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方先覺將軍?


該怎麼評價方先覺呢?

——英雄。衡陽城內的止戰(或投降)絲毫無損他的名節。當然,會有約2成的人反對。價值觀不同,我們就不要彼此試圖說服,更不必互相攻擊。評價歷史人物,需要回到歷史之中。讓我們先穿越到72年前。

1944年7月31日,心情沉重的蔣介石在日記中寫下如下文字:

衡陽保衛戰已1月有餘,第十軍官兵死傷已過十分之八,而衡陽城屹立不撼。此次衡陽之得失,其有關於國家之存亡,民族之榮辱至大。

其時,日軍舉全軍之力打通大陸交通線,國軍在豫湘桂戰役中兵敗如山,孤城衡陽失守只是時間問題。

城內守軍兵員不足,第十軍所轄4個師都嚴重缺員,190師是後調師,兵力相當於1個團,暫編54師的兵力也只有一個團。一個軍也就是7個團的兵力。

城外援兵力量不強,九戰區聚集了10多軍約40萬人,新一軍、新六軍等8個中國最精銳的軍被抽調去緬甸作戰。蔣欲召回部隊參加本土作戰,但遭到了史迪威的拒絕。

而日軍出陣的第十一軍,投入了8個師團、1個飛行團(飛機600多架)和海軍一部,共25萬人。

在裝備上,日軍有備而來,飛機大炮、彈藥充足。國軍自身生產不足,而美國援華陸軍裝備的90%有被史迪威截留分配到緬甸。

但打不贏還是得死拼。一寸山河一寸血,要靠鮮血來與敵人打消耗戰。

8月7日,日軍攻入被航彈與重炮炸成一片瓦礫的衡陽城內。

是日下午3時,衡陽守備部隊最高長官方先覺軍長向蔣介石發去電報:

敵人今晨由城北突入以後,即在城內展開巷戰,我官兵傷亡殆盡,刻再無兵可資堵擊。職等誓到一死報黨國,勉盡軍人天職,決不負鈞座平生教育之至意。此電恐為最後一電,來生再見。

蔣介石接到電報,在日記中寫道:「閱後憂心如焚」。無計可施的蔣「是夜起床,禱告凡三次,幾未入眠也」。

然而方先覺並未「一死報黨國」,他「苟活」了。

方先覺放下武器,接受了日軍「止戰」的提議(一說「投降」)。

72年來,每逢說到衡陽保衛戰,每逢說到第十軍,每逢說到方先覺,不少人都會心存遺憾,覺得壯則壯矣,美中不足的是方先覺的「苟活」。

惟欠一死。似乎方先覺死了,這個故事就完美了。

方先覺為什麼不死?他忘記了蔣介石在黃埔訓話時常說的話么:你們快點畢業,快點去死,只有你們死了,中國的革命才能成功!

方先覺怕死嗎?

很難揣測他當時的心理。能夠知道的是,他擔任預十師師長與第十軍軍長時,率部打了無數惡戰,傷亡過半仍堅守陣地或猛攻是常事。

第十軍的一兩萬人,死過好幾次了。一個貪生怕死的部隊長,不可能帶出一支將生死置之度外的鐵軍吧?

讓我們回到1944年8月8日的衡陽城內。

經過47天慘烈的戰鬥,第10軍17600人,陣亡7400人,負傷生病7000多人。損失率達85%,剩下的不到3000人也缺少彈藥、筋疲力盡,基本喪失戰鬥力。

死者長已矣,傷兵常凄凄。缺少食物、藥品與醫護,數千傷兵躺在殘垣斷壁中,風餐露宿,蒼蠅環繞。傷兵們傷口發炎紅腫如丘,膿血如泉外流,不少傷口長了蛆,更有些傷兵大小便不能自理。每天都有上百傷兵痛苦難當而開槍自殺。

死,其實容易。生,最為艱難。

擺在8月8日的方先覺面前只有兩條路:

一、血戰到底,殺身成仁;

二、放下武器,保全部下。

血戰,不計長沙、常德,僅僅在衡陽就血戰47天了。第十軍殘部再戰也堅持不了一天,必然全軍覆沒。

全軍覆沒,包括7000傷兵也無法倖免。屠城是日軍對「頑抗」城市的慣例,即使對老百姓網開一面,對傷兵斷然不會手下留情。

3000名面黃肌瘦的殘兵,加上7000名掙扎生死線的傷兵,整整1萬袍澤。你光榮殉職,他們死;你「苟且偷生」,他們活。

現在,如果讓你身處1944年8月8日的衡陽城內,任命你為軍長,你叫方先覺,你會怎麼選擇?

就上述問題,我做過一個投票,結果如下:

方先覺跟近8成的人一樣(其中包括筆者),選擇了生。他活著,受到讚譽,也承受罵名。

但還是有約2成的人會憤怒或疑惑:他怎麼不去死啊!

是啊,他死了,世間又多了一個「完美」的英雄。

而1萬名殘兵與傷兵呢,也去死吧,當無名烈士!


【衡陽一役,影響了中國歷史的演進,參見:

騎馬客京都:有哪些影響力被嚴重低估的歷史事件?】


我想起的是石達開,石達開為什麼要投降呢?他希望用自己的降換將士的生。都死了,有什麼意義?贏得個寧死不降的名聲?這重要麼?但清軍背信棄義,他被凌遲了,他的士兵被屠殺了。
情形類似,但命運不同。方先覺為國儘力了。他不降自盡也改變不了什麼,能成全的只是自己的名節。但這後果呢?不止自己死,還會讓近萬將士陪著自己死。他就得掂量下,自己是非否死得起。
幸運的是,方將軍是個愛護士卒的將軍。他的近萬傷兵也應該有生的權利。但生的權力在日軍手裡。
停止無謂的掙扎吧!他已經看到了他自盡的後果——攻入城區的日軍殺掉了集中在教堂的上千傷兵。只有他降了,剩下的才有得活。那還繼續打嗎?援軍在哪裡?
這是個優秀的將軍,超額完成了戰鬥任務,履行了軍人對國家的責任。也不會拋下自己的將士,他不會為自己的將士選擇一條無謂的求死之路。
共產主義學堂:eziv587


有人死戰,有人戰死,有人先跟國民黨後降日本人再投共產黨,結果卻是死戰者戰死者,多少人站出來說他們的是非,而那見風倒的卻活的開開心心無憂無惱。
真是應了一句好人不償命王八活萬年。
方的戰役指揮是有相當高度的,他的衡陽保衛戰的戰術布置已經做到了極致了。
不愧為一名軍人,一個中國人。
他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也對得起這個國家。


12月25日,延安《解放日報》發表關於方先覺投敵問題指出:「此等叛國逆賊,居然在重慶大受歡迎,被譽為『中國軍人之模範』,蔣介石對他們則『慰勉有嘉』」。

真的是站著說話不腰疼。這時候就能看到180師的命運了。


方先覺早已超額完成任務,義務已經盡到,政府不靠譜,友軍不動如山,憑什麼死?

方先覺找戰區指揮部:只要能支援進來一團人,我們自有辦法。結果呢?

衡陽城外幾十萬國軍作壁上觀。

都在等著方先覺的部隊死絕了,方先覺本人也死了,苦守衡陽就成了從戰區指揮部到軍事委員會們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也就成了幾十萬友軍以方部為誘餌,打了一場殲滅戰,只是限於裝備落後未能全殲――雖說主要戰果都是方部創造的,可畢竟死人是不會說話。

呵呵,吃人血饅頭也算是官場傳統了。

恕我直言,國府和大部分國軍高層,都是辣雞。


蔣介石正在跟史迪威爭奪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希望能死守住衡陽,並要求方先覺」勿回電報」。衡陽城破,方先覺發電「來生再見」,但自殺未遂,為保全傷殘士兵姓名,與參謀長師長做抵押,放走城中士兵。後被蔣介石所派特務救出,在被行政院質問是否投降時,蔣介石表示此事不必再提。


把大義留給國家,把生命留給傷兵,把罵名留給自己。推薦《戰長沙》里的一句話,如果每個軍人都盡到軍人的職責,如果每座城都堅守四十七天,那麼對鬼子來說,又有多少個四十七天呢?至於他算不算英雄,個人覺得要放在其特定的時空下,在當時豫湘桂大潰敗的大背景下堅守四十七日,不論結局如何,難道還不能算英雄嗎?罵他的人,you can you up


從上面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都是典型的東亞人思維。個人認為東亞人有兩個特別差勁的特點:

一是做壞事了只要沒被抓到就是沒做甚至被抓到了還要狡辯,例如八達嶺野生動物園的受傷者,攝像頭拍的那麼清楚了還在那扯淡呢,日本韓國就別提了,更是煮熟的鴨子就剩個嘴。

二是要重點說的,對己方人員的被俘與投降完全的不接受。這些人認為軍人上戰場就得得勝或者戰死,當時統治者這麼定規矩也就算了畢竟是為了穩定軍心,最可笑的是很多可能一打仗就是炮灰的普通人也這麼看,你們知道啥叫戰爭么?你們經歷過啥叫生死時刻么?要真是你們被俘你們會不會咬舌自盡?一個個的大言不慚的文死諫武死戰,你們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啊。再說了戰場上被爆炸的氣浪打暈了被俘的又怎麼算?方先覺力敵數倍敵人47天,可以說完成了作為軍人的使命投降了說點違心的話又怎麼了,你們一群XX有什麼資格在這說很不光彩?你們又算什麼東西?

軍人為國流血 為國犧牲是光榮,不小心被俘了也同樣是光榮,這就是我的觀點,有本事那些噴子道德帝們就噴吧


有些人喜歡替別人大方,反正死的不是他。。。好在常凱申對方先覺將軍還是很厚道的


歷史不是電視劇,不是每個人都必須要殉國。不管他是投降還是止戰,他都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將領。在衡陽讀過四年書,在此敲下的每個字都讓我覺得十分沉重。


方先覺投降日軍,有著明顯的客觀原因。但是否還有著主觀上的原因呢?答案是肯定的。方先覺作為一個國民黨軍隊中的將領,有較高的抗日積極性,但思想境界不高,是非觀念不明,因而由對城外援軍的不滿導致到對國家的不滿,在大是大非上沒能把握住;他並不貪生怕死,但意志不堅定,不僅不能左右部下,反而被部下所左右。這些弱點是他投降日軍的重要主觀原因。

因此,方先覺投降日軍,既有主觀上的原因,也有明顯的客觀原因。按照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觀來衡量,他投降日軍,是不光彩的,是應被譴責的,他本人應負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我們應看到他投降日軍的客觀環境,應看到在他投降日軍這一可恥舉動的後面,包含有對城外援軍的不滿,對守軍官兵生命的保全心理。這樣,也許我們可以對他產生一點諒解和同情,而不會簡單地把他的投降原因歸結為 「貪生怕死」的卑鄙動機。

第四.方先覺投降日軍後,他的所作所為只是為了應付日軍,並沒有死心塌地地做漢奸。而且他在投降日軍後不久,就開始尋找機會逃跑,後來終於成功地逃回重慶。這是我們在評價方先覺投降日軍事件時必須注意到的又一事實。


"衡陽保衛戰是豫湘桂大戰中最慘烈一戰,是抗戰期間中日雙方傷亡最多、攻防時間最長的一次戰鬥。國民黨中央軍第10軍約1.7萬人固守衡陽,日軍糾集近9萬精銳攻城,經過3次總攻,歷時47天,最後以日軍傷亡3萬人的代價攻陷衡陽。守衛衡陽的第1守衛衡陽的第10軍在軍長方先覺率領下浴血奮戰,大部傷亡。破城之際,方先覺欲舉槍自裁被部下救下,經部下勸導,方先覺竟慨然長嘆:"那就這樣吧!不是我們對不起國家,是國家對不起我們。不是我們不要國家,是國家不要我們』,遂率部投降。"
一房寧《豫湘桂戰役,KMT的滑鐵盧(這絕B是拿皇被黑的最慘的一次)》
這就是炮黨常態。炮黨軍隊不是一支現代軍隊,就是一支用現代武器武裝起來的一次性封建軍隊,根本內部不團結,派閥林立,互相明爭暗鬥。將領們打仗想的是如何保存自己的實為,視自己的部隊為私軍親兵,而不是為了貫徹上層的作戰命令(enmm…凱申的命令有的還是不聽的好,否則就會給日軍/PLA給送快遞了)而劃歸自己指揮的下級。
衡陽之戰,假如炮黨援軍給力而不是不動如山坐視友軍覆滅,方將軍此役就能反敗為勝,衡陽之戰就能成為東方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到了二次內戰,炮黨也從沒長進,張靈甫孟靈堌一戰,本來計劃中心開花沒開成,反而被李天霞(非我救援不力,奈何共軍有高達)活活坑死。
反觀PLA,如38軍是東北林健康手裡的王牌軍,在朝鮮戰爭二次戰役中,由此前一直在西北作戰的老彭指揮,接到穿插命令毫不遲滯,堵住了聯合國軍退路,揚威於三所里松骨峰,力克美軍王牌軍第2師,斬獲萬歲軍的稱號。PLA全軍團結如一人,戮力同心,精誠團結。這才是一支真正的現代軍隊。這也是為什麼共軍最後將炮黨趕到寶島重要原因之一。
最後,一切榮耀與偉大,屬於每一個組成了這支PLA最可愛的人民!


在衡陽工作生活五年,也一直為衡陽保衛戰沒有大型影視劇題材宣傳而遺憾。
這有點像一個人總做好事,然後突然不做了,別人就會說這個人不好。
人家都尼瑪守了47天了,還想怎麼樣?


毫無疑問的英雄,然而離入武廟僅差一死。


多幾個方將軍,抗戰早就勝利了。


以史為鑒。

漢李陵受軍令出戰匈奴,深入草原對抗數倍匈奴主力,上級指揮官李廣利庸碌無能,孤軍奮戰至彈盡糧絕,內心多次徘徊終而無奈投降,敵酋敬為勇士,卻受武帝非議,全家受戮,太史公為其鳴冤而受宮刑,昭帝即位後勸其回國,卻恐再受辱,老死匈奴。

如何評價李陵?

唐張巡孤守睢陽數月而援軍不至,南霽雲突圍求援無果,斷指明志,毅然回城以求共死。城內糧草已盡,為了守城不顧城內百姓無辜性命,吃人充饑,最終城陷被俘,咬碎鋼牙,敵軍敬畏,然而勸降不成,最終壯烈殉國。

如何評價張巡?

同樣孤立無援戰至最後一刻,在近萬名傷兵殘部面前,方先覺沒有選擇效仿張巡,而是選了李陵。

與歷史不同的是,最終方本人得以輾轉逃脫並受到嘉獎,傷員雖未被屠殺,卻大多依然因為日軍棄之不顧而病死,令人唏噓。

一將功成萬骨枯,如是而已。


有責任心的人!!


其次是日寇打通粵漢路,進攻衡陽,蔣介石令方先覺軍守城,日軍圍攻逾月,方先覺投降。(原來暫五師的柏松林參謀,1944年在方先覺部任情報科長,我回國後,柏告訴我,投降是方先覺叫副官處長出去聯絡的,投降時部隊撤下來還有一萬多人,機槍迫擊炮等尚多,方先覺一見就哭起來了。對柏說:「早曉得還有這麼多槍和人,我就不投降了。」)投降還在教堂舉行了投降儀式,方先覺雙手捧「軍人魂」短劍遞給受降日寇。這對蔣介石標榜「不成功,便成仁」的「軍人魂」是一個辛辣的諷刺。更使人氣憤的是:以後,方先覺被日寇收買,放回四川,帶來誘降條件,蔣介石為了掩蓋他與日寇勾搭,卻宣稱方先覺是逃出來的,並叫他任反共的青年軍師長。再一次是敵人打到貴州的獨山,盟國友軍問起這些消息,我們感覺很不光彩。——郭汝槐回憶錄


關於方先覺投降,大家都說為了部下,然而仗打到這個份上,難道大家會覺得這近萬將士會在乎生死?如果我是這些士兵中一員,我是寧願自殺,也不會投降的。如果按照西方人道主義的說法,尊重生命,無可厚非,但是不要忘記我們是炎黃子孫,國難當頭,慷慨赴死才是正道。如果打不過為了苟活就投降,那如果國共都打不過了呢?我們是不是也要投降?我們能有今天的生活,要感激那些知名或者不知名的為國難而赴死之人。想想淞滬會戰,成建制打光的部隊。對外戰爭不是看雙方實力對比,不是看有沒有可為,靠的是血性和民族氣節。


民族英雄。抗日英雄。。比起守了0天的唐生智,守了0天的張學良,守了0天的韓復渠強多了。。已經拼盡全力,奈何豬隊友不給力。。援軍74軍打醬油。。。幾年之後,整編74師被圍孟良崮,蒼天繞過誰?

衡陽被圍,眼看彈盡糧絕,方將軍派一個連打出衡陽,接應援軍,但見四處蒼茫。這個連絕望之下,又打進衡陽城,與守軍一起赴死。方將軍想突圍,奈何有8000傷員無法帶走。投降之日,援軍已經在城外徘徊了四十多天。。

幾年後,塔山,淮海重複昨天的故事。。


推薦閱讀:

朝鮮戰爭中有哪些令人震撼的照片?
該如何看待中國遠征軍?
同樣的坑道戰,為何志願軍能守住上甘嶺,而日軍卻只落得全軍覆沒的下場?
二戰時,關於「日軍一個兵可以單挑中國軍隊一個班」的說法是否屬實?當時一個日本普通士兵的真實寫照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中國古代真的有過百萬軍隊的戰爭嗎?

TAG:歷史 | 軍事 | 抗日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