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意義是什麼?


吳曉明: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意義--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人民網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網站 吳曉明: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意義--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人民網

復旦吳曉明教授在文中所提出的觀點,基本上反映了我國主流馬克思主義學者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代能起到的作用的高度概括性總結。這個評價在大部分馬克思主義者看來,也是非常公正的。

歸根結底就是三條:

第一條,揭示並切中當下的社會現實

第二條,對現代性的有原則的高度的批判

第三條,在當代人類實踐方面指向新文明類型的可能性

而這三條,所反映的其實就是馬哲所能起到的作用,就是:1,認識現實 2,有原則的批判社會 3,指出未來有新文明的出現的可能性


(PS:為什麼是可能性?是因為馬哲也不知道未來的新文明是什麼樣子的。而馬哲也並不給未來社會是什麼樣子的提供一個必然保證。

而有原則指的是,「所謂『批判』,其最基本和最簡要的含義是澄清前提,劃定界限。因此,就馬克思的學說而言,對現代性的批判無非意味著:在其本質根據上把握現代世界的前提條件和歷史界限。」這也就區別與倫理主義或是浪漫主義的批判。所以馬克思主義的批判並不是訴諸於道德,而是訴諸於當時的具體的歷史現實。)

有人看到這裡可能會奇怪了,吳曉明先生為什麼只寫這三條呢?那是因為馬克思哲學自身是不可能超出這三條,凡是自稱其意義超出這三條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都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而是馬克思主義神學。

而這三條總結起來,其實就是對現狀的有原則的批評,並且指出我們不能滿足當前現狀,還要繼續向前走。

而我們也可以把這三條看做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的界限,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意義僅限於此。任何試圖超過這三條,而把馬克思主義無限拔高的行為,都是非批判的神學行徑。都超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力所能及的範圍。

所以很多問題:比如「如何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具體革命」。「如何用運用馬克思主義具體建設共產主義社會」。「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發射火箭」這基本都屬於馬克思主義神學問題。這些問題都超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的能力限度。


謝邀。

這是一個很大很嚴重的問題,按理我沒資歷回答,我本來試圖找一本書推薦出來,但是實在沒有合適的,那我就勉力一試吧。

聖經說:豈不知你們就是上帝的殿。

我這殿里,長久的供奉著三個哲學的英靈:施特勞斯、海德格爾和馬克思。

它們,就是我的天地人三道,是我的本體、認識、符號三論。

在我還無法用自己的話語發聲之前,我要使用它們的話語來說明我的政治哲學。

什麼是政治哲學?

從政治制度出發去探求和把握:何種性質的社會,才能使其中的人得以「正確的生活」。

政治哲學,它是由哲學、政治、社會三者之間互相聯繫,以及哲學對這些聯繫的統轄思考合一的哲學。

所以,它是始和終,它是唯一的,自有且永有的哲學。

因此,它是普遍的,它追問的是無懼時空變換的最好社會的永恆秩序。一個高居於天上使人仰望,眾生引之為地上國度光輝藍圖的「理想國」。

但是,政治卻是特殊的,它關注的是既定時空節點的特殊社會。

胡塞爾就說:傳統保守者和哲人(按照哲學理念生活的人)將會爭鬥,而且爭鬥一定是在政治領域中。結果經常是哲人必然會被政治家(傳統保守者)治下的社會放逐出去(或者處死)。但是在更長的時間後,哲人卻經常獲勝。

這是理念和經驗權勢永生不休的衝突。

施特勞斯柏拉圖和他們的永恆國度精神上高居於眾生頭頂,在凡塵里卻無比惆悵,因為每每都要被經驗權勢(世俗權力)擊敗,而對遙遠的勝利的希望雖然有助於堅持信念,卻對當下的失落心情和實際的政治挫敗毫無幫助。

換個更樸素更原始的說法,這就是人類的理論與實踐的衝突和爭鬥。

那麼現在,該馬克思上場。

歷史唯物主義藉由概念(名)生產、生產方式、生產力生產關係,構成了一部完整的歷史表述,揭示了一種歷史真實。

這個歷史真實被認為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

因此,開始有許多人,越來越多的人,太多太多的人,以為這規律是唯一正確的規律,是必要的鐵則,它所通向的政治實踐必然是唯一善好的社會秩序。舍它之外儘是虛無!

後來的哲人們,看到這種愚蠢和瘋狂,以筆為刀,要在馬克思思想里,解剖出一個邪惡的致病因子來。可惜,他們沒找見。於是,他們認為,馬克思只是製造了一面反映世間扭曲真相的鏡子。人們看清了,但所有人都無力去打破它。

人們不得不活在虛假的歷史幻象之中,偶爾面對這鏡子,獲得片刻真實的清醒,然後,要麼發瘋要麼繼續沉淪。

鏡像,景觀,是現代社會和我們這個所謂的後現代社會最傑出的比喻。

鮑德里亞說:當代哲學與現存世界本身在「哲學言說」層面上是不可分離的,因為,一個既想清算所有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又想成為哲學批判的話語,只能是連成一體地成為世界原理(通行話語)的強化證明,從而總是對世界現狀(既成事實)的祝福。

他這麼說馬克思是錯誤的,但是這個話語中卻顯示了一個被長久隱藏的寓言:

一個文明(或者一個思想理論)的新生兒從母體中脫離出來後,走在前行路上,它只要回頭去觀看,就會看到:

它的母體,那箇舊文明,變成了一面鏡子,鏡中顯現的,正是它,這新生者的衰敗和死亡!

馬克思沒有像其他人那樣,對著鏡子痛哭流涕黯然神傷或者投擲石塊破口大罵又或者爛醉如泥得過且過。

他是個那麼勇敢的人,他逼近這鏡像,無視它所呈現的種種幻像:甜言蜜語或者兇惡猙獰。他不斷的逼近,最終得以繞到鏡子的背面,面對死神,去問:你的秘密(歷史的意志OR目的)是什麼?

死神的回答是:我沒有秘密。

(我只是擅長下棋而已。)

於是馬克思和海德格爾向人類發出同一個聲音:向前走,別回頭!

索多瑪為天火毀滅,羅得的妻子逃出時,忘了天使的警告,回頭張望,只有一眼,她就成了一根佇立的鹽柱。

一旦認識到人的存在本身只能是一個歷史過程的話,那麼歷史瞬間成為人的命運。

我們的文明史道路兩旁,目所不及的那些荒漠中,到處都是這些鹽柱林立!

從寓言中走出的馬克思,決心要帶著人類脫出歷史的輪迴,跳出鏡像的恐懼。

他的前人黑格爾說:各個民族和政府從來沒在歷史中學到什麼,也從來沒有吸取歷史教訓行動。人無法抓住過去的實體,僅僅是一個觀察者。即使內心否定,仍然無法改變興衰存亡的歷史發展規律。

人註定被困縛在歷史進程的一小格之中,一個時間的牢籠里,過去不可改變,而未來無從更改,這絲毫不由人參與的歷史,能夠被稱作「人類歷史」嗎?!

那位造主,祂透過聖經告訴我們:祂是始祂是終祂是自有永有,且全知全能。

祂在更高的維度里,觀看時間猶如你我觀賞一個花瓶。

成億萬的生靈,身不由己的在沙盤遊戲中頭破血流,只是為了裝飾您的客廳嗎?

人類,我們唯一的罪,原來就是我們的局限性。

我們永遠也無法獲得客觀的全面真理,因為那是創世的秘密,宇宙的由來,是造主的權柄。是祂的真名實姓!

是時候召回尼采了,推動永恆輪迴的是人類的權力(生存)意志,要極大的加大權力意志(通過產生超人意志),劇烈的加速輪迴,使歷史的計算機器超負荷運轉,直到崩潰!歷史計算機器的崩潰就意味著人類命運的自由解放。

馬克思同樣捕捉到了這一摧毀死神的契機。即歷史唯物主義的運用,剩餘價值學說所揭示出來的:資本本身就包藏著致它死命的秘密。

馬克思說一個兩個幾個十幾個的超人能起多大作用?

歷史唯物主義將歷史的出發點移到社會經濟領域,政治秩序的合法性就取決於經濟的持續發展。資本原則支配下的人的抽象生存被經濟發展的正當性掩蓋。

一切看起來嚴絲合縫無懈可擊。

於是馬克思說,要發動群眾,要把那些生存被抽象化的最多,人數也最多的人喚醒起來,喚醒他們的權力意志。

讓多多的人,全部的覺醒著投入到資本遊戲當中去,把規則撐破脹裂!

於是億萬人的洪流湧向歷史的洪爐,沖向手握鐮刀收割的死神,為著實現那超越遊戲規則的偉大自由命運,掉了一地的頭顱。

毛澤東,誰能說他沒弄懂馬克思?

是行屍走肉幻境浮生還是直面慘淡以血為酒慷慨悲歌?

這就是馬克思,他所樹立的「道」,不管天來不管地,獨獨拷問人、命令人、催促人,快快的成長,速速的強壯,去奔赴戰場,去為人類的解放,拋灑熱血犧牲性命,在所不惜啊!

所以,最後,回復題主,或者邀請我的人,馬克思,沒有當代意義。

他唯一的意義,也是永生的,所有時代的意義:就是接受它,你就成為了一個必死的戰士。

那時我的熱血之花,將點燃這宇宙慘淡;就讓我青春的靈魂,永與寂寞的星光為伴。

星辰大海,是未來人的征途,於我們,它是英靈的歸宿。

如果這個答案有些許掌聲,請歸一半給張文喜教授,我從他的文章里獲益良多。另一半歸給寫作或者發現易經的先人。他真是個大大大大大天才!


這是一個好問題,但是大家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知存在一些誤區。

首先,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世界觀,是我們認知世界的一種選擇,而已、而已、而已!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指導我們改造世界的具體實踐。換言之,世界觀幫助我們認識世界,方法論指導我們改造世界。探尋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意義不等於讓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具體工作。

其次,不能因為我國執政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就簡單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政治正確」。已經說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世界觀的選擇,但並不是唯一選擇。改革開放多少年了,還有人在哲學領域搞非此即彼,這樣會不會有一種欽定的感覺?

接下來我再粗略說一下馬哲的知識體系,獻個丑。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內容,高中政治書上都有,就是辯證唯物論,唯物辯證法,認識論和唯物史觀。

辯證唯物論主要說了以下三點:
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的;
物質是不斷運動的;
物質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唯物辯證法主要也提出了三個觀點:聯繫發展和矛盾。

認識論則闡述了世界是可以認知的,但是人類的認知過程是螺旋上升的。

唯物史觀則闡述了馬克思對歷史發展規律和歷史主體的認識,即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關係與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體系基本是這些吧啦吧啦,那麼回到問題上來,馬哲的當代意義是什麼?
其實有心的朋友基本可以根據馬哲的理論體系發現馬哲的核心觀點——實踐。
是實踐!
是實踐!
是特么的實踐!
物質是實踐的基礎,聯繫發展與矛盾是認識實踐過程的方法,故而世界是可以被人們所認知的,但是實踐的曲折也決定了認識的曲折。至於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也是源於對實踐主體的確認。

所以馬哲就是告誡我們通過學習,要不斷警醒提示自己,憋脫離實踐!憋脫離實踐!憋脫離實踐!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OK?

什麼意思?縱觀現代社會,輿論紛紛擾擾,民間政治家從在火車飯桌澡堂子轉移到了互聯網陣地,他們音調更高、音量更大、傳播的範圍更廣,講真,造成的思想混亂現象也更複雜。但是有多少意見是具備可行性?反正發言沒有成本,拍完腦袋我就扯嗓子在網上吼一通,你能奈我何?

當然,隨著網民們的姿勢水平不斷提高,大家的鑒別能力也在提升。鍵盤政治局委員們不考慮實際情況胡亂髮言還從者眾的現象是越來越少。說實話,這都是得益於40年前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

中國歷史上有三次思想解放,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的哲學理論基礎。儒道法兵墨名雜等諸多學術流派嘗試著從各個方面去認識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但是不足之處也很明顯,因為生產力的落後,缺乏科學理論支撐,一旦涉及到原理闡述,中國古代哲學容易陷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不可知論之中。
而新文化運動引入了西方思想,中國人慢慢接受用民主科學的現代視角來觀察更宏觀的世界變化。依託工業革命的生產力進步,人們對於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的認識更加清晰明了。但是生產力的蓬勃發展和劇變也使得「人」的自信心疾速膨脹。人們更加看中人本身的價值,這就是我們說的以人為本,但是在這條道路上走的太遠,過分信賴人的能力和主觀能動性。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討論將人們的認識拉回到更加客觀理性的立場上來,對不可知論與誇大人的作用這兩方面進行了糾正。更重要的是,討論提供了一個新的真理判斷標準——實踐。以往的認識之中,我們要麼以為真理生而為真理,要麼以為人就是世間真理,對真理的判斷缺少客觀依據。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這句話說起來簡單,但實際上意蘊深厚。

故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意義其實就是提供了一個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馬克思主義哲學不能也不可能指導我們任何具體實踐,但是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認識卻可以。
換言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意義就是一句話:
干中學,學中干!

接下來是兩學一做的時間: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更是改革創新、破解難題、推動發展的試驗田、主陣地。


俞吾金, 金瑤梅. 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意義——復旦大學長江學者俞吾金教授訪談[J]. 社會科學家, 2009(1):3-7.

金:俞老師,今天能有機會對您這樣一位著名學者進行訪談,我深感榮幸。多年來您一直孜孜不倦地在哲學領域中從事研究與教學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您涉獵廣泛,在哲學基礎理論、馬克思哲學基礎理論、國外馬克思主義、外國哲學史、現代外國哲學及美學等領域都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原創性的見解。您最近出版的幾本新書,比如《傳統重估與思想移位》和《問題域的轉換:對馬克思和黑格爾關係的當代解讀》等,都在學術界產生了震撼效果。我知道您經常出國訪學和講學,因此對國外學術信息及時政等各個層面的最新發展動態把握得非常清楚。最近很多人都在談論美國的金融風暴,它不但對美國本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且波及到了世界的整個經濟體系,您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如何看待這次金融危機?
俞:我也很關注這次美國的金融海嘯。在1929-1933年,西方國家曾經遭遇過經濟危機,但目前發生的經濟衰退主要表現在金融領域。最近西方一些報刊競相報道股票價格下銼,甚至賣不出去,但是馬克思的《資本論》卻銷售一空。股票市場的「冷」、《資本論》的「火」和馬克思主義的「熱」,表明馬克思主義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診斷和批判並沒有過時。我高中畢業後曾有10年時間在上海電力建設公司做工人,當時正處於「文化大革命」中,無書可讀。有一次我受了工傷,休息四個月,我在上海圖書館裡瀏覽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其中包括《資本論》。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已經指出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必然性。一方面,政府發行的紙幣與國家銀行中的黃金儲備是相匹配的,一旦紙幣超出比例被發行的話,它本身就會貶值,並引起經濟生活中的連鎖反應;另一方面,資本主義信用業的發展,尤其是債券、支票等信用票證的發展,也預示出一種可能性,即一旦支付鏈中的某一個環節發生問題,就可能出現「多米諾效應」。同時,一旦出現信用危機,人們就會一起到銀行里擠兌,從而極易導致銀行倒閉,並引發金融恐慌和海嘯。儘管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東西,尤其是以消費社會自居,並採用了信用上的大量新的措施(如分期付款、次貸、信用卡、證券、期貨等)來刺激消費。這樣一來,經濟生活中的虛擬成分和符號化的傾向越來越引人注目,而實體經濟卻遭到了人們的普遍的忽視。以至於法國後現代主義者鮑德里亞認為馬克思的生產經濟學已經過時,取而代之的則是他所主張的「符號經濟學」。事實上,不管當代西方資本主義符號化和虛擬化的程度有多高,其運作仍然未能超越馬克思早已揭示的資本主義周期性危機這一客觀規律。所以,我早已在自己撰寫的論文中指出,馬克思仍然是我們的同時代人,馬克思的學說仍然富有當代意義。 我在德國訪問時,看到很多商品都可以分期付款,包括住房、汽車和電視機等等。分期付款的實質是刺激消費,把將來才可以享用的物品提前到現在就享用起來,但一旦分期付款者因為失去工作或其他偶然的情況,導致付款鏈的中斷,許多問題就會產生。我在美國訪問時,曾經乘火車周遊美國,曾到當地一些朋友的家中去拜訪過,他們的房子一般都是30年貸款。美國去年開始的次貸危機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銀行貸款給信用度不高的人,這類人償還能力相對較低,一旦失業的話就無力承擔銀行的欠款,這樣勢必增加了銀行的風險。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國家來講,美國的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比例失調。由於世界上的大部分經濟活動都用美元加以結算,美國的印鈔機大量地印製美元,一張面值一百的美元印刷成本只有3美分。一旦紙幣的發行量超過了黃金儲備量,就貶值成了一堆泡沫。由於「超前消費」的理念,不但美國的居民欠了大量的債務,整個美國在國際上也欠了其他國家很高的債務。美國又大量發行債券,如此一來,它的金融危機就對世界產生了很大影響,其中包括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據說,國內不少大公司買了美國政府發行的債券,等於把資金投到美國,幫助美國發展經濟。另外,一旦美國的某些銀行倒閉,經濟衰退,也會直接衝擊我們的市場。從我國的出口貿易情況來看,一些企業將商品出口到西方國家,付出的是實物,但是收回來的卻是符號、債券、紙幣。總的說來,資本主義最近的運作也沒有超出馬克思早已揭示的資本主義發展規律,美國金融海嘯的出現有其必然性。 金:美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有目共睹的措施來積極救市,包括7000億美元的金融救助計劃等,這是否意味著資本主義制度向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定程度的靠攏呢? 俞:關於這一點,鄧小平過去早就講過,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並不是完全對立的。市場經濟也需要計劃,西方的凱恩斯主義就主張政府干預經濟。同樣道理,計劃經濟中也要有市場,因為計劃經濟如果沒有市場經濟的調節到後來就會演變成無政府狀態。比如過去國內生產的書包總是「老面孔」,30年不變。假設全國有10家製作書包的工廠,它們每年根據計劃生產而從不過問市場,最後書包在倉庫里堆積如山,無人問津。這樣的書包生產出來有什麼用?必定會導致資金周轉不靈,所以我認為,計劃經濟同樣會導致無政府主義。另外,所謂「救市」也是有前提的,即必須遵守市場經濟動作的客觀規律。否則,有可能引發更多的問題。

金:是的,您分析得很有道理,計劃經濟同樣會導致無政府主義,這個結論非常精彩!
俞:迄今為止,市場是一種最活的分配、協調資源的手段。而計劃經濟是根據等級來分配各種資源的,可以說,最優的配置應該是市場對資源的配置而不是等級制度對資源的配置,等級或者說權力對資源的配置對經濟的發展是不利的。對於美國這次的金融危機,有些專家認為沒什麼大不了的,不需要大驚小怪,另外一些專家則在思考如何救市的問題。我認為現在任何判斷都為時過早,結果還沒出現,應當再觀察一段時間。比如一個人生病醫生要進行醫治,有些毛病是可以救治的,有些則是無法救治的。同樣道理,經濟疾病如果可以醫治那還好,如果不能挽救只能讓它倒退到谷底再經過一段時間來復甦,也許這個復甦的過程比較漫長。當然,這次金融危機啟示我們,馬克思的很多見解仍然有效。虛擬經濟、超前消費都不能搞得太出格,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比例要恰當。此外,我們還是應當實體經濟,重視生產勞動。類似的道理在馬克思的學說中都說得很清楚。

金:您剛才說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是馬克思的很多見解在當代依然有重要的價值,那麼我們當代人應該如何恰當地來理解馬克思主義呢?
俞:毫無疑問,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馬克思關於商品、資本、貨幣等理論在今天仍然是有很大價值的。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所創造的輝煌成績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融入外資對於國內的經濟發展是極為重要的,像印度吸引不了外資,經濟發展速度就放慢。而我們30年來吸引了大量外資,其中包括港台的一些資金,這些對於我們的經濟發展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資本是很靈活的,它有積極方面也有消極方面,因此我們要根據馬克思的相關學說正確地看待它,理解它。當然,這裡面可能會涉及到一些東西超出了馬克思當時研究的歷史背景,那就需要結合我們的實際情況來理解。我們不能抽空自己,返回到純粹的、不受任何認識「污染」的馬克思那裡去,而是應該自覺地運用馬克思的話語和思想,回應當代引發我們興趣的、有待解決的問題,從而闡明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意義。此外,我們在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時也可能會出現一些偏差,對此我也寫過相關的文章來進行探討。比如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問題,事實上馬克思沒有講過「人的全面發展」,他所講的是「個人的全面發展」。「人」和「個人」這兩個概念是有差別的,任何時代的人我們都可以稱為「人」,但是「個人」這個概念是在18世紀的市民社會中形成起來的。我們把「個人」改成了「人」,反映了我們這裡啟蒙的缺失,我們沒有正確地理解「個人」。在我看來,極端個人主義在任何社會中都會受到批判,但個人主義是不應當批判的,因為個人主義界定的是個人的義務和權利,這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基礎。我們不能動搖基礎性的東西,當然對於極端個人主義我們應當反對。我們現在提倡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三者都要考慮,但是過去是完全不講個人利益的,提倡的是個人要具有獻身精神,要考慮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這樣就把個人抽空了。正因為像「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政治運動對個人的人性和人格進行抽空,個人成了一個虛幻的影子,他的一切東西都應該貢獻給集體,所以當市場經濟一來,個人的自我意識一開始蘇醒,個人就超越了法律。個人會覺得,我的是我的,你的是我的,他的也是我的,這樣就造成了市場經濟中很多亂七八糟的事情。按照我的看法,這根源於對個人的權利和義務缺乏嚴格的界定。因為過去把個人全部抽空,全部貢獻給了集體,現在突然看到個人利益就會出現把集體的東西全部放到個人的腰包中的現象。我們說,一切獻給集體是不對的,一切都撈進自己的腰包也是不對的,個人的權利規定了什麼東西是應得的,什麼事情是應盡的義務。

金:的確,啟蒙解決的是觀念問題,而觀念問題能否解決好是很關鍵的。
俞:建國以來我們談道德、政治等問題,其核心就是集體主義。從某種角度而言,集體主義的前提就是取消啟蒙對個人本位、個體差異的肯定,要把這些個人的東西消融在集體主義之中。我們曾經搞過的人民公社、人才單位所有制就是和啟蒙思想相對立的。這麼長時間以來我們一直都在談集體主義,一直避談個人主義,這表明我們一直沒有考慮啟蒙問題和個性的差異,一直耽擱啟蒙問題。我認為我們,應當先來考慮啟蒙強調的人格、個性,再來強調集體的美德。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馬可倫理學》一書中講一種Virtue,即美德,麥金泰爾也寫過一本著名的書叫After Virtue,即《追求美德》。在共同體里我們確實要提倡一個人如何為集體服務,但是集體主義的前提是個人本位。每個人的個體權利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都應該受到尊重,在此基礎上才可以來談集體主義。馬克思談的是「個人的全面發展」,但為什麼到我們這裡就變成了「人的全面發展」了呢?這個修改不是故意的,它表明我們的文化有一種潛在的力量,它是反啟蒙、反個人的。實際上,在現代社會中,人總是處於個人狀態的。比如一個民工到城裡打工,這個時候就是個體本位,他所考慮的是他如何來處理個人的事情。又比如,這個民工一旦失業了,他也就相應地離開了一個集體。當然,現在我們正處在歷史大錯位中,要防止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儘管現在西方有很多學者在反省啟蒙和現代性的負面效應,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啟蒙和現代性所具有的積極的一面,我們現在連現代性的成果都還沒享受到就來批判現代性,越批判,個人的人格、人性就會越喪失!西方一些哲學家,比如海德格爾和維特根斯坦,他們寫文章呼籲要返回西方文化的家園,也有一些中國學者搞形式主義,跟著寫返回家園。我認為他們弄錯了,中國人現在需要的是走出家園而不是返回家園。農村有些人到城市來打工,城市有些人到國外去打工,這難道不是走出家園嗎?西方人在幾個世紀之前就經歷了生產關係的歷史性變革,比如,英國農民在「羊吃人」運動的背景下不得不走出家園,又如雨果《巴黎聖母院》和莎士比亞戲劇中的流浪漢,都是從農村走出來的。他們走了幾個世紀現在要返回,我們還沒走出去怎麼就要返回呢?我們現在的處境和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差不多,我們需要走出去而不能搞形式主義跟著西方返回家園。在形態學看來,今天的中國和今天的美國在時間上是不一致的,今天的中國等同於16-19世紀的歐洲,因為他們那時候的需求和我們現在的需求大致一樣。我們要善於引入形態學的時間觀念來理解這些現象,否則就會導致形式主義。西方搞什麼我們不能盲目地跟從,說不定我們要做的正是相反的事情。我已經寫過文章批評類似的形式主義了。

金:對於這樣的形式主義,您的批判可謂一針見血。您在《重新理解馬克思:對馬克思哲學的基礎理論和當代意義的反思》一書中提到過,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革命精神和後現代主義有某種相通之處,您能否具體地談一談?
俞:好的。我的意思也不是說兩者就是相符的,確切的表述是:在馬克思的思想中蘊含著和後現代主義的某些追求相一致的思想酵素。後現代的理論家們一方面把具有合法形式的馬克思主義視為「宏大敘事」加以拒斥,另外一方面,他們又從馬克思主義的學說中所蘊含的否定性的敘事方式、反權力話語的批判精神和自覺地消解傳統的確定性的反思意識中汲取精神養料。在某種意義上,研究後現代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係,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意義作出的新探索。我將於近期在《學術月刊》發表一篇文章,題目是《差異分析》,副標題是《馬克思文本中的後現代思想酵素之一》。我認為,在馬克思的文本中既有維護現代性和啟蒙的一面,又有反省現代性的一面,這兩種東西相互矛盾地交織在一起。馬克思有時會反省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也就是反省現代性的產物,比如他在《資本論》中說資本主義的喪鐘已經敲響。有時他又肯定資本主義制度在替代封建專制方面的正面效應,比如他在《共產黨宣言》有關資產者和無產者的一節中,提出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這就如同孔子的思想一樣,其本身的思想酵素為後人開闢了很多解讀路向。如果有一千個人讀孔子的思想就會有一千種理解。比如孔子認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根據這套理論市場經濟就無法發展,也就導致了馬克思·韋伯所主張的儒教和道教不能促進資本主義和工業化的發展的觀點,但是孔子的思想中又有另外一種追求經世致用的傾向,比如他鼓勵學生去做官,他也願意接受學生送的臘肉,體現在《論語》里有這樣一句:「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孔子本身也是矛盾的,有些東西這麼主張,有些東西又那麼主張。他有的時候認為可以追逐正當的利益,有的時候又嚴格區分「君子」和「小人」。無論是孔子還是馬克思,後人都可以從不同角度去解讀他們。詮釋學啟示我們,任何歷史的文本,在被以後的世代不斷地進行詮釋的過程中,其意義總是開放的。那麼如何去解讀?歸根到底是解讀者在現在的語境中需要何種價值,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到相應的文本中去摘取和我們現在的價值需要相一致的東西來進行解讀。

金:現在有很多文章談「後現代性」,有學者提出我國目前的地區差異性很大,有些地方已經步入「後現代化」階段,有些地方正在實施現代化,還有些地方仍然是「前現代化」時期,您如何看待這一說法?
俞:我對你剛才所講的那些學者的說法有一定保留。在我看來,地區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比如東南沿海和西北地區就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有人開玩笑說過去是「孔雀東南飛」,現在是「麻雀也東南飛」。然而,關於後現代性問題在我國卻不宜過多地強調。在文學領域曾有人提出當代中國人的「偽後現代性」問題並予以批判。我們現在還處在一個轉型期,正在進行現代化建設,而一些文人模仿西方的後現代風格來寫東西就給人一種虛假的感覺。當然我們也不必使用「偽後現代性」這麼大的字眼。比如在道德上就有「道德分層」的說法,我們不應當只提倡一種道德,如果只提倡雷鋒式的道德大家義務勞動,就和市場經濟的原則背道而馳了。有一點很關鍵,我們必須要從自己的國情出發,一方面堅持現代化和現代性,另一方面也要藉助於後現代主義的眼光,對正在實施的現代化方案作出合理的調整。

金:現在年輕的一代對馬克思列寧主義似乎有一種逆反心理,對於這一點您如何看待?
俞:我倒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他們對於馬克思列寧主義沒什麼叛逆心理,因為他們如果有什麼不同意見的話,首先必須要看馬列的原著。即使他們有什麼叛逆心理的話,也會受到生活的自動矯正。我曾經寫過一些文章來評論「80後」和「90後」,他們在「5·12」地震後顯示了極大的熱情,很多人成了志願者,積極奔赴災區。據我分析,我認為不是這些「80後」和「90後」改變了,似乎他們原來不好而通過地震以後的表現就變好了,他們實質上沒有改變,變化的只是我們對於他們的觀念。那麼,為什麼我們對於他們的觀念會發生變化?因為我們忽視了一點,那就是人生活中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展現在日常生活中,另一個方面展現在重大事件中。平時我們和年輕一代打交道基本上體現在生活中的一些瑣事方面,在這些小事上他們往往具有叛逆傾向,經常和長輩對著干。在一般的情況下,也很少發生重大的事件來提供我們檢驗他們的機會。我們不能憑藉日常生活中的這些小事,因為兩代人互相看著不順眼就來評價他們這一代人怎麼越來越差了,正如魯迅先生批評的「九斤老太,八斤老太,七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觀念。當然這是一種很自然的感慨,但是,我們不能忘記人的生活還有重大的一面,否則就會作出片面的評價。人平時都在熟悉的事情里處理各種事情,比如一個計程車司機為了五毛錢或者一塊錢和別人吵架。在汶川地震以後,我們看到有幾百輛計程車的司機免費運送人員,這就表明:一個重大的事件可以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日常生活小事只是展示個體精神的為人所熟悉的一面,沒有展示人的精神中所隱藏著的宏大的一面,因為沒有「宏大事件」來進行檢驗,所以我們不能只看日常小事來評價一個人。這就像黑格爾所說的那樣:「僕人眼中無英雄。」即使做拿破崙的僕人看到的也只是他的吃、喝、拉、撒、發脾氣、不遵守規則。是不是可以依據這些就此判斷拿破崙是個很差勁的人?當然不是。拿破崙畢竟是個英雄,僕人只是缺少機會看到他展示偉大才華的一面。我有篇文章在《中國教育報》上發表,講的就是同樣道理。對於年輕人,我們不要只看他們卿卿我我、斤斤計較、格格不入的一面,還要看到他們有待開發的一面,特別是在「宏大事件」中表現出來的人性的光輝一面。

金:的確如此,對於年輕人而言,也許被長輩視為缺點的恰恰正是他們的個性。老一代人的個性往往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被泯滅了,而新一代人的個性沒有遭遇障礙,迸發了出來。
俞:是的。

金:最後,我想請問您一下,您對我們這些從事馬克思主義研究和教學的青年教師和青年學者有什麼期望呢?
俞:我覺得你們從事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教學,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來具備英美分析哲學的基礎。我在帶自己的研究生時也一直強調這一點。你們要通過讀這方面的書把這樣的方法引入到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的研究中去,要弄清所有這些概念自身。大概是2005年的時候,我在中國人民大學開會,當時討論到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我作了一個報告,題目是《一個虛假而有意義的問題》,後來這個報告被比利時盧汶大學翻譯成英文收錄到他們的一個刊物中,這個刊物叫做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即《當代中國思想》。我當時提出的一個觀點和你剛才提出的問題有關。我覺得「中國哲學學科是否具有合法性」這是一個假問題。任何文明都有四大塊內容:實證科學、藝術、宗教、哲學。至於哲學,西方人稱「Philosophy」,中國人稱「元學」、「玄學」、「理學」、「道學」,這裡沒有一個合法不合法的問題。舉一個水的例子,中國人叫「水」,德國人叫「Wasser」,法國人叫「Eau」,英國人叫「Water」。這麼多叫法,能說哪一個是不合法,哪一個是合法的嗎?「Philosophy」這個詞由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學傳播者西周在19世紀70年代,借用古漢語譯作「哲學」,又由康有為等人在1896年前後將日本的譯稱引入到中國。「哲」一詞在中國起源很早,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哲」這個字。此外,又有「孔門十哲」,「古聖先哲」等說法。我認為中國人用「元學」、「玄學」、「理學」、「道學」的概念和西方人所運用的這些概念沒有多少差別,根本不存在合法不合法的問題。所以我判定「中國哲學學科的合法性問題」是個假問題,但是我又認為這是一個有意義的問題。合法性問題仍然存在,但體現在當代中國學術論著的存在方式上。什麼是存在方式?我的意思是說,如果當代中國哲學研究的論文、著作出版以後要具有合法性,那就必須要符合國際通行的學術規範。比如一個人要寫一本研究王陽明的書,如果學術界公認研究王陽明要參考30種二手資料才可以,但這個人只參考了10種,這樣寫出來的書是合法的嗎?我認為是不合法的,因為沒有尊重前人和同時代的人已有的作為研究王陽明的代表性成果。我們在做研究工作的時候,一般都要閱讀過前人優秀的研究成果才能來談自己的看法,如果沒看就來寫相關東西的話當然就是不合法的。合法性的第二個意思是,如果你已經符合了國際通行的學術規範,那麼還有一個更高的要求,即在你發表的論著中間你有沒有對那些概念,特別是對那些關鍵詞的含義都作出了明確的界定和區分。現在很多論著都出現「一鍋粥」的現象。比如很多人研究王陽明的「心」,那麼就要弄清楚王陽明的「心」到底是什麼意思。王陽明的著作中關於「心」大概有11種以上的含義,那就要弄清楚是在哪一種含義上研究它。舉個例子,如果我們兩個人一起討論文化,我們就要取得關於文化的一個共識,因為「文化」有三百個定義,我們必須先要搞明白你是怎麼理解「文化」的,而我又是如何理解「文化」的,彼此達成共識才能展開討論。再舉個例子,一個人對「文化」的概念不清楚,他居然發表了關於文化的博士論文,這樣的博士論文能經得起推敲嗎?當然不能,說句不客氣的話,那就是垃圾化的東西。我個人認為中國現在發表和出版的大量論著,最大的一個不足之處就是沒有明確的概念界定和分析。英國牛津大學道德和政治理論教授G.A.柯亨是一個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學者,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就對相關概念作了很細緻的分析。有些概念是經不起分析的,缺乏相應的限定。比如馬克思提出「人是首要的勞動力」,那我就有一個疑問:難道說一個躺在床上的80歲老人或者說3歲的嬰兒也是首要的勞動力嗎?毫無疑問,他們都是「人」,但卻不是首要的勞動力。如果讓我來表述這一思想,我就會表述成:進入生產過程的勞動者是首要勞動力。又比如哈貝馬斯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樣的表述也是有問題的,正確的表述形式是:進入生產過程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因為科學技術如果還沒有轉化為生產力,還只能放在桌子上討論,怎麼就是第一生產力呢?這些語言表述都是寬泛、缺乏嚴謹性的。中國哲學如果要提升自己,如果沒有小學的基礎,如果沒有對概念作出嚴格的界定,特別是對關鍵詞缺少深入的分析,那就不可能有很大的進步。總之,我認為,具備一個分析哲學的紮實基礎,無論是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還是對於其他學說的研究,都是大有裨益的。

金:您的很多觀點令人耳目一新,今天與您的一席談話讓我受益非淺。非常感謝您在百忙中接受我的訪談!也非常高興能藉此機會再次聆聽您的教誨!


作者:張斯
鏈接:20160515 小論共產主義 - 張斯的文章 - 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小論《共產主義》

馬克思筆下的共產主義是自由人的自由聯合。

我對共產主義的看法,從貨幣角度來看共產主義是貨幣發行權轉移到集體的每個人手中,從生產要素考慮是資源、技術、勞動力差異性在集體中趨於零。

馬克思筆下的共產主義是沒有國家界限的,也就是國家在共產主義時代是消融的。在我看來,當資源技術勞動力差異性趨於零的時候,個人成為經濟單元,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使得國家消融。

所以共產主義的出發不能是以國家政權的形式出現的,所以當時馬克思革命的時候說不要有政府、不要有軍隊,這個不是說馬克思傻,而是因為馬克思比別人更了解共產主義,但是在當時確實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這就是個悲劇。共產主義是自由人的自由聯合,當加入國家民族元素之後,就定然不是共產主義,因為不再是自由聯合了。而且共產主義的前提是自由人,如何實現人的自由,信息自由、財富或者貨幣自由是必須的,也就是所有人之間的信息交流必須是通暢自由的,再者不能有物質生活也就是貨幣的壓力。

在一個國家將所有人都囊括到共產主義的時候,共產主義就不可能實現,這是因為一個國家必然是存在各個階層的,如果利用共產主義理想將所有人組成一個整體,那就是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個是違反人類的利己天性的,也就會導致組織內部矛盾。當將國家的上層打垮,通過均貧富將廣大中下層聯合成一個整體的時候,也就是強制聯合的時候,由於不具備信息自由或者或是財富自由,也就喪失了共產主義的本質,自由。不自由毋寧死。自由,才是共產主義的本質,信息交流的自由也就是信息共享,財富自由也就是組織中每個人都具有貨幣發行權,而且必須是自由的聯合,也就是可進可出。

所以我的看法是共產主義不是基於國家民族,全世界的共產主義也不應該而且不能只有一個,共產主義是基於自由聯合也就是必須是有共性的一群人的自由聯合;而且這群人必須是信息共享並且能夠自由鏈接整個社會的信息;再者這群人財富共享,而共享方式並不是財富集中,而是組織中的每個人都具有貨幣發行權,在當下可以理解為組織中的每個人都可以發行債券而其他人都可以認購,一旦違反信譽則被踢出該聯合。總之共產主義的實現不能是政權的建立,而只能通過一個人影響一個人的星星之火不斷傳播的方式來實現。

當下互聯網的普及給了實現的可能,有相同志向和想法的中產階層在當下是最容易自行組建各個共產主義小組織的;通過微信群或者QQ群將自己周圍有相同想法的人逐漸組織起來,每個組織成員必須在受教育程度和財富程度上極度相似才行。這類組織是為了共享信息分擔生活壓力且有共同話語的一群人的社交組織,而不是各個階層的聯合,現在依然存在各種信息交流和財富流動的巨大阻力,共產主義在較長的時間內依然是幻想。

所以這類組織是多樣化的,不同興趣的人可以發起不同的組織,可以是遊戲愛好者的組織、可以是某一大學的組織、可以是某一村落的組織,總之是由思想財富興趣有共性的某些人的小的自由聯合,然後薪火相傳不斷擴大的過程,這個過程伴隨著中國的強大、伴隨著歐亞大陸的崛起、伴隨著科技的進步、伴隨著全人類一體化的加速、伴隨著人類太空時代的步伐、伴隨著人工智慧的進化,這個擴大的過程是漫長的,這個組織必須是沒有政權和軍事意義的組織,只能是自由人的自由聯合,可進可出。


我覺得是應該把馬克思學說和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區別,流變,歪曲先理清。哪些是馬克思的本意,哪些是馬克思主義對原先馬克思的發展繼承歪曲,這些得先搞清楚。還原馬克思,檢討馬克思主義。搞清了啥是啥才能說意義。不然還是一抹黑,用定義去套現實。給現實找借口依據。


觀察本屆美國大選的最佳指導思想


使我國法律體系和民主文化處於並將長期處於初級階段。


我認為這一點不證自明:今日中國之執政黨,其執政綱領是非馬克思主義的。

那麼,馬克思主義的一大現實意義,就是向我們展示一個自稱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虛偽性。

這一點是不以執政黨的合法性與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性為轉移的。


比較輕鬆得獲得三學分,開卷考不用聽課的那種。


這意義大了,我就和你這麼說,你淺顯的學一點,不少生活中似是而非,或者普通人之間的爭論會變得沒意義了!


問題是你要從西方馬克思主義角度入手還是列寧主義的角度入手?
你是選擇溫和的伯恩斯坦還是倔強的列寧?
你問今天馬克思主義有什麼意義。
對於前者,那就去查查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成就,去讀讀該黨的最低和最高綱領,最後再看看1914年8月4日發生了什麼?再想想我們的今天和...明天。
對於後者,如果前者是改革派,那麼後者就是原教旨,或者秉承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原教旨,所以它最純潔,也最激烈,而它的全面與嚴苛,也從根本上扼殺了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未來。
至於當代意義,除了將它視為鬥爭策略工具,至少該明白,做事情就是要弄髒手的,只是有些人會把臟手藏在白手套下。


不容易被騙


人類正在前行成為神的道路上,如果無法做到,等待的可能就是毀滅


為某專業的專家、學者、教授、研究員們留一個飯碗。
「請問您公司招聘max哲學專業的烈士嗎?」


試金石,智商方面的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象牙塔呆久了就容易得病


推薦閱讀:

你會有在午後感到孤單或者對人生的意義充滿不解嗎?應該怎麼樣,才能交上自己人生的答卷?是否相信命運?
全家福對每個人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女生紋身?老媽得知女兒紋身後的反應~?
F1賽車以及相關配套設施這麼費錢為什麼還要舉辦,有何意義?
香克斯為什麼要斷臂救路飛?

TAG:意義 | 馬克思主義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