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於華為模式的「員工持股」機制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下該如何定位?

個人理解,就好比生產活動仍然以管理者協調信息來集中資源,統一管理;但是從企業的股份上,將股份最大程度上分配給基層員工。但是同時,企業的股權卻又不公開上市,使得公司財產形成一個整體,避免被外部資本收購。

這樣一來,如果從資源利用和員工積極性來分析,企業集中整合管理資源可以提高利用率,同時員工持股,有利於激發積極性;

從剩餘價值討論,股份實質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業實現盈利後的剩餘價值,這樣可以一定程度上將剩餘價值返還給員工本身。

從參與勞動的角度來講,員工實際參與了勞動創造財富,而管理者也必須處理信息,進行決策,這樣整個公司中那種傳統的「不勞動、躺著收錢」的資本家,也就是所謂「被動收入」現象其實會減少。

如果馬克思本人還在,他會對現在這種商業模式如何看待?

----------------------------------------------------------------------------

關於34歲退休這事,假如說一個團隊在一個持股勞動者離開時,已經一次性將他個人歷史上在那裡創造的剩餘價值結清了(這個大家也應該知道指的是什麼),那麼這是否能夠認為是一次大股東和小股東之間的好聚好散呢?

————————————————————————————

至於說退休和開除本身,那管理層自己成員還不是可能被排擠出局?還有的企業創始人被踢出核心圈而離開的,能視作創始人被剝削了嗎?


不好意思,來晚了。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很陳舊的問題了。多陳舊?1898年,德國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羅莎·盧森堡在她的《社會改良還是革命》裡面就已經解答了:

但是,股票業務的不斷擴大在國民經濟方面意味著什麼呢?它意味著在資本主義形式上生產社會化向前發展了,不僅大生產社會化,中等的甚至小生產也社會化了,這也就是說,這種現象不僅不同馬克思的理論相矛盾,而且是這一理論的可以想像到的最輝煌的證明。
的確是這樣!發行股票這種經濟現象的內容是什麼呢?一方面,是把許多小的貨幣資本聯合成一個生產資本,聯合成一個經濟單位,另一方面,是生產同資本所有權脫離,因此,這在兩重意義上克服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但仍然站在資本主義的基地上。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伯恩施坦引證的統計材料中所說的參加一個企業的股東數目很大又說明什麼呢?這只不過說明,現在一個資本主義企業不像過去那樣相當於一個資本所有者,而是相當於大批的、人數不斷增加的資本所有者,因而「資本家」這個經濟概念不再是指「個人」,今天的工業資本家是一個集體,是由幾百甚至幾千人組成的,「資本家」這個範疇本身在資本主義經濟的框框里變成社會範疇了,它社會化了。
既然如此,伯恩施坦把股份公司這個經濟現象恰恰反倒理解為資本的分散,而不是資本的集中,在馬克思認為是「資本所有權揚棄」的地方,伯恩施坦看到的是資本所有權的擴張,這又怎麼解釋呢?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庸俗經濟學的謬誤來解釋:因為伯恩施坦理解的資本家不是一個生產的範疇,而是一個所有權的範疇,不是一個經濟單位,而是一個納稅單位,他理解的資本,不是一個生產整體,而是一個簡單的貨幣財產。因此,他在英國紡線托拉斯看到的不是一萬二千三百人合為一體,而是看到整整一萬二千三百個資本家,因此,在他看來,工程師舒爾采也是個資本家,因為他從食利者繆勒那裡得到了「一大筆股票」作為妻子的妝奩,因此,在他看來,全世界密密麻麻一大片都是「資本家」。

解釋一下,所謂的「員工持股」實質上就是本質上是把支付給員工的報酬的一部分吸納為資本,而不是在支付員工報酬以外還給予員工股份。所以,盧森堡姐姐說,通過這種方式,資本家就社會化了,同時資本就集中了。什麼叫做資本家社會化?就是一個企業的資本的人格化不再是表現為作為某個個人,而是表現為一幫人。這是資本主義在資本主義框架裡面的自我揚棄。之所以是自我揚棄,因為它某種程度上否定了資本所有權原子化的狀態。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進步,因為越是大的企業、大的生產,它的運作本身就需要越是多的資本的支撐。如果只有單個個人,那麼大型的生產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越是發達的資本主義,資本家就越是需要其他資金的投入來支持,來供生產支配。除了通過銀行借貸,上市等常見的金融渠道融資,聰明的資本家還會通過美妙的「員工持股」來吸納本應支付給員工的報酬。因此,盧森堡姐姐最後說,「員工持股」這玩意不是資本家白送給員工的,因此不是資本的分散,不是白白造出了一大片密密麻麻的「資本家」,而是資本的集中,是把要支付給工人,從而通過工人這個中介流向其他行業的資本家的價值,吸納回本身,壯大自己的力量。
所以,終究來說,這是資本主義創造的美麗童話,並得到伯恩斯坦為代表的改良主義最熱情的支持。


在資本主義企業中,還有一種「分紅」的工資制度,即根據企業的獲利情況,在每年年終分給工人一點紅利。這種制度最富於欺騙性,在政治上會給工人帶來十分有害的影響。因為它造成這樣一種假象:似乎在實行「分紅」制的企業中,工人和資本家的利益是一致的,企業賺的利潤越多,工人分的紅利就越多。它誘騙工人去積極提高勞動強度和勞動生產率,接受資本家規定的各種苛刻條件,從而為資本家生產更多的剩餘價值。這種工資制對工人的最大害處,是它會模糊工人的階級意識,削弱工人對資本家的反抗。從這種制度中,工人並不會得到任何好處,因為他們所得的紅利,根本不是剩餘價值的一部分,而是資本家預先從工人的基本工資中扣除的一部分。實際上,參與「分紅」的工人所得的工資,往往比一般工人還要少。

——《政治經濟學概論》 徐禾


持股不等於掌握生產資料。
說開除你就開除你,說讓你退休就讓你退休。


@愚者 的所謂模仿論是知乎波普馬克思主義學派慣犯的低級錯誤的一個表現。不如來扒一扒罷。

《資本論》第三卷中,馬克思指出:

「資本主義的股份企業,也和合作工廠一樣,應當被看做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轉化為聯合的生產方式的過渡形式」

「在股份公司內,職能已經同資本所有權相分離,因而勞動也已經完全同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剩餘勞動的所有權相分離。資本主義生產極度發展的這個結果,是資本再轉化為生產者的財產所必需的過渡點,不過這種財產不再是各個互相分離的生產者的私有財產,而是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財產,即直接的社會財 產。另一方面,這是所有那些直到今天還和資本所有權結合在一起的再生產過程中的職能轉化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單純職能,轉化為社會職能的過渡點。」

從這兩段話中我們不難看出來,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社會的股份制公司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組織的過渡形式,而愚者所云,相當於認為共產主義社會是模仿原始社會的運行規則和架構來運行和架構的(在下文,他依然重複著這種錯誤),估計大家不用我說也能明白這種倒因為果式觀點的錯誤。當然,所謂「人民資本主義」也不是任的原創設計,這一點 @直江信綱 已經指出了

愚者在下文中竟然認為:「資本本身就是最重大的生產資料,華為把公司資本以股權分配的形式近乎均分給全體員工,便是在公司內部形成了(至少名義上的)生產資料全民公有制」

但是,股票本身既不是商品,也沒有價值,也不是價值符號,更不是資本,分給員工股票只不過是發給他們公司取得未來剩餘價值的所有權證書,根本談不上什麼「名義上的生產資料全民所有制」,如果說有人反駁道:「愚者說的是股份資本,不是股票。」那就更加荒誕了,所謂的股份資本,乃是指利用股票聚合個別資本,形成集團資本的一種私人資本存在方式,股份資本使資本的職能和所有權完全分離,讓資本更加社會化。華為員工難道通過私人資本聚合成華為的集團資本嗎?這種理論和「工人有房子,因為房子是資產,所以工人是資本家」的妙論一樣妙不可言。

愚者在下文又說:「華為的分配製度還不止表現在上面歸納的企業特徵第一點,還有很重要的第二點:模仿按勞分配的制度。甚至分配依據上(包括加班時間在內)的勞動時間(短期)和在崗年限(長期),乾脆就是赤果果的把社會平均有效勞動時間套了個殼子。但是還不止於此,績效計算,包括華為內部的「貢獻點積分」,模仿的是計件付酬制,也就是把直接的、物質的勞動產品抽象出來,用統一單位量化,再把量化後的抽象勞動產品(也就是「成果」,「業績」)加入到分配要素里。這裡最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計件付酬制不是按勞分配的一種,計件付酬本身就是私有制下產生的對公有制按勞分配的模仿 [2]」

這一段妙語暴露了波普學派的「波普」底褲。波普學派代表人之一吹上天的「模仿按勞分配的工資制度」其實就是計件工資和計時工資罷了,只不過波普學派十有八九不讀書(我也不怎麼讀),熱衷「透過現象看本質」,馬經話術恐怕是他們看不上的。在資產階級社會中,工人的勞動力成為商品並出賣給資本家,計件工資作為兩種基本剝削形式(計時和計件)之一,它好像是按照物化在產品中的勞動力付給工人工資,造成了所謂按勞分配的假象,其實計時和計件工資一樣,都分為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看起來好像給了工人好處,實際上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好處完全被資本家攝取,還有加劇工人階級內部競爭的「效用」(馬克思補充:「因此,計件工資有一種趨勢,就是在把個別工資降低到平均水平以上的同時,把這個水平本身降低」)。這一點和上文所述的詳細內容請自己翻資本論或者是概論,恕仆不再給波普學派們上概論課。


拜託,華為的員工虛擬股不是股權,只是高息永續債罷了。


很有意思的問題,終於有人注意到華為模式的特別了嗎(不過資乎嘛,最喜歡吹的應該是打「互聯網」牌的小米模式,可以理解)。

先下定性:華為的公司內部分配製度架構是對公有制的有條件模仿。

這裡有兩個關鍵詞:一,分配製度;二,有條件模仿。公有制的分配製度,即在生產資料公有的基礎上,以按勞分配為主要的分配方式。有條件模仿,意味著華為並不是真正的公有制,但是聰明的任正非(這是親歷過前三十年的人)提取了公有制中對其資本增值效率有利的一部分,並且加以改造,形成了華為的分配製度。

要解釋這一點,自然要看華為添加了什麼「條件」,保留了什麼「特徵」,又進行了什麼樣的「改造」。我們先來總結一下華為的幾個主要的企業特徵:

1、一次分配上,以分層級的員工均分持股製為基礎,以工資為形式,形成同層級內的相對平等分配。典型口號:「在華為,人人都是合伙人」。

2、二次分配上,主要以有效勞動時長(或者直觀點說,包括加班在內的工作時間)+(廣義)勞動產品計量(體現為各方面的業績考核)為基準,以獎金、紅利等形式進行分配。

3、層級上升通道上,以上述第二點為主要考察標準,體現為在崗時間和為公司創造的價值,並且從去年底以來的一系列新聞看後者權重更大。

4、企業文化上,倡導「艱苦奮鬥」的價值觀,鼓勵主動積極勞動(包括並不限於體普遍性的加班加點),並設立海外輪崗制、業績考核制等制度強迫一定層級以上的員工努力勞動。

來,現在在仔細感受一下,是不是每一點上都能感受到前三十年公有制的影子?但是,在細微之處,又不太一樣,而這些細微之處才是決定性的。現在我們再看看任正非具體是如何模仿與改造的。

資本本身就是最重大的生產資料,華為把公司資本以股權分配的形式近乎均分給全體員工,便是在公司內部形成了(至少名義上的)生產資料全民公有制。這一所有制結構是華為能夠維持相對平等的「類按勞分配製」的基礎。這一關係的明顯表徵證據是,華為公司制度結構上,最高權力機構是股東會,由華為工會和任正非兩名股東組成,其中工會又產生於持股員工代表組成,持股員工代表由選舉產生。——如何,朋友們,記得人民代表大會六個怎麼寫的么?這是最根基層次上、最直接(近乎於照搬)的模仿。那麼模仿之外,任正非的「改造」又在哪裡呢?任正非的「人大」堅決地照搬了前三十年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沒有搞出股權集中美其名曰「允許資本家入黨」的手段來,但是在公司日常運行、戰略決策方面,事實上具有最高決定權的,是董事會。也就是說,華為內部的勞動者公有制,事實上只是給勞動者的一個(在事實上隨時可能被收回的)分配依據,卻沒有給予他們與所「掌握」的生產資料相匹配的統治公司的權力。換句話說,任正非一面造了一個公有制的分配體系,另一面造了一個真正控制公司一切的官僚體系。所以,我稱之為分層級的公有制——一邊模擬公有制的分配平等,一邊確立私有制官僚資本制度的等級制;掌握股權一樣,未必話語權一樣。

很聰明吧?不過這也是模仿,模仿的不是前三十年罷了。順便一說,在董事會內部還有個常務委員會,和董事會平級的還有個監事會(職責是根據公司制度規範監督董事會及其他管理人員的行為和運作規範),這都是cosplay啥相信不用我說破了。[1]

當然,華為的分配製度還不止表現在上面歸納的企業特徵第一點,還有很重要的第二點:模仿按勞分配的制度。甚至分配依據上(包括加班時間在內)的勞動時間(短期)和在崗年限(長期),乾脆就是赤果果的把社會平均有效勞動時間套了個殼子。但是還不止於此,績效計算,包括華為內部的「貢獻點積分」,模仿的是計件付酬制,也就是把直接的、物質的勞動產品抽象出來,用統一單位量化,再把量化後的抽象勞動產品(也就是「成果」,「業績」)加入到分配要素里。這裡最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計件付酬制不是按勞分配的一種,計件付酬本身就是私有制下產生的對公有制按勞分配的模仿 [2]。總之這樣的分配製度,能夠讓華為員工最大程度地獲取和自己的勞動付出相匹配的報酬,或者,能讓華為員工發自心底如此相信。

到了這裡應該很多人心裡就有數了。任正非的模仿和改造,就是取一部分公有制特徵,取一部分私有制特徵。再說明白點,從公有制上模仿,用私有制來改造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要這樣做?或者說,能夠用官僚管理制度管理掌控公司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搞出個模仿公有制的分配幺蛾子來?事實上在企業所在的總環境(社會)所有製為私有制的情況下,絕大多數公司就是有前者沒有後者的,這正是最自然的企業形態。僅僅是因為任正非cosplay狂魔模仿上癮么?顯然不可能。

原因其實也非常單純:官僚體系自不必說,是外部社會私有制環境下,任正非家族及其他董事(即華為內部事實上的管tong理zhi階jie層ji)保證對華為控制能力的施控通道;而模仿公有制分配製度的理由,正是刺激員工積極性。嘿嘿,恐怕不少信仰西經效率說的孩子,看到這裡馬上要跳腳了:你居然敢說公有制刺激積極性?公有制效率最低啊!公有制最打擊積極性啊!大鍋飯有木有啊!然而,妙就妙在,刺激積極性這點最無可辯駁的鐵一般的證據,正是今天客觀存在於此的華為公司本身!即使是知乎上最鐵杆的華黑、和華為利益衝突最大的友商,都從來無法否認,華為員工在「奮鬥」、加班上面近乎不要命的「拼勁」,以及華為僱員薪資上升速度和空間的出眾,只不過支持者會從「按勞分配」上理直氣壯地闡述這一點,批評者會從透支青春、奮鬥逼等負面的角度來闡述這一點。華為在全球通訊市場和終端市場的表現,友商羨慕,稱之為「狼性」,然而根本上無他,不過是分配製度極大地激發著員工積極性罷了——正如我在上面所說,華為的分配製度能讓華為員工最大程度地獲取和自己的勞動付出相匹配的報酬,或者,嘿嘿,能讓華為員工發自心底如此相信。當你在心底確實地知道,你的每一分鐘拚命拼青春的工作,都在換來10塊20塊的入賬時,你的勞動積極性會不高嗎?

這就是華為的聰明,任正非的聰明。用模仿公有制的所有制和分配製度架構,刺激維持員工高度的勞動積極性,使得華為在本行業維持可怕的狼性戰鬥力和擴張力;用私有制的多等級控制通道架設,維持事實上的管理階層對華為整體上的控制力。因此,在公司內部,主要呈現近似的公有制意識形態(員工樂於奮鬥,為勞動所得而滿足,乃至主動形成「勞動光榮」(加班光榮)、「艱苦奮鬥」等良性正反饋);公司整體上對外部,主要呈現私有制意識形態(強調利潤,強調效率,在市場上具有強烈進攻性)。

不過,歸根到底,華為依然是私有制生產關係下的企業,內部的種種模仿和改造,不會改變它在根本上服務於利潤、服務於資本增殖的屬性,也不會改變其員工作為被剝削者的階級。前段時間那篇34歲以上幹部強制參與海外輪崗的新聞,我倒是相信知乎上幾位華為員工(以及華為真愛粉)是發自內心地認同華為的勞動和分配製度,自發地為華為辯護,只是我希望,你們的內心是真實的屬於你、屬於你階級地位的內心,不要把別人的屁股當了你自己的腦袋

以上是對華為模式本質的全面分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① 平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量化計算與實踐事實上早就在一些企業內部存在(聽說馬政經無法量化,嗯?);
② 公有制生產關係極大程度激發勞動者勞動積極性,提高生產效率(聽說公有制分配等於大鍋飯,嗯?)。

一個頂級的私有制企業,用自身的存在徹頭徹尾地論證了社會主義的科學合理,也是相當諷刺的一件事。不過換個角度想,僅僅是內部近似公有制結構的一個企業,在外部環境下對比其他同級系統(對華為來說是友商企業),就已經擁有強大的戰鬥力和生命力;那麼內部結構為v3.0附全DLC完整版的公有制(生產資料公有+按勞分配+人民民主專政)國家系統,在外部環境下對比其他同級系統(其他國家),會擁有怎樣可怕的戰鬥力呢?

理解了這一點,就能稍微直觀地想像到,那個赤旗捲起世界的年代,那個立國三年就脫胎換骨到和美帝打成平手、此後三十年和地球兩大最強帝國主義相抗的國家,那個頭像一度飄揚在從日出之國到日落帝國、從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各個角落的領袖,曾經是何等凜然的存在。

如果最後一句話總結我對華為模式的看法,那就是:主不在乎

無論是模仿公有制特徵的生產關係,還是用私有制特徵篡改控制結構,主都不在乎。


附註:

[1] 參考資料來自文章:揭秘華為股權架構及其家族譜。

[2] 相關理論可以簡單參閱張XX的雄文《破除資產階級法權思想》。

[3] 透徹地理解本文的分析過程和結論,你需要掌握的方法論主要有系統論、控制論、統計思想和馬哲方法論。歡迎關注我的專欄:方法論的樸素走廊 - 知乎專欄。


股份制的本質是私有制,再千變萬化還是私有制,和馬克思的公有制一毛錢的關係都沒有。

公有制里,所有生產資料都屬於全體人公有。我們要深刻理解這句話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公有制里,任何一個企業都是屬於全國人公有的,不屬於這個企業里的員工所有,更不屬於這個企業的領導人所有,這些員工不過是被安排在這個企業里工作罷了。例如,公有制里,雲南一個企業是屬於全國人公有的,黑龍江的一家企業也屬於全國人公有。雖然你遠在新疆,但是雲南、黑龍江的企業照樣有你一份。這才是馬克思說的公有制。


華為的員工持股是一種分紅機制,嚴格來說不是完整意義的持有公司股權。

股權的最核心權利有三種,分別是分紅權,決策權,退出權。

華為員工持有「股份」,只涉及了分紅權。


二戰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企業規模的擴大,股份公司不斷增加,股票不再只為少數資本家擁有,呈現出分散化的趨勢,企業普通職工也擁有了股票,資本家已經無法擁有企業全部的所有權,這種現象在發達國家被稱為「人民資本主義」。(所以說嘛,帝國主義也走修了)
「人民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企業經營模式的一種調整,反映了資本社會化的趨向,企業的決策權依然掌握在少數大股東的手中。因而,改變不了資本主義的社會性質。(比如34歲說開你就開你)
——百度百科(括弧里那句話是我加的)


謝邀。這是對所有制實踐的有益探索和嘗試


試著解釋一下:
一、員工持股不止華為有,大部分企業都有員工持股計劃,期權激勵,這本質上是大股東(老闆,資本家)對員工的激勵政策,從人資薪酬管理方面來講更好解釋,我不喜歡上綱上線,非扯到馬克思主義上去,我覺得用亞當斯密的經濟學原理來分析更合適;
二、老闆(股東)要掌控公司的掌控權,就必須要掌握股票的大多數(參見萬科野蠻人危機,格力收購銀隆失敗,就是股權分散,投票權分散導致),有一些是實質的掌控(如樂視賈躍亭,劉強東用AB股控制京東),有一些是聯合控股,但老闆掌控公司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三、華為來講,任正非個人持股僅1.5%(應該是不到),其餘98.5%分給了15萬員工,但是這批股票的投票權歸屬員工持股委員會所有,普通員工只享受所有權,分紅權,增值等權益。至於這個員工持股委員會,以任總的威信,是可以百分百掌控的,這樣華為的發展完全由內部Emt決定,不用看資本的臉色,這也是很重要的(參看互聯網創始者雅虎,就是被資本牽引走向滅亡)。
所以在某些情況來說,華為的股權由一個大股東(任總或者還有孫總等),15萬中小散戶掌控的,大股東通過制度(員工持股委員會)絕對支配公司發展方向。
這種分配方式造成一個結果:華為能以業務為中心發展,而不是財務報表為中心進行發展。好處是可以不被制肘地投入到選定業務中,壞處是不受制肘,萬一選錯了方向…
好在大華為有任總在,大家請看華為在歷史關口的選擇,基本是沒有錯過的。

經濟學來講,我認為華為的這個方式跟普通公司的股權激勵沒有太大差別。
華為(老闆等創始人)以級低價格將股票賣給了員工(17年價格7塊多,分紅1.4元吧),這批股票如果放在A股或納斯達克,可能會賣到140塊甚至更高。

所以華為普通員工收入在國內毫無疑問是前三的,任總將本可高價賣出的股票廉價給了員工,員工得利;員工掌握股票後得到高額收益,和公司死死捆綁,成為了一支軍隊,服從分配,指哪打哪,高管流失率極低,戰鬥力無窮。

所以很多老闆說華為是一支軍隊,要學習華為管理方式,要奮鬥拼搏努力服從。也不知有沒有想過,華為這支隊伍戰鬥力強,但是,成本也是真xx高啊,老闆們,錢給夠沒有啊!!!

阿里上市時候一大批人套現超千萬,獲利了結後,很多人財富自由,離開了996阿里,找了一個小公司過過日子,享受享受生活,這對公司來講是一個不小的損失。

華為基本沒有這個問題,沒機會對股票溢價套現,所以離職高管屈指可數。

內部一個老段子,有一個代表收到一個互聯網公司招CEO的邀請,年薪200w,獵頭說這說那。代表神秘一笑:這200w,還不夠我一年繳稅的。

大概就是這樣。


普通持股員工無能力也大多不願直接影響企業決策,同時他們主要收入依賴基本工資,且在公司內晉陞職位對其收益最大。因此,員工持股不過是變相漲薪和一次性福利。

當人人都有了表達權,反而讓很多人不願意表達,不再在意表達權。特別是掙錢很辛苦的時候,誰天天去董事會慷慨激昂發表演說?

也就是說,員工持股不過是資本家用極少數剝削掉的剩餘價值換了工人階級的對企業的投資。


華為員工只是得到了分紅權,並不是真的股權,你想看真的員工持股,應該看集體企業,新中國歷史上有這樣的企業。

如果不看中國,北歐也有這樣的企業

當然了,即使是這樣職工全體持股的企業,實際上大股東與小股東還是有差距的,普通員工手上的股權少,眾多小股東是很難對抗少數大股東的。


期權行權是要花錢的。

當然,有比沒有好,但是,

「這也是工資的一部分」,
或者說,
如果沒有這種東西,那麼你的工資會更高。

員工持股只有在能夠帶給資方足夠多的好處的情況下,才會發生。

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吧。


我在答案的最前面要提出一個理論:

勞動力守恆定律:這個世界上,價值不會憑空出現,他一定是由某個勞動力的通過勞動創造或者交換而來。價值也不會憑空消失,他一定是被某個消費者以某種形式消費掉了。所以,一個集體付出的勞動力所能交換到的價值的總和,一定等於所有消費這個價值的人消費掉的價值總和。


比如:

奴隸生產10個蘋果,奴隸主不生產蘋果。

無論奴隸主把蘋果拿去怎麼變成利潤,土地,金幣,甚至其他奴隸都好,這不影響實際結果。

如果奴隸得到了其中1個蘋果交換來的價值,那麼奴隸主一定是拿走了其中9個蘋果,不會是10個,也不會是8個。

同理可得,無論奴隸生產了幾個蘋果,奴隸主手上只要有了9個蘋果,那麼這9個蘋果一定是從奴隸手上拿走的。如果奴隸手上只有一個蘋果,那麼實際上奴隸一定生產了10個蘋果。


現在問題來了,在大家以為很合算的,所謂的所有員工持股的制度下,利潤大家分,企業是大家的,這樣的錯覺里,華為變成了一個那麼大體量的公司……

請問,華為發展的過程中,拿走了多少個蘋果?這些蘋果哪兒來的?


開動腦筋,

是不是公司把獎金工資換個說法,你們就不知道自己是姓趙還是姓奴隸了?

是不是換了一個說法,你們就分不清是姓公還是姓私了?


不一樣的制度可能改變勞動者生產勞動力的效率,但是並不能改變勞動力守恆定律。

所以華為依舊是通過剝削員工勞動力,才會成功的企業,這個事實,是不會因為馬克思或者恩格斯又或是員工持股,改變的。並且:奴隸主越富有,就說明他從奴隸手上拿走的蘋果越多。

-------------------------------------------------------

根據勞動力守恆定律可以得到很多有意思的結論,我不展開討論了,就當是思考題。

比如你可以去觀察一下,你所居住的地方的教育條件如果發展起來,需要消費掉的勞動力,從哪裡來。


高中歷史課本上講得很清楚的「『人民』資本主義」怎麼就成了華為模式了?


資本主義:「我能怎麼辦啊?我也很絕望啊!」


謝邀
我這樣畢業十多年的,很慚愧基本已經把知識還給老師了。
胡說兩句,大家別見怪。
其實到現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和社會主義生產關係都已經發生了一定變化,確切的說是發生了一定進步和調整。
員工持股是資本主義對社會和科技進步進行的妥協。事實證明馬克思那個年代資本主義的窮凶極惡已經不能適應現在的社會和人,所以出現了很多現在看來「社會主義化」的東西。
同樣,社會主義制度早期的很多「全民所有」最後變成了執行者所有,也明顯並不適應現在的情況,所以出現了很多「資本主義化」的東西。
這些問題我相信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是能夠「完美」解釋的。但是我還要提一下一直的觀點:人類社會和科技都處於非常低端的階段,社會的制度有很大進步空間,無論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有很多封建社會的問題沒有解決。我覺得馬克思是了不起的學者,他的理論在當時非常先進,而且體現了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
不過他對社會發展的預言我覺得未必準確,因為在我看人類的發展才剛起步,現在就預言終點就有點夏蟲語冰的意思。同樣,那些吹噓資本主義制度多麼先進多麼完美的資本主義「磚家」更是笑話。


從前有兩種奴隸,一種是屋裡的奴隸,一種是地里的奴隸。屋裡的奴隸和主人一起住在屋裡,穿的很不錯,吃的也挺好,因為他們吃的是他的事物,他吃剩下的。他們住在閣樓或地下室,但不管怎樣它們里主人更近一些。他們愛主人勝過主人愛他們。主人說:『我們的房子真不錯。』他們也說:『是啊,我們的房子真不錯。』要是你對他說,『來,我們跑吧,逃出去。』他會說:『什麼,你瘋了?!你說什麼呢,跑?我上哪找這麼好的房子?我上哪穿這麼好的衣服?我上哪吃這麼多好吃的?』這就是屋裡的奴隸。過去他們叫做『屋裡的尼格羅』,現在我們還這麼叫他,因為我們身邊還有很多這樣的人。他為了靠近主人肯花三倍的錢買一棟房子,然後炫耀說:『我是這兒唯一的黑人。』『我是學校里唯一的黑人。你什麼也不是,你只是個屋裡的尼格羅。要是有人對你說『我們離開這吧。』你會說,『什麼?離開這兒?離開美國,還有這些好心的白人?你上哪找比這兒好的工作?————馬爾科姆 X

奴隸主留下湯姆,給他漂亮衣服,好的食物,甚至讓他上一點學——只一點點,給他一件長風衣一頂大禮帽,讓別的奴隸仰望他。然後他用湯姆來控制他們。直到今天他們還在這麼做,同樣的白人,挑出一個尼格羅,宣揚他,把他捧成名人。然後他就成了尼格羅的代言人,領導者。 ————馬爾科姆 X


修正主義是最壞的資本主義


真要仔細分析這個事是不能僅作定性分析,是要在數據的基礎上做定量分析的。

比如:每年員工分紅占華為總利潤的比例、進而華為每年利潤的分配情況;任正非是否一樣按持股比例參與分紅;目前持股員工佔全員工總數的比例;單個員工持有股份的數量情況;華為員工加上分紅以後的總收入與市場同行業、同職位平均收入情況的比較。等等。希望有華為內部人士能在這些問題上提供信息。

在沒有這些數據的情況下,我們只能說,以下情況有比較大的可能性存在:

  • 部分員工能以分紅的形式拿回部分自己創造的剩餘價值;
  • 部分員工能以分紅的形式佔有部分其他員工創造的剩餘價值;

但是,我認為大家都忽略了華為體系中另一部分數量並不少的人:外包人員。

勞務派遣公司僱傭員工,獲得了這些人勞動力的使用權,然後將其轉讓給發包商——就是我們現在考察的華為。華為真正的使用這部分人的勞動力,並佔有他們創造的剩餘價值,然後將其中一部分給勞務派遣公司作為後者的利潤,其餘的則是華為自己的利潤。那麼相信有一部分華為員工——持股比較多的一部分——以分紅的形式佔有了這些外包人員創造的剩餘價值。


生產關係推動生產力


@歐陽不謝邀,不了解華為,不知道什麼叫員工持股,不會馬克思主義哲學,更不懂經濟。


嘛,竟然被邀請了。


首先要弄清資本家並不是一出生就躺著賺錢的,資本家的誕生可不是躺著來的,而是千千萬萬資本家屍體中過來的,他們理所應當後,卻還不用資本剝削別人,這就想祈禱一個一萬個人中誕生了一個資本家還他喵的是聖人。

那不一定聖人當資本家怎麼辦呢,平攤股權是好,但是誰承擔風險,誰整合資產,誰敢冒著一萬個人中才活下一個的去投資創業公司呢?

大家拿著股權好好乾就行,那麼這個世界也不會有新的公司出現了。

總之,金錢是推動人類發展的第二大動力。


推薦閱讀:

沒有蘇聯一五援助計劃,就沒有中國工業化,這種說法是否成立?
美國的流浪漢是怎樣成為流浪漢的?
「抵制X國貨」會產生哪些社會後果?
有沒有哪個時刻讓你突然感覺到:「我的經濟學沒有白學」?
民主能否促進經濟增長?

TAG:華為 | 政治經濟學 | 馬克思主義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馬克思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