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軍事指揮水平如何?

史迪威是否具備指揮十萬人以上軍隊的能力,遠征軍是否因為他傷亡更大。
在其於中國戰場任職期間,是否稱職?
在其任職之前,是否真正指揮過部隊(第15步兵團那些老爺兵可不算)?是否真正上過戰場?
史迪威與繼任的魏德邁將軍的差距是否明顯?


史迪威應該說是一名合格的軍級指揮官。
有人說中國遠征軍被史迪威害了,但事實上,跟隨史迪威退入印度的孫立人部新38師是損失最小的,跟隨杜聿明走野人山回國的遠征軍損失慘重。如果能按照史迪威的作戰方案,如此慘重的損失完全可以避免。
有人說他控制了美援物資,不給大陸戰場,導致國軍1944豫湘桂大潰敗,而事實上駝峰航線一直都在繁忙的運轉,大量美援物資被送到黑市上倒賣,大量美械武器還沒開封就被日軍繳獲。
看遠征軍的歷史,有一張照片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史迪威在一群中國傷殘老兵面前脫帽致敬。史迪威設立了傷殘老兵收留營,在這裡傷殘的老兵可以學習手工藝技能,以便日後謀生。

史迪威甚至還越過國軍軍官,直接把糧餉發到普通士兵手中,與剋扣士兵糧餉吃空餉的國軍軍官有天壤之別。
史迪威尊重愛護中國士兵,超過了多數國軍將領。他認為中國士兵素質一流,但軍官素質太差。導致英勇的中國士兵無謂犧牲,客觀上是有道理的。
史迪威尤其厭惡蔣介石和國民黨高層,認為其腐敗至極,毫無戰鬥力,認同八路軍,甚至提出要把美援物資發給八路軍,最終與蔣介石鬧翻,被趕出中國,後來在沖繩戰役期間短暫擔任美國10集團軍司令,可以看做美國方面對他指揮能力的認可。後來台灣方面對史迪威各種潑髒水,極盡貶低之能事,大陸方面則對史迪威一直十分推崇,在重慶建立了史迪威紀念館。
或許對於史迪威的指揮水平還存在爭議,但有一點是無可否認,史迪威作為一個美國人,在中國抗日戰場上作出了貢獻,他曾經忍受著癌症的病痛扛著槍跋涉在緬甸的叢林中,他尊重愛護中國士兵,我們應該對他懷有一份敬意。


恨完蘇俄恨美帝,你們果粉真會玩兒。
----------------------------------------------------------------------

談及史迪威,我先就史迪威入華擔任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之前的履歷進行一下簡單的闡述:

史迪威畢業於美國著名西點軍校,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獲得優秀服役勳章,擔任過語言系統和軍事訓練教官、負責過軍隊情報工作,也有過修築公路總工程師的經驗。他的軍事履歷是從少尉做起,逐漸晉級至上校軍銜,在美國參加二戰並且擴軍之前,史迪威就已經是美國軍隊里資歷和軍事經驗相當老練的一位職業軍人了。

更重要的是,在中國全面抗戰爆發之前,史迪威分別於1911年、1919年、1926年、1935年四次來華遊歷,積累了豐富的中國知識,對中國的了解勝過同時期的其他美國將領。

珍珠港事件發生前,史迪威已出任美軍第三軍軍長,軍銜少將,同時期的艾森豪威爾只是個准將,巴頓還只是個上校,而後來接手史迪威的魏德邁,當時更不過是個微不足道的少校。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參戰,史迪威調入華盛頓,負責制定在北非登陸的「體育家」作戰計劃,並準備出任美國遠征軍司令。但後來被調來中國,這是他第五次來華,被授予中國戰區參謀長兼中緬印戰區美軍司令,並晉陞中將。

這是他之前的履歷,不可謂不豐富。題主提出的史迪威是否具備指揮十萬人以上的軍隊的能力,鑒於其在入緬作戰之前的確沒有指揮過大兵團作戰,甚至被同僚譏諷為「辦公室將軍」。但1943年第二次入緬作戰,史迪威作為駐印軍總指揮,在其指揮下的中國軍隊接連攻克了日軍在緬北軍事陣地,重新打通了從印度進入滇西的運輸線路,完成了緬北戰事的戰略目標,其指揮能力大體也算可以體現。即便這看上去比較虛,可史迪威在中國戰場的貢獻並不是以其指揮作戰為主要評論依據的。

有人問,為何第一次入緬作戰,10萬精銳國軍打得這麼悲催,我認為原因在於各部門軍事指揮的紊亂,英國、中國、美國三方為了爭奪對這支軍隊的指揮權吵得一團亂,加上入緬先機喪失,國軍陸續入緬時,日軍已取戰略攻勢,國軍稀里糊塗的就葬送了六成部隊,這不是史迪威個人可以改變得了的。但他在本次作戰中卻表現出了一個高級指揮官親力親為,與中國士兵同甘共苦的良好品質,在他與孫立人等帶領下,將三萬餘國軍帶入印度藍姆加,為後來駐印軍的組建打下了基礎。
可以說史迪威不但沒有因為他個人對遠征軍造成更大傷亡,反而是在他的堅定要求下,孫立人等三萬國軍才避免了另一支進入野人山的國軍士兵幾近覆滅的命運。

隨後第二次入緬作戰,同樣是由中國士兵組成的軍隊,駐印軍的表現和戰果可謂是整個國軍正面戰場上最佳的。撇除美國強大的海空軍支援,及法西斯日本的日漸頹勢,科學的訓練組織方法,貫徹到每名中國士兵的後勤補給,指揮官身先士卒,同甘共苦的表率作用才是駐印軍勢如破竹、完成作戰任務的根本原因,史迪威在這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其實在史迪威第五次來華,也就是在擔任中國戰區參謀長期間,史迪威已經認識到了國府治下的國軍軍隊組織指揮混亂、後勤補給低下等問題。他認為中國軍隊在與日軍作戰中的屢戰屢敗的主要原因不在於士兵,而是指揮作戰的將領無能,政府腐敗低效造成的。也因此,他在進入印度,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對中國軍隊的真正指揮權後,異想天開的提議解除中國軍隊里大部分指揮官的職務,而直接由他安插美國各級軍官直接統領。

在遭到了國軍從蔣介石到基層士兵的一致抗議後,他才放棄了這個想法,轉而在日常軍隊訓練中動手腳。國軍長官發現,在他們想要調動自己麾下的士兵時,這些士兵經常已經被美軍訓練人員私自拉出去執行別的訓練計划了。而且國軍駐印度軍隊無權對自己士兵的給養裝備統一划撥,因為史迪威認為如果將這些裝備交給國軍指揮官的話,他們就會私吞剋扣,從而無法讓其真正交到士兵手上。史迪威甚至趕走了羅卓英,時任國軍駐印軍最高司令,他稱這位中國將軍「終日繞室彷徨,對於軍隊的教育訓練毫無辦法」,先是直接將其架空,後是直接將其趕走。

史迪威黯然離去的真正原因在於觸怒了蔣介石,這位被他戲稱為「花生米」的國府領導人,雙方從合作伊始便是齷齪不斷。蔣介石的如意算盤是拿美援,武裝自己的軍隊,為打壓異己,並為戰爭勝利後的中國儲備實力。而史迪威則是真誠希望中國軍隊能夠從正面戰場上打敗日本,反攻成功。雙方的矛盾在於對中國軍隊的指揮權問題,這直接觸及了蔣介石最根本的底線。

作為一個靠槍杆子上台的軍政人物,不要說直接將軍隊交給一個來自異域的外來戶,即便是讓史迪威介入軍事指揮,也是蔣介石所無法容忍的。史迪威頻頻與其正面爭執,讓蔣介石顏面喪盡,如果說為了美援蔣介石還能繼續忍氣吞聲的話,那麼史迪威提出的武裝中共的計劃,則徹底讓其與這位美國將軍決裂了。

儘管史迪威曾經五次來華,但他其實並沒有搞懂中國當時的實際情況。他希望能讓他親自指揮由中國士兵組成的軍隊戰勝日本的想法純粹而又一廂情願。他的後來者魏德邁勝他一籌的地方在於看清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只希望在華美國參謀長扮演好一個軍事經濟援助而不插手中國事務的角色的實際想法。魏德邁不像是一位將軍更像是一名政客,他不像史迪威一樣粗暴的插手中國事務,而甘心扮演一個駐華軍事武官的角色。

蔣介石對這樣的人非常滿意,但也為此付出了些代價:原本美國計劃完成對中國80個師的裝備的計劃實際只完成了39個,其中30個是在史迪威任上完成的。魏德邁在考察了中國政府及本土軍隊後,得出了與史迪威一樣的負面評價,但魏德邁並不與蔣正面提出,而是直接將他的看法提交華盛頓,讓美國政府放棄了從中國戰場反攻進入日本的計劃,轉而全力支持麥克阿瑟的「蛙跳」登陸作戰。老蔣打得一手好算盤,最後還是在這上面栽了跟頭。

最後來黑國軍一發。國府治下的軍隊一度保持在500W以上,美國飛行員冒著生命危險駝峰航運來的大批打著US標記的美援裝備被輾轉於國府後方的黑市上,和用於武裝正面作戰卻是往往一觸即潰的所謂中央軍,尤以1944年底的一場大崩潰,真是將中國當時的顏面喪盡到家。怨天怨地怨空氣,怨完蘇修怨美帝,無論是過去的國府,現在的果粉,都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去想著革新自己的組織結構,振奮國民的士氣,懲治內部的腐敗,單純的希望靠外部輸血完成天下為公的重任,豈非笑談?

現在又來黑這位對中國抗戰作出巨大貢獻的美國將軍,是不是以後還要出現「國軍東北崩潰的原因在於馬歇爾的調停?」「國軍內戰失敗的原因在與杜魯門的援蔣不力?」


史迪威是真正的軍人,雖然他有諸多缺點,但是確實是合格的軍人。

就是他任期內在軍事委員會1935年標準之上利用美援,釐定了一個國軍士兵每天最低的生活標準:


大米:27.3盎司(850克) 蔬菜:11盎司(340克)
大豆:2.2盎司(70克) 花生:1.1盎司(35克)
肉類:1.1盎司(35克)
植物油:1盎司(30克)
鹽:0.35盎司(10克)
燃料:29.43盎司(900克)

制定完標準以後,史迪威試圖繞過「骯髒的」國民黨高級軍官和中央軍事委員會官員,將這些補給和軍餉一起直接發放到基層部隊和士兵手裡,然而事實上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1945年才批准了這份史迪威等美軍顧問精心計算的菜單。可見史迪威與國民黨軍隊那些官痞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史迪威在國民黨軍隊中親自倡導建立標準化的野戰醫院,應用美援藥品來儘力救治傷病。當然,這些藥品絕大部分都被高價倒賣了,當時還發現過日本人手裡有從黑市上買來的美國造盤尼西林。。。而國軍基層官兵的野戰醫院,參見我的團長我的團,獸醫。

參考:1943年部隊在保山駐防,準備渡江。戰前分發物資,上好的美國進口咔嘰布制服,還有皮鞋、毛襪子,各種罐頭。結果軍需官給每人只發了六尺黃布,聽說軍需官串通一些長官把軍隊的物資倒賣到內地,大理的市面上就經常見到各種軍隊物資出售。整個部隊的物資分配從不公開,完全暗箱操作,想得到好裝備,就要給長官行賄。。。


答案里竟然還不乏給國民黨洗地的。

來,再給你一段史料:《劍橋中華民國史》:叛逃的將軍1941年有12個,1942年有15個,1943年是高峰的一年,有42人叛逃。50多萬軍隊跟隨這些叛逃的將軍離去,而日本人則利用這些偽軍去保衛其佔領的地區,以對抗共產黨游擊隊。

投降的國民黨高級軍官親口告訴日酋岡村寧次的原話:「我們不是叛國投敵的人,共產黨才是中國的叛逆,我們是想和日軍一起消滅他們的。我們至今(1942年10月)仍在接受重慶的軍餉。如果貴軍要與中央軍作戰,我們不能協助。這點望能諒解。」(稻葉正夫編寫,天津市政協編譯委員會翻譯:《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岡村寧次回憶錄》,中華書局1981年版,327頁)。


《劍橋中華民國史》日軍的敘述:到1944年,讓重慶政府殘存而不將其摧毀已成為日本的目標。


華北方面軍則認為……日本與重慶之間暫時處於戰爭狀態,卻有能夠共存的性質。但是,日本與共產黨勢力之間則是不容許共存的。」(日本防衛廳戰史室編寫:《華北治安戰》,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下冊第二章《1942年度前半期的治安肅正工作》第一節《大本營對華處理方案》下小標題《對華積極作戰的研究》)而日本參謀本部第一部長在1942年5月的一番分析和思考也許說得令某些人更加驚訝:「攻佔重慶後,抗戰的中國有落入中共手中的危險,如果沒有充分可靠的估計,攻佔重慶就只不過是極端危險的投機……」(出處同上)


日本人不滅了你,是怕滅了你共產黨奪了天下。。。洗地的果粉臉腫了沒?

再貼一張共產黨的伙食,1942年,冀西區部分部隊每天只吃二兩黑豆,以野菜,樹葉,樹皮,草根充饑。但他們仍然保持了風度,把離村近的榆樹皮和野菜留給群眾,部隊到十幾里外的高山上採集。連白洋淀這種號稱富庶的地區,百姓也只能撈水草過活。著名的「雁翎隊」經常只能撈點魚蝦白水煮著吃,既沒油,也沒鹽,腥味撲鼻,有時候剛咽下去,立馬吐出來。
日軍也時刻在與八路搶奪著糧食,在1941年後,日軍的掃蕩多數在春秋兩季,春季干擾播種,秋季跟八路搶收。1941年8月的掃蕩中,日軍在北嶽區和平西區被搶走或損壞糧食5799萬斤糧食,3萬頭家畜。
面對如此局面,八路軍放下槍,拿起鋤頭開始了大生產。冀西區在拒馬河兩岸試種稻子,1943年稻穀取得大豐收,軍隊吃上了大米飯。趙貴徵組織部下開墾了10幾畝地,種下了山藥蛋,結果收了三萬斤,解決了連隊3個月的伙食。


經過一年的大生產,口糧問題逐漸得到了解決,晉察冀第3軍分區2團1943年秋後,每人每天能吃六錢油、七錢鹽、二斤菜,每人每月還能吃一斤豬肉。到1944年冬天,這個團的士兵平均體重從94.5斤增加到114斤。

1944年9月19日晉綏邊區行政公署頒發的供給標準為:

1.口糧(每人每天):軍隊系統小米1斤8兩(750克);

政、民系統的幹部小米1斤6兩(687.5克);

交通員、戰士等小米1斤8兩。

2.伙食(菜金,每人每月):大灶肉2斤,油15兩(468.75克),鹽1斤,菜45斤,

炭45斤(燒木炭者加倍);

小灶肉4斤,油1斤8兩,鹽2斤,菜45斤,炭75斤(燒木炭者加倍)。

3.政、民系統津貼(每人每月):行署正副主任小米3斗(每斗26斤,共39公斤),

臨時參政會正副議長、駐會委員、行政委員小米2斗。

專署專員、行署處長及其以下工作人員發本幣,專員、行署處長津貼25元,

縣長、專署行署科長等20元,區長、縣政府科長等15元,戰士、班長等5元。

4.婦女衛生費:女幹部生育時,除統籌部分發給標準布1匹、棉花2斤外,

由各所在機關自給雞3隻、紅糖1.5斤(750克)、雞蛋60個、

麻紙300張(雙生子除布、棉花外,其餘加倍發給),

並在產前一個月、產後一個月,享有小灶標準待遇。


基層伙食愣是比國民黨高出好幾個檔次有沒有?


史迪威是正兒八經的本寧堡教官出身,治軍練兵的水平是肯定毋容置疑的。

至於說實戰的指揮水平,間戰時期美國陸軍紅藍軍沙盤推演,史迪威可是常勝將軍,所以當時呼聲最高派遣去西非的也是他,只不過被史汀生給坑來面對軍閥作風的老蔣了。

而對於那些抹黑史迪威,將豫湘桂潰敗的過失都歸咎於他的那些人,我只能說一個從根本上解決國軍軍官剋扣士兵薪俸,並且確實讓基層士兵也能吃得上肉,從而使得這些整編的部隊具備與日軍正面對抗的能力;對於一個60多歲的老人家,卻堅持不像國軍那些軍官一樣拋棄士兵坐飛機撤退,而是堅持跟普通士兵一起徒步完成撤退;對於一個敢於承擔失敗,並且從哪跌倒就從哪爬起來,並且最終收復緬北的將官……史迪威的能力與情操是值得別人敬重的。

史迪威調集兵力收復緬北在前,豫湘桂慘敗在後,要求史迪威有所預見,具備這種未卜先知能力的指責根本就是不靠譜的!換任何一個指揮官來都很難預見到日軍會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發起如此空前規模的進攻,一如歐洲戰場的盟軍指揮也同樣預測不到阿登戰役的發生一樣。何況國軍在正面上的兵力並不少,只不過你自己不用心,想著留力爭天下,那又何苦要把責任往別人頭上扣呢?!


非常不錯,重大決定幾乎全部正確。

當然架不住背後有蔣委員長這位超級無敵軍事專家的建議,所以很多重大決定不得不推翻原來的計劃。

嘛……就細節來說的話,實際上如果按照他的計劃,中國軍工廠新圖紙和關鍵機床零件早就有了,但是架不住蔣委員長的親自督導啊。

史迪威要求關鍵材料尤其是圖紙要空運以策安全,當然這是很愚蠢的做法,蔣委員長就高明很多。

這個圖紙么,哪怕是輕武器圖紙么,要分小批從公路運輸,而且深入掌握了日軍轟炸的節奏,保管挨炸。

圖紙一部分遺失了么,下次再運一批湊一下?

這怎麼可以,蔣委員長是個完美主義者,圖紙一次性不齊那就都銷毀嘛!如果要延遲到達,那也不可以,抓緊時間銷毀!

當然還是有一批圖紙通過空運運輸了,都成功了。蔣委員長大概是不高興了,這批圖紙突然都不見了(這在中國各個版本的軍工史包括台灣的都有記載,只是台灣這邊的都是說日本狡猾總是炸到……)。

因為各個版本不同,但至少可以肯定有300~500套左右的圖紙(注意是套)試圖運輸過,而且遠遠不止一次。

成功率是多少呢?是0(當然一部分殘缺的圖紙還是被地方實力派拿走了,後來老蔣執行了慈善拆遷活動,機床和圖紙都」不小心「壞掉了)。

說真的,這要說蔣介石不是故意的我真是不信,一輛車運幾頁圖紙還分車隊批次運是個什麼鬼?分明就是盼著挨炸。


說白了。

畢竟史迪威只是個不錯的軍事指揮官,而蔣委員長則是戰爭天才,普通人還是要參考天才的意見的。


當然,就貢獻來說的話,史迪威最大的貢獻就是他娘的國軍官兵也能吃飽飯啊有木有?

不過么蔣委員長可是看不下去的,親自去訪問過遠征軍……然後牛肉罐頭就消失了,變成木頭渣飯……國軍倖存老兵的嘴怎麼就堵不住呢……

史迪威強行要求以後,雖然牛肉罐頭是別想了,但是至少有飯吃了,換句話說按照軍費來看,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伙食費真的給用上了,這在國軍恐怕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不過我覺得大家應該總結出規律了。

1:如果建議讓國軍失敗了,國軍不會抱怨你,甚至可能還會有表揚。

2:如果建議本來可以成功,但在國軍的干預下失敗了,那麼國軍就會怨你。


總之千萬別想著讓國軍贏這件事兒,萬一贏了那就是遺臭萬年。


說白了,史迪威是美國拍來的,當然是按照美國利益角度考慮的,是要打贏日本的,所以也要求國軍能打贏日本。

但是國府,很顯然么,恐怕不一定這麼想。


你們考慮這個問題最大的疏漏就是假設了一個前提——蔣介石是不遺餘力支持盟軍打擊軸心國的,或者說蔣介石是必須確保對日作戰中國勝利的。


這可不一定個說哦。


雖然我很喜歡史迪威這個,不過不得不說他是個很不稱職的聯軍指揮官。
史迪威是一個充滿了矛盾的人。
一方面他極其親民,早在二戰前遊歷中國時期就不顧軍官的身份和普通中國士兵一起長途行軍,和士兵們一起搭乘火車毫無架子。他的中文也相當不錯,可以比較流暢的和中國人溝通(甚至據說他還會唱幾句京劇)

但另一方面他對中國軍隊的實際能力和各種陋規毫無概念。
蔣介石告訴他面對一個師的日軍,需要三個師的中國軍隊才能保證防守,至少需要5個師的中國軍隊才能發動進攻。史迪威嗤之以鼻,認為缺乏勇氣。其實當時中國軍隊也就是這個訓練水平。

史迪威初到緬甸,作為完全空降的「美國將軍」要求中國軍隊和日本人打對攻,卻對側翼的英國人毫無約束力。以致英國人撤退之後,對日作戰的計劃變成了自投羅網。

都開戰好幾年了,史迪威竟然還驚訝於中國軍隊有大量吃空餉的情況。然後埋怨於兵力不足,自己的計劃根本無法實施。——這可是你指揮下的士兵啊。

史迪威親民是親民,但是他作為指揮官既不知己(中英)更不知彼(日),無視中日軍隊戰鬥力差距很大的事實,一味抱怨他人拖後腿,這是很讓人瞧不上的。
史迪威作為聯軍高級將領和中英誰都處不好(諷刺人家蒙巴頓是「美男子」,各種瞧不起),這是聯軍指揮的大忌。

史迪威的確有不錯的軍事思想,比如強調火力和機動性,要求進攻進攻不斷進攻。——但這些只適合補給充足,物資無限的美軍。中國軍隊素質不高這麼做純屬玩命,這麼簡單的道理史迪威遲遲不能領悟。

史迪威是個性烈如火的將領,但是不是個好聯軍司令。當然這也不全是他的問題,而是史汀生他們的問題,他們僅僅因為史迪威中文好在紙面上經驗豐富,就派他到了中國,這純屬開玩笑嘛。
在他這個位置要想干好,需要一個長袖善舞的外交家、一個位高權重能左右華盛頓政策的高官、一個熟悉國軍的老兵油子——唯獨不需要一個性烈如火的將領。

讓史迪威指揮聯軍,就如讓張飛指揮吳蜀聯軍,能打贏才是見鬼。

縱觀史迪威在緬甸的作為,其實他只做好了兩件事,修路和練兵,這是他在二戰之前就掌握的技能了。

——————————————————————————————————————
評論中 @宋德福 認為【也就只有跟蔣狗屎這種垃圾領導人呆在一起需要各種騙援助技巧,不斷消耗華盛頓信任直到滅亡,史迪威這種人不能夠在中華民國這種垃圾狗屎政權干好。中華民國只需要能夠騙美國錢的人呢。】
這句話也不是沒有道理,但是史迪威是來幹什麼來的?他是為了打勝仗來的。盟友無能、腐敗這是個事實,但作為一個聯軍指揮官他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自己的策略,而不是根據自己的想像制定方案。當兵打仗必須知己知彼,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戰術,而不是只要心存「強烈的正義感」覺得「應然」就行了。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李德不懂中國實際指揮紅軍「寸土必爭」照樣鬧了個灰頭土臉,到現在在黨史里也是個反面典型。

毛澤東曾尖銳地指出:「李德不了解中國的國情,也不了解中國工農紅軍的情況,不作調查研究,聽不得不同意見,生搬硬套在蘇聯有效在中國行不通的戰略戰術。……李德和博古等人在軍事上的一系列錯誤的戰略戰術,使我們吃盡了苦頭,付出了慘重的血的代價。」

史迪威也犯了類似的錯誤。


軍事職業的一大特點就是要經過實踐的檢驗,以成敗論英雄。這樣的例子多了去了,二戰的波蘭、戰國時的趙括等等。所以,從根本上說,史迪威沒有過像巴頓布雷德利的經歷,很難說他究竟具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但是,從他的軍事經歷來看,他有很大可能是具備這樣的能力的,如果給他機會,他應該是會成長為優秀大軍統帥的。沒錯,成長,有很多指揮官在二戰開始時只是個軍長師長,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到最後成為了卓越的大軍統帥。蘇軍的羅科索夫斯基、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德軍的莫徳爾、曼陀菲爾等等。
現在對史迪威爭論很多,但是我想要考慮這樣幾點:
1.史迪威是職業軍人不是軍人政治家。但他所擔負的職務對人的要求更傾向於是個艾森豪威爾那樣的軍人政治家,而不是巴頓那樣的戰場指揮官。
2.史迪威的性格有不足,雖然眼光犀利能力很強,但為人尖酸刻薄說話直率易得罪人。即便在美軍同僚中人緣也不是太好。
3.史迪威不是白求恩,不是個理想主義者,更不是個共產主義者。他是為了尋求美國利益而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秉承華盛頓旨意,為了美國利益。如果他在中國呆到戰爭結束,沒準他會像巴頓一樣仇視中共和中共軍隊。
4.史迪威確實很輕視國民政府的官員和國軍的軍官。這一方面是他親眼看到了我們難以想像的腐敗。另一方面,國軍軍官的素質和職業能力確實不敢恭維。現在有很多史料可以看到,以前對黃埔軍校的教育成果高估了。國軍嫡系將軍們大都是黃埔前幾期的,其實就是幾個月的速成培訓。
以上。


史迪威能越過蔣介石指揮動國民黨軍隊?
他能越過蔣介石指揮黃浦軍中央軍?
他能越過李宗仁白崇禧指揮桂軍?
他能越過閻錫山指揮晉綏軍?
他能指揮東北軍?
他能指揮一大堆從北洋到地方各系的川軍,滇軍,粵軍等雜牌軍?
他能越過中央指揮八路軍,新四軍?

別逗了,國人無能就不要怪美國人了。
恐怕他到最後才明白,
為什麼國軍寧可餓死自己的士兵,也不給國軍飯吃。
為什麼國軍會見死不救往死里坑國軍。
為什麼國軍有的全美式裝備,有的國軍連子彈僅僅有五發。
為什麼同樣的國軍,卻穿著不一樣軍裝,為不同人作戰?
為什麼有國軍不打日本人專打國軍?
為什麼國軍整軍整軍投降日本人做偽軍,過段時間又變集體成國軍?
你要知道什麼是軍閥,什麼是國家,抱歉當時的國人眼中國家是什麼,呵呵那是什麼,那是朝廷的那是皇帝的反正不是我的,只管你要錢要糧要壯丁,不給就殺你頭的。

赤色橫掃中國,管你是法西斯還是三民煮雞敢搶我家的土地,先問問我的槍。老百姓眼中要麼餓死,要麼打土豪分田地。遇到國軍日軍大不了死咯。
爛命一條,沒加入我兔前,連乾飯都沒有吃過幾次的人,連稀飯都沒吃飽過,大字不識的人,活著就是挨餓受凍,他還會怕死怕哭么?
新聞中現代一個被遣返回去讀書的13歲童工說在深圳頓頓有肉吃,我不回山裡。


史迪威跟馬歇爾的關係很好,這種關係不僅僅是局限於兩人之間,他們的妻子和孩童之間的關係都很好。

中國參謀長之職美國的剛開始選擇的是庄穆,但是庄穆在接到這個任命後,花10天寫了一份報告,要求美國軍部澄清很多事情,導致軍部無法回答,而落選。而史迪威與史丁生會晤了半個小時就出任了。

史迪威在到中國之前沒有實際指揮作戰的經驗,珍珠港時是第三軍團指揮官,非一線部隊,珍珠港後一個月主要工作是防止日本從美國西海岸打過來這個謠言成為事實。短暫的考慮過北非作戰的指揮官,但是一直沒有定案,所以也沒有落實。。馬歇爾說「史迪威放棄了北非遠征軍司令官的職務,前往中國」是貼金

史迪威不懂與人相處。史迪威在華任武官跟同事之間的關係及其難相處。而且報告寫的很差,以至於美國軍部給了他一個上尉的報告模板讓按照模板填寫。在本寧堡擔任教官之間,布萊德利的說法「最難打交道的人物之一」,在擔任教官的4年期間,校長3次要求上級將他開除!

史迪威出任的2年半中,前4個月左右時間徹底跟蔣介石鬧翻臉了,後面的時間無非是這個基調的不同表現形式。他被從緬甸趕出去,不是中國人發力,是英國人蒙巴頓發力,而蒙巴頓從支持史迪威到與他水火不相容,僅僅才2個月的時間。

第一次入緬作戰由於擔心中國軍隊與聯軍配合出現問題,蔣特地飛到緬甸,在中國軍隊的將領面前重申「維護中國軍隊的榮譽,和爭取外國人的信任和尊重」,與史迪威協商的結果是要求是做出戰略決定之前發一份備忘錄給重慶進行商量,戰術上可以自行安排,只可惜史迪威這點都沒有去做。包括史迪威自己都寫道「中國人能接受我的身份,這簡直是奇蹟,因為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外國人指揮中國正規軍的權利

很多人說第一次入緬甸,蔣越權,其實蔣唯一擔心的就是英國人,而很多小動作不是蔣安排的,而是中國軍隊的將領覺得戰局不對,自己私下安排的,事實上最後也證明,這些小動作並沒有錯!蔣到後期干預度很低,甚至不干預,史迪威安排的撤退計劃,蔣都不知道,是通過間接渠道才知道的。美國軍部對緬甸戰況無法收拾的壞消極,比蔣提前知道!以至於美國軍方一直認為蔣介石知道緬甸戰況,帶著這個信息去找蔣協商!

在第一次入緬甸作戰失敗後,史迪威去重慶彙報情況,史迪威說了很多。讚揚了很多,抱怨了很多,英國和中國的都有,反正就是沒有我的責任。但是蔣問他決定因素是什麼,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的回答是「缺乏空軍,地面部隊閉著眼睛和敵人作戰兩個月」,也就是說這兩個月史迪威是閉著眼睛在跟日本人作戰!包括他的副手波特勒將軍報導「緬甸司令部,總亂糟糟,毫無次序,甚至違反理性的組織原則「「缺乏事先準備,不得不用低級軍官去直接指揮高級的中國軍官,不按正常途徑,造成無謂的混亂和反感」他心中的楷模,孫立人向中國長官控告史迪威,無視中國法規,任意變更中國軍隊的編製,其行為「毀辱國體,損害主權」。

第一次入緬甸作戰潰敗途中,5月10日,中國接到美國指控羅卓英潛逃,事後查明這是子虛烏有,羅卓英一直在部隊中,並對部隊進行掌控。根據蔣的情報,第一個指控羅卓英的恰恰是史迪威。而史迪威是在5月5日與部隊脫離的,也就是說史迪威舉報比自己再部隊呆的更久的羅卓英,事後蔣詢問史迪威是否有此事,史迪威矢口否認!

第一次緬甸作戰失利史迪威長途跋涉到印度作為一項壯舉為人津津樂道。但是在他知道無法指揮戰事後,在自己的手記中寫道「我已經無可作為了。。。又何必讓美國人留在水深火熱中呢,我要帶他們到蒙拱去。」;請了一個嚮導,走了一個僻靜的小路,避開了難民潮和潰退的中國士兵,在5月5日寫了一段話「我相信我走在了人群的前面,杜聿明的人員和他們的卡車在後面」,6日又寫道「我們脫離了難民走的大路,走在了中國人群的前面。。。一定能脫險」,在5號就撤退了,主動切斷與外界的聯繫,但是日本到5月18日才宣布緬甸戰事結束,也就是說史迪威脫離戰場後,中國軍隊還在持續作戰2周。他到達印度的時間比任何中國人早幾個星期,甚至是幾個月。

在這段帶著100人的「艱苦「行軍中,在他的日記中分別記錄著安穩睡覺,可以喝茶,有水洗澡,河中游泳,欣賞沿途風景,各種交通工具搬運行李。14日還與英國官員相遇,好好的犒勞了自己。5號出發18號達到總行程140英里,平均每天不到10英里。傷病記錄顯示,這一群人,4個人住進了醫院,6個人腳痛或是腹瀉,不少人體重減輕了幾斤。史迪威事後毫不忌諱的說「我們的確有一個不同尋常的旅程,然而就像以往一樣,慢慢的被誇張的不得了,最後讓人認不出來。

第一次緬甸作戰失利後,一位美國空軍的軍官到重慶,蔣知道後出於禮節性的邀請美國軍官進行會晤,但是被拒絕。事後告知,來之前史迪威嚴令禁止該軍官與蔣進行任何形式的見面。更加讓人看不懂的是44年4月史對陳納德下了一個指令,禁止陳納德與蔣直接來往,只能通過史迪威的渠道進行轉達,這個指令無論是從結構,職務上都不值得推敲。偏偏湊巧,這個指令後兩天,蔣向陳諮詢技術問題,陳認為應該趕緊提供答覆,為了慎重起見,提供副本給史迪威,卻發現史迪威在印度,副手又生病請假。不得已把答覆直接提交給蔣,史迪威知道後暴怒,直接啟動軍紀處分程序,要求軍部免除陳納德14航空隊司令官職務。軍部接到指控後,不予受理,退回!

在於蔣出現矛盾的初期,羅斯福的助手居里,來中國訪問。特意安排的一次和解性的會面,史迪威事後憤怒無比,在日記中罵「居里多管閑事,是個小女人」

在居里第二次訪問中國後明確告知羅斯福和馬歇爾「。。史迪威無法完成自己的任務。。。請重新考慮人選。。。」,在馬歇爾的力挺下,史迪威繼續留任。44年副總統華萊士從中國回去給羅斯福的報告中提到「史迪威和中,英軍方相處的水火不相容

史迪威1944年在知道免去緬甸職務不可避免後,要求回到中國行使其中國戰區參謀長的職務。事實上蔣在1942年第一次失敗後就提出了,讓他擬出中國戰區通盤的作戰計劃,出但是他根本無視,也不理睬,他寫道「以為委派我做參謀長,我就會無條件的接受他的命令,他(蔣介石)就是那麼蠢,我是美國的國際會議代表,美國部隊的司令官,租借法案的 監護人」,在1943年12月到1944年7月中國戰區全線崩盤這段時間內,他在中國只呆了四天。

一號作戰期間,面對河南戰局,要與史迪威商量河南戰局,發了兩封電報,史迪威連信都沒有回,陳納德僅僅要求史迪威多調撥點汽油給中國空軍使用,而不是增加飛機。遭到史迪威斷然拒絕,蔣緊急召回史迪威回重慶協商,史迪威根本不加以理睬,他在日記中寫道「根本不想理中國和印度的催促,只想在緬甸叢林中和士兵在一起」。在駝峰航線運送量上,史迪威欺騙了羅斯福,在中國不斷的抱怨下,羅斯福下令查出原因,最後的結果「原因出在印度端」。

很多人認為第二緬甸戰役是史迪威的功勞很大,但是看他的行程表就知道。從1944年1-4月是他單獨指揮,但是整個戰局陷入困境,5月雲南遠征軍加入戰鬥,戰局得到改觀。8月去休假了,9月到重慶奪兵權,10月回到美國。整個長達1年多的時間中,他單獨執行行動大概就是初期的3個月。

史迪威的中國通也名不副實,他向蔣提出的軍隊弊端,蔣認可。但是軍改計劃有一項的大框架是「裁撤現在一半的部隊番號,將好的武器收上來,再發給作戰英勇的部隊「。這個計劃在美國也許可以,但是在中國這個計劃事實上根本行不通。但是史迪威罔顧事實給美國彙報,蔣不支持他的軍改。

史迪威向美國抱怨,蔣不放權利給他,導致他的計劃無法實施。但是在他已有的權利中他並沒有為中國方考慮,緬甸作戰,在中國與英國利益相衝突的時候,犧牲中國的利益,遷就英國方。英國挪用援助中國的物資,作為總管又避免不了這種事情的發生,而且也不通報蔣,蓄意隱瞞,事後很久蔣才知道。作為中國戰區參謀長,在中國戰區呆的時間屈指可數,僅去過昆明幾個大的城市,而魏德邁上任後,僅在45年6月前往一線部隊的行程超過了史迪威2年半的行程,經過一段時間接觸,蔣居然主動下放權力給魏德邁的幕僚。這讓魏德邁大吃一驚!說到底其實是信任原因,蔣不認為得到更多權利後的史迪威會為中國考慮。再對比一下史迪威到中國,迎接態度是敲鑼打鼓,魏德邁到中國,迎接態度是草草了事,落差感就更大了。

魏德邁上任後,給史丁生和馬歇爾發了很多電報,最後的結果是讓史丁生和馬歇爾感到不安,不安的原因是「讓他們覺得之前對史迪威的支持可能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史迪威一直想抓的軍隊指揮權,蔣介石極力抵制。但是到了1945年中,蔣介石確自動的將指揮權與魏德邁進行分享。魏德邁向馬歇爾報告「我的部下麥克魯爾將軍,事實上正在指揮40個中國師的兵力」

多年後,有人問馬歇爾,史迪威以不當言論侮辱蔣介石的看法,馬歇爾說「當然史迪威的大錯是他缺乏語言技巧。。。。,但是當時我不知道他寫給妻子的信中會寫得更糟糕,在我為他做了那麼多事情後,他的妻子最後還反過來攻擊我

-------------------------------------------------------------

史迪威是美國在中國唯一代表者,馬歇爾在給羅斯福的報告中大篇幅的引用史迪威的報告。而中國基本上是蔣說了算!史迪威和蔣的矛盾不能簡單看做兩者之間的私人矛盾,把他上升到美中之間的外交矛盾都不算過分,因為史迪威和蔣不是簡單的辦公室內部討論,很多都是走馬歇爾,通過外交渠道施壓進行。

美國軍事團是蔣介石主動邀請過來的。其目的有

1、加強盟友之間的聯繫,提高國家地位

2、獲得軍事援助,得到硬體作戰能力。

3、提高中國軍隊的軟條件作戰能力,如抗戰前的德國軍事團。

但是在史迪威任期的2年半時間中,這三個目的一個都沒實現,反而更糟糕了。

地位方面:東南亞英國依舊無視中國利益。緬甸救了英國佬,丘吉爾對中國連個感謝都沒有,後面又擅自挪用中國的援助。史迪威在矛盾中表現出來的狂傲自大,對緬甸遠征軍最後的悲慘遭遇報告中隻字未提,運用援助做籌碼,通過美國軍方外交施壓。讓蔣感覺到盟友是多麼的不靠譜,中國的地位是多麼的低下!

軍援方面:按照蔣的評估,僅第5,6軍人員方面的損失,就超過了史迪威任期的軍事援助。駐印軍隊實力的提升,對英國人來說是絕大的好事,但是作為中國來說是就沒有那麼好了。蔣介石的考慮是中國主戰場是國內,如果中國主戰場得不到加強,只加強援助通道,是沒有意義的。錦都破了,花往哪裡添。最後難免淪為英國人的「打手」。

軟實力方面:史迪威根本就不上心中國國內戰場的事,中國戰區參謀部的是空殼。一號作戰中國軍隊依然無力!

這也就不難理解在史迪威,羅斯福,馬歇爾聯合向蔣介石施壓奪取軍權,蔣有多憤怒了。當時的蔣已經抱定決心,與美國解除盟友關係,中國獨自抗戰。

史迪威作為美國代表期間,中美外交可以說是全線崩盤了。

-------------------------------------------

補充一個:

「戰時軍隊指揮權」和「完全對軍隊的控制權」是兩回事。自己可以思考著兩者之間的差別。史迪威謀求的是後者,很多人在談論蔣史矛盾的時候,把這兩個問題混淆,史迪威要求營級以上換美國軍官謀求的是後者,蔣反對的也是後者。

在第一次緬甸作戰的戰時指揮權上,包括史迪威自己都沒有抱怨蔣的越權指揮。否則沒法解釋,蔣不知道撤退計劃和比美國更晚知道緬甸的總體局面。 蔣反對撤退到印度也是基於後一種情況考慮。事實上孫立人撤退到印度,英國就要對部隊進行收編,要不是恰好救出英國軍隊的師長在附近,孫立人在印度會跟英國人幹起來。

拋開個人性格不提,蔣介石和史迪威,在戰略自始至終沒有形成共識。蔣考慮的是緬甸戰場是中國的分戰場,贏最好,守住援助線路也可,主戰場應該是國內。而史迪威自始至終考慮的是緬甸就是我的主戰場,是我大展宏圖,實現抱負的地方。這個分歧蔣,史第一次會晤就已經產生了,蔣要求守住緬甸北部,史迪威要求突擊仰光。而後從他的行程,工作重心都可以看這一點。

而這個分歧必然會在資源配置上形成重大的差異。在制定第二次緬甸作戰過程中,由於和開闢歐洲第二戰場計劃衝突,英美方不斷縮減緬甸戰場的投入和目標。這段時間史迪威在日記中對羅斯福,馬歇爾,丘吉爾,英國緬甸指揮官的抱怨和謾罵也都證明了他心中緬甸戰場的重要性。反而是對蔣有好的評價,他承認中國準備的最充分!在英美縮小緬甸投入已經無法避免的背景下,單方面轉向對中國施壓,要求中國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去彌補英美縮小的空缺。這又與蔣的戰略形成的分歧,為了完成這個目標,中間他採用的各種手段,最後導致整個矛盾一再一再的升級,到徹底決裂!


如果國軍軍官全換成一個個史迪威。。。。
我從來沒有聽說過任何一個國軍在其他部隊會說出
「拚死打贏這仗給「那個老爺子」過好他的生日」這種話
三聯生活周刊 中國遠征軍那期


唉。。。看了很多回答。老爺們對戰爭的理解還是有問題呀。
很多問題上升不到指揮能力的高度。
比如,你讓古德里安或者隆美爾穿越回1900年,指揮義和團和清朝大軍,能不能戰勝總司令還在赴職路上的八國聯軍?
或者說,哪位知乎答主去指揮馬里亞納海戰的美國艦隊,戰鬥全程帶著艦長們在旗艦上喝得不省人事,老美還不是一樣把日本人當火雞打下來?
史提威同志還是稍微有點常識的,知道餓著肚子的士兵拿不動槍,縱然有百億大軍也是扯淡。


從凱迪轉一篇很長的文供參考,希望給大家提供另一個視角。轉帖並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如有侵權請告知,立刪。

史迪威大叔的故事

文/錢文軍

前幾年偶然得知重慶有座史迪威紀念館,而且設立於上世紀90年代,就有些驚訝。此前知道湖南芷江有飛虎隊暨陳納德將軍紀念館,一直想去一次,卻始終未能成行。我能想像陳納德將軍及其飛虎隊的輝煌戰績足以充盈那座並不很大的紀念館,卻不知道史迪威的紀念館裡能展示些啥。他抗戰期間在華在印緬之舉措都充滿爭議,蔣介石和英軍印緬統帥蒙巴頓幾次三番要求羅斯福總統將其調回,羅斯福也曾幾度提出調回他。全虧得有馬歇爾這座靠山力保才得以延續任命到1944年10月。若不是老蔣裝斯文命名那條「史迪威公路」,恐怕這個姓氏早就被人遺忘了。

章東磐兄9月2日在騰訊文化上發表新論:《不要再給史迪威潑髒水了》,不幾日就有網友轉來請予以評介。讀罷大概知道東磐曾經「極為痛恨史迪威將軍」,以後接到約稿重新閱讀很多文史資料,認識上有了很大轉折:「我通過這三年的研究,慢慢尋找資料,覺得史迪威是一個軍事專業素質非常優秀的軍人,是一個敢於認錯、有著寬廣胸懷的軍人,是一個充滿著善良的、人文情懷的將軍。他是一個高貴的人,不應該再往他的身上潑髒水。」碰巧了,近年來以滇緬戰場為題材的各種創作、活動頗多,幾乎一面倒都在謳歌。對此,我既無助興之欲,也無潑水之念。

我對史迪威將軍曾經有過的欽佩感淡去已有些時日了,但也從未「痛恨」過他。人家是美國將軍,責無旁貸地要為美國的利益打拚,中國的利益只是兼顧。至於他是否盡職盡責功過如何,這才是我們可以討論的範疇,那也扯不到愛恨情仇上去的。民國在大陸的敗亡無疑是一種文明淪陷歷史倒退,若追責的話蔣公理當是第一罪魁。然而中國人歷來有眼無珠不識好歹也合該承受慘烈犧牲忍受無端痛苦,似乎輪不到史迪威在此擔多少罪責的。

東磐兄說是還有大作加以詳述,我只能靜待,因為無法想像「潑清水」又能洗刷史迪威成啥模樣。然而東磐兄在滇緬抗戰史的研究上是下了工夫的,為填補此項研究之缺失貢獻良多。我也曾應南周之約為其大作《父親的戰場》、《國家記憶》作文推薦。想必他現在發此談話必然事出有因,於是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既有認識,再次回過頭去核查舊作以及相關的資料,但重審那些諸說不一的資料,頗費了些功夫梳理後,覺得他現在這個說法很難被接受,正相反,我卻陷入他已揚棄的認識上去了。

中國的抗戰,乏勝可陳,除了薛岳的「長沙大捷」之外,也就只有中國駐印軍的勝利對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可以理直氣壯地說貢獻。除此之外,伏擊了非戰鬥大車隊數百人的「平型關大捷」乃至正宗硬仗的「台兒庄大捷」、「崑崙關大捷」等,「慘勝」的只是中日兩國對打,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尚未成形,談貢獻便很牽強。倘若美國沒扔原子彈中國的抗戰還可以贏得扎紮實實的勝利與尊嚴,因為日軍崩潰局面已顯現,國軍已開始勝利反攻;斯大林未必有機會摘那麼大的桃子。那樣的話,我們自己也能昂首挺胸說「戰勝」之外,就連後來的日本的右翼勢力也沒底氣蔑視中國的。

兩顆原子彈既炸垮了日本也震得民國骨酥肉散,更給予蘇俄千載難逢之良機,甚至塗鴉了二十世紀的歷史。杜魯門一夥心急火燎地扔原子彈顯然是一種短視行為,它至少缺失最起碼的計劃安排,扔完原子彈會怎樣?方方面面該如何應對?我遍查史料居然沒發現任何這方面的文字,更談不上瞧見任何哪怕粗線條的預案,顯然杜魯門只是把它當一顆普通炸彈扔出去了,導致後患無窮。實話說,我沒有那麼足的底氣去謳歌滇緬抗戰,儘管駐印軍征戰、犧牲與成就都無愧彪炳青史,然而權衡中國的國家利益人民福祉,怎麼看都得不償失!

中國近百年來唯一可稱戰神的孫立人將軍曾向蔣介石建議:中國軍隊撤離緬甸之前把中緬未定界定下來!史迪威公路基本沿「未定界」中國一側修築,定下來就意味著它是中國的沿邊公路。他的建議被蔣否決了,理由是那會引起國際糾紛。可美國人、英國人、蘇聯人之前之後的種種刁蠻舉措,可曾顧忌過「國際糾紛」?孫立人將軍統率下的新三十八師乃至新一軍,是中國對日作戰中唯一每戰必勝且斃敵必數倍於自身陣亡人數的隊伍,即使列入二戰盟軍戰績點評也是佼佼者!而中國遠征軍、駐印軍乃至築路、支前民工的犧牲與成就,卻因為老蔣的怯懦無能,化作僅為換取百餘萬噸美援物資所付出的代價,何其可悲!

我真的不明白如今諸多專業的、業餘的史家可勁謳歌滇緬抗戰是否苦中尋樂?中國官兵無數艱苦卓絕、可歌可泣的戰鬥與犧牲,其勝果最終都被老蔣化為烏有。倘若蔣不是否決而是採納了孫立人建議,收復這片被殖民者劫掠的幅員,無論怎麼說這場血戰的價值與意義都還有可圈可點之處。須知,當時羅斯福就是因為不允許為英國收復殖民地作戰才不肯派美國大兵赴緬作戰的,美國佬不可能幫助英國反華,即使「國際糾紛」發生老美至少不願替大英帝國搶佔殖民地助威,否則羅斯福無異於自掌耳光!就算它裝傻,跟英國佬打一仗又咋的?老蔣自己窩囊廢在開羅就使羅斯福大失所望,更使中國在世界留下貧弱可欺之印象,無怪乎他會失去整個大陸。

民國額外的給付還有:四十餘萬國軍精銳聚集滇西,緬北還有近十萬,導致日軍在中原長驅直入,直接打斷了民國的脊樑!就連羅斯福也在導致史迪威去職的那封電報里說:「此次湘桂之敗,使昆明空軍基地陷入受攻擊的危險境地,不僅會減少飛越駝峰的空運噸位,中印之間的空中航線還可能中斷,除非立即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中國人民長期英勇抗戰和美國全力支援所獲的成果,可能付諸東流。」駐印軍繳獲的日軍文件也有清晰的訓令,要他們在緬北頑強抵抗牽制華軍有助於日軍在「桂林方面」的作戰。史迪威為其個人榮耀,不斷地向華盛頓打小報告阻止蔣欲從滇西抽調兵力回援之企圖,還要求向蔣施壓增派滇緬兵力。愚鈍的老蔣竟然捨近求遠從中原抽調13軍等部長途馳援黔南,讓出大片區域給共軍佔領。日、美、共三家殊途同歸,在不同的角力場上合力搞垮民國政府的效果如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

下面專談史迪威。

以我對史迪威的閱讀而論,他是個才華橫溢尤其是語言天賦超群的佼佼者,堅持記日記表明他對自我生命價值的珍視程度非常高。他的許多認識確實是對的,例如還在北伐時期就判斷馮玉祥:「他可以背叛任何人――他完全是為自己的。」可謂言簡意賅一針見血的精準結論,值得讚賞。對於蔣介石的尖刻指責大部分也都成立,雖有不合時宜之嫌。更不必說史迪威那些關心士兵生活、質樸肯吃苦、親臨前線之類模範幹部的事迹。

從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開始,來華美國人群體之主流就帶有理想主義以及新教徒式救世主情結,借魯迅的話說就是對中國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史迪威當屬其中情緒最偏激者,這顯示了他不具備高層領導人應有的政治素質。上樑不正下樑歪,以他為符號,二戰時一群美國政府的代表似乎來中國不是為了幫助抗日作戰,而是為了干涉中國內政推翻獨裁專制、建立美國式憲政民主制度,是來幹革命的!比如說史迪威的得力部下謝偉思,1944年8月23日唆使老毛向老蔣要求成立「聯合政府」,把毛都嚇了一跳。盤算一通然後電令在重慶的林伯渠去試探各方面,回電說大受歡迎,於是林奉命在9月15日國民參政會上正式叫板要求「建立聯合政府」。同一天美國大使高斯呼籲建立「中國所有各黨聯合參議會」。此舉迅即獲得那些不得志的墨客騷人跟風,中共頓時成為耀眼明星,「統一戰線政策」大顯神通,周恩來也公開號召「結束一黨專政」。22日毛自己在六屆七中全會主席團會議上做檢討,說謝偉思教他向老蔣主張建立聯合政府,而「我們自己常常估計不足,總以為天下是蔣介石的,美國人反倒走到我們前面去了」。於是老毛親自率領各報高調抨擊「一黨專政」吹捧「美國式民主」,笑蜀先生扒拉了一堆舊報紙就湊成《歷史的先聲》了!其實那只是蠱惑人心的噱頭,不但後來的歷史已經證明無誤,連這本書都被強令下架了。

所謂「失人心者失天下」,史迪威及其麾下頭頂著美國官員的光環,對於民國政府的聲譽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是無可估量的,說他吹響了推翻「蔣家王朝「的號角一點也不過分。有以史迪威為符號的這批美國官員助力,中共在政治上的主動性疾速提升;而老美迫使老蔣集中國軍精銳於滇緬戰場,彷彿抗日只能到滇緬,別處再怎麼打都不算!日軍則不失時機集聚有史以來最大兵力開打「一號作戰」;共軍抓住機遇跟在日軍身後搶佔中原地盤,還美其名曰「敵後戰場」。三管齊下的結果是:毛澤東終於有底氣在1944年12月20日批示:「這次抗戰,我們一定要把中國拿下來」。國軍將士在抗日戰場上流血犧牲所掙來的人心甚至很難說是否敵得過史迪威們所造成的損害,而且這種損害一直延續至今,官方以及許多青年人現在仍不承認國民政府在抗戰中的努力與成就便是例子。

蔣介石或許是獨裁者,他比斯大林更獨裁么?顯然不!丘吉爾有名言:「如果明天希特勒進攻地獄,我們寧願與魔鬼結盟!」藉以詮釋他力主與蘇聯結盟的理由。即算民國是「地獄」,日本已經進攻多年了,美國政府也已經與中國「魔鬼」結盟,以史迪威為首,奉派執行盟約的一批美國軍政人員何以對美國政府訓令陽奉陰違,不致力於助華抗日,反倒熱衷於搞垮「地獄」里的「魔鬼」呢?史迪威的忠實助手多恩將軍後來披露,史迪威甚至曾讓他準備詳細計劃暗殺蔣介石。

須知,夢寐以求打垮蔣政權的日本皇軍,似乎還沒玩這等刺客遊戲!有人質疑多恩講述的真實性,還有議論說是羅斯福在開羅授意史迪威「除掉」蔣介石,可所有相關史料均無支持此說的直接或間接證據之外,反倒有諸多與之忤逆的記載,例如羅斯福與兒子的談話。史迪威受命赴華之時就明言:「在中國除非除掉蔣介石,否則毫無辦法。」難道對其極端讚賞的史汀生部長也會誤記嗎?那可是談話當天的記錄。1943年他更是在美聯社採訪團的記者招待會上公開宣言:「中國最需要的就是處決一百名高層領導人。」這也算史迪威人格高尚的標誌么?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還沒有哪一位帝國主義高層人物發出過如此叫囂的,無論是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還是日本皇軍司令東條英機,都不曾發表過如此張狂的帝國主義言論!

而羅斯福1943年3月8日親筆寫信指示馬歇爾:「史迪威與蔣委員長打交道的辦法恰恰是錯誤的,我們畢竟不能指望一位中國人使用和我們一樣的方法。當史迪威談到蔣委員長脾氣暴躁、難以駕馭、得寸進尺等等時,無疑他是正確的;但是當他談到要以更加嚴厲的語調同他說話時,他恰恰是採取了錯誤的方法。」在描述了蔣「歷盡艱辛才成為四萬萬人民公認的領袖」以及「極為艱難的工作」之後羅斯福接著明確指出:「蔣委員長認為有必要維護他的最高統治地位。如果你和我身臨其境也會這麼做的。他既是總裁又是總司令,對這樣的人,我們不能用嚴厲的語調說話,也不能以對待摩洛哥蘇丹的辦法,強迫他做出承諾。」其實還在1942年10月,羅斯福就寫信給馬歇爾:「史迪威在中國的情況究竟怎樣?很顯然,他和委員長的關係非常緊張,引起了很大麻煩。因此,我認為史迪威到其他戰區去或許更能發揮他的作用。」這應該是最高司令的命令了,馬歇爾、史迪威都置若罔聞,老史一如既往地出言不遜。直至11月開羅會議時,馬歇爾獲悉各方反映情況多了,再次警告史迪威不得對委員長出言不遜,他卻矢口否認。馬歇爾不得不正色直陳:「我知道你一貫不撒謊,但我希望這不是新的開始。」與史迪威宣稱的「獨裁者『花生米』」有出入的是:蔣政權一方面根本統治不到中國的大部分幅員,就連體制內他也沒法完全駕馭;史迪威就任之時便宣稱蔣介石只能指揮得動政府的十個軍。二方面他還有「獨裁無膽」之軟肋,民主只是「多與少」的問題,遠談不上「有與無」。

蔣記民國政府的腐敗現象,正如塔奇曼正確指出的:不是權力高度集中導致的腐敗,而是權力式微導致的腐敗。以史迪威為符號的這些美國官員,恰恰違背了羅斯福的旨意,以搞垮「蔣家王朝」為己任,下錯了葯!美國人強勢介入中國政治推進倒蔣,加劇了權力式微,九教三流都來投美國人之所好,企圖獲得承認從美援中分一杯羹,甚至想得到軍援以增強實力對抗中央政府。最典型的莫過於,周恩來還在史蔣矛盾初露端倪時便宣稱紅軍願意受史迪威指揮。老史便信以為真一次又一次提議武裝紅軍兩個師,由他來指揮他們抗日作戰。實際上他派往延安的觀察組組長包瑞德上校發現:中共對史迪威毫無雅興,根本沒打算聽他的,只不過想利用他來給老蔣添亂而已。美國人干涉的結果非但未能阻滯腐敗勢力,反而使腐敗愈演愈烈,成為民國腐敗現象的助燃劑!他們中某些人後來受到麥卡錫主義追究責任也是咎由自取,儘管已經於事無補。

史迪威的肉眼甚至不如岡村寧次,岡村在1939年11月14日的報告中就指出:「敵軍抗日勢力之中樞,既不在於中國的四億民眾,亦不在於政府要人之意志,更不在於包括若干地方雜牌軍在內之200萬抗日敵軍,而只在於以蔣介石為中心、以黃埔軍官學校系統的青年軍官為主體的中央直系軍隊的抗日意志。只要該軍存在,迅速和平解決有如緣木求魚。」細察日軍戰史,可知其整個抗戰期間始終追著「中央直系軍隊」作戰。對於以中共軍為主的「200萬抗日敵軍」充其量只進行「治安戰」。而史迪威卻利用其掌控租借法案物資分配權之便利,努力擠壓「中央直系軍隊」,不斷鼓噪要接濟並振奮「200萬抗日敵軍」。

史迪威那份「唯我獨尊」之豪氣,即便在憲政民主根深蒂固的歐美也難覓其匹。我沒發現他對古往今來任何人有過崇敬之情,即使在西點時被認為刻意效仿格蘭特將軍,而且有研究者認為這種效仿終其一生,也沒能尋到他崇敬格蘭特的任何言談或文字。這很少見,即使狂傲的巴頓將軍,近者崇拜南北戰爭名將傑克遜,遠者崇拜迦太基首領漢尼拔,史迪威似乎誰也沒崇拜過,除了他自己。反過來他蔑視的人卻多了去,幾乎沒有一位同事或上司能入其法眼,更別說盟軍同仁。即便是號稱與之關係良好的英軍斯里姆將軍、華軍孫立人將軍,也只不過挨他罵得較少罷了,吵架更是家常便飯。與之共事的英國人,甚至美國人,多數人無法容忍,英印軍統帥蒙巴頓要求美國政府撤回史迪威的次數一點兒也不比蔣介石少,英軍總參謀長布魯克甚至當面請馬歇爾撤回史迪威,因為他跟英國三軍將領都無法相處。史迪威自己也在被調回時的日記里承認:「英國人反對我,中國人反對我......」甚至一連點了五位美國總統特使的大名,說他們都在跟他作對。就連他的忠實助手多恩將軍也稱之「一向目中無人的史迪威」,這就只能算是史迪威自己的問題了。

一戰時初出茅廬的史迪威,以情報參謀官身份供職赴歐美軍總指揮部,便將美軍情報部同僚統稱為「花生米俱樂部」,唯不知是否包括當時美軍情報部首長馬歇爾中校。而史迪威對這個「花生米」說道的初始定義是:「得到少校以及更高職位並派給各種舒適工作的富豪、政客和各種社交明星。」也即他所蔑視的花架子。後來他用這個綽號來稱蔣介石,當然表示出極強的蔑視心理。至於塔奇曼在其名著《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里說:「花生米原來是蔣介石在秘密電文中的代碼,後來經常用做委員長的名字」,純屬想當然。

不用說同僚,就連一戰時的威爾遜總統在史迪威眼裡也不過是「暈頭暈腦的傻總統」;而後來的總統羅斯福則被其稱為「我們的傻子」、「輕浮的傻瓜」甚至譏笑其殘疾稱之「橡膠腿」。儘管他對工作的熱情與勤勉確實非同尋常,這使他深得當時情報主官的馬歇爾、炮兵主官的史汀生賞識,他倆二戰時升任總參謀長和陸軍部長,委史迪威以重任乃情理之中事。馬歇爾一上任陸軍總參謀長,第一個就將懷才不遇、準備退役的史迪威升為準將,緊接著委以要職提升少將,再舉薦其出任美軍赴北非遠征軍總司令可升中將。只是因為英國人當時堅決不願意被美國人指揮,壞了這個差事。然後才有派赴中國戰區出任參謀長兼空頭的駐華美軍司令,亦可捆綁中將軍銜,兩年半連升三級。

在印緬戰場唯一能與史迪威和平相處的英軍名將斯里姆,後來評價史迪威:「我應該說,直至軍級水平(Corps level)上,一名優秀的戰術家,但不是一位好的行政管理人員。在更高的層面上,他既不具備那種氣質,也沒有戰略背景或行之有效的判斷。甚至在戰術領域裡,我認為他束縛了自己的手腳,因為有意只任用平庸的美國下級指揮官,而在他的班子里裙帶之風盛行。」竊以為史迪威在印緬整個任期都與之共事的斯里姆,這個評價還是挺客氣的,即認定史迪威只有軍長以下帶缺憾的戰術能耐。這比陳納德將軍評價「他作為指揮官具有指揮一個師的司令官的氣質,但缺乏作為一個戰區司令所需要的才識」高了一級。其實也過獎了,美軍參與緬北作戰的官兵客氣的跟著英國人稱史迪威為「最優秀的三星級連長」、不客氣的稱其為「一坨屎」,「梅里爾掠奪者」指揮官之一奧格本上校則稱其「冷酷無情,毫無人性」;其最激憤的隊員甚至後悔沒打黑槍崩掉史迪威!

那麼史迪威是否如東磐兄所認為的「是一個軍事專業素質非常優秀的軍人」呢?這太籠統,除了訓練大兵或可稱道而外,史迪威從未帶兵打過仗,哪來的「軍事專業素質非常優秀」呢?作為連、營、團長,事必躬親的史迪威可能還符合這個評語;作為中國戰區參謀長,直至他被召回,兩年半時間裡居然連這個參謀機構都沒有正常運轉,除史迪威外還有這樣的參謀長嗎?對於接替其中國戰區總參謀長職務的魏德邁,史迪威居然可以不與交接便揚長而去,他留駐重慶的參謀長赫恩將軍告知魏德邁,參謀部所有資料都在史迪威褲兜里,這與「皮包公司」有何區別?魏德邁索要史迪威在任時制定的中國戰區作戰計劃,竟被告知史迪威從未要求制定過這樣的計劃!如此瀆職行為在任何國家的軍隊里都是要被軍法審判的,然而偏偏在法制嚴謹的美國,馬歇爾等高層庇護他到極致,所有批評他的美軍將校都被調離,就連駐華海軍武官也未能倖免。魏德邁只能苦笑稱接下一個「爛攤子」,然後趕緊在一個月內將參謀機構完善並運作起來,迅即組織制定了之後中國戰場的反攻作戰計劃,並使之付諸實施。

這裡無仿多說幾句:魏德邁應該算是史迪威在西點的學弟,幾乎步史迪威後塵在菲律賓、駐中國步兵15團服役,後又奉派在美國、德國的參謀學院深造。1941年在馬歇爾的戰爭計劃辦任職時,幾乎所有美國新戰爭計劃他都是主要制定者,他所制定的《勝利計劃》被採納,成為美國整個歐洲戰場的對德作戰主脈。也因此深得馬歇爾賞識,常作為馬歇爾的代表出席聯席作戰會議。只因其為德裔,又曾被國會某些議員責難有「親德傾向」而遭調查,失去赴歐洲戰場效力的機會。若不是珍珠港事件使這個調查不了了之,兼之馬歇爾惜才心切,魏德邁或許軍旅生涯也到此結束。1943年9月升少將並派往東南亞戰區任美方參謀長,顯然是馬歇爾為扶持史迪威而派遣。但小肚雞腸的史迪威將其置於東南亞戰區的英國人中,不讓他染指X部隊緬北作戰,這使蒙巴頓佔了便宜,才華出眾的魏德邁無疑為英帕爾及後續戰事制定作戰計劃貢獻不小。

而史迪威全力以赴的緬北作戰,斯里姆稱其搞裙帶關係並非空穴來風,除副手多恩原是地圖繪製師,在史迪威手下做過助理武官;參謀長柏特納戰前是個在中國做生意的商販;美軍特遣隊司令梅里爾乃美軍語言培訓班的日語教師。均系其舊部或老相識,都靠著史迪威當上了羅斯福稱為「許許多多冒牌將軍」。他調兒子來任情報主官,兩個女婿皆做主要聯絡官。他所重用的美軍官員基本上都是盲人瞎馬,沒有一個算得上稱職,更不要說出類拔萃。若不是國軍最優秀將領孫立人、廖耀湘等在那裡鼎力支撐,緬北作戰必定也是一塌糊塗。

緬北作戰初篇

東磐兄舉例說史迪威指揮錯誤還要撤掉立下大功的新22師65團團長傅宗良,然後大加讚賞說史迪威如何認錯。其實還不止,他不但撤銷了懲罰傅團之前電,還電請老蔣提拔傅宗良上校為少將副師長,並在新22師師部親自向傅宗良道歉,說:「你的戰術修養比我好!你的戰術修養比我好!」這個故事充其量可算作亡羊補牢,挽回的是他自己的聲譽,而不是對傅宗良的恩德!

其實這個案例是一連串大故事裡的一個小故事:1943年10月10日,在列多主持總指揮部工作的史迪威的參謀長柏特納准將,按照史迪威既有之計劃發布了第6號作戰命令:「大龍河以北及大洛地區,僅有土民和緬軍組成的搜索部隊,間有一兩個日本軍官配屬。著新三十八師112團於11月1日前,自現住地前進,佔領大洛至大龍河及大奈河之交匯點與下老寨一線,以掩護新平洋前進基地建築新機場,以便於盟軍後續兵團進出野人山區。」接到命令後,孫立人認為日軍不可能防守薄弱,所用兵力太少太分散,三個目標點相距70英里且隔著大山,112團三個營根本無法相互照應。但柏特納篤信小史迪威審定的情報認定目標點「只是一些土人緬軍組成的搜索大隊,哪有什麼正規日軍?」似乎只需開過去接防而不需攻堅。本來羅斯福與丘吉爾在魁北克商定次年2月進攻北緬,為了實現史迪威要在即將召開的開羅會議上大出風頭的願望,柏特納以軍令強派112團兵分3路提前行動:第一營是左路,目標是大龍河西岸的臨濱和於邦;中路是團直屬部隊和第二營,作為左右路之預備隊;右路是第三營,目標是拉家蘇。實際上三個營都將面對日軍第十八師團3個聯隊的強敵,而且一年多來,第十八師團已在唯一可供大部隊推進的胡康、孟拱河谷地域構築了層層疊疊的防禦工事,只等進攻部隊來送死。

即使在實戰時進攻受阻數星期無進展、三營營長陳耐寒犧牲的現實面前,從不上前線的柏特納仍固執己見,連攻擊部隊報告說日軍配備山炮等重武器也認為是謊言,自吹是炮兵專家斷言山炮根本不可能運到那種地方,不顧我軍傷亡命令繼續強攻。孫立人得悉112團遭日軍重兵圍困,立即由重慶飛回,欲親率新38師其餘兩團趕赴增援,柏特納堅決不準。還不斷以電報報告在開羅的史迪威,楞說國軍畏戰不肯進攻。拿不到捷報顯擺的史迪威則據此向羅斯福告狀,使得老蔣在美國佬面前不斷遭受質疑,這些電報以及史本人對中國軍隊的貶損對打擊羅斯福有意抬高中國的國際地位的努力起到了非常惡劣的作用,不但英國人借題發揮力主取消緬甸作戰的計劃,連羅斯福本人也開始懷疑中國是否扶不起來的阿斗。

開羅會議第一階段結束,羅斯福、丘吉爾一行趕赴德黑蘭與斯大林會談,灰溜溜歸國的老蔣經印度時責怪孫立人,聽孫陳述後亦無話可說。留在開羅等待總統的史迪威閑來無事便去金字塔、耶路撒冷等處旅遊觀光。孫立人一再與柏特納激辯均無果,只得通過無線電隨時指揮112團各營構築陣地堅守待援。柏特納據此再次發報狀告中國軍隊無能且堅決不肯發動攻勢,史迪威不在,這個電報則被在開羅的東南亞戰區英國軍官們知悉並趁機炒作。待羅斯福、丘吉爾返回開羅,英方在會談時拿柏特納的電報大做文章,丘吉爾再次強烈要求取消「海盜計劃」。即,老蔣一直堅持的要英方從海上發動攻勢,中方從陸地發動攻勢合力奪回緬甸的計劃。美方一直硬著頭皮支持這個計劃,「三叉戟」會議上已算是通過了,丘吉爾也答應增兵兩萬給蒙巴頓執行這個計劃。老蔣曾帶著「大國地位」和「海盜計劃」兩個氣球回重慶吹噓,可如今既有斯大林在德黑蘭承諾歐戰結束後三個月內對日宣戰墊底,又有此電報作證,羅斯福只好兩邊妥協,同意取消「海盜計劃」的同時對蔣同意推遲奪取北緬的攻勢到下年,以為安撫。其實將緬甸戰役拖到歐戰勝勢確立後正是丘吉爾的如意算盤。

而老蔣帶著老婆去參加開羅會議,簡直不可思議。內里卻含隱衷:此前老蔣令宋子文赴美活動,一定要把史迪威調離。宋氏不辱使命,在美經過多方努力已見端倪,他發電報給老蔣告知幾點意見,只需老蔣堅持己見羅斯福就會下令另外安排史迪威的任所,因為羅斯福已經認定史迪威不能履行他賦予的在華職責。這個消息很快被老史知悉,也明白形勢嚴峻,於是去走夫人門道,跟孔、蔣夫人說了許多好話。用他自己在日記里的記述僅有「訂了攻守同盟」字樣。宋氏姐妹便一起上陣糾纏老蔣,這個昏君居然轉向食言不再堅持要求調走史迪威了!宋子文聞訊大發雷霆,卻無法令老蔣回到原議,一怒之下甩手而去,這才給了他妹妹這次機會,反倒更糟糕!史迪威到了開羅也就變了臉,絲毫沒給蔣宋美齡留面子。

羅斯福與老蔣接觸後頗感失望,視中國為大國的氣球也開始癟了,很快回到歐洲中心之軌道,此後他從「四大國」的天平上減少中國的砝碼,增加蘇聯的砝碼,史迪威的心腹柏特納這份電報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開羅會議是中國國際地位從上升轉入跌落之拐點,此乃宋氏姐妹之前受了老史忽悠遊說蔣介石否決宋子文堅決趕走史迪威計劃的結果,古今中外舉凡夫人參政必遭惡報的一個案例。那幾塊國土其實勢在必得,老蔣連簽署一份公報的機會也沒撈著,霍普金斯起草的新聞公告儘管被喚作《開羅宣言》,卻是連外交文件也算不上的。馬歇爾明白中國和遠東戰場從此不那麼重要,想順從羅斯福意見把史迪威調出這個泥坑,但被史拒絕,他不想灰溜溜地離開,堅持要兌現當初宣布必奪回緬甸、直搗東京的誓言。

老史提前展開的作戰原計劃就一廂情願:用所謂「Y部隊」即遠征軍南下進攻;用英軍第四集團軍橫渡欽敦江攔腰截擊,加上「海盜計劃」認可的登陸仰光作戰;他指揮「X部隊」即駐印軍由中路直插緬北掩護修路。在8月魁北克「四分儀」會議認可「執行上緬甸作戰」,英印總督韋維爾上將據此劃定區域,不許駐印軍從中緬進攻,只准從利多經胡康河谷向密支那、臘戍一線以北區域進攻,不得南下。這區域除密支那地區外都在「中緬未定界」中國這邊,只是全盤配合作戰之一部分。但史迪威為了在即將召開的中美英開羅會議上出風頭不惜孤注一擲,不顧其他方向尚無任何開打計劃就搶先命令駐印軍「通過老鼠洞鑽過去,並且一邊走一邊打洞」。

現在開羅會議最終決定,中南兩路的英軍攻勢全部告吹;鑒於老蔣原本承諾遠征軍南下是以英軍的海上攻勢奪取仰光為前提的,如今「海盜計劃」泡湯,羅斯福又建議擱置遠征軍南下至下年,只剩下駐印軍這兩個師3萬餘人孤軍深入野人山密林玩命,此乃兵家大忌。史迪威搶先開打事實上只是一場豪賭,即使贏了其意義不過是打通一條險峻的低等級公路而已,若出師不利駐印軍官兵性命就成了他輸掉的籌碼。

此時駐緬日軍處於最強盛階段,當面之敵有第十八師團(加強)、第二師團、第五十三師團、第五十六師團以及第三十四獨立旅團,朝鮮調來的第四十九師團已在途中。除第五十六師團部分主力布防滇西外,其餘不少於14.6萬人均在駐印軍受敵範圍。而彼時尚未開打英帕爾戰役,緬南尚有第十五、二十八兩軍之五個師團加兩個旅團約13.7萬人可隨時增援北上。史迪威儘管盲人瞎馬,也知道強敵不好對付。他搬不動英國人卻能欺負蔣介石,手握「租賃法案」物資監管權逼蔣出兵是增大贏率的唯一希望。

還在1943年9月至10月,史迪威在重慶與德裡間奔忙,與英國人扯皮保護美援物資不被截留、遊說蔣介石參與進攻,挺進北緬的駐印軍指揮權則交給他的參謀長柏特納准將。孫立人對這位根本外行的總指揮極不信任,認為他嚴重低估了胡康河穀日軍實力,這會使駐印軍蒙受不必要的損失。他強烈要求撤換柏特納,代之以一位中國將領。實際上是要求一直被史迪威旁落的駐印軍副總司令、新一軍軍長鄭洞國將軍行使應有權力。這個要求獲得老蔣支持,史迪威不幹,站得住腳的理由只有一條:經羅斯福批准招募的2850名美軍5307特遣隊將參與進攻,必須由美國將領才能指揮。

現狀也是出師不利,112團已在全軍覆滅的危險中掙扎。非但無增援且無補給的各營仍在堅守陣地,其中112團第一營在進攻於邦時遭遇強敵。11月4日,營長李克己身先士卒,率一個加強連攻於邦,敵據工事死守不退,步炮火力之強出乎意料。派人一偵察,據守之敵是第十八師團第五十五聯隊和第五十六聯隊之主力,兵力超過一個聯隊!尚有敵第十八炮兵聯隊從山口不斷炮擊相助,且敵軍迅速增兵,未幾便達到3個聯隊的規模。112團出發時僅被允許攜帶60毫米迫擊炮,史迪威曾規定每炮兵連每日發射不得超過150發,柏特納照此撥發彈藥。李營長所部反被包圍。李按孫立人指示擇易守難攻處構築陣地,柏特納居然連派飛機投放給養彈藥也不準,李部只得靠吃芭蕉根飲植物莖中出水居然還堅守陣地30餘日!

至史迪威從開羅返回,他隱瞞了會上災難性變故,不商討如何應變仍堅持孤軍獨進,還相信柏特納一面之詞指責孫立人。孫與之爭辨多時仍無果,無奈,只得請他次日一同飛赴前線視察再作結論。視察之後史迪威也看出錯在柏特納,孫立人再次要求撤換無能且貪生怕死的柏特納仍被拒,鑒於柏氏那個電報也導致史迪威在英國人面前顏面掃地,自知理虧的他只好解除了柏特納的指揮權,同意交還孫立人、廖耀湘師級指揮權。或者可以算是史迪威尚識時務,至少不屬於冥頑不化之徒;或許也是逃避罪責的良方,一旦失敗就有替罪羊擔責。但卻奠定了日後在孫、廖指揮下駐印軍創造輝煌的基礎。可以判定,若史迪威繼續把持兩師指揮權,緬北之戰是不可能取得如此輝煌戰果的!

緬北作戰續篇

孫立人獲得本師指揮權後即率其餘兩團迅速穿越雨林趕赴於邦,12月22日在前沿干薩坎設立師前進指揮所,孫並未立即開打,而是了解敵情部署我軍攻擊路徑及作戰要領。26日上午發起攻擊,此戰很快大獲全勝,殲敵十八師團五十五聯隊聯隊長藤井小五郎大佐以下2500餘人,生俘13人,新38師傷亡230餘人,獲得首戰於邦大捷。史迪威27日即已下達新命令,令新38師與派來接防112團原有防務的新22師65團「設法驅逐自大洛至太柏家一線之敵」。孫氏一方面需對於邦戰場予以清理,二方面認為於邦之戰必須總結,與新38師官佐討論確立了今後作戰之方略。老史不耐煩了,他在1月2日的日記中指責「孫立人不肯動。在空中支援、彈藥和炮火方面提出荒謬的要求」,不願意「讓士兵付出生命的代價」等等。

3日史迪威下令第65團歸孫師指揮,同時又下令傅上校之65團「沿大洛河右岸直搗拉加蘇,以解112團第3營之圍後,渡過大洛河,奪取大洛」,這才有了東磐兄所引述的史迪威謙虛故事。老史的腦瓜只有一根筋,除了知道解救被困拉加蘇112團3營之主題外,並不懂別的戰術,更不懂大洛為日軍補給基地,日軍大部已開赴拉加蘇圍殲第3營,防守大洛兵力必薄弱的道理。傅團長據戰場實情違令先攻補給基地大洛,並在百賊河設伏圍殲從拉加蘇趕來援救大洛的日軍五十五聯隊三大隊。此次「圍點打援」斃其大隊長岡田公中佐以下700餘人,生俘20餘人,創大洛大捷外也解了拉加蘇之圍。仗還沒開打史迪威就致電老蔣並獲准罷免傅宗良團長職務,25日夜獲捷報後並不相信,26日去點驗敵屍時是帶著4名憲兵準備帶走傅團長的,碰了一鼻子灰且面臨中國官兵強烈抵制,他畢竟識時務明白不私下道歉只能會給自己公開抹黑,私了之後可算其敢於認錯,不可能歸結到他指揮有方上去。

先有孫立人指揮114團獲「於邦大捷」,又有65團的「大洛大捷」,進而肅清系列日軍據點,導致日軍首次軍心動搖。日酋牟田口廉也哀嘆「中國軍隊的戰力已達到不可與昔日相比的精強程度」,並指令田中新一「停止目前攻勢,於福昆(胡康)沼地行持久作戰」,並告誡田中:「十八師團在攻佔馬來亞、新加坡和緬甸作戰中,因其卓越的表現而享有『森林之狐』的盛譽。而你現在的對手孫立人和他統率的新三十八師,卻是一頭勇猛善斗的『森林之虎』。你得處處小心謹慎。」日軍第十八師團曾有過的囂張氣焰從此不復存在,而且再也沒能打出哪怕像樣點的作戰,直至徹底被殲滅。

在緬北之戰中這類案例多了去,越是仔細研讀緬北戰史越能感到史迪威之虛名其實是孫立人、廖耀湘給創下的!比傅團更典型的戰例還有:1944年2月史迪威命令廖耀湘率新22師開進緬北參戰,正面攻打孟關,然後拿下瓦魯班;命孫立人新38師迂迴敵後奪取沙杜渣。有了此前系列戰敗以及牟田口廉也的告誡,敵十八師團長田中新一採取強固陣地收縮防守的戰術,使原已構築兩年多的工事群更完善更堅固,他親自坐鎮孟關戰場指揮防禦,廖師按照史迪威命令作戰遭遇頑強抵抗進展受阻,傷亡頗重。行進中孫立人發現史迪威命令他攻打的沙杜渣離孟關遠在75公里外,中間還隔著一座大山,根本不能形成與廖師呼應的效果,即使僥倖取勝也必傷亡慘重。遂自主決斷命令113團中途回師改打距孟關25公里的軍需供應地瓦魯班,這就越界作戰徹底違背了史迪威的命令。

奇襲瓦魯班不但斷絕了孟關守敵糧彈供應還切斷其退路,造成敵軍心動搖直接配合了廖師作戰。此役迅速大獲全勝,田中新一僅靠其工兵聯隊長深山忠南在西南方向密林中開闢的小路才得以逃脫,師團關防、座駕皆被我軍繳獲,日軍十八師團已被打殘,其殘部爾後雖經補充兵員達12次之多,但戰鬥力也就今非昔比了。此戰使得英軍統帥蒙巴頓也大吃一驚,該師團曾在馬來半島橫掃英軍如卷席,導致丘吉爾稱為「英國史上最沉痛的浩劫,規模最大的投降」。居然被兩個中國師給打垮了?他馬上飛赴孟關驗證,親眼看到華軍戰果對其日後作戰決策有了新的感受,提振了英軍也能打敗日軍的信心。而史迪威對於孫立人違抗其軍令另搞一套也無話可說,此後反倒沿孫立人思路制定作戰計劃,而美國新聞界則大肆吹噓史迪威如何用兵如神。

密支那消耗戰充分證明史迪威不會打仗

例如密支那作戰,儘管史迪威借鑒了孫立人以及英軍溫蓋特將軍的迂迴作戰經驗,讓孫、廖兩師沿孟拱河谷攻擊日軍各要隘,從正面向密支那推進,吸引日軍兵力及注意力。然後讓美軍「梅里爾劫掠者」特戰部隊單獨完成長途奔襲密支那任務,但這支美軍部隊按羅斯福特批招募時就約定在緬北山林中作戰90天即結束任務回國。這也是溫蓋特從非洲和中東長途迂迴奔襲作戰中總結出來的時限,超過這個時限部隊的作戰能力將急劇衰落甚至崩潰。若從1944年2月7日他們被派往北緬前線開始算,到受命奔襲密支那的4月28日,已經苦戰兩個多月精疲力竭,且因傷、病、亡減員嚴重,勉強可戰者不足兩千人。眼看還剩十天就可以回家時史迪威卻強令他們奔襲密城,且亨特上校為之申請橡樹葉勳章還被史迪威嗤之以鼻,謂之美軍官兵當以為國效命為最高榮譽,不應計較功利。官兵沸反盈天老史只能以軍令強迫執行。不得已老史將英國人拒絕其參與英帕爾作戰的新30師88團、50師150團加新22師山炮連與美軍混合組成兩個縱隊,由梅里爾任總指揮秘密攀岩鑽林偷襲密支那,刻意瞞著孫、廖打算自創輝煌。這一招本不失為好棋,可他跟孫立人學得其標卻未得其本,不懂打仗的根本缺陷導致此戰成為整個緬北作戰中打得最臭、傷亡最慘重、消耗最大的一仗,足以證明史迪威及其左右的軍事素質差得一塌糊塗!

首先他那個寶貝兒子主管情報,渾然不知密支那日軍的真實部署,甚至連城區地圖都未加以研究,更談不上合理的作戰計劃。美國戰略情報局101特遣隊在克欽邦組建的游擊隊一直遭老史蔑視,儘管整個緬北作戰的有效情報85%是他們提供的。克欽情報告知密支那城中包括機場兵力充其量不足700人,主力部隊在密城外據點及伊洛瓦底江東岸據守,以防中國遠征軍來襲。當中美聯合部隊秘密潛抵密支那河西從三面劍指密城,史迪威僅要求所部佔領密西機場,待空運援軍抵達後再攻密支那城區。第50師150團5月17日突襲佔領密西機場之後,史迪威得意忘形,當晚在日記里好好奚落了認定他六月以前拿不下密支那的英國人:「但願這會讓英國佬七竅生煙」。但事情的發展並不如願,「七竅生煙」的不是英國佬而是史迪威自己。

在指揮部的梅里爾沒得到史迪威進一步指令不知該做什麼,密西機場指揮亨特上校兩天內也未得任何指令,他手下的美國大兵則認為總算超額完成任務該回家了。實際上該部已經傷病滿營,後經史迪威的軍醫主任診斷剩下的1400餘人不但體力消耗已達極限,80%的人還患上蟎傷寒症,根本不適合繼續作戰了。老史可不管這些,他的戰爭思維模式認定當兵就是要賣命的,給梅里爾特遣隊補充新兵還得繼續作戰。但主要作戰任務只能靠150團繼續下去,他們下午3時許便已掃清機場,然後不知所措,黃春城團長遂命郭文軒營長率第3營入城。因5月11日遠征軍已渡過怒江開始滇西作戰,留守密支那的第十八師團一一四聯隊兩個大隊分別駐守北面的瓦扎和支援西南面孟拱,其餘大部布防江東,警戒騰衝方向。留守城內少量日軍自知不是對手,都隱藏起來。郭營既不知地形地貌又不知敵情,轉了一圈未遇敵便以為日軍已逃離,在火車站撿了些洋落然後奉命返回機場宿營。

這事很費解,黃是一位身經百戰很有軍事才幹的團長,照理應該兵貴神速地全團進城搜索布防才是正著,何況17日下午新30師89團一部已空運密西機場,足以在機場及可能來襲方向設防。但考慮到史迪威的命令是佔領機場迎接空運後續部隊再奪密城,無論現場指揮亨特上校還是遠在後方的總指揮梅里爾,顯然都局限在這個命令的禁錮之內。後來梅里爾則要把黃春城團長革職來做替罪羊,導致該團官兵群情激奮始作罷。但我們可知至少史迪威是沒有下達攻佔西機場以後迅即攻佔密城命令的,否則無論梅里爾還是亨特、黃團都必然揮師直入決不敢停滯。此外,孫立人所有迂迴包抄均有正、奇兩軍緊密配合旨在夾擊乃至圍殲敵寇。而史迪威的迂迴卻變成長途攻堅,密城除西面受敵之外,並未成夾擊之勢更不用說包圍,而且西機場後續空運來的援兵仍成一路攻勢,整個戰場形成兩軍對壘局面,完全失去了迂迴包抄的意義。如果不能形成包圍或夾擊,就該一氣呵成趁敵不備且兵力薄弱時速戰速決拿下密城固守,後續兵力布防城外殲敵於來援途中。可見史迪威根本沒概念,拿下西機場就以為大功告成可以開祝捷會了。

18日一早梅里爾先飛到,以戰地指揮官迎接統帥的姿態迎接率領12名記者飛來的史迪威大帝。得意忘形的史迪威只顧顯擺其出奇兵攻佔密支那的「輝煌戰績」,然後任命梅里爾為攻密城總指揮,自己則返回印度繼續向英國佬炫耀。他興奮過頭甚至忘了密城北邊丁克路高還有中美聯軍特遣隊第一路留在此堵截日軍的500餘名官兵,連續阻敵17天後8天沒空投補給,使得這些官兵拾野果挖野菜充饑。而按照史迪威命令首批空運來的居然不是亨特要求補充的糧彈醫藥,也非地面戰鬥部隊,而是派不上用場的防空高炮部隊!他顯然以為密支那已在囊中只需要防空守衛了,18日一天運來各種工程維修及機場管理設備及人員趕修機場,作戰部隊僅運抵2500餘人。

從17日下午至19日清晨史迪威無作為,日軍則在聯軍指揮混亂的兩夜一天里分秒必爭調來援兵、糧彈,使守城兵力增至3000餘人,由丸山房安大佐指揮進入原有工事之外還構築新工事甚至連大炮都架設好,只等中美聯軍上門送死。而日語教師出身的梅里爾既不知敵情、地形又不懂戰術,只會分兵出擊喊打喊殺,對於國軍軍官要求迅即切斷八莫、孟拱兩邊通道的建議也置之不理,荒唐到密城居然還能開出一列火車運送物資到孟拱!真有軍事才幹與經驗的中國軍官被史迪威和他的業餘將領管轄著,這仗註定沒法打。

19日一早,梅里爾下令從六個方向進入密城,作為中路先導的150團3營,郭營長騎著高頭大馬率全營分四路縱隊開進城區準備佔領火車站。豈知日軍已在火車站等地既有防禦陣地配備強大火力,進入埋伏圈的郭營長首先中彈殉國,一個營被圍殲大部陣亡,僅得少數幾人逃遁。情急之下150團奉命全員上陣,因對城區及周邊道路毫無了解,攻下火車站即面臨日軍反撲,又因補給跟不上居然打到彈盡糧絕不得不拼刺刀突圍之地步!雖然史迪威陸續空運來的新30師89團、14師42團以及炮兵都加入進攻,結果因不了解地形導致自己人兩次狹路相逢自相殘殺,傷亡達671人之多!但梅里爾仍舊遵循每炮連日發射150發配給彈藥又導致火力不敵日軍,通訊、補給、空中支援皆混亂不堪,打了十幾天反被日軍逐回機場。而日軍則援兵不斷,5月30日水上源藏少將率兩個大隊加一個工兵中隊約2000援軍,攜6門火炮及軍需平安進入密城並接管指揮權,不計算作戰損失的話守軍已達5000餘眾。若梅里爾或其後任柏特納、或史迪威本人稍有基本軍事常識按中國軍官建議出兵截斷密八公路,至少水上的援軍是沒那麼容易開進密城的。

水上源藏奉了緬甸方面軍死守到底的軍令,抵抗更堅決、有方。儘管史迪威陸續增兵達11500多人、孫立人部113、114團7月中旬自主攔截殲滅了援密的日軍五十三師團一二八聯隊、炮兵五十三聯隊各一部約2000餘人、美國空軍7月13日對城中狂轟爛炸投彈達754噸,比其餘彈藥消耗總量還多20%,密城仍久攻不下。心急火燎的史迪威不但將美國派來頂替「劫掠者」遺缺的新兵派上陣,他們未經訓練許多人連槍都不會放;還將美軍工兵乃至卡車司機、洗衣工、食堂服務員都空運來進攻密城,但就是不準孫、廖及其兩師精兵介入,甚至不跟孫、廖談密城戰事,他頑固堅持獨領風騷,想證明自己不靠孫、廖也能打勝仗。只得像開頭那樣將指揮權交給戰場指揮鄭洞國和50師師長潘裕昆、新30師師長鬍素,仍然進展不大又拿跟柏特納頂牛的胡素做替罪羊,將其撤掉趕回國。最終靠拼耗以及潘裕昆組織敢死隊穿插挺進才在8月5日徹底佔領密支那。

從佔領密西機場起算,此戰總耗時80天,國軍損失6670人、美軍損失2207人,殲敵約2300人,俘敵69人;而7月中旬孫師兩團夾擊僅半天就擊斃援密日軍1600餘人,潰逃之敵約400人也在其後兩天內徹底肅清。若這支援軍未被殲而加入作戰更不知會打到何時。7月中旬以後,無增援的密城日軍拼耗不過盟軍面臨彈盡糧絕境地,水上源藏於是在7月底下令邊打邊逃,最後一批日軍從8月1日夜裡開始從水路逃走,至4日夜晚逃盡,他自己也在渡江後自殺。

密城之戰正膠著時,5月底6月初日軍萬餘攜重炮、坦克意欲奪回西通。新38師112團與敵激戰六天六夜,糧彈基本耗盡史迪威拒絕空投補給,理由是密支那戰事緊張飛機忙不過來。孫立人緊急變陣調遣113、114兩團奔襲卡盟等日軍據點,最終以傷亡比1:15殲敵4500餘人。史迪威自己事後也承認,若當時有空中補給,攻克孟拱至少還會提早許多日。實戰至6月25日,新38師、新22師、50師149團等部已經攻克孟拱,接著掃清孟拱河谷殘餘日軍控制了孟密間鐵路、公路進抵密支那西南郊。7月11日113團離密城甚至不到3英里,徹底切斷了密支那到八莫的公路。密城仍在苦戰中。這就意味著史迪威的得意之作:派中美聯軍「暗渡陳倉」長途奔襲密支那純屬白搭!正面部隊已推進到密城,可那裡還在艱難苦戰,偷襲的意義為零!7月25日史迪威仍堅持不讓孫、廖部染指密城戰事,寧可捨近求遠空運新30師90團來加入攻密戰。孫立人、廖耀湘所部也都只能賦閑觀戰,好處是給了部隊一個休整機會。

對比孫立人新38師2000餘人攻打西通萬餘日軍,我軍陣亡180餘人,斃敵2700餘人;同樣兵力打孟拱守敵約6000人,斃敵2000餘人,還分兵解救英軍第77旅,我軍傷亡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僅算新38師,從進攻緬甸開始到此時為止,陣亡官兵約900人,殲滅日寇約17000人,損失比為1:18!而駐印軍緬北全部戰事陣亡殲敵比約為1:7,還包括密支那的「負數據」在內!密城之戰不僅證明史迪威軍事素質既低,其心胸狹窄也夠可以的,而且絲毫不在乎下屬的生命價值。5月5日他竟因孫立人部傷亡太少而訓斥其「作戰不力」!孫次日即書面據戰績實情批駁此謬論,史迪威只能裝傻不予回復。他在力爭對中國軍隊的指揮權時曾經放言:「離開了美國人指揮,中國人就不會打仗。」新30師組建未幾,系由軍政部第25補訓處募集四川、廣西壯丁組成,運抵印度訓練數月首次作戰即緬北戰役,三個團先後加入攻密之戰,在史迪威和他那幾個助手指揮下傷亡慘重進展遲緩;轉入孫立人新一軍編製後,儘管還有新部隊難免的失誤之處,但總歸一路高歌奏凱。尤其是攻1.4萬重兵據守的南坎及老龍山,在112團配合下,十天拿下斃敵3000餘人。正反兩面的事實證明,離開了中國人的指揮,史迪威根本不會打仗!

(未完,待續)

(續一)

關於三個問題

東磐兄談到他認識轉折的幾個要點:「這個問題關鍵是這麼幾點:第一,到底1942年中國遠征軍征戰緬甸失敗的責任歸誰?當時幾萬中國軍人死在那片戰場上,這個責任到底歸誰?第二,史迪威和蔣介石關於中國軍隊的指揮權之爭,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史迪威是不是基於個人私利想要中國軍隊的指揮權?而蔣介石先生是不是為了維護中國主權,才堅決地守住了自己對中國軍隊的指揮權?第三,史迪威在人格和專業素質上,到底值不值得肯定?」

這幾點言簡意賅。第一點,1942年遠征軍緬甸戰敗責任最大的是英國人,丘吉爾認定日本人佔領緬甸英國還能奪回,而中國軍隊助其守住緬甸反倒會有無窮無盡的後患,可謂「寧贈日本勿與中國」是也!糟糕的是它明明不想打卻裝出要拚死一戰的樣子,使得國軍處處被動。直到3月25日,從史迪威處得知老蔣已識破英國人只想撤不願打,亞歷山大還親自飛赴重慶向蔣承諾:「決心堅守在現在的陣線。」「陣線穩定後,準備反攻,以克服仰光為目標。」哄得老蔣激動萬分,當天下令第五軍組織東吁會戰。孟德斯鳩早就誇中國人「是地球上最會騙人的民族」,老蔣卻被英國佬哄得團團轉,真是有辱祖宗門庭!

其實背地裡英國人已經做好全部撤退到印度的計划了,亞歷山大上將就是靠敦刻爾克拿法軍當炮灰掩護英軍逃跑而出名的,調他來無非故伎重演罷了。當廖耀湘、戴安瀾按照史迪威、杜聿明的「平滿納會戰」計劃,節節撤退引日軍第五十五師團進入預定地點時,英軍忽然棄守普羅美,國軍側翼洞開,面臨腹背受敵狀態所謂會戰也就泡湯。而國軍南下緬甸固然有保住唯一外援進口之迫切需求,但握有緬甸主權的英國軍隊無心戀戰只想利用華軍掩護其撤退,這一仗註定打不贏。

其次罪責應在老蔣,他一開始就不應該輕易將遠征軍指揮權授予從未打過仗的史迪威。老蔣無論政治還是軍事皆屬平庸之輩,就連陰謀也玩得十分拙劣。正因此,他唯恐失去槍杆子的支撐,到處插手指揮。白崇禧曾告訴史迪威:「只有切斷了連到重慶的電話線,我們才可能在戰場上有真正的指揮權。」蔣雖然授予史迪威遠征軍指揮全權,看看靠不住又指示杜聿明等另搞一套。開始只有杜聿明一個司令;接著來了史迪威這個光桿司令;出問題了再設置羅卓英於杜之上、史之下;此外還有個林蔚的參謀團。遠征軍指揮系統成了四匹馬拉車各奔一途,還統統置於英軍指揮之下,不打敗仗那才是怪事!

老史瞎指揮應負添亂之責。比如他獲悉東部有日軍裝甲部隊突進,在其4月20日的日記里寫道:「有傳言說日本人的坦克師在壘固,目標是臘戌嗎?天哪,這一舉措會把我們壓垮。」這證明他明知問題的嚴重性,卻沒去關心東部防禦甚至連一次視察都沒有,一門心思在中部與國軍和英軍爭指揮權,結果恰是東部不守造成中部潰敗,此日正是轉折點。入緬作戰計劃是參謀團參謀長蕭毅肅主持制定的,本身就是個大烏龍。它居然靠3萬餘人的第6軍防守500餘公里的東部,腦子裡就沒把寬闊的東部當敵境!實戰正是這段漏洞很多的防線被輕易突破,導致滇緬公路重鎮蠟戍失守,遠征軍後路被斷軍需遭劫軍心動亂形成潰敗。若論職責,擔任遠征軍總指揮的史迪威該負全責,考慮到他本來就不懂打仗這個總指揮也名不副實姑且不去追究也罷。

而中國軍隊在潰退途中的損失慘重,老蔣、羅卓英與杜聿明都要負責,蔣不明緬北氣象及地理條件就下令撤回國不去印度;羅擅自出逃還導致火車相撞,鐵路因此癱瘓兩日嚴重影響軍事調動;杜聿明不顧孫立人告誡說野人山去不得,與其被雨林折磨死還不如硬打走大路,固執己見釀成慘劇,數萬忠勇不能戰死疆場卻陳屍雨林。這三位是罪魁,特別是愚忠之杜聿明,史迪威則不應該為此承擔什麼。相反,他要求中國軍隊退往印度無疑還是明智的,孫立人服從該項命令證明了這一點,何況孫部被中英兩軍當炮灰殿後時已獲得完成掩護任務後有自主決定去向之權,說孫違令不講道理。無論英國人、史迪威、蔣介石還是杜聿明,沒有一個人弄得清日軍的實際兵力與作戰方略,談何應對之策?反倒是日軍作戰計劃幾乎像是把著中英軍隊之脈搏而作,天衣無縫,潰敗也就不奇怪了。

東磐兄盛讚史迪威3月21日要派另兩個師南下攻打日軍顯然只是紙上談兵。史迪威甚至連一個基本的作戰安排都沒有,更談不上後勤準備,孫子兵法云:「兵無輜重則亡」,史迪威不過只是下車伊始瞎哇啦而已,中國軍人的死活他是不管的。且他明知英軍只想逃跑不想打仗,強令國軍兩個師南下配合正在同古苦戰的200師向日軍反攻則是絕對不負責任的扯淡。當時正面即有日軍第三十三師團和第五十五師團,這兩個師團共42500餘人士氣正旺、後勤充沛且供應線路短,還有制空權。而入緬國軍4個滿員師每師不過9000人,其餘5個師平均每師只有6000餘人。不但沒有制空權、重武器,就連糧餉彈藥也不足。多餘說一句:200師乃是國軍裝備最強的重裝甲師,英國人不肯運其裝備,於是輕裝南下拿來當步兵師守東吁,老蔣也真能糟踐!

日軍第五十六師團28900人於3月26日、第十八師團一部於4月8日先後登陸仰光,盟軍方面竟無一人知曉。就像後來的進展一樣,日第十五軍飯田祥二郎的作戰計劃是東西兩路突進,迂迴截斷中、英兩軍後路;東路第十八師團主力則一直蟄伏於泰國境內,日軍在泰軍工兵配合下趕修泰緬公路直通緬甸東部高原。此路於2月動工,4月上旬即完工。等到20日第五十六師團兵至壘固時,第十八師團主力沿此路從泰國清邁地區開進緬北,兩個師團並駕齊驅,神不知鬼不覺斜插西堡,29日即取蠟戍。而遠征軍首腦層包括蔣介石、史迪威在內,非但沒人察覺第十八師團在泰國境內動向,就連它的存在都一無所知,泰國境內修路亦未察覺。這支全員31400人的加強師團不但彼時形同幻影,就連打完仗幾十年能說清楚它的來路者都不多,討論什麼第一次入緬怎樣才能取勝不是很滑稽么?仔細斟酌一下,第一次入緬作戰,由於英軍不配合無論怎樣打都贏不了。倒不如照老蔣開頭的一個設想,即在緬甸中部偏北地帶擇地設防,即使膠著也可拒敵於國門之外,便屬幸甚!

史迪威在頒布攻擊令當天給老婆寫信稱:「日本人對馬圭的空襲(摧毀了英駐緬甸皇家空軍主力)幾乎斷絕了我們本已匱乏的給養,我們不得不完全接受現實,目前這段時間不會有反擊發生,不過,中國人經常遇到這種情況,我相信他們能忍受比這更艱難的條件而不會崩潰。」這說明老史心中明知無勝算而硬為之,多開下去兩個連給養都難乎為繼的師,別說取仰光,純屬拿中國軍隊將士們的生命當兒戲!事實上200師在同古就已遭第五十六師團加入進攻,若不是杜聿明緊急調派新22師長途奔襲搭救、並在3月29日夜不理史迪威禁令自主下令突圍,次日一早敵軍即展開全面攻勢打同古,這個師那時就完了!

至於說什麼日軍立足未穩必可大勝之類,根本就是想當然。實際上日軍立足奇穩,到處都有緬甸獨立軍接應,老百姓簞食壺漿還幫帶路搞破壞,立足不穩的恰是國軍。日軍按預訂計劃第三十三師團從西邊溯伊洛瓦底江向北疾進;第五十六師團從東邊溯薩爾溫江狂掃而上;第五十五師團沿中路攻勢推進,是有充足準備的預設作戰。4月3日修改計划動用第十八師團主力由泰國斜插入緬,與五十六師團並駕齊驅快速推進直取蠟戍。作戰目的清晰地定為包圍殲滅華軍主力。若依了史迪威從中部南下增援同古收復仰光的命令,國軍第5軍三個師正好送進日軍口袋陣里,必被截斷退路全軍覆滅!下場絕對比鑽進野人山更慘!

第二,史迪威爭指揮權是他欲達成在印緬戰場打敗日寇大業的基礎,他想比肩艾森豪威爾、麥克阿瑟、尼米茲成美軍四大統帥之一,此宏願無可厚非,眼高手低志大才疏則是其悲劇的根子。實際上爭指揮權首先是與英軍統帥亞歷山大開始的,英國人對於老美只派了史迪威做「光桿司令」耿耿於懷故不買賬,至於爭權細節如何暫不去討論。但中緬印戰區處於各自為陣的狀況則是不爭的事實,英國人一心想放棄緬甸撤退到印度;史迪威爭不過英國佬就來欺負中國人,因為他手握租賃法案中援華物資支配權,此乃要挾老蔣之利器。老蔣心知肚明國軍戰鬥力有限,編製也有限,滿員師甚少,多數師不滿員甚至半員。一個日本師團人數多於兩個中國滿員師,第十八師團甚至三倍出頭,兼之武器裝備與訓練的差異,所以告誡史迪威須得五個中國師才能對付日軍一個師團。史迪威以其在中國駐軍直至做武官的閱歷,自認為中國兵強官弱,只要換掉軍官改善伙食與裝備,再加以美式訓練,中國軍隊就是一支不得了隊伍。這個認識並非完全沒道理,國軍高層包括老蔣在內不是舊軍閥就是北伐投機商,靠著蘇聯紅軍手把手拽起來的「名將」,那個「黃埔軍校」早期不過是個短期培訓班,少數能打仗的也是天資聰穎靠戰場磨礪出來的,並非那個「軍校」有多神奇。抗戰本來是一次機會,做到論戰績升職降級擇龍棄魚整編國軍亦非多難的事。只是老蔣同史迪威其實是一路貨,他倆軍事素質都只是一堆泡沫,皆熱衷裙帶關係只不過各有各的裙帶罷了。

孫立人回憶說因為指揮混亂,國軍各部亂兵在英軍緬民逃空了的曼德勒城裡搜劫民宅商鋪,足足耽擱了十天之久卻未能組織任何防禦!他擔任曼德勒衛戍司令時,部下曾攔截了第5軍的汽車,裝滿了搜刮來的非軍用物資說是要駛往密支那運回國。鑒於杜軍長乃撤退總指揮,孫也只好搖頭准予放行,料定其根本別想回到國內,果不其然。而第66軍軍長張軫系老蔣所謂「北伐老人」、黃埔教官,轄新28、新29、新38師,有眼無珠直斥孫立人師是「雜牌中的雜牌」。可他的嫡系新28、新29師,在緬甸作戰未觸即潰,劫掠民財卻毫不含糊。宋希濂直白地稱其根本不是兵,就是一群土匪!逃回國後張被撤職,所部遭裁撤。9月7日蔣卻任命他為24集團軍副總司令,不降反升。後來蔣任命黃埔教官劉峙做淮海戰役總指揮,就連國軍將領都嘆息:派不出老虎就派只狗,怎麼派了頭豬來?老蔣如此治軍,可想而知它的戰鬥力能有多強。

自1928年以來,老蔣一直指揮不動國民黨系列各支雜牌軍,唯有依賴中央軍才能實現他的統治,這是國軍中始終抹不去的「嫡系」印記。史迪威依據其過去在華閱歷以及緬北作戰的新見識初到重慶不久便向蔣提交了一份整軍報告,可見其爭權至少還有改造這支軍隊使其提升戰鬥力的良好願望。轉交這份報告的宋美齡直言不諱稱:「噢,那些德國顧問就是這樣向他建議的!」她指的是1934年漢斯.馮塞克特將軍提交過的整軍計劃。或暗示史迪威有前車之鑒這份新計劃仍會成為廢紙一疊,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應該說老史訓練部隊還是內行,如果國軍能採納他的訓練方式編訓國軍,怎麼說都是好事情,駐滇遠征軍的編訓成果足以證明。只可惜狂傲的老史要置換所有上校以上軍官,全部由美國軍官接替,這個異想天開的帝國主義者碰上老蔣頑固的民族主義,除了撞出火花啥事都辦不成。只能用「一個巴掌拍不響」來形容,一門心思要指揮權的史迪威,正好硬撞老蔣的敏感之處,動不動就揮舞「租借物資」大棒相要挾,終歸好事沒成幾件,壞事倒成一堆。

在孫、廖兩師駐印練兵時期,史迪威竟然要以美國軍官換下全部營級以上軍官!這等最愚劣的帝國主義主張企圖把中國軍隊變成殖民地軍隊,如英印、英緬軍之類,理所當然會遭孫、廖堅決抵制,繼被老蔣否決這才未能得逞。而派來訓練大兵的美國教官只是照搬美軍校那些基礎訓練科目,除了器械操作、通訊衛生等可算是新東西而外,其餘跟中國軍隊訓練科目差不多。孫立人認為不夠,自行按照他入緬後構想的熱帶雨林作戰模式安排額外訓練,專攻雨林作戰所需要的攀爬、泅渡、穿插等實戰本領。美國總教官曾為此大發雷霆,所幸孫立人畢竟有仁安羌之戰打出來的威名,史迪威也算明智未予制止。

事實上,孫立人的新38師從1932年就開始按照孫氏編排的科目嚴格訓練,其後又經海州、都勻兩處訓練營苦練,其成效早在淞滬抗戰時就經過實戰檢驗,戰績乃是參戰各部最優秀的。入緬後仁安羌一戰能以千餘兵力攻堅大勝日軍7000餘眾;被當作炮灰掩護中英各部逃跑,繼續成功完成了任務,戰畢居然還是中英各部建制最完整、軍容風紀最嚴明的一支隊伍,其代表隊還在印度盟軍各路比武競技賽中力拔頭籌,絕非偶然!孫氏這些自編的訓練科目也是根據入緬後的實戰情況精心設計的,事實證明它奠定了新38師輝煌戰績的基礎。史迪威只能說命好,若沒遇上孫子後人統率的這支隊伍他頭上的虛榮根本不可能存在。

不去探究老蔣內心如何盤算,竊以為東磐兄論說軍隊指揮權無涉國家主權是不成立的。軍隊指揮權若無涉國家主權,那麼還有什麼能算是國家主權?1918年初史迪威在法國就曾親歷美國遠征軍司令潘興將軍拒絕英法要求美軍交出指揮權之事,唯一理由即是涉及美國國家主權。後來戰場形勢不利,只有協同作戰而無統一指揮的聯軍被魯登道夫將軍指揮的德軍突破防線損失慘重,這才迫使聯軍成立法國福熙元帥為總司令的統一司令部,美國亦同意其軍隊「暫時歸聯軍司令部調遣」,儘管美軍建制依舊仍屬主權讓渡。

二戰時盟軍統一歸艾森豪威爾主持的司令部調遣,蒙哥馬利儘管喋喋不休、戴高樂儘管趾高氣揚,但因政府讓渡了這份主權,他們也只能服從艾克調遣進行戰鬥。以上均屬於主權的讓渡,絕非無涉主權的行為。主權是可以讓渡的,但需合情、合理、合法、自主決定,否則就屬於受到侵犯。東磐兄若說老蔣把持的國民政府讓渡主權之是是非非可能更合適,去論說軍隊指揮權無涉國家主權就有失偏頗。哈佛史學大家費正清後來評述說:「羅斯福總統在1944年竟然提議由史迪威將軍指揮全部中國對日作戰部隊,這無疑是整個帝國主義歷史中一個登峰造極的時刻。」可見,軍隊指揮權無涉國家主權乃是東磐兄獨家見解。而這個主意正是史迪威出的,他是「整個帝國主義歷史中一個登峰造極的時刻」的始作俑者!

(未完,待續)

(續二)

第三,說「史迪威在人格和專業素質上,到底值不值得肯定」過於籠統。任何人在人格和專業素質上都是魚龍混雜的,不能一概而論。即便如希特勒、斯大林、東條英機那類人,都有其人格優點和專業素質的特長,只能以其行為效果為依據判斷善與惡、罪與非罪。具體到史迪威,若以「雷鋒精神」作標尺去衡量,確實可圈可點。身先士卒、體恤下情、帶病堅持工作之類,足以戴朵大紅花拍照掛在光榮榜里。但若以三星乃至四星將軍、中國戰區總參謀長、駐中印緬戰區美軍總司令去衡量,至少是不稱職的!而他在本寧堡軍校獲得的「醋酸喬」雅號,則彰顯了他的人格缺陷,偏偏他還引以為榮,這缺陷就奠定了他必然失敗。就連他的政治盟友、美國駐華大使高斯都認定他不適合留駐現職,這就不是別人的問題而是他自己的問題了。即便一個公司的高管,如果里里外外都處不好關係,還怎麼開展工作?討論「值不值得肯定」有意義嗎?

能為其「人格和專業素質」作肯定背書的,似乎僅有率領百餘人經過三個星期的長途跋涉,「一個都沒少」地到達印度,風頭早已出盡頌歌也唱得夠多了。然而,這是一位身負中國戰區總參謀長、中印緬戰區美軍總司令所應該做的事情嗎?英國軍官們就此送給他「美國陸軍最優秀的三星級連長」雅號,陳納德將軍則坦率地評價說:「如果他是一名連長或營長,他只需對其直接指揮的部隊負責,這種行為確實值得稱道;可是作為身負重任的亞洲美軍指揮官和中國戰區參謀長,他擅自離開部隊並三個星期音信皆無的行為,則是一種令人震驚的無知和不負責任。」這個評價基本客觀。作為中國戰區的總參謀長、緬甸盟軍總指揮,放棄職責率領百餘人玩蒸發遊戲,自始至終居然沒給他的總司令哪怕拍一個電報!直至6月4日美駐華軍事代表團馬格魯日將軍轉告老蔣說史已經抵達印度半個月了,老蔣暴怒也屬正常,若按軍法棄部潛逃本該槍斃!

僅說一條:孫立人率新38師比史迪威一行晚幾天抵達印度。但因史迪威未予安排,英國東方警備軍團軍團長艾爾文將軍竟要將其繳械作難民處理!孫師官兵激憤不已,雙方有可能發生武裝衝突。孫立人一邊理性周旋,一邊選擇有水源、易守難攻的山坡紮營嚴陣以待。所幸斯里姆將軍正在英帕爾養病,聞訊立即出面告誡艾爾文孫師於英軍有恩,不可無禮:「對於新38師必須給以協助,絕不能乘人之危無禮相待。何況新38師戰鬥力極強,閣下的部隊根本不是新38師的對手,非但不能繳械,還將引出不幸後果。」艾爾文於是緩和態度,發電向總督韋維爾請示。韋維爾始終是極力反對中國軍隊駐紮印度的,又逢亞歷山大將軍恰在德里,聞訊立即趕赴韋維爾上將處,細數新38師仁安羌救援英軍壯舉,以及在色格、卡薩、溫早等地血戰掩護英軍撤退等功績,力勸韋維爾阻止艾爾文的愚蠢舉動,下令其優待該師,從而化解了一場可能的悲劇。

值得一提的是:史迪威在要求華軍各部撤退印度時曾與亞歷山大將軍和英緬總督商量,這兩位曾正式向史迪威表態:華軍撤退印度時必須解除武裝,按難民身份給予收容。他是事先就知道英國佬這個無理但合法的舉措的,本該提前同英印當局乃至更高層協商處理好這個問題的。不說他棄職責奔走的三個星期,既然先於孫部到達印度數日,卻沒做任何事情化解這個必然會發生的矛盾,只顧跑去德里對新聞界作秀,顯然不務正業嚴重失職!又所幸這支部隊是新38師,倘若換成另一支無此對英功德的部隊,如新22師,結果會如何?要麼屈辱地被繳械,要麼發生流血衝突。

史迪威對於中國抗戰危害大於幫助

史迪威對中國抗戰所給予的幫助,即使有,也不如他所造成的危害大。我們無妨探討一下史迪威對中國抗戰所起的作用,似乎比探討他的「人格和專業素質」更有意義。

史迪威持共和黨立場,對於民主黨總統羅斯福是不買賬的。受命赴華時就認為羅斯福「被迫跟一個在很多方面跟我們的敵人德國相像的政府結盟;這是一黨專制政府統治下的一群法西斯」。既然如此,他完全可以跟原擬派任此職的休.德拉姆將軍一樣,拒絕受命就是了,何況馬歇爾還有澳洲的指揮職位為他準備著。但他似乎違心地表示:「派我去哪,我就去哪」,不遠萬里跑來就任「一黨專制政府統治下的一群法西斯」的總參謀長。馬歇爾交待的任務目標只是「武裝和訓練在中國的中國部隊」,監管美援物資,使中國能夠對日作戰以拖住大批兵力減輕太平洋戰場的壓力。這也是羅斯福的旨意。可史迪威初來乍到就沒把中國戰場放在心上,全部精力都用在整一支隊伍自己玩,先想拿下緬甸建立功業,緊接著提出「打到東京去」的口號,這不但大大超出美國政府的授權,也無端提升了一系列支撐它的人員、技術與物資的需求標準,成了亞歷山大將軍說的「一系列麻煩的製造者」。

史迪威的自以為是膨脹得令人不敢思議,為滿足個人情緒宣洩他可以冥頑不化地置任何全局於不顧。當密支那終於拿下之後,中國遠征軍也即「Y部隊」的進攻卻受阻。當初他使盡各種招數逼老蔣開打滇西,為的是配合駐印軍進攻,減輕甚至阻止日軍分兵增援。英國人的骨頭他啃不動,就掄著「租借法案物資分配權」的大棒來敲詐蔣介石,銀樣蠟槍頭的老蔣其實已經被他成功制服了,對於史迪威3月27日所提要求完全滿足,我們下面就會說到。

到8月5日密城拿下,駐印軍反攻第一階段勝利結束,就連一直在等著看笑話的英軍也忍不住派遣第36英非師前來助陣以便分一杯羹,此外還擔負著阻止中國軍隊乘勝南下逾越他們給定界線的使命。照理,駐印軍應該趁勝揮師八莫、南坎,一方面修通史迪威確定的中印公路南線就差這一段;另一方面拿下滇緬公路重鎮南坎就切斷了滇西日軍補給線與退路動搖其軍心。日軍的兵力與軍需主要聚集在八莫到臘戌一帶,攻打八莫地區形成與遠征軍的夾擊之勢,令日軍第五十六師團腹背受敵。這是任何一個稍有軍事常識的凡人也能理解的事情。

然而史迪威忽然改變態度按兵不動了!國軍五個裝備最強勁的師加上各類直屬重裝、工兵等部隊皆休整待命,若算到10月14日實際出動,駐印軍休整3個月出頭!

我們無妨回顧1944年春季開始的印緬戰事。3月15日日軍第十五軍三個師團8.5萬兵力,連同後勤輜重運輸人員共計12人渡過欽敦江,21日翻越緬印邊界山脈進入印度。一時間風聲鶴唳,日軍大有攻陷英帕爾等地的氣勢。史迪威開始擔心駐印軍後路被抄,於3月27日緊急飛赴重慶,面談之外還書面向蔣提出兩項要求:

「馬上組織中國遠征軍,收復滇西地區,並沿滇緬公路南下北緬,與中國駐印軍協同,造成東西夾擊之勢,逼日軍撤出英法爾(即英帕爾)地區。/加派五十師和十四師空運到印度的雷多,這兩個師主要擔負警戒胡康河谷後方,協助英印當局保衛英法爾,防止入侵英法爾之敵,從清德溫江由大洛盆地偷襲胡康河谷。」

由此可知,日軍入侵印度英帕爾地區,著實嚇著了史迪威,要求國軍立即開始滇西作戰及增派兩個師的最終目的,都是「逼日軍撤出英法爾地區」;直接目標即「與中國駐印軍協同,造成東西夾擊之勢」。且不說這個判斷完全外行:第一,日軍在南緬尚有第二十八軍所轄第五十四、五十五兩個師團另兩個旅團約5萬人作為總預備隊,遠征軍無論怎麼打都影響不了英帕爾戰事,遠征軍發動攻勢充其量只能配合駐印軍;此外史迪威擔心日軍從英帕爾斷了後路,若滇西未取,駐印軍必腹背受敵,甚至有被殲滅之危險。滇西得手才有出路,至少可以挺進回國。第二,兩個師空運印度,確實可以保護駐印軍後路,但日軍旨在徹底端掉盟軍在印度的後勤基地是其目標,實現這個目標自然斷了駐印軍後路,無需為斷掉駐印軍兩個師後路分散兵力。如果高看老史的智商,充其量他在借題發揮嚇唬老蔣。

此前他派駐遠征軍的助手多恩已告知他中國遠征軍兵員缺額甚大,儘管經駝峰航線提供的物資用了一些裝備、訓練這支部隊,許多將領也迫不及待想投入戰場。但對於老蔣而言,動用如此巨大的兵力都用於替英國佬解圍並不情願,但也存在英帕爾戰役失敗必斷絕印中運輸線的危險,犯躊躇並不奇怪。日軍在中原也即史迪威說的「東部」正開展強大攻勢,可滇西緬北幾乎集中了國軍大部分精銳。據遠征軍第53軍130師師長王理寰回憶,當年僅集結在滇西的中國軍隊就多達40萬人。老蔣調如此大量的部隊入滇西,本身即蠢著,有人說不到滇西史迪威不給美援物資。暫不說實際上調去也沒得啥美援,老蔣稍微聰明點不如投史迪威所好,調二三十萬大兵去桂林逼他開訓「Z部隊」,助其向史汀生施壓,絕對是兩全之策。退一萬步說,中國的抗戰是全局,滇西緬北的征戰無論怎樣誇大其意義都只是局部,舍全局而顧局部、棄中心而就邊遠,必然是愚蠢的決策。

而史迪威卻巴不得東部失敗得慘些,如此既可以證明他預言準確,還可以打擊老蔣和陳納德,至於中國的國家利益他是不管不顧的。史迪威接連向馬歇爾告狀說老蔣不想打仗,馬歇爾再操縱羅斯福發來威脅性極強的電報,大棒只有一個:遠征軍不開始滇西作戰就斷絕美援!這是老蔣的軟肋,他終於飲鴆止渴,為了不失去美援,基本上也不顧東部--中國的基業所在。

可飛越駝峰運到的美援物資大部分被用於駐華美軍空軍及其他機構,裝備遠征軍的也只是剩下部分的多數,能給老蔣裝備國軍的更是極少部分。除去陳納德第14航空隊還能給日軍以沉重打擊之外,美援對於中國內地軍隊而言如同魚餌!若再將國軍精銳大部花在維繫美援通道之上,對於抗戰大業絕對得不償失。更重要的是,迫使中國遠征軍投入印緬戰事,蓋因史迪威的誤判及私心,並非那裡真有危及全局的險惡形勢存在。羅斯福、馬歇爾等美國高層,以不為殖民主義搶地盤為由,堅決不肯派正規陸軍涉足滇緬戰場,卻順從史迪威的叫嚷逼中國軍隊為英國殖民主義打仗,可謂偽善到了極點!

今日閱讀滇緬抗戰的輝煌戰績,我不得不說,那其實是民國走向敗亡的轉折點,美國佬包括史迪威在內,對於打倒「蔣家王朝」貢獻實在太大!毛說「要給一噸重的勳章」,以羅斯福、馬歇爾、史汀生、阿諾德、史迪威以及後來的杜魯門為符號的美國佬應該領取八百公斤,剩下的才能分給其他人。而這八百公斤里史迪威當領取一半以上!

見過老蔣之後的4月3日,史迪威約蒙巴頓和斯里姆在印度喬哈特空軍基地會面。史迪威對日軍入侵英帕爾地區憂心忡忡。他並不知道日軍能打進英帕爾平原是蒙巴頓批准、斯里姆將軍採納第四軍軍長斯克恩茲將軍建議所做的決策:放日軍第十五軍三個師團渡過欽敦江進入英帕爾平原才好全殲,他們的胃口根本不在於「擊退」!英軍從1月中旬獲得確認情報就開始謀劃,此時已有充分準備:還在3月5日日軍尚未開始出動時,英軍溫蓋特將軍就已指揮其「親迪部隊」近萬人連同大炮汽車等裝備空降緬甸中部日本第十五軍後方傑沙地區,原準備用於乘日軍渡江時東西夾擊。現在確定放日軍進入英帕爾平原再殲滅,斯里姆將英17師、第20英印師從緬印邊界易守難攻的大山撤回,溫蓋特的「親迪部隊」就因距離太遠使不上勁了。

史迪威被蒙在鼓裡,主動提出抽調新38師主力協助斯里姆保衛英帕爾。傲慢的蒙巴頓當即予以拒絕,明確表示如果讓中國人參與保衛英帕爾,那還不如讓日軍佔領它!斯里姆還算客氣,告知史迪威英軍完全有能力保衛英帕爾,日軍充其量不過能短暫地切斷部分鐵路、公路,至多不會超過十天就能恢復。他繼續隱瞞英軍在日軍渡江前及渡江時按兵不動,目的就是要全殲日軍而不是擊退它。斯里姆感謝史迪威的好意,但新38師是史迪威在緬北建立功業的實力保證,還是繼續留在緬北戰場為好。國內外不少著作甚至連老兵回憶皆因史迪威誤導,又因史迪威確實自作多情下達過要新30師防衛印度境內鐵路的命令,述及此事都說英軍蒙巴頓等將領驚慌失措,以及駐印軍新增部隊應英軍之邀參與保衛英帕爾之類說道,其實根本就沒影的事。英軍非但謝絕了史迪威的援助意見,鑒於3月24日溫蓋特將軍因飛機失事身亡,斯里姆盤算著既然「親迪部隊」對英帕爾作戰已幫不上忙,為避免分心乾脆將其交由史迪威指揮,算是做了個順水人情,也可算英軍為緬北作戰出兵近萬。

這回,史迪威得了斯里姆的保證並意外獲得「親迪部隊」指揮權頓時意得志滿,迅速決定將新30師調入緬北,149團跟隨廖師進攻孟拱河谷,另兩個團配合梅里爾指揮的美軍特遣隊作戰直至奔襲密支那。現在史迪威兜里有美英軍13000餘人加華軍三個師,有足夠的本錢撇開新一軍獨自創業。他下令偷襲密支那對孫、廖以及英國人都絕對保密,甚至除梅里爾、柏特納等幾個核心人物之外,突擊隊官兵都不知所以,老史要顯露一把自己的軍事才華!跟個孩子似的,挺搞笑,只是對於作戰官兵而言只能是苦笑。

英國人從緬甸撤回印度後並未閑著,他們在人事、軍需、兵員、運輸等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有效調整,尤其是中東的戰事勝利結束,皇家空軍大批東調,僅飛機一項就已達600多架。兼之美第十航空隊也已擁有600多架飛機,新建改建機場120餘處;陸軍也增配了精兵良將,後勤準備充足,與1942年時已經鳥槍換炮今非昔比了。日本人主動入侵英帕爾地區簡直是天賜良機,三個師團送上門來其實分散了兵力,遠比留在緬甸靜待英軍未來的進攻要愚蠢得多!但事出有因容後再述。斯里姆將軍在充分掌握敵我情況的前提下,制定了極有把握的作戰方略,並將最合適的將領安排在最合適的崗位。根本不像史迪威那樣濫用親信,連一個完整像樣的作戰方案都沒有,始終就是即興作戰。整個英帕爾戰役基本掌控在斯里姆的計劃內,是一次極其漂亮的「防守反擊」戰例,到7月10日,一敗塗地的日軍終於獲准踏上「白骨之路」撤退、斯里姆窮追猛打殲敵之時,史迪威仍在密支那城外一籌莫展!

(未完,待續)

(續三)

史迪威倒打一耙

也就在史迪威約談蒙巴頓、斯里姆的同一天,也即老蔣在接到史迪威要求的第六天,便按照史迪威第二項要求派出增援駐印軍的第14、50兩師登機赴印。因為是史迪威急需,所以空運順利,幾天之內就全部飛抵印度,進行換裝和短暫訓練編入駐印軍作戰序列。加上上年冬組建、已經空運印度的新30師,連同1943年12月志願入伍的以知識青年為主的近萬名新兵補充新一軍兩個師,史迪威掌控的中國駐印軍已有近十萬人馬。老蔣還顧不得雨季即將來臨,命令膿包將軍衛立煌率領兩個集團軍十餘萬人於5月11日渡過怒江開始攻勢作戰。

老蔣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100%滿足史迪威3月27日的要求做得夠可以的,儘管相當愚蠢。可換來的卻是老史仍不斷地向華盛頓誣告!

鑒於衛立煌滿腦子只有舊軍閥混戰時期陳腐的戰術思維,其指揮大兵團作戰也僅有中條山潰敗之記錄,只因他屬於蔣所謂「北伐時期的老人」便被委與遠征軍司令要職,註定要打拚耗戰。他所謂「香腸戰術」說起來好聽,然而具體實施起來卻是大兵團攻堅作戰,逐次增兵並無協調。龍陵是中心戰場,說是龍陵、松山、騰衝三地紮成一節一節分別圍殲,實戰與孫立人之圍點打援相反,致力於啃防守堅固的三地,而不是把圍殲長途奔襲的援兵作為重點。回望歷史,國軍中一大批軍師級「中青年幹部」確屬當之無愧的精英才俊,被老蔣麾下那些塗抹著北伐金漆的朽腐打壓著,無怪乎民國越玩越沒戲!

以87師打龍陵為例,打到第三天騰衝日軍還可以增援6000餘人來救助,堵截的卻只有一個營!結果是佔領龍陵老城的87師接連遭遇腹背受敵,反被逐東撤,直至離怒江只有3華里日軍止步才停下來,張紹勛師長引咎自裁,未中要害才免一死。休整一周後三個師再上,敵仍可由幾處調兵3500餘人反攻。7月13日,第71軍又集結五個師約30000兵力,從東、北、南三面向龍陵縣城一帶的日軍據點發起第二次圍攻。遠征軍整個滇西作戰就是一場有勇無謀的拼耗,膠著而又慘不忍睹。

打到8月初駐印軍已經攻佔了密支那,而史迪威卻不準駐印軍向八莫、南坎進軍了!這使日軍得以喘息。他徹底背棄了自己於3月27日所提出的遠征軍「與中國駐印軍協同,造成東西夾擊之勢」的主張,任由日軍集中優勢兵力對付遠征軍!

8月19日,察覺無後顧之憂的日第三十三軍據此改變作戰計劃,對駐印軍取守勢、向遠征軍發動攻勢的《斷作戰》計劃確立:「軍要將主力集結於芒市周圍,在龍陵方面擊滅遠征軍主力之後,前出到怒江一線,在援救臘勐、騰衝守備隊的同時,切斷印中聯絡路線。」隨即調第二、四十九兩師團主力由南坎移師北上芒市,指揮機構亦從緬甸新維遷到芒市。在必要的後勤準備完成後,9月3日開始向北進攻。

來勢洶洶的日軍主力15000人沿滇緬公路奔襲龍陵,衛立煌本應設置大批機動部隊擔負伏擊、圍殲來援日軍之責,而僅用少量部隊蠶食各據點。反倒是大批部隊陷在攻城陣地上,少量部隊阻截援兵,使日軍增援輕易地與龍陵守敵合力作戰,更加劇了攻城難度。兼之史迪威留在遠征軍擔任「總監軍」同時還掌管軍需大權的助手多恩,居然把遠征軍的食品、彈藥貯存在離前線三百多公里處,開戰後無論怎樣努力也無法及時將其運抵前線,因缺糧少彈也嚴重影響了遠征軍的作戰。能推諉的借口只好說松山未拿下卡住了滇緬公路,其實根本在於物資放錯了地方。十餘萬大軍都能順利渡江上陣,就連多恩本人也能坐吉普車繞過松山去前面的指揮部,一個日軍陣地就阻止了糧彈輸送?為彌補此項嚴重失誤,史迪威的司令部下令第14航空隊除配合遠征軍地面作戰展開空襲、護衛並無敵情的成都機場之外,還得承擔轉運軍需任務。390架戰機被老史下令調用,陳納德只有90架戰機可用於東部!進一步削弱了對兩湖一帶推進「一號作戰」日軍的打擊。

老蔣急於解救龍陵頹勢,請史迪威發兵攻八莫、南坎,如此日軍將首尾難顧,對駐印軍而言此刻也是最佳戰機,正符合老史3月27日書面要求中「造成東西夾擊之勢」條款。然而此刻史迪威滿臉得意,毫不猶豫地予以拒絕,說他的部隊需要休息。老蔣氣得七竅生煙,卻毫無辦法,當初將駐印軍指揮權「無限制條款」授予史迪威,老史告急時老蔣很快就滿足了史迪威的全部要求,如今駐印軍閑得無聊卻被史迪威扣住不準打仗!許多史論都在嘮叨史迪威喊打喊殺,老蔣畏戰,整個兒黑白顛倒!恰是史迪威在最關鍵時刻扣住駐印軍不準配合作戰,看著遠征軍同日寇廝殺傷亡慘重戰勢緊急而無動於衷。

情急之下,老蔣9月初增派勁旅第200師上陣參戰,又從各地徵得新兵萬餘人補充遠征軍,就連稚氣未脫的「少年兵」都大批調來衝鋒陷陣。而日軍傾抗戰以來最大兵力展開的「一號作戰」正威逼桂、黔,其作戰計劃明確了作戰目的:「將美國在桂林和成都的B29轟炸機基地,在轟炸日本本土之前,對其基地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打碎中國軍隊的脊梁骨,迫使其政府喪失鬥志」;「打通中國北方到印度支那的交通走廊」。

日軍最為擔心的是:「緬甸遠征軍的大約一半,即6個軍,16個師左右,可能在衡陽失守前後調往湘桂方面,雖然這與緬甸北部地區的戰局演變也有關係,但還必需估計到這個情況。」由於史迪威的作用,日軍這個擔心落空,雲南方面連一兵一卒都沒能東調,日軍苦戰克衡陽後得以在桂、黔勢如破竹。當然這也與老蔣的愚蠢有直接關係,他沒有魄力掙脫史迪威乃至美國官僚的壓力,一直被牽著鼻子走。他若下令遠征軍穩紮穩打不急於求勝,如日軍計劃所擔心的調幾個軍到東部,湘桂至少不會失守如此之快!此乃另一話題,這裡點到為止。

史迪威再倒打一耙

史迪威以拿下密支那為其豐功偉績顯擺了一個月後,於9月6日飛到重慶,8日老蔣繼續向他提出要求發動駐印軍對八莫的攻勢,以助滇西扭轉頹勢,史迪威仍幸災樂禍堅持不肯發兵。史迪威還扣住租賃物資不給國軍以補充,他下達的命令是未經他本人審查一槍一彈也不準撥給任何中國部隊,寧可放在倉庫里生鏽。衡陽作戰極其艱難時陳納德將軍曾請求將歸屬第14航空隊的軍需撥1000噸給薛岳,史迪威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並對他留在重慶的參謀長赫恩將軍說:「讓他們自作自受吧」。

中國軍隊40萬精銳被膠著於滇西戰場,東部面對日軍抗戰以來最大攻勢一敗塗地。這使赫恩將軍對史迪威如此冷漠地對待日寇的攻勢也覺得太過分,告誡道:「對東部局勢一再採取拖延的態度,我認為是不正確的。」但史迪威就是不為所動,赫恩只得奉命發電報答覆陳納德:「已充分考慮了你提出的為衡陽守軍提供一千噸物資的建議。但史迪威把他對事態發展的見解通知了我們,他正想讓東部出醜,因而不想採取任何行動。」眼看著據守衡陽的第十軍缺糧少彈,陳納德退一步請求批准給五百噸,史迪威仍然不準,直至8月8日衡陽陷落。作為中國戰區參謀長的史迪威其主要職責本該協助蔣總司令協調中國抗戰全局,但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緬北作戰去了,為了這個局部不惜犧牲全局,算是幫助中國抗戰還是與日寇裡應外合破壞中國抗戰?

通過駝峰航線運到中國的物資,從1942年至1944年9月,交給中國遠征軍的武器為:衝鋒槍2724支,步槍20000支,機關槍663支,迫擊炮284門,火箭筒524具,山炮302門。何應欽說:「多數空運到中國的軍火,都是提供給駐華美國航空兵的,交給國內400萬國軍的只有1706支衝鋒槍,1000支步槍,96門山炮和351挺機關槍。」除了駐印軍確實全副美械之外,可憐幾十萬遠征軍除了200師發過膠鞋之外仍是「草鞋兵」,大量十幾歲的娃娃兵在滇西拚命,當時都有軍歌《少年兵》了:「我們少年兵,我們少年兵,精忠報國肯犧牲,明天上戰場,明天上戰場,殺盡鬼子強盜兵,看國旗飄揚多美麗……」原日本兵早見正則回憶7月25日松山滾龍坡之戰:「炮聲一停,敵人已經攻到眼前,衝過來的敵人,有很多是連嗓音都還沒有變化的少年,他們呼喊著稚嫩的聲音沖了上來。」諸多文字和影視對於遠征軍的「美械」描述大抵只是憑想像,參戰的遠征軍18個師全部美械即使集中使用也不過能部分裝備兩個師而已,抗戰老兵回憶衣衫襤褸的遠征軍與裝備整齊的駐印軍會師場景介紹並不止一兩篇。而英軍截留的租賃法案對華援助物資卻裝備了21個師!

直至9月13日,休整補充完成的日軍眼看就要進攻桂林,史迪威坐不住了,他先飛到昆明陳納德處,然後與陳納德一道飛桂林,在他管轄下的倉庫里終於同意撥付500噸物資給國軍,而他在重慶的指揮部已下令開始破壞桂林的機場與倉庫了!因時間緊迫,囤積已久的物資除了幾噸運往昆明之外,剩下的物資史迪威下令銷毀,主要是難運走的汽油,以免落入日軍手中。不可思議的是,這些物資都是經駝峰航線運到昆明,再以各種方式運到桂林的。因為史迪威要在此設立另一處訓練基地,搞一支「Z部隊」出來歸自己指揮。但美國陸軍部否決了再為中國培訓裝備30個師的計劃,遂閑置。如今又要返回頭運回昆明,只是飛機不足只能運走少量。而陳納德因缺乏汽油經常停擺或削減出擊次數與規模,6月4日蔣曾出面請史迪威撥給14航空隊汽油用量,以利空襲打擊一號作戰的日軍,被拒。史迪威在當天的日記里說:「想要為第14航空隊騙到汽油,他想要的是整個世界,卻從來不知回報」。美國《時代》雜誌記者西奧多.懷特1944年6月的報道稱:「鳥兒在印度境內的B17飛機排氣口裡做窩,可中國在哭喊著渴望空軍力量。」可知老史濫用職權到了何等驚人的地步!到此時數萬加侖的汽油及其他物資全都付之一炬,這是一個駐華美軍總司令應有的作為嗎?

在處理完桂林的事情後,史迪威飛回重慶去繼續跟老蔣爭奪中國軍隊的指揮權。國軍方面則將此刻才獲得的500噸物資趕緊車拉船載搶運到貴州獨山。老蔣的小算盤也足夠惡劣,他本可以按照陳納德的意見就近撥給薛岳的第九戰區,只因薛岳不那麼聽話馴服,老蔣寧可捨近求遠運走,繼續不給薛岳部以合理的補充,儘管薛岳的第九戰區正處於對日作戰的中心。直至日軍11月打到獨山,這批物資以及徵用汽車從重慶運來的物資仍在獨山的倉庫里,搶在日軍到達前美國情報局特遣隊銷毀了這兩千餘噸美援物資,美國新聞界於是滿世界報道說蔣介石囤積五萬噸物資不給軍隊拿去抗日,留待以後打內戰!補充一句:之所以聚在獨山,是因為黔桂鐵路那時只通車到此。

史迪威以老蔣心急火燎要他進攻八莫地區為籌碼,在與馬歇爾充分協調後正式向老蔣提出要全中國軍隊的指揮權。他甚至替老蔣起草了給自己的指令:任命其為民國陸空戰鬥司令;授權他組織對日軍的反攻;改編和調遣中國軍隊,包括任免軍官的決定權。所有這些權力「均不受指揮官或者省以及戰區界限的限制」,似乎勢在必得。他還下令部下起草了做總指揮的幾個命令與文件。其實早在7月上旬,史迪威同馬歇爾就商討過這件事,馬歇爾可謂「為朋友兩肋插刀」,提議升遷史迪威為上將,居然把當時尚未攻下的密支那作為其「在歷史上留下輝煌一頁」記入功勛簿,並促使羅斯福總統發來內容近似的電報,同時告知蔣升遷史迪威之事。大概史迪威大叔認為現在已經水到渠成了吧?

幾乎被史迪威逼瘋的老蔣則反過來給史迪威下了最後通牒:若不下令駐印軍停止休整並在一周內發動對八莫一線的攻勢以牽制日軍,減輕龍陵戰場的壓力,他將立即下令撤回遠征軍用以防衛昆明。而且,駐印軍已經無需如此大的兵力,需要將新六軍調回內地抵禦日軍攻勢。老蔣自以為捏住史迪威的七寸了:這招可使史迪威千辛萬苦整出來的「利多公路」成廢物,他的光輝也就不復存在。兩個傻逼繼續鬥智斗勇!也就在史迪威與老蔣頂牛之時,繼8號攻克松山之後前線又報告於14號拿下騰衝,何應欽亦告知繼續向Y部隊補充一萬兵員。史迪威據此認定老蔣撤軍之言已無可能,故意留著龍陵圍而不攻卻是可能的,於是在收到老蔣通牒的日記里寫下「這個瘋狂的雜種。」「他想放棄這個地方並讓這整個工程都報廢。不可思議。」他扣住駐印軍不準作戰就可思議嗎?

未能如願的史迪威9月15日發電報向正在魁北克與羅斯福、丘吉爾一起開會的馬歇爾告狀,他隱瞞了老蔣已調遣其精銳200師加入遠征軍作戰以及向遠征軍補充兵員一萬人之事,愣說老蔣不肯增兵。不知是否也算人格高尚?更荒謬的是,還隱瞞了他拒絕老蔣要求駐印軍停止休整立即向八莫方向展開攻勢這個前提,告狀說老蔣要從薩爾溫江流域撤軍,不願繼續進攻。對於東部形勢則完全編造謊言稱:「我現在確信華東的災難在他(蔣介石)看來根本算不了什麼,認為日本人在那個地方不會再騷擾他,並且設想他會躲在薩爾溫江戰線後面安安穩穩地等著美國來結束戰鬥」,似乎老蔣欲遷都密支那。當然主旋律還是請馬歇爾動員羅斯福強迫老蔣授予他全部中國軍隊的指揮權。

(未完,待續)

(續四)

馬歇爾收到此電立即讓部下依據史迪威的意思起草了羅斯福給蔣介石的電報,以命令的口吻訓斥了老蔣並曉以利害之後說:「你目前能夠阻止日軍達到其在中國的侵略目標的唯一辦法是立即增援薩爾溫江部隊,繼續使他們發動進攻,同時立即使史迪威將軍能不受限制地指揮所有中國軍隊。」馬歇爾把這份電報塞給忙得不亦樂乎的羅斯福簽字,然後於18日發出。事後羅斯福詭辯說他正被丘吉爾糾纏不休,沒細看就在電報底稿上籤了字,頗有抱怨馬歇爾之意,天知道究竟是咋回事!

真正不可思議的是,四個多月以來遠征軍一直在滇西拚命進攻,老蔣更是下達過「限9月上旬收復松山」、「騰衝必須在9月18日國恥紀念日之前奪回」,否則就拿軍指揮官「軍法從事」的強硬軍令!而且現在松山、騰衝都已拿下,龍陵也正在激戰,拿下它指日可待之時,史迪威還如此報告,是否屬於卑鄙下作之勾當?

此時無戰事的只有駐印軍,扣住駐印軍不準進攻的恰是史迪威本人。真是惡人先告狀了!

更微妙的是,馬歇爾也不可能不知道遠征軍幾個月來持續不斷的攻勢作戰及不斷取得的戰績,阿諾德就曾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遠征軍渡過怒江開戰是遠東戰場的最大行動。卻仍按照史迪威的謊報起草電報稿;羅斯福也不去查實就胡亂簽字;馬歇爾竟然將電報不是直接發給老蔣或中國有關機構,而是發給史迪威讓他轉交蔣介石。此乃馬歇爾的損招,要給他的老朋友老部下出一口鳥氣?這不啻捅老蔣一刀再在傷口上抹鹽!馬歇爾為袒護老朋友史迪威一步一步扭轉了羅斯福的對華政策。號稱憲政民主的美國這個階段烏龍事很多,尤其是在對華政策上,本文暫且按下不表。塔奇曼評述說二戰時期軍人左右了美國的外交政策,而戰爭又使美國人忽略了這個錯誤。確實是相當準確的評述。

接下來的進展那些歷史著作各種書刊雜誌記述詳盡,我們也就不在此嘮叨。小人得志的史迪威不顧赫爾利等要員的勸阻,趾高氣揚地拿這個電報在老蔣面前耍了一通威風,還在給老婆的信里、日記里好好宣洩了一通,得意忘形之態彰顯無餘,什麼人格、尊嚴、體面都忘到爪哇國里了。只是這回史迪威得意過頭了,他做夢也想不到換來的是老蔣發威,無論馬歇爾等如何挽救,他鐵了心這回一定要趕走史迪威。

在史迪威終於明白形勢已經不妙之後,10月10日,趕在民國國慶這天終於下達了指揮部第18號命令:駐印軍與英非軍第36師向八莫方向攻擊前進。請注意,此時經騰衝、松山等地激戰日軍萬餘精銳及儲備均消耗得差不多了,不得不於9月14日下令停止進攻,23日殘敵數千餘退守芒市,拿下龍陵已無懸念,駐印軍此刻才開始的攻勢對遠征軍作戰已經沒有配合意義了。反過來,日軍退守無疑又增加了駐印軍克敵難度,只有最愚蠢的指揮官才會如此作戰,可它正是史迪威的傑作!我們不去揣度史迪威下攻擊令有沒有挽回他的政治頹勢的主觀因素,似乎這個「第18號令」也不那麼吉利,羅斯福18號這天「直接肯定地」下令調回史迪威。而馬歇爾們也不動聲色報復蔣介石,最終倒霉的還是中國。

回顧史迪威中國抗戰的某些作為

*薛岳的第九戰區因使用國產無線電通訊設備經常出故障甚至壞掉,所帶來的通訊中斷已經對作戰造成極大損害。為了保障作戰通訊順暢薛岳自己出錢請陳納德為其在美國購買50台美製V-100電台,陳很熱心地為之聯繫採購,甚至籌辦無線電培訓班擬培訓這些設備的操作人員。史迪威連這種順水人情也不肯做,因為這種電台屬於軍用物資,他的司令部一紙公文就禁止這些電台運來中國。

*不光薛岳,就連陳納德的第14航空隊急需建立一批情報網站,以利為空中打擊日軍獲得更精準的情報。美國戰略情報處主任多諾萬將軍認為非常必要,批准提供這批無線電裝置,史迪威竟然也禁止將其運進中國,免得給陳納德再造輝煌。至於對中國抗戰的利弊,史迪威不予考慮。

*1944年10月下旬,魏德邁接任史迪威就職中國戰區參謀長之後審查租賃法案物資清單時,發現有5000輛計劃中的道奇卡車沒有提供,而中國戰場因卡車嚴重缺乏已經導致運輸困難一直無法滿足作戰需要。(這年1月,為美國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計劃修建成都新津機場,國府下令徵用所有民間汽車,就連路過成都的汽車都扣下為之服務,最高達1236輛;4月,急征汽車800輛,緊急運送美駐華空軍作戰物資;6月,國府下令10日內急征汽車400輛,由重慶運輸1200噸物資增援湘桂前線;7月,在川黔兩省急征汽車800輛供三項軍事運輸;9月,再急征汽車600輛,從重慶運輸作戰物資赴湘。這種急征民用汽車無疑嚴重損害了中國經濟。)魏德邁迅速向美國外經處提出要貨申請,可外經處主任H.威勞爾卻告知魏德邁:早在一年前外經處就提供過這5000輛卡車,是史迪威斷然拒絕接受,所以才沒能實際撥給。

*而魏德邁審查空軍飛機情況時,驚訝地發現本該交付中國的75架運輸機居然一直被英軍截留使用!斯里姆將軍當時正在籌備英軍反攻緬甸戰役,不願交出這批史迪威已經默認其使用的飛機。怒不可遏的魏德邁根本不理會斯里姆的抗議,下令美軍飛行員將已經裝上飛機的英國物資全部就地卸下,立即將飛機飛往昆明。

*成都機場完工後,美軍B29遠程重型轟炸機進駐該機場。為了以後轟炸日本本土穩當可靠,需進行實驗性轟炸。陳納德認準此為難得良機,建議去轟炸日軍在漢口的補給基地,如此可以有效地阻滯乃至破壞日軍在華攻勢。然而史迪威予以拒絕,機群寧可飛往曼谷轟炸沒啥意義的鐵路工廠,也不準協助中國抵抗日軍攻勢。魏德邁接任以後,陳納德試著再次提出請求,魏聽取彙報後認為非常合理,馬上批准可動用一百架B29,按陳納德提供的漢口等地日軍目標進行毀滅性轟炸。僅12月18日一次出動77架B29轟炸漢口,日軍的基地、軍營、碼頭、倉庫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損失慘重。陳納德的B24、B25則不失時機轟炸長江艦船及陸路交通設施,有效地打擊了駐華日軍。戰後日軍駐華中司令高橋中將承認,因美國空軍轟炸導致駐華日軍作戰物資損失了一半,華南日軍頓時陷入嚴重缺糧少彈狀態,口糧降至每人每日150克大米之地步,不得不決定從黔桂粵開始撤軍。而這類轟炸本可以提前六個月進行,那樣的話日軍能否一直打到黔南,各人自己去想。

以上幾個案例只是史迪威對中國抗戰玩的部分陰功,他濫用職權已經到了駭人聽聞的地步!兼之他滿腦子一戰時期地面戰理念,與陳納德主張的空中打擊理念格格不入。這本來不應成為大問題,經過商討各擇其優無疑可得出最佳配合方案,對於打擊日軍這個共同目標只有利而無害。身為駐華美軍最高指揮官的史迪威理當姿態更高,顧全大局。關鍵在於史迪威那種乖戾的性格左右了他的狹隘的心胸,兼之又有馬歇爾、史汀生、阿諾德這樣的高層官員一直在出格地偏袒史迪威,讓他在中國胡作非為不光給中國,同時也給美國造成重大損失與犧牲。

關於駝峰航線

我們先檢討著名的「駝峰航線」。這條現在已經成為中國抗戰敘事中經典華章的航線,既是抗戰時期中國獲得對外聯繫的唯一通道,又是中美軍人可歌可泣的拼搏故事之典型。但其中包含的疑問與貓膩,卻鮮少被人們提及。

駝峰飛行有南北兩條主航線,南線無超高山嶺飛行安全基本不成問題,更兼降低飛行高度每機載貨量可增加許多。1942年2月羅斯福料定仰光很快就要失陷,批准阿諾德將軍的建議開闢印中航線,並在國會發表公開講話稱:「日本人可以切斷滇緬公路,但是我要對英勇的中國人民說,無論日本軍隊的侵略多麼嚴峻,用飛機空運物資給中國軍隊的路線將會很快被發現,在本次大戰中,我們將永遠記住是中國人民第一個站出來和侵略者作鬥爭的。」隨即,布里爾頓率美軍第10航空隊從澳洲調往印度,其參謀長奈登將軍所提方案:飛機飛行200空里運送物資到密支那,然後裝船運到八莫;再由汽車經南坎上滇緬路運抵昆明。由於那時飛機嚴重缺乏這無疑是最高效、經濟且易行的方案,並非種種說道認為的從密支那上空飛過,直飛昆明。日軍佔領密支那就掐斷了這個尚未開始使用的降落點,並沒掐斷空中航線,是盟軍自己嚇著自己改道飛北線的。

飛北線,飛機必須飛越最高7000米的高山峽谷,複雜的氣流狀況更使當年的飛機很難招架。於是就有很多悲壯的故事,主要是飛機失事導致的損失與犧牲,各說不一,取戰後美國官方的數據:美國空軍在持續三年零一個月的駝峰空運中,共運輸各類戰爭物資65萬噸;損失飛機468架,最高一夜墜毀19架,平均每月達13架;犧牲和失蹤飛行員和機組人員共計1579人。中華航空公司損失飛機48架,犧牲飛行員168人。這條航線的損失率甚至超過歐洲戰場上對德國轟炸的損失率,而篤信杜黑、米切爾「轟炸決定論」的美英戰略空軍,直至1943年冬都是無戰鬥機護航「裸炸」德國的!這就產生一個問題:日機襲擊與駝峰失事哪個危害更大?

壓倒一切的歷史敘事都是如此介紹的:之所以要捨棄安全的南線去飛如此危險的北線,蓋因日機利用密支那機場起飛襲擊所以「鋌而走險」。但若仔細推敲就不難看出:日軍進攻領緬甸時有飛機近500架,被飛虎隊和英國空軍擊落擊毀300多架,之後補充戰機使其總數達277架。以最普遍的零式戰鬥機為例,其升限6000米,不帶副油箱航程2220公里,帶副油箱3300公里。那麼,即使駝峰飛機飛北線也只退讓了200空里,並沒能逃出零式飛機的攻擊範圍。實戰中直至1943年10月,日機都在不時空襲印度的運輸航空隊基地,並襲擊零散的駝峰運輸機,最後一次襲擊在1944年1月,日機8天內擊落15架運輸機,可知實際上飛北線並不能避免日機侵襲。或者日機不願意到如此危險的空域去冒險襲擊美機,故遭日機擊落的飛機尚不到失事美機468架的零頭,這就像杜聿明率領第五軍躲進野人山葬身林莽的官兵十倍於戰死者一樣!

實際上日軍戰機基本上從未使用密支那機場,它剛失陷布里爾頓就下令對其進行系列轟炸,基本將其摧毀,日軍不得不另修簡易跑道以供轟炸保山等地的飛機臨時起降;10月比塞爾又命令陳納德23大隊對密支那、臘戍的空機場進行轟炸,那些彈坑直至盟軍收復時仍未填完。日軍的空軍基地在泰國的清邁和緬甸的東吁,因為密支那離中印都近,日軍也懼怕來自兩邊的空襲同樣在迴避危險,沒打算使之復原;美國戰略情報局組建101特遣隊曾以摧毀密西機場為目標,結果並無針對機場的任何襲擊記錄,此處無物可摧,他們只得到處摧毀日軍的交通運輸系統;當中美聯軍偷襲密西機場時,一個日本空軍人員都沒有,荒廢的機場僅有一架早已報廢的運輸機軀殼,而我軍也是在搶修過損毀的跑道才得以起降飛機的;八莫的機場也只有兩架因缺少零部件而擱置許久的零式戰機,此外緬北各機場均無固定的日本空軍駐紮,僅在執行任務時作為前進機場臨時起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襲擊過中印間航線和相關機場的日軍戰機是從密支那機場起飛的。

1942年10月上旬,陳納德曾電告史迪威及其空軍助理比塞爾准將:日機即將轟炸昆明和印度汀江空運基地。但一貫蔑視陳納德的史迪威和比塞爾並沒當回事。隨後,空襲昆明的日機遭到陳納德第23戰鬥機大隊迎頭痛擊一顆炸彈也未能扔到昆明;相反空襲印度汀江卻大獲成功,比塞爾麾下第十航空隊駐紮此地的40架P40僅有兩架起飛迎戰,在地面被炸毀12架P40和10架運輸機。暴跳如雷的比塞爾當天半夜電令陳納德次日轟炸密支那與臘戍機場作為報復,儘管陳納德指出那裡並無敵機,但比塞爾不予理會。他是史迪威授權的中印緬空軍總指揮併兼第10航空隊司令,正在進行轟炸香港和廣州的陳納德只能服從命令,中斷對華南的任務派機用經駝峰航線運來的汽油和炸彈,返回數百英里去轟炸兩個空蕩蕩的機場。這裡本不是陳納德負責的地盤,第十航空隊就近飛來轟炸既是職責也更划算,但比塞爾偏偏不這麼干。

比塞爾早在1931年就是陳納德空戰理論的論敵,宿怨頗深。1942年3月奉派安排杜立德機群轟炸東京後降落衢州機場事宜抵重慶,與史迪威一拍即合竟然不向中方以及陳納德透露任何訊息,卻熱衷於協助史迪威收編飛虎隊。直至4月18日杜立特機群因行動被迫提前故於雨夜飛抵華東上空,預定降落的衢州機場負責人陳誠的侄兒說,因未得指令當晚並未開放機場導航信號。比塞爾在原定機群快要到達之前的半夜12點才通知中方,那時機群都墜毀幾個小時了!原擬交給中國的16架B25轟炸機中,除8號機迫降於蘇聯遠東地區,5名飛行員被蘇聯當局羈押外,其餘15架墜毀於浙江10架、安徽2架、福建3架。他們本來可以被導航降落在我方控制的各機場,僅僅因為史迪威、比塞爾的「保密」而導致災禍!

(未完,待續)

(續五)

75名美國飛行員有5人迫降時喪生、8人被日軍抓獲,其餘62人被中國軍民救助脫險。有一架飛機竟然飛越我方數座機場才墜毀於鄱陽湖日佔區,被俘的飛行員3人遭槍殺。日軍對救助美軍飛行員地域的平民瘋狂報復,屠殺數萬之眾毀財無數!比塞爾是本該上軍事法庭的罪犯,只因其與史迪威沆瀣一氣故被留用充當其空軍助理,推諉說是杜立特機群提前抵達釀成悲劇,居然還升職且比功勛卓著的陳納德早一天晉級為準將並被史迪威任命為戰區空軍司令!

他和史迪威一樣認為駝峰航線不值得發展,當陳納德的參謀長庫帕上校批評史-比在印度實施消極防禦的空軍政策時,比塞爾竟以健康理由將其調回美國,陳納德的抗議非但不被史迪威接受,反而通過陸軍部一直打壓庫帕。而庫帕很快被駐澳洲的第5航空隊司令喬治.肯尼調去任參謀長,他所作陳納德式進攻性作戰計劃深受肯尼賞識,並迅即產生奇效,日軍艦船在馬六甲海峽及其周圍損失慘重,基本斷絕了日本通過南洋輸送作戰物資及援兵的通道,日本海軍1942-1943期間曾囂張地對東印度海岸進行轟炸,導致盟國艦船只得退縮西印度海港,至此也無法繼續。

舉凡看過電影《桂河大橋》的都應該記得,日本人因搶修泰緬鐵路並限於1943年12月必須通車,除日軍工兵1.2萬人外,還押送美英荷戰俘6萬餘人,以及東南亞民夫十餘萬人搶建鐵路的慘烈故事。這是一個怪象:盟軍為躲日軍飛機飛駝峰航線,而日軍為躲盟軍飛機搶建泰緬鐵路。另一方面的事實也足以證明日軍在緬甸並無多大的空中實力:總共277架飛機,包括偵察機、轟炸機與運輸機;盟軍挺進緬北全靠空運提供武器彈藥糧餉醫藥,運走傷病員,僅「親迪部隊」9000餘人連同各種裝備、車輛空運到緬甸中部敵後,大規模機群包括滑翔機均無遭日機襲擊之記錄;日軍飛機僅在第一次若開戰役時有過規模轟炸,其餘都屬偷襲。即使增援英帕爾作戰,也僅成功空投過500發迫擊炮彈;以上史實充分證明日軍飛機並未能對中印間航線造成多大威脅,只是史迪威為其地面制勝理論製造的借口。

統而言之,作為駐中印緬美軍總司令的史迪威,我們不去探究其居心,至少他稱職的話早就該下令第10、第14航空隊集中力量徹底摧毀日本空軍在越南、泰國、緬甸的基地,幹掉那兩百多架飛機,中印間航線哪裡還需要折騰到駝峰遭受如此巨大的損失?在史迪威未到任之前,「飛虎隊」靠僅有十幾架P40在泰國、緬甸上空作戰31次,擊落日機217架,可能摧毀43架;英國駐緬空軍戰機數倍于飛虎隊,擊落日機74架,可能摧毀33架。丘吉爾給緬甸總督的電報稱:「這些美國人在緬甸的水稻田上空所取得的勝利(如果不考慮規模上的差異),完全可以和英國戰場上的皇家空軍在肯特的蛇麻草地上空所取得的勝利相媲美。」英王也特地授與陳納德等帝國勳章。

英軍駐緬空軍司令史蒂文森在其緬戰第一階段報告中認為:「緬甸戰場上,在作戰中首當其衝的是飛虎隊的那幾個P40型飛機中隊,他們的訓練有素的飛行員,總是首先到達戰場,並有良好的作戰設施。在緬甸戰場上,被擊落的絕大多數敵機,是由他們擊中的。他們在作戰中表現得非常勇敢,贏得了兩軍的尊重。」他還敘述了丘吉爾所說「英國戰場上的皇家空軍」輝煌空戰損失率為1:4,而飛虎隊則為1:14!

這些看似無關的史實告訴我們:日軍在進攻緬甸初期以近500架飛機的優勢取得制空權,但損失巨大,僅剩飛機167架。1942年緬甸失陷迫使飛虎隊從緬甸及邊界基地壘允倉皇撤退到昆明,接著史迪威通過陸軍部強制解散這支戰功顯赫的隊伍,7月4日,220名隊員憤憤離去,剩下的5個飛行員、5個參謀和19個地勤人員被收編,另組成第10航空隊管轄下的第23戰鬥機大隊。日軍剩下的167架飛機卻奪取了緬甸至滇西上空的制空權。

1942年7月,中東英軍失守托布魯克,美軍駐印第10航空隊全部飛機與人員都調往中東,庫存的本屬中國的「租賃法案」也被運往中東和蘇聯,以救援那邊的戰場危機,就連本來交給陳納德組建23大隊的一個轟炸機中隊都連人帶機一併轉飛中東去了。8月,史迪威用比塞爾代替布里爾頓出任第10航空隊司令官,儘管美國又運來飛機派來飛行員與地勤人員裝備第10航空隊及駝峰航線,使之僅P40就有40架之多;10月又組建美國空軍駐印特遣隊,但在史迪威、比塞爾掌控下主動出擊打擊日本空軍的行動也就消失了,駝峰航線也極為慘淡。就在陳納德23大隊不但擊敗日軍飛機對昆明的空襲,還主動出擊成功地轟炸了日軍在越南的基地同時,日機對加爾各答的空襲迫使美軍機構向阿薩姆轉移。而日機跟著轟炸阿薩姆,美機連還手之力皆無,幾十架飛機被摧毀,印度基地一片狼藉。

這使得一直支持史迪威的阿諾德都極為惱火,迫使史迪威督促比塞爾改進駝峰航線現狀;而航空技術顧問弗蘭克.塞克萊爾年底向美國政府提交調查報告,認為中印航線的糟糕狀況並不是技術原因,而是因為史迪威、比塞爾都是空運計劃的「失敗主義者」。陳納德也通過威爾基給羅斯福提供他的計劃,羅為此作出總統指示,阿諾德也施加壓力,史迪威這才令比塞爾去抓,將駝峰運輸噸位提升了些,到年底總算達到千噸,但距羅斯福的要求相去甚遠。反之,同飛一條航線的中華航空公司卻幹得不錯,乃至有人建議將美軍駝峰運輸隊交給華航運作,阿諾德也贊同此議。史迪威立即否定這項建議,理由是軍人不能被平民指揮。他甚至反覆警告華盛頓不要使中國人對空運產生期望,「租賃法案」物資充其量只有5-10%可以通過空運送達中國,其餘的還得修公路予以解決。

因太平洋戰場的失利,日本已無力增派大批飛機赴緬甸戰場。1943年補充到277架飛機,卻維持了一年多的制空權!而這時段恰是史迪威掌控中印緬美國空軍時段,幾乎找不到第10航空隊打擊日本空軍及其基地的案例。我們有理由產生疑問:如果集中空軍力量打擊在泰緬的日機及其基地,還用得著飛越損失慘重的「駝峰航線」北線嗎?即使不去探討他那陰暗的心理因素,凡是陳納德主張的老史必反對,難道不可以認作中印緬美軍總司令的失職嗎?

實際上,1942年8月13日陳納德就向史迪威建言,以攻勢奪取緬甸制空權,從而保衛中印航線的安全。但史迪威不予理會,比塞爾則有恃無恐。10月8日陳納德只得經總統特使威爾基帶信給羅斯福,詳盡地陳述了發動空中攻勢奪取中印緬戰區制空權,從而保衛中印航線直至摧毀日軍地面戰鬥力的計劃。儘管或有誇張之言,但實乃應行之策。羅斯福將此信發給史汀生的陸軍部,招來一片噓聲,也即被否決。

1943年3月8日,羅斯福總統在決定將陳納德晉陞為少將以脫離比塞爾,並建立歸他領導的第14航空隊時,就指示將駝峰運輸的控制權從史迪威心腹比塞爾手上移交給陳納德。為給馬歇爾等留點面子,羅斯福決定不下行政命令,由阿諾德將軍保證執行這個調動。阿諾德於是寫信由派給陳納德第14航空隊作參謀長的格倫准將帶給史迪威,讓他將駝峰航線指揮權交給陳納德。可史迪威接到此信不予理會,繼續把持駝峰航線指揮權,竟然不了了之!

1943年5月12-25日「三叉戟」會議期間,陳納德與史迪威在羅斯福面前展開爭論,史迪威拿著比塞爾擬定的報告堅決反對加強空中打擊和擴大駝峰航線運輸量,注重打通陸地通道。此意見被羅斯福否決,羅斯福下令7月駝峰航線必須保證7000噸運輸量,9月必須達到10000噸;這些物資必須保證每月4700噸為陳納德14航空隊所需物資,2000噸為史迪威打通地面通道所需,餘額由史迪威分配給其他陸空作戰所需。取消「安納吉姆」計劃也即英軍海上登陸仰光作戰,陸地攻勢僅對緬北進行,計劃在11月開展。史迪威公開表示反對擴大駝峰運輸能力,他認為執行下屬陳納德的計劃乃是恥辱。按照正常程序,羅斯福本該免去史迪威在中印緬戰區的職位,另派他人。但馬歇爾、史汀生勸阻了羅斯福,並阻止了羅斯福欲授予陳納德負責指揮中印緬地區空軍的任命。

整條航線已經給這兩個傢伙阻滯了一年多,被總統責令本該大力改善的行動仍拖泥帶水。駝峰運量1943年6月1887噸,7月3451噸,9月4624噸。遠達不到羅斯福的要求,導致其對此煩不勝煩,告訴馬歇爾說:「已經非常厭惡印中事務。每一件事看起來都很糟。而最糟的是我們每一次都不能履行我們的諾言。」令人不解的是,儘管阿諾德也認定史迪威一心關注陸地作戰,沒有精力把駝峰航線管好;羅斯福更是一而再,再而三發出替換史迪威之言。僅從稱職與否來衡量,他也早該下台了,居然都能被馬歇爾給化解掉。之後馬歇爾、史汀生為了使羅斯福欲讓陳納德掌控駝峰航線指揮權的打算泡湯,就精心安排了一個局:將駝峰航線收歸美國空運總隊直管,既不給陳納德也不給比塞爾,派戴維森准將取代比塞爾的第10航空隊司令、海恩斯將軍指揮駐印空軍特遣隊,另派斯特拉特邁耶將軍任空運司令,但整個美軍指揮權仍在史迪威手裡,他的空軍助理比塞爾仍可以駐中緬印美軍總司令的名義下令。

斯特拉特邁耶將軍接管改組後的駐印美國空運指揮部,阿諾德再調來韋勒將軍整頓印度基地的混亂狀態,以及空運指揮部後勤工作;霍格將軍擔任印中聯隊司令官,這個美中聯合組建的空運機隊本是陳納德出任司令官的。阿諾德本人是堅決支持空運的,礙於馬歇爾對史迪威死挺,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無法阻止史迪威胡來,只能採取繞開他的辦法派來一群將軍解決問題,導致駐印美空軍指揮機構錯綜複雜,可憐的駝峰航線飛行員還得繼續玩命。

1943年年底美英空軍司令部改組後,總算是排除了史迪威-比塞爾的干擾,開始進攻日本空軍。接著利用日軍進攻英帕爾的機遇,斯特拉特邁耶聯合英國空軍組織力量向日軍空軍開展攻勢,迅速摧毀了大部分日機,徹底奪得制空權。中國駐印軍在戰後的經驗總結中也寫道:「我軍任至何處,彈藥不虞缺乏,即令深入敵後被敵包圍,亦可利用空軍投擲補充,亦不致發生斷絕之危險。總之,物資多,運輸便,後方之補給圓滑,前方之戰力自可發揮。此足證明補給運輸實為戰勝之最要條件。」直至5月,駝峰航線又慢幾拍於才開始飛南線。

請注意,這個南線並非原本計劃的以密支那為飛行終點的南線,而是經過密支那上空直飛雲南各機場的航線,彼時密支那連同機場都還在日軍手中。當月運抵雲南的援華物資就達13686噸。碰巧密西機場是5月17日被攻佔的,6月份密城仍在激戰中,空運量已提高到18235噸,7月份更急速上升為25454噸。把駝峰航線改南線飛行歸功於史迪威奪取密支那是一種誤解,根本要素是排除史迪威、比塞爾壓制後美英空軍徹底奪取了緬甸上空的制空權。可憐500多架飛機墜毀一千多飛行員喪生,與其說他們死於惡劣的駝峰航線,不如說死於美軍高層的昏聵,史迪威首當其衝!

史迪威公路

1942年1月30日羅斯福在內閣會議上宣布「開闢一條空中運輸線和另一條陸上運輸線」,這就有了「駝峰航線」與「史迪威公路」這兩項閃光於中國抗戰史之主題。史迪威當時就認定空運只是應急措施,充其量只能運輸援華物資的5-10%;他只看重「修築一條公路」作為援華物資的主輸送途徑。撤退到印度以後,他把幾乎全部精力都放在「反攻加築路」之上,甚至對於跟進築路建設一條輸油管道他都極力反對,無奈羅斯福堅持要建,他也只能作罷,任由建設輸油管的隊伍尾隨進行,他懶得過問就是。

緬甸作戰之前1941年4月中國交通部專家組就開始進行中印公路選線踏勘,撇開最早路徑不論,確實選定的最佳路徑是從印度英帕爾沿既有大路經緬甸的霍馬林到密支那;再經騰越古道修築公路直抵騰衝;跨越怒江抵保山大官市接既有之滇緬公路為離港口最近、最省錢、施工最易之路徑。號稱第一路徑,但英國人不準利用英帕爾入緬路線。1942年2月15日中英在新德里商討中印公路的第二次會議上決定取第二路徑,即從印度東北利多至國界甘紹關越過邊境那加山脈抵葡萄,再沿邁立開江河谷舊公路南下到密支那就與第一路徑重合了。這是除第一路徑之外最省且施工難度較小的路徑。

會上還預設了輔助路徑,也即3月1日中方杜鎮遠赴印與英方確定的路徑。史迪威實際修築的就是這條穿越野人山、胡康河谷經孟關到密支那的路徑。不過那時日軍尚未佔領仰光,未考慮作戰因素這條路確實短些,但野人山及胡康濕地實情尚未踏勘。英國人指定這條路徑還有一個要素:直至孟關,它都在「中緬未定界」北邊,顯然有預防中國借築路向南擴展領土之戒備。史迪威知道這一帶修路頗為艱難,曾試圖走第一路徑,但韋維爾不準,老史也就不再爭了。他命令美軍後勤司令惠勒中將選定路線,惠勒與英國技術軍官實地探訪那加山脈之後,都認為在此築路太過艱難,即便修通也不可能支撐多大運量。只是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不得不按照史迪威命令找出一條似乎可行的路線交差。

不可思議的是,中國軍人流血犧牲打下這片地域,「賣國求榮」的清政府並未放棄,光緒十九(1893)年駐英公使薛福成與英國勘定的滇緬邊界止於騰衝西北尖高山,由此向西包括胡康河谷皆為滇西六宣慰司轄地。英國人儘管覬覦此地良久,但亦未能侵佔,仍歸孟養土司宣慰司領地,其南界被稱為「中緬未定界」,1943年7月中國出版的地圖將其清晰標明。蔣介石以避免國際糾紛為由拒絕孫立人留兵駐守佔領地域的建議,而這片築路地域(除孟關以南至密支那北沿邁立開江末段直至尖高山以外)都是中國領土,戰後卻撤了個一乾二淨!及至共和國,周恩來大筆一揮,整個江心坡地域約七萬平方公里全都慷慨地簽約割給緬甸了!

到日軍重兵據守時仍循此路徑開戰並築路,顯然不如走第二路徑,也即經甘紹關、葡萄(42年96師潰逃至此,當地大土司聞知余韶師長駕到,連忙從箱子里翻出大清國所賜官服穿戴整齊跪迎中央欽差),沿舊土路南下密支那,日軍在這一帶布防薄弱,基本上只有為數不多的小據點。大概是因為史迪威的情報錯誤,以為只有少量緬軍駐守胡康河谷故未取這段的緣故。若從密支那沿著騰密故道修路到騰衝,再從騰衝直插保山大官市接滇緬公路,就連龍陵、松山都可以避開,日軍即使想阻斷也必須離開堅固工事出來野戰,這仗必好打得多!為何史迪威要撇開密騰故道捨近求遠一直繞到八莫多走幾百公里,沒人知道他是怎麼想的。這段路中英雙方皆未勘探過,只有馱馬路,而且八莫到南坎路段極其險峻,上百道拐遠甚於著名的「24拐」,施工難度也大得多。

實際上中方一直在運作騰密線,甚至在日軍佔領騰衝時也派出過勘測隊勘探該線路中國境內路段,始終在準備著。8月5日駐印軍拿下密城,騰衝彼時尚未收復。孫立人曾令孫蔚民連長率加強連及美軍一個排,於8日啟程沿騰密故道越猴橋抵達中緬邊界口岸處,9月4日與遠征軍衛立煌派出的胡振國副團長所部,以及美軍工兵、醫官、記者等舉行小規模會師儀式,象徵著遠征軍與駐印軍勝利會師。然而此次會師儀式被否定,孫連返回後孫立人卻不予理會。

重慶軍委會在7月初即已下令邊戰邊修築保山-密支那公路,10日成立第一工程處,開始勘定路徑。9月14日騰衝光復,儘管龍陵之戰尚在進行,保密公路國內段已全線開工,重慶下令抽調廣西、四川公路部門組成第二工程處開始對國境外至密支那路段的勘探並負責施工,美軍在中國境內的工兵團也配合施工。蹊蹺的是,1945年1月4日毛石路面的騰密線即可通車,卻無車行;至19日繼續擴寬達雙向通行標準完工,仍無車行。120輛滿載物資的GMC卡車及8輛附屬車輛、6輛指揮車組成的「皮克車隊」12日才從利多出發;14日起在密支那停留一個星期,等待八莫-南坎路段暢通。24日抵達南坎後又停留三天,等待新一軍拿下芒友。28日在畹町舉行通車盛大慶典,宣布老蔣建議命名此路為史迪威公路,該建議獲得美國陸軍部認可。該車隊2月4日抵達昆明。

中國政府下令趕修的騰密路捷徑,若以能通車時起算,足足閑置了20餘日,似乎刻意為離去的史迪威出一口鳥氣。1月17日,一個美軍中尉等不及了,他駕駛一輛吉普車率領三輛卡車駛上騰密公路,22日夜抵達昆明,這才知道兩天前就有一輛美國海軍的吉普車已經駛過同一路段捷足先登了。還在密支那的皮克將軍聞訊大怒,下令不準算作通車紀錄,只有自己率領的車隊走八莫才是正式的美軍車隊。

按照《中國公路交通史叢書.雲南公路史第一冊》所給數據,中印公路從印度利多至密支那434.4公里;由密支那過騰衝221.3公里;直插保山大官市接滇緬路145.6公里;由利多至昆明總里程1491.3公里。若騰衝轉向龍陵接滇緬路到昆明,總里程則為1568.3公里。現狀是從密支那轉八莫,到畹町接滇緬路到昆明。總里程為1731.7公里。比密-保線多240.4公里;比龍陵線多163.4公里。輸油管在中國境內昆明-畹町截彎取直為690公里,較公路少269.4公里;若按照中方意見走保-密路徑,還將少敷設300公里以上。然而美方施工仍按史迪威原定路徑,直下畹町不走騰衝,國內段不得不敷設至畹町與之銜接。1945年6月1日通油,此時英軍已收復仰光近月,本屬多餘工程。但印度境內尚有大量存油,利用輸油管輸送至次年1月4日停止,7個月時間輸油10餘萬噸,比「史迪威公路」總貨運量多1倍以上!

(未完,待續)

(續完)

史迪威及其支持者事前評估,當公路完成後當月運輸量即可達36000噸,並很快可增長到65000噸/月。1945年1月史迪威公路開通時尚屬旱季,首月運輸量6000噸,僅為預計的1/6。而1944年12月美軍空運量即達35000噸,次年1月46000噸,至7月空運量躍增到71000噸,僅這一個月運輸量就是史迪威公路全部運量的1.42倍!而且,這條公路通車不過三個月零幾天,英軍收復仰光滇緬公路重新開通,實際上史迪威公路面臨報廢,只是為了清空已經堆積在印度的物資,空運與公路運輸才繼續維持幾個月。到11月15日印度積壓物資清空,美軍空運與公路運輸任務均告結束,同一個時段空運物資555000噸,史迪威公路全部運量約50000噸,還不及空運的零頭!歷史證明史迪威的主張是勞民傷財的愚見,他頭上頂著的只是一堆閃光的泡沫!

史迪威公路從利多到畹町全長772.3公里,自1942年末開始興建,到1945年1月通車,總共耗用「租賃法案」物資45000噸,幾乎接近它完成的總運輸量;其直接成本1.48億美金,接近所運物資總價值的4倍!工程施工人員在北緬地區人跡罕至的野人山、胡康河谷築路,共搬運土方1350萬立方米;從河床中挖掘用於鋪設路面的礫石138.3萬立方米;用於築路的木材達25萬立方米,乃至於英緬林務官向史迪威索要伐木稅費;僅一條穿過沼澤的堤道就使用了2.8萬立米的木材加上2400根木樁;公路跨越10條大河和155條小溪,修建橋樑約700座,其中包括戰爭中所建360米最長浮橋;公路不僅經過世界上最崎嶇的地形,還得同野獸毒蟲以及熱帶雨林氣候、疾病抗爭。施工中有1133名美國人員死亡,每公里死亡約1.5人,數量更多的中方軍人與當地勞工的死亡都算上,每公里死亡10人以上!

無論這條「史迪威公路」經過反覆熱炒達到何種程度,它的實際數據就是如此。為了它,中美兩國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得不償失!

* * * * *

本來還有討論「一號作戰」的章節,因為前面已經涉及到史迪威在其中許多表現,與本章節部分內容形成重疊。再者,引發這次作戰的最根本原因是阿諾德將軍之遠程轟炸論,他的用B29「超級空中堡壘」以成都為前進基地轟炸日本本土之「馬特洪峰」計劃,與「史迪威公路」同樣華而不實,卻引發了日軍對中國的絕望攻勢。需要指出的是,史迪威從一開始就預料到這個計劃必將引起日軍對中國東部的打擊,中國不具備抵禦這次進攻的能力。史迪威唯一值得誇讚的見地,也是與蔣介石難得的意見一致,偏偏沒能扭轉阿諾德將軍的荒謬,官大一級壓死人?

1944年11月美軍攻佔馬里亞納群島戰役勝利結束,塞班島及其周邊諸島就成了新的轟炸東京基地,從這裡起飛要比成都近了上千公里。次年1月魏德邁取消了「馬特洪峰」任務。事實上,從成都起飛的B29隻維持了不到7個月,執行了20次轟炸日本本土的任務,美國官方組織的評審認定它「對促使日本投降幾乎沒有起到什麼作用,而花費如此巨大又空耗了本來就很緊缺的戰爭物資」。倒霉的是中國,美國將軍們的短視所造成的禍害,都落在中國頭上;而他們的洞見可能帶來的好處,全都化為烏有,中國基本沒有受惠。

本文到此打住,算是一個綱要文字吧!詳論另外寫作。

(2014.9.25--12.23)


我就說一個問題:

老蔣抱怨史迪威從來都不是因為他讓國府打日本打得不好,而是抱怨他讓國府打土工打得不好


脫離這個前提討論問題,不都是扯淡?


國粉無節操,連史迪威都黑。

至少史迪威沒把戰爭物資往腰包裝;讓基層士兵吃飽飯。

光這一點,就比光頭集團強一萬倍。


其它還有什麼可說的。


不談史迪威的資歷和閱歷之豐富在當時美國陸軍之中是鳳毛麟角中的鳳毛。

單純從史迪威在抗戰的表現而言,他就是一個單純的軍人,他一切都是為讓國軍戰勝日本人這個目的而服務的,如果中國遠征軍沒有史迪威處處干涉插手,那日後我們在騰衝遠征軍烈士陵園看見的墓碑和烈士名單會多很多很多


第一次入緬失敗的鍋不能全扣到史迪威頭上,一是當時國軍戰鬥力本來就不怎麼樣,二是杜聿明一直受蔣介石遙控指揮,包括損失最大的從野人山撤退,孫立人去了印度損失小多了。
從在印度整編軍隊情況來看,史迪威帶兵能力是有的,在孫立人等人的協助下,經過整頓後的中國軍隊面貌煥然一新。後來孫立人部在東北把副統帥打得落花流水,也是這時候打下的基礎。
最後反攻緬北目標達成了,指揮功勞不可忽略。
最後結論是史迪威是有能力的,雖然獨當一面的指揮能力沒有經過戰場檢驗,但是在東亞戰區協調各國關係,收復緬甸的難度不比指揮10萬人打仗低,他的工作可以說做的很好。


史迪威的軍事指揮能力和他的政治能力一樣的爛。

第一次遠征軍時他就是這樣

3月9日,委員長和夫人舉行晚宴招待史迪威。出席貴賓有空軍指揮官陳納德,以及兩位桂系將領白崇喜和李宗仁;史迪威覺得李、白看來是「好人」。晚宴後,在2小時針對緬甸總體戰略的討論中,蔣提出以撤守瓦城(Mandalay)為主軸的計劃。史迪威同意必須守住瓦城,但強調「最重要的是,我們要仰光」。他建議在仰光北方的錫唐河流域採取攻勢,切斷南方的日軍,拆散敵軍,然後重新拿下首都。蔣認為史迪威的構想太危險,但壯志可佩;他沒有直接拒絕光復仰光,以開通滇緬公路仰賴的港口和鐵路為目標。為了表示對史迪威充分信賴,蔣說他當天夜裡將會發電報給羅斯福,請羅斯福轉告邱吉爾,史迪威必須擁有在緬甸的盟軍全部指揮權,包括對英國部隊的指揮權——否則,中國部隊就會撤離①。
① 秦孝儀,《大事長編》卷五,p.1872。

這是他們密切關係的好的開始。宋美齡「興緻高昂、喋喋不休」。她挽著史迪威和陳納德,走到庭園散步、談話。她說,她很高興中國終於「有兩位美國軍事領袖相助」。史迪威覺得宋美齡在盤算些什麼,但是他喜歡她,認為她「直接、有力、精力充沛、愛好權力、喜歡出風頭和被奉承……隨時可以施展魅力……是個(潛在的)重要盟友,往往能影響她丈夫走上正確的路線上」。蔣就寢前,拍電報給宋子文,要他儘速謁見羅斯福,要求他促成史迪威接掌緬甸全境英軍和國軍部隊①。
① Stillwell, Papers, pp.94-95.

史迪威第二天去見蔣時,委員長情緒依然十分高昂。他花了很長時間,從容地向新任參謀長講述了解中國士卒脾氣和缺陷的重要性。1942年時,一個標準的中國師,兵員約在7000至9000人之間,但步槍火力最多罕有超過3000枝,加上幾百挺輕機關槍,30、40挺中型機關槍,以及少許3英寸的臼炮。除了少數小口徑的反坦克炮之外,一般的師團並沒有配炮兵隊。每個師的訊號兵都少得可憐,僅有1、2輛汽車,或許半打卡車,以及幾百匹營養不良的騾馬。器材、武器、彈藥來源各不相同,零件無法共用。一般而言,營養不良的兵員有一半,而且一名醫生平均要照顧數千人;許多人因病亡故①。
① Field Marshall Viscount Slim, Defeat into Victory: Battling Japan in Burma and India, 1942-1945 (New York: Cooper Square Press, 2000), p.17; Zhang Ruide(張瑞德),quot;The Central Army from Whampoa to 1949,quot; in A Military History of China, ed. David Graff(葛德威)and Robin Hiphem (Boulder, Colo.: Westview, 2002), pp.201-210.

接下來,蔣把話題轉到當前重要的作戰問題——緬甸。蔣對前一天夜裡的討論已經動搖了。他回到最初的觀點,覺得仰光已經失守,此時若要設法收復,風險很大,因為日本在海上、空中,甚至可能連地面都掌優勢兵力。這次談話的完整謄本被送交給在華府的宋子文。底下是蔣對史就此一議題談話的摘要版,史迪威禮貌地聽著:

日軍掌握了空中和海上優勢,也擁有坦克和大炮,使得光復仰光很困難。第5軍、第6軍是國軍的精銳部隊。他們的傷亡會有很嚴重的後果。因此,這些部隊不能被打垮,是十分重要的……在緬甸的上上之策就是在瓦城堅守東西防線。國軍應部署在瓦城郊外,等候日軍進攻當地英國部隊。然後,國軍或許可猛撲敵軍。以目前緬甸的態勢看來,發動攻勢應該不是指導方針。①
① 給宋子文之電報,有提到蔣介石、史迪威3月10日談話譯本,T.V.Soong Papers, box 61, folder 11.

史迪威尊敬地聽完後,向蔣報告:「我非常感謝您如此坦誠的一席話。您可以放心,我會非常重視您所告訴我的話,您大可放心。我明白我需要認識、了解中國人的心理。您很大方地把緬甸國軍部隊交給我指揮……我會盡全力執行您的命令。」然而,會談結束後,史迪威在日記寫下,他的計劃不變:「全力光復仰光;光復不成,才退守瓦城。」①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039;s Mission, p.97.


魏菲爾已經向亞歷山大報告過,他非常懷疑他如何能夠守住緬甸。蔣也擔心日軍遠比史迪威想像中強大。他認為,日軍在緬甸南部及鄰接的泰國,兵力已經增加一倍。日軍在仰光地區有將近500架軍機,而飛虎隊只剩下42架堪用的飛機。再者,日本海軍現已掌控了整個孟加拉灣①。鑒於日軍明顯享有海、空優勢,英軍又倉皇撤退,此時此刻守勢戰略似乎很合理。不過史迪威仍堅持採取攻勢。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039;s Mission, p.100.

日子一天天過去,蔣越來越擔心史迪威的欠缺經驗及脾氣,以致夜不成眠。他冒風險把精銳部隊交付給一個很快就不能信賴的人,而且此人從未實際帶兵作戰,也沒規劃或執行過真正的多個師級部隊的作戰①。蔣覺得史迪威似乎渾然不知有被敵軍圍困的危險。宋美齡不隱藏她對採取攻勢的偏愛,私下告訴史迪威「堅持下去」,反正一旦開戰,蔣不願意也不行,所以他完全可以放手去做②。史迪威覺得他必須賭這一把,好向羅斯福展示他認真要在戰爭中扮演重要、合作的角色。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March 20, 1942, boxe 42, folder 8.
② Stillwell, Papers, p.82.

===================================================================
史迪威4月5日回到前線。跟他同機的有委員長、宋美齡和「時代生活公司」發行人魯斯。到了臘戍,一行人獲悉中、英部隊已撤出同古,英軍往伊洛瓦底江上游撤退,國軍則穿越錫唐河流域後撤。史迪威提議在平蠻(Pyinmana)布下陷阱,把敵軍誘入,然後他將在當地發動反攻。如果計劃失敗,盟軍就退守瓦城。蔣「明白地」告訴杜聿明,史迪威是他們的頭兒,有權升遷、革除、懲罰任何一位遠征軍的軍官。接著蔣、史、杜、羅等人開始規劃史所主張的「決戰」。蔣把自己的作戰計劃交給史迪威——史迪威認為「還不就是那一套」,「但不算太壞」。史迪威也檢閱了國軍部隊,形容他們是「長得不錯的一夥士兵」①。
① Stilwell, Papers, p.97.

第5軍已撤退到平蠻附近史迪威指定的某地,日軍果如史迪威所料,也往北追擊。但是,英國人深怕他們的印度、緬甸部隊會被包圍,已經撤離國軍右翼的陣地。4月12日,由維吉尼亞軍校畢業生孫立人率領的、國軍最優秀的新38師,奉史迪威之命從瓦城向南移動。蔣獲悉國軍右翼暴露,急電史迪威:「絕對不允許」在平蠻逗留。史迪威形容他的統帥下達的這道命令「狗屁不通」,繼續準備他的反攻作戰。但是,4月18日,由陸軍元帥史林(William Slim)率領通曉數種語言的緬甸第一師,在仁安羌(Yenangyaung)油田遭到包圍,國軍防線西側出現60英里的空隙。史迪威在凌晨3點鐘被叫醒,急令部署在國軍東側的第200師以及新38師的一個團,急往馳援。史迪威明白他的反攻計劃如今已完全不可能,下令96師往北撤到平蠻①。
① 同上注,pp.97, 99;蔣1942年4月15日給羅仲英的指示。T.V.Soong Papers, box 61, folder 2. 據史迪威說,蔣建議犒賞每一班士兵一顆西瓜,以示激勵。

杜聿明顯然是反對馳援英軍,故意拖延派出第200師;直到4月21日晚間才趕到仁安羌,此時孫立人的新38師(113團)已經協助緬甸第一師突破包圍。但是,前一天,日軍以超乎史迪威或英軍所預期的強大兵力,從泰國的叢林衝出,以坦克、步兵猛撲東翼——國軍負責的防區。第200師奉命立刻行軍回到東翼迎戰;疲累、滿身塵土的士兵又擠回卡車裡。可是第200師還未趕回東翼,日軍已衝決國軍防線,迅速地消滅了第6軍暫編的第55師,其成員是一群沒經驗的招募士兵。第6軍殘部倉皇退往臘戍①。
① Lathrop, quot;Employment of Chinese Nationalist Troops,quot; pp.417-418.

蔣認為史迪威抽調第200師赴仁安羌救英軍,致命地削弱了國軍的左翼。這位美國將軍呈給華府的報告,將失敗怪罪於英軍和國軍第55師作戰不力①。擁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次他沒怪到蔣介石頭上。不過蔣介石命令他的將領,此後除非有中國軍政部的核可,否則不得聽史迪威之令調動部隊②。他沒有直接向史迪威表露他的不痛快,但是這位中國領導人的挫折感日益上升。東翼兵敗後,事隔一個星期,史迪威仍未向他的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報告事情經過。可是杜聿明和羅卓英每天都會回報,而且幾乎可以肯定地說,他們都認為史迪威要為潰敗負責。
① 同上注,pp.418-419。引用U.S.Senate Committee on the Judiciary, Internal Security Subcommittee, The Amerasia Papers: A Clue to the Catastrophe of China, 2 vols. (Washington, D.C.: 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0), vol.1, p.187.
② Claire Lee Chennault, The Way of Fighter (1949; Tucson, Ariz: James Thorvaardson and Sons, 1991), pp.158-159.


======================================================================
華府方面,高階將領對盟軍在緬甸潰敗,十分緊張。宋子文傳達美國陸軍部(U.S.Sept. of Army)的一項要求給蔣,毫無疑問是經過馬歇爾的核可,它請蔣評估史迪威的軍事領導能力。蔣信守他對太太的承諾,告訴宋子文代為重申他對史迪威「始終信任」①。事實上,他已經對美、英將領完全喪失信心和信任,直接略過史迪威或亞歷山大,下達命令。
① 蔣1942年5月6日給宋之電報,秦孝儀,《大事長編》卷五,p.1915。

這時候,史迪威決定,他和幕僚「不再有發揮的機會」。他的僚屬們都同意並認為「老闆應該告訴中國人去死吧,然後趁著還有機會趕緊走人」①。史迪威送出簡短的報告通知華府和委員長,他即將離開。他說,國軍部隊已經四散成多個小群隊,會設法撤到印度,因此他的「後續指揮已沒必要」②。(事實上,大部分在他指揮下的國軍各師,此時仍保持團隊行動。)史迪威拍發電報給杜聿明,命令他撤往印度。史迪威的僚屬找來當地嚮導、挑伕和一隊騾子,5月5日,一行約80個人(包括一些護士和英國難民)啟程沿著欽敦江(Chindwin River)溯江而上,但不久後即改走山路。印度的邊境城鎮英帕爾在140英里之外③。&

① Barbara Tuchman(杜希曼),Sand against the Wind: Stilwell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China (London: Macmillan, 1971), p.372.&

②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039;s Mission, pp.138-139; Stilwell, Papers, p.109.&

③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039;s Mission, pp.138-139.

5月6日,杜聿明向委員長報告,史迪威和羅卓英指示他率領部隊退入印度。杜聿明送來的報告讓蔣第一次聽說,史迪威已下令大部分的緬境中國遠征軍躲到另一個國家去,這與他「全軍向密支那轉進」的命令「相背也」①。他懷疑史迪威是不是「戰爭失敗,神經不安所致歟」!②蔣撤銷史迪威的命令,指示杜聿明率部前往密支那,不得延誤。當天稍後,蔣才收到史迪威的訊息,就是通知蔣,他和僚屬以及其他人將前往印度。蔣大為震驚,他寫下,史迪威「竟於脫離我軍,擅赴印度之時,只來此電作為通報,不知軍紀何在」③。
① 同上注,pp.135-136。&

② Ray Huang(黃仁宇),Chiang Kai-shek and His Diary as a Historical Source (Armonk, N.Y.: M.E.Sharpe, 1996), part 2, p.19.&

③ Chiang Diaries, Hoover, May 7, 1942, box 42, folder 10.

孫立人和他紀律嚴明的新38師,既遵循委員長也遵循史迪威的命令,他們沿著較史迪威路線稍南的一條路直接前往印度。史迪威在日記里數度記述他往北撤退的經過;他自稱「居於中國大軍和……大洪流(指他的撤退部隊)之前不遠」。同時,第5軍的第22師和第96師,以及數萬難民走一條險惡的小徑前往密支那。日軍的飛機和有敵意的當地人,截殺不少向北逃亡的隊伍。第96師脫了隊,靠美軍空投糧食補給,不可思議地退回中國,不過留下沿路洗劫、掠奪的不良紀錄。精銳的第200師,雖然師長陣亡,竟也以一個師團的姿態成功回國。

西翼方面,杜聿明率第22師抵達密支那,他估計無法依委員長之命,從密支那退到中國邊境,因為薩爾溫江(怒江)上的渡船已被日軍控制住。於是蔣批准杜聿明和羅卓英退到印度,但是杜不久便回報說,日軍的前鋒部隊沿著叢林小徑伏擊他的部隊。更糟的是,瘧疾、痢疾肆虐。同時,在東翼方面,自負的第6軍有兩個師被打得支離破碎;許多三兩成群的官兵們遁入山區。從當地緬甸人的夾擊中殺出重圍後,他們零散地回到國內。飛虎隊也被迫在撤守之前,在緬甸東北部把22架受損的P-40飛機付諸一炬。

值此同時,日軍方面在臘戍稍做逗留後就直撲中國邊境,一度攻進雲南省。委員長高度關切日軍動態,擔心在緬甸大勝之後,皇軍會試圖殲滅國軍勢力①。馬歇爾也很緊張,深怕日軍甚至會威脅到重慶。但是,國軍在雲南的6個師奉蔣之令發動強力反攻,昆明的駐雲南的飛虎隊也加入作戰。隨後叢林恢復平靜。日軍參謀本部暫時滿足於佔領3/4的緬甸領土,確保未來通往中國的陸路補給線將無限期封閉②。
① Ray Huang(黃仁宇),Chiang Kai-shek, part 1, p.21.&

② Romanus and Sundrland, Stilwell#039;s Mission, pp.141, 143-146; Chennault, Way of a Fighter, p.161.

=========================================================================

如果盟軍在1942年一開始就採取蔣的防禦戰略,在緬甸全力守住瓦城或密支那,躲開平蠻一役是可能的,而且他們就有相當的機會成功。再者,即令防禦戰略失敗,也可以比較有秩序的撤退,而中國本身——以及美中關係——在未來近4年的戰爭期間也會更強壯些。如今戰役失利,蔣在全球同盟的地位,以及在國內對政、軍聯合政體的領導地位,都大受傷害。滇緬公路一丟,現在中國的海上、陸地供應線全斷,只剩下穿越蘇聯沙漠與草原的漫長路途。國人與軍隊的士氣皆受到沉重打擊。此役一敗,國軍將領和蔣介石又更著重防禦的觀點了。它也使蔣、史兩人倔強的敵對關係從此沒有挽回的餘地。

第二次遠征軍:
然而,和第一次緬甸戰役相似的是,情報工作依然很爛。孫立人的國軍新38師若干營,將已從印度雷多開始興建的新補給線又往前推進了約50英里,卻在胡康河谷遭遇日本精銳的18師56團守軍。然而,史迪威總部(全是美國軍官)沒給孫立人任何日軍在本區活動的情報。孫部呈報發生激戰,代理史迪威職務的波特納(Hayden Boatner)將軍還不肯承認當地有火力強大的敵軍①。原來,波特納是受到參二情報處的誤導,低估了日軍的實力——參二處是由史迪威的兒子小史迪威(Joseph W.Stilwell Jr.)中校負責。經過又一次遭遇戰後,孫部退回原有防線,等候史迪威將軍的歸來②。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p.41-42. 提到駐印國軍(CAI, Chinese Army in India)總部此次失敗以及其他失敗時,軍事史學家經常用中文發音稱這個由史迪威指揮、美國人擔任幕僚的機構為「指揮部」(Zhi hui bu),而不是用英文「headquarters」這個字。在駐印國軍的編製表上,也只用中文發音的指揮部標示,因此讓人搞不清這個駐印國軍總部完全由美國人擔任幕僚。許多讀者可能以為「指揮部」是個中國單位,尤其是蔣介石的單位,因此情報失誤全是蔣不好。
②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p.46, 123-124.


總結:史迪威是訓練部隊十分傑出,指揮部隊一般般(心地不太壞,不像該死的英國人),不僅想當美國的「戈登」,把遠征軍成為他的「洋槍隊」,還想把蔣介石殺了。

先說史迪威作戰能力,哪怕拿1942年的3個第五軍在沒有空中優勢,緬甸人民支持的情況下,去打包括「叢林之虎」18師團以及55,56,33師團,從而打贏曼德勒會戰,進而收復仰光,把日軍趕下安達曼海,鬼才信這種事情會發生。
至於樓上好多都說史迪威帶來幾百人穿過叢林到了印度,怎麼不說他消失的3個禮拜,杜聿明怎麼找都找不到他呢,身為10w大軍指揮官,不管10w部下突圍回國還是去印度的安危,卻只管司令部幾百號人。這種行為怎麼算都是逃兵吧。
再說為什麼杜聿明一開始不肯突圍到印度,先不說這是因為史迪威聽了英國人的鬼話,才導致一系列失敗(最重要的密支那丟了),想想看就算之前救了英軍的孫立人和新38師,剛到印度,英國人什麼態度,一副殖民者的姿勢。在不開上帝視角的情況下,除了新38師,其他中國軍隊的中國人應該都早就不爽英國人在緬甸的逃跑,還有害得中國軍隊被當作英國殖民者的幫凶,還有英國封鎖滇緬公路這麼久這麼多事情了。而且之前也不明白野人山是否像之後那麼危險,再加上日軍4個師團10w人也快包圍了,所以去第五軍軍部,新22師,96師從野人山回國也不是沒有道理。

再看一組數據:
中國從1942年中旬開始直到1945年初,長達2年多時間處於嚴重的物資短缺,尤其是軍火短缺極為可怕。1942年全年駝峰航線的運輸量只有4732噸,戰鬥時,美軍1個師的日物資消耗量為5000噸。也就是說,1942年駝峰一年運輸量,還不到美軍1個師一天消耗量。美軍1個師不過1,2萬人,而國軍有400萬規模。
到1943年9月,空運量才提到每月6332噸。
1944年駝峰空運量23萬噸,平均每月不到2萬噸,而其中還有百分之八十七必須分配給美國控制的空軍,這樣分配給中國陸軍全年僅有3萬噸,平均每個月才2000多噸。(如,1944年駝峰空運量231219噸,其中分配給美軍第14航空隊125146噸,佔54%;分配給駐成都的美軍第20航空隊及其他美軍76824噸,佔33%;分配給中國軍隊29249噸,佔13%。)
從1942年5月至1945年9月,共有650,000噸運通過駝峰。其中相當大部分是在1945年運到的。

所以1944年,國內起碼500w國軍(如果再包括忠義救國軍,軍統中統的話還要多)拿到的空運物資一個月還沒美軍一個師對日作戰的物資多(相反國內日軍看戰史頂多有出現士兵年齡不足了,沒有出現物資緊缺的狀況),真的很難不讓人不懷疑握有美援物資大權的史迪威在作什麼梗。

擴展閱讀:中國遠征軍70周年特別策劃三:史迪威神話應該破滅
央視紀錄片《史迪威在中國》談遠征軍錯誤百出
回應關於「向史迪威潑髒水」的批評


我想請問一下,史迪威作為遠征軍的最高統帥他首要的責任是什麼,是作出準確的判斷和正確的軍事指揮帶領部隊取得勝利!而不是給士兵發發軍餉,如何加強部隊的訓練,那是軍需處長和作訓部長的事,史迪威在第一次遠征軍時尚做過什麼正確的指揮嗎?他把遠征軍當成炮灰為英國人墊背,在日軍從東線直撲後路臘戍的時候無數次拒絕杜聿明等人的建議反而要決戰西線,搞什麼曼德勒會戰?後路被切斷後又擅自離開部隊一個人跑到印度,請問他哪裡比國軍的指揮官高明了?難道就是因為新38師和新22師跟他跑到印度了避免了大的損失又獲得了美式裝備?第五軍從野人山回國固然不明智,但那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而且這種軍事結局就是史迪威這個辦公室將軍造成的,他以為一個從沒上過戰場的美國人就可以領到一個他以為的次等民族的軍隊,他對國軍軍官的反感和詆毀其實是為他自己的失敗找借口罷了,我不帶任何情緒討論這個問題,有不同意見的朋友可以反駁我,但是請注意站在軍事指揮的角度,而不是道德,資源以及後人看歷史的角度,我們就事論事,歡迎大家圍觀!


如果美國把史迪威和他的物資派給TG,指不定1944年美國就能登陸青島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大部分人都認為九一八事變國恥是張學良的責任呢?
張學良為民國四公子,是不是借了他爹的名頭?
1949年後進入緬甸境內的中華民國國軍部隊的經歷是怎樣的?
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待遇和威望真就那麼高嗎?
「抗戰期間國民政府教育投入經費僅次于軍費」是真的嗎?

TAG:軍事 | 中華民國 | 戰爭 | 抗日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