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王朝這部電影中,哪些情節是虛構的?
謝邀。。。長~~~~~~~文。。。
首先聲明本人沒有傷害喜歡這部電影人的企圖~ 這是一部好電影,值得回味的點非常多,對於政治,宗教,戰爭,暴力,人性都有其獨特的思考與表達。
但是。。。雖然整部電影在宏觀歷史鋪敘上算是到位,但在歷史人物的還原上大錯特錯。為了表達出真正基督徒心中的「天國」,《天國王朝》在人物塑造上的過度臉譜化。其所體現的,並不是真實的歷史。當然也有朋友曾經對我說過,畢竟電影是一個行業,如果把真實歷史完全復古,那麼戲劇化的因素就會大大降低,觀眾覺得無聊不愛看了怎麼辦呢?其實,歷史本身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大舞台,如同戲劇鑒賞,很多人一方面對背景、線索缺乏足夠的認知,另一方面對這個舞台本身的表現手法不甚了解,因而漏掉了大量有意思的細節。這篇文章里,在下嘗試做的,就是儘力去還原那一部分,在本人看來其實比電影根據思考價值的十字軍歷史。
好了。下面進入正文,時間是十二世紀晚期,here it starts ~
Part 1: Guy de Lusignan Raynald de Chatillon (魯西永的居伊 與 沙蒂永的雷納德)
首先就從這倆大反派說起吧。其實,製片人真的是大大地冤枉了這二位了。在電影里,他們一個是陰險傲慢的大貴族,一個是嗜殺成性的劊子手,為了填滿慾望的溝壑,燒殺劫掠無惡不作,不斷挑起邊釁,肆意妄為,唯恐天下不亂,乃至最後成為十字軍在哈丁戰役里覆滅的罪魁禍首。但在真實歷史裡,他們倆人不能說的上是多好的人,但至少沒有像電影里表現得那麼誇張。畢竟,身為十字軍軍事貴族,手裡的人命是肯定少不了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那麼熱衷於去做無意義的殺戮。這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關係。到了他們這個位置,已經是十字軍王國的高層人物了,一舉一動,牽扯甚深,不是想幹啥就能幹啥的,一切都要符合更加長遠而又合理的安排。
好,寫到這裡。先推翻電影其中一個設定:Guy 和 Raynald 聖殿騎士團的成員身份。
電影中Guy的身份是聖殿騎士團(Knights Templar)的團長,Raynald是資深成員。這個是歷史裡沒有的。
以上給出是聖殿騎士團1-12任的大團長名單,可見Guy的名字不存在於其中任何一個。真正在此時效力於耶路撒冷的Templar大團長是Gerard de Ridefort。順帶提一句,傑拉德此君是真猛人,而且在耶路撒冷王國此時的軍政兩道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下文在談及貝里安的時候,會更詳細地闡述。
那麼說到這裡,Guy在歷史上是個什麼人物呢?首先,我們已經將Grand-master of Templar 這個光環從他的頭上抹去了,他還剩下什麼呢? 他是魯西永伯爵于格八世(Huge VIII)的兒子,因而持有姓氏de Lusignan,也算是名門之後。此時的魯西永郡,臣從於受英格蘭統治的阿基坦公國,Guy一個小夥子出身高貴,血氣方剛,不服英國佬在南法頤指氣使,因此帶著私兵,直接設伏幹掉了曾經擔任過普瓦圖(Poitou)總督的英格蘭「首任薩利斯布里伯爵」(1st earl of Salisbury)帕特里克。被時任阿基坦公爵的理查德一世(即為不久後的獅心王)放逐,從而來到耶路撒冷投靠哥哥阿瑪里克(Amalric)。而此時,阿瑪里克已經是聖地的貴族,娶得是當地Latin East的名門Ibelin家的女兒(神秘的Ibelin終於出現了~~~)所以,阿瑪里克的妻子,也就是Guy的嫂嫂,是Baldwin of Ibelin(Baudouin d"Ibelin)的女兒,也是主人公Balian的侄女。所以,Guy和Balian在歷史上還是姻親!一切與電影里演得都恰恰相反,此時的Guy不過是一個被放逐的落魄貴族,無權無勢只能投靠兄長,而Ibelin家族已在耶路撒冷紮根數代之久,根深蒂固,並與王室交好,所以Balian才是更有資格瞧不上Guy的人。
投靠了哥哥Amalric之後,幸運之神很快就光顧了Guy。經Ibelin家族的引薦,Guy取得了國王鮑德溫四世(也就是電影里染病的面具王)的母親Agnes of Courtenay的賞識(國母:此真乃吾之佳婿也~),因而與王室結親,娶了Agnes的女兒,鮑德溫四世的姐姐Sibylla,自而迎娶白富美,成功逆襲!
至少在這個關係上,電影的反映還是正確的。
因此,從這裡可以看出的邏輯便是:Guy在鮑德溫四世死前,雖然貴為皇室之婿,但並非是騎士團團長,或者其它任何指揮官職位,他是通過走後宮關係上台的,所以他是沒有兵權的。因此,他是不可能對實權領地貴族的Ibelin家族對抗的。更何況,Ibelin家族不但是他的姻親,還是其人生平步青雲的最大助力。雖然,Ibelin家族最後的確站在了Guy的對立面,但是與該時期王國的內部派系鬥爭有關,而不是出於個人仇恨。Guy對於Ibelin家族從心底是一直懷有感激之情的,因此最後當上國王之後,也一直保持克制,但這些都是後話,具體個中緣由,下文會一一揭曉。(好像關子賣得有點多了啊~)
好,關於Guy,目前先交代到這裡,接下來說說另外一個「大魔頭」——Raynald de Chatillon。聊起這個胖子,估計不少觀眾在看片的時候,都忍不住在心裡咒罵,簡直是人渣中的人渣。歷史中的雷納德又是怎樣的人物呢?首先,他的起點與Guy基本相仿,都是貴族出身。只不過Chatillon在法蘭西應該是男爵格,地位略次。但即便如此,雷納德也不是長子,父親死後所繼承的不多財產也被謀奪,窮迫潦倒。所幸,法王路易七世(Louis VII "the Young")於1147年參加了第二次十字軍東征,一無所有的雷納德也在此時從軍東征。
雖然從征的雷納德驍勇善戰,但依然掩不住第二次十字軍東征這一場「失落的遠征」。這場戰爭從頭到尾都是一連串的莫名其妙,開場是足夠的華麗:法蘭西國王召集南北法三萬大軍,浩浩蕩蕩穿過匈牙利平原,一路王師所向,宵小避退。德皇康拉德二世動員上下洛林,薩克森,法蘭克尼亞,斯瓦比亞,出動同樣數量的兵馬,更是早一步踏上了征程。於此同時,還有弗蘭德,諾曼底以及英格蘭傭兵組成的第三路軍經大西洋航來。
但一連串的意外接踵而來,率先突入安納托利亞腹地的日耳曼軍隊,在一夜將軍營駐紮在了乾涸的河床邊上,而此時恰逢雨季,水位暴漲,洪流直接淹沒了康拉德的營地,來了一出十字軍版的「水淹七軍」!洪水來了又走,帶走了千餘名日耳曼十字軍的性命,還有幾乎所有的補給,無奈的康拉德只能帶著全軍亡命裸奔,途中又遭遇突厥人騎兵不斷的圍追堵截,最後到達安條克的日耳曼十字軍人不足半數,並且個個狼狽,士氣全無,德軍這一路,算是廢了。而從低地國度跨海而來的第三路軍,航至西班牙時,經不住阿方索國王的苦苦哀求與熱情款待,中止了前往耶路撒冷的計劃,幫助西班牙軍隊攻克了被穆斯林佔據的重鎮里斯本(今葡萄牙首都),但這一圍城打得非常艱苦,雙方都拼到了最後一刻,因此戰役一結束,精疲力竭的低地十字軍們立馬打包回家。這一路,也廢了~
最後成功抵達聖地的法軍,是這三路十字軍中碩果僅存的一支,然而前景卻依然暗淡。軍營之中,公爵們之間爭吵不斷,一會我指責你斷後不力,一會他控訴你貪墨糧餉。所有人都緊盯著自己的利益,軍隊調度效率低下,一部受擊,余部不救,給予了本就擅長游牧騷擾戰術的突厥人無數機會……最為要命的是,一起出征的國王路易七世與王后埃莉諾之間也是矛盾不斷。路易七世的計劃是從耶路撒冷出兵,攻擊大馬士革,為耶路撒冷王國打下廣大的戰略縱深。而王后——阿基坦的埃莉諾則是想要法軍援護她叔叔雷蒙德的安條克公國,保護耶路撒冷的衛星國。分裂!分裂!不斷的分裂!如同一隻無形的大手,將這次十字軍僅存的生力軍送入深淵……
最後,路易七世敲下定錘,法軍與耶路撒冷王國撕毀與大馬士革的結盟互保協定,攻擊大馬士革!最後,雖然十字軍血戰破城,但卻無力保住勝果:從Aleppo崛起的新勢力贊吉(Zengi),攻滅了十字軍征服統治的埃德薩伯國(County of Edessa),攜大勝之勢,南下攻略大馬士革,十字軍只能被迫棄城轉移,法王路易與無數十字軍將士的流血犧牲,最後為他人做了嫁衣……
路易的十字軍於1149年離開了耶路撒冷,第二次十字軍宣告結束。但雷納德卻留了下來,並且為此時的耶路撒冷君主——鮑德溫三世效力。隨著吞滅埃德薩與大馬士革的贊吉兵鋒日盛,同年6月,贊吉再次出兵,於Inab戰役中擊殺安條克大公普瓦捷的雷蒙德(Raymond de Poitier,法國王后埃莉諾的叔叔),而後兵鋒直臨安條克城下。一時間中東震蕩!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三世帶著十字軍騎士(其中就可能包括雷納德)與聖殿騎士團火速馳援,最後將贊吉逼至議和,重劃邊界。這其中,雷納德的具體行跡沒有記載,但是,歷史還是留下了一些有意思的線索,值得玩味。首先,身死的安條克大公——雷蒙德的遺孀:康斯坦絲(Constance),拒絕了鮑德溫三世與拜占庭皇帝曼努埃爾.科穆寧所提名的所有婚配者,而把再嫁的惟一對象選在沙蒂永的雷納德身上!
現在我們在大腦中先摒棄雷納德在電影里的長相與身材問題,再來跟隨線索。首先,雷納德的出身約為1125年,而Battle of Inab與整個第二次十字軍的結束是在1149年,也就是此時的雷納德的生理年齡是24歲,在兵荒馬亂里成長起來的人氣質更加蒼老成熟,所以給人的印象會在30歲左右。而被貴族寡婦看重,在這種關鍵時刻委託領地的未來做為嫁妝,同樣需要委託人具有相當的能力與責任感。按照正常邏輯,如此推斷下來,雷納德至少也算得個人物,不然一個頭腦簡單,滿臉橫肉的殺人狂是不可能擊敗其他適婚者,成功入圍的。實力與魅力兩樣缺一不可!
與Constance結婚後的雷納德,成為了新一任的安條克大公,與Guy一樣,成功逆襲,事業愛情雙豐收。在此後的十年里,雷納德北拒拜占庭與羅姆蘇丹窺探,東敵贊吉突厥,向南援護Tripoli 與 Jerusalem,在地緣紛爭上大出風頭,直到在1161出擊幼發拉底河時兵敗被俘。被放出時,已經是1176年。整整十五年時光,外面的世界早已大變樣。與他結合的Constance此時已不在人世,因此,雷納德失去了對安條克的宣稱權,妥妥的從零開始。
但是,我有了自由,不是嗎?一切都會有轉機的,會好的……
如是想的Raynald de Chatillon,再次踏上了前往耶路撒冷的道路……而歷史就是如此有趣,也從他重獲自由的一刻,命運的鏈條再次轉動:與雷納德同是獲釋的,還有一名法蘭克貴族,前埃德薩伯爵Joscelin de Courtenay。而這位Joscelin的姐姐,便是Agnes de Courtenay,沒錯!就是把Guy de Lusignan招進家門的「耶路撒冷國母」,鮑德溫四世和Sibylla的母親。搭上這條線的雷納德,很快便再次進入了耶路撒冷王國的中樞,並且獲封「奧特雷約旦伯爵」(Outrejordain,法蘭克語,意為beyond the Jordan)。很快,雷納德便迎來了其復出的第一戰!
1177年,薩拉丁率兩萬六千大軍從埃及進攻耶路撒冷,得知薩拉丁入侵的鮑德溫四世率領300多名騎士離開耶路撒冷迎敵,由於敵方過於弱小,薩拉丁直接忽略鮑德溫而選擇繼續向耶路撒冷行軍。而這個決策險些讓他蒙受滅頂之災。耶路撒冷方的三百騎士很快突破了薩拉丁布置的攔截,與從阿斯卡隆來的援軍回合後,從背後突襲薩拉丁大軍(是為蒙吉薩戰役,Battle of Montgisard,在電影中鮑德溫死前略有交代)。薩拉丁軍隊人數雖多,但是大多數屬於應招軍,並非訓練有素的職業軍,經歷過長途行軍後面對十字軍重騎兵的猛烈衝鋒,立刻開始崩潰……大軍在敵人腹地被擊潰,是絕對毀滅性的打擊!最後跟隨薩拉丁回到埃及的,不足全軍十分之一……
雖然,主流十字軍文獻都認為,此戰是鮑德溫四世親自上陣,衝鋒殺敵的戰果,諸如真十字架在他身後閃耀太陽般的光芒之類的修辭層出不窮。但是,結合鮑德溫四世的健康情況考慮,這種說法筆者是持懷疑態度的。麻風病人的體質並不適合廝殺,沖入有著兩萬大軍的敵陣,不受一點傷的概率是幾乎沒有的,一旦鮑德溫出現意外,那麼十字軍此前所有的戰術規劃就立即宣告破產,耶路撒冷可能要早十年破城了。所以,鮑德溫四世可能在場,但並沒有參加戰鬥,更是作為督軍與統帥存在。此外,根據薩拉丁傳記的編寫者Baha ad-Din ibn Shaddad的記載,蒙吉薩戰役中十字軍部隊真正的指揮官是Raynald de Chatillon!也就是說,到了兩軍白刃相接的時刻,沙蒂永的雷納德才是十字軍發起反擊的進攻核心,以他的資歷,威望與能力,才能在此刻扛起耶路撒冷進攻的大旗,節制諸如Odo de St Amand這樣的騎士團大佬,作為進攻箭頭,返沖敵陣!
此戰獲勝後,自然最大的功勞還是國王鮑德溫的,只有他的勝利才是耶路撒冷的勝利。但雷納德經此一役,便已經坐穩了他在鮑德溫朝廷里的位置,再加上他本身Lord of Outrejordain的身份和與鮑德溫的母親Anges的聯繫,雷納德的聲威如日中天。而此時年幼的鮑德溫方才16歲,有大量的王國事物需要諮詢協商,因而,在一旁幫助國王的雷納德,在中樞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現在,Guy和Raynald馬上就要到了一條線上了!故事的核心也就快要揭曉了!
在繼續開講之前,先把之前的坑再填一遍~~就是:Guy和Raynald都不是聖殿騎士團成員,這一點從他們投機式的貴族生平以及婚配記錄就可以看出。Templar是所有軍事修會中,教條最為嚴苛的,其成員是終生不得娶妻生子,將一生奉獻給主的事業。顯然,這一點也給電影打破了……
——————————————————分割線————————————————————
Part 2: Raymond de Tripoli, Gerard de Ridefort Balian d"Ibelin (特里波利的雷蒙德,雷德福特的傑拉德 與 伊貝林的貝里安)
首先要聲明的是,在標題中提到的Gerard都沒有在電影中出現,影片中,耶路撒冷最後的命運完全就是貝里安一個人力挽狂瀾。但在真實歷史中,此人在王國的軍事、政治層面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現在,且看著三位與前文提到的居伊、雷納德、鮑德溫四世以及Sibylla之間的博弈,如何最終引導著這個王國的命運。
現在,首先來揭曉這三者中的第一位,也是最為關鍵的一位——特里波利的雷蒙德(雷蒙德爵爺冷笑:終於輪到老子登場了~~)
為什麼說這位雷蒙德是至關鍵的呢?原因是,要講到十二世紀末十字軍耶路撒冷王國的衰落,不可避免地要提到王國內部的派系紛爭,而這個雷蒙德幾乎可是說是整個風暴的核心!
如同此人的姓氏所示,Raymond的封地在特里波利郡(Tripoli),此外,還身兼加利利(Galilee)與提比里亞(Tiberias)的領主。沒錯,就是影片中Tiberias的原型!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與Guy和Raynald在影片中虛構的聖殿騎士團身份一樣,Raymond本身也並非醫院騎士團的團長。Hospitaller此時的團長是Roger de Moulins,與聖殿騎士團團長Gerard de Ridefort的私交還算不錯(雖然聖殿與醫院兩團騎士經常是對手關係)。但不管怎麼說,雷蒙德本身是十字軍Latin East中數一數二的實權封爵。除此之外,此人足智多謀,是先王阿瑪里克去世時指定的託孤之臣,在鮑德溫四世掌權之前,Raymond便是耶路撒冷的攝政王。
如上文所述(取自Thomas F. Madden的The Concise History of the Crusade),彼時在耶路撒冷權傾朝野的雷蒙德,一手締造了鮑德溫四世姐姐Sibylla的第一次婚姻,對象是北義大利的著名遊俠,加法(Jaffa)與阿斯卡隆(Ascalon)的領主——「長劍」威廉(William the Longsword)。但長劍威廉在結婚後的翌年便死去,但他與Sibylla的子嗣還是順利誕生了下來,也就是未來鮑德溫五世,電影里陪伴Sibylla的小男孩。
隨著年幼的鮑德溫四世逐漸長大成人,雷蒙德的攝政王身份於1176年末結束,影響開始衰退,而隨後又恰逢長劍威廉的死,雷蒙德失去了對王國宗室的影響力,實力大減。而此刻,以太后Agnes de Courtenay為首的後宮黨開始掌控朝堂。Agnes與Raymond二人的政治立場,在後者從先王手裡接過攝政王席位的時候,就已經不可避免地對立了!道理很簡單,有了雷蒙德的攝政,Agnes就不可能通過垂簾聽政的形式來掌控王國了。主幼國疑,歷來是朝堂傾軋的高發期!
而此刻雷蒙德一旦勢衰,太后黨就開始蠢蠢欲動了!蒙吉薩戰役之後,與太后一族關係密切的雷納德功勛顯著,連帶著整個派系聲勢上漲,再加上剛剛掌權的鮑德溫四世的確存有「擺脫攝政王掌控」的意思,因此暫時站在了太后黨這一方。
雷蒙德見勢不妙,立刻開始運作反擊,此時,鮑德溫的姐姐,失去第一任丈夫的Sibylla還尚未婚配,雷蒙德欲在這方面做文章,提名剛剛喪偶的Baldwin of Ibelin來做Sibylla第二任丈夫。太后黨立即否決了提案,太后Agnes本身更是表示:她更希望一名來自法蘭西本土的貴族來做Sibylla的丈夫,以方便聯繫未來的十字軍。兩方一時間爭執不下,但最終破局的,居然是Ibelin家的Baldwin,這個本來夾在風暴中央的倒霉蛋。
而這就是Ibeiln家厲害的政治智慧!Baldwin of Ibelin當然明白雷蒙德只是拿他當槍使,把自己推到了和太后黨對抗的最前線,被包括國王在內的耶路撒冷王室厭惡。因而,在其答應雷蒙德去做Sibylla的求婚者的同時,暗中通過女婿Amalric de Lusignan,聯繫到了前不久跨海而來,毫無根基的Guy de Lusignan。Baldwin很清楚太后黨要什麼,所以將Guy推到了太后Agnes的面前。這樣,太后黨得到了自己所要的候選人,穩操勝券。Baldwin of Ibelin自己作為雷蒙德一方的候選人,只能承認失敗。雷蒙德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Baldwin來了這麼一手,只能吃個啞巴虧。而表面上看似輸了求婚競爭的Ibelin,實際上基本沒有什麼損失,還順便賣了王室一個人情,完美結局!
我不是沒有嘗試呀,只不是時運不濟嘛,我認輸不行嗎?你既然借刀殺人,那就別怪我瞞天過海!
可以想像,假設Baldwin of Ibelin即使最後贏得了競爭,娶了Sibylla,本身依然逃脫不了雷蒙德的掌控,又得罪了整個太后黨,處處給小鞋穿,這才是最糟糕的結果!所以,這個在電影里,並沒有被特別清楚交代的Ibelin家族,反而通過運作手段,在將損失降到最低的情況下,破局重生,可見其所擁有的政治眼光和智慧也是相當可怕的!全不似電影里演的那樣只是一個只出廝殺硬漢的家族。滿滿的都是套路啊!
說到這裡,順便再提一提Ibelin家族的背景。這一看似在電影里正義滿滿,三觀正得超標的家族,在歷史上,可還真不是什麼好貨。以下是選自Hans Mayer在Latins, Muslims and Greeks in the Latin Kingdom of Jerusalem中,對Ibelin家族的描述:
可見,Ibelin家族不但不像影片里那樣,鼓勵領地內各族人民建設和諧家園,相反,Ibelins對領地內穆斯林的壓迫是出奇地狠毒,在耶路撒冷王國的本就嚴苛的稅法標準上,人頭稅還多收四倍,弄的領內民不聊生,逃跑不斷。這也是筆者所發現,影片中最不符合史實的一點。(對耶路撒冷稅法有興趣的可以前去看看筆者的另一篇回答:耶路撒冷王國統治時期對待中東的穆斯林寬容嗎? - 謝奇臻的回答 - 知乎)
此外,主人公Balian d"Ibelin的父親,並不是電影中的Godfrey,而是Barisan d"Ibelin!Balian也壓根不是什麼私生子,而是正兒八經的Ibelin三子。Balian的兩位哥哥是Hugh d"Ibelin和前文提到的Baudouin d"Ibelin。
電影中戈弗雷,Godfrey d" Ibelin,(據說睾丸中箭還能奮戰兩天的男人)幾乎完美的基督教騎士形象。筆者感覺,應該是取材於第一次十字軍的英雄「布永的戈弗雷」(Godfrey of Bouillon),也是十字軍耶路撒冷王國的開國君主,名副其實的CK——十字軍之王(Crusader King)。筆者如此想的依據是,十字軍作為一種「懺悔朝聖」的行徑(act of penitential pilgrimage),只有在第一次十字軍里最為純粹。二次,三次之後的十字軍,摻雜了越來越多的多方博弈與利益得失,離十字軍的初衷也越行越遠。而第一次十字軍中光環最為耀眼的,就是這位與影片中的戈弗雷同名的下洛林布永領主戈弗雷,兩人都有出色的武功戰績,而且為人相對正直,因而由此推論。當然,這個只是猜想,如覺不妥,不必對號入座~
好,簡單說一說了Ibelin家族的背景,再回到朝堂紛爭上來。在Sibylla的再婚對象上,Guy最後獲勝,兩人於1180年完婚,雷蒙德對Sibylla的計劃失敗。但Ibelin家族在站隊上,還是在雷蒙德一方的,這一場挫敗在宏觀上還是沒有影響兩家的關係。但現在,太后黨的實力已經膨脹到相當強大的地步了,可以說,在影片中出現的主要人物,Guy, Raynald, Sibylla以及國王本身都已經站在了太后黨的立場上。尤其是Sibylla更是繼承了前夫在Jaffa和Ascalon的領地,Raymond的優勢在不斷地被縮小。在這裡,要指出的是鮑德溫四世的這位姐姐Sibylla並不是一個沒有野心的人,她也希望通過投資丈夫的方式,讓Guy當上國王,這樣她也可以成為這個王國最有權勢的女人。
然而,國王鮑德溫四世並不是對這一切無動於衷,身為宮廷掌控者,不可能坐看一方派系獨大。因此,在鮑德溫四世執政末年,他曾致力與拆散Guy與Sibylla,並讓Sibylla所掌控的領地重歸王室,然後扶植一位「更容易被控制的姐夫」,來制約權勢日益膨脹的姐姐Sibylla,從而來維持朝廷的政治平衡,但卻最終沒有成功。與電影中的夫妻不睦相反,Sibylla與Guy在歷史中並沒有不和睦的記載。相反,兩人相濡以沫,在鮑德溫四世嘗試迫害Guy時,Sibylla還將Guy接到了自己在阿斯卡隆的領地保護起來,讓國王的計劃最終流產。
1184年,太后Agnes de Courtenay去世。翌年(1185),國王鮑德溫四世也因麻風病也隨後駕崩。
此刻,作為太后黨的繼承者,Guy, Sibylla以及Raynald這些成員終於來到了檯面上。隨著,Guy de Lusignan最終加冕為王,太后黨完成向王黨的進化。此刻,已經攫取最高權柄的Guy,已經不是昔日的對手Raymond de Tripoli可以在明面上對付的了的。
終於,被逼到絕境的雷蒙德終於使出了絕招,也是後來他本人最為後悔的決定——向薩拉丁求援!也就是藉助薩拉丁,這個敵人的敵人,來對付已經登上王座的Guy,Sibylla, 以及擁護他的大將雷納德。
(注意第一段的最後兩句)
此刻的雷蒙德,這個Tiberias,已經徹底地瘋狂,對權力與地位的擔憂已經超過了對王國未來的考量。但對於這一切,薩拉丁自然是喜聞樂見了,他是恨不得十字軍王國越亂越好,老子在蒙吉薩的仇還報呢!
在這裡,就要講到影片中歷史爭議最大的一部分了,就是Guy與Raynald參與劫掠穆斯林商隊的殘暴行徑。
在這裡,筆者需要指出的是,關於Guy與Raynald洗劫穆斯林商隊,向薩拉丁挑釁的行為,是取自中世紀十字軍傳記者William of Tyre的手筆,關於William of Tyre此人,在當時還身兼提爾大主教(Archbishop of Tyre),是雷蒙德麾下「爵黨」的一員,其政治立場是與Guy與Raynald相對立的。此外,在此君在自己的史料將Guy與Raynald貶得一無是處,全盤否定他們的積極意義,把他們都包裝定義為「危害王國未來的好戰分子」。
真相是這樣嗎?我們來仔細看看。
首先我們來看政治需要,剛才提到,受到王黨威脅的,是影片中的「正面人物」Tiberias——特里波利的雷蒙德,而不是Guy。退一步來講,就算Guy在當上國王后,想要對付雷蒙德這種貨色,大可通過行政類的陽謀手段來處理,為何要通過挑釁薩拉丁這種除了修辭用途外毫無政治目的,同時還將王國置於險地的手段呢?首先,這一條站不住腳。
接下來,我們還可以剖析更深層次的原因。早在1183年,耶路撒冷王國便通過了一條立法憲章,在要求王國領內各階層傾囊相助的同時,此憲章還聲明,即日起王國將使用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存留在耶路撒冷國庫的海量白銀(這些白銀是亨利二世在數十年內分批送到耶路撒冷保管,給未來的英格蘭國王發動十字軍用的軍費)。
(以上取自Hans Mayer的另一篇文章Henry II of England and the Holy Land)可見,王國的城牆修繕計劃從1177年便已經開始,而Mayer所提到的「crumbling walls」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同年的蒙吉薩戰役里,十字軍騎士必須主動出擊才有勝利的機會,因為耶路撒冷無險可守!除了在本地提高稅收之外,剩下的便只能靠動用亨利二世的「活期儲蓄」了(雖然未經亨利本人同意,但亨利本人也並沒有履行率領大軍支援聖地的諾言,so,whatever~)。
這項工程從1177年開始,一直到1187年,除了耶路撒冷的城牆外,王國各地的野外要塞堡壘都得到了加固。這也證明了,這段時期內,王國的戰略趨勢是以憑藉要塞防守為主,而不是主動出擊。Guy作為國王不可能不了解這一點,捨棄王國花費十年時間精心修繕的工事與既定的保守戰略計劃,反而去跑去和敵人野戰接觸。Guy雖然不是什麼偉大的君主,但在軍事上並不是個白痴!當然,最後哈丁戰役里率軍出擊的命令是他下的,但這並不是他的本意,這其中還要扯到雷蒙德這個「豬隊友」身上,下文會細表。
好了,以上是Guy不可能是搶劫犯的兩大原因,下面還有一樣旁證,就是聖殿騎士團團長Gerard de Ridefort。通常情況下,聖殿、醫院兩大騎士團是不參與王國政治的,但至少筆者目前還找不出是什麼確鑿的動機與原因,促使了這兩大騎士團在此時高度參與國政。聖殿騎士站在王黨一方,醫院騎士則站在爵黨一方,兩廂暗暗較勁。但需要說的是,耶路撒冷國庫的鑰匙一共有三把,分別保存在國王,以及兩大騎士團團長手裡,三把鑰匙一起才能開動庫藏大門(這個真不是遊戲設定,是真的存在的)。鮑德溫四世修繕城牆的決定是得到兩大騎士團共同擁護的,所以國庫才能開啟。這其中,尤其是聖殿騎士團長傑拉德,是堅定的保守戰略支持者,認為這個決策無比正確,因為王國資源本來就緊張,根本禁不起出動出擊的消耗,只能欸過一陣是一陣,將希望寄托在未來的十字軍上。
鮑德溫四世死後,傑拉德支持王黨與國王Guy,修繕、加固城牆堡壘的工程依然沒有停止,可見包括Guy,Raynald與Gerard在內的王黨成員都是王國保守戰略方針的擁躉,對耶路撒冷王國的戰局形式都有清晰的了解。而Raymond聯絡薩拉丁入侵這一下,是王黨想都不敢想的,真的沒有人想到王國貴族裡居然有人以出賣王國利益來滿足私慾!
兵貴神速,在雷蒙德的運作下,王國的邊防對薩拉丁一路綠燈。等到王黨一群人反應過來時,薩拉丁兵鋒已經踏入了耶路撒冷境內。本來,雷蒙德還只是想藉助薩拉丁的軍威嚇唬嚇唬Guy和王黨。但薩拉丁是什麼人物?從一介大馬士革的稅吏到如今這個位置的薩拉丁,最擅長的便是算計。薩拉丁很清楚,他的目標就是奪下耶路撒冷,才不管你這派那派,我贏了,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會是我的!因此他並沒有按照雷蒙德要求地那樣在耶路撒冷城周邊燒殺劫掠,而是長驅直入,目標鎖定——耶路撒冷。
此刻,支持雷蒙德爵黨的貴族們,以醫院騎士團團長Roger de Moulins為首,開始意識到,咱們玩脫了!眼看著薩拉丁就要進軍到耶路撒冷,雷蒙德終於意識到自己引狼入室,打算懸崖勒馬,與Guy議和。而充當使者的,還是是王國內著名的「不倒翁」——Ibelin家族。聽聞了雷蒙德建議的Guy自然是從善如流,他自一開始就沒想要戰爭,所以立馬答應了議和條款,遣Balian d"Ibelin前去復命,意識到王國危機的聖殿、醫院兩大騎士團派出100精騎,由兩名團長帶領,再加上一些自發的貴族,一同護送Balian前往Tiberias復命。但老辣的薩拉丁早已料到此舉,並在途中設伏攔截,十字軍騎士們在科勒松遇到了由薩拉丁之子Al-afdal所部的5000人馬。
於是,科勒松戰役(Battle of Cresson)打響,這也是電影中Balian率領數十人衝擊薩拉丁軍陣的史料原型。
此役打得非常殘酷,出動的十字軍騎士都是兩團菁英,戰力極強,左沖右殺,殺傷無數。但最後還是寡不敵眾,醫院騎士團團長Roger de Moulins當場戰死,聖殿騎士團團長Gerard de Ridefort帶領著了了數騎負傷突圍。但好在,Balian是成功突了出去,將議和消息送至了雷蒙德桌前。
看似危機暫時消除了,但這一切依然在薩拉丁算計里。雖然雷蒙德如今反正,但已經上了薩拉丁的賊船,怎可能輕易脫身?薩拉丁兵鋒一轉,全軍立刻撲向Tiberias,既然你雷蒙德降了又叛,我就先搞~定~你~!
雷蒙德一下子懵逼了!立馬乘著薩拉丁大軍尚未展開合圍,帶著幾名親隨沒命地跑向耶路撒冷。好說歹說地勸Guy與Raynald出兵幫助他解圍。一開始Guy, Raynald和Gerard都是嚴辭拒絕的。搞什麼?一開始就是你這個二五仔在搞事,現在要我賭上整個耶路撒冷王國來給你擦屁股,沒門兒!此外,這次主動出擊不但與王國一貫堅持的被動防禦戰略相背,而且前去Tiberias的行軍途中還遠離水源,風險極大,弄不好會全軍覆沒!不行,仗絕對不能這麼打!
深感絕望的雷蒙德爵爺如今已無往日風光模樣,只得聲淚俱下地苦苦哀求:若陛下不發兵救我,一俟薩拉丁奪我提比里亞,則特里波利,加利利諸郡便皆在薩賊兵鋒之下,哀我耶路撒冷,自此將永無寧日,生靈塗炭矣!
居伊,雷納德與傑拉德只能看著這坑爹玩意兒,心中縱是有千般怒火,此時也不得發作。是啊,我等身為耶路撒冷的騎士,又豈能坐看王國陷入戰火而不救?薩拉丁大軍已經入境,丟了一個Tiberias,此後還有多少城鎮會被薩拉丁各個擊破?失去了周遭城鎮的支持,耶路撒冷孤城還能支持多久呢?所以,Guy與Raynald此戰看似還有選擇,而實際上早已沒有選擇!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戰役的過程,電影交代的還是比較清楚的,長途行軍,缺乏水源,最後被以逸待勞的敵軍殲滅……王國的重臣猛將沙蒂永的雷納德(Raynald de Chatillon)被薩拉丁捉住處死,國王魯西永的居伊(Guy de Lusignan)與聖殿騎士團長雷德福特的傑拉德(Gerard de Ridefort)雙雙被俘,被困耶路撒冷的Sibylla孤立無援,王黨的實力瞬間被一掃而光……
現在再來辟個謠,電影里所披露的雷納德俘虜並處死薩拉丁的姐姐這回事,已經被證實是誤傳。是以William of Tyre為首的十字軍傳記者,在Estoire de Eracles中,為了抹黑失敗的王黨,撇清爵黨干係所杜撰出來的故事。真實歷史中,薩拉丁的姐姐從大馬士革成功到達了麥加朝聖,此間在耶路撒冷作戰的薩拉丁,甚至出動軍隊親自為她保駕,沿路路過雷納德的領地奧特雷約旦(Oultrejordain)後,還反而洗劫了一番。
這裡再解釋以下薩拉丁與雷納德之間的仇恨又是怎麼回事。事實上,除了William of Tyre之外,穆斯林史官Ali ibn al-Athir也提到雷納德同志那「邪惡」的作風。
Prince Reynald, lord of Kerak, was one of the greatest and wickedest of the Franks.(雷納德領主,凱拉克堡之主,乃法蘭克人中最為強大而又卑劣之人)……The accursed one treacheously seized every last man and made their goods, animals and weapons his booty. (此人卑鄙地將每一名商團成員,貨物,牲畜以及武器據為己有。)……Saladin vowed that, if ever had him in his power, he would kill him. (我主薩拉丁發誓,若有朝一日此人落入其手,定將其明正典刑!)
好,現在投訴已被受理,我們來看看這些信息背後到底折射出是怎樣的地緣與政治背景。首先,greatest and wickedest這類最高級形容詞,其實很直觀地反應出雷納德對手,對其又敬又畏的態度嘛。此外,這段文獻中提到的「將商團的成員,貨物,牲畜與武器據為己有」,在信息匱乏的情況下,你又如何得知這些往來與大馬士革的商隊里,沒有偽裝成商人的間諜呢?況且這些人還攜帶著武器,妥妥地一言不合就殺出一條血路的節奏啊!萬一這些人真在你後院里搞什麼動作,你怎麼辦?而且雷納德只是將他們繳械收押,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傷害他們的性命。可見反間諜工作還是在有度的情況下進行的。
然後我們再回到地緣政治上來,薩拉丁和雷納德,誰更希望戰爭?當然是薩拉丁啊,此君在埃及和大馬士革屯兵近十萬,就等著一個借口殺入耶路撒冷呢,雷納德在這個時候還把刀把子遞過去,真的符合常理嗎?更何況這種挑釁行為給不了Guy和王黨任何實在的好處,雷納德在中東摸打滾爬了幾十年,牢飯吃了十五年,到了現在,連這點道理都想不明白嗎?
那麼話又說回來,如果不是因為商團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薩拉丁如此地忌恨雷納德呢?筆者推測,其中的原因,很有可能是雷納德的反間諜工作真的牽扯到了薩拉丁心中的敏感地帶!對於薩拉丁這種精於算計,還特喜歡掌控的人來說,你讓他在耶路撒冷的情報收集上變成聾子瞎子,那絕對是比殺了他更難受的事!
更何況,薩拉丁在當上蘇丹之前,在大馬士革與耶路撒冷地區經營多年,好多明的暗的「生意」還都在那裡,現在,被雷納德這麼一搞,就可能全亂了套了。所以,雷納德在薩拉丁心中那是妥妥的「the trouble-maker」,還不用去定冠詞的那種。再加上雷納德還是當年蒙吉薩戰役中,帶領十字軍騎士將他打得落花流水的魁首!經此一切,薩拉丁心裡對雷納德,那可真的是不共戴天之仇!
好,現在,線索都清晰很多了吧,那我們就繼續這故事的最後一部分吧!
「哈丁的號角」(Horns of Hattin)戰役後,王黨全軍覆沒,而雷蒙德這個Tiberias最後卻倖存了下來,逃出生天。同年7月,薩拉丁兵寇Tiberias,雷蒙德帶著妻子果斷投降,交出了手中所有的領地,被薩拉丁赦免了性命……9月,薩拉丁大軍抵達耶路撒冷,開始日夜攻城。失去了平日里的作戰中堅騎士的耶路撒冷,雖然拚死抵抗,依然挽不回頹勢。最後,依然還是Balian d"Ibelin,這個代表著「擁有整個王國最高生存智慧的家族」的男人(頭銜是筆者加上去的,哈哈,但Ibelin家的縱橫術的確是厲害,不倒翁名副其實),出城來和薩拉丁談判,最終避免了城破人亡的慘劇。
最後,關於Guy與Sibylla,兩人說來也凄慘,好不容易獲得薩拉丁赦免,已經被剝去所有頭銜與光環的二人,到達了還在十字軍手中堅守的城市提爾(Tyre)。然而,在爵黨的提爾主教William of Tyre的鼓動說教下,提爾城的守將Conrad de Montferrat(還是Sibylla前夫的弟弟)堅定地認為Guy和王黨是造成十字軍在哈丁戰敗的罪魁禍首,Guy是整個王國的恥辱,因而堅決不允許他們進城!
天色漸黑……提爾城高大的城牆影子慢慢延伸開來,吞沒了二人的身影……夜風呼嘯,彷彿在嘲笑一段可嘆的過往……
將軍百戰身名裂,回首萬里故人絕……
終
就說幾個角色
1、伊貝林的貝里昂
片中是個體察民情的高富帥,年齡跟面具王鮑德溫四世相差無幾
——歷史上的貝里昂起碼比面具王大十幾歲以上(1150年貝就繼承家族爵位,面具王1161年才出生),並且參加過1177年的蒙吉薩之戰
——因此到1187年聖城圍城戰期間,貝起碼也是四十來歲的大叔了
2、耶路撒冷公主西比拉
片中是感情不順的美艷少婦,主動追求貝里昂未果,激動之下才跟了呂西尼昂的蓋伊,然後莫名其妙的把王國丟掉了
——歷史上西比拉主動追求的那個人就是呂西尼昂的蓋伊,不顧王國貴胄們反對強行嫁給他,對耶路撒冷王國的滅亡負直接責任
片中披著聖殿團的戰袍到處晃,身邊人都是聖殿團成員,於是給人一種蓋伊本人也是聖殿騎士的即視感
——歷史上蓋伊壓根不是聖殿團成員(講真,聖殿團成員如果做了耶路撒冷國王,這dei是多麼牛逼的大新聞嘛!)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
「蓋伊是法國西部省分普瓦圖(Poitou)的呂濟尼昂領主的于格八世之子,呂濟尼昂家族許多成員參加過十字軍東征。1168年蓋伊和他兄弟伏擊並殺死薩爾斯伯利伯爵帕特里克」
——如果這一段是真的,那這分明就是電影裡面貝里昂的前期劇情嘛?!
4、Tiberias(有翻譯成「泰比利亞斯」的)
——然而史料上無此名字記載;從劇情上看,這位老頭極有可能是的黎波里伯爵雷蒙德三世
=======================
所以這部電影從歷史的角度看
就是把呂西尼昂的蓋伊年輕時的經歷
套到了「伊貝林的貝里昂」這個名字上去
然後又強行「還原歷史」
硬是把劇情扭回到歷史上貝里昂「拯救」(實際上壓根沒怎麼打)耶路撒冷的史實上去
如圖
Sibylla和Guy感情其實很好。Baldwin IV 後期想讓兩人離婚,主要是考慮到Guy缺乏軍事和統帥才能。Baldwin IV 病重時曾經讓Guy統領過軍隊,然鵝Guy猥瑣地蹲在La Tubanie堅守不出,以至於錯過了攻擊Saladin的大好機會。很明顯Guy在軍事上沒什麼才能,作為公主的丈夫可能沒問題,但是在耶路撒冷王國這種天天打仗的地方,又不怎麼得人心,就是個杯具。這事要是Sibylla願意早離了,畢竟教會那塊可以找到一萬種合理的借口離婚(她爹媽就是找了個近親結婚的理由隨便離了,excuse me?),問題是她不願意。所以國王才讓他的外甥,小Baldwin,而不是Sibylla繼承王位,並且另外找了攝政王,就是不想讓Guy加冕成國王,誰知道這個小朋友早早夭折了...Sad
Tiberias看演員也絕對不是個簡單的角色啊,不然怎麼會找Irons叔來演(大霧)!真人應該是歷史上的的黎波里伯爵Raymond,非常有實力也有野心的一個人。在最後王國淪陷中扮演的角色非常微妙...普遍的看法是他和薩拉丁眉來眼去是想在王國的政治博弈中為自己爭取更多籌碼,沒想到不慎玩脫...可惜電影沒怎麼提到這塊
至於Balian,只能說他絕對不是電影中的那個年齡...大概也不是那個長相,畢竟Iblin家族並不以出產美男而聞名....
夏蒂昂的Raynald是一位真·衝鋒在前對抗艾由布王朝的猛士,搶劫犯這事是真的,畢竟從埃及到麥加聖地要經過外約旦的大片沙漠,然後他的領地剛好就在這附近,所以在非和平協定時期,騷擾一下對方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Saladin在伊拉克和敘利亞攻城略地時,理由就是「一個統一的王朝更有利於保護聖地」(畢竟放著異教徒不去打而去搞和自己同一信仰的人很難自圓其說),所以如果連朝聖者都保護不好的話,他會受到各種輿論譴責。Raynald在處於和Saladin和平協定的時候,一般不會亂來。但最後確實是Raynald這邊先打破了協定,具體的戰略考慮不好推測。但反正也不會對歷史的進程造成什麼影響就是了,因為協定本來就快到期,而這個時候Saladin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另外就是,真十字架「The True Cross"應該沒有那麼大個...還bling bling的。就算以前那麼大,但是在耶路撒冷王國建立時,真十字架的本體是「a small fragment of wood embedded in a golden cross」,作為戰爭的吉祥物,一般是由耶路撒冷主教在最前面拿著。電影里Baldwin IV從十字架面前躍馬而出的那一幕簡直帥呆了...Raynald確實在蒙吉薩戰役的策劃和實施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國王親自上陣這件事應該也是真的,畢竟他那時候麻風病還不是很嚴重,這的確非常危險,但是直到他之後因為四肢僵硬上不了馬差點被殺(忘了是哪次戰役了)的時候,他才真正放棄衝鋒陷陣。在他有生之年,只要他還有一口氣,能打的仗基本是坐著擔架也要去的。只露了個眼睛的Norton,在這部戲裡氣場簡直max...
暫時就想到這麼多鮑德溫四世沒那麼明智,其實說難聽點也就一個可憐人。
有點多,就像三國志和演義的區別。
部隊人數,豬腳的年齡,包括薩拉丁的仁慈的,歷史上當年攻打耶路撒冷時雖然放了基督徒,但只是放了交的起錢那部分,其他依舊變成奴隸。
戈德弗里也不是鐵匠,本來就是個小貴族,而且年齡偏大。
歷史上似乎圍城圍了十天還是十一天,然後就議和了。
自從玩了刺客信條以後,騎士團在我心中的形象就崩塌了
蠻多的。。除了兩個大人物以外,基本上人物都有虛構的成分。。不過這個電影在冷兵器戰爭電影裡面算是很好的了、。。。
絕對不是靠男主拯救的耶路撒冷城
推薦閱讀:
※波蘭領土、人口、歷史都不差,為何近代以來沒有成為歐洲大國?
※羅馬帝國有什麼鎮國神器嗎?
※納粹德國為什麼採取頭向右的黑鷹作為標誌?
※為什麼奧斯曼帝國在維也納戰敗了?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為什麼阿爾巴尼亞人在奧斯曼統治下大多改信了伊斯蘭教,而其他民族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