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保護傳統文化?

什麼事物都有一個生存周期,文化類也不例外,很多傳統文化在現今社會已經沒有什麼市場了,既然不能適應時代就讓它們消亡好了。比如很多地方的小戲曲類都消亡了,京劇雖然國家大力保護,但是喜歡人的越來越少,不明白為什麼保護傳統文化,感覺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觀眾有選擇權,如果傳統文化有生命力,不保護也能延續發展壯大,比如二人轉。但是很多不能吸引群眾的傳統文化再怎麼保護依舊還是免不了沒落。
再者,文化也是有不斷新的形式出現的,唐詩沒落了,宋詞興起了,宋詞沒落了有明小說,京劇沒落了 有電視劇小品電影綜藝節目。
我真的不明白,為什麼要去刻意的保護什麼傳統文化呢?讓它們像企業一樣接受市場的檢驗,優勝劣汰不好么?而且保護傳統文化其實有時候反而在阻礙傳統文化的改革創新,比如說相聲,那些相聲「藝術家」被國家養起來了,不思進取的情況很多。


首先反過來說為什麼不保護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中絕大部分成果是古代貴族精英的,不是平民的。

過去平民終其一生是在溫飽上掙扎,每年能趕上舞獅巡演就開心壞了。我們這些現代終於有點知識的平民,好像以為自己這代人不再喜歡傳統文化藝術了,其實那些東西從來就不屬於我們低階級。中國傳統文化的消逝很遺憾,但主要原因是中國的傳統貴族精英死絕了。平民不用自作多情以為是自己放棄,在心裡拷問自己是否對傳統有繼承責任。

在世界各地,傳統精英後人自然知道文化與技藝的價值。 平民的後人如果喜歡文藝,就去接觸。不喜歡,很正常,因為本來就不關你的事。平民窮了幾萬年,只在近幾十年吃飽了飯、接受教育,然後才有機會說參與文化藝術。

——

然後為什麼平民要保護上層傳統文化。

因為在今天,它們是民族的。

在古代,西北沙漠之外主要是和漢人做物資交換和戰爭接觸的游牧民族,南海之外是海盜和零星的冒險家商船。對影響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的競爭主要是在中國內部。如果還是在古代,底層起義軍可能一把火把皇帝的宮殿燒了。


但現代是民族國家的時代,每個民族又是一個共同體。傳統文化對內是民族認同,對外是民族形象。

如果沒有那些看似晦澀但脈絡深及民族歷史的傳統文化,在世界眼中中國人就是脾氣古怪、忌諱頗多、沒有信仰、貪財狡詐的扁臉人。

但如果有傳統文化,我們就有仙風道骨的氣質、有我們對天下萬物與人世的理解,有宗族信仰、有英雄史詩,有符合自己審美的喜怒哀樂的表達方式。

這有啥重要的?

這只是一件外衣。它可以規訓我們民族生活中最羞愧粗劣的一面,展現出美好的一面。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這是一道高中政治必修三的小切口問題!

傳統文化有繼承性,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是維繫民族生存和發現的精神紐帶。
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
文化與政治經濟相交融,傳統文化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升綜合國力,要求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真想把我政治老師邀請過來看看能給我幾分】
正經臉,好了我要開始正經答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我眼中只是一個哲學流派,所以咱們這個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編的教材在我眼裡不過是「有人這樣說」而已

我信什麼呢?(道教)
不,這裡也不是討論這個的時候。。。

正經臉:
————————以下是我想說的答案————————
我始終相信黑格爾的一句話:存在的即為合理的,我對這句話有自己的理解
並不是說,傳統文化現在存在,就是合理的,而是說,有人認為傳統文化有存在意義,那他這種想法就是合理的

你不喜歡傳統文化,是合理的

別人有喜歡傳統文化的,也是合理的

所以沒有人有指手畫腳,強加自己意志於他人之上的權力,我們作為抱殘守缺的一派,只是傳統文化的帶菌者,走到哪,傳播到哪,給有緣者認識和喜歡的機會,不會打擾無緣者的生活

那些強迫你說傳統文化好的,其實不被我們承認,那不是邪教,就是封建


針對描述里的幾個問題(知乎是交流看法的地方,不是吵架的地方,我只是針對看法談看法,我不知道提問的是誰,也不想針對誰):
現在沒有人寫唐詩了,但唐詩三百首是幼兒園小學必背的功課

現在沒有人唱宋詞了,但是宋詞仍是教育大綱的重點內容,還有詞ci之類專門幫助現代人填詞的軟體,淘寶一搜,還有大量的教現代人押韻用律的書,還有大量的明信片等等文化產品,每年創收仍很可觀(紙製品都是暴利!暴利!)

沒錯,每種文藝都有生存的土壤,現在由於新傳媒的發展,電影電視劇流行歌曲由於簡單易懂,更有衝擊性,它們的競爭力更強

但是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多少電視劇電影逃不脫三言二拍和聊齋的老路子,甚至多少情節逃不出金庸大俠那十四本書?

中華兒女危急關頭為什麼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因為我們有文化共識,我們生活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之中,無法割裂,就好像特長級部語文老師給我們講的,他以前的學生,去美國留學時候跟他說的一個經歷,說他們一群學生去一個自然景點玩,歐美學生看到壯麗景色無動於衷,日本學生看到景色潸然淚下,他們幾個中國學生,則是抑制不住地想要吟誦唐詩宋詞
——這是我們的心靈自豪!

再說,您這樣一竿子打死所有傳統文化讓它們都去消亡,會傷了多少人的心啊

張衛東也說過類似的話,說,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完成歷史使命和沒有完成歷史使命的存在和不存在性。
所以,現在不要評價這種形式該不該存在了,歷史留給後人去評說吧

您說的問題,都是問題,您這種反對者在罵政府,我們也在罵。看看去年京劇節新排的屈原,那叫什麼玩意!說它是京劇多少人都臊得慌。再看看前一陣子的曲藝培訓班,引得多少演員票友都吐槽。那不都是政府各種扶持百般鼓勵的?

政府管這個的官員,可能還不如您對傳統文化了解的多

力量在民間,傳統文化的生命也在民間


謝謝邀請
很多人和題主一樣,對文化的理解主要是拘於文化的某種表現形式。
文化的本意,古時是一種裝飾,也就是某種行為的表現形式,則是這種表現形式對精神的影響。這一點在宗教文化中表現最為明顯,每一種宗教都有各種形式的儀式,這個儀式表面看起來只是一種形式,但是其起到的作用是對人的精神浸染,久而久之信教的人就會從內心認為這就是他們精神的一部分,也就是通過文而化了。
中國人出國了,逢年過節仍要祭灶,這就表明她是漢民族。如此可以看出,文化的認同是一個民族的精神,也就是民族凝聚力的燈塔。而被其他文化同化就不一定是血緣上的民族了。典型的就是回民,當年西征時,留在那些斯坦國的漢民信奉了伊斯蘭教,回歸故里後就成了流著漢民族血液的另一個民族----回民,可見文化的認同對民族存亡有多重要。
因此保留或者保護民族文化關乎民族存亡


  1. 感情方面:任何人(包括題主和我)的父母年邁體力不支了,是否尤其自生自滅而不去照顧醫治甚至搶救?
  2. 內涵方面:任何當代文化都是從傳統文化中來的,而不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所以一定程度上進行傳統文化保護可以讓從其中萌芽出來的現代文化內涵更豐富,發展更穩定。

叫嚷保護某種傳統文化的,一般都是靠這個文化吃飯的人。
其他人不會太在意某個傳統文化到底死了沒有。


謝邀
廣州人,廣州這裡有不少老舊的建築,民國時期的,清的,明的甚至更以前的。曾經我也想過,那些建築其實為了什麼非要留下來,拍個照留個字,寫到本子里,然後拆掉得了,現在房價地價這麼貴,推了能更有利地利用土地資源。
甚至說,故宮,那麼大的一塊地,推平它能建多少房子啊?
但是..........
不行啊!感情上不允許啊,就像是人,如果他們已經無法再為社會做貢獻的話,難道我們要把他們滅掉不讓他們佔用資源嗎?
不行啊!我們,終究是人吶!


謝邀,我口冷啊,一個沒文化的人卻要問一個關於文化的問題。


沒有不死的,可是應該保障好死,別糟踐。


題主其實可以從這樣一個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宋詞的出現是否與唐詩的興衰毫無關係?在明代相對沒落的詩、詞為什麼會在明清小說中大量的出現(題主應該看過古語版的三國、紅樓、水滸啥的吧)?所以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擺在我們眼前,文化在進化或者說發展的過程中,是有前因後果,是相互之間有影響的。要知道,近代那些倡導白話運動的文化大家們,在中國古典文化方面也都是首屈一指的專家,正是他們了解傳統文化,才會高瞻遠矚的看到其積弊何在,要改革應該走什麼方向。
列寧曾說」忘記過去就等於背叛「,時至今日,傳統文化之於國人的意義,舉個簡單的例子,現代社會當然充斥著大量的工業化、科技化的產品,我們所喜歡和在乎的似乎越來越多的有了韓星、好萊塢的成分,但是題主應該可以想像如果我們搞一個世界民族聚在一起闡述自己最引以為豪的東西,你覺得在場的中華民族的代表會說什麼是我們最值得驕傲的。
中華民族於近代開始在整體生產力完全被壓制的情況下,沒有被完全奴役與淹沒,沒有承認任何在中華大地上以分裂與侵略我們的形式存在的東西,最終戰勝這些從而逐漸走出近代的迷潭,在這個過程中支持我們苦苦支撐不放任自流的精神內核源於什麼呢?恰恰是傳統文化。
問題固然存在,但是真心希望題主也看到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真正精髓的部分所蘊藏的力量,傳承與保留這些精粹,也就是在傳承與保存我們民族最強大的力量來源,這便是最大的意義所在。


謝邀。我的想法與題主的一致:對已經沒落的傳統文化,就讓它被歷史淘汰好了。但它們之所以被保護,原因可能是:

1、一些政府官員、人文知識分子等「精英」出於某種原因,【看高了】它們的價值。覺得雖可能無用,但畢竟有一定價值(在政府官員腦袋裡它們可能還是「特別有價值」的「民族文化精粹」),不妨保護;

2、利益相關者,通俗的說就是吃那碗飯的人(演職員、編導、協會成員、學術研究者及其家屬們)的發聲、遊說、話語。


是這樣,由於19及20世紀國民文化經濟的一些弊端,導致國民國家衰弱,受外國侵略,,,,
然後打倒原有政府後,國民思想壓抑很長時間劇烈反彈,想要徹底和過去劃清界限,所以全盤接受了西方當時先進的文化,徹底否定了中華民族原有的幾千年的文明。
其實繼承傳統說的是繼承傳統文化中優秀的部分,值得借鑒的部分,對現在和未來社會的發展有幫助的,由於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過度宣揚,許多人發現不了中華文明中已有的優秀部分,如果說全盤的不分好壞的,那是宣揚社會倒退,對於繼承傳統,套用別人說的,批判的繼承吧!
再一個,由於當代社會依然是西方價值觀大行其道,就算是有人了解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也許是戲曲,依然會被大多數人不認同,自我否定!所以說並不是由於社會不需要它,要淘汰它,而是由於文化社會發展中的某一時刻,由於某個特殊的因素,遮蓋了它的光,就像埋沒的黃金,由於地質運動,沉積在地下。

文化的發展和經濟的發展有時並不一致,就算經濟的發展也還是有時候需要宏觀調控的。但文化好像沒有宏觀調控這麼一回事,按照馬克思哲學,事物的發展往往是螺旋上升的,文化也不例外,有否定與自我否定以及否定之否定的發展歷程。

這種現象在文化藝術中層出不窮,西方的文藝復興,還不是向之前文化藝術回歸。就建築的發展而言,不是經歷了 古希臘建築、古羅馬等到文藝復興建築,再到巴洛克、洛可可建築,然後由於工業社會的發展,否定自我,導致革命性的以盧斯為代表的分離派,出現了柯布西耶、密斯等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後來社會再度發展到20世紀40年代左右,人們覺得現代主義建築過於冷漠,無視人情,進而又出現了回溯,折中主義出現了。

綜上,繼承優秀文化本身並沒有錯,在於一些人,不了解傳統文化,有意無意的把傳統文化作為自己的標榜,從而偏離了文化繼承的本意。額,先就說到這吧~

嘿嘿,以上言論,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批評指教。


保護一點傳統文化,和保護一點文物差不多,讓現代人看個新鮮,讓學術研究有時候能找到點新資料-----說白了因為研究方法的進步,文物會表現出一點新的價值來。

中國的傳統文化,並不是有史以來即成不變的,過去的諸子百家,許多僅存名字而無書籍。始皇焚書的時候,史記記載說」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但這些焚書不去的內容,現在都已失傳了。這說明傳統文化本身就在不斷的變遷,淘汰舊的換上新的。傳統文化自己尚且變換不已,我們又怎麼能死守不放呢?


【以下看法不包括傳統思想,只討論傳統文學藝術類】
個人看法,因為它們很美。
古建築,傳統紡織、印染、刺繡,詩詞……都是人類一次次努力追求人性、追求精神愉悅、追求美的痕迹,越是人性里自私的醜惡的獸性的東西生命力越強,美是精巧卻脆弱的東西,才會在社會的動蕩與變革中一次次瀕於消亡。
前面有人說」這些都是貴族的東西,平民才剛吃飽飯balabala「,我承認是的,但是我們現在有錢了,不正意味著我們應該開始用腦子而不是肚子思考問題了嗎?
「觀眾有選擇權」,對的,但是這也要看觀眾整體的水平。諷刺一切高於自己審美層次的東西,將整個世界的水準不斷拉低再拉低再拉低,我覺得這是挺可悲的事情。
平時一般不在知乎回答問題,但是看到回答里那麼多支持題主看法的人挺難過的。


文化的形式是次要的 文化更多是思想的丟失 這才可怕 我們是中國人在國際上是鮮明特色的一個民族 為什麼?不就是傳統文化的不同嗎 現在國際化這麼嚴重 沒有自己的根基思想(我覺得文化直接決定了我們思維方式 而文化 思維方式又是由日常一點點的經歷決定的 )沒有自己的文化主心骨 面對紛繁複雜的各國文化 豈不要隨波逐流 一個從小就沒有受過傳統文化熏陶的怎麼可能成為一個合格的華夏民族成員?所以保護文化 更多更深的是保護我們這個民族不被外來同化 一個國家被無理殖民不可怕 會有此消彼長的抗爭 可是如果思想被殖民同化了 那麼就連反抗的念頭都沒有了 不是嗎?現在的年輕人不僅學校沒學到傳統文化知識(很多只是單純考試)網路和都市喧囂 從小被溺愛又讓他們浮躁不去靜心學習 政府 社會等等方面都是問題 特別我認為文革和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太早了太快了 剛被破了信仰沒有主心骨時又引進西學)是最大的禍根


陝西戲劇乃秦腔。

還記得小時候,不知道誰無意中給我放秦腔聽,那是我第一次聽秦腔,當時本來平靜的我直接躁了起來就跑,心裏面想,我的天,有人要用這麼嘈雜的鬼叫謀殺我!

長大後的我實在也是對秦腔提不起來興趣,相反對西方的話劇很感興趣。

可是啊,每次去爺爺奶奶家,他們總會用收音機聽秦腔。面色和緩,耳朵里都是時高時低的唱曲兒。他們的狀態是自在的,對他們來說,秦腔彷彿夏天的六神花露水和冬天的暖寶寶,日常又必不可少。

也許我們不在意的某些傳統文化,對另外一些人卻有些無比重要的意義。

更何況,傳統文化其實無孔不入。

人時而理性,卻是一種感情動物。我記得《尋龍訣》里黃渤激動地說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其實也沒有這麼極端,只是我們的每一個現在,都離不開過去走下的每一步。

因為我們從過去走來,一代一代難免帶著痕迹,努力地傳承下去。

我總是在想,雖然我對黨沒多少興趣,但是我好開心自己是個中國人。

因為我大中華怏怏幾千年,個中色彩斑斕的歷史文化,豈是像那些沒有多少歷史的美帝能懂的(當然,人家的文化也是有強勢之處噠),biubiu(??????) ?

回望以前,珍惜當下,邁步向未來嘛。


夏蟲不可語冰,但還要語,為何?

於歷史長河來說用不著保護,於我來說,我想娶一個會古箏的姑娘。你不娶,我不在乎,你想讓我娶不到,我去你媽逼的,滾粗!

所有的東西都會消亡,但所有的東西還會再出現。不要把傳統文化當做弱者,知乎上自以為是的辣雞太多,境界就那麼丁點兒,太多人基本的生存之道都沒學會就以為自己悟了自然原理和天地大道。可笑!


我一直覺得傳統文化是一個偽命題,我們民族從來沒有死絕過,文字沒有更替過,文化沒有滅絕過,所以不要割裂來看。現在看來,只是說中國過去固有的文化在當今比重和影響力幾何的問題。
以文化人,文化的載體是人。從五四運動開始,中國的知識分子把舊的文化一棒子打翻了,但是你看魯迅的小說儘是「舊禮教」根深蒂固,所以你知道文化的力量有多麼強大了。文化的發展歸根到底是社會大眾的選擇,即使今天提出保護傳統文化也必須要社會大眾認可這個提出來的東西才行。更何況我認為傳統文化早就深入大家骨髓了,我們的核心從來都沒變過,換的只是表皮罷了。同樣,日本也只是借了一張中國一千年前的舊皮罷了,他跟我們從本質上不同。


這個問題我也想知道答案很久,似乎民族學也沒有給出確切答案。我不是專業,只能把從書里看到的和道聽途說的信息和題主分享一下。
一種說法是為了保持人類延續的可能性。一個文化的消失帶走的是這個文化所有的智慧。如果有一天人類碰到危機,多樣的文化可能提供更大的生存機會。
另一種說法是,工業社會時,人類學者也認為落後文化被先進文化所替代是種必然。進入現代社會,發現尋求自己的文化本源是人們滿足物質需求後的精神追求。有了一定物質條件的民族,開始尋找自己的民族文化(以愛斯基摩人為代表)。因為文化是我們的根,失去了自我的文化,這個民族會失去與以往的連接和自我認知。
現在的問題是,一個少數民族,比如彝族,年輕人已經不再穿民族服飾,不再說民族語言。他們搬到城市過著和我們一樣的生活,他們不覺得有任何問題,我們還要試圖去保留他們的文化嗎?投入的成本值得嗎?
我不知道。只是在文化保護的過程中,必須接受的是,留下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不可能,文化一定是變動著的。如《看不見的城市》里描述的左拉,被迫靜止不變,於是崩潰了,蕭條了,消失了。
文化也進不了博物館,要活態保護在人們的生活中。只是隨著文化的變動,我們如何留下該留下的?如何界定我們的文化還是不是自己的?


這是讓我們有別於他國的根本,也是中華民族的根。


說刻意保護就有些不對了
獨門絕技被人學走,且掌握程度遠勝於自己,這時候該作何感想?
嗯…突然想起了一種樂器,尺八
很多中國人都不知道,因為自南宋流傳至日本後這種樂器在我大中華就開始慢慢的銷聲匿跡…然而20世紀以後卻由日本將其傳播給世界…
雖說學到自己手裡的就是自己的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文化圈錢現象?
為什麼穿漢服卻總被人誤解為韓國人或者日本人呢?
如何評價丁璇 5 月 14 日在九江學院引起爭議的女德講座內容?
怎麼用一句話傳神形象的形容盛唐?
要想普及國學,也有新媒體的平台,從哪裡入手比較好?什麼東西比較適合進行大眾傳播且不死板?

TAG:中國文化 | 文化 | 傳統文化 | 中國傳統文化 | 文化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