊,你把低端蛋糕給發展中國家,你自己就可以買到更加便宜的東西了。

比如一雙鞋子,你西方發達國家自己做,可能由於人力成本等太高,成本一百美元,貴死,讓發展中國家來做,比如中國,由於一系列成本,比如勞動力成本低,可能只需要一百人民幣,相當於14美元,你發達國家把廠子轉移到中國,只需要花14美元的成本就能做了,憑空節省了86美元,這相當於憑空多了86美元的蛋糕啊。

所以,西方國家一開始美滋滋的,中國也美滋滋的。這是雙贏。雖然西方國家把低端蛋糕放棄了,但西方國家獲得了86美元的大蛋糕。中國獲得了14美元的小蛋糕。大家都很開心。而中國慢慢富起來,有錢了,也就能花錢買西方國家的產品,西方國家進一步賺錢。


真是一步好棋,如果一直這樣多好啊,西方國家想。

但中國不老實啊,中國自己承接了太多低端產業,吃了太多低端蛋糕,中國慢慢長大,慢慢開始產業升級。製造業開始向中高端邁進。

這意味著什麼?

你一開始搶西方低端產業的蛋糕,西方不在意,反而挺高興,因為西方也節省了巨額成本。

但你現在不受控制了,開始連中高端產業的蛋糕也搶了,那西方國家還剩下什麼?

以前,西方國家憑藉利潤更高的中高端產業養著賺錢,轉移低端產業給中國,買更便宜的鞋子、褲子。

現在呢,西方國家中高端產業也一點點被中國蠶食,這還能玩?

打個比方吧。

某個大師有好的木工手藝,賺了很多錢。

一開始,這個大師幹活時,事無巨細都干,比如鋸木頭,量尺寸這些沒有多大技術含量的體力活也親力親為,雖然賺了很多錢,但他感覺累死了。

於是他招了個小工,並和自己客戶商定好,將低端活外包給小工,他跟小工商量,讓小工學低端活,並干低端活,然後客戶給他低端活的錢。

小工學的很賣力,乾的也很賣力。師父很欣慰啊,自己只要花小錢接過小工乾的半成品,然後再精加工,自己干最精尖最高端的那部分技術活就行,小活就留給這個小工了,小工年輕力壯,正好適合干這種體力活,大師自己省了力氣,省了時間,這樣非常輕鬆,有更多精力鑽研更強大的技術,接受更多的訂單,賺更多的錢。

真是皆大歡喜啊。

但小工太聰明了,一開始只能幹些小活,後來能幹稍微有一些技術含量的活,再後來能幹一些比較牛逼的活。大師發現,自己需要動手的地方越來越少,那個小工動手的地方越來越多,分給他的工資也越來越多。

大師慌了,活都讓小工幹了,工資都給小工了,自己幹什麼?

大師琢磨,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自己鑽研更加高深的技藝,技術升級,自己爬升更高端的技術。以前的活就讓給小工了。

第二種,把小工踢開,自己不招工了,從此像以前一樣,大活小活事無巨細繼續自己干。

第一種方法,你看自從上世紀發明了互聯網和大規模集成電路後,迎來了信息革命。

但這信息革命,中國玩的也一點不弱啊。你看互聯網前十名,中美平分。你能玩,中國也能玩啊。

大師在琢磨新的技藝,小工舊技藝雖然還未能完全掌握,但看見大師琢磨的新技藝,也會順便自己也琢磨,而且琢磨的新技藝也開始慢慢趕上大師的水平。這還能玩?

所以大師為了自己的活不被搶,只能把小工踢出去,閉門自己重新大活小活一起干。

但小工也學到了挺多的技藝,大師把他踢出去,他也可以自立門戶招攬生意搶大師的活啊。

而且大師久不幹那些低端活,自己也懶了,這時要他重新開始干那些又苦又累的活,身體能吃得消嗎?

現在的情況就是,西方國家低端蛋糕被中國吃了,中國體量太大,又太聰明,吃不飽,搶西方國家高端的活。

所以西方國家現在,


要麼,往更高端產業升級,但產業升級談何容易?中國有西方路線參考,尚且苦惱於怎麼產業升級,擺脫中等收入陷阱。難道西方就不會陷入高等收入陷阱了么?

新技術、新產業有那麼容易找到么?而且你能研發新技術,中國就不能?新技術你自己尚且不熟悉,雖然你有舊技術的積澱讓你更好發現掌握新技術,但舊技術的基礎中國也學的七七八八了,在新技術面前,大家都是新手, 既然都是新手,那中國也完全可以彎道超車啊,比如互聯網,雖然總體技術還是落後,但局部,比如你看移動支付什麼的,已經開始勝過一系列西方國家了。

要麼,自己閉門,不再接納中國了。自己閉門自己玩。

所以出了個tpp和ttip,想把中國踢出去。

在我看來,隨著中國產業升級,西方國家恐怕只會越反全球化。

因為全球化對西方國家已經沒有任何好處了。

雖然可以降低低端產業的成本,但你賴以生存的中高端活都被中國搶了,那你能幹嘛?只能剩個空殼,玩金融了,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製造業是根本。

所以,我感覺吧,可能未來,我們會看到西方國家的"反全球化"和中國的"全球化"。

中國會繼續跟其他發展中國家玩全球化。

當然,中西方其實也不算是大師和小工的關係。

中國和西方也互相貿易,你買我的東西,我買你的東西,這也是客戶之間的關係。

但隨著中國發展,中國需要買西方國家的東西越來越少,而西方需要買中國的東西越來越多。這就完全是花出去的錢慢慢比賺的錢還要多。

而現在,中國在玩的新全球化是怎樣的呢?

中國想我可不會那麼傻。將自己低端產業全部轉移出去給發展中國家,讓自己製造業空心化,我自己中西部還沒吃飽呢,我要往內陸轉。於是,大部分低端產業往內陸轉,一小部分往國外發展中國家轉。

然後呢,中國借錢給其他發展中國家,讓他們用中國借出去的錢,給中國自己下訂單,建基建發展,然後發展起來,變富後,有錢買中國的產品,中國進一步賺錢。借出去的錢還不起?沒關係,可以用資源抵,這就是一帶一路了。

先富帶後富,共奔富裕路。

現在是中國推行"新全球化"和西方推行"新閉關鎖國"的時候了。

如果中國推行成功的話,那麼,那些發展中國家會很感激中國的,因為雙贏,也幫助了他們發展,帶他們走出泥沼,而他們也有錢買中國的產品,也給中國創造了財富。


全球化趨勢根本不會停止!
一,有時候歷史確實會向後做巨大的跳躍,但客觀規律是不會停止的。全球化到現在,世界GDP從兩千年的33萬億刀,暴增至近80萬億刀。廣義上講全球人民都是這種和平發展的受益者。
二,以美國保守主義,英國退歐為標誌的全球化阻力,在全球化面前如同蚍蜉撼樹。現在還不可知川普的政策能否順利實施,僅華爾街那些全球化公司也不是一屆政府能搞定的。背後還有美國的屬於上層建築的政治法律意識,屬於下層基礎的開放文化觀念。奧巴馬連禁槍都搞不定,川普政府能扭轉整個社會的意識?
三,英國退歐,追求的是英國自身的國家利益,根本目的就不是抵制全球化。英國退歐固然帶來了一定的阻力,別忘記當年的歷史上最大全球化推動者是誰。全球化殖民體系最大受益者還是日不落。
四,法國搖擺主義,德國堅定主義。法國大選迫近,龐勒上台的可能性才多大?法國人擁有歐洲國家最完整的產業體系和軍事體系,法國人即使退出歐盟,也跟英國一樣,追求的是國家利益,而不是反全球化。德國是歐盟成立的最大受益者和堅定維護者。因歷史因素,德國的國際話語權並不強大,新德國想在現國際體系下立足通過歐盟發聲是他的主要途徑。即使法國退出,縮小版的歐盟依然會存在。
五,新興市場國家,堅定的全球化支持者。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數十個經濟體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六,貧困國家的保護主義,他們受到全球化的衝擊只能做最低端的產業。心理上的不平衡而已,一天工作只能賺一袋米。不幹的話一袋米都沒有。
七,廣義上看,全世界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只是某幾個國家因相對影響力下降,產生的保護主義傾向。注意只是某幾個國家內部的局部力量。一兩個國家統治全世界的時代早已經過去。
客觀規律是事物發展的決定力量,而不是主觀能動性。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巴沙爾·阿薩德?
《湄公河行動》中為什麼不當場擊斃毒販?
中國為什麼要借錢給那麼多小國家?
源源不斷地向外移民到底會對中國造成什麼樣的損失?
剛剛看到新聞美國第七艦隊航母戰鬥群,在一號進入南海,是什麼情況?

TAG:政治 | 經濟 | 商業 | 國際 | 全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