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的併購部門和四大的併購部門有何區別?未來幾年的前景分別怎麼樣?


以我大的交易諮詢部門而言,最大的收入目前仍然來自transaction services, 即financial due diligence,這是四大以審計為堅定核心業務所帶來的歷史性優勢。但是其他如commercial DD, tax DD, transactional tax, valuation and modelling services, 甚至到corporate strategy都在快速發展。以我大而言,global現在有預算髮展global origination hub的團隊,目的就是協助客戶進行戰略併購。樓上有同學說國內的券商牌照問題,不太了解國內情況,但我們做corporate finance(即專門找MA target)是單獨的entity,有本國金管局的證券業務牌照。
至於和投行怎麼比,我個人認為,現階段還是一流和二流的區別。而如今的併購市場日新月異,例如互聯網行業的估值,無論投行還是四大都有點門外漢的感覺。四大能不能快速建立起團隊,能不能快速學習了解新行業,會是與投行競爭的關鍵。


從客戶角度看,除開資源、能力和習慣之外,大公司不會用四大的做FA,4大主要做FDD,審計,稅務籌劃。另外,上市公司的董事會需要fairness opinion,當然最好選擇是用big names來背書。

其實做中小企業的FA, 4大也是可以的。畢竟估值、交易架構、談判之類的事兒,誰做不是做。

和投行比,4大做併購交易的size、服務公司的大小,從業人員的收入、資源的齊備等,還是有所差距的。

不過,4大的法律、投行業務也算是其傳統業務之外的新增長點,做得有特色和目標客戶定位準確的話的話,從傳統律所和投行分得一些羹,那是杠杠的。


2017/4/20 補充了一些有關跨境併購趨勢的論述及最新的Thomson Reuters的MA Rank情況

---------------------------------------------

四大的財務顧問(Corporate Finance,CF)的服務主要為在MA流程中提供一些服務,如為買方(Buy Side)收購兼并調查、發起交易計劃、配對或是為賣方(Sell Side) 進行評估定位,交易文件的起草,尋找潛在買家、商業盡職調查(CDD)等服務,這一方面的工作與券商投行部(即狹義上的投行)的工作基本上是趨同的。但投行與四大CF的定位有著明顯的不同,四大的CF系列服務更偏向於專業服務,而投行更偏重於融資整體解決方案領域。

四大的CF服務一般來說在廣義上的大Transaction Service(TS)職能下,下面有具體不同的業務線。普華叫Deal Advisory,德勤叫Financial Advisory Service(FAS),安永稱為Transaction Advisory Service,KPMG同普華一樣,也稱為Deal Advisory。各家名稱有區別,但服務內容大同小異。

以德勤的FAS為例,FAS部門由以下幾個Service Lines組成:

  • Corporate Finance Advisory(CFA),企業併購融資諮詢服務。即德勤的CF部門,除了提供上述MA的交易諮詢服務之外,還提供一些融資、企業重組之類的財務諮詢服務。目前在中國的office也就是30-40個人的規模。
  • Transaction Service Advisory,併購交易諮詢服務。這是四大財務諮詢的主力收入貢獻部門,也是傳統優勢部門。主要提供財務盡職調查(FDD)、商業(戰略)盡職調查(CDD)、稅務盡職調查(Tax DD)、買賣協會會計建議(SPAs)服務等。員工人數以及規模較同部門其他服務線龐大許多,主要的員工來源是有3-4年審計經驗的人跳槽。即使是應屆生招聘,也是需要在審計部門工作鍛煉一段時間,因為財務、稅務盡職調查與審計的方法的有一定的重合度。這個部門主要業務來源是MA活動中PE/VC/券商的業務外包,或是協同CF做一系列的DD工作等。
  • 還有一些比如Valuation估值服務,Forensic Accounting提供法證會計,也提供MA中的Integrity DD服務。

參考德勤的情況,四大的財務顧問與傳統投行相比,有著下列差異與優勢:

  • 規模與資質。請四大來做CF的企業併購,併購的Deal Size都不是很大。大規模併購的可能需要牽扯到融資的問題。四大的CF部門在大陸是沒有券商牌照的,不能在大陸從事證券融資類業務,在香港有牌照。大規模的併購往往牽涉LBO,需要發債、增發股票,制定融資方案,牽涉到與投行部ECM或DCM Team以及SalesTrade部門的協作。牽頭融資,需要用到機構本身的諸多資源。在這些方面,目前四大的CF尚不能與傳統券商投行競爭。
  • 業務定位。四大是知識專業服務導向型的企業,而不是資源導向型。強項在於對財務、稅務的專業問題把握與輔導,而不是獲取融資資源。但個人覺得,這也是相對的。傳統投行也在逐漸挖掘新的業務增長點,四大也在力爭取長補短,成為全能的專業服務機構。四大均有從戰略諮詢(德勤與普華的戰略諮詢都在行業處於領先地位)、審計、稅務諮詢、甚至於律師事務所(安永的瑛明、德勤的勤理)等一系列專業服務,整合優勢是其重點發展的方向。聘請四大來做CF,同時可以提供無縫對接的盡調、管理諮詢、稅務、法律的服務。小規模的併購條件下,這些協同效益帶來的成本節約與效率提高是非常可觀的。
  • 市場定位。在愈來愈多的跨境併購的案子上,國內券商的短板也逐漸凸顯,缺乏全球的網路資源難以國際化,使得本土券商在跨境併購業務上很難伸展手腳,業務走不出國門,一直被外資投行所壟斷狙擊。近年來中金(CICC)、中信(CITIC)、中銀國際、海通等券商也在努力在跨境併購業務上擴大市場份額。中金作為中國第一所合資投行,從創立之初,按照大摩的國際化管理經驗,在全世界主要的幾個區域金融中心設立分公司,開始國際化布局(香港、新加坡、倫敦、紐約)。此後一直在跨境併購高質量大單上是當仁不讓的老大: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海爾收購GE電器、萬達收購好萊塢傳奇影業,中金都作為買方的財務顧問活躍在國際市場上;中信證券也在11年收購了CLSA(里昂證券)試圖彌補在海外業務上的劣勢。顯然四大的全球性網路,會是相較於本土券商跨境併購的一大優勢所在。在Medium Size及以下的跨境併購市場,四大的CF業務也是較業務主要集中於Mega Size併購領域的BB外資投行的優勢。四大未來把握這一優勢,將是四大CF業務增長與擴張的關鍵。

下圖是2015以及2016年亞太地區(除日本)併購交易完成情況,按Financial Advisory排名。可以看到除了中金、中信等Tier1的內資券商在併購的Deal Size以及財務顧問收入有一定優勢之外,其餘內資券商無論業務規模、還是財務顧問費用,均與外資投行差距甚遠。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到,四大(pwc)在跨境併購交易上,也在逐漸發力。更有內資的集投資者與精品投行於一身的機構,如華興(China Renaissance),涉足併購的財務顧問業務,與傳統純粹作為中介的投行展開競爭,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數據來源:Thomson Reuters 2015Q4 MA Review

數據來源:Thomson Reuters 2016Q4 MA Review

有關四大CF的職業發展,國內四大的CF服務線的大眾認知程度不是很高。CF部門很少從無經驗應屆生直接招聘,一般員工來源是其他中小型金融機構跳槽或是四大自身Transaction/Valuation優秀的員工跳轉,或是少部分優秀的審計員工的跳轉。相比TS,四大的CF員工對整個MA交易的流程更為熟悉,跳槽來講也更具有優勢。出路主要是一些券商投行部或是其他買方機構。在國外一些經濟規體量比較小的國家,四大的CF服務佔有一定優勢,存在與一些投行的員工相互跳轉的情況。


我在四大某家併購部門待過,提供一些事實和見解。

1. 薪水不具有競爭力,很難留住人才。四大併購部門開的薪水和審計等部門是一樣的,因此許多人僅僅將四大併購部門作為跳板,很難留住精英人才。

2. 每單併購涉及數額不大。金額較大和較為複雜的併購業務常常不會交給四大併購部門做,有可能是能力問題,也有可能涉及到保密問題。

3. 不愁沒有業務做。現在跨境併購比較火熱,由於四大的全球網路,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因此四大併購部門常常會得到許多來自其他地區四大的推薦業務機會,另外大量的審計客戶也被審計的合伙人推薦給併購部門,希望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繫。不過這對四大保持客觀獨立也提出了考驗。


四大提供的購併服務包括各類盡職調查, 買賣協議,資本市場協議,兼并重組以後怎麼最大化公司價值怎麼減稅。購併前的盡職調查告訴客戶一切可獲得的必要信息的分析結果,譬如行業的前景、本合同的特定風險、潛在費用、可能的突發事件、費用或者收益、現金流等,反正盡量保證客戶價格定得準確,能夠正常退出。在過程中提供關於定價、稅收、結構等方面的建議,準備文書提供必要的交易進行需要的報告這些。反正充分利用歷史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和預測。
投行提供的服務其實主要也是估值然後併購重組活或者出售資產,四大能做的基本都能做,看數據JP Morgan、Morgan Stanley、Goldman Sachs、美銀、德銀、巴克萊之類的投行市場份額比四大高很多,2015年1月到3月末高盛跟安永的諮詢費用有八十倍的差異,每位advisor完成的交易http://dmi.thomsonreuters.com/Content/Files/1Q2015_Global_MandA_Financial_Advisory_Review.pdf。隨機附上一個鏈接數據說話吧。

二者各有所長,現代社會的重要單元就是企業,企業的發展勢必涉及兼并收購重組這些,跟人結婚離婚再婚也類似,婚介所婚戀網站親友都可以幫忙,四大跟投行各有所長,風險也不一樣,但最重要的是人,能夠吸引到人才的department都是有前景的。


看上面那麼多妹妹說話,用了那麼多英文嚇唬人,感覺似乎有點可能或者沒回答到點子上。

四大的併購部門,主要是做價值評估,也就是某企業一股(目標方,或者叫被併購方)大概值多少錢,出一份意見書,既是給管理層們(雙方)看,也是給廣大股東(也是雙方現有股東,也包括還沒成為股東的有興趣的投資者們)看。四大是會計師,最大價值是它具有獨立第三方的專業評審身份。(雖然實質上還是有奶便是娘的貨)

然後投資銀行主要是拿著意見書,幫併購的雙方進行一些周邊的財務活動,例如幫併購方進行增發籌資,幫助建議指定併購的最後價格(這個價格很可能是跟四大出的價格有所不一樣)和方式(是純現金交易,還是換股加現金)。當然最終的交易決定還是要管理層以及大股東(如果有大股東的話)來做的。但投行最最主要的價值在於促進交易完成!提高最終交易價格。

併購的法則每個國家都不太一樣,但基本上四大的本質就是會計師,所以主要是充當獨立第三方告訴廣大投資者某東西究竟值多少錢,投行主要是經紀人,職責就是促進交易的完成,只要有交易就行,只要有交易,投行就有錢賺。

至於一些回答里說什麼四大也確實可以做併購,有時是不需要投資銀行的,這個不廢話嗎?管理層要是喜歡,兩者都不用也都一樣可以,併購只是涉及了許多法律和財務的問題,一般的小公司出不起錢,那就不請投行了,讓四大處理一些併購完成後的法律事兒就可以了。但要是錢多,就可以來事兒,四大,投行,甚至雙方各請一個不同的投行,一起來促進高價交易。

其實還有一類人在併購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併購專業的律師,他們可以幫助收購方正確制定投資的策略,例如究竟是善意還是惡意收購,如果惡意收購,可以有些什麼法律上的對策等等,確保收購雙方的股東的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符合法律。

如果你是想問哪一行賺錢多,那當然是投行了,但你要問你自己做哪一行才比較賺錢,那就得看你自己了。


謝謝邀請!

投行併購業務與四大併購業務沒有本質區別,投行併購時間上更早,影響力更大些,更加綜合。四大併購時間上稍晚些,影響力不及投行,在審計業務上的併購更加專業化。

因而,一般的,併購業務複雜且規模較大的由投行牽頭。相反,涉及到財務專業性且規模較小的,成本較低的,可能由四大承接。

未來前景上看,由於投行有業務牌照,包括尋找尋找併購標的,資金撮合方面綜合性更強些,投行併購發展的會更加迅速些。四大併購的存在有其獨特的價值,特別體現在專業性服務上面且收費低於投行,因而兩者各具特色,看客戶根據業務需要選擇。


我簡單回答一下這兩個問題。
區別:嚴格來說,二者沒有本質的區別,在某種程度上核心職能都是相似的。具體區別如下:
一、發展時間:投行的併購業務發展稍早,業務開展以來盈利狀況良好,行業影響力強勁。四大在參與一些併購案中了解了此領域的情況,認為這是一個優異的利潤增長點,四大快速進入併購領域,並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二、顧客服務類型:因為投行的綜合性印象和四大專業性印象的差異,顧客在選擇服務的時候,會根據實際情況而有傾向性。一般併購數額大、併購業務複雜的併購案肯定是由投行領頭的,四大作為財務顧問補充,這時候四大併購部門的有些功能實際上是沒有發揮出來的。反過來,如果四大有能力單獨解決的併購案,一般公司或機構也不會再花大代價請投行加入。

三、服務內容和延伸服務:畢竟四大在財務、審計等方面有專業優勢,在併購中涉及到相關問題,四大有相對優勢,這樣導致四大在承接併購案前後,可能會有其他增量服務,甚至可以在併購結束後提供數年乃至更長時間的財務等諮詢服務。


發展前景:

題主問的是未來幾年發展前景「各自」如何,其實兩者發展前景是有相關性的,很大程度上是,要麼一起都好,要麼一起都不好,這是看整個併購市場行情的。因為市場上需要投行或者四大亦或兩者都需要的併購案大量並存,所以只看整體市場發展前景。

以目前來看,國內併購和中對外併購前景都不錯,這是未來十數年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的發展趨勢,所以投行和四大併購部門的業務相信也會有不錯的前景。


整個併購流程可以拆成10塊,投行和四大各做自己的那塊。這就是所謂的專業服務。
前景都還不錯,但主要看個人。


總的來看:我想四大併購部門裡面和投行可以比較的可能就是Corporate finance這個部門了。這個部門的角色貫穿了整個併購交易環節(deal cycle),就是Lead advisor的角色。具體的工作內容上和投行是有很多重疊內容的,比如尋找收購標的、設計交易結構和條款,整合盡職調查綜合評估之類的。但是也正如很多人提到的,受到牌照的制約,CF部門無法進行融資,所以對一些交易金額很大、需要進行融資完成的併購項目,CF往往是局外人。

從交易經驗來看:可能現階段國內四大還無法和國內市場中的本土券商及跨境併購市場里的外資投行的地位相比較,所以累計的交易經驗可能存在一些劣勢。但是近幾年,四大在一些跨境併購中也逐漸嶄露頭角,比如2016年PwC在海爾55.8億美金收購GE家電這個大型併購項目中擔任海爾(買方)的獨家財務顧問,與GE家電(賣方)財務顧問美銀之間有著充分的溝通和合作。這個大型跨境併購項目對普華在跨境併購市場中具有重要意義,當然這個項目的交易背景是海爾現金出資收購,沒有涉及其他融資事項。

從目前市場份額來看:我查了下2016年Merger Market的相關數據,2016年全球併購交易按照交易額來看的話,前20全部是各大投行,四大不在這個市場裡面。但是在交易數量(Deal Count)上,可以看下面右圖,四大還是很亮眼的。單筆併購金額較小當然也意味著四大目前在中小市場有自己的市場份額,無法與大型投行一樣涉及大型併購項目。國內的話,目前CF部門的主要業務除了擁有國際網路優勢的跨境併購項目,還涉及到了政府PPP以及一些大型項目的融資項目。

未來的想法:在此之前,我想以我熟悉的普華為例吧,目前普華所有業務板塊,非常強調一個「One Firm」 Strategy,怎麼理解呢,就是五根指頭握成拳。我們知道一個併購交易有很多環節,同時併購完成對買賣雙方企業僅僅是一個開始。那麼CF牽頭交易、交易中的CDD、FDD、LDD,估值定價,以及交易完成後續整合中HR整合、企業並表會計處理、文化整合、流程整合等等,這些服務四大都有對應部門可以提供,玩的就是一整套服務,提升「用戶體驗」,降低溝通成本,這是四大的優勢,也是目前四大積極推廣的一套商業模式。現在四大的併購部門除了之前提到的Corporate finance、financial due diligence和valuation,現在在此基礎上也有了如deal strategy、delivering deal value這些新的業務部門,從工作內容涵蓋了可行性研究、商業估值建模等內容,一些大型項目(如跨境風電收購)四大也與境外頂級投行有很多合作。我的回答更多介紹了四大,特別是國內四大的一些基本情況。


我覺得併購最重要的就是盡調和談判,其中盡調包括估值預測,而談判不僅是價格也還包括各種奇怪的法律條款。

併購的難度主要來自是否跨境,是否需要融資,是否涉及上市公司,是否有敵意等。

從四大併購來的人充其量就是FDD,其實很少見到有估值做得好的,因為很多四大背景人就是審計,審計看歷史,而估值看未來,這是兩種思維方式,所以你完全無法給公司財務人員另外的附加值。而且四大極少做跨境的(貌似各個法律轄區分的很清楚,四大的人也會告訴你我不能給這個給那個出具意見),四大天生的劣勢就是不像投行可以幫助融資,通常上市公司的項目就會找投行來做,投行因此經驗更多,敵意的話中國就很少有了。

因此投行比四大肯定高不止一個檔次,投行境內外的或許不好說,因為中國證券市場是個神奇的存在,很多境外投行家到退休都弄不清楚a股這一套,因此境內投行也有很強壁壘,但是在說英文的跨界併購(像聯想買IBM,雙匯買美國豬肉等)就是非常需要外資投行。

工作時間差不多,但外資投行:內資投行:四大併購的薪水比例應該是4:2:1左右。


不知道LZ想問的是MA業務還是DD業務。四大的MA基本都是做賣方業務的吧,一直期望成為小投行業務,但是差距還是很明顯。DD業務只是協助併購做盡職調查。


謝邀。其他市場不了解,只說說A股的吧。國內券商的併購業務絕大多數都屬於上市公司收購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作為收購標的很少見,分為借殼上市、整體上市和產業併購三類,都是上市公司發行股份或者再加配套融資收購非上市公司股權,各種造富,當然造富效果不如IPO。
四大的業務在我理解,應該和內資所區別不大,主要是出具向證監會提交的兩年一期審計報告、盈利預測報告之類的文件,保證標的公司財務真實性,同券商一樣都要對標的公司造假之類的行為承擔責任。四大和國內所的區別可能會更多做一些涉及H股、美股的業務。
會計所和投行的區別在於角色不同,會計師專註於對標的公司的財務調查,投行更宏觀一些,交易結構、法律、財務、評估都要懂,因為要協調律師、會計師、評估師的工作,是整個項目的leader。
如果四大起的是財務顧問的角色,和券商最大的區別就是牌照了,只有有相關牌照才能做A股上市公司的併購重組。
不少四大的有幾年經驗的都希望進投行,身邊許多很優秀的同事都是四大出來的,業務能力很強。因此,如果有機會進大券商的併購投行部門,就進,但如果是小券商,我覺得先進四大磨練幾年是很好的選擇。
註冊制後,併購會進入低潮,更多原本的標的公司都會選擇上ipo了,因為有更大的溢價,不會心甘情願賣掉了。


Biggest difference is investment bankers get paid and get laid.


不懂不要瞎回答!一句話說的話:投行在併購中的角色是四大完全無法比擬的!!

我來說下簡單的併購流程吧,投行是全流程的顧問,又分為買方顧問和賣方顧問兩種,以買方顧問為例,主要負責:1、根據客戶需求去尋找標的,這是投行核心能力,必須資源廣,光市場上的公開單可不夠,且公開單競爭大;2、找到潛在標的後,基於公開和圈內資料做分析,買家同意後聯繫賣家,注意得聯繫上賣家股東或CEO,雙方簽署保密協議,賣家提供資料,(對於公開賣的,基本也是這流程,但有日期節點限制),買方聘請四大之類諮詢公司做首輪財務盡調、律所做法律盡調,投行是這些中介的統一協調人,並也會做估值建議;3、雙方簽署意向協議,投行四大律所展開第二輪盡調,投行設計談判方案,展開各種技巧,這是核心能力!對買方投行顧問簡單說就是砍價格,砍不下價格其它地方找好處,比如分期付款、業績承諾等等,反正不能讓賣方簡單拿錢拍屁股走人;4、協助找銀行或者找兄弟團隊發股發債等方式完成融資方案,律師起草全套併購文本、報政府文本,相關要點也是投行把關。

以上是海外的標準流程,國內有時會不按規則出牌,不多說了。總之投行和四大起的作用完全不同!四大和律所的作用差不多,四大基本就做財務盡調(主要是分析財務風險、稅務風險、進行估值),可替代性高,從顧問費中也能看出雙方差異,投行吃肉,四大和律所喝湯。再舉個例子,投行多對四大報告各種挑刺再踢回去改,四大有時都沒資格看投行的報告,特別是對於報價等核心是絕不會告訴四大的,呵呵。


曾在國內前三某券商併購部門做過,看上去很光鮮,但是你要說前途那就要看你自己的才華、背景或資源以及行情。你要是高富帥有個好爹爹自然哪裡都吃的開,你要是能苦幹又聰明,大的平台足夠你學習和發展,以後跳個槽收入也妥妥的。其他人基本上都是填表打雜的命


前者是拉皮條的,後者根據妓女的年齡相貌功夫給嫖客評定價格。


投行併購部第二年base 8.5萬美金,在?6-12月bonus,請將這個薪水算在四大裡面看是什麼級別


大家的答案都比較詳盡了。我的經驗是投行包括國內的券商是更貼近資本市場、資本的介入能力更強、對各種金融工具的政策和應用也更老到。

另外,投行系的項目渠道鋪設更加系統和市場化,當然江湖氣更重一些。四大由於缺乏淘汰機制氛圍更和諧一些,哈哈…


投行做併購,四大出數據。前者負責做事,後者幫著做事。前者在一定層面取代性較小,後者隨便哪家都能幹。前者吃肉,後者喝湯,還是拿著小湯匙喝湯。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的券商在跨境併購業務上沒有一席之地?
公司併購中對目標公司有哪些好的評估方法?
如何看待戴爾 670 億美元併購 EMC 一事?對業界和員工會有怎樣的影響?
阿里巴巴為什麼要收購酷盤?對於阿里的今後的發展有何幫助?
為什麼一家上市公司的業績越差,重組的可能性越高?

TAG:投資銀行 | 企業併購 | 四大會計師事務所 | 諮詢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