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擴張其資產負債表的代價是什麼?
央行以擴張基礎貨幣為代價,向政府撒錢,而後政府通過財稅政策將錢投入實體經濟中去。這是helicopter money的方法。但是看到一些人說這個方法的問題在於央行不可逆轉地擴張了自己的資產負債表。
不可逆地擴張資產負債表可能會在未來造成哪些問題呢?或者說央行擴張資產負債表的成本是什麼?
謝謝,沒能力完全解答,說一些我的看法。
現在一種錯誤的認知在於視為「直升機撒錢」是一種增量債務,但實際上並非(絕對)如此,一如QE所受到的誤解一樣,這類央行購買操作的實質是一種置換(Swap),比如央行買入國債以後,實際上是用央行的無期限負債(準備金)換取了財政部的有期限負債(國債)。央行的資產端多了一筆國債,負債多了一筆財政部存款,財政部的負債多了一筆國債,資產端多了一筆存款。資產負債表並表,兩清……
在直升機撒錢視角下,政府與(失去獨立性的)央行擁有一張資產負債表。而好處既在於,財政部的財政開支融資操作不再面臨諸多的拍賣限制和市場干擾,因為央行永遠可以吸納掉你的負債需求,並且不斷回滾,甚至還可以改變你的負債久期,也就是說,在直升機撒錢的範式內,財政部把債務管理外包給央行,央行則把刺激政策外包給財政部,理論上兩者分別排解了對方的困難——財政部擔心付息成本和負債管理,央行通過降息和久期轉換來服務;央行頭疼ZLB時的流動性陷阱和私人部門槓桿抑制,所以希望財政部作為「最後借款人」來刺激經濟,服務自己的政策目標。
如果央行買入了政府債,財政部的TGA賬戶中多一筆現金,這筆現金花銷掉的過程實際上是轉移為了私人部門的Net Worth(隱含未來的政府稅權收益)的過程,如果私人部門將所得凈值繼續回存到銀行的話,實質上還是無法擺脫流動性陷阱的問題。此外,還需要承諾未來不通過增稅來回到財政平衡的狀態,李嘉圖等價……
回到問題本身——央行不可逆轉地擴大了自己的資產負債表,這牽扯到1.李嘉圖等價,如果央行真的要求財政部做償付的話,那麼財政部就需要集資,集資最終減少整個體系內的準備金,然後財政部拿準備金(中央銀行負債)換取自己的國債(財政部負債)。體現為中央銀行資產端少了一筆國債,負債端少了一筆財政存款。資產負債表縮減,實質上,QE如果不進行Reinvest的話,聯儲自然就縮表了。但是聯儲並沒有規定縮表進程,為什麼?因為縮表可能會引發財政部的付息成本失控。從而引發對債務問題的擔憂,作為整個私人信用體系內最重要的抵押品,一旦美債償付出了問題。那可是整個美元信用體系的麻煩。
永遠記住一點,任何資產負債表擴張的把戲最畏懼的東西是——Capital Loss,這是資產端的問題,也就是你的資產組合損失;其次是Liability Cost,這是負債端的問題,如果你的負債端成本很高,資產端收益越來越低,那麼你的套利空間就越小,中央銀行也會面臨這個問題,美聯儲每年轉移給財政部的盈利超過1000億美元,哪來的?套利所得,因為聯儲的負債成本很低,銀行準備金付息50個bp,ONRRP 25個bp,資產端SOMA收益超過2%。
最怕的?是通脹失控,此外還有債務崩塌,自然利率下滑也算一個吧。
很多東西懸而未決,不保證對。
央行以擴張基礎貨幣為代價,向政府撒錢
==============================
中國現在的發鈔機制好像不存在央行印鈔,政府取用這種事吧?
中國央行印人民幣在市場買進美元,推高美元,推低人民幣,維持美元兌人民幣強勢,促進出口,引來更多的美元,繼續印鈔買進美元,人民幣就這樣進入市場,市場的人民幣存入商業銀行,人民銀行用存款準備金率調控貨幣乘數,並用準備金的名義將商業銀行多餘的貨幣收攏在央行里,控制CPI的上漲在自己的調控目標間。難道不是這樣的嗎?
這種方式增加基礎貨幣容易造成不可逆的資產負債表擴張,我從以下視角理解:
這裡有個假設是央行和政府的這種借貸關係沒有固定的可行的規則。
舉個例子,無規則情況下政府借款後用稅收還款,還不上怎麼辦,接著借呀。央行除了接著借還有別的選擇嗎?接著就是惡性通脹。
如果有規則就不是大問題。比如約定好了,還不上就把政府大樓賣了還錢。
這種情況下的問題是,會有一定範圍內的通脹,因為貨幣對不上真實資產了,但不持久嚴重,並不是不可逆的。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貨幣政策中的「結構性釋放流動性」?
※央行向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意味著什麼?
※市場上的貨幣是如何多起來的?
※瑞士央行為何於 2015 年 1 月 15 日宣布取消歐元兌瑞郎 1.2 匯率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