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科普一下電影《敦刻爾克》歷史背景和戰爭背景?

想去看電影《敦刻爾克》想以前了解一下歷史背景,有沒有大神可以給科普一下的。


這事咱們長話短說,話說耶穌出生時啊,那是公元元年。

……把刀放下,咱們有話好說。

這事還得從一戰的時候說起來。

一戰把人腦子打成了狗腦子,整個歐洲大陸主要的軍事強國全打廢了,最後大洋彼岸的美國人在雙方都扛不住了的時候參了戰——所以同盟國就戰敗了。

然後法國提出來要搞死德國。

為什麼是德國呢?很簡單,同盟國的幾個大佬里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直接打破產了,保加利亞王國水的一比,義大利人竟然還特么反水了,基本上就德國能打滿全場。而法國跟德國還接壤,倆人仇最大,所以法國人強烈要求往死里搞德國。

法國人當然是想徹底肢解德國的,不過這裡有幾個問題,其中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德國的民族相對比較單一,不像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民族那麼多——為什麼民族這個問題很重要呢?因為當時有個狠流行的理論叫威爾遜的民族自決理論,這個理論是分裂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重要依據,其核心思想是世界上的所有民族,都有自主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力。那現在問題就來了:德意志人民說我不想分裂,怎麼辦?

顯然,咱們不能把人家給集體人道毀滅了,美國人覺得得饒人處且饒人,大家都是白人兄弟,差不多得了。所以最後大家折衷了一下,在訛了德國天價賠款之後,又割走了幾個重要的工業區,限制了德國的軍隊規模和戰術武器數量,最重要的是,大家群策群力,給德國設計了一套十分民主的政治體制。

大家覺得這下可算從根上把問題解決了。

然後就1929資本主義世界總危機了。

德國作為戰敗國,理所當然的被各路大爺掐著脖子輪流放血,偏偏作為一個戰敗國德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還基本都被剝奪了,於是德國人民發現,他們好像快活不下去了。

然後大家就開始反思——這特么一定是體制的問題,這特么一定是戰後英法他們禍害咱們的結果。

由於當時的德國雖然也在普及教育,但是「資本主義經濟周期性危機」這種高大上的社會主義思想政治課程他們顯然還是學不到的,所以淳樸的人民將鍋果斷扣到了英法這群混蛋的頭上。大家表示我們要生存,我們要吃飯,我們要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人!

前面說了,列強給德國設計了一套十分民主的政治體制。

於是大家民主的把希特勒推上了台,這時候大概是1933年左右。

希特勒的作風大家應該都比較清楚了,煽動民族主義,要求為德國人爭取生存空間,他承諾「讓德國每一戶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與麵包」。不過錢不會憑空從天上掉下來,怎麼辦呢?

好辦,一方面搞大工程,一方面迫害猶太人,把國內經濟問題的鍋扣到猶太人身上——然後希特勒開始準備擴軍了。伴隨著擴軍一起的,是希特勒向周圍幾乎所有國家都提出了領土要求。

希特勒的邏輯十分簡單:德意志民族為主體的地方/被凡爾賽條約割讓出去的地方,那我都必須要回來,你給我領土,一切好說。而英法作為此時歐洲最大的話事人,在這個關鍵時刻竟然——慫了。

這個時候反對希特勒反對的最起勁的反而是蘇聯,蘇聯的邏輯十分簡單:這個納粹他反共反的厲害啊!這要是德國做大了打過來怎麼辦?哥幾個,趕緊趁早打壓一下吧。

法國對這事比較上心,因為法德兩國本來就接壤,兩國歷史上又惡戰不斷,最關鍵的是不知因為什麼,法國的人口一向低迷,始終就在三四千萬的數量上晃悠,也就勉強能夠得上德國人的一半,所以不拉個盟友一起抗德實在心裡沒底。而德國周邊的這些國家紛紛表示大哥你們只要挑頭我們跟著一起搖旗吶喊是沒什麼問題的——只有波蘭委婉的表示了自己的不爽:老子跟蘇聯那可是一天二地仇三江四海恨啊!你們拉上蘇聯一起搞事情,有沒有考慮過我的感受?聯蘇抗德還特么不如聯德抗蘇呢!結果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法國與蘇聯搞同盟的主要人物之一,法國的外交部長遇刺身亡了!

大家知道,新領導上任之後一般都要搞點具有個人風格的事情來凸顯政績,這個新上任的外交部長也不例外,他仔細的研究當前的局勢之後終於發現了一個問題:我聯蘇是因為我自己打不過德國,可我想對抗德國未必一定要聯蘇啊!這歐陸上可還有一個軍事大國在呢!

這哥們看中的是誰呢?義大利。

因為義大利在一戰時反了水,所以大家顯然還不了解這個國家的奇葩之處。於是法國佬找到了義大利人,要求進行PY交易。

義大利人表示可以啊!一起搞條約制約德國?沒問題!你們支持我侵略衣索比亞就成!

雖然現在「黑命貴」已經成為人類燈塔國顛撲不破的普世真理,然而那個年頭的人們顯然還沒有那個覺悟,英法表示這事沒問題啊!不就是幾個黑鬼么你隨意得了!

於是法國覺得自己很穩。

英國人很高興,不用跟萬惡的蘇維埃打交道了。

波蘭很開心,不用聯蘇抗德了。

只有蘇聯人不太開心:老子誠心誠意找你們合作,你這是搞什麼呢?

不過英法表示自己現在穩的一比,大勢已成,德國人要有什麼想法就坐下來談談,原則只有一條,那就是盡量避免開戰。這裡咱們補充一點背景資料,一戰打的實在是太慘了,而這麼慘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簡單的說有兩點,一是科技進步太快,歐洲白人老爺們鎮壓殖民地以及打局部戰爭的時候產生了錯覺,覺得自己優勢很大,能迅速結束戰爭——然而打起來才發現,尼瑪大家優勢都很大。二是一戰開打之前大家都還沒更新相應的戰術,所以還是跟以前一樣直接A上去——然後再優勢很大的防守方面前被突突死,所以一戰打得十分血腥,搞得大家都很避諱打仗這事。

而咱們之前不是說了么,一戰之後民族自決理論十分流行,而希特勒提出的領土要求基本都是基於這個理論的:我提出領土要求不是瞎提的,那地方上的人民主要都是德意志人,大家要求回歸,你們憑啥不同意?

於是英法就開始跟德國搞PY交易了。

擴軍么,別惹事就行。

惹事么,別侵略就行。

就在英法德愉快的進行PY交易的過程中,幾件大事陸續發生了。首先是1935年拿著洋槍洋炮的義大利在拿著長矛弓箭的衣索比亞黑蜀黍面前接連失利,讓英法對這個盟友的靠譜程度產生了懷疑。而德國則恰到好處的送上了各種助攻讓義大利人迅速的轉變了自己的立場,結果法國人一看艾瑪你這立場轉變得也太快了,於是向德國人做出了更大的讓步,而義大利人表示你這麼慫以後萬一出點什麼狀況肯定靠不住啊,要不咱們還是跟德國人一起玩吧……

而就在這個過程中,西班牙國內也打起來了。西班牙國內左右翼分子一波要求搞共產,一波要求玩納粹——大家不要笑,在那個時候,這倆是最新潮的玩法——雙方互相看不順眼,於是在1936年開打。而德國和蘇聯分別作為各自主義的扛把子大搞軍事援助,甚至直接派人下場互搏,最後以納粹支持的弗朗哥勝出而告終。這場大戰的後果就是大家充分的檢驗了自己的戰術和裝備,同時在納粹與共產主義之間划出了一道鴻溝,而歐洲各國充分的感受了一下德意志戰爭科技的先進之處,義大利更加傾向於跟德國混了。而英法兩國則加大了妥協力度,同時心中隱約生出一絲奢望:咱們怎麼沒想到,還可以拿希特勒當槍使、讓他先跟斯大林開仗啊。

於是在這種心態下,原本說好的反德同盟變成了一紙空談,而英法與德國的PY交易力度升級,英國首相張伯倫表示這樣吧,咱們不要再遮遮掩掩的了,希特勒你到底還有多少要求,一起提出來成不?

成啊,那嘮吧。

於是英國首相張伯倫就飛到慕尼黑跟希特勒講數去了。

講數的結果就是希特勒在地圖上畫了一個圈——把捷克跟我交界的蘇台德給我,我就不鬧了。

張伯倫說你保證?

希特勒說騙人是小狗。

張伯倫十分激動——這捷克給了你,下一步妥妥的向蘇聯進軍啊!那咱倆拉鉤吧。

於是捷克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愉快的被賣了。張伯倫興奮的揮舞著文件回到了英國——艾瑪你們看吶!和平!這時候大概是1938年。

捷克人表示:我有句媽賣批,一定要講……還特么和平呢,你仔細瞅瞅吧,德國人打過來了!

張伯倫說那正常,蘇台德地區已經被我們PY交易給德國了,你們忍忍吧。

捷克人只想狠狠的法克英國人:那特么是只有蘇台德么?你仔細瞅瞅,我們國家全境都被佔領了!

張伯倫表示捷克你先斯洛法克……我勒個去希特勒怎麼食言了!?這這這,這特么太不要臉了,咱們趕緊想招制約他吧。

——————————更新的分割線——————————

事實上,捷克發現自己被英法給賣了之後及時轉變了思維,更新了觀念——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英法你不是不要我了么?老子可以投靠德國啊!於是捷克國內的親德勢力迅速抬頭,很快就跟德國人勾搭上了,捷克人表示我們要走法西斯主義康庄大道!做德國的忠實小弟!

希特勒對此十分欣慰,結果沒欣慰多久,出事了。

德國跟波蘭的談判破裂了。

德國人想要的是但澤利伯維爾,這地方歷史上屬於德國,主要居民也是德國人,不過一戰之後被分離了出去,作為一個自由市存在,而波蘭則在這裡擁有一系列特權。希特勒找到波蘭的時候,號稱平獨(德國)鎮露(露西亞,也就是俄羅斯)的波蘭表示你丫失心瘋了吧?

希特勒覺得這事必須得動刀子解決了。不過動刀之前他得儘可能的保證自己的側翼穩固,而吞併捷克可以使他從三面包圍住波蘭。所以最穩妥的做法,就是直接把捷克吞併了——此時距離蘇台德地區併入德國剛半年左右,捷克人賣國的成效還不算特別顯著,所以希特勒有這個想法,實屬正常。

於是在威逼利誘之下,捷克的統治階級很快就倒戈了,整個捷克軍隊接到了不抵抗的命令,德國軍隊長驅直入,英法連呼希特勒狡猾狡猾地,然後發現了一個極其悲哀的事實:蘇聯跟德國要媾和了!

媾和這事其實怨不得蘇聯,捷克出了問題之後法國人重啟對蘇談判,然而波蘭表示老子就是特么不跟蘇聯妥協,有招你想去,英國人又死活不待見蘇聯,所以扯來扯去,蘇聯人反而跟德國人勾搭上了。

英法欲哭無淚。只好跟波蘭拍著胸脯保證自己會保障波蘭的領土完整:希特勒我告訴你啊,識相的就別再搞事了,再搞事真干你了!

希特勒表示你們儘管來,我希某人搞不定波蘭自己找根繩弔死自己!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二戰正式爆發。

希特勒的行為就好像是拎起一坨大便均勻的糊到了英法的臉上——英法3月底才向波蘭保證了其國土的完整性,半年之後德國就打過去了。英法覺得這事必須得武力解決了,說別的都白扯了,宣戰吧。於是9月3號,英法向德國宣戰。

那麼蘇聯在幹嘛呢?

蘇聯再忙著跟德國一起瓜分波蘭。

意外不意外?驚喜不驚喜?蘇聯表示當初你對我愛答不理,現在我就讓你高攀不起!

實際上這事一點都不意外,德國人當年沒裝甲車的時候在那訓練的知道不?蘇聯!這裡咱們還得補充一下背景資料(好像我一直在補充啊……想到哪寫到哪就是這點不好了):蘇聯成立之初因為其意識形態緣故,一直受到西方國家的敵視。而擴軍之前被嚴密限制的德國軍隊也好不到哪去,所以這倆老哥漸漸的就搞到了一起去:我有武器裝備,你有高素質的軍官,咱倆一起搞搞訓練整個演習什麼的不好么?而且我蘇聯地大物博,保密工作那是Очень хорошо!你們完全不用擔心泄密啊!

於是雙方一拍即合,古德里安——日後大名鼎鼎的裝甲戰神——在回憶錄中表示,德國的裝甲部隊可以說就是在蘇聯訓練起來的。

不過這種哥倆好的關係在30年代後期也開始逐漸被破壞:雖然納粹也自稱社會主義,但跟無產階級社會主義畢竟還不是一回事,希特勒的反共傾向跟反猶傾向一樣明顯,同時擴軍之後的德國也不需要在蘇聯境內秘密訓練軍隊生產戰術武器了。西班牙內戰又讓雙方迅速的分道揚了鑣。然而即使這樣,雙方之間的貿易跟外交關係可一直沒斷。

鴻溝歸鴻溝,有便宜不佔王八蛋啊!希特勒跟斯大林倆人都深刻的意識到自己完全沒有必要跟對方撕破臉皮嘛,咱們還有那麼多的共同利益,為什麼非要開仗?當初搞出凡爾賽條約訛詐你們德國的又不是蘇聯,來來來咱們簽個互不侵犯條約一起分了波蘭才是正經嘛!

於是波蘭就這樣被愉快的瓜分了。在這次戰爭中,納粹德國終於施展出了自己獨步天下的戰術——閃擊戰。原本也算個強國的波蘭在這種完全超越了自己認知的打擊面前連個浪花都沒能翻出來就被滅了。

說到閃擊戰,這裡咱們還得羅嗦幾句。一戰的時候大家都熱衷搞陣地戰,然後讓士兵到前線去用人命填坑,德國人在戰後對這事進行了認真的反思。此時恰好坦克這種武器也逐漸發展成熟了,各國都在摸索其使用方法,德國人就提出了這麼個構想:咱們把坦克集中起來——這玩意不怕壕溝,也不怕機槍子彈,普通榴彈炮機動不行,對坦克這種能機動的兵器威脅也不大——突破對方防禦中的一點,然後把這個口子撕開,大部隊跟著搞包圍,成不成?

事實證明,這招真好使。

波蘭就這麼被滅了。

順便一提,在這場戰爭中作為主力出現的坦克大家可能以為是這個樣子的:

但其實,納粹德國坦克的典型代表虎式坦克此時連個影子都沒有,在整個戰爭前期,德國的坦克更多的是這種畫風:

希特勒覺得自己要膨脹了。

英法表示波蘭你丫真廢物,還得看我的。

法國人的信心來自於他們的終極國家工程:馬奇諾防線。這玩意連續十年榨乾了法國一半的國防預算,號稱固若金湯牢不可破。法國人從20年代就開始規劃這條防線,原本的計劃里這條防線要從瑞士一直修到海邊——結果恰好趕上經濟危機,沒錢了。

沒錢就沒錢吧,反正法德邊境上的防線是修好了,這防線一直延伸到法國與盧森堡國境交界的阿登森林處——那地方地形崎嶇,部隊機動十分不便。而至於法國跟比利時的廣闊邊境,咱們可以拿野戰部隊懟上去么,我大法蘭西號稱世界第一陸軍強國,這麼點邊境戰場怕了你德國么?

於是法國覺得自己很穩——德國人打是打不過來的,要是敢打,正好咱們就往死里教訓他們。那法國人現在開始幹嘛呢?

法國人開始動員了。

按照一戰的理論,開戰之前需要把預備役部隊拉出來訓練,然後再把各種戰術兵器——比如說,重炮——拉出來重新啟用。同時法國人雖然做好了無恥的德國人從比利時繞道入侵的準備,但作為要臉面的法國人,咱們肯定不能跟德國人一樣破壞中立去借道比利時入侵德國啊,所以就只剩下了從自己跟德國接壤的部分打過去一條路可走。而德國人很明顯的會把精銳集中到那跟自己決一死戰,那麼根據一戰的經驗,這肯定又是一場血肉模糊的拉鋸戰,可法國人又極力想避免拉鋸戰,一心想做好萬全準備再進攻……

於是在這種智障的氣氛中,希特勒坐不住了。

希特勒表示你們這些渣渣,氣死偶了,咱們先動手吧!

德國陸軍表示:震驚!作為弱勢群體的德國先發制人究竟為哪般?

當時德國只能勉強搞出來不到100個師,其中還有將近40個師是用一戰老兵拉起來(這意味著這些部隊的士兵年齡超過40歲,還基本上無法接受新戰術,戰鬥力十分低下),戰術裝備什麼的都嚴重不足。而法國自己就能搞出來110個師,還有500萬人可以動員,英國雖然只能提供4、5個師,不過這些師都是由職業軍人組成的,戰鬥力極強,更不用提馬奇諾防線本身固若金湯。所以德國陸軍的高級將領們都表示元首你是不是瘋了。一小部分人甚至開始琢磨怎麼發動兵變搞掉希特勒了——不過很可惜,這事沒成。

於是在希特勒的壓迫下,最後軍方還是拿出了一個計劃,因為大家幹活幹得都不太開心,所以這個計劃也水的一比,基本上就是一戰時期施里芬計劃的翻版,毫無亮點。

鑒於希特勒本人主要是個藝術家而非軍事家,所以他對這個計劃並沒有提出太多的質疑——結果意外發生了,1940年1月10日,也就是希特勒剛剛決定在17號向法國動手的時候,一架載有全部作戰計劃文件的飛機在比利時墜機了!

雖然英法得到消息之後表示除非是德國人失心瘋了,不然這就是個迷惑咱們的假消息,但希特勒卻被嚇了個半死,趕緊停止了進攻並開始變更計劃。這時候一個人終於把自己的意見傳達到了希特勒的耳朵里,他就是傳奇的將帥: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在大家開始制定計劃的時候就表示了不滿——這特么跟一戰有區別么?你一戰怎麼輸的心裡沒點B數么?現在有坦克了你搞個突然襲擊啊!

因為大家最初的時候都覺得坦克用在崎嶇地區可能沒法發揮戰鬥力,所以在原來的戰略構想中裝甲部隊是集中在德比邊境的,而盧森堡地區的阿登森林作為山地地區,並不是主攻方向。所以曼施坦因的意見被大家無視了,而曼施坦因跟古德里安倆人研究後覺得這事其實是靠譜的,現在希特勒正好在尋找原計劃的替代方案,於是曼施坦因的這個計劃一下子就被希特勒瞧中了!希特勒表示這個好!咱們就這麼搞!

而英法聯軍則十分配合的搞出了一個應對的計劃:咱們以德服人,後發制人,等到德國在比利時邊境上一入侵,咱們就馬上出擊,光速反推!至於阿登森林——那地方山地崎嶇啊,一戰的時候還好說,現在大家有坦克了,走不了阿登難道你要用步兵推過來么?象徵性放點人算了。

結果5月10號,希特勒打過來了。這個時候整個戰場從上到下是這樣的一幅景象:

英法聯軍的主力十分開心的進入比利時,迎著德國人就推過去了。

然後在他們的側翼,50個師的德國機動部隊翻山越嶺,從阿登打了過來。

最下面的馬奇諾防線表示自己情緒穩定,穩如老狗,請祖國放心。

接下來的事情發展讓所有人都跌碎了眼鏡:法國人在阿登地區的防備之薄弱聳人聽聞(他們甚至用騎兵師來阻擊德國的裝甲部隊),而比利時境內的英法主力則一路狂奔,開開心心的把自己送進了德國人的口袋裡。而法國高層與德國高層在對戰略情況的估計上是相當一致的,他們都覺得德軍從阿登地區出來之後想繼續突破防線必須集中炮兵搞突擊——這大概需要個五六天的時間。而前線的古德里安表示別扯犢子了,有坦克你不用腦子進水了么?給老子推!

法國人對德國人的突然襲擊表示了極大的震驚,士氣極度低落,於是德軍就這麼推過去了。

法國人表示自己完全不清楚發生了什麼,簡直就是閉門家中坐,德軍天上來。而對德軍來說,英法聯軍的大部隊已經被他們裝到了口袋裡,他們成功的捅進了法國的腹地——這裡幾乎是不設防的,只要他們願意,他們甚至可以一直打到英吉利海峽!

實際上不僅法國人一臉懵比,德國人自己也是一臉懵比——這特么就突破了?預料中的反擊呢?怎麼這完全沒有啊!

德國人並不知道此時法國人已經被打蒙了,他們覺得法國人這沒動作肯定是醞釀著一次大的反撲——表面上越是風平浪靜,反擊可能來的就越是驚濤駭浪!所以德國人甚至要求前鋒部隊停下來加強側翼。然而古德里安表示我加強你妹啊加強,這樣吧,我不進攻了,我搞武裝偵查威力搜索,行不行?

上面琢磨了一下,那好像沒啥問題,你偵查去吧。

於是古德里安下令:接著推。

法國人持續懵比中,完全無法阻止起任何有效的反攻——要知道,那個時代沒有什麼衛星,在法國人看來,他們面前的戰場形勢就是四面八方,哪裡都有德國人,德國人用匪夷所思的方式出現在了每一個地方!

於是5月20號,古德里安真的就推到了海峽邊上,這下所有人都瘋了:英法聯軍的主力被合圍了,他們跟後方的聯繫被完全切斷了!

這時候咱們終於可以說說敦刻爾克的情況了。

英法聯軍被合圍之後覺得自己藥丸:主力被包圍,德國人完全突破了他們的認識,出現在了戰場的各個角落,英法士氣極度低迷,基於一戰思維的高層將領們組織的各種反擊計劃都因為過於緩慢而變得卵用沒有。

而德國高層表示自己完全沒法理解這仗是怎麼打成這樣的,曼施坦因的狂飆雖然使得英法聯軍被包圍了,不過所有打過一戰的老兵們——包括希特勒——都極度擔心自己的側翼,提心弔膽的德國人決定先等等看看情況。而這個過程中英法聯軍組織了一次失敗的反擊,可以說是整場戰爭中唯一順利實施的較大規模反擊,這次反擊雖然沒起到什麼力挽狂瀾的作用,不過倒是極大的震懾了德國人:你看!你看!我就說他們肯定還有後手吧!?那什麼,趕緊給我停下,加強側翼!提放法國人可能組織的預備隊的反擊!

於是希特勒下達了著名的「停止進攻」的命令,英法聯軍終於得以喘息一下,龜縮到了敦刻爾克。

嗯,我覺得說到這就差不多了,後面的大家就可以看電影了。

如果喜歡這個敘事風格,可以看看喪心病狂劉老濕:如何理清五代十國的歷史?


瀉藥

簡單說,法國人修了馬奇諾,等德國人來硬剛,德國入侵波蘭,英國向法國增兵,持續的增兵。

德國人很多想硬剛馬奇諾,執行施里芬計劃。但是有些德國人不傻,比如古德里安,說我們不能硬剛,我可以帶領機械化部隊從阿登山區進行突擊作戰,避開馬奇諾。古德里安出擊的同時,傘兵搞掉了比利時的埃馬爾要塞,進行佯攻,英法按照預判,把重兵集群投入比利時,進行陣地防禦,企圖按照一戰的模式拖死德國人,結果古德里安的19集團軍就從阿登山區殺出來進行快速的穿插作戰,把比利時的英法部隊給圍住了,英法增援部隊根本來不及增援或者構築防線,要麼就已經被包圍了,要麼就還在半路上就聽說前線已經崩潰了,而且派出去的援兵可能都沒找到敵軍,後方就被包抄了。

比利時的英法部隊就扔了重裝備一路後撤跑到了敦刻爾克,英國動員全國力量對這40萬部隊進行撤退作業。說的好像很牛逼,但是其實,古德里安的主力部隊離這些潰兵還有一段距離,先頭部隊被英法的殿後部隊拖住了,這些潰兵在沙灘上,敦刻爾克的沙灘很鬆軟,航彈扔上去就算爆炸也就是炸起來一股沙煙,沒啥威力,況且皇家空軍也是拼了命的起飛作戰,掌握英吉利海峽和敦刻爾克上空的制空權,所以這伙子人除了內心極度恐慌以外,並沒有啥生命之虞,我看有些資料上還寫了某些英國潰兵連槍都沒了,不知道在哪弄個足球在沙灘上踢足球玩兒。。。按照命令是儘可能多的優先撤走法國人,所以最後40萬人撤出來33萬,裡面9萬法國人。

經過比利時圍困和敦刻爾克撤退,其實損失最嚴重的是裝備,40萬人的裝備基本都扔在歐洲大陸了,尤其是重型裝備,空軍因為高強度作戰損失也很嚴重。但是這33萬人很寶貴,尤其是21萬英軍,都是當時的精銳。

另外正是由於德國部隊的快速穿插迂迴,導致了法軍根本無法及時有效的派出援軍(援軍不是走到半路就被包圍了,就是走到前線發現前線沒人,自己後路被包抄了),所以貝當牛逼了一把,乾脆我們不派援兵了,原有的防守部隊也迅速撤退保存實力,最後咱們特么和談不就好了。。。然後法奸貝當就誕生了


【轉自公眾號「笨鳥文摘」】
(介紹的非常透徹,引人入勝,我一個歷史渣也看得津津有味,所以想分享給大家)
1
在法國北部的諾爾省,有一座海港城市。

在公元4世紀初的時候,這裡還只是一個坐落在沙灘上的小漁村。到了1067年,這塊地方正式被命名為「敦刻爾克」(Dunkirk)——意為「沙灘上的教堂」。

1662年,敦刻爾克正式歸屬法國。這個地方因為臨海的特殊位置,所以一直是中世紀歐洲各類戰爭爭奪的一個焦點,但在這塊土地上發生的大大小小的戰役,都沒有1940年夏季的那場大戰來得有名。

說是一場大戰,但其實是一場大撤退。

但正是那場被堪稱「奇蹟」的大撤退,讓「敦刻爾克」這個名字,名垂青史。

敦刻爾克地理位置

2
時間,還是是要回到1939年9月1日。

這一天的凌晨,納粹德國出動44個師約80萬的兵力,直撲波蘭,正式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僅僅一個月,波蘭宣布投降。

作為波蘭的盟友,當時的英國和法國在幹嘛呢?他們倒也是在9月3日迅速做出反應:同一天內對德國宣戰。然後呢?然後就迅速陷入了沉默。除了法國發動過一次象徵意義的「薩爾攻勢」外(戰線向前推進了5英里,佔領了大約20個左右的無人村莊),所有的努力,就是在外交上譴責德國,口頭上要求德國撤軍。

英國和法國憑藉出色的「表演」,讓這一階段的戰爭獲得了一系列的稱號:假戰,奇怪的戰爭,靜坐戰爭……

法軍當時依仗自己有「萬年不破」的「馬奇諾防線」,一直不肯主動出擊


但嗜血的狼,是不會因為你假模假樣吼兩嗓子,就會轉身離開的。

1940年5月10日,法國和英國最擔心的事終於發生了:

養精蓄銳的德國人出動了136個師,在3000多輛坦克的引導下,分A、B兩個集團軍群直撲比利時、荷蘭、法國、盧森堡等國,開始全面進攻西歐國家。

這是一次大大出乎法國人意料的進攻——德國A集團軍群竟然繞過了他們認為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在德國「裝甲戰天才」海因茨·古德里安的率領下,德國的裝甲部隊在法國的色當撕開了一道口子,潮水一般地殺入法國腹地。

1940年5月16日,剛剛上任的英國首相丘吉爾緊急飛往法國巴黎,在那裡與同樣是剛剛上任的法國總理雷諾會晤。

丘吉爾後來回憶,在抵達巴黎的時候,法國政府已經在一批一批地燒毀政府文件,準備撤離了。

丘吉爾當時問法軍的總司令甘末林將軍:

「我們的戰略後備隊在哪裡?」

甘末林痛苦地搖頭:

「我們已經沒有戰略後備隊了。」

而雷諾的回答更直接:

「我們已經輸掉了這場戰爭。」

這離德國軍隊發動總攻,才過去了一個星期的時間,說「輸掉戰爭」的,是號稱的「歐洲第一陸戰強國」。

而隨著法國軍隊的崩盤,一起倒霉的,還有渡過英吉利海峽前來並肩作戰的英國遠征軍。

但打不下去了,還能怎麼辦?

一個字:撤。


3
「撤」這個字,說出來簡單,但做起來,哪有那麼容易?

當時的情況無比嚴峻:

面對德國狂飆突進的裝甲部隊,法國全境已經被打穿,40萬暈頭轉向的英法聯軍被德軍壓縮到了法國西北部。如果他們要避免被全殲的厄運,就只能指望橫渡英吉利海峽,退到對岸的英國。

藍色箭頭為當時德國A、B兩個集團軍群的進攻方向

當時,可以橫渡英吉利海峽的法國港口有三個,但其中的加萊和布倫先後被德軍佔領。

於是,就只剩下了最後一個港口,那就是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在1939年就成為了法國吞吐量第三的大港,擁有7個可供大型船隻停泊的深水泊位,4個干船塢以及8公里長的碼頭——如果這些設施全能利用,別說40萬軍隊,連同他們攜帶的所有重裝備,都可以在短短几天里全部運走。

但這是戰爭時期。

在之前的兩個星期,敦刻爾克遭遇了德國空軍的狂轟濫炸,4個船塢全部被摧毀,8公里長的碼頭被炸成一片廢墟,事實上,整個敦刻爾克的大半個城區也都被炸毀了。

整個敦刻爾克港口,只剩下了一段可供船隻停泊的東堤,長1200米,用木板搭建,非常簡陋。

從橫渡的路線來看,從敦刻爾克到英國有3條航線,其中Z航線航程最短,只要40海里,但已被德軍炮火封鎖;X航線55海里,但這條航線上已經布滿了英軍設置的水雷;最長的Y航線要90海里,德軍的炮火無法覆蓋,但整整6個小時的航程,船隻將完全暴露在德國空軍的轟炸範圍內。

但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任何時間留給英國人和法國人了。5月19日,英國的戰時內閣就責成海軍部制訂撤離英法聯軍的計劃,由海軍中將伯倫特·拉姆齊指揮,代號「發電機行動」。

當時設計的方案,是利用加萊、布倫和敦刻爾克三個港口,每天撤走1萬人。但沒預料到的是,港口只剩下了敦刻爾克一個,而40萬英法聯軍已經被壓縮到了狹長的沙灘地帶,三面臨敵,背後是海——沒過多久,德軍只需要架起大炮,就直接可以在沙灘上進行一場煉獄般虐殺。

這個時候,除了出現神跡,誰還能拯救那40萬英法聯軍?


4
神跡,還真的出現了。

1940年5月24日,希特勒突然下令所有在前線裝甲部隊,停止對英法聯軍的追擊。

當時沖在最前面的德國第19裝甲軍的坦克部隊,離敦刻爾克只有10英里的距離了。統帥第19軍的古德里安後來在回憶錄里寫到:

「如果當初最高統帥部沒有制止第19軍的推進,那敦刻爾克早就被攻克,勝利的成果也非現在可比。假使當時我們能夠俘虜全部英國遠征軍兵力,那麼未來的戰局發展恐怕就很難預言了。很不幸,這個大好機會卻被希特勒個人的神經質糟蹋了。」

但在當時,作為軍人的古德里安只能從命。按照他的說法:

「於是我們在一眼可以望見敦刻爾克的地方停下來了。空軍進攻的同時,我們眼看著大船和小船不斷地把盟軍撤走。」


對於希特勒當時那個謎一般的「停止進攻」命令,後來的歷史學家有過很多的猜測。

第一種說法,說是希特勒當時用的作戰地圖是過期的,地圖顯示敦刻爾克附近都是沼澤地,所以命令裝甲部隊停止前進。但這種錯誤對於嚴謹的德國人,尤其是當時蓄謀已久的德國軍人而言,是很難想像的。

第二種說法是,希特勒想給英國留條活路,放他們點人回去,以便將來議和時他們能還個人情。但其實就在5月24日,希特勒給當時的B集團軍群下達的命令是「儘快完成包圍,殲滅英法聯軍。」

第三種說法,是說當時的德國空軍元帥戈林向希特勒誇下海口,說僅憑藉空軍就可以完成對困守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的包圍和消滅。但其實大家都知道,轟炸機的炸彈落在沙灘上,造成的殺傷力比落在平地上要小得多。後來事實也證明,戈林的空軍並沒有很好地完成任務。


第四種說法,就是希特勒的」賭徒心理「。按照當時德軍進展的速度和取得的成果,已經遠遠超出了希特勒的預估。在全面進攻前,希特勒曾做好思想準備:佔領法國北部,然後在和英法聯軍的長期拉鋸中,邊打邊談,再謀取利益。

而現在,半個月不到,法國就已經面臨全部崩盤,這就像一個在賭桌前的賭徒,忽然贏了一筆超出他想像的籌碼,很容易想暫時休息下,先停止投注,觀察一下。

而且雖然」作戰地圖「的說法不可考,但當時隨著德軍裝甲部隊的深入,確實面臨著法國境內河道縱橫的各種地形,出於裝甲部隊突進太快太久——可能也是當時大多數人初次接觸裝甲作戰的緣故——會有損耗乃至有傷亡的考慮,希特勒決定讓古德里安的部隊先休息調整,以便接下來投入到在法國的其他戰鬥中去。

這一休息,就是整整兩天。

除了希特勒本人,我們確實無法知道他當時的真正意圖,但無論如何,蜷縮在敦刻爾克沙灘上的數十萬英法聯軍,獲得了最寶貴的兩天時間。


5
1940年5月26日晚上6點57分,代號「發電機行動」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正式拉開序幕。

被全殲還是安全撤退?一場爭分奪秒的生死大逃亡隨即展開。

在執行」發電機行動「信號發出去兩小時後,第一艘英國船隻「莫娜小島號」開往敦刻爾克,並在當晚載著1312名名英國士兵返航,他們都是後勤部隊。

與此同時,法國的第一兵團在敦刻爾克的周邊迅速進入陣地,開始與拚死進攻的德軍陷入血戰——他們每多堅持一秒鐘,在海灘上的弟兄們就能多一絲的生存希望。

5月27日,德國空軍出動了。


那一天,德國空軍第二和第三航空隊傾巢而出,對敦刻爾克港區和海灘進行了猛烈轟炸,總共投下1.5萬枚高爆炸彈和3萬枚燃燒彈,敦刻爾克市區幾乎被夷為平地。

與此同時,在海峽對岸,英國皇家空軍也派出了除了保衛本土之外的所有戰鬥機升空迎敵——他們每多擊落一架敵機,就能給地面上的兄弟部隊多一份保障。

這一天,英國海軍抽調了1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和其他大小26艘艦艇前來運人,但由於缺乏小型船舶,無法迅速將人員從海灘接到停在近海的大型船隻,這一天只撤出了7669人。

當天晚上,古德里安得到了德軍最高統帥部的指示:恢復進攻!讓盟軍最膽戰心驚的德軍裝甲部隊的發動機,又重新開始咆哮!

(敦刻爾克海灘上,等待撤退的英法聯軍)

5月28日,第二天。

在前一天感到丟臉的德國空軍元帥戈林,不顧敦刻爾克地區大霧瀰漫的天氣,命令兩個轟炸機大隊強行起飛,但最終因為能見度實在太低,飛機帶彈飛回。

但德國的陸軍,卻從已經崩潰的比利時軍隊防線撲了過來(比利時堅持了19天宣告投降,也屬不易),敦刻爾克的防線眼看就要被突破。關鍵時刻,英軍第三師乘坐600輛偽裝過的軍用卡車,關閉大燈後急行軍60公里,在28日凌晨趕到德軍前面築起了防禦陣地,擋住了德軍的進攻。

當時這個師的師長,名字叫蒙哥馬利。

(蒙哥馬利在此戰中脫穎而出,成長為二戰一代名將)

但最關鍵的,還是敦刻爾克沙灘上的撤離行動。

在這個危在旦夕的時刻,英國人開始進行全國廣播:全英國只要擁有船隻的人們,都請前往敦刻爾克!幫助在那裡的英國海軍一起運送聯軍的士兵!

沒有猶豫,沒有遲疑,全英國的駁船、拖船、貨船、漁船、汽艇乃至私人遊艇都被動員了起來,在英國民眾的操控下,冒著漫天的炮火出海了!據統計,前後一共有693艘英國船隻和168艘法國船隻參與了「敦刻爾克大撤退」。

這一天,從敦刻爾克的沙灘上撤走了17804人,比第一天多了整整1萬人。


5月29日,第三天。

德國空軍再度出動。這一次他們對盟軍的運輸船隻造成了巨大打擊,擊沉了三艘巡洋艦和包括5艘大型渡輪在內的21艘船隻,重創英國海軍7艘驅逐艦。

但也正是在這一天,撤離越來越熟練的英法聯軍,一共撤走了47310人,創造了一個紀錄。

5月30日,第四天。

敦刻爾克地區的天氣變得非常惡劣,大霧瀰漫。但這對盟軍卻是個好消息——德國空軍又無法出動了。而且,這一天被後人稱為是「神奇的一天」,因為原本應該風高浪急的英吉利海峽,忽然風平浪靜,海面像鏡子一般平靜。

英國人傾盡全力,連內河船隻都開出了海。

這一天,敦刻爾克撤走了53822名官兵,打破了前一天的紀錄。

五天過去了,在德國空軍和陸軍的壓迫下,敦刻爾克已經撤走了大約13萬部隊,已經是個了不起的奇蹟了。

但還有20多萬人被壓制在沙灘上。

難道要捨棄他們?


6
5月31日,第五天。

丘吉爾又一次飛到了巴黎。

丘吉爾帶來了盟軍撤離敦刻爾克的最新數字:16.5萬人。但他並不是來報喜的,因為他必須面對法軍新任總司令魏剛的質問:

「在這些撤離的人中,有多少法國士兵?」

丘吉爾實事求是回答:

「1.5萬人」

法國總理雷諾在旁邊總結了一下:

「22萬英國士兵中,有15萬已經撤離了,而法國士兵只被撤走了1.5萬人。」

在後人看來,敦刻爾克大撤退無疑是英法兩國齊心協力的成果,但回到當時,兩個國家從領導人到士兵,並不是沒有發生過摩擦。

在「發電機行動」制訂之時,當時決定英法兩軍是可以共同使用船隻的。但英國當時的遠征軍總司令戈特卻沒有得到通知,所以,他下令部下不準法國人登上英國人的船隻。


在敦刻爾克的港口和海灘上,英國士兵築起了路障,只准英國人通過,不準法國人通過。狂怒之下,一些法國的炮兵甚至準備用大炮對準英國的艦船開火。

這也是5月31日丘吉爾再次飛到巴黎的原因。

作為對之前的補償,丘吉爾告訴法國總理和總司令,5月31日這天被定為「法國日」,原先英國軍人優先的規定將顛倒,法國部隊將比英國部隊優先撤退,至於斷後的任務,由英國的三個師來完成。

這一天,英國遠征軍司令戈特被召回了國,第一軍軍長亞歷山大接任,他是騎著一輛自行車到敦刻爾克海灘接過指揮權的。

也是在這一天,英法聯軍從敦刻爾克海灘又撤走了68014人,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法國人。

6月1日,第六天。

這一天,敦刻爾克地區的天空晴朗,而這對英法聯軍而言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德國空軍傾巢出動。

海峽對岸,英國皇家空軍也把自己所有的存貨都拿了出來,從噴火式戰鬥機到颶風式戰鬥機,從無畏式戰鬥機到哈德遜轟炸機、魚雷攻擊機,甚至連偵察機都飛上了天空,想盡一切辦法阻截德國飛機。


但當時的德國空軍確實戰鬥素質很高,他們的戰鬥機將英國的戰鬥機牢牢纏住,而轟炸機則開始狂轟濫炸。那一天,英國海軍被炸沉31艘艦船,其中包括4艘滿載官兵的驅逐艦,另外11艘艦船被重創。

在漫天的炮火中,新上任的遠征軍司令亞歷山大在海灘上放了張帆布椅,安靜地坐在上面看著部隊撤離,或者啃著蘋果,在海灘散步。在他的感染下,有的軍官開始在海灘上颳起了鬍子,而有的士兵甚至開始垂釣。

這一天,有64429人撤離。

6月2日,第七天。

英國皇家空軍扛不動了,他們無力再派出飛機為撤退保駕護航了。為此,英法聯軍在白天停止撤離行動,改為夜間撤離。

入夜,英國「馬爾科姆」號驅逐艦派出水手吹起了蘇格蘭特有的風笛,召集失散和掉隊的士兵,帶上驅逐艦。

這天晚上,撤出26256人。

6月3日,第八天。

晚上,亞歷山大司令官目送最後一批英軍撤離,隨後和自己的參謀一起登上了艦船。在他們之前撤走的,有26175人,其中大部分是法軍。

6月4日,第九天。

最後時刻的爭分奪秒。

上午9點40分,德國第十八集團軍的裝甲部隊終於衝破了法軍的最後防線,沖入了敦刻爾克市區。在海灘上,有26175名法軍在最後關頭被運走了。

但是,負責最後守衛的法國第一兵團大約4萬名法軍,他們失去了逃離的機會,在血戰之後,全部被俘。

敦刻爾克陷落。

下午2點23分,「發電機行動」宣告結束。

(敦刻爾克的沙灘)

7
這是一場歷時九天的大撤退。

在這場撤退中,英法聯軍有超過4萬人被俘虜,還有2.8萬人陣亡(德軍大約陣亡1萬人),這其中包括隨著被德軍擊沉的艦船而一起葬身大海的人——有一艘豪華游輪被炸彈投中,滿載3500名官兵沉入大海。

在撤退中,共有226艘英國艦船和17艘法國艦船被德軍擊沉。

九天時間裡,英國皇家空軍共出動2739架次的戰鬥機進行空中掩護,損失飛機106架。

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英法聯軍一共丟棄了1200門大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6.3萬輛汽車,7.5萬輛摩托車,700輛坦克,2.1萬挺機槍和50萬噸軍需物資。

(敦刻爾克沙灘上被焚毀的卡車)

但是。

在這九天里,共有33萬8226人撤回了英國,其中,英軍約21.5萬人,法軍約9萬人,比利時軍約3.3萬人。

這近34萬人,是最寶貴的財富,是歐洲大陸留下的最後的反抗的火種,他們日後都成了反法西斯戰場上的中堅力量。

四年之後,在法國的諾曼底,很多當初乘船而去的士兵,高唱戰歌,踏浪而歸。


後記

時至今日再回過頭來看,「敦刻爾克大撤退」依舊是一個奇蹟。

有很多人,總結過很多原因。比如希特勒的指揮失誤,比如那幾天老天意外地幫忙,比如德國人過分迷信空軍的力量,等等等等。

所有的這些因素,都是促成「敦刻爾克大撤退」產生奇蹟的原因,但所有的這些因素背後,還有一個關鍵的原因。

敦刻爾克撤退結束後,丘吉爾在英國下議院發表了演講:

「……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戰,我們將具有愈來愈大的信心和愈來愈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任何代價保衛我們的島嶼。

我們將在海灘上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登陸地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決不投降。

……繼續戰鬥,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的時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來拯救和解放這箇舊世界。……」

所有奇蹟的產生,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背後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你必須要有一個「堅持到底」的信念。

這種信念,支撐著英法聯軍從敦刻爾克撤到英國,又從諾曼底反攻回法國;支撐著蘇聯軍人從莫斯科到斯大林格勒,最後再打到柏林;支撐著美軍從珍珠港到中途島,再到硫磺島和沖繩島;支撐著中國軍人從東北到上海,從南京到重慶,最後實現那句話:「中國總是有辦法的」。

就像丘吉爾的那句名言:

「永遠,永遠,永遠不要投降。」


1939年9月1日,德國襲擊波蘭,英法向德國宣戰。但是英法還寄希望於德國會向東攻擊蘇聯,雖然宣戰了但英法並沒有與德國真正開戰。靜坐戰中的英法聯軍還天真地認為,德國會複製一戰的施里芬計劃(德國參謀部一開始確實是這樣計劃的),經由比利時、荷蘭從正面進攻法國,因此把聯軍主力部隊集中在了法國比利時邊境,此外德法邊境的馬其諾防線固若金湯,德國人沒有能力正面突破馬其諾防線。

下圖 一戰的施里芬計劃

但是德國的一名軍官,時任A集團軍參謀長埃里希·馮·曼施坦因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

下圖 曼施坦因計劃

就是把德軍進攻的主要矛頭從右翼轉回中央,因為這是最出人意料的地方。以強大的裝甲部隊,經過比利時南部和盧森堡,直抵色當,對具有戰略決定性的突破口---阿登森林實施主要突擊(二戰後期德國人又是在這對西線盟軍發動反擊的),突破該區內的馬其諾延長防線,直插大西洋海岸而將法國一分為二。這是攻其不備、出奇制勝攻入法國的一條捷徑,可切斷南北盟軍之間的聯繫,分割合圍英法聯軍,迅速滅亡法國。

曼施坦因的計劃在獲得古德里安的確認有能力實施後,獲得了希特勒的支持。1940年2月24日,在希特勒的壓力下德軍最高統帥部正式採納了曼施坦因的建議,經過修改後的作戰計劃規定,德軍主力將翻越阿登山區,攻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北部,然後再從西、北兩方向進攻巴黎。在法國精心構築的馬奇諾防線正面德軍,則組織佯攻,牽制當面之敵,等到主力攻佔巴黎,並推進至該防線側後時,再發起進攻,與主力前後夾擊,聚殲當面法軍。 這就是的「曼施坦因計劃」。

下圖 曼施坦因

1940年5月10日,德國正式向法國比利時發起進攻,負責助攻的B集團軍群突擊了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致使集結在法國北部的英法主力立即越過法比邊境火速增援。B集團軍群吸引了英法主力時,勒布的C集團軍群也擺開架勢,開始對馬奇諾防線進行的佯攻。至此英法聯軍正式落入了德國人的圈套。

5月10日凌晨,德軍擔任中路主攻的龍德施泰特的A集團軍群向盧森堡和比利時的阿登山區實施主要突擊。僅30萬人口的小國盧森堡當天不戰而降。給A集團軍群打頭陣的是保羅·路德維希·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將軍指揮的裝甲兵團,該兵團下轄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赫爾曼·霍特的第15裝甲軍和喬爾格-漢斯·萊因哈特的第41裝甲軍。其中以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戰鬥力最強,它作為克萊斯特裝甲兵團的主力和先鋒部隊編有3個裝甲師。而第15和第41裝甲軍僅各轄2個裝甲師。

下圖 古德里安

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輕易突破比軍的鬆散抵抗,只用了兩天時間便穿越阿登山脈110公里長的峽谷深入法境。5月12日下午,古德里安的3個裝甲師已經到達馬斯河北岸,並攻下了色當。5月13日下午4時,德軍開始強渡馬斯河。下午5時30分,德軍終於在馬斯河南岸上獲得了一個立足點,接著德軍工兵立即開始架設浮橋。到了下午8時,古德里屬下的第1裝甲師已經穿透法軍陣地,突入相當縱深。第2裝甲師和第10裝甲師也在午夜全部渡過了馬斯河。同一天,霍特的15裝甲軍屬下的隆美爾的第7裝甲師也在西面40英里遠的南特附近渡過了馬斯河。

至此,通往巴黎和英吉利海峽的道路敞開完全,在比利時境內作戰的英法部隊面臨被包抄的危險,駐守馬其諾防線的法國軍隊也將腹背受敵,英法這才發現上當了。

德國裝甲部隊長驅直入,一路上只遭遇了輕微抵抗。5月16日,古德里安督促手下的3個裝甲師向西轉進,目標是直抵英吉利海峽東岸的敦刻爾克地區。A集團軍群構成的從色當到法國西海岸的進攻線,已經切斷了法軍從北部南逃的退路。而北面B集團軍群已攻佔了荷蘭及比利時東部,70萬的英法聯軍主力的左翼實際上已處在德軍的深遠包圍之中。眼下對方得以逃脫的唯一希望就在包括敦刻爾克在內的法國北部的幾個海港了。因此,古德里安一定要迅速佔領這幾個海港,以徹底切斷對方的海上退路。

5月20日,古德里安掃過亞眠,在阿貝維爾附近抵達英吉利海峽。5月23日上午至24日,古德里的安裝甲部隊先後佔領了布洛涅和加來。24日下午,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已到達格拉夫林,離敦刻爾克還有10英里了,而在其右翼的萊因哈特的第41裝甲軍,也已到達艾爾—聖奧梅爾—格拉夫林運河一線。敦刻爾克地區的英法聯軍已經完全處在了德國軍隊的包圍圈之內。

但就在這個時候,希特勒下令這兩個裝甲軍停止了前進,英國人也借著這個機會進行了發電機計劃。


除去前面英法合夥賣波蘭,法國戰役大致是這個樣子:德國在召喚師峽谷紅色方,英法在藍色方,英國負責打野,法國打其他位置;雙方只有法國下路有塔,法國二人組就在下路等德國推塔,同時認為中路有天然地形阻擋(假裝有個皇子大招在),且判斷德國要進攻方向為上路,中單去上支援上路,英國的打野也在上路附近晃悠。結果德國下路留了一個ad假裝進攻,上路調輔助幫助上單假裝進攻,中單帶著打野越過皇子大招直接繞後,拿掉了藍粑粑(截斷了上路三人後勤補給線),英國打野一看我們被包圍狀態還不好,自己跑到上路二塔廢墟處叫了條船跑了(電影就講了這個事),法國中上被四人包圍殺掉,隨後中野輔轉下,拿掉紅爸爸(馬奇諾防線大軍後路),包圍法國二人組殺掉,然後法國投降。


英法在一戰後無力承擔又一場世界大戰,然而他們卻在戰後條約里各種羞辱德國人,這時小鬍子出現了,爆了一大波兵,英法一看有點虛,就拱火德國去打東面,各種退讓。然後德國一開始還像計劃中先乾死了波蘭,但沒想到德國和蘇聯簽了條約,轉手對著低地三國和法國一通輸出。原本英法想通過在比利時防守再配合上馬奇諾防線還原一戰,然而曼施坦因帶著裝甲師從接縫的阿登山區殺出,一記穿雲箭打的英法生活不能自理,駐紮在比利時的英法比三國部隊甚至就往哪逃跑都不能統一意見,結果就被德軍包了個圓,盟軍只能各種往港口收縮,也就是敦刻爾克小城。電影講述的就是那些殘兵敗將在敦刻爾克等待大洋彼岸的英國人開船把他們帶去不列顛以及其他參與了這場大逃亡的人的故事


元首:干爆你們這堆弱雞!

法國:卧槽打不過快跑!

英國:果斷賣隊友,看我多麼機智!


我覺得這位歷史發明家說的很好。


我覺得這種問題你完全可以自行百度搜狗或者360啊,敦刻爾克大撤退是講到二戰史必定會提起的大事件,所以你只要隨便一搜都是大量整理的相當完整或者簡明扼要的答案,就看你想要看哪種了,實在不知道看哪個的話就看第一條百度辭彙的名詞解釋。說這些不是出於戾氣,是真心話啊!!


是這樣的,說白了就是英國人和法國人和德國人打仗,然後德國人又強又狡猾,英法聯軍菜得一批,沒怎麼打就趴下了,從敦刻爾克這逃命到英國


歷史上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觀影準備

強烈建議去讀一讀這個,最全面的解釋


敦刻爾克大撤退,軍方代號發電機計劃,此行動發生於1940年,具體時間是1940年五月二十六號到六月四號,那麼英法聯軍為什麼要搞發電機計劃,歷史背景是什麼?,不要急,請聽我娓娓道來,1940年,德軍閃電法國,德軍出動了A,B兩個集團軍群,A集團軍從比利時登陸,從比利時,繞到法國巴黎一帶,A集團軍,從比利時入侵,法國高層是早就料到的,因為一戰時候,德軍出現了施里芬計劃,施里芬計劃是為了入侵法國的,這個扯遠了,我接著說,B集團軍從阿登森林入侵法國,繞過了馬其諾防線,直搗法國腹地,最後兩個集團軍合圍,英國方面為了大局考慮,單方面撤回在法作戰的英軍,這是一開始的敦刻爾克大撤退,那麼後來撤退到英國的法國人,比利時人,又是怎麼回事呢?丘吉爾一開始的時候只打算撤回3.5萬英軍,但是後來戴高樂建立自由法國臨時政府,和英國交涉,還有一些戰爭因素,最後把法國人也一起帶走了一部分,賣了他們的比利時軍隊中,也帶走了一部分,最後敦刻爾克大撤退一共撤回英國33.5萬人,發電機計劃也就結束了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軍借口德波邊境的德軍士兵被波蘭邊防士兵打死(實際上是黨衛軍找了幾個被槍斃的死刑犯偽裝成德軍士兵),向波蘭發起全面進攻。作為波蘭盟友的英法等國家向德國發動最後通牒,但並未收到回復。二戰歐洲戰場正式開始。
德軍運用閃擊戰等新式戰術,僅用28天就佔領了波蘭西部,蘇軍也根據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秘約佔領了波蘭東部。
這時候英國組建遠征軍進入法國本土組成英法聯軍,由法國元帥甘末林指揮。英法妄想憑藉堅固的馬奇諾防線阻擋德軍,讓希特勒跟斯大林進行爭鬥,最後坐收漁翁之利,所以在德軍進攻波蘭和北歐三國時並未在德法邊境發起大規模進攻。史稱靜坐戰爭。
半年多後的1940年6月10號,德軍發起法國戰役,向西線的英法聯軍發起大規模進攻。德軍由ABC三個集團軍群組成進攻部隊。B集團軍群首先向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發動進攻,吸引集結在法國北部的英法聯軍主力北上;A集團軍群將在其後越過阿登地區,攻佔法國北部重鎮色當,再以裝甲部隊為先導沿法比邊境線進攻,切斷英法聯軍主力退路,並與B集團軍群圍殲英法聯軍主力;C集團軍群將在德法邊境和馬奇諾防線發起進攻,吸引法軍主力,阻其北上增援。
作戰進行的異常順利。英法聯軍總指揮甘末林未預料到德軍的主要突擊方向,並過早的把手上所有預備隊押上。在得知德軍戰略目的後,又未能組織有效反擊,導致聯軍主力被牢牢困在法比邊境北部地區,聯軍主力正面三面被圍,後面靠海,形勢極端危險。
敦刻爾克大撤退就是在這時候發生的。片中英軍士兵要把法軍士兵拋下海的原因也正是於此。
英國法國在7天內組織了大量船舶運送部隊,很多英國老百姓也自發駕船前往海峽對岸運輸軍隊。同時法軍和英國皇家空軍的拚死抵抗,保障了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成功,同時也為後來北非戰場和反攻歐洲大陸保存了有生力量。
此戰,英法聯軍主力丟棄了所有重裝備,倉皇撤往英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軍隊全軍覆沒。德軍隨後發起法國戰役第二階段,三個集團軍群以法國巴黎為目標進行向心突擊,佔領巴黎後法國投降。西歐大陸全部淪陷。


背景是1940年的法國戰役
德國方面,剛剛吞併波蘭,驗證了先進的閃電戰理論。東線與蘇聯的條約確保了無後顧之憂,可以把大部分兵力壓到西線,決定實行施里芬計劃的翻版。
法國方面,坐守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極大解放了邊防兵力,並限定了德軍的進攻方向(事實上,隨著法國邊境防禦體系的不斷完善,德國早已打消重演普法戰爭的念頭)。毫無疑問,這一戰將是一戰的重演。於是幾十萬大軍壓到低地國家,準備將西線所有參戰國士兵投入絞肉機

施里芬計劃
但是此時一個軍官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計劃,這個計劃要求用兩個集團軍分別佯攻低地國家與馬奇諾防線,隨後空軍摧毀法軍的交通線,同時由一支強大的裝甲部隊從阿登地區發動突擊,將幾十萬聯軍合圍

揮鐮計劃,提出此計劃的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曼施坦因
儘管這個大膽的計劃計劃仍存在許多漏洞,但是由於法軍指揮官對於阿登地方的過於輕視(認為此方向的敵軍可以輕易殲滅),德軍對裝甲力量的嫻熟利用(英法的坦克更好更多,但大多成為步兵的支援武器,沒有集中使用)
和更好的空地配合,情報失誤(輕易放棄本可阻滯的防線),以及自始至終沒有組織起像樣的大規模反擊(當時德軍側翼有倒懸之急)
這場戰役最終以英法的慘敗收場

很快,聯軍就被包了個餃子,就在敦刻爾克
為了保存有生力量,英國動用了所有力量救人,也就是電影的背景
無數的法軍士兵倒在了掩護英軍撤退的陣地上。同時因忌憚法國子虛烏有的反擊力量,希特勒和總參謀部一票人第n次下令停止前進,給了英軍以撤退的機會,而法軍只好死戰到底 法國戰役的最後階段,隆美爾等人撲向各個港口堵截逃跑的英軍;古德里安等人迂迴包抄馬奇諾防線。此時的法軍精銳基本在比利時被消耗殆盡,敗局已定。
開戰不足兩月,強大的聯軍就這樣潰敗,曾經一霸淪為傀儡,實在令人瞠目結舌。法國高層將領的墨守成規給他們自己和盟友一個慘痛的教訓


德國三軍不合,戈林(德國空軍司令)向希特勒邀功希望讓空軍部隊解決英法聯軍。遂希特勒下令陸軍停止行進,導致延誤戰機,給盟軍喘息之機。說到底算是英國中了一個足以逆轉形勢的大彩票


百度就能知道的事,謝謝


一戰英國貴族死太多了,大量年輕的社會精英都填了壕溝。社會政治權利向平民過度。戰爭不再是國王公爵們的事啦。四十萬年輕人如果回不來,丘吉爾在國內政治壓力下就是英國的李鴻章啦。


請自行百度敦刻爾克大撤退及黃色方案


就算以前上學沒好好聽
就算以前好好聽現在忘了
還有百度搜狗360超生游擊隊可以告訴你啊
一句話就是二戰前期歐洲大陸一大堆人被德國打得不行了冒著炮火橫穿英吉利海峽到英國的故事


就是一群潰兵狼狽不堪被英國人從大陸接回海島的故事。具體見其他回答,我記得這個在初高中歷史課本有講。少玩手機多讀書。


告訴你,他們說的都是假,只有我說的才是真的!!!

切記!

殭屍病毒是俗稱,正式名稱為:宿主意識支配病毒(Host Consciousness Dominating virus,HCDV),一般也形象的寫作zombie virus,我國軍隊沿用此名稱,代號為ZV。此病毒屬於逆轉性病毒,可以將自己的RNA編寫為DNA並永久插入宿主基因組序列,更改中樞神經元特異性表達,可以改變神經網路結構(remodel of CNS network),主要影響皮層(cortex)向海馬(hippocampus)和紋狀體(striatum)的投射,因此會改變宿主的意識,使其傾向於某種指令行為。

這種病毒的特性令人叫絕,在其RNA編碼段有一段可改變性指令序列

(Editable coding squence,ECS),可以藉此影響宿主行為,例如原生代ZV,可以影響宿主基本行動(趕屍);初代ZV,可以影響宿主攝食行為(咬人)。當然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我們對病毒原理的了解,可以控制更多的高級行為,比如仇恨和順從,這就是ZV的真正戰略價值了。

殭屍病毒最早源於中國西域(現羅布泊一帶)。東漢夜郎人士湘單程起義失敗,遠遁西域,從樓蘭人那裡學會控制原生代ZV的方法,之後匿名轉回湘西,開創趕屍一派。但因為ZV最終導致樓蘭覆滅,趕屍派投鼠忌器,不敢輕舉妄動。至八王之亂時,趕屍派藉機傳播ZV病毒,導致西晉戰力下降,最終五胡亂華。經過五胡亂華之後,原生代ZV病毒毒性下降,基本已無作用。但中國人時常會在噩夢中預演病毒爆發時的情形,成為原生代ZV病毒殘存的毒性。現代的趕屍派必須將自己的精血意志強加於病毒之上,才能勉強控制趕屍。

宋楊幺失敗後,部將劉六攜帶趕屍派最後一批死忠者並原生代ZV渡海。輾轉來到海地,成立巫毒教,原生代ZV夾雜雨林病毒,產生變異,巫毒教成功將其變異控制住,但因外國人對此無免疫能力,故將此秘而不宣。

PJM(1925年~1980年),原名PJM,廣東番禺人。1947年在北京農學大學任助教,生化學家。1949年後,進中國51區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當研究員。1979年為研究ZV,兼任中國51區科學院新疆分院院長。

大家可以看到,PJM在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當過研究員,所以這段經歷強烈說明他去新疆的真實目的,他本人就在研究ZV,而新疆早已發現類似殭屍病毒的東西。事實是他並沒有死,中國51區科學院為了保護他,改造身份了!

殭屍病毒國外大事記

殭屍病毒(zombie-virus)Z-Virus研究進程(資料來源於ICS,International central information):

15世紀,哥倫布達到海地,命名為艾斯盆紐拉島,同時發現當地人操縱死屍的現象,但未知其奧秘;

16世紀,法國人殖民海地,也注意到了當地邪術,但是由於當時科技不發達,於是教會介入,以期對抗邪惡力量,由於科技並未昌明,此後的100多年人們都活在宗教的迷信當中;

1882年,在普法戰爭失敗後,法國大力發展新式武器研究,力圖奪回歐陸霸權。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在巨額軍事特許資金的支持下終於發現殭屍病毒是海地死屍操縱術的背後原因,並藉此成果獲得法蘭西院士頭銜(當然順便也有民用成果誕生),並且建立後來世界著名的巴斯德所繼續研究此種病毒;1914年1月,法國軍用殭屍病毒初步研製成功,17歲的塞爾維亞軍人普林西普作為試驗品進行了測試,由於病毒侵染技術不完善,實驗初期沒有任何錶型,被宣布失敗並遣散會原部隊;同年6月28日,在5個月增值後,病毒已經侵染了普林西普大部分皮層(cortex)和紋狀體(striatum)部位,情緒成暴力攻擊性,並伴隨有輕微癲癇發作,被斐迪南大公的車架驚動後,嗜血性爆發,王儲兩人斃命,奧國方面獲得普林西普屍體,解剖後發現殭屍病毒;其軍方很快發現了這種病毒的應用價值,由此奧兄帝國出兵塞爾維亞,一戰爆發;

1918年,一戰耗費太多資源,所以殭屍病毒研究反倒處於滯後狀態,各國認為得不償失,於是停戰。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德國獲得病毒分離樣本,所以暗自積蓄力量,意圖東山再起;

1939年,德國殭屍病毒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並成功的運用初代殭屍病毒ZV感染部分軍人,產生嗜血輕生的殭屍士兵。於是在二戰初期節節勝利。

………………………………

所以,敦刻爾克的歷史背景就是:

德軍意外的發現,殭屍病毒在法國和英國軍隊的感染中產生了變異。為了關注這個病毒的變異影響,德軍停止了前進的腳步。同時,為了及時得到變異殭屍病毒的樣本,以利於取得最後作戰的勝利,盟軍急需要將已經感染病毒的四十萬大軍運送回國進行實驗,所以製造了敦刻爾克大撤退。而德軍在畏懼病毒威力的同時,眼睜睜看著他們離去。

結果,整個二戰過去了,這批所謂「保存了有生力量」的軍隊,事實上並沒有在撤退之後立即投入戰爭。等到盟軍部隊徹底研究透後,才陸續投入戰場。在研究期間,敦刻爾克的英軍指揮官,去了緬甸,把變異的病毒傳染給中國遠征軍,然後有計劃地讓遠征軍穿行野人山。當然,這是另一個故事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人覺得敦刻爾克不好看?
如果火燒赤壁讓諾蘭拍,會怎麼寫劇本?
如何評價豆瓣電影給諾蘭的《敦刻爾克》評分8.7分?
電影《敦刻爾克》中的台詞「home」該不該翻譯成「祖國」?

TAG:世界歷史 | 美國歷史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敦刻爾克戰役 | 敦刻爾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