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者們是否會感覺自己的工作很簡單,但論文不得不寫得晦澀難懂?

大家沒有這樣的經歷嗎:看到一篇論文介紹了各種理論方法(其實是目前已有的成果),讀完後才發現其實作者做的工作只是在##上改進了一點而已。有時雖然改進的點比較多,但結合結果來看的話就有湊數之閑。


寫得晦澀難懂的很少有好文章。論文本來就應該簡潔明了,寫得不清楚的文章很難被接受發表的。

所謂論文晦澀難懂只不過是外行對科研的誤解,因為外行根本看不懂文章說了啥故事。


生物類的不會。出色的工作很多是用簡單的語言解釋複雜的問題(或者是有著巨大工作量的問題)。越是頂級的雜誌,對於figure的要求越高,旨在幫助讀者更好理解內容。
各大科學期刊都有針對不同讀者的板塊。針對非專業人士的科技新聞類,會寫得更加淺顯易懂。

寫得晦澀難懂,首先編輯就會要求修改。
更別說還有那麼多審稿人準備挑你的骨頭,圖有其表很容易被看穿。


不會,我印象比較深的頂級雜誌上的好文章都淺顯易讀。


正好相反,把晦澀難懂的實驗及結果表達的簡潔明了清晰易懂才是好學者好文章!


真正有料的有很容易懂 沒料的就會去湊字數


數學類表示一直有這種感覺啊。

很多時候聽talk,講得好的speaker一個小時足以把文章的前因後果,證明的主要技巧思想講的非常清楚。但是要是自己看四五十頁的paper怎麼也得好幾天。主要原因是寫論文發出來不僅是要讓人看懂的,還要是讓人相信這篇文章是自給自足的,嚴格的。

於是各種直覺上很顯然的事情,要想嚴格的寫出來就得各種估計各种放縮,上下角標奇怪的字元加上各種epsilon delta 大C小c啰啰嗦嗦好多頁。

還有你在前人的工作上擴展了一小點,但為了向別人說明你在什麼問題上擴展了一小點,你得把前人長長的證明中的定義都摘出來用自己的話重新寫一遍。用到的性質原封不動可以引用,但萬一你的改進需要把前提的稍微放寬一點,即使證明不過是在一個五頁證明中的四五行加了一個星號,你還是得把證明簡要的重寫一遍……(我第一篇論文就遇到過一次,最後努力的把原來的證明壓成了兩頁,其中包括五個新加的星號TT)

一個在清晰性和嚴謹性中間取平衡的辦法是在合適的位置(通常在引言和基本問題定義之後)寫一個相對簡短的證明概要。然後通常情況下除了你的合作者/競爭對手/學生就不會再有人看之後的部分了。XD


需求不同。

你大可以告訴路邊的大媽,這事有一半的可成。
但你必須告訴其它科研人員,這事在A的情況下,有52(+-)2%的可行性,在B的情況下,有46(+-)5%的可行性。

要不你倒過來試試?


不是,我都希望寫得好懂,好懂才有人引用啊。

但我也希望顯得牛掰,又好懂又牛掰,稍微有點矛盾,但仔細琢磨琢磨也能實現。


說實話我每天都想著法的把文章寫的好懂一點


別人的結果當然要寫進Introduction,不然誰知道你這篇文章怎麼突然就冒出來了?怎麼想的?為什麼要做這樣的文章?之前別人做了些什麼?這些東西就是幫你讀懂的,還覺得晦澀難懂說明你在這個行業根本就沒有入門,一篇合格的文章業內人員只要一字一句讀下去都讀得懂,讀不懂的地方肯定會有參考文獻的索引。哦對了,故意寫得晦澀難懂會讓編輯拒掉,工作全白做了。


拋開語言有可能不通這個方面,個人覺得說paper啥的難的不行不行了的只有兩種情況。。。要麼是原作者啥都不懂裝bi胡扯八扯表現自己啥都懂。。。要麼就是外行人懷著「哇塞論文哎這種東西又不是作文我肯定看不懂的」。。。
你看當時沃森和克里克人家發現DNA時整的論文,哪有那麼嚇人的難?


做東西的話 有實物就好了


科學工作者一般會感覺自己什麼都沒做,卻要把文章寫得意義重大。


推薦閱讀:

TAG:科研 | 學術 | 學者 | 學術界 | 學術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