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設計出一套能不斷保持良性循環、自我更新的制度?
在一個小團隊,或者一家創新性企業中,隨著規模的逐漸增大,需要制定出一些規章制度以約定大家的行為。
那麼,如何設計出一套比較「完美」的制度呢?
要求:
1. 條目儘可能少;
2. 可操作性強;
3. 大家樂於遵守;
4. 能夠自我更新,良性循環。是否有什麼數學基礎可以遵循?從而保證制度沒有漏洞?
說一下從華為觀察的結果:
1、定義的制度要有核心業務目標。制度不是為了管人而監督過程。
2、制度盡量與it結合
3、制度的對象要有好的利益機制。不然沒人服氣。
4、制度與文化結合。
5、招聘符合制度要求,氣質的人員。
從一開始就建立「沒有漏洞」的制度,幾乎是不可能的。只有制度不存在的時候,才真正沒有漏洞。
所以制度的建立,關鍵不在於設計,而是在於制度的進化。建立狀態跟蹤 --- 反饋響應的機制,才是調節系統失衡的方法。過去,人們總是希望有一個「賢明」的君主來領導他們
現在,人們總是希望有一個「完美」的制度來規範大家。(「自我優化」是另一種意義的完美)
可以說,這都是不可能的。
所有制度都會註定走向臃腫、低效、最終自己崩潰掉。
我是學工程的,接觸了點關於」系統「的知識,而制度可以被看作是「一個社會科學的系統」。老師告訴我們:如果考慮到所有的條件,任何可實現的系統都是不穩定的。最終都會步入崩潰。可以說:一個永遠穩定的系統,一個會自我優化的系統。是不允許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的。
這四項要求中,最難的應該是 4.自我更新,良性循環
在這,我舉二個例子
一個是在富士康
某次簡討會,大家要定義計算機的機殼上刮痕到什麼程度,產品(機殼)定義為不良品
席中大家討論了許多方案,長度、幾條等等,試著找出最準確的定義
最後在散會之前,主席問了句還有沒有需要補充的
某個小夥子弱弱的說了一句:"我們沒有考慮到刮痕的深度"
語畢,全場鼓掌
另一個在我公司
我們做的是企業用戶
我一直要求公司的客服部主動聯絡客戶,而不是等客戶出了問題我們才試著解決
但工程師們很不配合
就我的解讀,我認為他們是把自己定義為"解決問題"而不是"做好服務"
這二個案例的比較,我想差別就在於員工對公司文化的認同及工作目標的理解
問題的四項要求,就我的經驗,並不是制度能夠達到的
就像法律是行為最後的底限,道德才應該是行為的規範
公司也一樣,規章制度已經牽設到獎懲,也就是公司的底限(最低要求)
而認同感及責任感,這是需要文化建設來改變人的關念
不然,員工永遠會去試探公司及客戶的最低標準,而公司只能拚命防堵
這樣是不可能會自我更新、良性循環
至於數字保證制度沒漏洞,我覺得這方向與上述的四點要求是背道而馳
我個人喜歡用隱性的檢查點(就是我看得到統計,但一線員工看不出來)來找尋問題
若發現某環結不盡理想,我會盡量從態度、觀念、流程(可操作性)來做簡討
若還是無法改善,才會立個規矩,要大家遵守,但這機會不多
若是正面表列,哪些行為、態度是正確的,那麼或許會簡單一些
至於是否能成功,則視員工對公司文化的理解及認同程度而定
能否用這麼幾條簡潔的規則描述?
- 本條及以下規則可以視為本「公司」的企業文化:若有異議,請不要加入;若加入,視為本人決定遵守本條及以下全部規則。
- ... ...
- 以上規則都可以不斷自我更新並完善。
不知道,美國的憲法里,是否最初就包括了這樣一條可以不斷自我創新的規則?至少,從目前範圍來看,不得不承認,人家在制度方面,相比而言還是最為先進的(不排除某些被部分人所詬病的地方)。
因為,總有人不斷說,「老祖宗定的東西不能動」、「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這條我就暫不批了,估計應該是翻譯錯了,應該翻譯為「存在的都是有原因的」)、「制度就是讓人破壞的」(這條我持一半保留意見)。
- 模型要完善;
- 輸入要準確;
- 反饋要準確;
- 控制要精確;
- 外界擾動儘可能小;
- 必要時需要前饋。
這樣的系統才能達到:穩、准、快。
舉例:
社會學最好的例子就是房地產市場政策,但是不敢多講。
模型:市場機制
輸入:人民的期望
反饋:統計數據
控制: 一套完善的市場經濟機制
外界擾動:來自國外、行業外、其他非市場領域的影響
前饋:政府宏觀調控
放大:媒體、各級「執行」機構
第一,制度是"共識"而非"規定"。
第二,制度靠"引導"而非"限制"。
第三,制度需"反饋"而非"懲戒"。
只有開放體系才能長期維持低熵。
政府部門流行的一句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矛盾中前進 ,相互較量中提高 。
沒有完美的,只有制衡。
制度的設計需要的是對人性本身的理解,這個沒有閱歷是做不好,有了閱歷沒有和他人的鬥爭和磨合也是做不好的。
目前來看最好的制度設計都是不停的在修正的,而且需要的外部條件也很多,換一個環境就是淮南淮北的區別了。比如牆街股市和上海證券,這是相似制度下的2個平行世界的東西,一個是傳統意義上的股市,一個是怪胎。再比如美式民主制度完全照搬到菲律賓一樣一個是傳統意義上的民主制度,一個是怪胎。
所以,一切都是環境+適應環境的制度。比如中國的治亂循環,就是自我修正的良好制度一樣的運行的,而且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這樣也挺好,不是嗎?無法監管或者執行的制度都是扯淡
但凡是有制度的, 都或多或少的有漏洞.
我覺得, 首先是基於對員工的信任, 也就是李劍波說的制度和文化的結合, 在招聘的時候充分的考慮到這點, 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 給員工充分的授權.
再就是制度是規範事情, 做事的方式而不是規範人的.
最後是反饋的機制, 出了問題, 找到問題的原因, 避免今後出現類似的問題.
我買的第一款正版遊戲叫《銀河飛將 IV》,《Wing Commander IV: The Price of Freedom》,6 CD。後來壞了一張 md EA 中國不給換。說遠了??
The price of freedom is constant vigilance.沒有完美。只有盡量平衡和保持動態演化,向更優化的方向發展。當然也存在著向不好的方向演化的可能。世間萬物,皆是如此。
小團隊,靠人品+輪崗制度
大團隊,靠大框架制度,需要一定的經驗才能寫出來
不管大小團隊 主要還是靠人
在數學上,哥德爾告訴我們,沒有漏洞的體系必然是存在矛盾的。
比如你的「條目儘可能少」和「能自我更新」就是矛盾的,更新會產生新的條目,越來越多……
人與人的協作有兩個重點。一是決策、二是利益。
因此企業制度設計的核心,就是決策權的分配和利益的分配。
有幾個原則可以供你參考:
一、利益根據過去的貢獻而分配,決策權根據未來的貢獻而分配。
二、制度要毫無保留地跟隨貢獻分布而變化。
於是,問題就回到一個關鍵點:貢獻怎麼評估?
再往下就是:這個企業的使命是什麼。它的價值觀有什麼特別之處。
推動使命達成的工作結果,就是貢獻。
這幾個問題都回答清楚之後,無非是那麼幾種可能。
一、團隊分為兩個人群,一些人貢獻很高,另一些人貢獻比較低。這兩個人群永遠都是涇渭分明,不可能轉變。同一個人群內的貢獻分布也基本是恆定的。
這種情況可以選擇股份制的企業制度。細節可以看公司法。
二、團隊分為兩個人群,一些人貢獻很高,另一些人貢獻比較低。這兩個人群永遠都是涇渭分明,不可能轉變。但是同一個人群內的貢獻分布是經常變化的,無法在協作前評估貢獻。
這種情況選擇合夥企業。細節看合夥企業法。
這種情況選擇合作社企業,也就是目前最先進的企業形態。
世上沒有絕對的平衡,所以就不存在完美的制度。但是世界上相對平衡,可能一會兒稍微偏左,一會兒可能稍微偏右。。。對於中國人來說,最好的方式不是定一個較「完美」的制度,而是告訴他們什麼是制度?制度從何而來?處於什麼原因產生了這條制度(讓人信服)。並且在某些條件改變時,這些制度也應該改變了。
這個制度是指官僚制度還是民主制度呢?官僚講求一個中心一個主義,個體沒有多少思想,思想就是迎合上面,民主制度講求多元化,協作進去,個體能發揮最大潛能,也最具有創造性。
所以有人說,民主不是最完美的制度,但是是人類發現的最好的制度,因為它會 自我更新
貌似跑遠了,請摺疊
或許可以去看看《失控》,裡面講到了最偉大的力量——自我恆新,同時又包含自指,就像進化改變了物種,但進化的規則自身也在進化。但它主要論及生物,對於社會科學估計不完全適用,因為它裡面說進化是在無限可能形式庫之中尋找最優,但社會估計沒有機會來一個個驗證。
不妨參見一下生態系統
基因突變,優勝劣汰。
從單細胞生物發展到人類。
知識管理和創新是目前主修,但是就算把老boss們都叫來他們也只會說,真的很難一步到位。不過這個可能更多是策略上的,執行其實在規模不大的時候可以和制度分離
1.畢竟保持對於變數變化的警惕是免死牌
所以第一條恐怕就是要有相關定期評估內外環境的習慣
2.保證創新需要有信息的輸入,即學習機制。
所以恐怕你得逼大家讀書看報看電影
3.由於個體限制,信息重組和創新很難再一個人腦袋裡完成
所以要有定期不同的人開的專題口水會
4.成果需要記錄和複查
所以得建立資料庫,並且號查詢
5.認可的創新需要能被賣出去,這需要全體支持
所以小心分配不均和敵對情緒
我一向很悲觀,在中國人找到自己的信仰之前,不可能有良性循環、自我更新的制度出現。
制度的好壞,個人看來,在中國還是一個執行的問題,建議大家看一下錢穆的《歷代中國政治得失》,裡面講的很透徹。制度制定的很好,但是最後還是趨於崩潰,人心不良,若心中沒有制度,再好的預防均會失去效用。
推薦閱讀:
※25歲女孩如何走出負債困境!?
※如何讓員工像老闆一樣沒日沒夜、自動自發的工作?
※如何評價余凱創立的horizon robotics?
※鎚子科技是否日薄西山了?
※為什麼新東方出來的老師能做出相對比較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