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一戰後出現的惡性通貨膨脹是如何形成的?

最近看BBC的Masters of Money裡面說德國和奧匈帝國在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通貨膨脹是由於政府無知、不負責任造成的,但是我記得有一種說法是凡爾賽條約里一些限定政府職能的條款使得濫發貨幣變成了唯一的或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兩國政府不得已而為之。這僅僅指的是不合常理的巨額賠款嗎?還是有別的原因?謝謝
-------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縱橫經濟史,更多經濟歷史相關的問題歡迎關注討論。


來自我的專欄文章:一萬億馬克只能買一個麵包——德國的惡性通貨膨脹 - 大石頭路73號 - 知乎專欄

答案有些長,內容不僅限於惡性通貨膨脹發生的原因,還包括背景以及帶來的影響,涉及《凡爾賽和約》、凱恩斯、納粹上台、歐債危機等。原因部分已加粗

一萬億馬克只能買一個麵包——德國的惡性通貨膨脹

讓我們把時鐘撥回到上個世紀初。

1914年,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席捲了整個歐洲。1918年,同盟國戰敗。1919年,協約國與同盟國在巴黎舉行會議,商談和談事宜,史稱巴黎和會。會議上各方簽訂了《凡爾賽和約》,該條約對戰爭發起國德國進行了嚴厲的懲治,其中包括:


德國賠償戰爭受害國2000多億馬克;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法國;薩爾煤礦區劃歸法國開採15年;萊茵河以西的領土由協約國佔領15年;承認奧地利獨立;德國所有海外殖民地被分讓給其他協約國,等等。


據統計,德國由此共損失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16%的煤產地以及半數的鋼鐵工業。在協約國看來,只有這樣才能懲罰這個戰爭首犯,才能避免歐洲大陸上再次出現一個強大的德國。


不過也並非所有人都這麼認為的,在巴黎和會上,戰勝國英國的代表團里就有一個人對《凡爾賽和約》過分苛刻的條款十分不滿,這個人就是我們熟悉的那位著名經濟學家、宏觀經濟學的開創者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他當時是英國財政部的首席代表。凱恩斯回到英國後,於當年寫了一本名為《和平的經濟後果》(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Peace)的著作,闡述了自己對於德國賠償問題的不同看法。凱恩斯認為,各國政治首腦只顧從德國身上佔便宜和趁火打劫,高額的戰爭賠償款是德國完全無法負擔的。這樣的和約只會摧毀德國經濟,而世界將會再次受到威脅。世界大戰起源於匱乏,但不應該終結於掠奪,我們應該讓歐洲人在廢墟上建立一個新的歐洲。


當然,沒有政治家們願意聽他這番「鬼話」,他們恨不得讓戰敗國永遠不得翻身。但是凱恩斯這本書在歐洲卻大受歡迎,特別是在戰敗國贏得了大量讀者,因為他們親歷了和平協約對家鄉的摧殘。這其中就有一位來自奧地利的年輕人,他比凱恩斯小16歲,在讀了《和平的經濟後果》之後,他對凱恩斯充滿了敬意,這個人就是後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後來哈耶克來到英國研究經濟學,不過逐漸與凱恩斯的經濟學觀點出現分歧,並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論戰,這是後話。

事實也證明,《凡爾賽和約》並未產生協約國預期的效果。首先發生的事情就是,德國經濟崩潰了。

1918年,德國成立了魏瑪共和國,德國人民本以為戰爭結束後終於可以走上復甦之路,但沒想到短命的魏瑪共和國註定與「混亂」聯繫在了一起,其中經濟領域的災難就是1919年到1923年的嚴重通貨膨脹。下面這張圖是1923年的柏林的一個麵包店門口的牌子,上面寫的是,買一個麵包需要一萬億馬克。這就是當時德國經濟狀況的一個縮影,由於這次通貨膨脹過於嚴重,人們把它稱作「惡性通貨膨脹」(hyperinflation)。

(來源:LeMO Kapitel - Weimarer Republik - Innenpolitik - Inflation 1923)

那麼這次通貨膨脹發生的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戰爭過後德國本以就飽受摧殘,經濟出現衰退,財政收入銳減。而上面提到的《凡爾賽和約》又要求德國支付大量賠償款。由於無力承擔這樣的政府支出,魏瑪政府選擇開動印鈔機,大量發行紙幣,希望能夠減輕國家債務負擔,刺激經濟。


第二,要想避免嚴重的通貨膨脹的出現,根本的辦法還是發展經濟,一旦經濟能夠出現增長、政府財政收入增加,那麼許多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但是德國最重要的經濟核心地帶魯爾區被協約國佔領,自然資源(如薩爾煤礦)也被割讓給戰勝國,這使德國失去了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以上兩點應該是最重要的原因,其他原因還包括戰後的貿易逆差、不穩定的政治體制等。


總之,在魏瑪政府的失敗政策以及外部壓力之下,凱恩斯當年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這次通脹有多嚴重呢?我們來看這個表格:

(來源:Deutsche Inflation 1914 bis 1923 a€「 Wikipedia)

這是當時德國流通的貨幣「馬克」(全稱是「紙馬克」Papiermark)從1914年到1923年的貶值情況。第一列是1金馬克(金馬克Goldmark是德國1873年到1914年使用的貨幣)兌換馬克的數量,從1914年引入新版馬克代替金馬克時候的1:1,到1923年11月初已經變成1:100,000,000,000(一千億)。第三列是寄一次信件需要多少馬克。1918年初只需要0.15馬克,到了1923年寄信就得花一億馬克。最後一列則是美元對馬克的匯率。1914年1美元等於4.2馬克,但1923年馬克已經貶值到了1美元等於420,000,000,000馬克(4200億)。

這些數字後面有多少個零其實已經不重要了,馬克已經貶值的如同廢紙。而且確實,這些紙幣真的被當做廢紙使用了。家裡生火取暖不用再去買柴火了,而是直接燒鈔票取暖,因為燒鈔票比燒木材還便宜,注意下圖這個人燒的可是一億馬克面額的鈔票:

(來源:Hyperinflation of the Weimar Republic in 1923 Germany)

小孩子們也不用買玩具了,直接可以拿一捆一捆的鈔票壘房子:

(來源:Hyperinflation of the Weimar Republic in 1923 Germany)

這是普通民眾的生活,而對整個國民經濟更是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先看一下股票市場,政府印鈔票通常會推高股票指數。德國股票指數在1917年剛剛超過100點,到了1923年直接超過了10萬億點。

(來源:Datei:Aktienindex des Statistischen Reichsamtes in Papiermark.png a€「 Wikipedia)

而勞動力市場同樣產生了較大波動。下面這張圖是德國勃蘭登堡州地區的就業人數(不過缺少數量單位),藍色是原始數據,橙色是剔除了季節影響的數據。從20年代末開始就業率出現下滑,到了1932年跌落到了谷底。雖然這一數據是惡性通脹發生之後,但我想就業率的下滑與通脹導致的經濟崩潰存在緊密聯繫。不過這些不是這幅圖的重點,重點將留到後面說。

到了1923年,德國政府終於想出了辦法暫時緩解了這場惡性通貨膨脹。主要的措施是發行新貨幣,代替舊版馬克,匯率為一個新貨幣單位等於一萬億老版馬克。同時政府控制貨幣發行量。此外經過與一戰戰勝國的協商,德國的戰爭賠款得到削減。其實根據《凡爾賽和約》的規定,德國的戰爭賠款並不是以德國市面上的馬克來償還的,所以通貨膨脹並不會導致賠償款的貶值,但是一個經濟臨近崩潰的德國對於戰勝國來說終究不是什麼好事,在這一點上政治家的覺悟要遠遠低於凱恩斯。


不過歐洲政治家的反應還是太遲了,這場經濟危機讓魏瑪共和國元氣大傷,人民群眾的不滿和失望情緒到達極點。惡性通貨膨脹最大的受害者當屬德國的廣大民眾,他們苦心積累的馬克變得一文不值,財富直接歸零。民眾最失望的時刻,也正是新的政治勢力野蠻生長的好時機,這次登上歷史舞台的就是納粹。在魏瑪共和國後期的30年代初,納粹黨迎來了擴張的黃金期,他們告訴人們,納粹黨會讓德國的經濟重新復甦,會讓人們重新得到工作,過上幸福的生活。我們再回頭看一下上一張關於勞動力市場就業率的圖表,30年代初也正是就業率的最低谷,納粹黨的這套宣傳十分有號召力,而且不要忘了,納粹黨的全稱可是「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 NSDAP),僅僅這個名字就對勞苦大眾有足夠的吸引力了。果然,在1933年,納粹黨通過選舉上台執政,德國開始了一個更加黑暗的時期。而當初協約國企圖通過《凡爾賽和約》限制德國的計劃徹底落空,反而迎來了另一場規模更大的世界大戰。凱恩斯一語成讖。

雖然我們不能簡單的把納粹上台歸因於這場經濟危機,但這次惡性通脹對於納粹的崛起多多少少起到了助推作用。此外,這次惡性通脹的另一個更加長遠的影響是,德國人自此之後對國家的貨幣政策慎之又慎,因為那次通脹的惡果實在是太過刻骨銘心。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獨立的中央銀行」、「保持幣值穩定」作為核心準則被刻在了德國經濟體系當中,政府絕對不允許利用貨幣政策濫印鈔票來刺激經濟,德國聯邦銀行作為中央銀行擁有獨立的地位。後來到了世紀之交的20世紀末,歐盟建立起統一的貨幣市場,引入歐元並建立了歐洲中央銀行。歐洲央行就是根據德國聯邦銀行的模式建立的,在之後的數年時間裡都堅持絕對的獨立性。


不過後來歐洲央行還是發生了一些變化。歐洲債務危機發生後,歐洲央行在2011年決定購買義大利和西班牙的國債,幫助兩國度過難關。這一政策意味著歐洲央行要間接開閘放水,向市場注入歐元,這與德國一貫堅持的原則完全不符。所以時任歐洲央行首席經濟學家、歐洲央行執委會成員的德國人Jürgen Stark提出辭職,以示對該政策的抗議。同時,德國央行也時不時的對歐洲央行擴張性貨幣政策提出批評意見。但實際上這些抗議並未取得期待的效果,特別是在義大利人德拉吉上任歐洲央行主席後,推出了歐洲版量化寬鬆政策。印鈔機已經開動,歐元基準利率如今已下調至0%。未來會怎麼樣,我們只能讓時間給出答案了。


先贊老扣 @扣小米 的精彩回答,他的回答基本可以當作這一時期關於德國那段不堪歷史的科普讀物來讀了,老少皆宜。考慮到知乎應該(也仍然)是一個討論知識的地方,我想基於老扣其中某一段描述進行一些補充和延伸,使得這個答案更加完整,有參考性。

原回答說到引起這次惡性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第二,要想避免嚴重的通貨膨脹的出現,根本的辦法還是發展經濟,一旦經濟能夠出現增長、政府財政收入增加,那麼許多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但是德國最重要的經濟核心地帶魯爾區被協約國佔領,自然資源(如薩爾煤礦)也被割讓給戰勝國,這使德國失去了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說的很對,但是可以略微補充一點點背景故事便於理解:

1923年法國與比利時軍隊佔領德國的魯爾區,這次事件被稱作"Ruhrkampf"。 魯爾區大家都知道,是德國的核心工業區,經濟的中流砥柱之一,由於被佔領,當時的德國政府採取了被動式抵制政策,而這一政策也直接導致了魯爾區經濟增長的停滯。很多家庭也直接或間接被影響 - 沒有了基本的收入,只好依靠政府的財政補貼。但是地方都被佔領了,經濟停滯,政府也沒什麼招兒創收來應對不斷擴大的補貼支出,唯一現實的方法就是開動印鈔機印鈔票("紙馬克"),也因而市場上紙馬克迅速泛濫,直到惡性通貨膨脹(hyperinflation)。

上圖:法國軍隊入駐魯爾區

原回答中提到了德國政府當時採取的一個臨時性方法來應對通貨膨脹,也就是發行新貨幣來代替舊版馬克:

到了1923年,德國政府終於想出了辦法暫時緩解了這場惡性通貨膨脹。主要的措施是發行新貨幣,代替舊版馬克,匯率為一個新貨幣單位等於一萬億老版馬克。同時政府控制貨幣發行量。此外經過與一戰戰勝國的協商,德國的戰爭賠款得到削減。其實根據《凡爾賽和約》的規定,德國的戰爭賠款並不是以德國市面上的馬克來償還的,所以通貨膨脹並不會導致賠償款的貶值,但是一個經濟臨近崩潰的德國對於戰勝國來說終究不是什麼好事,在這一點上政治家的覺悟要遠遠低於凱恩斯。

這一點我覺得是最有意思的,因為這個事件前後牽扯到的人和事兒都很有代表性。

這個想法本身是由Hans Luther(當時新上任的德國財政部部長)和Hjalma Schacht(德意志帝國銀行行長)共同提出的。我個人覺得主要應該是由Hjalma提出的,Hans主要是採納並支持了這個提議。原因是因為Hans是一個政治家,法學博士,律師,而Hjalmar是位經濟學家,銀行家,更偏向於技術層面的設計與實施。

上圖左:Hans Luther; 右:大神Hjalmar Schacht

說到這裡,不得不聊兩句Hjalmar的背景故事:

這位大神有可能在國內不是很出名,然而他的一生我個人覺得是很有影響力的。他本人雖然從來沒有加入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就是納粹黨啦),但是他是希特勒的支持者,並在小希當權時期任德意志帝國銀行的行長(1933-1939),之後兼任經濟部部長(1934-1937)。然而大神H還是很有原則的,在1939年因為反對德國的重軍事化政策(German re-armament)與小希鬧了不愉快,最終被請去喝茶,權力被架空(工資照發),於1943年正式下崗。重軍事化政策違反了凡爾賽條約 - 條約剛一簽署,德國就開始小規模隱蔽性的快速發展軍事力量,1933年納粹實際掌權後,軍事化擴張大幅加快。

話說回來,Hjalmar早年在德累斯頓銀行工作(Dresdner Bank),1905年的時候曾與銀行家J.P.摩根以及美國總統羅斯福會面密談,1908年上位成為德累斯頓銀行的副行長。德累斯頓銀行過去是德國的第二大銀行,僅次於德意志銀行,然而因為一些歷史壞賬(主要是東德的一些房地產)以及2008年的金融危機,最終玩兒完,於2009年被德國第三大銀行德國商業銀行分2階段收購,這就是後話了。值得一提的是,大神H同時也是德國怪獸級公司IG法本的早期出資人之一(IG Farben)。IG法本這家巨無霸公司有多牛?今天世界前五強化工企業,三家都曾屬於它,大名鼎鼎的巴斯夫,拜耳,赫斯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這家公司的發展史以及和納粹的關係,很有意思。

上圖:當年的IG法本總部大樓,法蘭克福。

上圖左:飄著納粹旗的IG法本大樓;上圖右:如今已經變成法蘭克福大學的教學樓

說遠了,回到這兩位大神提出的這個暫時性解決通貨膨脹的辦法(事後證明,發行新貨幣這個方法是成功的,有效抑制住了惡性通貨膨脹,也因此現在google這倆人,都會著重強調他們這次的豐功偉績)。

當時的德國,惡性通貨膨脹,紙馬克滿天飛,一捆捆錢不是當樂高積木堆雪人玩,就是一萬億馬克只夠買一個麵包。關鍵在於:這種馬克的背後是沒有黃金支撐的。而德國當時的那種形勢也不可能有什麼黃金來支撐,那怎麼辦?在這一堆堆紙的背後,我們需要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資產來支持它,這樣才能建立起信用,否則你給我一張馬克,一捆馬克,那都只是印了花的紙,不是貨幣。Hjalmar想到的辦法就是:土地,一切用來種菜或是開商鋪的土地都可以當做資產來支持新的貨幣。也因此,這種新發行的貨幣叫做Rentenmark,翻譯成中文類似於"地產抵押馬克",完美的詮釋了這個貨幣背後的邏輯。該貨幣與美元掛鉤,4.2馬克對1美元,而對原"紙馬克"是一對一兆 #-_-。至此,德國的惡性通貨膨脹慢慢被抑制住,最終平息,而值得寫進歷史的地產抵押馬克也光榮完成任務下崗,不久後被國家馬克取代(Reichsmark)。

最後想說的是,發行這個地產抵押馬克的銀行現在仍然在世,叫rentenbank(中文翻譯成農業地租銀行,全球最安全銀行排名第三,第一是德國復興銀行,第二瑞士蘇黎世州銀行)。前幾年因為一次公事還去過這家銀行的總部,就在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市中心繁華的購物街旁邊。銀行現在的規模不大(總資產860億歐元),類似於發展銀行,主要做一些農業促進類貸款。銀行內部裝飾風格古香古色,會議室牆上掛著過去歷任行長的畫像,地板與牆面都是古樸的深棕色實木,撲面而來的古代歐洲氣息。

上圖:農業地租銀行外景,低矮的樓房一點看不出過去的輝煌

上圖:古香古色的會議室,豬頭平時是沒有的...

就是這麼一家銀行,在歷史上扮演過重要的角色,然而今天的人們,大部分都是形色匆匆的從它的門口走過,這段歷史也慢慢地被忘記。如果你對金融或歷史有興趣,不妨來德國的時候也參觀一下,不枉此行。


本質上還是自身的過量印製貨幣造成的。
我們看看各國為了應付戰爭開銷,印錢的規模:

  • 英國:2倍
  • 法國:3倍
  • 德國:4倍

從貨幣供應量上,已經給人們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並讓人們對此後的通貨膨脹有了心理預期。
針對戰爭賠償問題,英國的英格蘭銀行行長沃爾特坎利夫,直接提出要德國賠償1000億美金。
這是多少錢呢?跟當前比,當然不算錢了。
不過當時德國的GDP為120億美元。
這是什麼概念?
相當於其GDP的8倍還要多。
我們經常說美國負債嚴重,其實美國當前負債為20萬億美元,其每年的GDP也大概為20萬億美元。當然,前段時間出問題的希臘、冰島等等也就相當於GDP左右的負債。
這個賠償不算,即使單獨計算利息,也要佔用其GDP的40%,這什麼意思?永世不得翻身呀!!!
所以,二戰後,大家吸取了一戰賠償的經驗,對於賠償是相當理性的。
在長達近三個月的漫長談判後,英國人提出550億美元是他們的底線,真的不能再少了。
美國人其實相對比較理性,認為大概100億美元也就差不多了,再多也不能多餘250億美元。
最終《凡爾賽條約》擬定了:

割1/8土地、裁軍至10萬以下,裁撤海軍。
除此以外,在2年內支付首筆50億美元的賠償過渡性賠償。
具體賠償另行協商。

得知消息的德國,舉國悲憤。
那當時沒有人認識到問題嗎?有呀,此時,重量級人物凱恩斯出場了。

凱恩斯是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者之一。他在知乎的影響力也挺大的,因為我的時間線上經常出現關於他的問題。
此時,他注意到了問題,並提出:

如果想要從德國擠出來牛奶,必須要首先保證他沒有被擠死。

簡單講,咱們不能殺雞取卵呀!!!
當時,凱恩斯甚至專門針對這個問題出了一本書《和平的經濟後果》來論述這個問題。
他的書很暢銷,也引起了注意。
但是,在當時戰後,德國政府和英國政府政權都相當地不穩定,都經歷了五六次的倒台。所以,他們之間也在就賠款問題不斷地討價還價。此時,倒是英法這對冤家一起同仇敵愾對付起法國。
涼後,德國傾家蕩產,賠償了規定的50億美元的大概一半賠償。
注意了,前面提到了50億美元那是臨時性的,具體賠償還是要協商的。
最後不斷地扯皮,將金額定在了125美元。大概和他的GDP持平了,然後每年支付8億美元左右。
當然,德國後來是不斷地耍無賴。導致欠款根本就沒有如期如數償付。
這是外部因素。
內部因素也有很多,當時政府的政權很不穩定,局部戰爭突起、好像我們的三國、春秋一樣,天天干仗。當時,政府連財政權都沒有辦法穩定的控制在手裡,導致無法有效控制經濟發展。
戰後,戰爭已經結束了,就需要進行一系列的戰後安置。軍人、家屬,需要一大筆錢。
還有,德國割出土地面積的1/8,這部分分割出去了。那本來是老百姓的,你國家割出去算怎麼回事?老百姓當然需要國家掏錢賠償!!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政府毫無辦法,只能開動印刷機了。
在戰前,美元:德國馬克=1:4.2
1920年初,美元:德國馬克=1:65
在這之後的一段時間內,馬克維持了穩定。
就像德國人給中國人的印象一樣,德國人給其他國家的印象一樣是嚴謹、守紀、一絲不苟。
所以,投資者認為德國馬克已經跌到頭了,是時候買點德國馬克投資了。
中國投資者都知道:新低之後是新低。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1921年,新情況出現了,關於賠償問題的爭執不下、以及國內發生了黑天鵝事件(政治謀殺)等,重新讓人們調低了對於馬克的期待。
1922年,美元:德國馬克=1:7600
1923年,屋漏偏逢連夜雨,德國沒有按照要求把10萬個電線杆運往法國,德國被法國的軍隊入侵,要求賠償。匆忙應付一番,沒辦法,繼續賠給人家電線杆吧。

1922年,德國印製了1萬億馬克。
1923年,德國印製了17萬億馬克。
德國把印刷廠都徵用了,要用來印馬克。
1923年8月:美元:馬克=1:62萬
1923年11月:美元:馬克=1:6300億
工資不能按月發了,月初發的月末一貶值,沒錢了。
按星期發?也不行,一周能貶值90%。
必須按天發!!!!
發錢時,必須第一時間跑出去買東西,否則立馬貶值!!!
當時,最賺到的是實業家。他們手裡有大量的資產,這時候都升值了。
一定注意!一定注意!一定注意!房子貶值了!
工人過得也還可以,因為社會還要運轉,必須要生產,不管怎麼通脹,他們基本是同步膨脹的。
最慘的是白領、事業單位、公務猿這些人。
他們通常沒有一技之長,很多淪為妓女、乞丐。(別打我,此處參考《金融之王》P89,不代表本文作者觀點)

他們不得不放棄最後的一點兒自尊,皇家官員當上了銀行辦事員,中產階級家庭靠接待住宿者賺取生活費,教授沿街乞討,出身名門望族的年輕小姐則淪落為妓女。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yuanmu8,獲取更多內容。
參考文獻:《金融之王——毀了世界的銀行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巴曙松等譯,2011.5.
-----------------------------------------------------


如果指的是1923年的那一次,原因應該是法國和比利時以德國沒有履行賠款條約為由佔領魯爾區,當地進行消極抵抗,魏瑪政府為支持這種做法,大量印製通貨以支付因大罷工給企業和工人造成的損失,於是出現了惡性通貨膨脹。

參閱維基:http://en.wikipedia.org/wiki/Hyperinflation_in_the_Weimar_Republic


這個我還真研究過,一戰的戰勝國每個都想在德國身上挖塊肉。誰都嫌自己分的小,結果債務越定越高,最後德國幾個世紀都還不清。(補充:這裡只有美國比較聰明,主要要德國技術,之後在意識到德國不可能還清債的情況下免除了一部分債務,所以德國並不恨美國)
面對這樣一個負債纍纍的國家誰敢和他做生意。所以德國很快出現財政赤字,這時候又有國家因為不還債繼續追加債務。德國唯一的辦法就是印鈔票了。所以無限的通貨膨脹導致德國幾乎陷入無政府狀態。
這時候還有一個方法能挽救德國,就是再度開戰。只要有一個人領導德國民眾,復國戰爭將會立即發動。這個人就是希特勒。

講個故事:從前幾個人和阿德打架,阿德輸了,他們讓阿德給錢,阿德把錢都給他們了他們覺得不夠,阿德把衣服脫了(印鈔票)給他們他們不幹,要挖阿德腎賣。你說阿德是乖乖讓他們挖腎還是
跳起來跟他們拚命把他們干翻?反正德國是選了後者(二戰)

德國的通貨膨脹和二戰的爆發和債務有很大關係,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各國的貪婪和利己。


他是誰????????

他是一個國家領導人,不貪污,不腐化,不亂搞女人;

在他所處年代,是國家最艱難的時候:

政府腐朽無能,領土被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割走,

軍隊被限制,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失業率高達20%,民不聊生!

他在國家最困難時振臂高呼,揭竿而起,帶領人民推翻反動無能的資本家政府,

他上台五年後,GDP增長102%,國民收入增加了一倍,貧富差距急劇縮小,人民社會十分幸福,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

更奇妙的是,從大蕭條到經濟繁榮的過程中完全沒有發生任何通貨膨脹,這一點,無論是德國二戰後的經濟奇蹟,還是日本戰後的復興,或是亞洲四小龍的飛速發展都根本不能比。

糧食自給率由75%上升到83%,世界製造業產量佔世界的14.3%,超過法國和英國的總和。鋼產量、鋁產量為世界的第一位。佔據世界顏料生產的2/3和顏料輸出的90%。控制了全世界鉀輸出額的70%。是世界上人均擁有收音機數量最多的國家。

失業率從上台前20%五年快速降低到0,基本上「消滅」了失業現象,並且出現了勞動力短缺。

他大修公用設施,他修建的公路至今仍被人民傳誦。

人民的福利大大提高,他允諾給每一個勞工家庭都配車。他推崇的健康生活方式包含運動、閱兵、火炬遊行等,甚至還有奧運會這項崇高的賽事。

政府歲入及主要稅收由5年增長3倍;而物價指數不升反降。

他舉辦了在那個時代無與倫比的奧運會,用威廉·夏伊勒的說法就是:「以前任何運動會都沒有過那麼出色的組織工作,也沒有過那麼不惜工本款待,為外國客人舉行了豪華無比的宴會」,這一刻首都成了「世界之都」。

他奮發圖強,激發了全國人民的工作熱情,他令「X國製造」蜚聲鵲起,一直到到他去世後若干年仍然是世界高品質的保證!

他非常愛國,他領導人民一致對外,

他親自締造了以工人階級為主導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

還因此為基礎創立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採用領袖思想武裝起來的強大軍隊,

橫掃國內外一切牛鬼蛇神,

廢除了全部不平等條約,奪回歷史上失去的全部領土。

成為人民和國家的大救星。

他為了實現偉大理想奮鬥終身,最後以身殉國。他是誰?


物質財富是守恆的,你更應該關注惡性通貨膨脹中,財富被誰掠奪走了。
PS:說一句政治不正確的話,你真的以為希特勒搞猶太人是他和德意志民族吃飽了撐的?


法國想依靠戰爭賠款徹底把德國壓在地上,漫天要價,英美也知道德國出不起這麼多錢,讓德國拿東西抵債。戰後英法接了太多外債,還不起,就指著德國的賠款,德國一個勁賣家當,只能越賣越窮,物價也越折騰越高。老法讓你賠金馬克,靠印錢是抵不了的,只好又向美國借錢,拖了歐洲經濟後腿,英法沒錢又來要挾德國,惡性循環,所以說始作俑者是英法,如今BBC居然來強行帥鍋……


作為一戰的戰敗國,大家對他沒什麼好感,德國要付太多的戰爭賠款。本來經濟就低迷了,又要付那麼多錢!當局想啊想,傻逼的決定,印錢!多印點,錢不就多啦!
然後就悲劇啦,導致貨幣貶值到不能再低,幾百萬買一個麵包,失控的通貨膨脹!
雖然之後通過各種努力,有讓經濟好一點點,但是華爾街股市崩盤,讓全世界都悲劇了,德國經濟更不用說。
希特勒就是在這個時候,通過威脅當局然後策反群眾到處發表演說,成功在多個黨派的德國政局中超過百分之五十,奪取政權。之後加緊整改,引用了凱恩斯的經濟模型,將人力資源,社會資源投入到戰爭生產之中。降低了失業率,整個經濟的確好起來啦!
雖然很快希特勒就露出了吞併世界的野心,但是前期他的確是整個德國的希望,甚至是周邊國家,很多也是期待希特勒帶領他們走出經濟低迷的惡循環啊。
大概就是這樣啦~

解釋一下凱恩斯模型:
這是幫助美國,德國還有瑞典走出經濟困境並發展迅速的東西。其實對當時的經濟形態都有很大影響。將本來是以近乎是完全的資本主義為基礎的世界經濟,插入國家經濟。簡單來說就是,打破完全的自由主義自行發展,政府不準管的局面。方法很簡單,借外債!然後將錢投資政府管理的各種部門,錄取大量的失業人群,讓他們可以有工資然後再交稅!!刺激經濟啊!
所以印錢真是傻逼到不能再傻逼的方法了。
借外債沒事,因為那是別的國家的貨幣,本身價值已經有啦。


要知道當時協約國是不給德國留有回頭路的,德國身上背負了巨額戰爭賠款,即政府有了巨額債務。這個債務按照戰前德國的國內生產力水平也是難以在協約的要求時間內完成的(ps這也就體現在法國在凡爾賽上對德國的毫無情面啦)。起初德國政府只能以輕度的通貨膨脹加以國內的產出來償還,這樣一來國內民眾也可以理解;但是作死的法國居然發現戰後德國的發展依舊迅猛,所以出兵佔了德國西部核心工業區(要知道當時德國的重工業去都集中在西部魯爾區附近ps因為那邊煤多),這樣一來自然逼瘋了德國,政府只能開動印鈔機了,加之29年的金融危機,德國已經瀕臨破產了,國內通貨膨脹極高,幣值的記錄堪比今天的辛巴威啊 。那自然國內就沒法過了,某人就上位了。。。。。
這一點我凱爺早在簽約前就勸過了


根據二戰後德國物價飛漲的原因分析,是德國社會生產被破壞,導致物質供應大幅減少的原因。


這就是貴鬼畜圈所說的欠下三點五個億跑路了


被評論區的某位朋友指正,「第二共和國」純屬口誤,已經改成「第三共和國」,感謝提醒


-----------------分割線-------------不邀自來
首先反對一些以 「英法強迫德國償還戰爭賠款」 的看法,主要以法國的視角來談一談起因(註:鄙人不是法吹,更不會吹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這個怪胎。尚博爾伯爵萬歲!)


文筆不佳,請多見諒。手機碼字,錯字(可能)連篇。

---------------分割線---------------


實際上,一戰後德國一共只賠付了二百二十八點九一億金馬克(五十五億美元)(連商品帶貨幣),遠遠低於凡爾賽條約最終敲定的數目。要比誰更慘我覺得法國比德國慘多了,拿了其中不到四分之一的賠款(十三點三三億美元)還要還美帝六十七點五億美元(《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法國歷史經濟史》第168-183頁),自己借出去的五十億美元一半多都借給了沙皇俄國,布爾什維克上台後卻又連一個盧布也不願意還。

畢竟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戰場主要是在法國境內進行的,還是最為富裕的北方,慘遭蹂躪達五年之久。不求從德國身上撈油水,但求把那些殘骸啊,戰壕啊剷平舔平吧,這錢也要從自己身上出(忘了數目多少了,有時間再回去翻書,不過數目不小),得到的賠款也只夠戰後重建的百分之20,更不用說給美帝還錢了。第二共和國表示日了狗了。

德國舔著臉賴賬說沒錢,怎麼辦?哦,仁慈的普恩加來先生說:好像你們是不是還有一個叫「魯爾區」的地方?(魏瑪共和國:輪到我嗶了狗了)二話不說直接下1923年派兵進佔,當然理由也十分正當:根據凡爾賽條約,法國完全是有權利採取正當制裁。

沒等德國人先「強烈抗議」,美英倒是對這個「盟友」起勁了:一同強烈抗議法國的「侵略行為」。(背刺這一招真是騷)

於是乎魏瑪政府就號召在魯爾區採取大規模消極抵抗行動進行回擊,它組織並資助了一場工人總罷工,罷工同樣迫使資方關閉了礦山和工廠,萊茵蘭地區火車也停運了。

重點來了-----


在柏林,德國這政府故意安排破壞性貨幣流通,到8月份時,馬克貶值到了四百萬兌換一美元;最終馬克跌破到二百五十億兌換一美元,成了廢紙。


完全就是自作自受好不好?德棍們給德三上台的合法性洗地也沒有這麼洗的啊


如果我是協約國,我還是會要大筆資產賠償,為什麼,一方面可以從德國身上喝血吃肉,第二方面,可以從德國身上要來東西以後還給美國,美帝是債權國嘛,德國通脹的風險就轉嫁給我的債主了。(不然你以為為什麼美國不參加凡爾賽條約的簽署,真的是發慈悲?)第三方面,德國如果通脹,經濟崩了更好,德國經濟就更依賴資本主義市場,或者說協約國的資產階級掙到的只會更多。
如果我是德國政府,我也會印鈔票1.背後那麼多債,你真指望我們真金白銀的還給你們協約國呢,開玩笑。搞得通脹了我們也好脫身啊。2.德國既得利益者們,通脹只會讓資本家發財好不好,悶聲發大財啊。
結論:在所有人眼裡,印鈔票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
底層人民:偶?這樣啊。
希特勒及一些沒怎麼賺到錢的資本家:都跟我嗨起來。
於是二戰發生了。
其實單靠當年那幫政治家的看法,都不怎麼高明,畢竟都不把底層當回事,不管是協約國還是同盟國,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gc主義苗頭了。


皆是戰爭惹的禍


窮光蛋也要搞經濟


別的地方看到過,主要還是猶太人資本抽離,戰爭賠償的極度壓榨,壓的德國人受不了了,希特勒的社會主義工人黨才趁機煽動民族主義上台,要不希特勒不會無緣無故追殺猶太人的


跟國民黨敗退時一個道理,政府打仗需要燒錢,沒錢怎麼辦,就通過大量印鈔票解決,這樣一則來錢快,二則不會與民眾發生直接衝突。但惡果是鈔票急劇貶值,大家拒絕接受紙幣。


首先是戰爭賠款,作為戰敗國本身已經千瘡百孔,還要背負賠款,割地。還需要借錢重新啟動經濟發展。


視頻封面【Ray Dalio】三十分鐘看懂經濟機器如何運轉(比爾蓋茨推薦)bilibili.com視頻


推薦閱讀:

為何俾斯麥帶領普魯士統一德意志的時候要把奧地利排除出去?後來為什麼也沒能將奧地利吸收進德意志?
誰吃過德國的豬肘子?好吃嗎 ?
德國人的嚴謹性,以及德國製造的可靠性,是否被中國人「神化」了?
學生辦理德國旅遊簽證自己辦好,還是旅行社代辦,面簽怎麼搞?
尼采如何看待馬克思?

TAG:歷史 | 德國 | 通貨膨脹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