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中有哪些國貨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那當然是豬鬃了
豬鬃這東西是幹什麼的?做毛刷。
在軍工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製造火炮刷子,清理火炮,機器里的污穢,殘渣,非常好用。在化纖技術突破之前,豬鬃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我們的豬比德國的豬毛更適合做刷子。而且我們屬於盟國,所以中國二戰時期的豬鬃在盟國非常受歡迎。

當時中國的豬鬃是首屈一指的戰略物資,在1937年到1945年的這幾年裡,光豬鬃就收入了三千萬美元外匯以上(以當時價格比值大概等於一艘「埃塞克斯」級航母或者600架戰鬥機),這只是小部分,其實大部分用來抵債了。
當時的廣東商人,豬鬃大王「古耕虞」也賺的是盆滿缽滿,他壟斷了國內80%以上的豬鬃資源。而1937年到1945年,國民政府一共弄到了8萬多公擔的豬鬢,價值超過70億法幣(這時候還是抗日戰爭時期,法幣沒那麼不值錢)。
當然,這些錢大部分都跑到了某些人的口袋裡,不過剩下的小部分還是為抗戰作出了很大貢獻的。
到現在為止,中國的豬鬃產量都佔據了整個世界的95%,可見中國一直都是個不清真的國家……


漢陽造

抗日戰爭中,誕生於清末的「漢陽造」步槍是中國軍隊的主力槍械。無論國民黨軍隊,還是八路軍、新四軍和游擊隊,都大量使用「漢陽造」,而且該槍的生產一直持續到1944年,這些都說明「漢陽造」的性能是值得信賴的。

德國設計 中國製造

  說起「漢陽造」,就不能不提到清末洋務派大臣張之洞,19世紀90年代起,他在湖廣總督任內開辦漢陽兵工廠,從國外購買專利,進行各類武器製造。在洋顧問的建議下,張之洞引進了德國步槍試驗委員會設計的1888式7.92毫米步槍的圖紙,該槍採用無煙火藥和銅鎳合金被甲彈頭,在當時可謂「領風氣之先」。

  漢陽兵工廠從1896年開始正式仿製生產1888式步槍,當時定名為「八八式步槍」,但人們都習慣將其稱為「漢陽造」。

  初期生產的「漢陽造」,在槍管外加裝一個隔熱護手的套筒,因此被稱為「老套筒」。從1904年起,漢陽兵工廠去除了這個實用價值不大的套筒,並將槍管加粗。之後,「漢陽造」又出現多種改進型,設計更趨合理。1939年,規模不斷擴大的漢陽兵工廠將槍廠交給第21兵工廠,製造出來的步槍也改名為「漢式七九步槍」。直到1944年停產,「漢陽造」前後生產了將近半個世紀,總產量約在108萬支以上,是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用量最大的槍支型號。

看似落後 實則耐用

  對於「漢陽造」步槍的品質,有些文章顯得不太客氣,認為該槍質量較差,與日軍同類武器相比存在較大差距。但這個問題應該一分為二地來看,首先,「漢陽造」的質量出現起伏主要是由於戰亂導致熟練技術工人大量失散,且優質鋼材嚴重缺乏,槍的質量自然上不去。另外,許多「漢陽造」的使用時間長達半個世紀,槍支機件和膛線嚴重磨損,導致射擊精度下降和故障增多。

  事實上,整個抗戰期間,八路軍和新四軍使用的步槍主要是「漢陽造」,特別是在抗戰初期,八路軍三個主力師使用的步槍幾乎全是「漢陽造」。在平型關戰役中,八路軍第115師就是用「漢陽造」伏擊了裝備三八式步槍的日軍,也就是從那時起,八路軍才開始接觸到日制三八式步槍。不過,要想從日軍手中繳獲三八式步槍很困難,因為日軍往往在戰敗時破壞手中武器,所以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抗戰中後期只有部分一線主力部隊裝備了日制步槍,大多數人民武裝仍以「漢陽造」為主。

  此外,「漢陽造」還是抗戰期間唯一能在白刃戰中與日軍三八式抗衡的步槍,這是因為該槍較長,而且所配的制式刺刀全長51.8厘米(刀身39.5厘米),重約0.566千克,刺刀式樣為單刃偏鋒。可惜的是,「漢陽造」的制式刺刀產量只有槍支產量的九分之一,結果在戰場上主要使用的還是各類雜牌刺刀。

  總體而言,「漢陽造」在手動步槍為主的時代,本質上沒有什麼致命缺陷。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漢陽造」功勛卓著,毫無疑問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是當之無愧的「中華第一槍」!

(矗立在解放軍3303工廠的「漢陽造」大型雕塑 )


參考資料:中國新聞網,新民晚報。


自貢井鹽

抗戰時期,沿海地區大部分淪陷,中國軍民所需要的食鹽無法從海鹽中獲取,全靠自貢的井鹽續命呢


桐油

除了提供近距離火力支援外,中美空軍的戰鬥機還為地面部隊空投彈藥和給養。使用特殊改裝的戰鬥機為地面空投補給在世界軍事航空史上也屬罕見。由於中國戰區物資匱乏,戰鬥機使用了在四川自製的副油箱,這些副油箱用竹條編成,外面塗上中國特有的桐油大漆。為了空投補給,在P-40的竹製副油箱在外麵包縛棉布,每個特製副油箱可以容納7.92毫米步槍彈2萬發,而這正是守城部隊所急需的

出自《兵器》某期專題《劃破日章的飛翼》的P-43A「槍騎兵」那一章

至於為什麼這段故事的主角是P-40然而出現在P-43那一章了呢,大概是因為P-43在空中負責掩護了吧……

話說讀那期文章的時候我還在上小學來著……


民國24年式7.92毫米馬克沁重機槍

供彈方式:100或250發彈帶供彈
彈頭初速:(重尖彈)770m/s,(尖彈)870m/s
膛線:右旋4條
纏距:240mm
理論射速:600發/min
槍身長:895mm
槍身重:20kg
槍架重:29kg
槍全重:49kg
民24式的原型是德國DWM公司MG08機槍1909年的出口型,其定型較晚,吸收了各國實戰的經驗,取長補短,槍機改成容易拆卸的型式,三腳架採用了德國的1916年式。在當時的兵工技術人員,尤其是金陵兵工廠的員工的努力下,24式馬克沁重機槍成為了馬克沁機槍中最優秀的型號之一,可靠性極高,與帝國主義列強生產的不相上下,可稱得上一挺世界級的武器。在當時,幾乎全中國各地的軍隊都裝備了民24式馬克沁重機槍。
1937年2月17日,軍政部部長何應欽向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作軍事報告時,就提到「重機槍之製造,自得德國兵工署之助力,金陵廠造者已與德造無二,並能兼任高射」。從1929年到1937年,金陵廠累計生產馬克沁3500餘挺。抗戰爆發後該廠內遷重慶並更名為第21兵工廠,在復工的1938年即達到了年產1060挺的水平,是1929年時的近10倍,最高時年產量達到3600挺。1943年,該廠生產的二四式首次實現槍閂內各種零件的互換,廠長李承干稱此次改進為馬克沁機槍「空前和最大之改革」。改進後的產品於1944年11月開始投產,後經繼續改進,槍管零件也實現了互換。此時國內裝備的馬克沁已經以國產品為主了。1945年,經重機槍廠主任吳均惠、主管技術員張德義等研究,又將二四式由水冷改為氣冷,全重由49公斤下降至31.75公斤,1948年9月首批試生產50挺。(改為氣冷的馬克沁重機槍,後來被命名為「民國36年式馬克沁氣冷重機槍」,其外形與美製M2型12.7毫米輕槍管型重機槍相似,我軍在1950年解放西藏時,進入藏區的解放軍部隊就裝備有民36年式重機槍)

民24式重機槍配在第一線,不但能發揮火力,還有一個重大的心理激勵作用。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由於德軍的MG08重機槍殺傷力極大,又被稱為「魔鬼的畫筆」,是對手優先摧毀的目標之一。同樣,中國軍隊手中的民24式重機槍也給日軍帶來了極大的傷亡,一個民24式重機槍陣地如果沒有遭到日軍裝甲部隊的進攻,往往都可以給衝鋒的日軍部隊帶來上百人傷亡的重大代價,而日軍裝備的九二式重機槍和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又無法壓制馬克沁重機槍的火力,因此日軍對此款武器頗為忌憚。雖然馬克沁重機槍發揮了巨大的殺傷力,但是在抗戰初期,國民黨軍隊並沒有將民24式重機槍集中在一起,而是分散在一線陣地上,這樣並不能有效地形成一道密集的火力網,而且國民黨部隊進口的像sFH18型150毫米重型榴彈炮和德制75毫米山炮又因為種種原因不能提供炮火支援,導致日軍炮兵部隊在步兵的指引下對一個個馬克沁重機槍陣地開火,許多民24式重機槍就因為這樣被一一擊毀。在「淞滬戰役」中,日軍常常調用戰防炮來對付國民黨軍隊的民24式馬克沁重機槍。而重機槍又必然位於第一線,配屬步兵單位,因此一場戰鬥下來,一個師十之八九的民24式重機槍往往都遭擊毀,戰損率極高,從另一個側面驗證了該款武器對日軍的巨大威脅。
國民黨到台灣之後,由於失去了生產馬克沁重機槍的21廠(南京金陵兵工廠和漢陽兵工廠遷渝(重慶)後組成,為當時重慶最大的兵工廠),同時重機槍的角色也已不太重要,沒有再行建立生產線,但隨部隊抵台的一些馬克沁重機槍依然在第一線部隊服役。在換裝美式裝備的過程中,逐漸被勃朗寧1919A4(俗稱0.30機槍)及勃朗寧M2HB(俗稱0.50機槍)代替,民24年式重機槍遂成為博物館的展覽品。

新中國成立後,21廠改稱456廠,繼續生產馬克沁重機槍,並逐漸將其改為發射蘇聯7.62× 54mm R槍彈,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仍為第一線部隊的主力武器。後來曾經將一些馬克沁重機槍供給越南,主要作為防空用途。北越人民軍使用數挺馬克沁重機槍和蘇制Dshk-38型高射機槍組成防空警戒哨,曾對低空飛行的美軍戰鬥機和直升機造成了不小的威脅,一次作戰,美軍的一個「查理連」乘坐的幾架UH-1H直升機被越軍的馬克沁重機槍擊落,造成美軍多人死傷。據美軍的數據顯示,在亞洲的各次衝突中,多有民24年式的參與,這也是民24式耐用可靠、效能卓著的明證。

對空射擊的中國軍隊民24,一般為四挺

緊急情況下充當人肉腳架的豆餅被猛烈的射擊震得五臟俱碎


與時俱進的元首

--------------第二更--------
2333,沒想到這個梗徹底被玩壞了 ,刷空間又出來遊戲版魔改謝爾曼,更新圖片一張

-----------原回答--------
德國在中德蜜月期援助給中國的謝爾曼M1,理論射速350發每分鐘,穿甲燃燒瞬間完成,是戰車中的豪傑,可惜不適合中國地形,後由漢陽兵工廠改進取名為民26型中正式M1,更改射速為250發每分鐘,更適合中國資源現狀,可穿透1000mm鋼板,穿甲燃燒爆炸瞬間完成。
漢陽兵工廠淪陷後為數不多的民26型中正式M1被窮凶極惡的日本人報復銷毀,一代傳奇戰車泯滅在歷史長河中。
附戰車設計圖與戰車實物圖


有人說了豬鬃,其實還有桐油。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在1937年之前,全世界僅有中國能夠生產桐油。 1937年,抗日戰爭的爆發,打斷了桐油外銷的良好形勢,桐油由被鼓勵出口的外銷物資成為了國民政府限制出口的戰略物資。為了準備對日經濟作戰,國民政府先後頒布了一系列條令,加強了對進出口,尤其是出口物資的管制。這些條令包括《外銷貨品限制報運轉口辦法》、《非常時期禁止進口物品辦法》、《禁運資敵物資》、《戰時管理進口出口物品條例》等,根據這些法令,桐油與茶葉、礦產等物資一同被列為政府統購統銷物資,為此,國民政府還特別頒布了《全國桐油統購統銷辦法》。

1939年2月8日,由美方代表華盛頓進出口銀行、中方代表紐約世界貿易公司簽訂的《桐油借款合約》——中國以出售桐油為抵押,獲得美國進出口銀行向中方公司貸款2500萬美元,年息4.5厘,期限5年,中方公司在此期限內要向美方公司出售22萬噸桐油。這筆借款的主要用途是購買汽車及改善滇緬路運輸,解決了中國抗戰物資的燃眉之急。

抗戰時期的中國汽油、柴油奇缺,因而在國內,用途廣泛的桐油也被開發作為軍工燃料使用。在桐油借款簽訂之前,四川彭水、貴州銅仁等地,就有民辦廠家以桐油提煉汽油、柴油、煤油。

桐油租借條約在此


人造汽油

抗戰國軍造人汽油秘聞:頂著日機轟炸堅持生產_歷史頻道_鳳凰網

盧雲就著手採集桐油、棉籽油、山蒼子油、樟葉油、松脂等野生植物油進行試驗,他們花了8個月的時間解決人造汽油的閃點低、辛烷值低、脫膠、脫硫等一系列問題,終於合成出適合航空和地面運輸車輛使用的汽油和民用的煤油、柴油及潤滑油。

憑著這些設備,西南化學工業社屬下的人造汽油廠,日產航空汽油1噸、汽車用油1噸半、煤油2噸、柴油不足1噸,五戰區作戰部隊需要的各種油料,包括擦槍、擦炮的潤滑油都得到了大大緩解。

1943年盧雲和他一班同事,又成功試驗出用煙煤煉焦,得到煤焦油;皂化熱裂煤焦油,得到石溜油;加壓熱解石溜油,得到汽油和煤油。由於煙煤在鄂西北隨處可挖,不需用昂貴而有季節性才產出的植物油作原料,人造汽油的產量日漸上升。


自貢井鹽
37年開始,沿海一帶淪陷,海鹽生產以及內運被嚴重破壞。38年開始,國民政府大力發展自貢鹽場。38年自貢鹽場產量佔全川53.45%,全國19.67%,鹽稅佔四川鹽稅80%。43、44年「節約獻金救國運動」,自貢市社會各界累計獻金1.2億元。



煙草


缺少抗生素的情況下,雲南白藥發揮了很大作用,但是不是現在市面上的雲南白藥,現在的缺少了幾位很重要的藥材。還有椰子汁,代替生理鹽水,救了很多發燒的士兵。


草鞋綁腿大砍刀


宋美齡


14年抗戰,謝謝


上等絲綢。據說做發射葯藥包無殘留


茅台鎮的紅色故事


二營長,沒有二營長李雲龍就用不了義大利炮,就打不了平安縣城,就不會有這麼重要的轉折點


我大四川的酒精。抗戰是燃料奇缺,急需替代品,四川有許多糖廠,抗戰期間,糖廠生產了大量優質酒精用於替代汽油,用於汽車,飛機。有些廠甚至活到了改革開放時期。


怎麼沒有人說草鞋呢,二萬五千里長征有多少人是穿著草鞋走完的


推薦閱讀:

沙恩霍斯特級戰列艦有那些缺點?
二戰時法國為什麼那麼容易就被德國幹掉?
二戰德國海軍為什麼就不能把巨艦集合起來和英國人打一次日德蘭那樣的大海戰?
為什麼日本二戰那麼糾結於戰列艦?
抗戰時期國軍游擊隊戰績如何?

TAG:戰爭 | 國貨 | 抗日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