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九二式步兵炮?


提起九二式步兵炮,我立馬就想起了在遠東戰場MOD 中,九二式步兵炮獨特的低彈道,划出了白色的痕迹,將我這邊的缺少壓制火力的戰線炸的稀巴爛。。
這炮太他媽好用了,玩國軍每局都想著迅速干一他媽的票,搶一門玩玩。。。。

呃,正經說:

一戰巨大的傷亡給各國的武器設計和使用帶來了新的變化,除了無聊的塹壕戰,後期的幾次可圈可點的進攻,均證明了裝備迫擊炮這一新生的機動性具有很大提升的支援火力是必要的。就在各國大力發展迫擊炮的時候,日軍卻背道而馳,繼續對步兵炮進行開發。

這樣並不是沒有道理:
一來,對於日軍來講,預定的戰場——遠東地區多數遼闊的平原,對曲射要求不大。
二來,相比相同口徑步兵炮,迫擊炮的射程較短,射速較快,精度較差,耗費彈藥量較大,而炸力不足。對於在槍械領域同樣追求精準和低消耗的日軍來講,使用迫擊炮作為支援火力,無疑是對彈藥的巨大浪費。

直到抗戰爆發時,日軍常設師團編製中,一個步兵聯隊編有6門九二式步兵炮,4門四一式山炮,4門37mm速射炮,24門重機槍,是沒有1門80mm系列的營級迫擊炮(此時還不是後來的三單位制)

在這種獨特的思想下,同時期九四式,九六式,後來的九七式這些迫擊炮家族雖然有過研製經歷,但實際裝備數量寥寥無幾。取代的十一年式步兵炮普遍裝備成為了步兵 大隊(營級)的支援火力。但十一年式步兵炮很快在對抗東北義勇軍的戰鬥中暴露出致命的問題:平射炮無法曲射壓制處於掩體後的義勇軍迫擊炮火力。

因此陸軍技術本部立即要求在研的接替款步兵炮應該具備一定的曲射能力,並保留必要時平射堅固工事和反坦克能力。其次,將口徑增大到主流的70~75mm,並要求儘可能輕便。

九二式步兵炮就是在這個對步兵炮曲射設計思路下的產物。

它優點是非常的明顯:
首要就是輕便:

70mm口徑,全炮僅重204kg,同比75mm口徑:
法制75 mmM28山炮 600kg
美製75 mm M8榴彈炮 607kg
德制75 mm lelG 18步兵炮 420kg
這使得一個九二式步兵炮班組10人,攜帶一個基數20發(4個彈藥箱,每箱5發),就可以人力背負火炮上山入林,面對薛岳命令破壞的道路不至於無可奈何。

其次,要是跟隨火線推進或者防炮火反擊變換炮位,兩人一拉就直接跑了。

炮身低矮,易於隱蔽
炮身全高62cm,如果拆除防盾,全高僅為50cm左右,極好的隱蔽性能很好地發揮火力的突然性,也便於抵近火線,來依託掩體進行較低彈道的平射。

射界寬闊,用途廣泛。
設計上重心較低,加上獨特的彎曲軸桿,使得火炮可以承受比較大的射角調整範圍,在-10°至+75°之間可以靈活起射。在大仰角射擊時,甚至可以當迫擊炮用(很多迫擊炮的最大射角也才85度),卻因為榴彈炮的出身,彈道比要迫擊炮穩定的多,造成精度也優於比同口徑級別的迫擊炮(80~82毫米),在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戰士們就經常步將九二式步兵炮步置在反斜面陣地上,曲射為我方提供支援。
同時,197m/s的低初速使得榴彈彈體可以使用較薄的殼體來留有較大的葯室,榴彈重達3.8公斤,殺傷半徑達到了22米,在炸力上是優於一般的75mm口徑火炮及80mm級別迫擊炮的高爆彈。但低初速的壞處在於使得反裝甲能力很捉急,即使裝填專門的穿甲彈,還是僅有100m上30mm、500m上25mm、1000m上20mm的能力。平射的穿甲能力是不及國軍戰防炮的,但在中國戰場上,好在國軍也沒多少裝甲裝備。

高姿態接近80°

除此之外,九二式步兵炮簡潔的設計,也使得易於全炮生產和製造,人民軍隊第一款自製火炮就是九二式步兵炮的仿造款式。到了解放戰爭時期,九二式步兵炮也是解放區主要的製造火炮:

1948年12月2日高崗上報中央軍委的《1949年軍工生產計劃報告》中,「制九二步兵炮二百門,炮彈二十萬發」。1949年l2月13日,東北軍區上報中共中央軍委的《一九五零年生產任務請示》中,更將九二式步兵炮生產數量提高到500門,炮彈24萬發。

但是要注意,上文所提及高射界射擊精度和炸力優於同口徑迫擊炮,只是為了對比說明九二式步兵炮的一個特性,並不代表日軍如此配置就比米軍營級在數量和射程均佔優的6~8門的M1 81mm迫擊炮配置高明。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在整體對比上,九二式步兵炮除了重量,體積,射界佔優,在精度射程等火炮的主要參數上,卻是全面落後於主流的其他同口徑級別的榴彈炮。(但其他火炮一般為師級火力裝備)

客觀來講,評價一款武器,要基於它的設計和使用的戰術目的,看它在設計目的或同同類武器對抗上,多大的達到了使用要求,於此同時還要考慮其他的諸如生產成本和全壽命效費等要點。

所以,回到如何評價的問題:個人認為,基於機動環境惡劣的亞洲大部分戰場,和使用軍隊低機械化的背景來看,易於生產的九二式步兵炮無疑是一款用途廣泛的優秀的支援火力。

這一點不僅在日軍,到了人民軍隊手裡也一樣。在解放戰爭,就產生大放異彩的「大炮上刺刀」戰術。到了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步兵團編有一個迫擊炮連和一個步兵炮連(每連3~4門炮),其中的步兵炮連,裝備的仍就是繳獲或自製的九二式步兵炮。

**************************************************************************************************************
PS: 基於英雄連1 開發的遠東戰場 MOD 是一款非常優秀的作品,其中對國軍和日軍雙方的裝備考證和製作非常細緻,單位的設置上也能體現出抗戰中雙方的主要戰術。

雖然為了平衡,國軍(包含八路軍)單位有所加強,但支援兵器的缺失使得在遊戲還是能體會到國軍在對日作戰中,戰術層面的艱辛和付出的巨大犧牲。

東北某高校已經畢業學長參與的這個優秀的MOD,鬧鬧認為應該被對那段抗戰歷史感興趣的知友所了解,特此宣傳下,希望不違反知乎規範。。。。。。。

聯繫了主創 微博@游匠庫茲涅佐夫 ,如需MOD 鏈接可以私信我


這是就是九二步兵炮。
是1943年八路軍繳獲日本的,當時沒有炮彈,自己仿造的。射程700米。它的好處,能拆開 行軍用馬馱,打起仗來 士兵扛著上戰場,不用測量方向 距離, 用跑堂瞄準,是當時最大的,人扛得直射炮,操作方便,我在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我都用過,51年6月五次戰役被淘汰了。


總的來說,作為一款上世紀20年代末研發的平曲兩用步兵炮,92式步兵炮性能尚可,結構簡單,操作容易,機動性出色,作為大隊的火力基幹,完成了它所應當承擔的任務,僅此而已。

不過目前似乎對九二式還有一些誤解,答主就此挑幾個例子說明一下(當然,就事論事,沒有對其他答主有別的意思)。

1.為何研發?

實際上是,平曲兩用步兵炮的研究在入侵東北之前的1928年就開始了,新火炮作為11年式平曲兩步兵炮威力不足的替代品。而在東北的戰訓,則推動日軍對曲射步兵炮的更新,即九七式曲射步兵砲(儘管真正刺激對曲射步兵砲的研究是在抗戰全面爆發之後)

2.穿甲能力?

92式本身就不是作為反坦克武器而研發,因此火炮穿深低下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日軍真正意義上的反坦克火炮要等到1935年制式的九四式三十七毫炮了。

3.國內對九二式的運用的一些問題。

與其說九二式因其特性收到解放軍的青睞,不如說是無奈之下的選擇——即缺乏平射火力。而對其進行製造,也不外乎是這個道理,在通過繳獲得到了大量平曲火炮後,九二式自然而然就被淘汰掉了。(同樣的情況,國軍也是如此,1947年底的武器統計中,「步兵炮」不過裝備了區區260門,甚至沒有榴彈炮的裝備數量(401門)多)。

4.日軍迫擊炮的裝備問題。

這也算是個老段子了,誠然,因為各種原因,81mm級的迫擊炮日軍裝備過晚,但這並不影響其他口徑的迫擊炮運用吧?日軍的迫擊炮需要分成兩部分看,即步兵部隊的曲射步兵砲和炮兵部隊的迫擊炮,炮兵部隊的獨立迫擊部隊自37年便活躍在各地戰線中,當年日軍便投入了4個獨立迫擊炮大隊參戰,一共有144門迫擊炮,考慮到裝備的94式在1935年才投入量產,到37年可以說是傾巢而出了。整個抗戰期間,日軍先後投入2個聯隊,12個大隊,3個中隊的獨立迫擊炮部隊參戰,計有五百多門(粗略算的編制,具體還要過段時間拿到資料再看看)迫擊炮參戰,如果算上其他地區日軍裝備的,那數量就更多了。

從生產數來看,各類迫擊炮總產遠超92式。

九四式輕迫 608門

九六式中迫 22門

九六式重迫 1門

九七式曲射步兵炮 3416門

九七式輕迫 464門

九七式中迫 510門

九九式小迫 798門

二式十二迫 775門

註:以上統計不包括南滿陸軍造兵廠,該廠有九七式曲射步兵炮,二式十二迫的生產線。

出處:1.大阪陸軍造兵廠於1942年十月末的統計報告

2.戰後日軍作成的軍工生產報告

這些是日軍迫擊炮的主要型號產量情況,總數有6534門。而九二式有多少?不過3046門。而且到了後期,日軍重點生產的火炮就是迫擊炮和高射砲,像92步這類,生產數量不斷下滑,1943年,92步生產了210門,1944年生產了60門,另一邊呢,僅以九七式曲射步兵炮的產量為例,兩年總產就達到了1300門。

最後用接收報告反映一下侵華日軍的步兵炮和迫擊炮的裝備情況

《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受降報告書》正文後的附表第三《各受降區收繳日軍火炮數量統計表》,列出了「步兵炮」1063門,「迫擊炮」4699門,當然,接收這種爛賬永遠沒有準數,但日軍迫擊炮裝備數量遠多於92式步兵炮則是毫無疑問的。


簡單的說,92式步兵炮是日軍在二戰期間與其他軍事強國相比,為數不多接地氣的優秀步兵支援武器,另一個能配得上這個稱號的,我認為是89擲彈筒。

▲日軍在中國戰場的利器——92式步兵炮

▲日海軍陸戰隊士兵手中的89式擲彈筒

下面要開始長篇大論了。

既然叫「步兵炮」,至少應該符合兩個特點——火力強度和便攜性。應該說除了步兵炮之外,同樣作為步兵支援型武器的迫擊炮也符合這樣的特徵,92式步兵炮和日軍同期裝備的94、97式81毫米、90毫米輕型迫擊炮有自己鮮明的特點。

▲日軍97式迫擊炮陣地,遠處是炮兵觀察員

迫擊炮是曲射炮,而92式步兵炮是直射曲射兩用炮,但大多數還是直射,同樣口徑的炮彈,直瞄射擊威力更大;迫擊炮的優點是更加便攜,且能夠在不暴露的前提下隱蔽開火,但如果要加大威力就要用更大口徑的重迫擊炮和大口徑炮彈,這樣便攜性會受到影響,這樣還不如用92步兵炮進行直瞄射擊。另外,以同樣口徑來對比的話,92步兵炮的射擊精度高,威力強,全重只有200多公斤,雖重了四五十公斤,不及94和97式迫擊炮輕便,但也不說能差太多,人力或畜力都能應付,如果分解的話,92步兵炮能夠分解成差不多10個部分,一個炮兵班一人一塊,剩下的人扛兩箱炮彈人力機動,不分解的話兩個人能拖著走,便攜性還是相當不錯的。

說到97式迫擊炮,應該說這是一種非常成功的迫擊炮,重量輕,射速快,彈道彎曲,射擊角度大,綜合素質非常高。但在它在日軍中卻是個悲劇,僅是少量裝備在主力師團中,而二線守備或山地作戰、傘兵、陸戰隊等特殊作戰的部隊中卻得到了較廣泛的裝備,總體來說沒有得到重視。究其原因,在於日軍高層認為這種武器過於耗費彈藥。日本是島國,資源匱乏,而日軍直到二戰結束也僅僅是基本實現了騾馬化輸送,沒有能夠實現機械化,因此其後勤壓力還是很大的。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日軍十分注重士兵的射擊精度訓練,無論是步槍兵還是機槍兵、炮兵,還是步槍兵用擲彈筒射擊的精度都極為可怕,這種情況直到二戰後期,日軍主力師團在太平洋戰場被盟軍殲滅,老兵死傷殆盡,匆忙徵召的新兵訓練不足才發生改變。上層的指導思想導致日軍步兵裝備中高射速的武器很少,衝鋒槍這種在歐洲戰場廣泛使用的武器在日軍中就更是少的可憐了。

▲日軍唯一量產的衝鋒槍「百式」,外觀類似MP18,還有刺刀外掛

眾所周知,在中國抗日戰場,無論是國軍還是共軍,直到後期除少量美械部隊之外,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人員素質和日軍都是差距很大的。由於中國軍隊火炮和裝甲武器的缺乏,導致戰鬥發生時,雙方交戰的距離並不遠,因此,無論是步兵炮還是擲彈筒都能夠發揮很大作用。

▲被中國軍隊繳獲的92步兵炮

無論是陣地戰還是遭遇戰,日軍在進攻時,其裝備的步兵炮的直瞄射擊能夠迅速摧毀摧毀中國軍隊的火力點和類似碉堡之類的簡單野戰工事,而擲彈筒可以利用曲射火力打擊塹壕中的守軍;而在防禦時,步兵炮能夠遠距離摧毀中國軍隊步兵班組進攻的核心——機槍,擲彈筒則能夠利用破片充分殺傷衝鋒時的步兵。值得一說的是,尤其是對付像八路軍這類武器裝備差,靠近戰佔便宜的對手,日軍遠有步兵炮和重機槍,近有擲彈筒和輕機槍,步兵手中的38大蓋也準的要命,要消滅一支日軍小部隊要付出多大努力和代價,大家可想而知。

上面講了日軍迫擊炮的故事,下面在說說我軍和擲彈筒的故事。

擲彈筒在中國稱作「小炮」,因為其發射筒和人的前臂差不多長,所以又被稱為「手炮」。因其輕便、機動性好、使用靈活,倍受士兵們的青睞,於是我軍開始廣泛使用繳獲的擲彈筒,但因為繳獲的戰利品打壞一個少一個,來源不穩定,同期八路又在敵後開始暴兵,人數急速膨脹,需求量很大,於是善於琢磨的八路軍工們土法上馬,開始仿製擲彈筒和配套的彈藥,在其中解決了一系列常人無法想像的問題。後來,我軍手中土造的擲彈筒逐步成為日後殺傷日寇的利器。

▲正在訓練使用擲彈筒的八路軍戰士,此種擲彈筒為八路軍土造,為提高射程增加了筒管長度

雖然能成功仿製擲彈筒,但92式步兵炮這種技術含量相對較高裝備的仿製則是困難重重,但我軍軍工並沒有放棄。1941年年初的潘溪渡戰鬥中,我軍繳獲92式步兵炮一門、炮彈6發。後來由冀魯豫軍區8分區修械所負責進行92式步兵炮炮彈的仿製工作,並最終獲得成功,不過由於工藝和原料的問題產量始終較低。1945年,冀魯豫8分區修械所與1分區修械所、桂寨修械所和解放湯陰封丘兩縣時繳獲的兩修械所合併,改稱兵工一廠。1946年,兵工一廠開始仿製92步兵炮,技術小組主要成員是技師蓋亮、工務長杜茂才、柳壽臣等,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經多次試驗,用火車上的踏板和圓軸為材料,於1946年4月試製出第一門炮。由於該炮是蓋亮設計,為表彰設計者,軍區故將仿製的92式步兵炮命名為「蓋亮號70毫米步兵炮」。到1946年底,國民黨新五軍進攻解放區時兵工廠被迫轉移,該炮停產,期間該炮的產量7門,其中5門裝備部隊,考慮到生產條件惡劣,在七個月的時間內能生產出這些炮已經是非常不錯的成績了。

▲軍博關於我軍仿造92式步兵炮的介紹

說到92式步兵炮在實戰中的運用,應該說一說當年外公當兵之後遇到的事情。
1947年,全面內戰爆發之後,為打破國軍的進攻,緩解根據地壓力,外公所在的晉冀魯豫野戰軍太岳縱隊進入河南伏牛山一帶,以團為單位活動,牽制了數倍於己的國軍。由於過黃河的時候基本以搶渡、偷渡為主,部隊那些寶貝重武器(其實也就是以前繳獲的一些小口徑山炮)沒有帶上來,全團只有一門92式步兵炮。
解放軍進入國軍佔領區後,由於是新環境沒什麼群眾基礎,土匪還多,幾乎無法立足。於是外公的部隊一面和敵人周旋,一面開闢建立根據地,必須要面對剿匪這個難題。伏牛山一帶崇山峻岭,土匪很多,這些土匪平日靠打家劫舍吃飯,鬼子在時打鬼子,國軍來了打國軍,解放軍來了打解放軍,不肅清匪患解放軍是很難在這一帶立足的。伏牛山一帶的土匪依託山區地形建了很多土圍子,土圍子上掏了槍眼,院牆很高,易守難攻。解放軍沒有重炮,在攻打的時候吃了大虧,土匪槍法極准,還有自己的秘密武器——土炮。土炮是用鑄鐵鑄成的,說是炮,其實可以說是大號的噴子,彈藥就是黑火藥和鐵砂,射程很近,但是一轟就是大一片,殺傷力很強。
起初,解放軍並沒有太重視這些土匪,計劃像以前打鬼子炮樓一樣,靠近土匪的土圍子之後,用爆破的方式炸毀外面的高牆。但這些土匪的槍法准得要命,又是居高臨下,讓佯攻的解放軍吃盡了苦頭,當爆破隊員攜帶炸藥包費盡周折快要接近土圍子的時候,土匪的土炮開火了,一炮轟出去把爆破隊員都打倒了。片刻之後,戰場恢復了寂靜,潮水一樣的進攻部隊退了下去,山坡上都是解放軍的屍體和呻吟的傷員。過了一會兒,土匪們端著刺刀趾高氣揚的從工事里走了出來,把土圍子附近失去戰鬥力的解放軍傷員悉數挑死……遠處的解放軍官兵看在眼裡,恨得牙痒痒,卻沒有什麼辦法,因為接連幾次進攻,除了徒增傷亡外並沒有取得什麼進展,連續圍困幾天,還是沒辦法。後來團里過問,營長將困難向上級和盤托出,經過團首長親自批准,這門92式步兵炮終於要登場了。
這門炮自渡過黃河之後,伴隨部隊轉戰多地,戰士們始終將它當寶貝,即使被敵人包圍輕裝突圍的時候沒忘記帶上它。據老八路說,這門炮是反掃蕩的時候從鬼子手裡奪的,為了奪這門炮還犧牲了五六名戰士。眼下剿匪遇到難題,雖然沒剩幾顆炮彈了,又不得不將這寶貝請了出來。經過戰前討論,決定在進攻之前將步兵炮隱蔽在對面高度差不多的山坡上,山坡上有顆大石頭,正好能隱藏起來,敵人的武器夠不到,又能平射發揮最大威力。土匪的土圍子是土坯做的,強度不高,炮兵操作92式步兵炮連開三炮,將土匪的土炮全部摧毀,解放軍的進攻部隊交替掩護,終於掩護爆破隊員接近了土圍子,隨後炸藥包爆炸,把土圍子炸塌一整片,後續部隊一擁而上,將這伙敵人包了餃子。記得外公說過,如果沒有那門92式步兵炮,再死傷更多的戰友也未必能拿下那個土圍子。
淮海戰役的時候,外公所在的中野四縱參加了對黃維兵團的圍殲。兩軍對峙之時,解放軍炮兵經常利用密如蛛網的交通壕,把92式步兵炮的防盾摘掉,乘著夜色把它推到距離國軍很近的地方,然後通過炮口直瞄射擊敵人的火力點,打一炮就跑,待到國軍吃虧反應過來,「肇事」的解放軍早就沒影了。——這種打法就叫「大炮上刺刀」

說到「大炮上刺刀」,我覺得有必要對評論里知友 @徐Wellson 說一聲「謝謝」,但我這篇回答,主要還是說的實戰中92步兵炮的一些優點,理論性的東西並沒有那麼些。92式步兵炮在中國戰場效果不錯,當然說打的是沒有什麼保護的火力點或是簡單構築的野戰工事,@徐Wellson說的初速低,在「大炮上刺刀」做直瞄射擊時反而是優點,這也是小炮的優點。如果換成大炮平射(比如當年88炮打坦克)這種野戰工事,由於初速太快、距離近,經常是一炮穿兩個眼,所以這種打法如果用榴彈炮之類的長炮管、大口徑炮來打,效果也未必好,更何況大口徑炮重量大、目標大,不好移動,雖然直瞄射擊最為簡單,但也最容易成為敵人的靶子。不過在抗戰時期,八路軍的攻堅戰其實大部分也就是對付對鬼子和偽軍的鄉間炮樓和碉堡這樣的目標,因此92式步兵炮是不折不扣的大殺器,在1944年之後,得到美援的國軍精銳在打鬼子炮樓的時候還用過巴祖卡火箭筒,同樣效果不錯。

▲我軍在進行演習,內容是重炮平射打坦克

最後再絮叨兩句吧,說說對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戰場某些裝備的看法。
整個二次世界大戰,雖然我們自己認為地位不低,但旁人眼裡確實地位不高,無論是從參戰的士兵素質還是武器裝備、指揮者的戰爭藝術和歐洲都存在巨大差距。
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日本與美蘇差距不小,而中國與日本又差了好幾個數量級,所以無論是在諾門罕還是在太平洋,即使日軍士兵能夠全體玉碎,戰鬥意志頑強到令人髮指,但仍然被裝備高於自己太多的美軍、蘇軍打得滿地找牙,全面抗戰爆發之初,精銳的德械師和日軍裝備都有不小差距,其他國軍的差距有多大,共軍和日軍的差距又有多大;日軍士兵普遍經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和思想洗腦,好勇鬥狠,與此相比內部派系林立,拉夫之後簡單訓練就被送往戰場的國軍差距多大?從農民直接就變成戰士的共軍差距又有多大?

最後,我說92步兵炮接地氣,接的是中國戰場的地氣。
中國戰場無論是日軍還是中國軍隊,機械化程度都很低,而當時的中國還是個窮國,交通道路現代化程度並不理想,所以即使92步兵炮各種指標和英美德蘇的類似裝備相比有差距,但並不影響其在中國戰場出色表現。


三四十年代最「理想」的步兵支援武器92式步兵炮

來源兵器知識

  二戰中許多日本武器表現可謂不堪入目。但是,92式步兵炮堪稱是二戰日軍武器裝備中一種非常優秀的武器、是日本鬼子最出色的武器之一。在日軍部隊中,被作為大隊炮配置,作為營用支援火力,日本稱為大隊炮,每個大隊兩門。
92式步兵炮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堪稱是一種「理想」的步兵營支援武器。尤其是對於機械化程度極低的國家來說,92式步兵炮結構簡單,便於生產和維護。它非常適合在複雜地形上使用,而且它任務範圍廣,幾乎能包干所有步兵營需要的火力支援種類。
侵華戰爭期間,該炮幾乎參與了日軍所有的地面戰鬥,而在敵後堅持鬥爭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則依靠繳獲的少量92步兵炮,創造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戰例。


92式步兵炮全重只有212公斤,在運輸上的要求很低,沒有車輛的情況下,未經訓練的畜力或人力都可以拖曳前進。其可以分解運輸,對戰區的道路狀況要求幾乎是降到了最低點。可以說,92式步兵炮是一門真正可以無條件伴隨步兵營作戰的步兵炮。 機動時候靠1匹馱馬即可拖曳,也可拆成三部分,用3頭馱馬馱載,也可以拆成零件狀態由10人搬運。彈藥是5發一箱,30公斤,專人搬運,馱馬可以馱4箱。採用人力機動時,只需兩名士兵就能推著火炮到處跑,或者分解成大小10個部分,由10名士兵背負運輸。

92式步兵炮是一種非常矮小的火炮,全高只有62厘米,如果拆除防盾,全高會下降到50厘米左右,這個高度已經和重機槍差不多了。這意味著92式步兵炮可以很容易被隱藏。對於需要在火線上戰鬥的步兵炮而言,這是非常有用的優勢。利用這項優勢,92式步兵炮可以隱蔽部署在離敵人目標很近的距離上,充分發揮火力的準確性、突然性和猛烈性。並且在第一時間給予步兵需要的支援。抗戰中的無數戰役中,國軍反映九二步兵炮很難被發現。日軍炮手常利用茅草,灌木,低矮的土包,甚至墳頭都可以有效隱蔽自己。往往是日軍連續開炮數發,擊毀國軍數個工事,國軍卻沒有發現它到底在哪裡。

92式步兵炮的射界非常開闊:橫向射界90度,高低射角也將近90度。這主要還是因為92式步兵炮體積小、重量輕、重心低,可以承受比較大的射角調整範圍.靈活應用射角,據說可以達到80度以上的仰角,92式步兵炮幾乎可以射擊一切類型的目標:平射可以當加農炮用,足以對付土木工事和一般磚石工事,另外雖然炮彈初速不高,但是打打無防護車輛和裝甲車還是威力足夠的;曲射可以當榴彈炮用,大仰角射擊時可以當迫擊炮用。由於92式步兵炮是榴彈炮,彈道比迫擊炮穩定,精度也比同口徑級別的迫擊炮(80-82毫米)要好。同時藉助高射角,在山地作戰時,92式步兵炮可以方便的配置在反斜面陣地上,這樣,既可以為處於稜線或正面陣地上的己方部隊提供及時的支援火力,又很好的隱蔽了自己。


92步兵炮可使用高爆榴彈、照明彈、煙幕彈等彈種,其中最常用的高爆榴彈,炮彈裝在箱子里,一箱5發,一匹馱馬可以馱載4箱,一名士兵可以扛一箱。一般情況下,一個炮班攜帶20發炮彈,打完後就必須回去補充彈藥。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別看92式步兵炮本身超輕,發射的炮彈可一點也不輕,高爆彈重達3.8公斤,殺傷半徑22米。和一般的75毫米身管火炮及80毫米級別迫擊炮的高爆彈是一個檔次的,這就賦予了92式步兵炮比較大的威力(相對口徑和重量而言)。淞滬會戰期間,國軍某師統計其裝備的36挺重機槍,被鬼子用擲彈筒和92小炮敲掉了32挺。經常重機槍剛放好小日本的炮彈就飛到了。此外,在對敵後根據地的掃蕩中,92式步兵炮由於機動靈活,也是我八路軍、新四軍常見的對手。


92步兵炮架構簡單易於製造還省材料 ,二戰期間日本大阪陸軍兵工廠和名古屋陸軍兵工廠共製造3000門以上。

實際上,從整體性能來看92式步兵炮除了重量和體積外,其他性能是落後於西方同口徑步兵炮和加農、榴彈炮的,但是武器優劣還要看使用環境。在亞洲地區,道路交通水平和軍隊的運輸能力都遠遠比不上歐洲。火炮的價值因素比重中,機動性處於比較優先的位置。而且,亞洲地區的戰鬥中,火炮戰鬥強度遠遠低於歐洲,火炮的生存環境要比歐洲好的多,所以,92式步兵炮可以通過近距離射擊,來彌補其在射程、精度、威力上的不足。並且充分發揮其一炮多用的特點,將「性能平均=性能平庸」,變成「性能平均=樣樣皆通」。

太平洋群島的作戰中,日軍由於火力的差距,往往被美軍壓制在工事中無法抬頭。所以,他們就在隱蔽工事中,使用92式步兵炮進行曲射。自己處於隱蔽中,炮擊進攻的美軍,這讓美軍傷亡很大,又不好還擊。實戰中,美軍也繳獲了一批92式步兵炮。但對於火力支援充足的美軍來說,這款特點鮮明的步兵炮顯然沒有多大吸引力。

早在百團大戰時期,八路軍就留下了使用92式步兵炮的記錄。但此時由於缺乏專業炮兵人才,彈藥補充也無法保證。所以基本是隨繳獲隨用,用完就破壞。使用時間和次數都非常有限

1940-1944年,抗日戰爭處於相持階段,侵華日軍為了徹底摧毀佔領區內的抗日根據地,沿交通線大建碉堡,企圖用「囚籠政策」困死抗日武裝。日偽軍敢在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上設立炮樓這樣的高大工事,就是欺負抗日武裝沒有火炮。為了減少傷亡,抗日武裝一直努力奪取日軍火炮,增強攻堅能力。1941年1月8日,八路軍在潘溪渡戰鬥中設伏殲滅日軍1個中隊,繳獲92步兵炮1門。這門92步兵炮在此後的攻堅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八路軍攻打山東多座縣城時,都是用這門步兵炮打掉日偽軍炮樓,大大減少了攻擊部隊傷亡。有時候,八路軍甚至不用開炮,只要把這門炮擺出來,偽軍就舉起白旗投降了。


在江淮一帶堅持敵後鬥爭的新四軍也使用過92步兵炮。1944年3月29日,新四軍第48團在廣德縣杭村伏擊日軍南浦旅團一個中隊,繳獲1門九二步兵炮。日軍南浦旅團為了尋回這門炮,居然厚著臉皮給新四軍寫信討要,得到的答覆是:「你們有本事就來拿,我們還可以較量較量。」日軍後來又出動大軍掃蕩,還是一無所獲。1944年10月,新四軍用這門炮攻打白魚埠據點,迫使據點內的偽軍投降。如今,這門炮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兵器展廳的東大廳里,向人們訴說著當年的抗戰歲月。

八路軍冀魯豫軍區,曾經在1946年仿造過92式步兵炮。該炮由華豐機械廠工人蓋亮同志主持設計,所以也被叫做蓋亮炮。這門炮的炮管來自於火車車軸

92式步兵炮真正大規模為我軍服務是在抗戰勝利後,東北關東軍武器被蘇聯紅軍大量繳獲。對於這些武器,蘇聯紅軍自己是用不著的,因此部分轉交給了進入東北的我軍部隊。與此同時,關內的日軍大部分向國民政府投降,相應的,國民黨也得到了大量92式步兵炮。後來組建的日械師中,92式的裝備不在少數。對於缺乏重武器的我軍來說,92式步兵炮的裝備,極大改善了我軍的攻堅能力。尤其是當時國軍的工事仍是土木工事為主的情況下,92式步兵炮平射是非常快捷有效的摧毀手段。

著名的「大炮上刺刀」戰術,就是這個時期發展起來的。雖然出現這種戰術的主要原因是我軍缺乏有經驗的炮兵,但92式步兵炮外形低矮的特點,也在客觀上為這種戰術的成功提供了很大的助力。.由於參與"大炮上刺刀"戰鬥的火炮往往是夜間構築和進入隱蔽陣地,體積小的92式步兵炮所需要的隱蔽陣地自然也小,這就減輕了作業量,降低了敵人發現的可能,遭到敵人火力報復時被摧毀的幾率也小。

三大戰役時期,92式步兵炮已經成為我軍非常重要的支援火力。粟裕大將曾說過::「淮海戰役的勝利,要感謝山東老鄉的小推車和大連的大炮彈。」 其中的「大炮彈」指的就是92式步兵炮的70毫米高爆彈。在濟南戰役中,負責攻堅的解放軍某部也曾用就地繳獲的日式(92式)步兵炮轟擊城牆上的國民黨守軍目標,並最終登城成功。此事件被記錄在濟南解放閣的濟南戰役記錄中。

直至抗美援朝,志願軍仍然大量使用92式步兵炮。在志願軍的火炮配置中,每個團有一個迫擊炮連和一個步兵炮連(每連3-4門炮)。其中的步兵炮連,裝備的就是92式步兵炮。考慮到當時志願軍一個軍才有火炮198門(連60迫擊炮都算上),並且每個步兵師只有一個榴彈炮連(裝備日式或美式75毫米榴彈炮10-12門)。這為數不少的92式步兵炮實際上就是志願軍的主要支援火力。

一名美軍兵正在檢查繳獲志願軍的92步炮
92式步兵炮在解放後不久被淘汰,主要原因在於,隨著迫擊炮在我軍大量裝備,重量幾倍於82毫米口徑迫擊炮的92步兵炮還是偏重,而92步兵炮的直射功能可以由新裝備的火箭筒代替。92步兵炮雖然可以直射,但其初速度低,對於鋼筋水泥工事的破壞力有限。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我軍裝備水平的提高,92步兵炮的歷史使命也完成了。

口徑:70毫米
炮管長:8.79倍口徑
炮全重:0.212噸
炮全長:2.745米
炮全高:0.62米(帶防盾)
高低射角:-10度至+75度(有資料宣稱可達80度以上)
範圍射界:左右4——5度
彈種:70毫米高爆彈/榴霰彈/煙幕彈
彈重:3.8公斤(高爆彈)
炮彈初速:198米/秒
最大射程:2788米
最小射程:100米
運輸方式:車輛/畜力/人力拖曳,或分解運輸.
1928年11月開始研製,1930年3月完成樣炮試製,1932年7月設計定型,大阪陸軍兵工廠和名古屋陸軍兵工廠共製造3000門以上。

不是中國人最愛用!是因為被逼無奈之舉。有105.155.150.122誰用它!!

從該炮的性能參數來看,也確實是一款不錯的兵器。


首先是輕,200公斤左右的重量比同口徑的西方火炮輕了一半以上。法國的75 mmM28山砲重600公斤,美國的75 mm M8分解式榴彈炮也重607公斤,著名的德國75 mm lelG 18榴彈炮也有400公斤。相比之下只有200公斤重的92式步兵炮就顯得非常輕便了。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日軍可以將該炮配屬到大隊也就是營級,而其他國家大都將75MM口徑火炮部署到師級。
其次是隱蔽性好,該炮低矮,全高只有62厘米,非常利於隱蔽。

然後是使用方便,垂直射界+85到-15度,水平射界±45度,射界極良好。平射曲射兩用,準確度極高。
再次是不錯的威力,3.8公斤的高爆榴彈威力很不錯。
最後是生產容易,造價低廉易於量產。該炮連解放戰爭的國共雙方都仿製生產過,可見生產難度之低。

但問題是,該炮如此優秀,為何二戰之後各國基本沒有生產類似的武器呢?相比之下,各國在營團級配屬的基本上是80MM級的迫擊炮,比如美國是在步兵營配6門81mm M1迫擊炮,而德軍在營級單位配的是6門Gr.W.34 80mm迫擊炮。各國似乎更傾向於使用迫擊炮來代替日軍步兵炮的作用。這恐怕還是得在武器本身找原因。

首先是重量,92式的200公斤是比較輕了。但是80MM級的迫擊炮更輕,只有60公斤。這代表帶一門92的重量別人可以帶3門80MM迫擊炮。因此日軍一個大隊下屬的炮兵小隊只有兩門92式步兵炮,而美軍一個營下屬可以有6門M1迫擊炮。一個德軍步兵營可以帶6門Gr.W.34。除了國力差距以外,炮本身的重量影響也是很大的。
其次是隱蔽性,再優良的步兵炮也不可能擁有比曲射的迫擊炮更優良的隱蔽性。

然後是使用方便性,垂直射界方面曲平兩用的步兵炮比迫擊炮優良得多,水平射界方面由於迫擊炮的輕便性可以很容易調整水平位置所以不存在水平射界的問題,因此拉不開差距。準確度也是92式高。但再高也不可能有3倍的壓倒性優勢。

再次是威力,3.8公斤的高爆彈威力雖然不錯,射程2800米也還算湊合,但80MM迫擊炮的威力與射程與之相比甚至更優,比如老美的M1迫擊炮使用的三種高爆榴彈,M43A1輕型榴彈重3.11公斤,射程3010米,彈片散落半徑23米(80%彈片散落半徑)威力與75mm榴彈炮相當,M45/M45B1重型高爆榴彈重4.82公斤射程2064米,威力與105mm榴彈炮相當,還有超重的M56重型高爆榴彈,6.81公斤重,射程1200米。
至於容易生產和廉價,基本上沒啥能和迫擊炮比了,至少人家不需要制退器,也不需要高強度的身管,連輪子都省了……

如此一比較,就會發現所謂的堪稱理想的步兵營支援武器,只不過是一款重量比80mm迫擊炮大3倍,威力與射程與80mm迫擊炮相當甚至稍弱,準確度稍高但隱蔽性稍遜的武器而已。這麼一來就不難理解為啥類似的武器被各國所淘汰了。


抗日時期:
李雲龍:九二式步兵炮,好東西啊。。這下打小鬼子炮樓可有傢伙了。
孔傑:兩門九二式步兵炮。行啊。你小子什麼時候成土豪了!
丁偉:他奶奶的。再給他一個師,這小子敢打太原。
筱冢一男:如果我們大日本皇軍的裝備都能像你一樣裝配有德式裝備。我相信華北的戰局絕不會是目前這個樣子。
內戰時期:(李雲龍VS楚雲飛。楚雲飛陣地被襲。幾門美式榴彈炮被毀)
楚雲飛:呵呵。這就是李雲龍啊。不僅有大手筆,還時不時有點偷雞摸狗的勾當。
總評:
九二式步兵炮又稱小山炮。日本制。據說當年八路軍繳獲了幾門九二式步兵炮,樂的陳賡幾宿沒睡好覺。要用這傢伙得旅一級的幹部批。然而由於九二式步兵炮的炮彈是原配的。因此土八路打完就廢了,並沒有太大卵用。不過這這種武器內戰時期得以發揮更大作用。
可以這樣講:「九二式轟不走小日本。轟得走老蔣。窮人樂而已。「


雖然採用了非定裝式彈藥和光學瞄準鏡,但從技術上來講仍是一種相當平淡無奇的中口徑後裝式輕型步兵榴彈炮。除了重量和體積,其餘性能都落後於西方的同口徑步兵炮或榴彈炮。只是相對於裝備更差的中國軍隊,92步兵炮幾乎能包括所有步兵大隊和聯隊所需要的火力支援任務,加上製造簡單,所以能成為一種很好的大隊炮。
92步兵炮重212千克,比其餘的同口徑火炮輕了一半以上(美國m8榴彈炮重607千克、德國的75步兵炮也有400千克重)。92步兵炮是一門真正無條件能伴隨步兵營作戰的步兵炮,所以日軍將其配屬到營一級,而其餘國家都將同口徑火炮配置到團級甚至是師級。
92步兵炮的射界也很開闊,垂直射界負15至正85度,水平射界正負45度,平射曲射兩用,緊急情況下能臨時充當反坦克炮用。廣闊的射界使92步兵炮更像一門能後裝填的多用途迫擊炮。由於有膛線,彈道也比迫擊炮穩定很多,所以精度也比迫擊炮要好。
但是80mm口徑級別的迫擊炮還要更輕,一門92步兵炮的重量幾乎等於三門80迫擊炮,所以日軍一個大隊才配備2門92步兵炮,而美軍、德軍一個營能配備6門80迫擊炮。加上92步兵炮的螺式閂結構導致射速不高,使得實戰中日軍大隊級的火力支援明顯偏弱。
92步兵炮3.8千克的高爆彈威力和2800米的射程只能勉強說得過去,但歐美國家的80迫擊炮更好。比如美國的m1迫擊炮,使用三種高爆榴彈,m43a1榴彈射程3010米,威力與75榴彈炮相當。m45榴彈射程2064米,威力與105榴彈炮相當。而m56榴彈射程1200米,威力更是直逼122榴彈炮。92步兵炮的另一個優點:隱蔽性好,跟能躲在遮蔽物後進行曲射的迫擊炮來說也不算什麼。並且以日本的國力來看,92步兵炮作為大隊炮也是奢侈了一些,相對於迫擊炮來說,92步兵炮的製造工藝還是比較複雜的。除了有直射能力外,92步兵炮作為大隊炮是否稱職很值得懷疑。


這個問題應該請老兵尹吉先來回答,他當年用的就是這個。。。


讓我想起了 我的團長我的團里孟煩了的話 九二式步兵炮拆了輪子比機槍高不了多少 我們總是聽得見聲找不著炮 我們都叫它鬼炮


以下內容為轉載綜合。

九二式步兵炮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制式裝備,每個大隊裝備2門。
日軍的聯隊也有裝備步兵炮。日軍一個聯隊下轄一個炮兵中隊,裝備6門九二步兵炮。

註:【日本陸軍編製有分隊、小隊、中隊、大隊、聯隊、旅團、師團之分。
與我們熟悉的班、排、連、營、團、旅、師、軍編製不大一致,也不能一一對應,但我們從兵力員額、組織編製、常規任務等方面,可以在概念認識上加以簡單對應,幫助我們理解認識日軍的編製。

日軍「分隊」相當於超編製的加強「班」(「分隊」編製員額通常比一般的「班」要多,但日軍戰時還有加強兵力的「分隊」,員額更多);
「小隊」相當於超編製的大號「排」;
「中隊」可視為超編製的大號「連」;
「大隊」可以視為超編製的大號「營」或者簡縮編製的小號「團」;
「聯隊」可視為超編製的加強大號「團」或者簡編的小號「旅」。

「旅團」可視作超編製的大號「旅」(一般下轄2個步兵聯隊,我們或者可以將其看作由2個簡編的小號旅構成的兵力集團,小號旅的集團,簡稱「旅團」,日軍的稱謂就是這麼的「任性彆扭」);
「師團」可視為超編製的大號「師」(甲種和乙種師團一般下轄2個「旅團」以及3到4個其他兵種聯隊,甲或乙的「師團」編製下總共下轄7或8個聯隊)。至於雜七雜八的丙種師團、丁種師團,獨立混成旅團,基本上都算是日軍「混成旅團」擴編而成,下轄聯隊5個、3個、2個不等,另轄有一些大隊、中隊編製和輔助人員。

事實上,在戰爭時期,日軍編製及其編製內員額構成等是多有變動的,難以盡述。】

從1932年開始生產到1945年日本投降為止,九二式步兵炮,日軍前後使用了長達13年之久。
九二式步兵炮在服役期表現不錯,尤其是在中國戰場,更是如魚得水,成為日軍最實用的火炮之一。大阪陸軍兵工廠和名古屋陸軍兵工廠共製造3000門以上。

口徑:70毫米

炮管長:8.79倍口徑

炮全重:0.212噸

炮全長:2.745米

炮全高:0.62米(帶防盾)

彈重:3.8公斤(高爆彈)

炮彈初速:198米/秒

最大射程:2788米

運輸方式:車輛/畜力/人力拖曳,或分解運輸.

92式步兵炮全重只有0.212噸。在運輸上的要求很低。沒有車輛的情況下,馬拉人扛都可以機動。92式步兵炮可以分解運輸,對戰場的道路要求幾乎沒有。在二戰中,只要有日軍大隊以上規模的行動,92式步兵炮總是可以伴隨支援。

92式步兵炮炮身低矮,很容易被隱藏。它的全高只有62厘米,這還是包括防盾的高度。如果拆除防盾,全高會下降到50厘米左右(和重機槍差不多)。對於抵近戰鬥的步兵炮而言,是非常有用的優勢。因而92式步兵炮可以隱蔽部署在離目標很近的距離上,充分發揮火力的準確性/突然性和猛烈性。

92式步兵炮本身超輕,但發射的炮彈不輕。高爆彈重達3.8公斤,從而以相對小的口徑和重量而獲得了較大的威力。但從整體性能來看,92式步兵炮落後於西方同口徑步兵炮和加農/榴彈炮的。但是在亞洲戰場,道路交通水平和軍隊的運輸能力都遠遠比不上歐洲。在這種情況下,良好的機動性是首先要考慮的。而且在亞洲戰場中,日軍火炮幾乎沒有敵手。所以,92式步兵炮可以通過近距離射擊,來彌補其在射程、精度、威力上的不足。並且充分發揮其一炮多用的特點,真正的體現出"一寸短,一寸險"的特點。

其實,日軍的41式75山炮和 改進的94式75毫米山炮 也是很適合亞洲戰場的。


然而日本人後期都明白了,大隊炮還是迫擊炮比九二步戰炮好呀。


窮人的利刃


其實日軍使用九二步兵炮,更多的是曲射,而不是大多數人想的那樣直瞄射擊。九二炮的意義是有膛線,射擊精度高,節約彈藥,這對日軍的後勤很重要


重量輕,可拆卸,仰角大,非常適合複雜地形作戰,唯一的缺點是反裝甲差勁,但考慮到中國當時沒啥裝甲目標 所以是非常優秀的武器。


在我們學校兵博有一門瀋陽兵工廠仿製的九二式75mm步兵炮,作為我們校慶的禮物送給我校兵博。據資料顯示仿製的這門步兵炮比起日本人自己造的要更加的繁重。


好不好看使用環境。。。九二在日軍高層預期的戰場上還是成功的


性能中規中矩,在當時的步兵炮(德國leig18,蘇聯m1927)裡面,重量最輕,當然射程和炮彈重量也最低,算是性能對得起這個重量吧


樓書什麼都不懂、、、

九二炮是兩百四十公斤。

遠東平原怎麼不用迫擊炮?歐洲平原,蘇聯平原一樣大規模使用、、、

樓主各種軍事常識小白,無知、、、


推薦閱讀:

TAG:軍事 | 武器 | 抗日戰爭 | 火炮 | 舊日本帝國陸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