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量產能力,有市場的情況下,高價的手工製品對於購買者的價值是什麼?

這裡的手工製品不是指手工創作的藝術品,而是指可以量產,可以手工製作的商品。

量產的產品質量變化小,價格低廉。為什麼還會有人選擇高價的手工製品?

每當別人說手工的蒸籠蒸出來的東西好吃,手工的皮包有一種不同尋常的觸感的時候,我都感到奇怪。如果給他們兩樣幾乎相同的產品,不告訴他們哪個是手工製品,他們可以憑藉所謂的不同尋常的味道和感覺分辨出來呢?

除了「知道自己購買的商品是花費巨大心血和精力手工製作的」,以及「可以向別人炫耀」之外,這樣的手工製品還有什麼價值?


買的是一種「可以將自己的階級通過這樣一種形式固定下來」的錯覺。


有價值的那些手工製品,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要求特製,譬如10萬刀一輛的自行車。用起來當然比起量產的要好很多啊。


信仰無價,沒有信仰的人是不會懂的(別問我無價的東西為啥都賣高價。。。。)


買的是製作者的命…
一個獨立製表師究其一生能製造出幾塊表呢?
外婆的小籠包是吃一籠少一籠的啊…


價值和價格是兩個概念,題主不要混淆了。
還有,與量產對應的是訂製而不是手工,思路釐清後相信這個問題你自己也能找到答案了。


作者:Ke Jiang
鏈接: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其實世界各地幾乎都有手工藝匠人,手工製品的溢價也都很高,只是在日本手工技藝文化尤其繁盛,百年老店甚至千年老店都很多(當然咱們中國本來也有很多的)。

(淺草寺前的表參道,兩側滿滿的各種手工製品店鋪)

於是小磕看到店裡擺滿了玲琅滿目的手工蛋糕、手工巧克力、零食,還有各種手工筷子梳子等等的時候,不禁想,人們為什麼會親睞手工的製品,願意為它付出更高的價格呢?

仔細想想,其實在功能性方面,機器製品基本已經能達到我們的要求,不輸於手工製品——考慮到手工技藝已經出現了至少幾千年,而機器不過幾百年,機器的進步可謂神速。只要製造這個產品的要求能夠明確量化,比如把木材切割成長方體,長寬高各多少,我們都能通過機器來完成,而且精確度高於手工,特別是有了3D列印之後。手工製品的優勢,在於要求沒法明確量化表達的產品上。


比方說,要做一個好看的木雕,並且不模仿已有的成品,這就是藝術的範疇,需要製作者的創意能力。同時,一根木頭的紋理、色澤適合雕刻成什麼樣的作品,細節上怎麼處理更好,也只能依靠匠人的感覺、經驗和判斷,沒有千篇一律的規則。最後,在製作者成功之後,他還未必能說得出他是怎麼成功的。(這很像東方文化跟西方文化的特徵的差別,模糊和精確。很多人引以為傲,認為更高深)


結果就是,機器只能做出一般性的工藝品,匠人才能做出藝術品。人們對手工製品高看一眼,就在於這中間的差距。


可是,人類終於為機器打開了一個黑盒子,叫做機器學習。AI通過大量數據比對,和大量案例的反覆實踐、反饋、優化的循環,已經開始有能力找到人類「心裡明白,但是表達不出來」的那些東西。IBM前兩年在美國問答比賽中大獲全勝的Watson,據介紹已經會發明菜譜,而且雖然這些菜譜看起來搭配很奇怪,我們想不到可以這麼吃,但體驗上卻是可以的。也就是說,Waston已經開始知道,什麼樣的食材和配料的組合,對人類來說會」好吃「——這點我們自己都不是那麼清楚。再繼續實踐、反饋、優化下去,它的演算法會越來越精準。

這時,雙方的對比就是這樣的:


手工製品目前所能達到的高度明顯高於機器,但是匠人要達到這個高度需要很高的成本。且不說天賦的問題,就算天賦足夠,大家都知道,一個工匠的成長,需要漫長的歲月——技藝的成長是緩慢的。而且終極問題在於,人的壽命有限,所以一個人能達到的高度有限,然後,他過世之後,後人能繼承的,也就是技藝的傳承,從歷史來看不容樂觀。比方說,現在的日本刀都由工匠手工打造,可是幾百年過去,他們的技藝有超過當年的正宗、村正嗎?在中國,幹將莫邪之後,幾千年過去,也是名劍寥寥。


人類的技藝,成長慢,而且累積性很差,有時候還有倒退。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其實很大程度就是前面說的難以表達的模糊性。


而機器,它們進步神速,有了機器學習之後更神速,而且最要命的是,他們的累積性極好:一個機器有了進步之後,很快所有機器都能達到這個水平,然後在此基礎上繼續進步。這還沒完,它們所掌握的越多,進步地就越快。


畫成圖,大概是這個感覺:

本質上來說,這其實是技藝文化跟科技文化的差別。人類的前景,真是堪憂啊……


但願那時的機器,願意跟我們共同進步吧。

由「蔣博的多稜鏡」原創,如需轉載,請登錄新榜網站版權頻道(版權交易)


或者掃描二維碼進入版權印

http://101612200004148.bqy.pub?t=weixin (二維碼自動識別)


限時免費中哦~


手工製作與工業批量生產,不存在誰比誰質量更好的問題。而是存量的區別。
存量少的東西,其價值僅來源於「價值賦予」,要看「故事的內容」


你說的是切糕?
那可是信仰!


大眾口味和個人口味的區別吧


當你知道這是手工蒸籠,並且相信手工蒸籠蒸出來的包子味道更好時,你會吃到比平常更好吃的包子,這還不夠嗎?

有些事情,自己爽才是真的爽,又不是做科學研究那麼嚴肅地事情,讓客觀評價見鬼去吧。


題目本身就是矛盾的,高價的手工製品並不具有量產能力,或者說要做到工業化量產的話成本壓不到比手工更低。
描述里的兩個例子也都很好解釋:手工蒸籠並不是什麼高價值的商品,雙立人的蒸鍋比一般的手工都貴吧;皮包做工差距太明顯了,光看線頭就見高下。

量產不過是拿數量換質量,追求效益最大化而已。頂級的東西有幾樣是能脫離手工的?其實一個詞就能回答這個問題:品質。


比方說十毫米螺絲。機器是做不出十毫米螺絲的。機器做的是9.9毫米到10.1毫米的螺絲。但是完美的設計是十毫米。這個時候人工就體現出作用了。


推薦閱讀:

日本一個刷馬桶的詮釋了工匠精神,老羅是怎麼詮釋匠人精神的?
中國近幾年興起的工匠精神學習熱潮是否是羅永浩引發的?
如何看待羅永浩的虛偽?
六小齡童老師花了17年時間演孫悟空,這是"工匠精神"的體現嗎?
日本的工匠精神到底是怎樣的?

TAG:工業 | 製造業 | 手工製品 | 工匠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