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的第一筆是橫還是撇?
源自香港近日坊間流傳的一條新聞:
一位退休中文老師指出,據《說文解字》,「舌」從干從口,指口中有舌頭干擾。所以一般認為正寫是「干」。「千」則為俗寫。左旁為「千」的「甜」為後起字。現今很多「舌」字作偏旁的都有用「千」,也有用「干」。
第一筆是橫、是撇,沒所謂。
本來舌字是獨體象形字。《説文》許慎受篆形誤導,穿鑿附會了一個「舌,從干從口,干亦聲」的解釋。不可信。
香港有一班「專家」不學無術,先搬一堆「權威書籍」來證明舌從橫的寫法是正確的,然後就説人家「通用體是撇、看得懂便好、撇橫無所謂」是兒戲,斥人家是外行人。殊不知道單按照《説文》一本天書**就妄下判斷,更是赤裸裸地表現他們對漢字演變的一無所知。
靠譜一點的專家就説「《説文》説從干口,所以首筆作橫不能算錯」。持平又靠譜的專家同時會指出「從撇是通行體,也不能算錯」。
然而雙方還是都沒説到從橫還是從撇的重點。
楷書成形以來,舌字撇起筆遠較橫起筆常見。這是楷書筆法的問題,且不限於一個舌字。臿、舌、壬,這些字首筆作撇作橫皆不影響字源。另外,丟 (丟)、吞 (呑)、忝、刊 (刋) 從撇之形也非常常見,部份涉及字源問題(丟説文解會意一去,吞忝從天聲與夭無關,刊從干聲與千無關)。
結論:舌字壬字臿字是象形字,不牽涉字源問題,從撇從橫皆無問題;通行體是撇,特區應以撇為正,橫筆為可接受異體。
再評一下香港教育局的字形有多可笑。
香港政府的字形中的老字不帶鉤,後來有「專家」説這是因為下方的匕形是拐杖的變形,所以不帶鉤。本人孤陋寡聞從未有見過匕狀的拐杖,此解似乎牽強。楷書中老下方的匕的作用已經是符號,強行以鉤來區分字源,根本是折騰莘莘學子。
楷書中大部份的字本來鉤與不鉤都甚為隨意。1967年原版常用字字形表本身的鉤筆都不大一致,後來教育局2007年按照康熙字典修改了臽字屯字畫一帶鉤,卻無視其實字集內整體不一致情況,更將這些留下的差異特意在注釋內強調一次。教育局更無視2000年教院出版的筆順,自行創造了一套集合陸台日三種標準寫法的筆順然後向小學實施。
當年草議字形表的專家已經出版書籍與政府字形畫清界線,有專家在電郵私下直斥是鬧劇一場。
香港政府推行的字形標準,不少違反香港市民的實際使用,同時違反字源字理。香港市民一般的寫法和國標差異不太大。例如茲、溫、稅、冗是主流寫法,茲、溫、稅、宂不是。
目前使用的漢字也受到字表影響。在推行常用字字形表以前,香港不少媒體都是用「卻」而不是用「卻」的。實際上「卻」從去聲,與谷無關,只是篆形的「卻」左邊和楷書的谷相似而已。
有些跨國公司為了針對香港市場進行本地化,製作一套符合香港政府標準的字體,既是緣木求魚,亦變相在改變香港語言現實。
教育局一直推説香港的字形參考只是參考,教師應按照專業判斷寬鬆處理云云,拒絕修改,意圖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我不服。這是那門子的專業。
--
**「天書」在香港不是解作「高深難明的書籍」。「天書」又叫「雞精書」,指補習社針對應考公開試的考生,將考試才需要用到的「知識」濃縮,出版製成的一本小冊,好使學生方便背誦。
此文用「天書」,是諷刺那些以為讀了《説文解字》,就通曉古今文字的人。實際上是讀死書。香港怎麼這麼多奇人,用《廣韻》強行矯正粵語,又來用《說文解字》強行改流通字形(這事《康熙字典》干過)。可怕這兩類人本身功力不精卻又好為人師。舌該怎麼寫諸位答得很好,我跑題感慨一下風氣。
《說文解字》:「甜,美也。從甘從舌。舌,知甘者。」
換一個簡單一點的:
所以問題應該是,他為什麽說,根據《說文解字》,甜字從干從口,而不是默認他的正確以後去問為什麼要改寫干字。
而且,「干」字本義是「象叉子一類的獵具、武器」,本是用於進攻的,後來用於防禦,也就是「干戈」的干。「干擾」這個意義應該是從「進攻」義引申出來的,戰國時才出現。
甜是會意字,「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造字時應該是不會用乾的引申義來造「甜」的,何況造出「甜」字時「干擾」這個引申義可能根本還沒出現。最後,個人認為比「干」「千」更容易混淆,或者說訛變的,是「甘」這個部分,比如「旨」字,本義是指味道美,從甘,下半部分的「甘」往往隸變為「日」、「曰」。
香港用字情況比較複雜。按大陸標準為撇。台灣標準作橫。同樣的情況還有「丟」字(丟)。
相反的情況是,大陸和台灣的添右上為天,日本用字右上作夭。
真的不知道,但上周剛到小女學校參加家長會,老師講解上課注意事項時,特意拿這舉例說明,橫和撇學校也可以接受,家長們指導子女做家課的時候不需要再那麼糾結了。
=========================
27/10 補充一下:
香港小學一般按以下這一套來作基準
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
前面還有說沒所謂的,這個很有所謂,都沒所謂下去漢字就都沒所謂了,寫了認識不認識都沒所謂了。
橫,這個不難哈,舌字篆書的第一筆是u, 篆書u轉化成楷體就是橫。 可以查看干 左 右 這些字的篆書寫法,再看千 禾等字的篆書寫法便知。說文解字並不能說明字的寫法,楷書寫法要看篆字,楷書是由篆字變化而來。
推薦閱讀:
※「服」的「衣服」一意如何演化來的?
※夏朝各種 有X氏,是什麼意思?
※用「命」表示壽命的由來是什麼?
※如何區分「於」和「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