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馬克思主義的一些疑問?


1.大學生是一個社會階層,但不是一個社會階級。大學生的經濟關係、生產關係是多樣的,不能簡單用階級來概括。(此處使用階層分析而不是階級分析)

2.電腦是工具,工具和生產資料性質不一樣。

3.22K是半無產階級,某種意義上很像毛主席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寫道的:

小手工業者所以稱為半無產階級,是因為他們雖然自有簡單的生產手段,且系一種自由職業,但他們也常常被迫出賣一部分勞動力,其經濟地位略與農村中的貧農相當。因其家庭負擔之重,工資和生活費用之不相稱,時有貧困的壓迫和失業的恐慌,和貧農亦大致相同。店員是商店的僱員,以微薄的薪資,供家庭的費用,物價年年增長,薪給往往須數年一增,偶與此輩傾談,便見叫苦不迭。其地位和貧農及小手工業者不相上下,對於革命宣傳極易接受。小販不論肩挑叫賣,或街畔攤售,總之本小利微,吃著不夠。其地位和貧農不相上下,其需要一個變更現狀的革命,也和貧農相同。

4.階級和階層是不同的,工人中有收入很高的「貴族工人」(比如赫魯曉夫官至軍區政委收入還不如在帝俄時代的工資,但是你能說在沙俄時期的工人比得上蘇聯的軍區政委?)。階級劃分是依據社會經濟關係和生產關係來劃分的,不是依靠現有財產來判斷的。

5.民族矛盾是個偽命題,人人生而平等是現代社會的大前提。所謂的民族矛盾,更多的是經濟問題、思想問題扭曲的體現方式。
因為民族是指在文化、語言、歷史或宗教與其他人群在客觀上有所區分的一群人。所以民族問題其實可以分解為以下幾個問題:
種族歧視問題。
經濟發展問題。一些民族聚居地在偏遠地區,自然環境惡劣,經濟條件較差。由此進一步還有教育問題、社會保障問題、防控治安問題等等
宗教文化問題。
國際問題。

6.地球資源有限,但是能養活70億人的,關鍵的問題是分配方式。

7.價值不是價格。簡單來說:馬克思認為的價值是生產的價值,而西方某些理論認為的價值是消費的價值,後者往往把價值和價格等同。(財富、價格、價值在馬克思看來是截然不同的)
目前看起來關於價值問題主要有三種理論:
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價值論
新古典主義提出的:均衡價值論
某些人的奧地利學派、奧地利學派的某些人還有某某、等等和不知名人士的:主觀價值論、市場價值論、消費價值論
三者爭鬥矛盾在於價值最終決定因素是什麼:
如果是生產決定價值,那麼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生產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勞動生產,至於原料、資本是要依靠勞動才能製造商品,從而產生價值。馬克思雖然也認同配第的「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的名言,但是由於馬克思認為財富與價值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範疇,所以,儘管勞動和土地共同創造了財富,但是創造價值的就只能是勞動一個因素。由此馬克思提出了:剩餘價值理論(即資本家剝削僱用勞動者剩餘勞動的理論)。
根據活勞動創造價值而物化勞動只轉移價值卻不創造價值的理論(某種新產品生產出來以後,生產這種產品的勞動,便由流動形式轉化為物質形式,亦即凝結在物中,並同物結合在一起,所以稱為物化勞動。),依據勞動是價值唯一源泉的理論,機器、廠房、原料等物質資料是不可能創造價值的,它們在生產過程中只轉移其自身價值,資本家投資於物質資料上的資本因此被稱為不變資本;第二部分是和人力資本相對應的工資部分:依據勞動價值理論,這一部分是可以通過工人勞動在生產過程中再生產出來,它構成商品生產過程中的新創造價值的一部分。
剩餘價值部分顯然只能來自於工人的活勞動本身,而與資本家所投入的物質資本是沒有關係的,物質資本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僅限於創造使用價值。由些馬克思得出結論,資本家憑藉他們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即生產資料私人所有的制度)而無償佔有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也就徹底地體現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
但是,如果是均衡價值論或者是市場價值論,就意味不變資本也是包含在價值當中的。從這個角度講就是在否定剩餘價值理論,進一步否定剝削的存在。
目前來看,西方主流的經濟學研究已經開始無視價值理論,而專註於研究價格理論了。

8.馬克思認為商品是分為:價值量使用價值

商品的價值量取決於生產該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其定義為: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這裡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指的是體力或腦力勞動,不管製造商品的是哪一個行業,製造商品的人的勞動的質是一樣的。
使用價值量指的是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也就是物品的有用性。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由物品的物理,化學,生物等屬性決定。

這就是同一個商品在交易過程中,賣家佔有(持有、具有)的商品價值量過度到買家佔有的商品使用價值。


運動是永恆的,靜止是相對的。
由這句話,延伸出了辯證唯物主義三大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

馬克思主義本身也是需要不斷實踐和不斷發展的。其發展歷程同樣符合上述三大規律。

「無產階級」最一開始的確指完全沒有生產資料的社會最底層群體。但隨著工人階級不斷運動,資產階級開始進行一定程度的妥協。比如最低工資保障制度、社會福利等等。如果還按照幾百年前的原始定義來研究社會,這就犯了「形而上學」的唯心主義錯誤。

「無產階級」的最本質特點,是「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
「資產階級」的最本質特點,是「擁有生產資料、獲得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你所說的工資很高的群體,諸如技術人員,同樣屬於無產階級---------因為他們的勞動創造的價值不屬於他們,剩餘價值被別人拿走了。

不是馬克思把社會看得太生硬了,而是你用「形而上學」的方法論在研究馬克思主義,所以得到錯誤的結論是必然的。如上面的朋友所說,社會不是只有兩個階級,請學習: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這裡我想,你可以去看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一篇文章,可以看下毛澤東如何運用馬哲來分析當時的中國社會。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_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
_求是理論網

在這裡給你解釋下什麼是「共產主義」:
共產,即共同生產。
當生產力高度發達時,如果再要維持生產資料私有制,結果就是大多數的人會失業。因此生產資料私有制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前提下必然滅亡。隨後,生產資料變為公有,全社會共同生產即為共產。

人類歷史上的某些國家曾經把公有等同成國有------------在生產力不夠發達的前提下強行把生產關係改為共產主義式的生產關係的必然結果,結果出現了各種問題。

共產主義,是一種信仰(請注意區分信仰宗教信仰的區別,共產主義不是宗教信仰),即相信人類生產力能發展到很高的水平。這種生產力不會僅僅局限於地球的。在這裡我用馬車和汽車來告訴你什麼叫生產力落後。
馬吃草拉車,是把植物中的化學能轉化為車的機械能。
汽車吃油拉車,是把被地球加工過的植物中的化學能轉化為車的機械能。
這種進步幅度,其實非常低。
人類發明了各種機械,但歸根結底都是把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說白了就是點把火然後推動一些東西。這種能量轉換的方式非常原始和落後。人類迄今為止都始終被能源緊張所困擾。
未來,我們可以利用核能、太陽能等等以及一些目前尚未探知的能源。

比如,如果我們找到了大幅產生電能的能量源,獲得電就像呼吸一樣容易的時候,很多體力勞動都會被機械代替。這樣就會有很多人失業。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那就是通過罷工等無產階級運動,達到「降低人均工作時間以保證每個人都有工作」。通俗點說,就是:資本家想的是只僱傭一個人然後讓這個人每天工作8小時;而無產階級想的是所有人都工作每個人每天只工作1小時。從「只僱傭一個人每天工作8小時」到「每個人都有工作每天只工作1小時」,就是生產資料私有制滅亡的過程。
當然除了電,還有其他......

總之,當生產力越來越發達的時候,人均工作時間就會越來越低,最後直至生產資料私有制消亡。


關於價值:
對不吃甜食的人,甜品沒有」價值「:這句話里的」價值「不是馬克思說的」價值「。
商品有兩個價值:價值和使用價值。這兩者缺一不可。缺一個就不能叫」商品「了。
使用價值,是這個商品的用途。
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力或抽象的勞動力。

如果全人類都不吃甜食,那麼甜品就喪失了其」使用價值「,甜品就不是商品了。
價值和使用價值是一對矛盾。
你所說的「電影票房不同」等,都是這一對矛盾在具體某個商品上的發展和變化的結果。

民族矛盾:我認為這個和馬克思主義沒什麼關係。馬克思主義是在研究人類社會的發展,民族矛盾只是整個人類社會中的一個細枝末節。


==========================回答題主的新問題============================
再發一次這個鏈接: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_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 _求是理論網

看過此文,如果題主仍對什麼是資產階級就什麼是無產階級有困惑,我來幫你從馬哲的角度分析一下這篇文章。
在唯物主義上,毛澤東的最大貢獻之一就是發展了「矛盾論」。這篇文章的哲學基礎即為矛盾。

在一個系統中,總有很多的矛盾,有一個是主要矛盾,其他均為次要矛盾。我們辦事,要抓住主要矛盾。當然,在事物發展的過程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會發生轉換或者轉化的。

具體到這篇文章中,毛澤東詳細分析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各種社會階層,說白了,就是在探尋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一個過程: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很多,哪個是主要矛盾哪些是次要矛盾?我們只有搞清楚這一點,才能團結最廣大的人,精確地打擊我們的敵人。

有一個名詞,叫「小資」。請看百度百科:小資產階級_百度百科
小資的特點,就是它介於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當時的中國確實有這樣一個社會階層,那麼請問它是不是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組成者呢?答案是否定的。這部分人很少:題主所列舉的各種明星、大律師等等,這些人歸根結底總是社會中的少數。就像一個班裡永遠只有一兩個學霸一樣。而且這部分人經不起社會的風吹草動:他們可能抓住一個機會就變成資產階級了,也可能社會經濟不穩定一下他們就變成無產階級了。
因此,對「小資」的定性就是:社會的次要矛盾。所以,毛澤東說:這不是主要矛盾,而是一個我們可以爭取的階層。通俗地講,意思就是:我們還是要堅定地站在最廣大無產階級這邊,對於小資產階級,我們可以盡量爭取-----爭取到最好,爭取不到也不致命因為它不是主要矛盾。

還是百度百科上面這個鏈接,在一開始就說了:中國的國旗中的一顆小星就代表了小資產階級。

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說:最大的敵人,是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雖不是主要矛盾,但是我們可以團結和爭取的對象。這是很典型的對「矛盾論」的實踐-----抓主要矛盾,可以的話順帶兼顧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決定了事物的發展方向,如果可以兼顧到次要矛盾的話可以加快事物向著我們期望的方向發展,但次要矛盾不能決定最終方向;如果抓不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抓得再多再穩也沒用。

所以,題主問小資是不是你「革命的好夥伴」呢?這沒有一個明確答案。因為小資階層是不穩定的,這一點在毛澤東的那篇文章中寫得很清楚了。

對於小資和資產階級如何劃分:
這個要看這兩個階層的本質特點:
前者是不穩定的:他們會隨著大的社會背景的變化而變化-----有時候體現出對資產階級的厭惡,有時候體現出對資產階級的嚮往。
後者是資產階級利益的鑒定維護者。

我想說到這裡就不需要回答股票的問題了吧。股票就是市場繁榮的一個必然產物。

馬克思如何看待公務員:
這裡解釋兩個東西:
1)「如果說掌握生產資料,理論上國家的各種資料屬於全體人民,政府只是代為管理 (理論上啦);原則上高官的職位不會掌握生產資料,但實際上..........」
沒錯,把共有執行成國有現在看來是有問題的------至少,把全部生產資料由私有轉換為國有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共有是有問題的。馬克思當時在德國就觀察到了這個現象:有人打著馬克思主義的旗幟,干中飽私囊的事情。對此馬克思無奈地講:我馬克思不是馬克思主義者。

2)馬克思不會去研究公務員的。或者說公務員這個階層也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馬克思只會說:國家最後會消失。解釋一下:
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
當生產力足夠發達生產資料私有制死亡後,政府就不會存在了,將來具體會出現什麼,我們無法預測,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目前我個人認為將來會出現一個維繫和管理生產資料的組織-----因為生產資料富足生產資料私有制死亡不等於可以揮霍、以及將來人類社會仍然會有高精尖的生產資料相對不富足的領域--------這句話是不是讓你想到了什麼?是的......那麼這句話和你想到的區別在什麼地方?區別在於生產力極度發達和生產力極度落後。生產力極度落後時如果出現一個管理生產資料的組織,那麼很容易就搞成各種中飽私囊了......所以要注意區別我說的和你想到的的本質區別。


關於價值和使用價值這一對矛盾:


你的問題我明白了。這裡給你舉個更能說明問題的簡單例子:
一雙鞋賣100元,其中有10元是「從生產廠到商店的運費」。也就是說,由於有了運輸成本,所以這件商品不是90元而是100元。OK,問題來了:當運輸的汽車到達商店後,我故意讓這輛車圍著商店轉999圈,運費高了,那麼是不是這雙鞋的價格就能寫成110元了呢?(如果我理解錯你的問題了,請繼續留言)

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請注意:無差別。
這雙鞋中凝結了:設計鞋、製造鞋、運輸鞋等一系列勞動者的勞動。任何一雙鞋都是這樣的-----這是無差別的。

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矛盾體現在:
賣鞋的人追求的是價值,買鞋的人追求的是使用價值。前者不能獲得使用價值,後者不能獲得價值。構成商品的這兩個基本屬性是矛盾的因為沒人能同時兼得它們。

當賣鞋的人通過「讓汽車多跑999圈」來達到讓鞋子中凝結更多的人類的勞動的時候(請注意這個時候你的這雙鞋裡凝結的就不光是無差別的勞動了,因為除你以外的其他賣鞋的人不會讓汽車多跑999圈),追求使用價值的這一面(矛盾面A)就會對矛盾面B產生作用。具體表現就是:買鞋的人發現隔壁的鞋更便宜所以不買你的鞋了。這個時候,A和B組成的矛盾就會推動事物向前發展。具體表現就是:你不會再讓運鞋子的汽車繞你的商店跑999圈了。不但不會,你還會想方設法降低凝結在鞋子里的人類勞動以達到追求價值的目的。

比如某一天,你發現了一個方法能讓你的鞋更便宜。你使用了這個方法。這個時候,凝結在你的鞋子里的人類勞動就不再和其他鞋子一樣是無差別的了。由此你的鞋子會更便宜,然後大家都來買你的鞋,然後整個鞋的行業就會關注你,最後兩個結果:
要麼,他們也最終找到了你的辦法,這樣就是整個社會生產力達到進步,人類可以以更小的代價來換取鞋子。
要麼,他們一直沒發現,最後他們都因為競爭不過你所以死掉了,然後你最終形成了壟斷。當你壟斷後,整個市場的鞋子都是你生產的,於是乎,沒一雙鞋子里凝結的勞動又變成無差別的了。

這就是價值和使用價值這一對矛盾在相互對立同時相互作用間讓事物得到了發展。

這就是矛盾論--------------對立統一規律。

忘了說這種情況了:假如所有賣鞋的人都商量好,我們都讓運輸鞋子的車多跑999圈,這樣我們就能賺更多的錢。
這是不行的。如果整個行業都這樣做,無非就是增加了貨幣發行量。這就好比以前工資是100元一個饅頭1元。現在工資是1000元一個饅頭10元一樣。人們通過貨幣而能換到的商品的總量其實沒有變化。


題主如果願意可以試著用矛盾論去分析一切事物。比如台灣問題(題主應該是台灣人吧,我就是給你舉個你應該感興趣的例子):
構成「台灣問題」這個系統的矛盾是哪些?
大陸希望統一 vs 台灣不希望統一
大陸政府不承認中華民國 vs 台灣政府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法理上)
島內希望維持現狀的力量 vs 島內希望統一的力量
島內希望維持現狀的力量 vs 島內希望獨立的力量
中國希望統一 vs 美國希望維持現狀
島內希望獨立 vs 美國希望維持現狀
國民黨 vs 民進黨
各國政治上不認可台灣 vs 台灣希望被各國接受和認可
...
...
...
你會發現你能羅列很多很多的矛盾。那麼哪個是主要矛盾呢?
這裡我就不說了。題主可以自己分析。找到主要矛盾,進而找到組成這一矛盾的兩面,然後羅列出每一面的各種組成勢力。而後分析每個勢力哪些在增長哪些在下降。最後你就能得到一個對台灣問題走勢的基本判斷了。

如果未來走勢和你做出的判斷不一致:
可能你找錯了主要矛盾。
可能你對各方勢力的消長的判斷錯誤。

用矛盾論去分析事物的能力是需要通過不斷實踐去訓練的。
如果題主認為這種分析目前來說有難度,在這裡推薦給題主另一篇文章:毛澤東的《論持久戰》
毛澤東:論持久戰--時政--人民網
這是當時毛澤東在全面抗戰爆發一年後(1938年)對抗日局勢的判斷。客觀地說,老毛對矛盾論的理解已經到了很高的層次,一般人不太容易達到。
我個人不建議你看老蔣的類似的文章------------只是因為老蔣對抗日局勢的分析的方法論不是矛盾論。我個人不對他的類似的文章進行評價,或許有人認為老蔣說得更有道理,但從馬哲的角度來看,應該看毛澤東的。當然也不是說毛澤東多麼偉大光榮正確-----只是因為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是典型的對矛盾論------對立統一規律的運用和實踐。我們看毛澤東的文章,只是為了學習如何運用矛盾論。這裡並不涉及哪位的文筆更好或者哪位的政治更正確。

在讀這篇文章時,切記,老毛是在用矛盾論進行預測。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結果了,所以可能會產生」很容易預測「的錯覺。要知道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是民國二十七年寫的。這完全是預測。就好比現在讓你預測台灣問題二十年後會發展成什麼樣子一樣。這是很難的。在各種紛繁複雜的信息(各種矛盾)湧現的背景下,如何能分清和抓住主要矛盾,這是不容易的。

重點要關注,毛澤東如何對各種矛盾進行分析和研究、如何抓住矛盾的基本點、如何找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進而如何對抗戰局勢進行預測(名副其實的神預測啊)------------- 藉此去學習和研究毛澤東是如何實踐和運用矛盾論去分析事物的。

PS:
如果題主喜歡研究馬克思主義的話,建議你看看老毛的文章。從哲學的角度來看真的很經典。


補充:
8:小吃店店主,在資本論中被稱作小業主。小業主和資本家的本質區別在於,小業主親自參與生產,而資本家只是擁有資本而已。或者說,當老闆對自己干不幹活感到無所謂的時候,他就成了徹底的資本家。
9:我其實也不懂股票。但是我知道,如果到了能分紅,能參與決定公司事務的等級,那麼持有的股票不會是個小數字。而如果不能分紅、不能參與公司事務,那麼和把錢存在銀行里沒有實質性區別。。

下面有修改。
6:主觀價值理論實際上就是邊際效用理論。這個理論的確可以解釋社會經濟的表面現象,但是對於深層的東西就無能為力,比如經濟危機。例如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確解決了它之前的經濟危機,但是它本身又產生了新的經濟危機。如果想用經濟學理論解釋社會,勞動價值論才是可行的選擇。畢竟在主觀價值理論里,因為我喜歡你而送你1000元錢這種時期都符合經濟學原理。

A:電影的票房並不能反映這部電影的價值,一張電影票的票價才能真正反映(用於製作電影的勞動的)價值。放映一部3d電影必定耗費多於2d電影的勞動,這種差別是在票價上體現出來的。而票房,我將它理解為銷售量。說白了名導大牌都是為了銷售量而做廣告,如果演員全用普通人,電影耗費的勞動還是不變的,票價想來也不會變。還沒有因為電影豪華陣容而抬高票價的罷。

B:即便對於題主的祖父,火影周邊仍然是有價值的。否則沒有價值的東西為什麼不能免費獲取,或至少以極低的代價獲取?只要凝結了人類勞動的商品就有價值,不管是否有人買它。最後賣不出去白送的行為不能算作正常的經濟現象。

C與B同理。甜食的價值在市場上的反映可以看成願意購買的人所願意出的平均價格,而不能用某個人吃不吃來決定。


台灣人?學馬哲?
1,無產階級是資本主義僱傭生產關係中創造剩餘價值的勞動者。參與到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才屬於生產資料,一台機器,買回家欣賞,那機器也不是生產資料。

手提電話,電腦這些。如果是專業公司,公司都會提供,參與生產,編程員創造剩餘價值,這算是無產階級。

自由職業者,這裡特指獨立完成,而不是在家工作參與公司生產。那他是小生產者,和夫妻店類似。小資產階級,要有僱傭勞動。

2,馬克思所說的兩大對立階級,並不是說社會只有兩個階級,奴隸社會還有平民,封建社會還有商人,手工業者,資本主義也有小生產者,社會服務,教師,官員之類。階級是個運動變化的概念,你在工廠里工作是無產階級,存夠錢,去上大學,學生是無產階級嗎?

3,技術工人都是無產階級,無產階級是不佔有生產資料,創造剩餘價值。和他有沒有錢沒有關係,美國的NBA球員,好萊塢幾千萬片酬的明星,都是無產階級,他們拿那麼多錢,是價值規律中受供求關係影響。做為設計師,你參與資本主義生產,adobe,企業會提供,如果自己買獨立工作,那是小生產者。

4,民族矛盾,請高人回答。

5,共產主義不是理想國,在您頭頂上有一個共產主義典範,國際空間站,你呆一個星期,就會知道按需分配,呆一個月,會知道勞動是人的第一需要,呆一年,會知道什麼是集體主義。如果把空間站放大成為城市飛船呢。共產主義是人類為宇宙文明準備的制度,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而不是某些人設計的理想國。

6,主觀價值論是什麼,我不明白,但可以解答你的提問,價值是凝結在商品內部無差別人類勞動,有勞動就有價值。所以你所述的都有價值。你說得的價值其實是價格。價格由價值決定,受供求關係影響,因為沒需求,所以沒價格。

舉個例子,某些瓷碗生產出,因不好看,賣不出去,所以價格為零,某天,大地震,全城的瓷碗都摔碎,這些瓷碗在倉庫倖免,被搶購。是因為賣不出去的瓷碗地震後價值又回來了嗎?不是,價值,人類勞動一直都在,變動的是受供求關係影響的價格。


其實我也沒深入研究過馬哲馬經,就稍微看過那麼一下下,畢竟我不是學這個專業的,和馬克思本人的說法會有出入,可能有些地方說著說著已經不是在講馬經了我也沒意識到。
這裡算是發表一點個人理解吧,非專業解釋,不要太較真。

———————低調的分割線———————

1、關於生產資料,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是不佔有生產資料的,這在19世紀當然是成立的,那時候工人就是空著手去工廠上班,生產資料完全是資本家提供的。馬克思承認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有過渡地帶,但這不是他的重點研究內容。關於這個電腦問題,如果說電腦是由公司提供的,那麼這顯然不是員工佔有生產資料,與傳統的資本主義生產模式無異;然而我們也的確可以看到,一些員工使用自己的電腦進行工作(生產),我認為這也可以視作員工佔有部分生產資料。他們佔有少量生產資料卻依然有被剝削,但與之相比,場地,水電,其他用具等多數生產資料仍然不是員工佔有的,並且佔有少數生產資料也沒有改變員工被剝削這一情況(典型小資產階級並沒有被剝削),因此一定要分為資產還是無產的話,可以算是無產。也有說法稱之為半無產階級,即介於無產階級與小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其特徵如前面所說,佔有少量生產資料卻依然有被剝削。
2、我也認為階級劃分並不總是那麼典型的,馬克思也是這麼認為的,正如1中說的那類人就可以認為處於一個過渡帶。假如我一邊在私企打工,一邊購買股票,那麼可以說我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混合階級」,因為我既有通過勞動獲利,也有通過資本投資獲利。但這兩種獲利方式也會有一方為主要,一定要分為其中一個階級的話也是可以的。再比如說個體勞動者,一方面,他們通過勞動獲利,可以算作是無產階級,但與典型無產階級不同的是,他們沒有被剝削;另一方面,他們的確擁有少量的生產資料,但又不像資產階級一樣剝削別人,因為他們的生產活動沒有涉及僱傭關係,這類人即為小資產階級。
3、這個問題是1和2的延續。如1所說,一個人只要有「找工作」那麼就一定是無產階級,即使是2中說的那種「混合階級」也必然包含無產階級成分。按馬克思的理論,只要是為資本家打工的就有被剝削。
我們來明確一下到底什麼叫剝削吧。我們知道,馬經和現代最主要的分歧就在於創造價值的來源問題。現代的觀點認為,資本也是價值的來源之一,按這種觀點,剝削就無從談起了,進一步可推廣到封建社會中地主對佃農也是不存在剝削的。而馬克思認為勞動是價值的唯一來源,資本家沒有創造價值。我們可以想像這樣一種情形,老李開了一家企業,這家企業越做越大,於是老李雇了幾個高管,把企業事務全部交給他們管理,自己在家什麼也不幹。然後每個月的銷售額除去地租設備水電原料維護等成本,納了稅發了工資,剩下的利潤就成為了老李的收入。那麼我們可以看到,老李明明什麼也沒有做,卻可以憑藉佔有生產資料獲利,而他得到的這些錢,就叫作剝削所得(榨取的剩餘價值)。如果這家企業持續運行,那麼他的子子孫孫就有了一架生錢永動機。
要注意工人的福利很高不代表沒有剝削,如果資本不是價值的來源,那麼資本家從利潤里拿走一毛錢都是剝削,他可以把一百萬盈利中九十九萬用來給員工發福利自己只留一萬,他甚至可以讓工人比老闆過得還滋潤,但這也是剝削,因為剝削就是這麼定義的。馬經認為剝削最終會造成無產階級革命,而現代認為資本是價值的來源,那麼老李的收益就是理所當然的,這種生產模式是穩定的。不過,雖然「剝削」聽起來很難聽,但並不代表就不會有好的成效,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憑藉福利制度等手段,兩個階級的矛盾可以大大緩解,使資本主義仍保持有很大活力,對於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在往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無產階級革命並不是必須的,至少沒有馬克思想的那麼早到來。
另外我們重新明確一下階層和階級的區別。階層是依據收入水平劃分的,即高收入階層和低收入階層等。口語中習慣將收入較高的群體稱為中產階級,這裡更準確地說法應該叫做中產階層。階級是依據謀生方式劃分的,靠勞動生存叫無產階級,靠資本生存叫資產階級,和實際收入沒有關係。假如小王是某跨國公司CEO,每月工資十萬元,他是無產階級;小張自己開了家小飯店,雇了幾個員工,每月除去成本稅收工人工資利潤一萬元,他是資產階級。
4、我不知道你說的「民族矛盾」指什麼,我的認識中這個詞的意思是本民族和外族(外國)之間的矛盾,這和馬克思主義有什麼關係?
5、這似乎是每個社會都要面對的問題,和社會制度無關。反正共產主義的分配原則是按需分配,理論上這需要極高的生產力,而現在的生產力還不夠,遠遠不夠。
6、首先聲明一點,勞動價值論並不是馬克思首創的,其創立者至少是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政治經濟學甚至更早以前的17世紀學者,主觀價值論的系統創立則至少能追溯到奧地利學派。勞動價值論認為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這裡必須明確使用價值、價值和價格的區別,馬克思認為這幾個名詞必須嚴格區分。使用價值是物品的天然屬性,只要是個東西就會有使用價值,飯可以用來吃,筆可以用來寫字,這就叫使用價值。價值是商品才有的屬性,商品指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因為要交換所以要有一個指標評判交換是否公平(等價),這就叫價值,所以說物品因交換產生價值似乎也沒有問題。價格是買賣中商品的實際售價,馬克思認為價格會因為供求關係等原因在價值附近波動,有時候這種影響甚至會很大。
然後我們來討論勞動價值論和主觀價值論各自的優勢。
要使勞動價值論能很好地解釋問題,需要滿足這些條件:相對封閉的市場環境(即對外貿易和投資不佔主要),沒有壟斷,處於供求相對穩定的常規市場狀態而非世界末日、沙漠缺水之類的極端情況,對象是大量生產的日常商品。往往越是這樣的情況勞動價值論的解釋就越能自圓其說。假如我認為用兩捆白菜換五個雞蛋是等價的,那是因為社會生產兩捆白菜和生產五個雞蛋的花費相當,他們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相同,價值相同。但是對於藝術品、古董、奢侈品等商品,勞動價值論就不適用了。比如說藝術品和古董,這種商品不能夠量產,甚至是壟斷的、獨一無二的。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全世界只有一幅,它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根本無法衡量,談何勞動價值論?贗品卻是不值錢的,因為贗品可以量產,並且其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並不高。(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應出了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區別,真品和贗品同用來觀賞,使用價值沒有什麼區別,但價值卻是天差地別。)奢侈品則是另一種情況。香奈兒女裝,依靠其品牌效應,使其從女裝這個商品群體中分離了出來,成為一種新的商品,這種商品由香奈兒公司一家壟斷,不存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之說,無法套用勞動價值論。我們會發現,不能運用勞動價值論的商品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其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難以衡量。而主觀價值論卻能完美解決這個問題——我願意花一千萬買這幅畫,因為我覺得它值這個錢。
主觀價值論實際上將價值和價格等同起來了,甚至使用價值和價值有時也等同了起來。這個理論的優勢在於更能夠解釋鑽石與水問題(即假如世界末日了水會賣得比鑽石貴),以及上面提到的藝術品問題。但我們又要看到這樣一種情況,假如一個蛋糕的標價是二十元,阿偉不愛吃甜食,他只願意花五元買這個蛋糕。顯然這樣的交易是無法實現的,因為店家認為這個蛋糕值二十元,不可能以五元銷售。為什麼店家認為這個蛋糕值二十元呢?因為他生產這個蛋糕的花費值二十元,因為市場上別的店這樣的蛋糕都賣二十元,即社會平均價值評估又可以回歸到勞動價值論上。這種生產規模很大的日用品可以用勞動價值論解釋,或者說因為生產規模很大使得它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容易衡量,所以人們便能夠以之作為客觀依據來定價。但是換成古董情況就變了,店家本來標價一百萬,阿偉可以憑藉其高超的討價還價功力殺到三十萬,店家也可能接受,因為沒有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作參考,店家也不知道該賣多少錢,他沒有客觀證據來證明這個古董值一百萬。所以說對於那幾類特殊商品,主觀價值論解釋得非常完美,如果有一天所有人突然失去了對藝術品的興趣,那麼藝術品也可以一文不值。
我們可以看到,勞動價值論擅長解決平民商品和常規市場狀態的問題,主觀價值論擅長解決高端商品和極端市場狀態的問題。至於消費者最終是否購買,我認為主要影響因素是使用價值與價格(直接作用於單次交易的是價格不是價值)的相對大小,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性價比。
順便一提,西方的經濟學也並非全是主觀價值論,也有學者認為是勞動、技術、資本投入等因素共同決定價值,是客觀價值論。勞動價值論只是客觀價值論的其中一種。

——————默默無聞的分割線——————

7、典型資產階級擁有生產資料,通過對資本的佔有獲利。如果是像3中提到例子里的老李那樣,就是最純粹的資產階級了。是否擁有生產資料即看這個生產過程中是否擁有如土地、工具、資金等的所有權。
8、這個問題在前面的幾個問題中已有涉及。小資產階級擁有少量生產資料,自身沒有被剝削,對別人沒有剝削或有輕微剝削(即有分取工人的剩餘價值但相對比例不大)。假如阿惠不在任何單位工作,自己到市場購買毛線,回家織成毛衣後出售,那麼她擁有生產資料,但沒有剝削與被剝削,是小資產階級,如果開家小吃店對員工僅有少量剝削,也是小資產階級。至於這其中的界限,在我的認識中並沒有明確劃分,因為「少量剝削」並無明確標準。就好比「高」和「矮」這兩個形容詞,顯然籃球運動員很高,侏儒症患者很矮,那麼高與矮的界限在哪裡呢?160cm?170cm?180cm?這是沒有明確界定的。另外,雖然「小資產階級」一詞本是一個政治經濟學概念,但口語中常常是指收入比較高的人,從階級概念變成了階層概念。
9和10我也不清楚,超出了我的涉獵範圍。我所知道的是馬克思曾將股票視為資本公有化的一種方式。另外按馬克思的構想官吏(公務員)應該是工人普選,隨時可更換的,然而我們並沒有這樣做。


關於高級打工仔的問題,可以參大陸農民成分的劃分,僱農佃農貧農中農富農地主,高級打工仔一點生產資料都沒有嗎?我看也不是,他們經驗,技術都是生產資料的一部分,他們和老闆的關係已經從被剝削與剝削的關係,進步為合作關係。真的無產階級應該是那種螺絲釘,富士康里的普工,腦力勞動者也有無產階級,比如統計員等人力市場中不具備與資本家談判的人,都是無產階級。因為你無法與資本家談判,資本家會極力壓迫你。如果成為技術牛人,那就不是無產階級了,技術牛人或者高級管理人員能創造更多的價值,而這種人力資源較少,這樣就能和資本家談判,形成一種合作關係。同樣的,他們也必須依附資本家來生存,沒有資本家,他們也就失去用武之地了,總的來說,題主願意了解馬哲是是值得鼓勵的,但是我感覺題主有點洋八股的味道,推薦題主看看毛選,實事求是,四個字是真的厲害。


首先看到ABC……
6,投機有風險,價格非價值,小朋友你還是多讀讀書吧。

我覺得馬克思經濟理論無非是說「效率沒有上限,市場遲早終結」。
你可以反駁試試看。
當然,你完全可以相信貨幣、國家和法律會永遠存在下去,南方的奴隸主也是這麼想的。


推薦閱讀:

請問這個過程哪裡體現剝削和壓迫?
唯物主義和目的論是否相容?
我有一些馬克思主義基礎知識的問題應該去哪裡問?
如何看待最近提出的「馬克思主義要成為大學的主導思想」?
常被誤以為是馬克思主義的說辭有哪些?

TAG:馬克思主義 | 馬克思主義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