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很多人說「外企毀人」,要「逃離外企」?

題主和身邊朋友大多進入了外企工作。現在也三十上下了,想知道我們這類人的職業未來在哪裡?
介紹下基本情況:
1 學歷:都是還不錯的大學畢業,(不是211就985混畢業了,雖說不錯,但和真正牛逼的沒法比)
2 工作經驗:外企里工作了四五年左右。受制於外企完善的體制和工作分配,工作非常穩定,沒有太多需要挑戰自己和發揮的地方,基本就是埋頭努力干。
3 優勢:很多技術牛逼的人英語不好,英語好的人技術不行。我們勉強算是傳說中的複合型人才。
4 劣勢:我們幾個朋友分散在不同行業,有IT有財務,我們中一些人乾的活兒,技術壁壘不算高,英語好的人學學就能幹。且感覺在外企已經呆傻了,因為人際關係極其簡單。不用看領導臉色,基本沒有辦公室政治。以前覺得這是外企優點,但現在感覺在中國混,這麼下去可能把情商混沒了。以後萬一離開外企,就是個傻的。
5 擔心:朦朦朧朧的感覺,現在已經不是二十年前,世界的未來在中國。以後中國會有更多的華為。那麼,以後如果在中國,中國本土企業更好,外企的未來在哪裡?我們這種,因為語言優勢,因為適應外企工作模式的人,在未來十年二十年的位置在哪裡?不考慮語言的話,比我們好的人一抓一大把。
6 想法:現在實際情況來說,外企工資給的比普通民企要高。拿IT行業來說,普通外企工程師,在一線城市大概能拿到30-40萬。但民企可能就要少10萬甚至一半。而且去了民企,英語優勢沒了。不知道這點英語優勢該不該扔。而且收入的減少,直接影響車子房子,這個年紀開始有各方面的經濟壓力,很難孤注一擲進入一個相比外企待遇差很多的民企去拼搏奮鬥。
雖然我各人認為,再過二十年,會有很多中國公司走出中國,做跨國公司,世界通用語言是英語,那麼那時候,中國公司也會需要我們這種,有跨國公司工作經驗的人。但是也不知道自己想的對不對。
7:結論和問題:像我們這類人,如何規劃自己之後的職業生涯?需要自己去學習哪些東西避免有一天離開外企而適應不了中國社會?
說了這麼多,希望和我有類似情況的朋友也發表下意見。比我有見識的朋友能指教一下!


外企毀人,私企毀人,國企更毀人,公檢法黨政機關毀死人,自主創業就是個坑。

回答完畢。


前陣子沸沸揚揚刷爆朋友圈的某家知名快消公司高管在民企遭遇調職,另外一家外企高管加入民企之後不適應文化又跳回老東家,若干人士紛紛跳出來評頭論足一番,有不錯的客觀分析,也有不少酸葡萄心理,一時間好不熱鬧。


我個人看來,沒什麼值得特別說道的,這些無非是拿出來搏人眼球的新聞,外企人去民企混得風生水起的很多,民企人跳到外企不適應呆不下去的也有不少,沒有必要放大個例。


所以在寫完外企思維方式的那篇文章之後,我想從自己的角度,分享一些我工作中感受到的限制和不足,為即將踏入這個領域的同學提供一點更全面的認識。

之一:本地化

但凡分析為什麼外企在國內混的不好,乃至淪落到退出中國,就必然會分析這條。外企從進入國內開始,就帶有本地化這種「原罪」,這實際上是很多問題的根源。


系統是全球統一的,工作流程、審批流程也是全球統一的,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更是,帶有明顯不符合國人使用習慣的痕迹。有時同事之間開玩笑自某家網站或產品變得越來越難用,是不是被收購了:小到文案帶有一些翻譯腔,常用功能被放置在不同的視窗或者Tab下,大到產品結構和思路,看上去有種莫名的熟悉感。


話說回來,這些問題難道外企的高層不知道嗎?真有不知道的相對少,更實際的是高層需要花很大力氣說服總部,讓他們相信中國市場是特殊的,需要特殊對待。即使說服了,如果中國市場只佔global整個版塊的一小部分,這個問題仍然不會被重視。


我們常常遇到的情況是:本地團隊提出的一些需求,找這個找那個最終發現只能提給總部統一解決,想開發一些本地化的功能需要從根上分離動很多基礎建設,就需要寫各種文檔提交申請解釋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所以本地化不是沒有,但過程相當複雜。


之二:市場反應慢,船大難調頭

由於上一條,這一條也就能解釋得通了。我還記得兩年前當全行業都在重視一些新變化,舉全公司的洪荒之力來開發新產品的時候,公司高層去總部專門溝通好幾回,最終只批下來不到10個人,這已經算是史無前例的了。


每當用戶抱怨為什麼我們反應慢,覺得我們像是永遠一成不變似乎缺乏人手去嘗試新事物的時候,實際上這種感覺一點兒也沒錯,我們確實沒有人。


對市場反應慢,嘗試新事物沒有費用和人員支持,普遍是從現有的員工抽調人員嘗試完成,所以很多項目雖然開始得很早,但最後又折回到最基礎的方向上去,最終就造成了偏保守的形象,逐年下降的市場份額也能夠說明這點,雖然在國外是以創新著稱。


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我覺得是船太大難調頭,什麼意思呢?


舉例說,上一項新產品的時候,由於是基於現在已有的平台,需要花很多時間打通關聯的所有平台,排除掉因為打通過程所帶來的各種各樣的bug上,這個時候過去的平台優勢反而成為一種負擔,耗費了大量的人力成本;還不如一些國內公司直接完全新建一套新的平台服務來的快。

這就好比工業革命,老牌的工業國家英國在新一輪的工業革命中,就不如德國這些新興的發展快。人家雖然之前沒有,但直接採用新技術新設備啊,反而舊的設備要花很多成本維護,更新換代也慢。


之三:戴著腳銬起舞

我司的法務部門,在公司絕對可以算是非常有話語權的部門。我想這一點,應該所有外企都差不多吧。以前念書實習的時候,也是在一家外企,剛入職參加各種各樣的法務合規培訓,從反行賄受賄這些常規的,到在公共場合描述公司不能用「壟斷」這個詞,都有說法。


現在也是,每次國家新出台任何政策,法務解讀完就會召集相關部門開會群發郵件,上傳下達到每一個人。文案、人物形象使用、產品說明、活動描述等等,這些都要legal部門過目。相比起來國內很多公司,限制就少得多,有剛來的同事問「為什麼其他公司能明目張胆這樣說而我們不能」,為什麼,因為你是外企,要罰就先罰你呀。


法務只是一個方面,外企通常還會有很多其他方面限制,所以很多時候,事情做得越多越發現無奈,要戴著腳銬起舞,不能最大程度創造個人價值。但是反過來說,正是這些限制,又讓我們變得極富創造性,因為很多時候需要創造性地繞彎決解問題。


之四:策略多變

雖然整體來說,人員穩定性相對會高一些,但外企在本土的發展策略往往是多變的,去年還投入,今年就撤資砍掉整個部門這種情況一點兒也不少。


相比一些國內公司在戰略部署階段,願意賠一段時間的錢圈市場圈用戶、看長線的情況,外企在本土更為實際一點,即使他們在總部也更願意持續地做一些長遠的投入。一旦發現本土什麼業務ROI低,就會減少投入,他們可不想造成財報難看不好解釋的局面。國際市場對整個公司的佔比不夠大的時候,沒有話語權。


所以在國內這個市場上,發展策略變化得要比總部多的多,我在公司這幾年,幾乎每一年都有一個和之前相反的變化,去年說發展這個指標,今年說還是緊縮看這個吧,明年又變成另外一個。


難怪很多外企都有針對「適應變化」而開的培訓課程,就是針對那些對變化頻繁而不適應的員工的。這種情況只能安慰自己唯一的不變是變化了。

之五:過於依賴數據。

之前聽過一個facebook工程師的分享,提到一句「we are all slaves to metrics」 (我們是數據的奴隸),覺得深有感觸。


有數據意識是一方面,但很多時候,過於依賴數據,沒有意義明擺的事實也要測來測去,測兩三個月甚至大半年是常有的事,有時候AB兩個版本就只在某個區塊多了2個像素。


我的一個mentor曾和我聊過,PM分為兩種,一種就為了上線一些新功能,一種是在更後端一點,整合產品的設計邏輯和用戶的使用習慣。


對比這兩種工作方式,外企真不乏這種為了數據好看,能上線新功能而工作的PM,而且這種新功能,往往是全球已經有的功能,在本地不做本土化改動直接落地而已。


之六:時間都在溝通上

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有同事工作了十來年第一次跳進外企,某次一起吃飯的時候,對方和我提到,來公司有段時間了,但是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為什麼公司里這麼多聰明人,各種牛逼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經歷,推進新的事物做成一些事這麼難。


因為私下交情比較好,我們當時聊了很多,除了上述的一些限制,與人相關的還有花在溝通方面的成本。公司里一方面職位上是一個蘿蔔一個坑,負責某塊業務的同事休假,所有的相關細節就難以100%確定,要等這個人回來才可以。


另一方面,如果一件事情想要推進,其中的各個版塊拆解完之後,會發現很多業務不知道找誰做為聯繫人,因為公司實在是太大了,動一些東西有時候也要和總部或者其他國家地區溝通,對於一些界限比較模糊的工作,對方也容易踢來踢去到別的部門。


好不容易找到某塊負責的人,對方又往往已經有了當年甚至來年的工作計劃,如果想要推進的事情優先順序不足夠高的話,要花很多時間說服別人把這件事情加在對方的to do list上。

所以這樣綜合算下來,溝通方面的成本的確挺高的。


之七:民主的代價

以前剛上大學那會兒接觸模擬聯合國,社團面試的時候,我的leader就總喜歡問一些和法律制度相關的問題,其中一個問題就是「民主的代價是什麼」。那時我還很傻很天真,並沒有什麼切身體會,有點兒紙上談兵的意思。


工作之後,在很多場合,腦子裡忽然就會冒出來這個問題。比如推進一件事情的時候,過程通常會經歷:開會聊proposal→每個人給想法→修改之後討論→再給建議→修改......


這就是民主的代價。因為相對來說公司比較尊重每個人的想法,所以一件事情少有人直接拍板做決策,通常都會經歷一群人排排坐各自給建議的情況。優勢是會有充足的討論,迸發出非常多的想法,劣勢就是犧牲了效率。


每個人給完之後,更高職位的人再給一輪建議,修改周期就變得無比漫長。一個方案過三四版是常有的事,有時恨不得改八百遍,眼看著截止日期越來越近,最後只好匆匆選一個,相關細節都沒有充足時間調整到最佳狀態。

以上這些現象當然不是只有外企才有,當公司大了的時候,除了業務方向,必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管理問題。


管理十幾人的創業公司遇到的問題和管理幾千人遇到的問題是不一樣的,同樣,作為員工身在其中,小團隊的工作方式和在大的組織中的工作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有朋友在創業公司,聊起來說覺得還是最開始團隊小的時候工作氛圍好,等公司大一點的時候就覺得有點無所適從,彙報關係、做事方式都要隨之調整,沒有以前自由。這其實就是沒有跟上公司發展的腳步。


也有剛工作的同學,進入公司看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過於擔心公司的發展,整天憂心忡忡,甚至影響自己每天工作的心情,試圖尋找一家完美的公司,一份完美的工作。

說白了,沒有一家公司是完美的,我們更多的時候是看自己從這份經歷中能獲得什麼,自己是否還在學習曲線上,有沒有溫水煮青蛙,保持警醒。


其他的,都只是環境而已。


(知乎上的)人就是奇怪啊,一邊覺得難度大說「我是大眾我怎麼可能成為精英」,一邊給自己製造希望的時候說「如果你這麼做下去就成為不了精英了所以不行」。


「受制於外企完善的體制和工作分配。」外企表示哭暈在廁所,人家發展了幾十年才發展出來的優越性就這樣被題主嫌棄了。


Life is suffering.


我覺得外企很大程度上給工作人員創造了一種盲目的精英感。

說的直白一點就是,外企給員工營造的階層氛圍其實員工的收入水平不足以支撐。


在國內混外企,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外企圈子。跳槽,交流,都在這個圈子裡。我在這個圈子裡待了十多年,身邊的人也是。所以感覺很舒服,經濟和個人能力的成長都不錯。

不過 2010 年之後這個圈子就開始被毀掉了。目前認識的人跳槽要麼去國內企業,要麼去可以兩年後 reloc 的企業。如果兩頭不沾,還要抽出大部分精力維護英語能力,不值得。


更多中國企業走出去?按現行體制,題主想多了。

規範化怕情商混沒了?這樣的情商不要也罷。

民企拼搏?再拼事業也和你無關,除非是親友開的店

任何行業混個四五年也還是新人,還沒混開呢。

外企也分好壞,毀不毀人看企業個案和直屬上司。

PS:作為一個混了20多年的不同外企的人, 我不覺得外企沒有辦公室政治哦,只是在中層以上開始有切膚感。


我曾經在某500強德資實習,後又到某行業市場排行世界第一的德資工作了兩年多,現剛離職待業中。我也曾在某民企500強集團下的一小公司短時間呆過,老實說就我經歷的公司來看,民企與外企相差的實在是很大,民企如處江湖之遠,而外企則居於廟堂之上。公司氛圍,文化,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等外企先進太多,不得不承認國內公司有不少差距仍在追趕中。

外企最重要的就是其文化價值,這種文化必然與我們國內的不太一樣,但仍然具有先進性,如果外企施行的是本土化的戰略,比如我的上一家公司,中國區從頭到腳都是中國人在管理,公司人力資源招的大都是廉價勞動力,學歷沒有太高要求。而且大都是本地人已經成家立業的,給人的感覺不是global而是土,沒幾個人可以說英語的雖然用的是英文系統,作為一家在行業內世界領先的公司實在是太跟不上步伐。公司基本沒有文化活動,沒OUTING /TEAM BIULDING, 一年下來部門聚餐一隻手數都嫌太多,沒有family day,沒有生日party,沒用新人聚會,員工走了也不一定會聚餐送別,沒有文娛活動,除了一個每次就幾個人參加的羽毛球 籃球。。。。。。

但是我實習的那家德資公司文化就特別好,各方便都可圈可點。公司高學歷人非常多,海歸、博士、外國來華的留學生、各類研究生,我當時所在部門的幾個實習生基本都是研究生學歷,除了我小本一個。公司總經理也是博士學歷。部門三天兩頭就有PARTY, 生日的,新人入職,老員工調職的離職的,旅遊團建什麼的,公司內部各種club,還有比賽。工作方面相關部門培訓不斷,你也可以選擇不參加培訓。你可以遇到各個國家的人,和各個國家的人溝通。。。。。。

我覺得國內的外企是有分層次的。有些是真的把業務的重心放在中國區,甚至把重要的技術產品製造研發等放在中國區;有的只是看中中國市場以及相對廉價的勞動力(雖然國內勞動力價格有上升但是有幾個人覺得自己不是廉價勞動力的?)在中國設廠,裝配廠,核心零件進口,核心技術要聯繫國外總部解決,甚至派國外同事來華出差;有些外企是follow國外時間與國外團隊協同工作;有些外企就是披著所謂外企的外衣,貼個logo;有些外企有來自世界各國、全國各地的multculture;有些外企純粹本地人的外企;有些外企入住的是高大上的寫字樓,有些外企在破舊的廠房辦公,不過他們可能是同一家公司;有些外企英語只要四級就行,有些英語專業的還不一定要你。。。。。

其實要逃離的並不是外企。外企不至於差到逃離。相信如果你逃到國企民企還是大概率的要逃回來。我們要逃離的是每天心電圖如水平線般的生活或者工作狀態,縱然逃離可以起波瀾,但這波瀾有高有低。我越來越相信性格決定命運的說法,什麼樣性格的人才能做什麼的抉擇。

穩定後想漂泊,漂泊後又想安家。城市太繁華喧囂,真想到鄉下修養身心能呆多久呢?


看完題目我已哭暈,題主考慮過年薪不過5萬,地處窮村僻壤,辦公室政治昏天黑地還經常加班的基層公務員的感受么?你這份工作逼格太高了好么?


之前還在天涯上看帖子說外企毀人呢,說優越感十足導致適應力差,高不成低不就…我只想說,哪個企業都毀人啊,去私企,尼瑪工資都能發錯,或者不按時發,國企我也實習過,簡直就是混吃等死,一星期有效工作時間能有五個小時就算多的了,工資也完全沒有競爭力,目前對我來說現在呆的外企是比較好的選擇了。至於辦公室政治是真的有啊,就是我的級別還不夠,體驗不深。還有人經常說玻璃天花板什麼的,我覺得這個也會慢慢消失的,公司里也有中國人做到很高的職位,其實只要不是自己當老闆都是高級打工者,當然是選擇一個工作量工資各方面都比較平衡,滿意的工作了,有更好的機會和待遇當然也考慮跳槽,現在形勢變化這麼快,誰知道十年以後啥樣呢是不是


BAT中的某家天天加班到10點,人的能力可以得到極大的提升。一年當十年用,干幾年就可以往生極樂了。


從3個方面來作答。

1. IBM的工程師在中國找不到工作。
從前有個IBM的工程師想跳槽,他在IBM已經8年了,做一個終端的某個模塊的研發。
突然有一天,他厭倦了這樣的工作,提出了離職,開始在市場上找工作。
這個時候他才意識到一個問題:他的工作確實很專業,也比絕大多數人要領先,但是他的工作在其他公司只是一個崗位的一部分工作。
他失業了。

2. 最近看了一場電影,叫天空之眼。故事大意是這樣的。
某國際黑名單通緝犯2號,4號,5號被追蹤6年後定位了行蹤(2美國人,1英國人)——開始抓捕行動——通緝犯變更地點到敵對武裝區域(市區)——抓捕行動將造成激烈武裝衝突,按兵不動——好了故事開始了。

軍隊只有抓捕的指令,沒有擊殺指令——上報給中將——上報給司法總督——被拒絕——發現數個自殺式炸彈,而且在人體上安裝完畢(估計會造成80人死亡)——上報給司法總督——通過——上報給總理大臣——猶豫——勸說——通過——實施導彈發射——區域內有一個小女孩——暫停發射——上報給總理大臣——推諉——外交大臣——推諉——首相同意——美國國務卿同意——導彈發射。

戰場上的情形瞬息萬變後面再玩政治。和外企的大公司病一樣一樣的。因為歐美的思維模式基本相同。

3. 政策。為什麼引進外資?促進經濟發展。現在中國經濟在世界上的表現應該說是亮眼。外企在中國發展受到的限制越來越多。人工成本越來越高。這是大勢,大勢所趨,勢不可擋。
還有一個大勢是中國的市場越來越大,所以到後期製造類外企會減少,服務類和高新技術類會適當增長。


看了題主的問題,我只想說一句「求被毀,快來毀滅我吧~」


誰要離開, 我想補位


外企福利好,漲工資慢。我在私企,沒福利,工資高,太累人,想去外企。


第一次被邀問哈 感覺看了樓主的替問感覺你還挺享受在外企的工作的啊 而且待遇不錯前進也好 繼續干唄 但外企一般靠跳槽升職


說外企毀人要逃離外企的人,往往下一步還得逃離國企。


前東家也是外企,跟樓主感覺一樣,如今已進入bat。國內外企的日子一日不如一日了,呆久了真的廢人,學到的技能跟國內企業match不上。當然,如果transfer到本部,擼資本主義羊毛那是另說了


我怎麼覺得題主的情況和我一樣?

相關性:本人在IBM(外企),畢業工作5年。

技術壁壘低是由於項目資料的完善,幾乎所有人都在做這點工作,分工明確。然而項目的初期並不能做到這點。所以現在的工作模式就是,牛人先進項目打地基,後面部分就是帶幾個實習生就做完了。

工作氛圍,你要說沒有辦公室政治,我真是覺得題主好單純,即使是外企,也有辦公室政治,而且有時候你會遇到比國企更難的情況,這點十八摸非常嚴重,我最初進來的時候單純的以為干好自己的事就行了,現實一直在打臉。

最後題主說在外企感覺廢了,我並不認同,有廢了這種感覺的,一般並沒有規劃自己的業餘時間。十八摸加班很少,幾乎沒有,早晚不打卡,只要不耽誤項目,沒人會關心你在幹嘛,這大把的時間就是用來學習的啊!魂淡!

老闆還有在逼著我學習,每年兩篇paper,雖然技術含量什麼的可能不是那麼高,還是幾個人一起弄,但是這玩意到後面越來越難啊!對了,有的項目可能涉及到專利,你要幫老闆寫!!而且最後還沒你的名字!!就只能分到錢而已,比研究生的時候還坑。。。


推薦閱讀:

外企真的比國企、民企好嗎?好在哪裡?
在外企工作,感覺自己像個螺絲釘,比較枯燥。誰能給點建議?
CAA 中國區公司構成與經營狀況如何?為何在網路上始終找不到相關的詳細信息?
如果想進世界五百強的外企,考CMA有用嗎?
對於高海納這樣辱華的外企高管應如何看待

TAG:外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