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中華戰區的日軍是怎樣進攻陝甘寧邊區的?

歷史上日軍也曾做過西渡黃河的準備,並進行過一些聯隊級別的渡河嘗試,那麼日軍是怎樣進攻陝甘寧邊區呢?


謝謝邀請。

日軍剛開始的時候當然是想全取中國。石原莞爾搞918的時候就是一招險棋(當時張學良要是抵抗了,搞不好石原莞爾要剖腹),最後成功了,東京大本營只能被迫接受。這個結果大大鼓勵了日軍的「下克上」的傳統。

到77事變時,下級軍官們又玩了一次下克上,於是全面侵華開始了。

那麼,換句話說就是,在當年開展的時候,日本完全沒有一個完整的侵華戰略,反而處在一種手腳反過來控制大腦的「跟著感覺走」的狀態。石原莞爾等等精英當然認為全面佔領中國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但對於那些搞下克上的日本下級軍官來說,全面佔領中國是完全可能而且可行的。這就像山本五十六知道和美國開戰只有戰敗一種可能,但是其他人未必這樣認為。

日軍一開始打得勢如破竹。下級軍官們歡欣鼓舞。他們發現中國軍隊作戰能力遠比他們想像的要弱。中國軍隊幾萬幾萬地被消滅。這徹底打垮中國就是時間問題了。

但是,日本面前逐漸出現了三個問題。

第一個,是隨著日軍攻入內陸,補給線已經越來越長,戰線越來越寬,進攻越來越乏力。也就是說,打擊國軍是原來越難了。

第二個,是隨著侵華戰爭的擴大,日本國內的資源正在迅速枯竭。打仗是要花費資源的。日本的鋼鐵、橡膠、石油,全都依賴進口。在戰爭的消耗中,已經越來越捉襟見肘了。瘋狂的軍國主義者最後不得不飲鴆止渴,向東南亞進軍,以圖獲取石油和橡膠資源,維持戰爭。因此,也就必須徹底和歐美攤牌,這才必須要偷襲珍珠港。所以曾經有人問,如果日本不和美國打,是不是就能戰勝中國。這個是完全不現實的。日本要打美國就是為了東南亞,而要南下,又恰恰是因為中國戰場造成的經濟和資源緊張。到了和美國要開戰的地步,日軍比較清醒的人士已經認識到,要打垮國民政府,恐怕已經開始不現實了。於是轉而追求與國民政府妥協。

第三個問題,是共產黨在日佔區左突右沖,不但造成日軍補給線總是岌岌可危,而且對兵員的殺傷也越來越不可小視。日軍從國府手中奪得的土地,很快又會被共軍拿走。而共軍發動民眾的能力遠遠超過國軍。這導致了在很多地區,日軍明明攻佔了一片土地,結果正面的國軍壓力不減,自己背後又多出共軍的壓力來。完全得不償失。

這三點問題,造成了日軍進退維谷,也就導致了日軍放棄了向陝甘寧邊區進攻的企圖。

————————————————————————————————————————

從補給線上講,日軍要跨越黃河,進入乾旱的陝北,這對補給線的壓力就加大和很多。尤其是陝西地形複雜,運輸不便。

從戰略目標上講,日軍當時認為,和國府妥協是可能的,而和共軍妥協是不可能的(這時日軍從與國共兩方交涉的經驗中得出的結論。此處不討論對錯)。因此,戰略重心是在圍剿共軍的同時,積極爭取與國府妥協。如果能與國府妥協,然後雙方一起剿共,顯然是事半功倍。共軍對日軍威脅最大的,是自成體系的敵後根據地。進攻陝甘寧地區,對共軍打擊並不大。而且共軍總可以後退到更偏僻的甘肅、寧夏去。日軍向這個方向進攻,根本看不到有產生決定性戰果的可能性。

而日軍當時的兵力已經捉襟見肘。因此與其把大量兵力投入到這種水中撈月的活動中,不如放到國軍正面去,說不定能產生決定性戰果並逼迫國府妥協。

而且,日軍奪取的地盤越多,共產黨活動範圍越大,造成的麻煩越大。由於在華北開闢了無數根據地,共軍從幾萬人發展到了後來的上百萬人,與日軍天天打。日軍到後來連華北的資源、糧食都難以獲取利用,佔領更多的地方對於日軍來說已經沒有經濟價值了。更何況陝甘寧當時都是一片貧瘠之地。

因此,從日軍的角度看,進攻陝甘寧邊區浪費兵力、補給困難、沒有經濟價值、對結束侵華戰爭沒有實質性幫助。因此實在是毫無意義。


沒那麼複雜,我簡單說一下。

第一,陝北並不是什麼經濟大後方,只是TG的政治中心,經濟極其匱乏,人口也少,拿下她對TG造成不了太大打擊,你看胡宗南打下延安有用嗎?大不了換個地方繼續指揮。

第二,就是我反覆強調過的,日本人在對中國研究方面是有問題的,並沒有把重點放在北方地區,山西都沒有控制好,蒙古高原一團糟,中原遲遲不作為進攻重點,談什麼進取陝西?情報方面的投資吃到狗肚子里去了。

第三,就是TG,閻錫山,傅作義,國民黨北方軍隊,中原地方軍隊,其實都很給力。山西六七個大盆地,幾百個山谷,到了45年還處於類似西周末年山西的那種碎片化割據狀態(亮劍里體現的很明白,國民黨,閻錫山,土匪,地方軍,TG,日本,偽軍,N國志),把進取陝西的地緣跳板山西完全給打碎了。


二戰對日作戰,主戰場是太平洋戰場,中國戰場是次要戰場。雖然中國軍隊確實拼盡全力,但殘酷的現實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並未進入總體戰狀態

從37年全面抗戰爆發,到41年底日美開戰,是抗戰最艱苦和激烈的時期,歷經抗戰初期各大會戰,日軍在中國陣亡19w人。太平洋戰爭打了三年半,日本陸軍陣亡110多w,海軍陣亡40多w,合計超過150w

其次,以華北戰場為主的中共敵後作戰,不是日本對華作戰的主戰場。蔣介石的主要勢力範圍,一直在長江流域,這也是日本投入軍力的主要方向,所以抗戰中的大規模會戰,多發生在以長江流域為核心的華中地區。中國派遣軍司令部,也選擇設在南京。

日本投降時,在關內向中方投降的中國派遣軍共105w人,其中只有12w屬於華北方面軍,華南廣州方面約8w人,海軍約4w人,其餘大部分都在華中地區,日本在華軍力部署可見一斑

所以,作為一個次要戰場中的次要戰場,日本有何理由投入大規模兵力進攻陝甘寧邊區呢

-------------------------------------------------2013.10.13補充----------------------------------------------

此回答寫的比較倉促,評論中有知友詢問數據來源,在此做一下補充

抗戰前四年日軍在華陣亡數字,來自靖國神社供奉牌位數,是比較準確的一個數字
靖國神社

中日戰爭(1937—1941):191,250
中日戰爭(1941—1945)及太平洋戰爭:2,133,915

日軍太平洋戰爭陣亡數字,來自日本經濟安定本部的調查

根據日本經濟安定本部的調查,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陸軍一共死亡1,140,429人,海軍一共死亡414,879人,該數據同樣被載於中 國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世界軍事史研究室副主任劉庭華編著的《中國抗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系年要錄·統計薈萃 (1931——1945)》(海潮出版社1995年1月第2版)第367頁

同時要說明的是,百度百科和中文維基「太平洋戰爭」詞條下的日軍陣亡數均為957,186,但數字明顯偏小,並且沒有給出來源,可信度有限。英文維基「Pacific War」詞條,直接引用了上文靖國神社的數字,2,133,915,但錯誤的將其當成了日本二戰的全部陣亡數(實際上41年前中國戰場未計入)。二者均有問題

相比之下,日文維基「太平洋戦爭」詞條下的數據較為可信,來源明確,且詳細註明了包含範圍。為1,740,955人,由於包括了緬甸戰場,所以略高於前述150w的數字,可以互相印證。


日軍投降數據,引自《日軍侵華戰爭卷四》 王輔著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0
http://warstudy.com/history/world_war/jp_china/814.xml

日本投降時,其在國內外之軍隊數量為:(一)岡村寧次在我國關內戰場之中國派遣軍為1056000人,另日本海軍39729人。
第11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於10月10日在北平接受原華北方面軍司令官根本博中將代表華北方面軍司令部、駐蒙軍司令部、戰車第3師團、第118師團(一部),第3獨立警備隊,獨立混成第1、第2、第8、第9旅團,獨立步兵第2旅團等部隊約126800人(內病員約12700人)及日僑約10萬人的投降。

數據如有錯誤,望知友指出,謝謝

以上


日本人面對中國,從頭到尾,從古至今,都只有一個思維:「分而治之」。

一、
大和民族的潔癖,體現在不願和其它民族作「親密的融合」。即便現在也是這樣,這樣文明的,所謂先進國家,對於北海道的蝦夷人,南方的沖繩人,尤其是國內的韓僑,還是有不小的距離。那是國策,不會改變的,保持日本大和民族純凈,不惜一切代價,即使國內人口老化,人口減少,也在所不惜。

現代的國人,有不少人以為「攻打別國的帝國主義者,就是法西斯」,錯矣,其實所謂的「法西斯」,本質就是「優秀種族統治論」,他們是優秀種族,我們是劣等種族,我們理應接受他們的統治。

(有些國人,把同文同種的「蔣介石」也歸類為「法西斯」 ,真箇兒搞不清楚狀況。)

所以,別以為日本人想要統一中國,他是想統治你,沒錯,但絕對會跟你保持距離,最終要防止的,是防止自己,落入「所有進入中國疆域的異族的最終下場」,和中國統一的結果,就是被「漢化」。

中華的漢民族,最利害的,向來就是這一點,和漢民族走在一起,各種少數民族的最終下場,就是被「漢化」。

所以,日本人打二次大戰,從來就沒有想過,把中國全境拿下,統一中國。
因為那樣的後果,不可避免地,就要和漢民族朝夕與共,最終,就是滅絕大和民族的未來。

二、
若你能接受我上述的第一點,那麼,來看我的第二個判斷。

日本人打二戰,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打倒「蔣介石」,打倒國民政府的中樞機構,所以,在二戰前日本人喊出「三月亡華」,不是沒有道理,也不是空話,不是神經病的叫囂,是經過細密計算的。

蔣介石,在日本人眼中,無非就是個「共主」,中國各地大小軍閥所推選出來的「一時人物」,幹掉蔣介石太簡單,因為此人的地盤,就在沿海的江浙,所謂「三月亡華」,其實也就是三個月,拿下江蘇和浙江,難嗎?

一點也不難。

叫日本人想不明白的,只有兩點。

1、中國人面臨外敵,還在不停地打內戰(918事件,和中原大戰,幾乎就在同一時間),但,說不打了,說要團結對外了,他媽的,放下武器,手攜手,聯合抗日,好像也就是一句話的事。

2、蔣介石丟掉江浙,那四川的軍閥,竟然把自己的地盤都讓出來,給蔣介石接手?更誇張的,比如劉湘,史上有名的惡棍,毒販,下三濫的地方土匪惡勢力 ,帶兵出川,跑到中原來打戰,竟然比誰都英勇?(所以我常說,是四川人救了全體中國人,但這是另一個大話題,此處不表。)。

(感謝@傑少 補充:劉湘後來被掘墳拋屍。)

日本人不懂中國人,司馬遼太郎的書中就說過,日本,不可能出現三國演義中的英雄人物。
日本人的英雄(比如那忍讓一輩子的德川家康),根本沒資格和中華民族的英雄,平起平坐。

這,大概是日本人,最深沉的自我解嘲吧。

三、
說結論吧。

日本人,從頭到尾,「進出中國」「掃平在華共產勢力」,那是喊假的,一方面是喊給「軸心國」的夥伴聽,軸心國的反-共,那是不可動搖的信念,可日本人從頭到尾就是騙子。他要真心反-共,跟史達林簽什麼「日蘇互不侵犯條約」作啥?

說到底,留下陝北、晉西北,不但是符合「日蘇互不侵犯」的政治架構,某種程度上,也是讓中國「分而治之」的手段。這才是他們的真正大戰略,永世不會改變,也不可能改變。

按「三月亡華」的節奏,先幹掉蔣介石,然後,中國群龍無首,自然可以把中國分成大小不同的區塊,分而治之,全聽日本老大哥的,那,就叫「東亞共榮圈」,這共榮圈中,留下一個毛澤東,又有何妨?

(留下毛澤東的蘇區,別太剌激史達林這頭巨獸,和俄共保持距離,好處多多矣。)

不信?

請查「七塊論」,一直到現在,日本人還在高喊「七塊論」,中國最好分成七塊,才有助於東亞和平,乃至於全世界的永世和平(李登輝是最支持這個說法的人)。

(這七塊論,包裝好聽一些,就是「支持中國走向『聯邦制』」。)

看二戰的歷史就能證明我上面說的這一通:滿州國、華北自治、汪偽政權,內蒙德王……。才打了短短几年的仗,君不見,那日本帝國在華,扶持了多少漢奸偽政權?

還不信?

請再看日本帝國橫行太平洋,除了在中國外,他們在別的佔領區,可曾像在中國一般,扶持那麼多傀儡政權出來?看日本人行事,要看到他們的慎密邏輯,那邏輯,是不是隨時隨地改變的。

(事實上,建立一個「傀儡政權」,絕對是件麻煩事,不如直接軍事統治,遠者,可查德國扶持的「維希政權」命運,近者,可查美軍在阿富汗、伊拉克扶持政權之難。可以證明,日本人費盡氣力在中國搞的這一套,絕不是一時興起。)

只因,那就是日本人的國策:將中國分裂之。才能永保大和民族的未來。

你說,他吃飽了撐的,沒事進攻陝北作啥?

(其實,紅軍一直在山西境內,據有晉西北,所有用「地理」解釋的答案,都有昧於史實。)

-


我覺得題目說的有問題,日軍確實進攻過邊區,用飛機。總覺得樓主是想暗示土共不抗日所以日軍不打,後面有的人暗示是蘇軍或者美軍的秘密協定所以不打,我只能說,你們學過歷史沒有?後來怎麼樣了?土共後來去哪裡了?日軍和美蘇干過架沒有?

從地面走,要經過山西,日軍攻打過山西,佔領了太原,但是時間不長。閻錫山、中央軍和紅軍都在山西投入了大量兵力阻止日軍。

大軍進兵,需要後勤補給,近代戰爭用的海量物資如炮彈、汽油、車輛等輜重靠黃土路是難以在時間上滿足的,同時只有在富裕的大城市,才能支持這些軍隊的吃喝拉撒,因為中國落後的交通和行政系統,使得糧草等生活必需品只能集中在大城市,作為外來者你駐大軍在山區,只能拿著錢餓死。因此日軍的進攻都是走重大交通線,具體地說主要沿著鐵路線走。山西的鐵路故意修的和別的省份不一樣,過了山西到陝西根本就沒有鐵路了。這也是中國歷代戰爭的常態,和同時作戰的二次世界大戰的其他戰場是完全不一樣。當然,如果日軍有足夠的石油和坦克支持像蘇德一樣的鋼鐵洪流,自然是可以像德軍一樣無視鐵路和公路,直接在冰雪上面跑,用一半坦克趴窩的代價打到陝西,問題是他沒有呀!

可以參見日軍河南,武漢,長沙等多次內陸會戰,鐵路線以外的地方都是匆匆佔據,一旦鐵路或者水路據點放棄,腹地也隨之放棄。日軍在南洋也是一樣,佔領的基本都是沿海大城市,南洋素質一般的游擊隊並沒有中國的這麼給力,也沒有說被剿滅了。

所以日軍理論上可以打到陝西,寧夏,蒙古等等地方——但是他們不會認真打,打了也不會佔領,因為得不償失。

以在日軍腹地的敵後作戰為例,東北鐵路很多,抗聯基本失敗;山東鐵路少公路少,山區的根據地就很大。華北平原鐵路多,公路也多,情況就差一些。

不說日軍了,美軍總比日軍厲害吧,打阿富汗和伊拉克的結果就非常明顯。蘇軍打芬蘭也是一樣——蘇軍可是有足夠的理由和動機去打芬蘭,芬蘭也弱小的不像話,可是芬蘭打下來沒有?


在一個網站上看到的,雖然文章本身帶有一定的立場,但後面的事實還是很可靠的。不是日軍沒有進攻延安,而是,很多相關史料很多人並非專業研究領域,看到的比較少。以下是文章正文。


對於當年積貧積弱的中華民族而言,抗日戰爭是一場非全民族團結不能戰勝甚至不能堅持的戰爭。早在1931年9月18日開始的東北抗戰中,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抗聯就儘可能聯合感化原來的綹子(觀察者網註:liǔ·zi,即土匪),把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都納入到抗日救亡的大旗下。

然而從過去到現在,總有一種陰惻惻的聲音繚繞耳邊,說日本軍隊的入侵給了中共喘息之機;說中共軍隊在抗日戰爭中游而不擊;說中共在抗日戰爭中消極避戰謀求自身發展;說中共軍隊抗戰的時候盡干破壞國軍的事……其證據之一就是所謂「日軍從未進攻延安」……這些謠言形式多樣,出現時並不「言之鑿鑿」,比如:

幾年了,一個問題一直想不懂:共產黨是抗日的中流砥柱,可是,日本人為什麼沒有重點轟炸延安?不明白日本飛機可以越過高山去轟炸諸如重慶等城市,卻沒有轟炸在黃土高原上的延安,從山西到延安的距離,肯定比從武漢到重慶的距離要近呀。

另一個不明白的地點是秦晉大峽谷。這裡有黃河流過,形成所謂黃河天塹,可是在戰國時期,秦晉兩國經常還越過黃河去爭奪土地,發生戰爭,那麼兩千年後的抗日戰爭期間,黃河天塹是絕對擋不住日本鬼子的侵略步伐的,可是,日本人就是沒有越過黃河進攻延安。翻閱所有資料,都沒有發現戰爭的痕迹,不說大的激烈的戰鬥,就是小的衝突好象都沒有在這個地方發生過。奇蹟真是奇蹟。還有更奇怪的事,就是這裡好象不設防,共產黨的軍隊由這裡進入山西,然後再進入敵後,輕輕鬆鬆。不象抗戰前,紅軍初到延安後,曾東渡黃河,東征山西,可是不太順利,還付出了包括象劉志丹等許多將士寶貴生命的代價。

真是奇怪,難道日本鬼子真象電影中那樣愚蠢,不知道八路軍,要從這地方出發去打他們日本鬼子嗎?難道他們不知道延安的守軍不到一萬人嗎?他們一點都不在乎嗎?

這和中國的另一個城市重慶相比,太有說服力了。重慶是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臨時首都,國民黨黨部所在地,也是蔣委員長統戰部所在地,卻因此而遭到了日本鬼子毀滅性的轟炸,連續多年的野蠻轟炸,造成數萬人的死傷。

毛主席發出過許多聲明,寫過無數抗日的文章,作過無數次抗日的報告,號召人民起來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為什麼日本人不冒犯毛主席?

好一個「翻閱所有資料,都沒有」,當真是虛心求教的網路帖呢!這個疑問帖堪稱「日軍從未進攻延安」說法之代表。造謠水平的確破表——

裝作無辜地表態:這不是傳謠哦!只是求知哦!

心裡卻在冷笑:反正常人知道的細節不多,播種一個懷疑的種子,收穫一棵謠言的大樹。謠言受眾心裡的懷疑是自己產生的,就算追責也不能歸咎到自己頭上。

日軍空襲後的延安城(1938/吳印咸攝)

延安挨的轟炸還少嗎?

正如觀察者網「抗戰十大謠言」系列之一《飛虎隊神話》文中所述,中國空軍在抗戰初期英勇抵抗中消耗殆盡,此後難有飛行員與飛機的補充,飛虎隊展現了中國空中力量抵抗日軍入侵的意志,卻只能彰顯存在,無力反攻。在抗戰初期,日本空中力量主宰了華夏大地的天空。

中共中央駐地延安在當時並非大城市,日寇卻從空中集結重兵多次空襲延安。中共作為中國大地上先進的軍政力量,對戰爭形勢的把握與梳理頗具先見之明——自1937年始,延安即著手採取措施,準備應付日軍之空襲。

據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由魏久明主編《烽火憶抗戰1945-1995》中第25頁至28頁記載,曾在抗日軍政大學工作的曹慕堯回憶,該校在「1938年窯洞挖好之後,逐漸向外遷移,搬到北門外和東門外的幾個山溝里……上級一再提醒,要注意防空。」

日軍空襲後的延安城內情景

日軍第一次轟炸延安之前,曾派飛機到延安上空偵查。據廣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陳學昭所著《延安訪問記》第175頁記載,當時延安百姓尚以為是中國飛機,有的拍手大呼:「我們自家飛機,蔣委員長送錢來!」但是中共很快從飛機的飛行高度做判明,來的應該是敵機。

1938年11月20日上午,曹慕堯等正在抗大開會,聽到外面有聲響,他們「趕到室外的高坡上瞭望,第一批日本飛機15架,自東向西,直撲延安城,接著就看見飛機拋下一連串的炸彈,形狀像黑色的棒槌,臨空而降落。」此即日軍第一次轟炸延安。

曹慕堯回憶說,「第一批飛機剛投完炸彈,第二批第三批接踵而至,每批都是15架,持續轟炸沒有喘息和救護的機會。延安缺乏防空火力,只有用步兵作戰的重機槍來對付成群結隊的大批飛機。日本人有恃無恐,飛機飛得很低,投彈的命中率很高,數十枚重磅炸彈,小小的延安城裡,頃刻間房屋倒塌,四處起火,到處斷垣殘壁,屍橫街頭。傷者亂爬亂喊,哀聲震天,慘不忍睹。」

1939年,日軍轟炸洛川

據東方出版社2004年出版、由奧托·布勞恩(李德)所著的《中國紀事》第259頁記載,延安損失極為慘重。中共初到延安時,「城內有幾百座相當漂亮的房屋和院落,近郊的情況也大體如此」。1946年學術社出版了美國合眾社、倫敦《泰晤士報》記者哈里森·福爾曼的《中國解放區見聞》就有描述,在轟炸之後,「昔時的延安便成了一座瓦礫堆的廢墟了」。


據檔案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陝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一輯第99頁記載,邊區政府在給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孔祥熙的急電中說,延安「連續遭受敵機轟炸,共投彈百五十九枚,死傷軍民一百五十二人,毀房屋三百八十間……」請求中央政府予以援助。

張宣在《日寇轟炸延安親歷記》中描述,當時他從成都到延安開會,也目睹了11月20日延安遭日軍轟炸後的慘狀,「延安經此一炸,部分街道成了瓦礫場,各機關、學校紛紛遷到山上的窯洞中。城內尚存的房屋,有的拆遷到北部,大部分遷到南郊。」(《紅岩春秋》1995年第5期)

而鄭洪軒在《延河憤——1938年日機轟炸延安歷聞》描述,此後「敵機又來延安轟炸幾次,但由於延安平民均住窯洞,並提高了防空警惕性。日本飛機第二次來只炸傷幾人和幾匹馬。」

延安城被轟炸,但街上石牌坊依然聳立著

日機空襲的重點是鳳凰山,因為那裡是中共領導人的居住地。毛澤東借住的李建堂家石窯遭到轟炸,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宣傳部的窯洞被炸,30多名八路軍幹部、士兵陣亡。有一枚300公斤的炸彈就落在陳雲窯洞旁,所幸沒有爆炸。延安人推測「一定有特務測繪了中央首長在延安城的居住地。」正是因為日軍的轟炸,毛澤東被迫從延安城內鳳凰山麓遷至延安城外楊家嶺。此後,為防空襲,毛澤東長期住在楊家嶺。楊家嶺這個地名也從此載入史冊。

日軍多次轟炸延安,比如在第一次轟炸的次日(1938年11月21日),日軍再次轟炸延安;同年12月12日,日軍第三次轟炸延安;1939年9月8日,日機43架次猛烈轟炸延安,投彈200餘枚,炸死炸傷58人,延安城內房屋150間被毀;1939年10月15日,日機71架次,分四批輪番瘋狂轟炸延安,延安城內房屋大部分被毀;1941年10月26日,日軍飛機最後一次轟炸延安。幾乎與此同時,日本空中力量也停止大規模轟炸重慶,其航空兵主力被調離中國,前往太平洋戰場與美軍作戰。

日軍空襲後的延安城內基本被炸毀

據親歷者描述,日軍空中力量對延安的轟炸超過二十次,但是在中共領導下,邊區作好了防空準備,遭受的損失並不大。據李耀宇在《一個中國革命親歷者的私人記錄》中講述,當年延安人對未爆之炸彈的處理也很有趣。他回憶說,「從炸彈殼裡掏出數百斤黃色炸藥,一筐一筐地抬下鳳凰山,用馬車運走。以後,這些炸藥當做染料,染出黃色的布匹,縫製軍衣。炸彈殼敲成碎塊兒,打造了開荒用的鑊和鋤。」染料與炸藥的化學成分很相近,故能將炸藥當染料使用。這兩種對炸彈的處理方法,同曹慕堯的回憶相一致。後來,甚至有延安軍民希望日本多來轟炸,因為日軍的炸彈用的鋼鐵質量好,能做很多事情——舊中國沒有工業的苦楚與先輩的樂觀主義精神令筆者大為感慨。

據1946年3月10日《解放日報》的官方統計,抗戰期間,日機共轟炸延安17次,投彈1690枚,造成 214人死亡、184人受傷;毀壞建築:公共房產1176間、石洞5座、民房14452間;另有基督教禮拜堂一座、房室94間;天主教堂房屋75間;牲畜傷亡:197頭;毀壞糧食:34.4萬斤。

被炸後將材料運到三關外重建

日軍屢次試圖進犯延安,都被八路軍挫敗

除了轟炸,日寇還試圖從地面上進攻延安。日軍可以實施進攻的路線有兩條,一是從西安由南向北入侵。西安是大西南門戶,若西安有失,四川與陪都重慶都會危險。因此國軍胡宗南部有40萬重兵駐守此地,嚴防死守。日軍若從此路進攻,首先是兵力不足,其次是後勤補給線漫長,要經過多個國共兩軍的游擊區,所以這條路是行不通的。

另一條就是從山西由東向西進攻。在抗戰初期,日軍在國軍主力尚未在黃河設防之際(經過山西、上海等戰事,國軍主力集中在華中防守武漢等地),曾經以一個旅團的兵力試圖迅速渡過黃河攻擊陝北,消滅共產黨。


中共方面對此很是重視,部署其河防部隊與日軍進行對峙。更重要的是日軍該旅團孤軍深入,已進入山西的八路軍部隊立即全面襲擊其後勤補給線,利用山地地形,不斷以伏擊方式殲滅其運輸部隊,基本上切斷了日軍補給線,造成日軍糧彈極度匱乏,迫使該旅團不得不從黃河邊後撤到山西山地之外,並在後撤中屢遭襲擾伏擊,傷亡人數達2000多人。

延安新市場 (1939年)

作戰實錄:日軍26師團主力在1938年2月開始進攻軍渡,和邊區僅一河之隔,直接威脅陝北邊區。3月13日,日軍一部2000人,攜帶火炮20門開始向神府河防轟擊,在十餘架飛機支援下,嘗試第一次渡過黃河襲擊延安。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第六團沉著應戰,待敵密集渡河之際,突然以猛烈的火力,擊敵於半渡之中;同時分兵一部,乘日軍混亂之時,迂迴河東,襲擊敵之側背,迫使進犯日軍潰退。

1938年4月,日軍約一個旅團兵力附大炮30餘門在離石一帶集結,5月初經大武向軍渡進犯,企圖截斷陝甘寧邊區與晉綏之交通線,並強渡佔領吳堡宋家川,突破河防陣地。八路軍留守兵團識破了敵之企圖,以警備第八團主力東渡黃河,設伏於汾(陽)離(石)公路翼側,10日夜在離石城西北之王老婆山地區,突然襲擊日軍先頭1個大隊。遭到打擊的日軍未抵達黃河岸邊即行撤退。

1938年12月下旬,侵佔河東大寧、吉縣、永和的日軍分兵3路,每路約1000餘人,攜帶火炮10餘門向黃河沿岸推進。1939年1月1日,日軍攻佔河東馬斗關、涼水岩、圪針灘渡口,隨之以火炮、機槍猛烈轟擊八路軍河西邊區河防陣地,並以10餘架飛機投擲毒氣彈。守備河防的警備第五團部分指戰員中毒暈倒,多處工事被毀。日軍乘機於河東集結,準備強渡。八路軍留守兵團河防部隊頑強堅守陣地,在敵軍渡至河心時,突然以密集火力予以猛烈打擊,迫使敵軍退回東岸後撤。

屢次受挫的日軍惱羞成怒,又於1939年6月初向邊區河防發動更大規模的進攻。6月4日至6日,日軍第一〇九師團和第二十六師團,以1.5萬餘人進佔軍渡和孟門、磧口,於黃河東岸各山頭構築工事,以飛機、火炮向河西宋家川、棗林坪、李家溝一線河防陣地狂轟濫炸。與此同時,日軍第二十、三十七師團也以 2000餘人,分別佔領了東馬斗關和圪針灘渡口,以炮火向西岸河防陣地進行猛烈地轟擊,施放毒氣彈,掩護步兵強渡。八路軍留守兵團河防部隊在邊區人民的支援下,沉著鎮定,堅守陣地,以火力封鎖河面,使敵難以越過河心。河東的八路軍也猛烈襲擊敵之側後,使日軍腹背受擊,狼狽逃竄。9日,進犯之敵全部撤退。八路軍留守兵團河防部隊在河東我軍的積極配合和邊區人民的支援下,粉碎了日軍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

1939年9月,中共中央軍委命令第一二〇師三五九旅旅長王震率部返回陝北綏德,加強河防力量。在調回359旅之前,延安有留守兵團一部,兵力原約9000人,後增到一萬多人,邊區保安部隊(准軍事力量)5000餘人,抗日自衛軍(民兵)7萬人,但正規軍兵力兵力嚴重不足,在調回359旅後,邊區有1旅、10團、10個保安基幹大隊、1個獨立營,正規軍兵力共15514人。

1939年11月23日,日軍獨立混成第十六旅團,以近萬人的兵力攜帶火炮30多門,分4路進佔磧口、孟門和克虎寨後,一面猛烈炮擊八路軍留守兵團河西陣地,一面大舉「掃蕩」河東八路軍游擊部隊。磧口之敵2000餘人在炮火掩護下集結河灘,放船強渡,第三五九旅一部和警備第一、八團,以機槍對敵猛烈射擊,使敵強渡不成。邊區河防部隊又以一部從右翼東渡,襲擊敵之側後,敵無奈分路撤退。

1940年6月,日軍又出動1萬餘人,企圖摧毀八路軍晉西北抗日根據地和威脅陝甘寧邊區河防。第三五九旅除加強河防守備外,於6月17日以第七一八團一營東渡黃河,向進攻磧口、三交、臨縣的敵人進行側擊,截斷敵前後方的交通聯絡。該月底和7月13日,又以兩個營東渡,配合第一二〇師主力,徹底破壞大武至三交的公路,切斷敵交通運輸線。日軍後方不寧,自顧不暇,不得不縮小規模,以至最後放棄對陝甘寧邊區河防的進犯。

造謠者大概以國軍的水平來揣測八路軍的,對他們而言這些史實的確是匪夷所思了點——最多時有兩個師團進攻延安,竟然會被共軍擋住?共軍竟然敢主動出擊?共軍還能從側後不停襲擊日軍挫敗其攻勢?

日軍空襲延安後新建的市場溝大眾戲樓

筆者所羅列的史實,來自各個歷史時期、國共雙方、海內外人士,足以證明日軍對共軍之重視,與日軍試圖消滅中共抗日武裝的極大努力。但是筆者深知,伴隨著2005年國粉暗流的興起,「講戰爭不看戰果,死傷多就是貢獻大」這種奇怪的邏輯流毒網路。延安遭受了攻擊又如何?死傷才那麼點,損失才那麼點,怎麼能比得上國民黨方面的「貢獻」?既然造謠者認為「死人多就是貢獻大」、「丟國土多就是抗戰主力」,那麼延安在這兩方面的確不夠「給力」。

依照這種邏輯,延安大概得把人員與物資擺在外面讓日軍炸得爽,防守部隊密集列陣讓日軍殺傷才算抗日有功。面對日寇的空襲,中共方面疏散、防衛有道;應對日寇的地面進攻,共軍採取積極防禦的策略,主動出擊打擊日軍。相比重慶防空洞各種可怕的黑幕,國民黨軍指揮層讓軍隊死守陣地白白浪費軍人的忠誠與熱血,共軍的損失當然比較小。

只是詳實史實也填不平某些人胸中的「陰溝溝」,一兩句貌似忠厚實誠的所謂「疑問」,利用大眾並不了解的歷史細節羅列個把「史實」,就可以捕風捉影地把中共描述為與日本侵略者勾結的邪惡勢力。以這種思維,自然可以把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公然投敵另立偽國民政府粉飾為「曲線救國」。這等翻手為雲覆手雨的精妙,實在是令筆者自嘆弗如。


方德萬:《中國的民族主義和戰爭》,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7月,第68頁。


而這個「二戰期間中華戰區的日軍為什麼不進攻陝甘寧邊區?」的問題不是預設答案嗎?稍稍有軍史知識的人都知道日軍對邊區進行過大大小小上百次的進攻,何來不進攻?

38年109師團攻神府被120師揍回去,39年上半年打馬頭關下半年打孟口被八路斷補給線,41年打邊區兵力不足被推回去,從38年到42年日軍對邊區進行了100+次進攻,只不過每次都被揍回去而已。

倒是我看日軍參謀長的回憶錄里有提到保存重慶政府可以利用他們剿共。
「華北方面軍則認為……日本與重慶之間暫時處於戰爭狀態,卻有能夠共存的性質。但是,日本與共產黨勢力之間則是不容許共存的。」
「攻佔重慶後,抗戰的中國有落入中共手中的危險,如果沒有充分可靠的估計,攻佔重慶就只不過是極端危險的投機……」 。
(日本防衛廳戰史室編寫:《華章《1942年度前半期的治安肅正工作》第一節《大本營對華處理方案》下小標題《對華積極作戰的研究》)


「為什麼沒有如何如何」的問題涉及到主體主觀意願上 的想與不想,以及客觀實際上能與不能。

先從主觀上說。日軍想進攻陝北么?我認為是想的,但是意願不強。在某些未經證實的史料上看到過日軍有小股部隊試圖越過黃河防線進犯陝北,但是均未成功。
然而其時日軍的戰略目的是對國民政府發動進攻,試圖消滅國民政府的抵抗意志,最終達成媾和,全面控制中國。在這個前提下,全力進攻戰略價值不大的陝北對戰略目的的達成並無意義。
而抗戰初,日軍就沒有把共產黨武裝作為主要的武裝,兵力投入不足,等後來要清剿,已經是1943年前後了,日軍在所有戰場兵力都是捉襟見肘。日軍低估了共產黨的能力,八路軍出了山西,馬上在太行山紮根,形成了對陝西的屏障,等日軍回過頭來要消滅共產黨,華北的八路軍已經遍地開花了。

再說客觀因素。日軍能進攻陝北么?先看地圖:

可以看到晉陝交界之處完全處於黃土高原的崇山峻岭之中,從山西跨越黃河進攻陝北,不單要受到地形的制約,還要面對國共大力經營的黃河防線(紅軍僅有的火炮全部用於黃河防衛)難度過大。
從陝北進攻難度較大,則可以選擇從進攻潼關佔領關中然後進攻陝北。事實上日軍1940年~1945年多次向潼關方向進攻,由於國軍拚死抵抗均未得手。國軍一直害怕日軍採取蒙古滅宋的方式——通過潼關佔領陝西,然後翻越秦嶺進攻大後方,是以在陝西有胡宗南幾十萬重兵。
另一個問題在於日軍自1938年武漢會戰後基本已經到達「進攻頂點」,過長的戰線以及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以及敵後根據地的建立導致日軍基本沒有能力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一號作戰已是迴光返照垂死掙扎),抗戰戰線基本穩定在中國地形一二級階梯交界處,之後八路軍在晉西北等地建立了大量根據地,有效牽制日軍,日軍無力進攻。此即是客觀上無法進攻陝甘寧。


日本為了緩解轉移國內矛盾的加劇,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目的是什麼?建立中亞共榮圈?人家是為了來掠奪資源的,所以他們第一個攻佔的就是東三省,建立偽滿洲國,首先不排除這個地方位置重要,但是最主要的是東北的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所以日本人建立了偽滿洲之後,是真心沒把自己當外人,建設的非常好,還一度有想把天皇搬過來的想法,現在去那看看就好,多厚的城牆,槍炮難以打得穿,跑題了,那麼為什麼不進攻陝甘寧呢,首先那個位置對於侵略沒有特別大的意義,其次,引用上面人回答得答案、那裡有什麼?耗費大量軍隊和物資在哪裡,日本人不傻


已經摸到對方的基地正在酣戰的時候,你會分兵去另一個角去打小野么?


蔣緯國回憶道,抗戰期間最害怕的是日軍效法蒙古,從中國的脊背,也就是甘陝一代過秦嶺切入四川。這樣的話縱使江南不失,中國也大勢已去。所幸日人短視,從來就沒有完整的鯨吞計劃,再有全面開戰後國軍在中條山一代屯駐重兵護衛西安,華北地區的游擊作戰從未停止且愈演愈烈,日軍重兵分布於南方水網丘陵和主要交通線之間,所以中國抗戰期間丟肉雖多,但好在脊樑未斷。


知乎上有些問題吧,我懷疑就是些拿了錢的人問的,然後等到不符合他們願望的答案出現,就弄上一堆人反駁答主,等答主受不了騷擾,這群人「勝利了」回家拿錢

下面是正經回答,ok,打,怎麼打,派多少人去?人少了吧,肯定葬了,人多吧,根本沒有戰略意義,你前腳大部隊剛走,後腳八路就來騷擾,再一個,當時tg的騷擾還沒成氣候,正面國軍送的正high,一個費力不討好,一個輕鬆拿人頭,你選哪個?


都在磨高地塔了,你還有興趣去刷門前小野怪


那裡有啥?


我只是想不出打下延安對日本有什麼好處。
找太祖的麻煩嗎,看後來解放戰爭期間太祖在陝北和胡宗南捉迷藏的悠閑樣,太祖恐怕不怕日本人來一趟。再說就算一路綠燈真去了,那麼多日本人在陝北的山溝里轉圈,共軍一看,大家快來伏擊發財啊,然後共軍就有戰果了。


這就涉及到主觀能動性的問題,比如在大躍進的時候,畝產就可以達到萬斤,這都是有中國官方歷史記載的史料。我們再回到中日戰爭,日本起初的主攻目標是延安,因為我黨是中流砥柱嘛,但是因為我黨官兵的單兵素質極高,也就是打槍極其準確,身體素質極其強悍,當時我們提倡一個子彈打下一個飛機,直接瞄準駕駛員或者油箱,完全取決於當時我軍戰士的心情,以至於後來日軍飛機不敢來正上方投彈,而是在大老遠就投彈,然後轉身就跑。但是由於我軍官兵身體素質極其強悍,反映極其靈敏,官兵戰士在炸彈還未落地的時候用手一抄,對著日本一扔,炸彈直接奔著飛日本去了,給日本造成了極大的損失,經過這兩次的失敗轟炸,日本再也不敢轟炸延安了。有詩為證。 中共官兵太強悍,日軍不敢炸延安。


史料交給知乎大神說吧,我就說點當地地理。
因工常去陝北-甘肅的黃土高原,千萬年流水侵蝕的黃土高原充滿了大大小小的溝壑,很多溝壑不寬,就十來米,但你就是過不去,繞路幾十公里。
設身處地想想,你是日軍指揮官,看到對面山上十幾個八路:岡崎小隊長,去消滅他們!好了,岡崎小隊走了一天都沒繞過去,第三天餓著肚子回來了,也許路上還挨了下冷槍,傷亡了幾個士兵,戰果呢?共軍毛都沒抓到。

想想這麼打半年啥結果?冷汗出來了吧?


1,從關中往北打,到延安被胡宗南截住了
2,從山西打,黃河天險截住了,當然日軍一直試圖想打但是代價太大沒打下來
看到有很多人說陝北打下來也沒有意義不重要,我想說老毛可是從陝北星星之火燎原的,打下陝北,進攻關中應該也比較容易吧,只是陝北真的易守難攻,從我家鄉說起,小縣城。現在都沒有輛公交車,就這麼小,號稱鐵葭州,也是老毛轉戰陝北時的重要地點,也是東方紅這首歌的發源地,與山西一河之隔,就這樣一個小縣城,縣誌記載日軍37年到42年3次攻打縣城只是沒打下來,複製了縣誌42年最後一次大規模攻打的記載「是年,日軍出動飛機3次共50架次,轟炸葭縣城及周圍村莊、渡口,炸死3人、傷1人;炸毀城內窯洞6孔、城牆3丈多、大會坪渡口木船30隻,炸死玉家莊毛驢4頭。總價值2.6萬元(國幣)」在這麼小的地方3架飛機50次攻打,我覺得算大規模了,要知道這還只是一個縣城的記載,其他縣呢,榆林市呢,延安呢,肯定也都攻打過,只是沒有得逞,靠著這地勢,我也沒有聽家裡老人說過受過日軍危害,但是一河之隔的山西人當時受老罪了,尤其慰安婦的事,小時候也有耳聞


因為有保衛延安胡宗南!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方先覺將軍?
朝鮮戰爭中有哪些令人震撼的照片?
該如何看待中國遠征軍?
同樣的坑道戰,為何志願軍能守住上甘嶺,而日軍卻只落得全軍覆沒的下場?
二戰時,關於「日軍一個兵可以單挑中國軍隊一個班」的說法是否屬實?當時一個日本普通士兵的真實寫照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TAG:軍事 | 戰爭 | 抗日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