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山西話里會有很多疊詞?
扣子說成扣扣,盒子說成盒盒,蟲子說成蟲蟲等等
晉語用疊詞來作小稱。同一個名詞,單用和疊用有著明確的大小關係。在晉語核心地區,這些疊詞都是從老年人到兒童都會說的用詞用語,絕非賣萌或者兒語專用。
例如:
凳子,一人凳:指較高的凳。
凳凳:指比較矮的小凳。
盆子、臉盆:比較大的盆。
盆盆:指廚房裝飯菜用到的小盆。
布:在語境中一般指做衣服的布匹。
布布:指小塊的布,或者抹布。
門,門口,大門:指常規的門。
門門:指非常規的小門,比如狗窩的門,大鐵門上的小門,柜子的門。
腿:指真的腿。
腿腿:指桌子椅子的腿。
房,房子:常規的房屋。
房房:不用來住人的小建築,如儲藏室,天台房。
棍子,鐵棍:比較粗長的棍。
棍棍:短小的棍,如火柴棍,雪糕棍。
車,馬車: 一般的車。
車車: 指小型短途運送貨物的人力的二輪車,人力三輪車。
狗: 就是狗。
狗狗: 剛出生不久的狗娃。
團,糰子: 表示車輪。
團團: 表示小型的圓餅狀物體,如玩具車的車輪。硬幣叫 團團錢。
碟子: 裝菜的碟。
碟碟: 飯桌上放在碗下面的碟。
……非常之多。儘管很多方言都存在疊詞用法,但是晉語的疊詞意義更為明確,使用更為嚴格,且使用頻率不會因年齡而變化。
有些事物只有較小的版本,比如扣扣,娃娃,絹絹(手帕),豆豆等等,當然就只有疊詞形式了。有一點要強調一下:
用疊字詞,不是講話人可愛或賣萌,而是被稱呼的那個東西本身比較可愛或比較萌。
比如:
狗(兒):用來泛指所有的狗
狗狗:出生不久的小狗,或指小型犬,或犬形玩具、畫片等,也常用於對小孩的小名愛稱
人:就是人
人人:可以指麵人兒,泥人兒,還可以指人形圖案,屏幕顯示的圖像,比如:「電視壞了,不出人人了」
桌子:指普通的高桌、書桌、飯桌等。
桌桌:指炕幾,矮桌,也可以指擺在桌子上或床上的各種小桌子。
刀兒:指菜刀、砍刀等較大的刀
刀刀:指鉛筆刀、水果刀、削皮刀、小匕首等較小的刀。不過這說的是通常情況,你要是一個身高兩米五,體重三百八的壯漢,估計你把大砍刀稱作刀刀,也不會有什麼問題
還有這類,疊字詞所稱的事物,與單字詞所稱事物屬性有差異,以榆次話為例:
口(子):」口「表示嘴,」口子「表示傷口、豁口等,均不可疊用。
口口:表示容器的口,路口等,並且偏重於表示位置。
水:就是水
水水:可以組詞為墨水水,藥水水,膿水水,膠水水,如果飯桌上一個成年人問你」要不要喝點水水「,指的是喝某種飲料,而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水。
面面:指粉末狀的物體,比如花椒面面,調料面面等,均必須疊用。榆次將吸毒行為稱作熏面面。
Hynuza先生總結得很明確,其實用疊詞強調大小在各方言區都有,而疊詞本就是漢藏語系的一大特色,有一兩種突出的用法也就不奇怪了。
在我的家鄉青海東部(沒錯我就是跑題來的),這類表示「小巧的」「親昵的」的疊詞也豐富得很,而且幾乎都是名詞。舉些例子,有兒化音的以括弧註明,帶「*」的兒化音可以不發:
【包包(兒*)】泛指各類小型提包、肩包。
【碟碟】泛指各類小而淺的瓷質餐具。
【環環(兒)】泛指各類纖細、中孔很寬的環形物。
【桌桌(兒*)】泛指各類易於搬挪的桌几,甚至近年來範圍越來越大,已經不限制所描述的桌子大小了,只要可以由人力搬挪就行。(這很可能青海特有)
【腿腿】泛指各種腿,人腿、羊腿、豬腿、三腳架、桌椅板凳腿、甚至雕塑藝術品的腿都可以這麼叫!
【眼眼(兒*)】泛指各類細小孔洞,但也有許多情況來敘述「窯洞口」、「地面凹陷」,後者用法至少比我的歲數久遠。(這很可能青海特有)
【車車】泛指人力驅動車輛以及電動車、玩具車(畜力和內燃機車不在內,貌似也是青海特有)。
【本本(兒)】泛指以手寫記錄文字的紙制本子,包括筆記本、作業本、工作日誌、發票簿(貌似這個範圍很廣)。
【出出(兒*)】泛指服裝上的口袋,「出」即是動詞活用名詞,也是「從口袋摸取物品」的擬聲詞的假借,應該是西北特有辭彙。
【鑽鑽(兒*)】兒童專用的「連衣棉襖褲」,有開檔的款式,因緊密異常,無論穿就脫更,都要孩子費力地鑽入鑽出,就叫了這麼個名兒。
【鉗鉗】泛指一尺以下的鉗子類工具。
【錘錘】泛指一尺一下的鎚頭類工具,近年開始寬容了大小限制,有的人連破牆錘都這麼叫╮(╯▽╰)╭。
【瓶瓶(兒*)】泛指一人可掌控的密閉瓶器,塑料瓶、玻璃瓶、瓷瓶都一樣。
【缸缸(音同肛)】泛指一人可掌控的、帶柄的開口容器,玻璃杯、搪瓷杯、不鏽鋼水壺都是。
目前就先這些吧,想到了隨時追加。
說到容器,就再說一個有趣的名詞,青海方言發[Gā Lüīn],普通話音譯【嘎驢音】,注意「驢音」要連讀為一個音節,我為了準確用兩個字表示了。
這個【嘎驢音】真正的意思是手提式塑料壺:我從小就覺得這個名字莫名其妙,直覺上不符合構詞法,詢問長輩也得不到準確的本字,好奇了很久,無奈沒有信服的答案。
直到後來看見省民族學院某教授的考證,我才明白,原來這尼瑪根本就不是漢語辭彙!
竟然是舶來詞,原意就西方國家容積單位「加侖[gallon]」!
這種壺當初引入的時候是解放前,那時候是國民黨的馬步臭(我就喜歡這麼叫)掌權,應該是接受的美國援助得到的。本地人第一次接觸這種塑料壺,都是沒文化的「奘指頭」(青海方言,意粗魯之人),不知道怎麼稱呼。正在眾人鬱悶之際,有識洋文的領導出面解決了,ta以為壺身上的容積單位「gallon」就是名字,就讓大家跟著念,可惜邯鄲學步畫虎類犬,gallon給訛成了[GaLüin]……
小蟲子叫牛牛!!
吳語口袋叫袋袋,西南官話包叫包包。都是普遍而必要的構詞手段。
表達小,可愛,萌,等意思的時候,一些方言用兒化,一些本身沒有兒化的方言就採用疊詞的方式了,不止山西方言。
疊詞和對舉詞好像在漢藏語系和南島語系甚至日語都比較常用,只是結構不一樣。
所以不僅山西話,應該說全國方言都有這種組詞法。搜一下方言+疊詞,就可以看到結果:岳西,雲南,上海,民勤,襄陽,湖南,東北……我家四川話也有,而且還會變調。
(圖中是瀘州話)
藏語裡的二三字疊詞我不太熟悉就不舉例了,但可以說一個四字詞:chugi→chugichanggi(讀音類似),類似於漢語糊塗→糊裡糊塗(這個例子不太恰當,糊裡糊塗應該是弗慮弗圖演變來的)。
日語裡的疊詞結構就「可以,這很南島語系」,比較簡單的ABAB結構,如:うとうと(utotuo 迷迷糊糊),がやがや(gayagaya,喧鬧,吵嚷),ぐるぐる(guruguru,咕嚕咕嚕團團轉)。
那麼話最終說回來就是,為什麼山西話有很多疊詞?因為亞洲這一大塊地方都有很多疊詞啊!實在關【山西】沒什麼事。一個山西男同學喜歡把小孩子叫「娃娃」哈哈好可愛
很高興看到有不少朋友對山西方言中的疊詞現象感興趣,忍不住前來答一發。希望對其他答案的觀點有一定補充,跟其他答主互相交流學習。
答主為人大在讀一山西學子,出生成長於太原,老家在運城,身邊大同人極多,對山西不同地區方言的差異深有體會,自小時看了易中天先生《大話方言》一書後便對方言產生了極為濃厚的興趣,曾參與過有關三晉各地方言差異的課題研究。
首先要糾正一下題主的語言表述,不是山西話中疊詞很多,而是晉語中疊詞很多。「晉語」和「山西話」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
其實嚴格來說「山西話「這個概念是沒什麼太大的意義的, 山西境內的方言基本上分為晉語(中國北方唯一的非官話方言)和中原官話兩大部分。如圖中所示,晉南地區的運城話和臨汾話均屬於中原官話汾河片,而晉語的分布範圍絕不僅限於山西省內的晉東南、晉中、晉北等地,還包含了陝北、內蒙的河套平原和陰山南部、河南北部、河北張家口等地。這兩種方言之間差異極大,這種差異,也體現在對疊詞的使用方面。這也是問題下一些晉南知友反應看不懂某些答主所舉例子的原因。
先以答主所熟知的運城話為例,該方言雖屬於中原官話汾河片,但由於歷史文化原因,運城話和與其相鄰的中原官話關中片區(以西安話為代表)極為接近,而且有時比西安話更為簡潔,對疊詞的使用極少。舉個極為典型的例子:
關中和晉南地區著名小吃「羊肉泡饃」一詞,在西安話中讀作:yǎng rōu pāo mó。
而在運城話中則是:yǎng rōu pāo。連「饃」都省了。而「饃饃」這個在很多方言中都存在的疊詞在運城話中則不存在。運城話就是把它簡單地稱作「饃」。比如晉南地區一種很有名的面點,在運城話中稱作「棗饃」(zāo mo),而不是「棗饃饃」,運城人民如果要吃饅頭的話也是直接說「吃饃」,而不會是「吃饃饃」。可以說,相較於晉語而言,運城話所用的疊詞要少很多,而且運城話中僅有的疊詞用法也與晉語不同。
栗子:運城的同志們如果覺得某一碗羊肉泡饃好吃到爆了,會說:「羊肉泡美太太」。這個「太太」,就是很典型的運城話中的疊詞,在此處帶有「很」的意思。疊詞在晉語中較少用來形容程度(也有相關例子,稍後會提到),但很明顯,疊詞在運城話中則帶有了副詞的功能。關於山西方言中原官話部分的疊詞使用就先說到這裡了
接下來就要提到疊詞使用的「聖地」:晉語區。既然提到了晉語區,就不僅包括了山西,其他省市晉語區對的疊詞使用同樣頻繁。晉語區內部對於疊詞的使用也有差異。
首先來簡單講一下晉中地區對疊詞的使用。該地區的疊詞用法基本遵循其他答主所述之規律:一是用來指小的事物,二是用來指可愛、呆萌的事物。其他答主所提到的例子主要為名詞,其實該地區對疊詞的使用也常常體現在形容詞上:比如太原話中說一個小孩兒既胖又可愛,會說「肉個妞妞的」;說一個東西特別濕,會用「水不嘰嘰的」來形容。名詞中用疊詞來指小或可愛的例子答主在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人們印象中對疊詞使用更頻繁的當屬晉語的大包片區和五台片區,主要分布在山西的雁北、晉東南的部分地區,陝北以及內蒙的河套平原等地。這種頻繁在當地的民歌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答主一直認為,一地民歌的歌詞是研究該地語言特點的最佳素材之一。通過山西和陝北的一些民歌我們可以看出,當地人對於疊詞的使用已經深入到骨子裡。
先舉一個隔壁老陝的栗子:
有一首陝北經典民歌:《蘭花花》。歌名本身是疊詞就不說了,(陝北和晉北的民歌中以疊詞命名的見的多了),關鍵在於其歌詞的頭一句:
青線線(那個)藍線線,藍格英英(的)彩,生下一個蘭花花,實實的愛死人。
一開口給人感覺簡直神馬都能變成疊詞有木有!名詞(線線)、人名(蘭花花)、副詞(實實)、半形容詞半語氣助詞(英英)。
當然,老陝的那首《山丹丹開花紅艷艷》自然也是陝北晉語區頻繁使用疊詞的極好佐證。
接下來用幾首最著名的山西民歌進一步說明晉語中疊詞的使用:
首先是晉陝黃河大峽谷北側一帶的民歌《想親親》,答主節選了下面的歌詞意在說明當地人民在形容數量時對疊詞的使用:
第四句:想你呀想你實格在在想你,三天我沒吃了一顆顆顆米。
第九句:咱二人相好一呀一對對,切草刀鍘頭不呀不後悔。
另外答主還希望通過《血色浪漫》劇中出現過的晉北民歌《圪梁梁》來說明:疊詞用在名詞中並不是完全用來指「小」或者「可愛」的。
本歌曲首句:
對壩壩那個圪梁梁上那是一個(那)誰,那就是(那個)要命的二妹妹。
對壩壩、圪梁梁都是用來指起伏的黃土地貌的,顯然與小和可愛無關。
至於為什麼晉語的這兩個片區對疊詞的使用如此地深入骨髓,除了用來形容小和可愛的某些詞之外,答主本來推測這種現象與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用語習慣的影響有關。答主的想法是,歷史上雁門關以北到長城和陰山一帶一直是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接觸最頻繁、融合最深入的地區,該地區與晉語的大包片區和五台片區幾乎完全重合。據此答主認為疊詞的頻繁使用與北方少數民族的用語習慣有一定的聯繫。但是有五台片區的朋友指出他覺得這兩者之間並無太大關係。因為答主非語言學專業出身,萬方和中國知網的資料庫中目前也少有系統研究晉語疊詞使用的論文,所以這種猜想只代表了答主本人的觀點,兩者是否有必然的聯繫,具體有怎樣的聯繫,現在在語言學界尚屬研究空白,還有待專業學者的考證。另外本文在討論中由於答主知識的局限沒有提及佔地面積很大的晉語張呼片區(張家口呼和浩特一帶),希望可以有河北或者內蒙的朋友來補充相關內容。
將本文的核心觀點總結如下:
應區分開山西話和晉語兩個概念。山西話中的中原官話對疊詞使用並不多且用法與晉語區並不相同。晉中地區的晉語主要用來形容小和可愛的事物,既出現在名詞中亦出現在形容詞中。晉語大包片區和五台片區對疊詞的使用體現在方方面面,疊詞出現在大部分句子成分中,不僅限於名詞和形容詞,不僅限於用來指小和可愛。為何這兩個片區的人們對疊詞的使用到了如此深入的程度,目前學術界尚無相關論文進行研究,也希望能有相關的專家學者來進行指點。
希望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能夠引起更多人對晉語和山西方言的關注。雖然各地的方言中都不乏疊詞,但對疊詞極度頻繁的使用確實是晉語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晉語也因此獨具了一種可愛、樸實、厚重的美感。
最後再附一首山西左權縣(屬晉語大包片區)的民歌《櫻桃好吃樹難栽》,這首歌可謂是將晉語對疊詞的使用體現到了極致:
櫻桃好吃樹難栽,有那些心思口難開。
山丹丹開花背窪窪開,有了心思慢慢來。
青石板開花光溜溜,俺要比你沒一頭。
谷地裡帶高梁不一般高,人裡頭挑人就數你好!
沙地里栽蔥扎不下根,因為俺家窮不敢吭。
煙鍋鍋點燈一點點明,小酒盅量米不嫌你窮。
櫻桃(那個)好吃樹難栽,
有了那些心思(妹妹呀)口難開。
山溝溝山窪窪金針針菜,
單為眊你(妹妹呀)磨爛我一對鞋。
黑油油的頭髮白靈靈的牙,
毛呼嚕嚕的眼眼(妹妹呀)你叫哥哥咋
哈哈,就像德語變音後面加個chen,或者lein一樣,就是指小的東西,哈哈,那個牛牛太親切了
準確說是晉北地區。
晉南不是這樣,方言靠河南和陝西。
而且在晉南,縣與縣之間完全是兩個語言的情況很普遍。
另外晉南很多詞語和四川方言發音一樣,比如
hai。
(至於為什麼就不清楚了,只是指出問題不對的地方
作為一個山西人我覺得有必要回答一下,晉語中很多疊詞其實是為了押韻的。打幾個比方
山西方言中一般是不說子的
凳子,山西話是不發子的,為了押韻就再說一次,比如:把凳凳給我拿過來。要是說成把凳給我拿過來是很彆扭的。
本子,也同樣的道理,把本本給我。說成把本拿過來,很彆扭。
山西方言中把子一般說成的
比如:兒子,兒的;小子,小的;被子,被的
不要以為詩歌才講押韻,方言里很多事講押韻的,說起來朗朗上口,有感覺,有節奏。山西陝西的民歌里就可以聽出,山丹丹的開花紅艷艷,用普通話唱出來很難受的,山上的開花紅艷。
我老婆山西人,原來一直以為她在跟我賣萌...
蟲子不是蟲蟲
是牛牛
來感受下。量太大,想到什麼寫什麼。
以下均為成人日常使用詞:
台階——格台台
內褲——褲衩衩
眼鏡——眼鏡鏡,眼鏡子
燈泡——燈泡泡
樹枝——樹格枝枝
各種昆蟲(長翅除外)——牛牛
水杯——水杯杯
樹葉——樹葉葉
小草——小草草
凳子——凳凳
黑板擦——黑板擦擦
鞋帶——鞋帶帶
飲料瓶——飲料桶桶
鉛筆芯——鉛筆芯芯
手套——手套套
看書要一頁一頁看——看書要一頁頁一頁頁看
毛票——毛毛錢
碎末——格森森
擀麵杖——擀麵guo lele
菜心——菜心心
感覺都大同小異了。。想到了搞笑的再來更吧
其實,四川話也是這樣啊。
娃娃,你把這個盆盆放得那個角角頭,再把杯杯給我拿過來,等哈我給你煮莽莽:)
山西人。真的是這樣,我和同學去動物園說,看那隻鳥鳥,她特別鄙視地說別賣萌。
現在回想一下,我們家那邊說話,名詞可能不會出現一個字單獨出現的情況,比如「狗」比如「醋」等等。
我媽家是靜樂的,尤其愛用疊詞(然而發音聽起來一點都不萌),我爸家是忻州那邊的,好像這種現象沒有那麼明顯。我在太原長大,這種現象(比如牛牛)是有的。
山西十里不同音,也是要分地區的。
我想說沒有標準意義上的山西話吧,山西從北到南方言差異還是蠻大的。
總之排名第一的那個回答上面寫的啥我是看不太懂。
ps:本人晉南的。
我老家話,繁峙,和大同話差不多,我奶奶說我們小孩紙
小眼眼,毛shanshan
小腿腿,圓zhuzhu
小肚肚,油tantan
其實我都不太懂了還。
感覺晉南就有點偏河南和陝西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臺灣教育部門認定「尷尬」也可以讀作 jiān jiè?
※漢語可不可以用阿拉伯字母或西里爾字母拼寫?
※為什麼普通話沒有讀din tin的字?
※漢語中有哪些字、詞可以表示「序列」?
※表「數碼、號碼」的「碼」字語源是什麼,有無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