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知乎允許用英文回答,一些評論卻辱罵答主?

Vichare Wang:多人一起喊口號為什麼聲音會放大?

知乎推薦使用簡體中文回答,允許使用繁體中文、英文回答。—— 胡維:知乎是否接受使用英文提問和回答?


謝邀。

在中文社區用全英文答題確實有待商榷,雖然我個人完全不在乎。

不過翻了一下評論區,只有2個人在認真討論這個答案,很多自以為看懂了的人恐怕都沒有意識到他是從概率的角度做的分析。即使改成中文答題,該認真討論的人還是認真討論,該不明覺厲的人還是不明覺厲,除了少了一堆噴英文答題的人以外也沒啥區別。這充分說明知乎已經從一個知識類社區轉(duo)型(luo)成了一個泛娛樂化、話題化的社區,和貼吧是越來越像了。


你們真是趕上好日子了啊!我是屬於完全不懂英語的,剛來知乎的時候,經常看到全英文作答,最可怕的是底下的評論好像完全沒有閱讀障礙的問題,為了搞懂答主在說什麼還要自己複製粘貼到在線翻譯上面,憑翻譯內容和想像力一點點補充答主在說什麼。那個時候看不懂英文根本只敢瑟瑟發抖說都不好意思說啊!現在看不懂英文居然還能罵人了,這個社區氛圍實際上是變得友好了啊!


這個問題看上去簡單,但實際上可討論的點是很多的,這些點有很多人都混為一談、偷換概念,我認為並不正確,所以分條來說一說。

以下問題選自我在該問題下其它回答的回答原文和評論區看到的有所爭議和討論的問題,回答的觀點僅代表我個人。

1,罵人是否正確?

那自然是不正確,這個小問題和其它一切都關聯不大,所以我把它放到最前面。

無論出於什麼原因,罵人都是不正確的,無論是你支持用英文作答與否,都不應該支持罵人,如果要因為其他人用英文作答於是就認為罵人可以合理化,我建議你重新思考一下你的言行。

2,中文是否是知乎的官方建議語言?

無論是知乎的註冊界面還是具體的設置,都沒有任何選項可以更換成英文界面及其它語言的界面,因此無論從官方還是個人的角度,都應該把中文當作使用知乎的語言。這和母語以及掌握語言無關,從官方上知乎就沒有過多地考慮過多語言環境,我認為知乎的目標人群就是中文用戶。

3,中文是否是知乎大部分用戶所使用的語言?

是。

4,英文是否是國際通用語言?

是。如果任何人認為英文並不是的話,不應該先在知乎發表這個意見,而是直接反饋給當地教育局及其它有關的中國政府部門,因為在九年義務制教育里,學校會強制教育英文,英文也在各個考試中佔有很大的比重。如果中國政府不把英文當作國際通用語言,那麼中國的教育課程里,根本不應該有英文這一個科目。如果誰能說服別人英文不是國際通用語言,我要替苦惱於英文考試的學生先謝謝這個人。

在國際社會上,英文的普適性比中文要強。從一些其它國家的人也開始有熱愛學習中文的趨勢,可以看到中文的影響力也在增長,但是,就目前而言,國際的通用語言基本還是英文。

英文並不是多麼高貴的語言,但也不是像中國任何一種方言一樣的語言,它作為國際通用語言的普適性是不可被忽視的,許多國家都把英文作為第二語言,企業也有很多把英文水平當作招募指標,因此從全球化的角度來說,英文是不可或缺的。就算是中國人去到其它非英語國家,在比較國際化的大型酒店或餐館,可以不會當地語言但不能不會英文,因為使用英文通常就足以與服務員進行交流,但中文不行。

使用中文可以在中國與中國人進行交流,但不能用於在中國與其它語言的人進行交流,也不能用於在其它國家和其它語言使用者進行交流。

4.1,語言之間是否有差異?

當然有,粵語作為中國的其中一種方言的影響力是很大的,那麼它和影響力不太大的方言就不一樣,比如我見過許多粵語歌曲,可沒見過幾個天津話和上海話這種方言的歌曲。

所以語言並不是完全平等,從全球角度考慮,中文沒有英文的普適性,地方方言沒有普通話的普適性。

認為自己的母語是優美的語言無可厚非,但認為自己的母語天下第一,Chinese NO.1,其它的語言都是渣渣,那就太過自以為是了。

5,是否應該強行照顧看不懂英文的人?

不應該。我在一些時候看物理、哲學話題的回答,也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難道就要讓這些答主細心地掰開揉碎地將專業的知識理念轉換為小學生都能看懂的東西嗎?如果說在這種意義上不能要求答主保證每個人都能聽懂,那麼使用英文為什麼就要被攻擊?本身許多回答就是有針對性的,不可能要求每個回答都要照顧到每個人。你可以把使用英文的回答當成針對「對英文有興趣且掌握英文」的目標用戶所作的針對性回答如果看不懂就不要看

5.1,是否因為自己看不懂回答就應該在評論區里表明反對?

不應該。為什麼知乎要設計贊同和反對?就是要保證選擇自由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不攻擊答主本身的行為傳達自己的意見,「評論」本身是用來討論的,而非表達對任何人或事物的不滿。如果在看到關於專業的話題看不懂而不會特意評論看不懂,那麼看到英文看不懂同樣不應該有雙重標準。

5.2,(與問題無關)是否應該在評論里留言「看不懂,反對+沒有幫助」?

不應該。「評論」本身是用來討論問題的,如果要反對,使用反對按鈕就可以了,在評論里留言「反對+沒有幫助」,是一個十分明顯的用以「噁心」答主的互動行為,而非對討論問題有積極意義的互動行為。

5.3,任何人是否都有表達「看不懂,反對+沒有幫助」的言論自由?

是。「看不懂,反對+沒有幫助」本身不是辱罵,也很難划到「不友善內容」里,從個人的角度我認為這種行為很沒必要,但是我認為沒有必要禁止這種行為,禁止這種行為也似乎有違言論自由。(但和罵人是不一樣的,如果是針對答主的明顯的侮辱性辭彙,請參照「1」)

5.4,表達「反對+沒有幫助」是否有具體的意義?

除了噁心作者沒有其它的意義。從言論自由的角度講,你可以反對我,那麼我也可以反對你的反對,你可以再反對我對你的反對的反對,接下來我還可以反對你對我反對你的反對的反對,從邏輯上來講,這會循環下去,沒有什麼意義。並且答主有刪評論、摺疊評論的權利,所以除了噁心作者以外真的沒有其它的意義。

如果真的不認同作者的觀點,除了點擊反對以外,用具體的論述嘗試糾正觀點才是最該做的事情,只是說「反對+沒有幫助」,沒有積極意義。

6,知乎是否大多數人看不懂英文回答?

能通過英文考試和看懂英文文章其實是兩回事,要流暢閱讀哪怕是使用日常口語所寫的英文文章,我認為也需要大學及以上水平,而初中、高中教育水平能夠讀懂,但是恐怕會有一些障礙。但我說的流暢也只是相對流暢,因為畢竟英文不是中文用戶的母語(這簡直是廢話),大部分能看懂的人也不可能像看其它中文回答一樣瀏覽英文回答。

6.1,知乎是否大多數人是否閱讀英文回答會有一定的困難?

是。我認為任何人閱讀非母語語言的文章都會有一定障礙,除非是有在該語言的語言環境下的生活經驗,否則都是在腦內把非母語語言翻譯成母語再進行理解的,也因此即使是有能力閱讀英文的中文用戶,對於閱讀英文也未必是輕鬆的,考慮到中國大陸使用知乎的用戶人數佔比相當大,使用英文回答要產生的困難也應該是可以預料的。

7,使用英文作答是否有智商隔離的用處?

不能肯定。

7.1,使用英文作答是否有任何的隔離作用?

有,根據上文,可以看出閱讀非母語語言回答會給許多人帶來困難,因此不願費力的用戶自然會被剔除出去。除此之外,「能看懂英文」也是一個隔離的指標。英國人或美國人掌握英語,是一個很自然和普遍的事,但中國人的母語是中文,因此掌握英文是掌握第二語言,而第二語言和母語不同,掌握第二語言勢必是一個有針對性的學習行為,也就是說掌握英文的中國人,也必然系統地學習過英文課程,也就基本意味著經受過較為良好的教育。但這個問題缺乏意義,像上文提到的,關於物理學、哲學的問題,同樣可以剔除特定的人群(但再強調一遍,這和智商無關)。

7.3,使用英文來進行的「隔離」具體有什麼用?

在很多人眼中隔離是把智障隔離掉只留下智者,但實際上隔離作用往往只是留下感興趣的人和不感興趣的人,關於英文也是,看英文的回答並不可能把提高自己的智商,最多鍛煉一下英語閱讀能力,然而提高英語閱讀能力最好的方式是去上專業的課程。

不過從另一種角度講,關於興趣的篩選作用也仍然是用處之一,熱衷於使用國際通用語言的人,必然是對全球化、世界主義或與國際友人交流熱衷的人,這意味著一定的包容和開放式思維,更重要的是有共同語言。

7.4,是否應該進行「隔離」?

不應該。有些人認為某些「和自己想法不一樣的人」一定是智障,而遵循「和智障不能交流」的原則,會產生更多的衝突、更少的互相理解,長此以往,從個人角度來說,個人會變得固步自封、自以為是,從整體社會的角度,會產生更多的社會矛盾與衝突。

積極交流是必須的,越是不能互相理解的人越需要交流。

認為對方見識短淺而採取「隔離」,本身「隔離」就是兩面的,更多的是隔離了自我思考,斷絕了自我進步的可能性。

我對於「認為對方見識短淺而不進行交流」曾寫過一個文章,放上鏈接就不贅述了。論「夏蟲不可以語冰」

8,是否應該完全保證中文語言的回答?

不應該。不喜歡點反對即可,但全面禁止有些過於嚴苛。雖然不反對英文不代表包容,但全面禁止則一定意味著不包容。知乎從UI到文化理念的核心一直是照顧中文用戶,但如果它要進行全面禁止英文回答,則會有文化上的「閉關鎖國」的感覺。

9,是否應該更加提倡英文回答?

沒有討論意義。這取決於知乎設計團隊的理念而非知乎的用戶,事實上,阻擋國際友人本身靠著「實名制」驗證就足夠了,光這個驗證就可以把一大票國際友人踢出討論了。因此知乎上的英文回答增多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事,提倡英文回答不會產生任何收益。

10,是否有必要使用英文進行回答?

分情況。在一些比較專業和有針對性的具體回答,可能不得不引用一些使用英文的文獻和科研資料,在其翻譯難以保證準確且工作量較大的時候,我認為直接轉載英文原文是最優選擇,畢竟對於那些專業問題有所研究和興趣的人往往閱讀英文文獻和資料是沒有太大障礙的。但如果是日常的問題,強行使用英文回答我認為沒有必要。

10.1,作者是否有權使用英文進行回答?

我認為作者有權使用任何語言進行回答,但本身要承擔「其他人可能看不懂」的風險。在中文語言環境使用其它語言,本身就應該預見到要造成的閱讀困難。

不過從道德上可以鼓勵在交流中使用對方更擅長的語言,可以說照顧別人掌握語言的行為是高尚的行為,但不這麼做也就只是「普通」,而並不過分。

10.2,抵制英文回答是否意味著不包容?

是。單純覺得看英文更困難的人,所做的最優選擇是快速略過而不看,那些細心地給知乎上的每一個英文回答點擊反對與沒有幫助,並在評論區「不辭辛勞」地留言的人,我很難認為他們是出於「懶得看英文」而做出如此行為。

10.3,在中國使用英文是否是看不起中國人和歧視中國人?

……??????


我還能說什麼。

給看不懂的管理員翻譯一下:

Unicode也是智商隔離的一種方法。

所以以後見到純英文回答大家可以以同樣方法舉報。

-------

u0055u006eu0069u0063u006fu0064u0065u4e5fu662fu4e00u79cdu667au5546u9694u79bbu7684u529eu6cd5u3002


……還當是引了什麼東西懶得翻譯

這種回答還拿英文說真是撐的


你們註冊過 Quora 嗎?Quora 如果檢測到你來自中國,會用中文告訴你:這是一個英文問答社區,除非必要,請用英文作答。

如果你們認為,在 Quora 上用中文回答並指責別人看不懂還瞎噴是合理的,那也沒什麼問題。如果不是,那就是中文的地位或適用性不如英文。

如果還不是,那就是雙標了。


我的答案並沒有說合不合理,我只是指出了一個邏輯:如果你同時認可該答主在知乎用英語作答的合理性和 Quora 要求使用英文的合理性,你就認可了在網路社區討論問題時英文相比中文的優越性和普適性。



對某些人來說入鄉隨俗等於:

中國佬入西方佬的鄉,要隨西方佬的俗。

西方佬入中國佬的鄉,要隨西方佬的俗。

假洋人回中國佬的鄉,要隨西方佬的俗。

英文還成了智商隔離的有效手段,這麼講究,你去上Quora唄。

那是正宗的英文社區,中文答題會被建議修改,保證實現智商隔離。

罵人是不文明行為。說什麼智商隔離也很野蠻。


就「辱罵答主」這一現象,突然想到B站也有類似情況,很多從U2B搬運過來的視頻都是生肉。彈幕里通常就會出現以下三種人。

1. 熱心群眾。自己做翻譯作科普,把字幕做成彈幕,福利大家。

2. 吃瓜群眾。「聽不懂,求大神。」、「哪位幫忙做個字幕吧!」……

還有第三種人,
「沒有字幕看個屁系列。」、「沒有字幕你也上傳。」、「沒字幕讓我看毛啊」……


If you can"t be kind, be quiet.


說智商隔離不對,說罵人也不對。但我覺得最不對的是覺得一個社交網站應該怎麼樣。知乎應該怎麼樣,不是用戶一廂情願,而是由知乎管理員的行為定義的。我就是來亂用,無須擔心什麼有沒有幫助。對知乎不好的知乎管理員自然會刪我瞎操什麼心?我不喜歡的我也會盡情摺疊拉黑誰管得著?誰是爹沒搞清,天天口頭談理想要求別人怎麼樣,結果還是只有被規則剪裁的命。


我發現有些答案在「罵人」這個問題上的討論局限於「無論出於什麼原因,罵人都是不正確的」,而不是把「罵人」引申為一種「粗魯的利益訴求」。這個題目更深刻的討論應該是是「假如沒有中文,「不粗魯的利益訴求」是否合理」,因此很多答案還是沒有觸及這個問題的關鍵。

其實這個問題和「不出中文就差評」很像,矛盾集中在個人利益與環境的對立,核心問題仍然出在環境的定義上。「不出中文就差評」合理在於「評價權」是「付費義務」的副產品,付費之後,評價權產生,自然可以反向對商業環境影響,即使這種行為「不高雅」,但在商業條件下是合理的。

而知乎最大的問題在於,答案並不是完全面向題主的,在知乎,答案是「經由題主激發產生的面向受眾的產物」,這就削弱了答案的對題屬性,同時,伴隨著削弱產生的,還會有社交屬性的增強,換句話說,只要在知乎閱讀答案,即可認為「一定程度上」與答主形成了無形契約,那麼如果剝離了「髒話」的不友善屬性,即變為在答案下提出「要求中文,否則反對」是完全沒問題的,哪怕是要求而非請求。


大家好,我是回答這個問題的答主。

其實我是懶得回答這種問題的。中國有句古話,……,但是我一句話不說也不好。

為什麼用英語答題?

很多人都猜到了,沒有中文輸入法。我工作日用的機器一個月沒有中文輸入法了,重啟又很麻煩。平時中國同事在群里聊天也是中英混雜,沒誰覺得是個事。

那道題本來不是一個多有意思的問題,我就隨便答一下,如果一定要等晚上回家再答我就懶得寫了。我草稿箱里有67個回答,大部分是臨時寫一個等之後改好了發表但是懶得改的。

如果有閑心我還想改一下那個答案說清楚一點。但是我還有好幾篇想寫的專欄文章懶得寫呢,改那個回答的優先順序很低。

裝逼?

裝逼的前提是它得是個逼。平心而論,英語跟粵語四川話東北話什麼的沒什麼本質區別,不過是一門語言而已。我說話夾個東北方言怎麼不會有人覺得裝逼,「咋地,顯得你去過大城市啊?」所以說,還是內心裡的自卑作祟。

知乎是個中文社區,用英語回答不禮貌

要不先去我那個回答的評論區看看然後在來跟我講講什麼叫禮貌?

我還覺得知乎是正經問答網站呢,能不能把貼吧內容刪掉先?

正常的做法難道不是應該是,要求知乎限制其他語言的回答,舉報知乎小管家,然後答案被建議修改?

我很樂意看到知乎能為了提高答案質量而做出額外限制,然而知乎現在什麼樣你們又不是看不到。

@ParanoiaX Я думаю, вы сказали, что это имеет смысл. Кстати, сука блять.

已拉黑+舉報。你們隨便嘲諷,反正我又不在乎,但是不要在我的答案下罵髒話。

黃繼新
不要氣餒。知乎鼓勵所有高質量的回答,高質量的英文回答亦是如此。唯一可惜的是會阻礙不少英文不好的讀者,但這仍然不妨害高質量回答應該被創造出來。如果遇到不友善,儘管舉報,知乎就不容忍不友善。

感謝官方答覆


Quora中,默認大家都會英語(就算寫的不好,至少具備英語閱讀水平),所以在那裡,你用英語答題,完全沒有問題。

知乎中,默認用戶都會中文。為什麼?你註冊知乎賬號的時候,是中文還是英文?有人會覺得是否可以更改語言?我嘗試過在美國的手機上下載知乎,它跳出來照樣是中文的。很明確了,這東西雖然沒明說,但也是約定俗成了。

所以中文是「官方建議語言」,這點是十分明確的了。那麼用英文甚至其他語言是否沒問題?

這要看情況,不能一棒子打死。

比如一個問題,本來就是問英語或者其他外語問題,那麼你用這些語言答題,我覺得是沒問題的。因為你問這個問題,說明你是學習者,那也就說明你具備一定的語言能力,而瀏覽這個問題的人(除了那些不小心點進來的)也是具備這種語言能力,大家約定俗成大家都能看懂。這就是合理的。比如知乎有一些英語答主,他們的母語是英語,而他們經常會用英語回答一些英語問題。我就覺得這完全沒問題。


而有些問題,事實上,是知乎大部分問題,並沒有這種「約定俗成」。隨便舉幾個例子:「你有什麼驚為天人的操作」「你最討厭什麼樣的人」這種問題,並沒有給人一種信號:「一定要會英語才行」,如果這些問題下,用英語答題,確實會造成很多讀者的困擾。術業有專攻,很多讀者精通的可能不是英語,可能是某一項技術。作為非官方語言,你不能要求每個人都精通呀。如果不會漢語,卻又想答這些題,我認為穩妥的辦法是你先用英語寫一遍,然後最後加上一些徵求翻譯的話。知乎雖然不是每個人都看得懂英語,但總有人看得懂同時也願意翻譯的。


至於英文夾中文的問題,其實我以前寫過,但是可能時過境遷,我的看法稍稍發生了變化。這也是要分情況的。什麼樣的中英文混雜令人煩?舉個例子:「我yesterday去have了my經濟class,我tell你哦,我們那個老師,太handsome了。」是不是goose bump都要起來了哈哈哈。

但是有些人可能在外面生活久了,有些東西記不起來中文,但是他確實在努力用中文表達,其實我覺得也可以理解。上面那句話這樣說就沒那麼尷尬:「我昨天去上econ,professor還是蠻帥的。我等下要去下advisor那裡,問一下我下一個quarter的class schedule。」雖然也是中英文夾雜,但是確實好很多。

當然,在知乎,能用中文還是盡量用中文。因為一個原則:「約定俗成」。不要輕易去打破約定。就像在Quora,大家約定好用英語答題。這不關國際語言的事,而是一種約定俗成。


個人覺得辱罵不對,但是覺得用英文回答顯得不禮貌。

1.我一直認為,面對不熟悉的人,在能力範圍之內,而不用一個地區的官方語言,是對這個地區的不尊重

這就好比我在美國,即使我面對一個看上去是華人的人,我和他的對話也是從「excuse me」開始的,除非我確定對方有用中文交流的意願,否則我會一直和他說英文。因為我不知道他是否能說中文(比如可能是ABC),是否願意說中文,僅僅主觀臆測對方能聽得懂就說另一種語言,是對對方很不尊重。而我說英文,任何時候也都是得體的,因為英語是官方語言。

所以我覺得,因為默認了知乎上大家能看懂英文,在沒有徵求讀者意見的情況下,直接大段寫英文,就是對讀者對不尊重。可能知乎上大家不少人會說英語,那麼朝鮮族答題用韓語,藏族答題用藏語呢?當你面對這樣的答案,想看卻看不懂,你是否能感受到不尊重?

2.有人說,「英語是國際化的語言」,所以不能和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相提並論。至於是不是「國際語言」下文慢慢討論,但是在中國沒有人有義務掌握英語,用英語溝通只是個人能力,而非每個人的義務,因為在這個國家官方語言是中文。雖然九年義務教育包含英語,但義務教育達到的英語平均水平,也就能進行一些簡單對話,絕對沒有無障礙閱讀長文章的能力。所以考慮義務教育的狀況,我們在行文中穿插「hello」,「good」等簡單英語辭彙,絕對不算冒犯。但是長篇英文絕對是,因為很大可能對方看不懂,所以是不尊重。


3.說一下可以用英文的一些情況。我認為知乎上任何情況下,說英文都是需要「請求讀者寬容」的行為。這種「請求寬容」的情況可以是,比如「專業名詞實在不知道中文怎麼說」,或者「外國人答題不會說中文」,等等。歸根結底是一種「我願意說中文,但是因為一些理由我不能夠」,這樣會顯得對讀者有基本的尊重。

題主給的鏈接就是「專業名詞」的情況。因為專業名詞太多,為了行文通順就全用英文說了,我覺得也是說得過去的。

4.英語是不是國際化語言。我個人理解,英語「全球說」和普通話的「中國說」絕對不是一個層面的概念。普通話是官方語言,你在中國不說普通話是你理虧。而英語的推廣,更多的是一種國際上心照不宣的「權宜之計」,因為大家各自官方語言都不通,就一起說英語。這就導致了,在一個官方語言非英語國家,被允許說英語是一種寬容。這種寬容是對對方不會我本民族語言,但是我選擇寬容他,我和他說英語。

(當然也有一些國家拒絕寬容,比如法國)

既然對方允許我說英語是一種寬容,那麼我們在中國說英語的時候,就要保持最大的謙遜和感激,就像我們在世界上任何一個非英語國家說英語一樣。(否則就會像法國,你英語問個路都可能問不來。。)但是現在很多人卻在說英語的時候帶著一種傲慢的心態,因為對方寬容自己說英語,就在中文社區純英文答題,我認為這是很無禮的。


最後總結一下,就是我認為,說英語是一種溝通上「寬容」的產物,被寬容的一方一定要心態正確,不要因為對方寬容了,自己就越來越沒素質了。


辱罵答主的人當然是素質低劣,這個沒什麼可討論的。看不懂可以不看,煩躁了還可以點反對,覺得智商被羞辱還能補一個「沒有幫助」。但僅僅因為是英文回答就出言辱罵,只能反映出評論者的醜惡嘴臉,沒有任何角度可以洗。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因為非常明顯的一點是,隨著註冊用戶持續增加,知乎上的衝突越來越多。拋去那些設計好的,利用衝突牟利的人不說,其他大部分真實而普通的衝突,都是無解的。

衝突無解,是因為人與之間的差別無解。接觸的人越多,越深刻的感受到,江山易改,稟性難移這句老話是多麼正確而令人無奈。對於一個人的情志,你可以評價外表,也可以直指內核。泛泛而談毫不費力。但真正困難的是抽絲剝繭,去接納對方那介於外表與內核之間,一層又一層的武裝。

這一層也許是他最喜歡的一本書、一句話。那一層也許是他的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另一層也許是他某個時空下呼吸過的空氣 …… 因為他是這樣的人,所以走了這樣的路。因為他走過這樣的路,所以成為了這樣的人。你可以否定他的一切。甚至在一切問題上以伶牙俐齒或頭頭是道令他啞口無言。但你仍然無法重塑他過去一生每一刻大大小小,互相作用並影響深遠的生命體驗。

所以教育是教育。用文明的方式幫助一個人成長。而不是教改,主觀的去塑造一個人。教改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下下策。理想的情況是教育,上醫治未病。

教育是互動,是一點一滴,潤物細無聲。就這樣還常有反彈呢,何況教改。而看今天知乎絕大多數的討論,都是教改而不是教育。常常還是雙方相互企圖教改另一方。怎能沒有衝突?但這不是用戶的錯。教育式的文明成長互動本來就是一件極其奢侈的事。而在知乎的日常語境下,所有討論的源頭與結尾,往往都是分對錯,明是非。當你需要這麼做的時候,已經是教改的開始。有所主張,必然有所反對。

進而言之,不是用戶的錯,更不是因為用戶的素質有問題。許多知乎用戶尤其是內測老玩家,都喜歡將知乎日漸增強的紛擾歸因於開放註冊與平台擴張後湧入的所謂的「低素質用戶」。這其實是一種出於對當下的不滿,而選擇性記憶的補償心理。內測期的知乎並非世外桃源,今天存在的種種衝突,在過往都有影子或者苗頭。不說粗魯的話不代表有素質。文人、名校生、社會成功人士就沒有情緒嗎?只怕各加依所知,固己見吧。但我並沒有說這是壞事。

良好溝通的基礎是共識。共識是相互的理解。理解很寶貴,「每個人都很孤獨。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但這篇文章並不提倡陌生人之間的理解。如果這樣做的話,就成雞湯了。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在我看來是大眾關係中最理想的狀態了;而真正的理解,僅屬於有限的摯友與至親。

在網路的最初我們有郵件,有留言板、聊天室、論壇。後來我們有了博客、貼吧,還有一次更新比一次花俏的個人空間。每一個平台無論開放註冊與否,其設計上都力求打造一個物以類聚的小型社會。某方面的性質越強,則吸引越多同類,進而獲得寶貴的流量。那不同類的人怎麼辦?為他們另外開一個版塊就可以了。前有百度貼吧,後有豆瓣小組。

但同類社區的最大問題是黨同伐異。並且一鍋粥越熬越濃,隨著時間無可避免的走向極端化。極端化最直觀的表現是提高了參與標準,使潛在用戶越來越少。新老交替失衡,形成網路版的人口老齡化,社區活力降低,直至徹底消亡。

所以,所謂的精英社區,如許多人想像中的各種「早期文明」,同類性質越純粹,壽命越短。精英的本質是稀有性,決定了精英們都是厭惡同類的。文人相輕,自古而然。一個標榜精英的社區,除去偶爾的為增加居民類別的橫向蔓延;若不想丟掉精英的招牌,它唯一的生存方式,便是長久持續的縱向擴張。通過縱向擴張,製造無限細分的階級標準。進而達到無限捧高頂端少數精英的效果:宛如晨星,讓茫茫眾生傾服、執迷與追逐;前赴後繼,成為社區取之不盡的養分。

這便是為什麼,有個笑話是知乎用戶聚集了全網最多的年薪百萬成功人士、名校畢業生、俊男美女、富貴人士 …… 網民造假是其次,優秀人群真的偏好知乎仍是其次,真正的原因,這是社區整體有意無意共同打造的以精英崇拜為基本的交流語境。並不是這些傳統意義上的優秀人群不在其他的社區活躍了,而是他們在這裡有更大的幾率曝光。扮演者,觀賞者,支持者,反對者 …… 在沒有脫離這個語境之前,通通在為這個體系添磚蓋瓦。哪怕是看似獨立思考,以失敗者自居,實則仍然以精英文化為出發點的勃學家。

而精英社區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名校應屆生願意以比體力工人還低的薪水在寫字樓里嘔心瀝血,因為他們同意參與了未來成為人上人 —— 高級打工仔的賭博。更直觀的是高等教育系統。最初大學生有十分的社會地位與就業優勢。後來大學生多了,大學便有一二三本之分。再後來一二三本大學的畢業生都多了,便有越來越多的人考研和讀博。考驗讀博之餘還有發文章,做項目,拿實習經驗。同時間世界各國各級名校也加入了戰場。進一步細分與拉高精英的階級標準。

總結以上大致談到的要點:

  1. 交流中的衝突與素質無關。由個體差異所帶來的衝突無可調和。
  2. 原始社區以同類相吸,短期內「素質高」衝突少,但缺乏可持續性。
  3. 原始社區的進化版以無限縱向發展為策略,永久少數的精英群體吸引無限擴張的新手群體,令後者成為社區養分。

以上沒有談到的:

  1. 介於新舊社區之間。舊社區的強化版是開闢自媒體時代的「時間線」。時間線作為一種技術,以效率取勝。既解決了人們尋求同類的需求(主動關注),又提高了人們交叉了解陌生領域的概率(被動閱讀);進而提升內容潛在用戶數,帶來寶貴的流量。例如你原本只喜歡小明。主動關注小明以後,天天被動閱讀小明轉發的小紅的信息。漸漸喜歡上小紅,並主動關注之。
  2. 時間線加速了信息的挖掘與擴散,但盲目的推送也擴大了衝突的概率。例如薛之謙我是一點興趣也沒有。但是最近在我的時間上是出現了一次又一次。即便在我屏蔽了數個問題後依然如此。顯然目前最直接有效的辦法是屏蔽關鍵詞,但屏蔽關鍵詞並非沒有成本。
  3. 長期縱向發展的精英社區在不斷細分與強化用戶的階級認知,間接造成更多潛在的無解衝突。
  4. 在以上背景下,傳統的封閉小團體社區以付費會員制死灰復燃。網紅經濟變現是最直觀的需求。但貢獻者與粉絲對穩固社區的渴望是需求的另一半。
  5. 縱向發展的反面,橫向發展:
    1. 無限淡化乃至消滅社交屬性,無交流則無衝突。輔以演算法干預優化時間線。
    2. 以資源貢獻者為核心。金錢上以平台出面直接獎勵貢獻者。並建立可預期與可追溯的報酬體系。運營上以貢獻者為核心。提倡粉絲文化。並不干預貢獻者建立封閉社區。
    3. 平台收入以廣告為主。通過橫向發展做大用戶群體從而吸引各類資源貢獻者。
  6. 知乎現在選擇的是以精英體系為核心,縱向發展為主加少量橫向發展為輔的策略。本文並不論證對錯。也無意評論知乎的運營方式。

結束語:

似乎到這裡才能真正的回應這個問題。「如何評價用英文作答答案下某些人因為看不懂英文辱罵答主?」其實英文寫作者與非英文閱讀者之間的衝突不算什麼。即便現在有英文寫作者,帶著惡意以英文寫作。因為我也見過以中文如此寫作的人。傲慢並非只有一種形式。善於玩弄文字的人,指桑罵槐,或是在字裡行間加點信息很容易。反之,看不懂中文而罵人的讀者我也見過。一個憤怒的人總能找到一些理由。

但是同樣的,我不批評也無意評論以上行為。如上所述,平等的交流,真正的理解,從來都是極其奢侈的事情。

所以這個問題的存在並沒有讓我十分訝異。但我一直對人,與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很感興趣。故而有了以上的種種感想。這篇答案嚴重超出了它所需的長度。它集合我近期對許多問題的觀點,所以也算是藉此機會一併記錄了。如果你讀到這裡,感謝你的耐心。


@BrianRWang

Raro apud anglicanus respondeo, quia http://zhihu.com sinica est(卧槽網站是什麼性啊……)......orz


這是個基本禮貌的問題。對你的交流對象最起碼的尊重。

我在美國留學,平時也上很多英文網站,因此在討論時遇到很多名詞和術語第一反應都是用英文。比如作為建築生,平時討論各種圖都是說plan、section、elevation(平面,剖面,立面),無他,習慣了而已。

但是在知乎上的時候,我很清楚這是個中文網站,我回答問題是為了解決某位中國的答主的提問,99%以上閱讀我的回答的人都會是中國人,所以我盡量會把能用中文的地方都用中文,中文難以準確表達意思的地方我會用括弧標註出英文原文,有些人名或者特別簡單無腦的英文我才不會標註。平時和父母聊天時也會注意,因為他們完全不懂英文,所以一定要把一切都用中文表達清楚。

引用英文文獻或者網站倒是很可以理解的,畢竟很多東西實在是沒有中文資料,如果看不懂英文,直接看答案的中文描述就行。

就好像我不會用中文在Reddit上發帖一樣,這不是廢話么,在英文網站上寫中文誰看啊。

在能用中文回答的問題上毫無必要的使用全英文,在中文社區那就是個不禮貌的行為。大度的人看看就過去了,但是很多人看這種行為不爽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至於那些認為英文是智商隔離手段的人,想裝逼直說,不用拐彎抹角。會點英文就想裝逼的人,英文水平通常也不會太高。


恕我直言,我覺得這個問題不是很客觀,帶有很主觀的傾向,建議修改。

問題的因果不充分,我看到很多人不是因為看不懂而『辱罵』,而是因為在中文網站用英語回答而『辱罵』。而且這個時間有兩個行為,一個是語言攻擊,另一個是用英文作答,不可混談。

首先,我個人堅決反對任何語言攻擊,有理說理,不要動不動就罵街,很沒教養。

另外,除了學術專有名詞,不便用中文的可以用英文,既然知乎是中文論壇,就要寫中文,雖然沒有像Quora上面規定語言,但是我覺得這個是潛規則吧。


英語是國際普遍認可的語言,法語也是。那法語是不是一種智商隔離的手段?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也也很流行,要不這四個混一起鑒定智商豈不是更準確?


請知乎和吃瓜群眾 多多珍惜 那些願意認真答題、擠出業餘時間、給出乾貨的人。

就知識、態度、素質這三點來說,「看不懂就開罵「從來不是值得推崇的行為。反而可恥。

(二師兄,台詞我就不加了)

至於認真討論知乎主體用戶的英文水平的答主,我想說其實你們搞錯焦點了。

————————
講真,不論是敲代碼的讀書的實驗室的,也知道 相當多的文獻資料和解決辦法,都是需要英語或需要翻牆閱讀英語論壇才能獲取到的。

如果國內行業平均水平超過英文世界平均水平,那就不會發生上述情況了,而是倒過來。比如說中文武俠小說、中國歷史文獻。


推薦閱讀:

幾百年後你的子孫看見你知乎上的言行,他們會如何評價你?
在知乎上看到三觀不正的評論是什麼樣的體驗?
知乎用戶是不是普遍存在低估一般民眾的現象?
2014 年 6 月 6 日,知乎發布的《良性討論公約》具體內容是什麼?
如果知乎有成就系統,你會獲得哪些成就?

TAG:知乎 | 知乎社區 | 英語 | 禮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