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前目的地》?


《Predestination》居然會被翻譯成「前目的地」,簡直無法理解。
哪怕被直譯成「宿命」也好過現在這個自作聰明的名字。
這真是又一個譯名毀掉一部電影的典型案例。

電影本身作為一部澳大利亞投拍的低成本獨立科幻片,兩位「年輕」導演完成得還算不錯,把原本就短小的小說文本在加入了一些視覺和敘事細節之後擴充成了一部90分鐘的硬核科幻。
然而遺憾的是雖然兩位兄弟導演在改編的過程中有加入了原文中本不存在的「fizzle bomer」這樣一個角色來保證整個循環合理性的點睛之筆,另一方面兩位導演卻又畏手畏腳,不敢將最後的謎底留到最後而是選擇在解謎的過程中為觀眾留下足夠多的可供推測甚至顯而易見的「伏筆」——這些「伏筆」恰恰成為了本片在邏輯之外的另一處敗筆。
導演擔心觀眾的理解力不夠而接受不了最後的結局,從而選擇了前提「預告」了結局。但對於這樣一部玩結構和懸念的作品而言,結尾的揭秘才是全片的重中之重。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我也是理解導演的做法的,雖然結局失去了一定的解謎的樂趣,但是卻是最為穩妥的做法,不至於讓部分觀眾埋怨影片給了一個像《驚天魔盜團》(又一個爛譯名)一樣蹩腳、突兀、只為意外而意外的反轉結局。
總體就作品本身在不考慮故事創意的情況下看來還是一部合格的低成本科幻片,儘管有些不夠有趣。在考慮故事的前提下,這部電影值得推薦。
同時我也更加堅信了一個道理,越優秀的故事創意越要求導演擁有強大的執行力來完成,否則只能是糟蹋東西。

本片不幸的是兩位導演火候不夠,幸運的是這部片子有一個牛得沒邊的故事。
這個被發表於1959的短篇小說《All You Zombies》在當時看來應該是不可思議到駭人聽聞了吧。
雖然如今的我們看過了諸多「無限循環」的故事(如《恐怖游輪》、《蝴蝶效應》、《死亡幻覺》、《土撥鼠之日》、《彗星來的那一夜》之類),但Robert Heinlein的這個故事才應該是最開始在時間環中探討宿命論的先行者之一了。
「一個人愛上了自己,和自己生了自己,又殺了自己」,這個創意的確非同凡響甚至是驚世駭俗。在看完電影之前,很難想像Heinlein是如何完全它的。
這個故事完美詮釋了什麼叫「逃不出的宿命」和「發生過的都是不可改變的」。儘管片中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Jane或者John自己做出的抉擇,但細想便會發現她或者他根本沒有另一個選項。
所有的人生都是被計劃好的。
這種無力感令我芒刺在背,坐立不安。

PS,我感覺廣瀨正的《負數與零》從Heinlein的這個故事中汲取了不少靈感。不知道這是否只是我的錯覺?


深受震撼(第一次裝得很專業的樣子回答問題,不知道會不會被很多人贊,好緊張 ~~)

全片用了「小女孩」和「成人女孩」還有「懷孕後變性者」「敘述與聽敘述者(酒吧調酒員)」「炸彈罪犯」五人視角講述了這個故事;
片中一共有三個時間交點循環:
1、出生後的嬰兒被抱走,放在孤兒院門口,然後成大成人,這是第一個時間循環,如果沒有「時間特工」抱走,也就不會有孤兒院門口的嬰兒,也就不會有長大後的簡;
2、接下來就是「約翰」在一家酒吧講述故事後,被「時間特工」帶到過去,用「鼓動」的方式讓簡生出好奇心掉入循環,(如果讓那個害慘你的男人出現在你面前你會不會毫不猶豫的殺了他?)就因為那句話就開始了第二個時間循環,變性以後的「自己」回到過去搞了沒變性時的「自己」,並因此而愛上少女時的「簡」,因為「時間特工」的勸說,「約翰」又只能為了「未來孤身一人但仍有人生的意義」而做出過去的男人拋棄「自己」的事情;
3、在第三個循環將要開始時,如果仔細看的話,就會知道「時間特工」身上也有「約翰」同樣的手術疤痕,這已經告訴了觀眾其實「時間特工」就是「簡」就是「約翰」的將來,」是的,我也原諒了他(」約翰「),我也愛她(」簡「)「......指的就是情竇初開時的」簡「,經歷許多後變成了」約翰「,在終於倒換成「時間特工」的視角後,上司交代的「退休前先到酒吧招募一位新的時間特工」,其實就是自己招募自己,一直到了「時間特工」來到1975年的爆炸案發時間,發現「時光機」失效故障後卻沒告訴時間局,而是開始了第三個時間循環,那就是找到「炸彈犯」,親手結束了「未來將會變成的罪犯」的生命。
(這裡面就順便交代了」沒告訴「所以才會由「時間特工」了結了自己,而不是時間局插手)

我列出以上三個循環,都是以「時間特工」為交點,各自出現在「嬰兒」和「約翰」和「炸彈犯」面前,其中一個循環點有三人視角,那就是「約翰」講完故事,「時間特工」把他帶到與「簡」相遇的那個時間,影片其實就是在「約翰」被「簡」撞到時出現高潮的,這其實就是第二個循環點,循環開始的起因就是因為「時間特工」的介入,所以「約翰」才能跟「簡」相遇,這樣就達成了敘述所先告訴我們的第一個「時間悖論」:如果「約翰」沒有來到酒吧就不會回到過去,如果沒有回到過去就不會遇到「簡」。

後面依此類推,就到了「第二個敘述循環交點」,那就是「時間特工」把「約翰」和「簡」所生下來的嬰兒抱走,放在了孤兒院,這裡是全片最重要的循環點:如果「時間特工」沒有把嬰兒抱走,那麼未來也就不會有「簡」和「約翰」的相遇,也不會有第二個時間循環時的「時間特工」的第三視角。

最後是第三個時間交點,窮盡一生的「時間特工」終於找到1975年讓紐約發生恐怖爆炸的罪犯,但是「爆炸發」竟然就是他自己,這樣也不難解釋影片開始時,「爆炸犯」沒有殺死「自己」的原因,這裡可能會有人忘了「約翰」的臉會變成「時間特工」的原因:毀容後約翰自嘲了一句「這下就變不成歌星了」。
死循環也在「時間特工」憤怒殺死「爆炸犯」的時候開始,「時間特工」殺了「1975年的自己」,到了1975年之後也會有新的「時間特工」過來殺掉「1975年後的自己」,一直這樣,循環下去。

看完上面,應該就知道全片雖然視角、循環都很多,但其實講述的就是「時間特工」一個人的故事,具備雙性的「自己」愛上拋棄自己的「男人」,拋棄自己的「男人」被「時間特工」成功招募,「自己」跟「自己」所生下的嬰兒還是「自己」,「自己」變成「時間特工」後把將會變成「自己」的嬰兒放在孤兒院,最後「時間特工」在未來又殺了「身為罪犯」的「自己」。

就是這樣,雖然複雜但只要仔細理會就能理清楚,其中很多原因也都做出了解釋,「時間特工」會變成「爆炸犯」是因為他為了「約翰」和「簡」的孩子違規跨越了兩次二十年的時間單元,導致出現了神智紊亂,最後才變成了「爆炸犯」。有人還會不理解第二個循環交點的時候,「既然「時間特工」知道「約翰」的過去那麼為什麼在聽故事時還裝作不知道呢」,演技原因,在後面「時間特工」就翻牌了:「如果我讓那個傷害了你的男人出現在你面前你會不會毫無猶豫的殺了他?」然後「約翰」就這麼乖乖的陷入循環了,其實問這種問題的時候,你應該知道「視角」們說話的時候,都是不知不覺的引導故事在發展,等到你發現了真相之後也是後知後覺,這種電影你沒看完的話,永遠也猜不到開始和結局的,這就是影片能成功並能使人深受震撼之處。

如果還不信,我再問你,影片開始還沒交代的時候,你會知道「約翰」受傷後要拿到手中和「時間特工」在武器庫里要帶走的「很像手提琴」的箱子,就是全片最重要的「時光機」嗎?所以,不過都是後知後覺而已。

很喜歡貫穿影片,並解釋」時間悖論「的一句話,那就是」一條咬著自己尾巴的蛇,會永遠循環下去。「


推薦閱讀:

看過《我們這一家》(日本動畫)的朋友,請問有沒有類似的影視/文學作品推薦?
如何評價聖鬥士最新大電影《聖域傳說》?
如何評價電影《魔獸》?請看過的朋友回答。
如何評價電影《武俠》?
如何評價《朝我心臟開槍》這部電影。?

TAG:電影 | 電影院 | 影視評論 | 前目的地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