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學生,如何高效學習?


背誦考試大綱。

學習圍繞考試,考試圍繞考綱。要高效,就要知道我們學的東西,做的題,在考綱上的位置。

測一下自己,拿出筆,畫張表,三列,

第一列,這門課能記起來的考綱。
第二列,每條考綱下,對應的考點。
第三列,每個考點下,對應的幾類經典題型。

這張表,就是你當前的學習狀態,列的越全,越准,考試成績就越好。

這張表,是你的學習目標。把缺的地方補全,生的地方做熟練,就是努力的方向。

這張表,是衡量題目的標準。刷艱深冷僻的題目來尋找安全感,也是一種低效。一道題目,在表內對不上號,或過於另類,則不重要。

這張表,是考試時的定心丸。即使沒能掌握所有考點,考試時遇到難題,也可以快速決定是硬扣,還是跳過,不影響進度。遇到超綱的題目,也不影響心情。

總之,我們花的時間,應當反映在這張表上。

那些成績好的同學,往往可以隨口說出題目的考點,和對應的幾種題型。他們心裡,其實已經有這張表了。


前幾天知友飛雪,盧汐玥在值乎問我怎麼高效學習,因為這個問題一兩分鐘說不清楚,答應她們專門寫個答案,因為今年帶高三忙成狗,開學不到一個月瘦了二斤,所以今天才寫完。本文適合高考目標為普通211大學的高中生閱讀,因為我帶的學生目標就是這。學霸就不用看了。

前兩天知乎有一個問題很火爆,有哪些花錢還沒有尊嚴的事?有一個回答是考駕照,結果獲得了很多贊。

其實,我還知道一件事,花的錢更多,更沒尊嚴,體驗過的人更多,那就是學渣上學,其中滋味只有當過學渣才深有體會。

不幸,我曾經也做過學渣。

那應該是十八年前的事了,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原來都過去十八年了,更可怕的是十八年前的痛苦遭遇我依然歷歷在目。

那時我剛小學畢業,覺得小學畢業了,牛逼的不得了,那感覺就如同三四歲的小孩覺得自己已經不是一兩歲的小屁孩了,更重要的是我從農村到城裡上學了,在那個年代農村小學只教語文和數學,一想到開學要學英語了我還有點興奮,畢竟是新奇的玩意,沒想到就是這新奇的玩意足足讓我痛苦了兩年。

第一節英語課,一切都是新的,包括英語老師,我清楚記得我們的英語老師是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他意氣風發,躊躇滿志。

一上課他就問,同學們,英語的二十六個字母你們都會嗎?

會!所有的同學異口同聲地喊,那聲音不僅震得我耳朵疼,更震得我心顫,我只會前四個,因為平時做的選擇題只有四個答案,所以我只會ABCD。

青春期的虛榮心和羞恥心讓我小心翼翼地把這件事隱藏了起來。

好在英語老師根本沒有發現,於是他很滿意地說,那就好,那我們就不學字母了,直接從單詞開始。

你看我的英語學習直接從單詞開始了,沒有學字母,沒有學音標。

所以,在接下來的半學期的英語課我都在雲里霧裡度過了,直到後來期中考試我英語只考了四十多分,而且我們班考了全年級倒數第一。

於是英語老師每天放學把我們留下背單詞,背不會不讓回家,而且我每天在手背上寫幾個不會的單詞,沒事就背,經過我們共同的努力,終於在期末考試的時候我們又考了全年級倒數第一,我也依然考了四十多。

我依然記得他給我們上的最後一節課,那天,他非常憤怒,站在講台上血脈噴張,怒髮衝冠,甚至到了口不擇言的地步,有一句話我記得非常清楚:你們是不是腦子裡都是屎,都是大糞!

為什麼記得這麼清楚呢?因為他剛罵完這句話,一隻蒼蠅就飛到了他嘴裡。

後來,他一氣之下辭了職,做了一個計程車司機。

後來,我還做了一年學渣,直到初三時遇到了一位非常非常有辦法的英語老師才把英語趕上了,加上其他科目還不錯,所以考上了重點高中,後來又考上了陝師大,雖然不算牛,但總算是算不上學渣了,後來又做了老師,雖然沒名沒利,但受學生歡迎,而且成績也不錯,因為曾經做過學渣,深知學渣的痛苦,所以今天就來說說該怎麼有效學習,對,就是有效學習,我總是給學生說,學習不是談戀愛,要的是效果,很多學生學習看著很努力,但是沒成果,這毫無意義。這聽著很殘酷,但事實如此,高考拿分數說話,不看態度。

那怎麼學習算有效學習呢?

首先,緊抓教材,夯實基礎,建立知識體系。

這句話想必所有老師都說過,但可惜大部分學渣往往不以為然,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會犯眼高手低的錯誤,覺得教材特簡單,隨便學學就好了,反而把大量精力放在難題上。事實上高考題所有題都不會脫離課本,而且基本上超過六成都是基礎題,只要你把這六成的基礎題弄會了,在中國大部分地方考個二本就沒問題了,像陝西今年的理工一本分數線是470,二本線是423。在這個基礎上再多學一點上一本線就沒問題了,上了一本線再突擊突擊難題,就可以衝擊名校了。否則,你連二本線都沒上,學那些選超出自己能力的題收效甚微。

其實不僅學生會犯這種錯誤,老師也會犯,你看我的第一個英語老師就犯了了,連字母,音標都沒教,從單詞開始學英語,後來不是開計程車去了嘛,而且我發現我現在的很多同事還在做這種事,基礎知識點一帶而過,給學生講一些很難的題,自己累個半死,學生掌握不了,關鍵考試還可能不考,你說性價比如何?沒錯,我一直給學生強調學習也要講性價比。

說到這裡,很多人都說課本知識那麼多,記不下來啊?

這裡就引出了更重要的一點,學習過程中要抓住重點,就以高中生物為例,高中生物有三本必修,兩本選修,像我們學校就選修一冊,所有就是四本書,但是把這四本書的考點羅列出來並不多,你看這就是我給學生總結的高考考點。只要把這些內容掌握了,像生物考了85以上就沒有太大的問題。
你看經過總結,整個高中階段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就這麼多。

(咳咳,字不好,大家湊合湊合,這是我做老師最大的短板。因為我的筆記不斷被學生借閱,所以看著髒兮兮的)

很多學生又會說了,我把知識點都記住了,怎麼還不會做題啊?

我也研究過這個問題,後來發現,這樣的學生你一個知識點一個知識點地問他,他能回答上來,但你讓他把相關的知識點總結一下,他就不知所云了。也就是說,他的知識點是零散的,碎片式的,沒有形成體系,有我的學生的筆記為證,這塊是呼吸作用,高考生物最難的部分,她以前我沒帶過,筆記都是自己總結的,能把筆記做成這樣說明還是挺用功的,但成績並不理想。

看到這樣的筆記我要瘋了,太瑣碎,太龐雜了,根本沒有重點,很難記憶不說,就算勉強記住了也做不了題,我給我的學生做的筆記是這樣的。

內容大大減少了,但是重點突出,條理清楚,如果你能把這個知識點如此總結出來,這個題得到大部分分值就沒問題了,而這個題是高考生物最難的題。

而且有的知識點比較難的話還可以用一些比較有趣的記憶方法,比如對學生而言有絲分裂的過程就比較難,比如還是剛才那個學生的筆記。

但我在上課過程中把這個過程總結成了口訣,這個口訣,只有四句,但把有絲分裂過程中的重要變化都說清楚了,再結合圖形,有絲分裂的題就不難了,不過這一部分和減數分裂高考考察的並不多,實在不會也不要緊。敢於取捨也是智慧。

再比如講滲透壓那塊,我直接給學生總結「質多壓高」,意思是溶質多滲透壓大,雖然簡單粗暴,但考試出現這個題沒有學生出錯,所以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否則花架子再好看,做不了題也沒用。

功夫下到這個地步,記憶這一步做得差不多了,但也只是完成了高考要求的第一步,高考簡單來說有三個層次的要求:記憶,理解,應用。對理科生來說將知識點理解應用就要在做題中實現了,我在教學過程中總結了一種方法,我稱之為「四遍做題法」,如果學生能按照這種方法嚴格訓練一個學期左右就能看到明顯的效果,我從來不要求學生做家庭作業,但已經連續十二次期中期末考試我的成績都是A。為了證明我所言不虛我就不要臉地上個獎狀,這完全是按成績評的。你看老師做得好,別人還是能看到的,雖然沒有獎金但有獎狀啊,此處泛淚花。

那這種方法具體怎麼操作呢?

來看我的PPT。每學期開始我都會要求學生這麼做,其實我在高中時就用這種方法學習英語,每天兩篇閱讀,英語成績越來越好,英語四級也是一次過。

這種做題方法不僅僅適合生物,可以說適合所有科目,這樣做完學生自己基本都掌握了,我上課講題都不用我講,讓學生一個個講,講出來的過程又加強了記憶,所以我的課堂學生輕鬆,我更輕鬆。

這樣做題還有助於提高聽課效率,說實話我覺得高中階段是很辛苦的,像我們學校從早晨七點到晚上九點半,這麼長的時間要學生全程精神集中根本不可能,我老是說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無限的學習中是非常愚蠢的,而這樣做過題之後在聽課的過程中就可以有的放矢,重點聽自己做錯的題。當然聽課還是第一位的,上課聽不明白下課幾倍的時間都弄不懂。有的學生上課不聽講,下課再努力這是絕對是本末倒置。

做到如此學習,大部分學生都能擺脫學渣的命運,其實,大部分學渣並不是智力有問題,只是各種原因導致學習方法不對。所以方法正確了,再下點功夫,考個陝師大之類的211一點問題沒有,但要上清北之類的還得有天賦,這我也沒辦法。

最後希望,每一個學渣都能逆襲,哪怕現在是高三都還不晚。

高中生有學習方面的問題可微信:chenlaoshi233


在我們的生活中,肯定有一些人在高中能夠學習非常的精尖,但是到了大學就慢慢感覺吃不消了。或者說,在大學裡面表現非常厲害,但是到了社會卻依然找不到工作。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在於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性——一種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產生的應激協同。

根據進化理論,凡是能夠在一個環境裡面成為佼佼者,那麼他肯定與這個環境擁有更多的協同作用。當環境改變,實際上就是要求以往的佼佼者產生新的適應性,如果不能滿足,還是會慢慢被環境淘汰——適應高中環境的人不一定適應大學環境,適應大學環境的人不一定適應社會環境。

同樣的,在社會,在我們的生活中,凡是能夠獲得比別人更多資源的人,也是如此——對環境更為適應。

高中的學習同樣也是講究這樣的適應性。只不過是自然環境變成了社會環境(校園),爭奪的資源從食物變成了上升機會和榮譽,自然規則變成了社會規則。其本質還沒有改變,依然保持著與達爾文主義相同的那部分——適者生存。

那麼,怎樣讓自己更為適應高中學習,成為當中的佼佼者呢?我大概說說我的經驗。

  • 1.規則適應

松鼠會在秋天的時候把栗子儲存到洞里,以應對冬天的到來,讓自己在寒冷中依然能夠生存。這是因為他們知道自然的規則——冬天很冷可能會凍死,冬天找不到食物會餓死。有的人能夠在社會中左右逢源,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對社會規則的諳熟,無論是明規則,潛規則,甚至是元規則。

懂得規則能夠讓他們更好的適應環境,獲得更多的資源。所以,我們也需要明白一些規則,才能夠讓自己的學習更為突出。

比如說,要知道這個社會的回報規則是非線性的,一分耕耘往往不會有一分收穫,當自己的努力帶不來回報的時候,那就不要在通過增加學習時間和學習強度來提升自己。而是要尋找那些限制我們的關鍵因子。

比如說,像動物一樣懂得利用環境保護自己,或者讓自己獲益。螳螂表色與綠葉的相似,讓自己能夠更好的捕食。而我們想要更好的學習,也需要利用好自己擁有的資源,當自己遇到不懂的問題,苦思無果時,多向老師和學霸提問是很有必要的。很多人課本這樣的資源都沒有好好利用就急著去買課外習題,實際上也是對資源的浪費,想當年,我高考的一道大同小異的數學題就出自課本。

規則的本質是對大眾的保護,同時也是對大眾的約束。而我們要做的是,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讓自己產生與環境的更多協同,更好的利用資源,進而讓自己與環境規則相融。

  • 2.應試適應

我們高中學習更多的目的是高考,而想要獲得更高的成績,需要我們對這種應試過程產生適應。而適應是需要時間的,這就要求我們需要足夠的訓練,去熟悉應試的模式和套路。

我們需要大量做題,即使有人強調說,舉一反三更重要,做題在於質不在量。但是我還是堅信,任何行為模式的改變都需要經過訓練,那樣至少可以減少自己的應激時間。就像考試過程中,每道題你都會做,但是考試時間有限,你做不完,實際上就是自己的反應時間比較長而導致的,而訓練的目的就在於減少這樣的反應時間。

就像很多小孩子表現都非常地「熊」,從進化的角度看,實際上他們就是在大量訓練自己的攻擊能力和逃跑速度,進而當危險來臨,他們能夠更好的保護自己。當自己長大時能夠更好的捕食和逃避天敵。

當然,我們也可以更高效大量訓練。練習題之所以分為專題訓練和模擬訓練,是因為他們兩種訓練模式都有其特點。模擬訓練能夠讓我們更為真實地接近考試,他能夠更為有效的發現自己的短板,但是因為他更為模擬,所以也較少有刻意訓練,較難產生深刻的體驗。而專題訓練能夠讓自己通過對相同的模式進行反應,進而減少自己的應激時間和反應的正確率。

所以,當自己遇到瓶頸時,需要通過模擬訓練,去發現自己的短板,然後再通過專題訓練,鞏固自己的缺口。正如考試考壞的時候,就需要分析哪裡是自己的弱項,分析後再去做專題訓練。減少需要的複習量,也減少無用的重複。

  • 3.作息適應

當我們身體不好的時候,身體就會分出更多的能量去調節自己的內環境。這樣的話,會大大降低我們的學習效率。尤其是自己的精神壓力太大的時候,自己的心思也不可能在學習上。最好的解決辦法是鍛煉和保證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和鍛煉能夠讓自己體內的生理毒素排出。而且鍛煉能夠增加自己的興奮類遞質,讓自己對信息的接受更為高效。

另外,好的身體能夠解決我們高中生活的80%的矛盾。我們對一些事物的厭惡,可能是因為生理反應導致的,尤其是女性的經期前後,攻擊性會大大增加。如果我們身體不好,那就會像喝酒一樣,削弱對信息的細節處理能力,與他人有更多的矛盾,自己也更容易沉浸在負面情緒之中。所以,每天騰出半個小時做做俯卧撐也好,等你到大學時,你也會明白有肌肉的男孩子多討人喜歡了。

  • 4.學習適應

要對學習適應,需要我們更多地去了解大腦的決策機制。實際上就是「知己知彼」中的「知己」。明白自己的大腦在什麼時候會鬆懈,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學習會高效。

比如說,從心理學實驗,我們知道過為集中的學習會讓我們產生對學習行為的抑制,進而採用讓相似的內容分散學習,提高效率。

比如說,我們明白自己看電視節目是一種被動娛樂,不能讓自己接下開的學習高效,進而明白自己可以去冥想放鬆,或者出去散步。

比如說,自己會因為周圍環境太安靜,進而產生了睡意,所以不讓自己去一個過於封閉的地方獨自學習,而是選擇一個中低等噪音的地方學習。

最重要的,要明白自己的完美主義傾向——可能會因為時差,學習看不到立刻的成果,而不斷的改變自己的學習策略,讓自己過度追求學習的方法論。最有效的克服辦法是找幾個班上的學霸,諮詢並總結後就止步,用他們的辦法去操練和實踐就夠了。

還有,能讓自己進多好學校就進多好學校。同樣的人進去不同的學校,最後的成績差別也會很大,這是因為,學校能夠讓自己的學生更快適應這樣的環境。通過嚴格控制作息讓我們產生更多的作息適應,通過教授更多的技巧,讓我們產生應試適應。通過學習方法指導,讓我們產生更多的學習適應。

所以,不要相信那句:要學習哪裡都一樣。因為這樣的故事就發生在我身邊。如果你志向遠大,不要為了幾萬獎學金而去一個普通的學校。當自己經歷過才明白,平台的作用遠大於勤奮——就像山頂的草再小也高過山腳的楊柏一般。

有收穫也順手點個贊吧,認真答題需要些鼓勵,謝謝。

還有許多學習方法,我在其他回答中有所回答,不再贅述,感興趣可以自己看看:

如何長時間高效學習? - 衛藍的回答

如何制定一份短期和長期的學習計劃? - 衛藍的回答

如何從一個空有上進心的人,變成行動上的巨人? - 衛藍的回答

——————————

不到一天飯錢,卻可飽食一生的自我提升類書籍《反本能》銷售中,解答你80%的生活疑惑。點擊購買鏈接:《反本能:如何對抗你的習以為常(衛藍)》- 噹噹圖書


題主,不請自來;我上周的回答。原文貼了過來。
請直接先看第五部分實際學習案例,再回頭看。

在這裡我希望糾正大家一些觀點,
1.我的這篇文章不是去談論學習的捷徑。學習沒有捷徑可走,如果有那麼早已經被世人所知了。你們不知道的是,我現在每天依然會高強度學習8個小時左右。所以我個人在學習中是從不去推薦什麼捷徑的,但是不妨礙我們去使用科學適合的方法學習。
2.我的方法強調的是基礎!!基礎!!基礎!!
沒有基礎,什麼都是扯淡。
3.您認為您高中時代的理解能力多強?
很多人指出,我的文章為什麼不像別人的文章一樣去讓我從這個或者那個角度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呀。你感覺高中那樣做適合嗎?你感覺你在高中8門課的重壓之下還有時間這樣玩?敢這樣玩的都是智商剩餘人事,我們不是;所以認清事實!!!很多人真正去問一個概念的各種為什麼,在生活中很常見嗎?都是大學,有足夠空閑時間了;晚上回家了,有足夠空閑時間了!!請考慮高中的實際情況好不好!?到大學你學習一個概念可以問1萬個為什麼都沒關係,時間夠呀!!諸位感覺一天12個小時學習時間可以吧,一共5門課=12/5=2.4小時。你感覺解決一個為什麼需要多久?概念的為什麼都解決了,解題的為什麼呢?每個模塊知識點之間的為什麼呢?認清現實:高中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極其有限的時間內,快速提高成績!!
為什麼現在很多老師強調學習中多去問為什麼,那是因為老師學過;已經具有完整的知識結構和框架了。他明白那兩個知識點是依靠什麼聯繫起來的,所以上課一引導學生都可以做出來。
但是下課沒老師,我們就要自己去解決這個問題了;我們就要自己尋找知識點的聯繫了,找到聯繫基礎是我們要有宏觀知識結構呀!!這個就是最困難的事情了。
4.您認為您高中時代的那些為什麼解決起來很容易?
我強調了刻意練習,你通過題目中的異同去比較一下;這個是最快速也是最省力的問題!!當你比較足夠多,就能看到共同的東西----這就是這個題目的!!這個知識的本質!!這樣你才能靈活運用!!前人的經驗,可以直接借鑒;如果能一次把一個知識點的三個題目弄明白就是三個角度了。而高手,頂尖學霸可以輕鬆去問為什麼是因為別人在之前已經經過刻意練習活天生智商問題具有那種能力了。再說,當我們問為什麼的時候是需要一定基礎的;當基礎不怎麼樣的時候卻去問為什麼。如果那個為什麼本身就是一個死胡同,進去了走出來不會浪費時間嗎?
5.為什麼衡水和毛坦廠升學率那麼高。
因為其在刻意練習的量特別大,大到已經可以讓學生一眼看出題目的異同了。如果其在思考總結方向再加強,他們每年每個學生都考上清華北大也正常!!!
但是如果我們沒有那麼高強度的刻意練習,就需要在其他方面去補充!!思考,總結;知識結構!!!

***************************************************************************************************************

****************************我叫分割線*********************************************************************

****************************************************************************************************************

@梁小良 ;指正了我關於索引的錯誤。

@視界之外 , @williamed ;指正了我關於毛坦廠和衡水的錯誤。

特別感謝上述朋友在我的文章中指正出來的不足


目錄

一:題主問題的原因分析

二:3個小問題

三:學習方法小結

四:3個小問題解答

五:實際學習案例(強烈建議,先看這一部分;再回頭開始看!!!)

六:現實生活中教育案例分析

七:文章中涉及的軟體

***************************************************************************************************************

****************************一:題主問題的原因分析****************************************************

****************************************************************************************************************

第一:為什麼有很多學生在老師講課的時候什麼都懂,很多時候是學生不懂而裝懂!!

站在老師的角度而言,因為長時間的鍛煉已經形成一種慣性邏輯;也就是說碰到問題會自然知道那樣解決。因為老師是真正的理解,在其腦海中其實早已經有了對應的知識框架,以及適用的場景並且會靈活運用了。但是站在學生角度而言,接受一個知識,他們絕大部分都是了解,了解,了解!重要的說三遍! 所以所謂的什麼都懂,其實本質上就是了解(可能是了解定義,可能是了解定義,內涵,外延;但肯定不是完全理解)而已。我個人認為,真正的懂應該是這樣的:了解→刻意練習→思考,加深理解,知道適用場合→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靈活運用→理解。
但是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刻意練習太少,課下的時候雖然刻意練習;卻很少思考,最後的結果就是根本不理解。換而言之學生在第一步都做的不錯,但是後面的步奏都沒做好;最終的結果就是不理解。

第二:但是做題卻不會做。

這個問題其實是和上面那個問題相關的,我個人感覺有兩個原因。1.因為很多學生在刻意練習之後沒有及時的反饋思考,這裡面的反饋思考包含:運用了什麼知識,為什麼用在這裡,其在這裡求出了什麼,不用行不行。很多學生做完題目一丟,OK;我搞定了,去玩了。。。這樣很明顯缺乏思考以及反饋,只有思考了,才能及時反饋在大腦裡面;進而形成思維慣性(解題思維)。
2.很多的學生在第一開始對這個知識了解的時候,也就是老師上課講解的時候就沒有嘗試搭建自己的知識結構;等到刻意練習遇到難題而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就會打亂原本零散的知識點,最終是哪些知識會比老師課堂講解的時候還亂。老師肯定是按照一定邏輯來講解的,所以第一開始的了解中肯定是有一個知識結構的;大部分學生連老師的那個結構都沒能拿過來用,更別談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了。

***************************************************************************************************************

**************************** 二:3個小問題*****************************************************************

****************************************************************************************************************

首先我需要提出一些問題,希望大家在看我這個文章的時候,記在紙上;這樣你會感覺收穫更多。

1.你還記得你和初戀的第一句話嗎?

2.你還記得你和初戀認識的那副場景嗎?

3.當你解決一個問題(無論是學習中的還是生活中的)的時候,你是不是直接就開始做?在你經歷的事情中,你自認為是詳細考慮的佔多大比例?

上面的問題先放著,下面我會解答。

****************************************************************************************************************
三:學習方法小結

① 大致了解

② 細緻卻零亂的了解

③ 系統的了解

④ 刻意練習與思考

⑤ 小框架變成大框架

****************************************************************************************************************


第一:老師的課堂講解---大致了解。

1.其實老師的課堂講解,看視頻自學也罷;問別人也罷,我們只是做到了對某個知識的了解而已。我們對於一個知識的內涵和外延等一系列其實都是不清楚的;而老師在課堂上其實已經講了,但是因為我們注意力的問題很難全部接受。所以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只是了解層次;也就是僅僅知道定義。對於少部分比較出眾的學生來說,他們可能掌握了定義,內涵,外延。當然還有更厲害的學生,掌握了定義,內涵,外延,使用場合。這就是所謂上同樣的課,但是有的學生效率高,有的效率低。這種原因我個人認為是因為我們的思維大部分時間都是出於認知吝嗇狀態,也就是說會用最簡單的方式去解析我們接受到的信息。
但是對於一個知識而言,真正懂了應該包括:定義,內涵,外延,使用場合。所以這裡就導致一個學生對一個知識所謂「懂」的定義就存在歧義了,因為掌握的程度不同。也就是說學生知道一個知識的一部分(例如只知道定義或者知道定義和內涵)就認為她/他懂這個知識了。

更有甚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哪裡不會;反正就是不會做題。

對老師而言:我個人看法是先聽學生說一下對問題的理解,看下學生到底是哪個方面不足;這樣才可以對症下藥。否則老師講解的很可能不是學生不會的地方。
2.老師在課堂講解的時候,一定是按照一個基本的思路(知識結構)來的;大多數情況下就是課本的目錄了。因為課本目錄是經過好幾代人積累總結出來,對於絕大部分同學都是適用的。可惜的是很多學生根本不看目錄,根本不看每一節的小目錄。這樣就導致,一旦稍微分神就是連接不上知識點。如果看了目錄至少知道老師講到哪一塊了,剛才分神的是哪一塊;這樣的結果就是:尼瑪,反正我聽不懂了;我不聽了。所以事先有一個整體的知識框架很重要。如果你能把課本的基本知識框架給了解了,完全掌握了;你就很厲害了。可能你看完我後邊的內容,就一心想著搭建自己的知識框架;個人認為不可取。先模仿別人的框架,當你模仿一定程度就會形成自己的了。我自己就是每次都模仿課本框架,其實模仿別人的框架就是在模仿別人的思考方式呀!!別人的思維方式能出書,就說明一定比我們強!!!!!!

所以對於學生而言我們就需要對於一節課的內容做一個大致了解了:請找一張草稿紙,一支筆;翻開書。花費10s,快速掃描課本當天要上的內容的小目錄並且在紙上寫下來。有時老師也會講解,很重要。

這個就是我在上課之前簡單寫的框架,不管字是否好看。

這樣做的目的在於:

1.你瞬間對這節課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把握了,當然如果你告訴我,你不認識課本上的字或者你不會寫字。那麼當我沒說。
2.即使你在某個時刻分神了,回頭聽聽老師講到哪裡了;對著草稿紙一看,至少知道老師現在在講解哪一塊知識了。下課也知道該補哪一塊知識了。
3.如果老師也是按照課本的目錄講解,你瞬間就會有一種即時滿足感;因為你發現你老師下面要講什麼,雖然你沒聽過但是你知道。(就是這麼6,有木有!?)

第二:詳細的記錄相關知識點涉及到的小知識點--------細緻卻零亂的了解
這一步完成的是相關知識點整體記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雖然我們已經有了整體架構,但是沒有血肉還是不行的;和房子一樣,光有空殼能怎麼樣呢。

所以這一步我們需要記錄相關的零散知識點,很多的小知識點是老師隨口一說;他自己也沒思考,但是這個小知識點可能就是解題的關鍵。因為老師經過長時間的鍛煉了,已經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了;她已經具備搞定這個問題的能力了。但是她可能沒有考慮到我們是否知道的問題,但是她還是說了出來;所以一定要抓住呀!!

你看這張筆記是英語的,我就是隨時記得;我寫的再亂,但是我自己能看明白就可以了。但是這些對於理解真的很重要!

這個是數據結構與演算法的筆記,很多都是我們老師所謂的「廢話」;但是我發現沒有這些廢話,我根本很難理解。

尤其是老師講解的例題,更要是眼睛盯著老師;手隨時記。這樣下課你會節省相當多的時間去理解例題,而且因為你記錄了;你也在模仿老師的解題思路了。

各位,老師早已是老司機;我們是剛考牌呀!!

在這裡特彆強調,記得亂,字寫的差;但是你要記到關鍵點,別什麼都記!!那是逗比。

還有人要求,字寫的漂亮;老師講的慢。你以為老師是你買的復讀機!?

當我們完成這兩部分的時候,我們回頭看一下:已經有了整體結構,還有了零散的各種小知識點。

第三:搭建一下自己的體系,這個時候想不起來的可以看看書和筆記。--------系統的理解

一個是政治的筆記,一個是英語的筆記。這樣你基本就是達到:定義,內涵,外延。都清楚的程度了。

第四:刻意練習--------定義,內涵,外延,使用場合加深理解

Learn by doing!!
Learn by doing!!
Learn by doing!!

藉由刻意練習,你可以在題目中去明白這個知識的內涵,外延;以及使用場合。
上面的前三步,其實還是處於淺層次的理解;因為我們並沒有把這些東西具體化。我個人認為,任何一個知識;如果不能具體化是很難被理解的。

這一步雖然強調刻意練習,但是練習之後一定要思考!!!思考什麼呢?

例如數據結構與演算法

你可以發現畫圖很重要,那我就明白了;碰到這一塊問題;畫圖肯定是一個重點。

例如數學,你把幾個長的比較像的題目放在一起;找出共同的地方。找出不同的地方!!!

相同的地方告訴你這是同一個知識點,不同的地方告訴你這個知識點可以換著花樣玩。也就是所謂的不同出題角度!!!也就是所謂的面對一個知識點的多角度思考。OK!? 可以理解嗎?

所以對於幾個放在一起題目,我的策略就是;先找出異同點(襖,原來同一個知識點有玩法),然後再詳細的用紅筆把每一步思路寫出來(襖,原來這個是這樣玩;哎,卧槽居然還能這樣玩)!這個時候其實你的大腦已經開始去意識到了這個知識點的多角度考慮,只是你沒感覺到而已(認知吝嗇)!!當你做到這步,你再把5個題目放一起;這個時候就可以明白很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了!

每5個題目分析一次,我基本保證;10個題目你基本就對這些定義,內涵,外延,使用場合都了解了。

這裡,我沒有強調什麼這個角度思考;那個角度思考。因為這個扯淡,為什麼扯淡呢。我上邊給出答案了。

第五:再去完善原有的知識體系--------強化的知識體系。

因為你上面刻意練習是為了加強理解,而且做題中你會有一些新的感受;當你再開始回頭再去做知識結構的時候,很多東西就會自動補出來了。這樣你的知識結構就可以變的很強大,很牛逼了。

各位,你們可以看出這幅政治知識圖和上面那副的差別嗎?

這裡強調一下,對於不同的知識而言;這一步你所需要補充的有的多有的少。數學可能就幾句話,政治可能一大堆;英語反而被刪減了很多。都是有可能的,正如一個房子一樣,茅草房你可能要加茅草;觀光大廈可能需要把外面的瓷磚給去掉。不過剩下的基本就是精華了。

當你完成這一步,恭喜---你真的理解了。這個時候你可以試試,閉著眼睛在一張白紙上能不能比較完整的寫出來(不要想著完完整整寫出來,那是印表機);並且每一個題目都可以想到一個或者多個相關的題目。或者嘗試講解給其他同學聽,如果講的比較清楚;那就不錯了。反而哪一塊有問題,那麼請回頭再去看看是不理解定義還是不會做題。

第五:將一段時間學習的小知識點,小框架變成大框架!

這一步的目的是希望可以把每個知識點練習起來,當你做出這幅圖的時候;你既是對過去知識回顧,也是在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繫!!

***************************************************************************************************************

****************************四:3個小問題解答***********************************************************

****************************************************************************************************************

1.你還記得你和初戀的第一句話嗎?

2.你還記得你和初戀認識的那副場景嗎?

3.當你解決一個問題(無論是學習中的還是生活中的)的時候,你是不是直接就開始做?在你經歷的事情中,你自認為是詳細考慮的佔多大比例?

上面的問題先放著,下面我會解答。

答案:第一個和第二個問題是想讓大家明白我們的大腦其實大多數時期都是出於一種認知吝嗇的時期,也就是大腦喜歡記憶圖片;不喜歡文字,當我們接受信息的時候,我們大腦會自動使用最省時省力的方式去解析信息。其實你仔細回憶一下,即使是我們生活中重大的事件;我們腦海中保留的也只是當時的場景(圖片)居多。

如果還是不能理解,那麼想想你晚上躺在床上腦海中蹦出來的是文字還是圖片。

所以上面的方法中的很多都是作圖,這樣大腦就很happy去記憶這個了。

第三個問題是想告訴大家,其實我們很多的時候做事都沒有詳細思考過;當然你要是告訴我你每一件事都是詳細思考過的。那麼大師,請收我為徒;教教我吧!而實際情況我們用的是思維慣性!!也就是所謂的經驗內化形成的思考方式。

而刻意練習以及不斷思考正是幫助我們不斷的強化直到內化成我們的思考方式一種重要方法。同時,刻意練習可以把一個知識給具體化;通過上面的認知吝嗇你也該明白了:大腦討厭抽象,喜歡具體。

***************************************************************************************************************

五:實際學習案例

① 高中數學

② 高中化學

③ 高中生物

***************************************************************************************************************

① 高中數學

你們看出來沒有,理科類別的錯題需要分類對比的!!!所以我的錯題都是分類的!!這個是章節的分類,還有更細的題目類型分類。只有在這個情況下你才能明白一個知識點是如何玩的,就是所謂的多角度!!

數學先學習集合,再學函數(定義域,對應法則,值域,單調性,奇偶性,周期性),三角,數列,立體幾何,解析幾何。(沒列完,一共八個模塊)。

你們想過為什麼這樣嗎?

第一:因為集合是語言,沒有集合語言為基礎;後面的定義域,值域,單調區間都沒辦法表示。

第二:學習函數的那麼多性質,一開始是抽象的;然後再學習指對冥,把抽象的函數知識具體化了。但是指對冥裡面我們討論的是定義域,對應法則,值域,單調性,奇偶性這幾個性質。還有一個周期誰來負責,那就是三角;所以基本三角題目都要求周期!!

第三:上面是一般函數,普遍之中有特性!!誰是特殊函數,數列!!因為數列的定義域只能是正整數!!所謂數列的通項不就是函數的解析式,遞增數列和遞減數列不就是函數的單調性!?

這樣普遍的函數,以及特殊的函數全部研究完;所有的性質也都涉及到了。

第四:這些還是很抽象怎麼辦?形無數難至微,數無形少知覺;數形結合千般好!

這個就是為什麼出來了解析幾何,因為解析幾何就是圖形;就是形這一塊的主要代表。

無論是直線還是圓,乃至橢圓都是幾何圖形;看懂了嗎?

第五:到現在為止,都是二維;而我們生活在三維立體世界。

所以立體幾何出來了,立體幾何就是拓展我們的空間想像力的;OK,可以明白嗎?我的講解夠細了嘛?

所以數學是一門相互聯繫緊密的學科。

第六:從坐標軸來看

集合一維坐標軸就可以搞定,無論是交集還是補集。

函數,數列,三角,解析幾何需要二維坐標軸,橫坐標其實就是定義域;縱坐標是值域,圖像是解析式;變化趨勢是單調性,是否關於原點和Y軸對稱是奇偶性。

立體幾何需要三維坐標軸表示,求各種夾角;平行,異面情況等等。

這就是站在坐標軸的角度看數學,可夠清楚的?

各位學過高等數學的大神,你們可以告訴我高等數學的結構體系嗎?

為什麼目錄是那樣安排的嗎 ?

② 高中化學

認識這個嗎?這個是高中的元素周期表,你要是告訴我不知道;回家和泥玩去。

我把初中高中學過的每一種元素標出來了。

1.你們想過為什麼高中上來就學習Cl,Br,i;單志碘的2打不出來。因為這是一個引子,我們學習元素周期表的時候知道,每一主族既有相似性也有差異性;而Cl,Br,i就是典型的例子。相似性在於都是非金屬,都可以和金屬反應;都可以和水反應等等。但是有特性呀,那就是形成的酸的酸性不同;這個叫做差異性!!

2.為什麼要單獨學習F,因為F反常更明顯!!通過這一個主族就告訴我們同一主族既有相似也有差異。為什麼不學習At,那玩意有毒;想死了?在學校搞那個!?

所以高中化學第一本書主要集中精力搞這幾個!!

3.你再看後邊每一個主族就不學習那麼多元素了,因為前面學的夠了!!N和P,同一主族。S和O,同一主族。C和Si,同一主族。Al和Mg單獨學;因為他們是金屬!!而且Al還是兩性的特殊存在!!到這一步,金屬非金屬都已經學完了。我講解的可清楚?

4.為什麼單獨學習第一主族,因為第一主族特殊;特殊在既有金屬也有非金屬!!Na和H,就是特殊的存在;學習的目的就是對比,強化。

5.為什麼學習Fe和Cu,因為我們上面學習的都是主族元素;這兩個是非主族元素。

到這一步,主族,非主族;金屬,非金屬;兩性單質全部研究完畢。再利用元素周期表,去串聯各種元素。

6.我們學習每一種元素,都是一個模式。先研究物理性質,再看化學性質。

物理性質:顏色,狀態,有沒有毒,水溶性,密度。

化學性質:和單質反應,和化合物反應;和反應和酸鹼反反應。

7.為什麼不是先學習化學性質再去學習物理性質?

因為存在是第一要素,都不存在了;你研究你妹呀。所以物理性質要第一研究,化學性質第二研究!

8.物理性質為嘛研究那幾個,我研究其他的不行?
因為顏色是我們用於鑒別的!物質狀態會決定我們製取過程裝置!物質有沒有毒會決定我們對尾氣處理!水溶性和密度決定我們怎麼收集(排水,向上排空,向下排空;)!
化學性質在這裡的體現就是製取的方程式,OK? 到這一步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完美結合。每一個物理性質都有其存在原因。
你學習的每一種元素不能很扯淡,具體化!!這個就是實驗題目的含義!!
9.為什麼學習那麼多理論:強弱電解質呀,水解呀,電離呀。
很簡單,就是通過這些理論把每一種單獨存在的物質聯繫起來;聯繫;聯繫!!!
你回頭看看,強電解質一大堆;能水解的一大堆!!
到這一步,基本所有生活中涉及的元素研究完畢;每一種元素的理化性質研究完畢;所有的元素通過一堆理論聯繫起來。
化學我講的可詳細!!
③ 高中生物
這個地方沒有找到合適圖,不貼了;有空我自己做一張。
1.高中生物學了什麼。
先學習細胞的物質基礎,光合與呼吸作用,分化和分裂,調節機制(神經,體液,免疫),遺傳,環境,相關先進技術!
我不按照這個順序學不行呀,我憑什麼聽課本的;不行,就是不行!!
2.細胞的物質基礎
學習這個幹什麼,抱歉;物質存在是基礎。所以我們先學習五種基本物質,然後學習了由五種基本物質構成的各種細胞器;然後細胞器+細胞質=細胞!!但是有木有非細胞,有哇:病毒!!到這一步,由基礎的物質我們可以組裝出一個細胞了或者非細胞了。
3.你已經存在了,但是你要活著呀;你要賺錢要消費呀。
你以為細胞不需要,哈哈;小朋友我看你骨骼驚奇,你回家辟穀去吧。細胞怎麼消費,呼吸作用;細胞怎麼賺錢;光合作用。哇哈哈,幸福的小細胞。
4.亞當還有夏娃呢,對吧。
所以細胞需要分裂出更多數量進而分化成不同類型,數量是類型的基礎。這就是為什麼學習分裂與分化!
5.卧槽,我是一個人了;而且我的細胞能吃能喝能賺錢。可是我不想生病呀。
所以三種調節機制應運而生,天降調節機制於細胞/個體。這三種機制就是為了保證細胞/個體能活的更好的;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的。
到現在請回頭看看:元素→五種基礎物質→細胞器+細胞質→細胞細胞+光合與呼吸→活著的細胞+分化/分裂→人+調節機制=happy!
少年,你只能猜中開頭;你猜不中結尾的。
6.我可以能吃能喝的並且對各種危險有一定抵抗能力了,But單身狗傷不起。
遺傳就出現了,精子與卵子么么噠;後代就有了。哈哈,老夫也是有後代的人了。
7.就兩人,整天對著時間久了;也不行呀。讓我們一起去愉快的風花雪月吧。
所以這個時候就是個體與環境了;這個就是我們為什麼學習環境知識的原因了。
8.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新興技術使我們更嗨了;神馬胚胎培植,剖腹產;呸呸,口誤~不對,筆誤;卧槽,手誤。
好了,我們的生物之旅到此結束了!!

***************************************************************************************************************

***************************六:現實生活中教育案例分析*************************************************

****************************************************************************************************************

待補

***************************************************************************************************************

******************************七:文章中涉及的軟體******************************************************

****************************************************************************************************************

待補


謝邀,很少寫教育類問題,這會兒正好剛剛下課,在辦公室坐著喝水休息,看到這個題目稍微說幾點零散的從最近的教學中得到的體悟。

1. 擺脫形式上的高效。
我當學生的時候,常常覺得「提高效率」就是用最大的意志力去爭分奪秒,抓住一切時間和機會去學習。而學習的形式呢,又常常以整理筆記/總結歸納要點為主。
當老師以後突然發現好多女生跟當年自己的學習習慣簡直是如出一轍,買著成套成套彩色的水筆亮粉筆,各種尺寸形狀的漂亮筆記本,把老師說的各種東西上課的時候先零散地記在書上或是筆記本上,之後再專門花時間,參考一些別的資料,把這些知識點漂漂亮亮地整理到一個專門的筆記本上,條理清晰,分門別類,不同的組織架構和層次用不同的彩色筆標出來,一個筆記本可以媲美一本參考書。此舉尤其適用歷史/政治/英語等科目。
這個做法好處確實很多,對於我來說,在初中階段這樣整理一遍記憶的效果往往比做許多練習題的效果還要更好。可是更多的好孩子讓我觀察到的卻並不是這樣。能夠這樣做的孩子往往有以下特點:性別多為女,顏值通常比較高,心細如針,愛惜書本文具,輕度完美主義,做事學習死認真,成績一般都不差但是會隨著年級升高成績變差。
實際上根據自己後來的經歷和作為老師腦子裡面有新的知識體系以後來看,「記住」往往是比「理清邏輯」更先一步也更重要的存在,有些女孩子花了大量時間把筆記本寫得整整齊齊,老師一提問卻發現她反而沒有真正把要記的知識點記入腦子裡面,記憶效果不如那些直接看凌亂筆記卻多看了幾遍的同學好,尤其是隨著年級升高/知識點增加,花在形式整理上的時間變得越來越不值得。
所以,「高效率」有時候並不只是見縫插針利用所有時間去學習,遵從記憶規律,和利用最少的時間達到應有的學習效果才是保存學習精力/可持續發展地拚命的良好方式。老師建議這類女生把整理的時間用來多記憶幾次知識點,少量多次也是艾賓浩斯一直在提倡我們的老人言呀,確實比單次長時的效果好得多,包括「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也是這個道理。

2. 好的學習習慣能大大提高效率。
一個有好的學習習慣的學生不一定能夠成績非常拔尖突出,但是一個沒有好的學習習慣的學生再聰明也不會達到多麼高的上線。擁有好的學習習慣,哪怕不是形式上的整齊有條理,只要孩子內心有自己的安排邏輯,都會大大提高學習效率。比如老師提倡準備紅筆自己對答案訂正,有的學生可能是因為丟三落四總是紅筆忘買忘帶忘用,不能腦子裡自然而然反應出來「要把錯誤明顯標示出來」的概念,這就會比較糟糕;而有些學生雖然懶得買紅筆,卻懂得用不同顏色(比如藍筆甚至黑筆)做出明顯的記號來mark住自己的錯誤。後者顯然有自己的內在學習習慣的邏輯,那麼從效率上來說後者必定要高很多。
好的學習習慣往往是小時候家長管教出來的,學生平白無故很難自發形成一些有效率的習慣,學校的老師也很難一一監管到每個學生每時每刻的每一個學習習慣。家庭是教育的第一陣地。

3. 課外輔導也建議選擇效率高的。
不要吝惜錢財,雖然我不做這方面的業務,但是有責任心的一對一老師,肯定是比一對多的「小班」教學有用得多。兩個層次差異大的學生在一起,肯定會有一些互相在效率上面的拖沓,而且還會有情緒上的互相影響。在知識較為複雜或是學生習慣較差的情況下,一對一就是非常有必要的了。兩個以上學生,很容易一個說懂一個不吭聲,老師就會默認要pass這個知識點,心理上會感覺已經對大部分學生做到位了一樣。
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輔導機構和小班教學效果微乎其微的原因,因為大多數知識和方法公辦學校的老師也都會毫無保留地儘力去教給學生,非一對一的形式只不過是課堂形式的延伸而已,不適用這種模式的學生在課外輔導班該學不進去的,還是一樣學不進去;另外老師的責任心有限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輔導機構都是圈錢為主,少有能夠因材施教真正顧及到學生的吸收程度的。
輔導機構確實質量差異很大。五年前,我還是一個大三學生的時候曾經想在武漢應聘一些輔導機構的兼職老師,當時大部分機構只看了我的教育經歷甚至只是知道了我是哪個大學的或者看到我的照片比較端正,就希望我能快點來上班,也不顧及兼職老師的真實水平,記得在漢口有個京翰輔導機構說我沒有實際教學經驗,也不懂青少年心理學方面的課程,做不到他們的那麼高級的一對一課程的要求。。。雖然心理上感覺受挫,仔細想想卻也在理,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也好有個提高的方向。(跑題了,言歸正傳~)

4. 培養耐心,鍛煉毅力。
能夠長久堅持高效,其實是很考驗人的事情。怎麼讓學生克服新鮮感,延緩惰性的到來,也一直都是老師們的重大課題之一呀。。。。心理學上有很多方法都可以試試看,先寫到這裡吧下次再補充~


  1. 卸載知乎。
  2. 找到一個合適自己的學習地點,在這個地方你可以控制自己不會經常看手機玩電腦。我高中的時候是在學校旁邊書吧,1元一小時,我討厭在學校看著我旁邊那群人比我聰明比我努力。這也是為什麼後面上大學我同學每天去給我7點佔好了教室位置,我10點才醒看見一群學霸埋頭學習我轉身就去了花園大聲讀書,因為我看著人家比我努力就是有點打擊我自信心。其實他們不一定比我考的好,但是起碼坐裡面會影響我心情,所以我適合戶外學習。
  3. 一個朋友。或者沒有朋友,像我一樣,找個老師,要隔三差五定時上課,定時被虐。是,我們的確需要像置頂的答案裡面一樣需要了解考試大綱。但是,當你跟我一樣只有一個月就高考,你連個線路圖都會畫不來的時候,你覺得這張考綱表對你有什麼用?請問?你需要一個牛人給你畫一個他的大綱出來,他才知道哪些是真正要掌握的,哪些淺嘗則之。所以,有錢就出錢,沒錢你就去巴結個這方面門清的人。實在沒有,實在沒有,我也只能祝福你咯。
  4. 有一個清晰的目標,這個目標不是「我要上985」或者我學生的「我要上美國好學校」,而是我教過的成功案例裡面的「我要上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我只去加州藝術學院學特效化妝技術」。是你自己的目標在推動你,不是方法論!你不需要什麼特別的方法論!你現在是個loser就是因為你連人生目標都沒有。

你想不好大的目標,那起碼可以參加一個項目,或者靠工作驅動嘛?

我當時在大學教書,然後覺得自己本事太有限,工資也2000-3000,所以出來兼職

因為需要工作,所以必須見縫插針地備課,即便是中午上廁所我都在裡面看一下單詞,或者公交車最後一排座位後面那個檯子上改學生作文,我超級愛那段時間,我覺得很高效啊,因為我天生懶,你要我自己勤快是不可能的,我是被任務推著往前跑的。幸好,我是壓力越大效率越高,壓力越小效率越低型選手。

現在都後悔大學沒兼職,沒怎麼參加活動,應該把時間全部排滿。覺得我人生大部分的東西都是小學到初中,大學畢業到現在學到的。最沒有效率就是高中和大學,因為沒有明確目標和任務。

其他? 還沒想好,我還在備課呢,所以跟你說要卸載知乎呢。


真的謝謝大家這一陣子的支持,小站運營得很棒~!

網站更新~~~!!!

一小時專註---高效的專註空間

---------------------------------------------------網站更新分割線------------------------------------------------------------
謝邀

這邊我介紹一下我自己做的小主頁吧!

一小時專註---高效的專註空間
一小時專註---高效的專註空間
一小時專註---高效的專註空間

這是一個我自己做的,幫助大家快速地專註工作和學習的音樂網站

裡面提供的有:
專註音樂 :阿爾法波,自然音樂,浸潤式白噪音
時間足跡:你的專屬時間記錄
禪境花園:提供不同環境的模擬場景
禪境冥想:引導式冥想,幫助你快速擺脫負面情緒,提升狀態

----------------------------------------------------------------------------------------------------------------

專註音樂

阿爾法波:專註α 波、高效α 波、平和α 波
浸潤式白噪音:三月小雨、自習室空調、原野暖風、夏日風扇、宇宙穿行
自然音樂

在這個頁面就是播放專註音樂的界面啦,主頁面是簡單的圖片幻燈,和音樂選擇,幫助大家快速進入高效狀態~

其中,白噪音界面搭配相應的視頻背景,讓你快速的沉浸在工作學習狀態中
自習室空調

二月小雨

其他場景我就不一一放上去啦~各位可以自己去嘗試一下

----------------------------------------------------------------------------------------------------------------

時間足跡

你是不是經常在圖書館泡了一整天,結果發現效率低下,完成的事情很少?
你有沒有覺得自己一天學習下來十分充實,沒有一個時間軸可以進行自我梳理?
開學了,新的學期想給自己定一個詳細的學習時間計劃?

時間足跡是長這個樣子的~

左上角的齒輪按鈕可以設置你需要的時間段長度。之後就會進入這個計時頁面,在計時開始和結束的時候都會有提示音
同時在標籤欄會出現倒計時

那麼接下來你就開始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學習了!!!!!!

當計時結束,或者你手動結束這個時間段後,會有一個記錄界面,填完之後提交可以進入下一個循環,同樣的,左上角齒輪按鈕可以設置時間段長短。

最後,在你結束了學習或者工作之後,在上圖綠色界面點右上角的取消鍵,就可以跳轉到時間足跡窗口,這裡你可以瀏覽你剛剛所做過的事情,可以進行刪減或者清空。幫助你梳理今天的時間流程。

不管你喜歡用番茄計時法,還是其他時間管理方法,時間足跡都能幫助你記錄下來。

當你結束了一天的學習,你可以查看今天自己的時間分配和流程,統計自己花了多少時間在哪些事情上,為之後的計划進行調整。

或者,看一看今天學習上花的時間,也是辛苦一天之後,給自己的一點小確幸吧。

----------------------------------------------------------------------------------------------------------------

禪境花園

要是讀書、工作結束累了怎麼辦~?
點音樂選擇欄目旁邊的「禪境花園」,就會進入這裡

這是一個讓你身臨其境的放鬆頁面,提供一共有9種不同的環境:
深秋森林、冬日爐火、黑膠唱片、曙光地球、密林深處、蔚藍海岸、雲端穿行、上善若水、聖誕燭光

頁面也可以轉為全屏,可以讓你身臨其境放鬆下來!!
我個人最喜歡最後的聖誕燭光-。-我聽了好多,好多遍.......

----------------------------------------------------------------------------------------------------------------

禪境冥想

在禪境花園中的菜單欄,有禪境冥想模塊

目前禪境冥想有三個模塊,正在準備繼續擴充~!

呼吸冥想:引導你快速釋放壓力,恢復平靜。


怦然心動:幫助你短時間內減輕煩躁情緒,擁抱溫暖世界。


全身掃描:引導你重新感知全身,快速重新提高專註度和高效狀態。

感謝身處在美國大鄉村攻讀心理學Phd的@moonfrank提供的理論支持!

搭配禪境花園場景,可以讓你在一天的工作或者學習的壓力下迅速釋放,重拾好心情~~~

P.s:目前我正在尋找聲線好聽的姑娘幫我錄製新的禪境冥想,願意為小站出一份力的你,請加我微信吧~!chenxiachan :)

----------------------------------------------------------------------------------------------------------------

Anyway,這個就是我最初最初的專註音樂小站,其實我做這個網站的初衷,也是在某一天失眠的深夜細想,想去嘗試一些新的東西,為這個我們所存在的世界,做出一些溫柔的改變,希望所有人都能效率max,都能擁有有自己所期待的未來。

就像我在網站里寫的一樣

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巨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而我相信,所有你此時的努力,永遠都不會被未來所辜負,即使是生命中再普通不過的一天,也會因為你的努力,成為未來的轉折點。

願屏幕前的你,為所期待的明天,全力以赴!

這樣子想,網站就做好了。

有關專註音樂的文章
工作時科學聽音樂,生產力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 TECH2IPO/創見 - 知乎專欄
白噪音:讓工作效率更高 - Scripts - 知乎專欄
裡面也介紹了很多類似的網站,也歡迎大家去嘗試~我也會努力,把我的小網站做得更好!

願大家諸事順利順利

原答案在此:有哪些好的網站,讓人第一眼看了就怦然心動,流連忘返? - 陳什麼夏的回答

----------------------------------------------------感謝分割線--------------------------------------------------------------
謝謝大家對網站的關注!還是那句話,之後網站會加快腳步繼續優化
這陣子流量走的很快,微信也有很多新的好友-。-!!還有的小夥伴會發郵件替我加油。

特別感動

大家的每一條建議我都會認真思考,在以後的優化中採納。
再次謝謝每一個加我微信,給我評論,替我出主意,寫郵件給我的小夥伴,你們就是我做這個網站的全部動力

-----------------------------------------感謝大家關注的分割線--------------------------------------
還有一個小事情

我發現收藏數是點贊數的三倍還多

還是希望大家不要吝惜你的 ,讓更多的人能知道這個小站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就算什麼都沒發生,也沒關係,重要的是,我們度過了美好的一天。

給自己
一小時的專註
和期許的未來


這兩天在看豐子愷的書,這人在當老師的同時,抽空學日語,成為翻譯家;抽空寫文畫畫,成為散文家、畫家。
還彈的一手好琴。

他總結自己的學習方法:下笨功夫。
別人學習新課,讀一遍,畫個記號,畫出個「正」字為止。
他是畫出繁體的「讀」字。
第一天讀10遍。
第二天複習5遍,學新課讀10遍。
以此類推。

他學習新知識的方法,是先把書概括地翻一遍,在大腦中搭起知識的框架結構,再用笨辦法去摳細節。
他會在筆記上畫知識結構圖,即使經歷了顛沛流離的戰爭歲月,仍保留下一大摞筆記本。


看完他的讀書方法總結,我頓時覺得自己太差勁。大凡學習啥,重複看個兩遍就過,連「正」字都畫不出,當然掌握得不牢靠。
他讀書沒有整塊的時間,平時上班,還要帶幾個孩子,間或搬個家逃個難,最後還讀了那麼多書,寫、畫了那麼多作品,走了那麼多路。
相比起來,我真是太浮躁,難怪一事無成。


下面的每一點,如果能做到,都能讓你的學習持續性倍增,學習效能倍增。

以往,學習能夠改變命運。在今天,不能高效學習,不能長時間保持高效學習,意味著被時代淘汰。所以,能夠長時間高效學習意味著互聯網時代的核心競爭力。

一方面,我們遇到前所未有的干擾,信息洪水;另一方面,是前所未有的機遇,因為可以用來構築我們的生命的素材、工具和機會比以往任何時代都多。


1,要弄明白學習的目的是什麼

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是一個很玄的問題,實際上這個非常關鍵,而且非常實際,它是一切高效學習的法門。因為自己的學習目的搞不明白,你總會被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干擾打敗,包括生活中的各種瑣事中斷。反過來,如果這個問題想清楚了,誰都沒有辦法阻擋你成為牛人。

孫正義在日本初中畢業後,因為讀了《龍馬行》這部小說,被主人公坂本龍馬激勵,決定到美國讀高中。他三個月就把高中的全部的課程學完了,後來他入學加州伯克利大學學經濟和物理。大學的4年的時間裡他都保持著高強度的學習,獲得很多獎項,同時還發明了一款翻譯機,拿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孫正義為什麼能夠長時間高效學習?因為,他非常明確自己為什麼學習。這就是,他最重要的法門。

孫正義在去美國之前就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成為日本第一的企業家。有了這個目標之後,按照這個目標倒推,那他在大學學業完成的時候,就必須拿到他第一桶金。拿到第一桶金,回國之後才能在日本開公司。為了開公司,不單要拿到第一桶金,而且還要掌握建立公司必要的知識和技能,這樣在時間上就卡住了。他在美國這有限的四五年的時間裡面,既要拿到第一桶金又要掌握創立公司的必要的知識和技能,有了這個目標,激發了他強大的學習動力。

他在長達四年的時間裡,每天只睡五個小時。他那個時候,每天只睡5小時,專門買個一個巨大的門板當書桌,普通的書桌尺寸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他的學習熱情。衣服都是特製的,上面縫了許多口袋,裝滿了計算器、文具等等。他在伯克利畢業的時候,沒等學校頒發畢業證書,他就迫不及待的返回日本,著手開公司了。同學勸他等拿到畢業證,再回日本。孫正義說,我來美國學習不是為拿畢業證,我是要學知識和技能。多年後她女兒問他,到底有沒有讀過大學,他才回到伯克利拿回畢業證書。

這是孫正義,他是受理想,志向的驅動,給自己設立了一個大目標,為了完成這個大目標,他不得不學習,而且是極為高效的學習。這個目標給他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在心理學上這叫做心理能量。心理能量是最近這十來年才提出的心理學的概念。心理能量這個東西我們以前都知道,但是他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學術術語了,它確實存在。孫正義不單是讀大學的這三四年,實際上他一生都保持高效的學習。為什麼,因為他的每個人生階段都有明確的人生目標。

傅盛是獵豹的CEO,在360工作期間,工作強度非常大,非常辛苦。有一次,傅盛和他的同事徐明去吉林出差,當時是沒日沒夜工作。徐明跟傅盛感慨:如果我們有一天倒下了怎麼辦?傅盛回答說倒下就倒下吧!這是傅盛在獵豹公司的一次內部演講里說的一段人生經歷。他那次演講的題目是《我為什麼不顧一切的努力》。那麼他為什麼不顧一切的努力?

當年傅盛大學畢業之後在四線城市工作,工作2兩年之後,他決定到北京見世面。成了北漂族。常常一年要搬七八次家,經濟比較拮据,北漂嘛。有一次他生病住院,住院的時候,他臨床的一位病友得了一個很嚴重的病。有一天這個病友出院了,傅盛問他為什麼還沒治好就出院了。這個病友回答說,治這個病要花四十多萬,我負擔不起。這件事兒,一般人可能惋惜一下也就算了。但是傅盛卻捉摸了半天。它給傅盛造成了強大的心理衝擊。他想到的是:如果說我有一天得了這種病,我能不能治的起?然後他又想到的是,如果有一天我的父母得了這種病,我能不能治得起?結果他發現很難!所以他只能是苦幹了,在工作崗位上苦幹。

傅盛拚命工作的這個原動力是生存。實際上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生存的殘酷性。認識到了生存的殘酷性,就有了壓力,然後把壓力變成了動力。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有人為了理想,有人為了自尊,有人為了生存,有人為了野心,有的人是出於簡單的興趣愛好。你不一定一開始就把這個問題想明白,但是如果這個問題不想明白,長時間高效學習就是不可能的。弄明白學習目的的標誌是什麼?就是心理感受的到的動力,還有外在的行為。有時候人會被自己的心理欺騙,但是行為騙不了任何人。

號稱領導力哲學第一人的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一直以來關注一個問題:

蘋果憑什麼可以在那麼多行業里實現創新,並且從未失去這種能力?戴爾也曾嘗試推出MP3播放器,卻為何沒有像戴爾電腦那樣廣受歡迎?

後蓋茨時代,微軟為何從一個希望改變世界的公司淪落為一個做軟體的公司?

沃爾瑪的靈魂人物過世後,一度被人們熱愛的公司,遭到的竟然多是顧客、員工的反感?沃爾瑪要怎樣做才能重放昔日光彩?

星巴克吸引人們購買的不是咖啡,而是理念?

有的人、有的企業,更有創新精神,更具影響力,更有盈利能力。擁有更高的客戶忠誠度和員工凝聚力。通過研究對世界產生最重大影響的各領域領軍人物,斯涅克發現,他們的思想、行為和溝通方式都異常一致——而且這種方式是與其他人截然相反的。斯涅克稱這一具有影響力的觀點為「黃金圈」,它提供了一個框架,可以據此建立企業、領導活動、激勵他人。而這一切都起源於「為什麼」。

斯涅克的黃金圈法則提出了兩種模式:

一種是大眾模式:由外而內,從做什麼開始

一種是非凡模式:由內而外,從為什麼開始.

從做什麼開始,是大眾的平庸思維模式

從為什麼開始,是非凡個體或者非凡組織的思維模式。

兩者的思考路徑截然相反,所做事情的效果也由此有了天壤之別。

大眾思維與非凡思維的路徑方向截然相反。

那麼「為什麼」這個問題,為何如此重要?答案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包含著感情,衝動。這個問題的答案給人以動力,不斷激發新的思考和行動。

非凡的人和非凡的組織都有著深刻的感性內核

1997年,當喬布斯再次執掌蘋果公司的時候。蘋果公司已經一路下滑,瀕臨破差。喬布斯沒有急於研發產品。而是花費大量精力製作一個廣告,著名的think different(非同凡響)。為什麼?喬布斯說,我們已經忘記我們是誰了。我們已經忘記我們為什麼做蘋果了。喬布斯花了很大力氣找到最專業的設計師,自己也參與到文案的設計,以及後期的音頻製作。和他的老朋友一起製作這個廣告的過程中,喬布斯哭了好幾次。多年之後,當他去世之前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依然淚流滿面。為什麼?因為這個過程讓蘋果公司找到了自我,找到了行動的理由,創新的理由和情感。「非同凡響」廣告一處,立即引起強烈反響。隨後,蘋果的一系列顛覆性產品誕生了。

個人和組織的原理是一致的。

任何不能長時間學習的人,必定不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學習。

反之,任何能夠長時間高效學習的人,必定明白為什麼學習。即便,這個問題花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乃至痛苦的思考。


2,必須有明確的目標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是沒有成敗的。比如說我們關心父母,這是責任,得儘力。聽一首自己很欣賞一首歌,看一部自己很喜歡看的電影,這些只是為了休閑娛樂而已,並沒有明確的目標,也沒有明確的成敗。

但是學習這件事情是有明確的成敗的。這段時間我究竟學的有沒有更好?都說為了考試而學習,那成績有沒有進步,最終有沒有通過考試,考得怎麼樣?這是有成敗的。無論是考資格證書,或是高考,還是考研,那些全都是有成敗標準的。

學專業知識更是是有成敗的。比如說做一個項目,為了做好一個項目而去學習。無論是學習相關的知識還是技能。最終就反映在我們能不能用這個知識和技能去把這個項目做好。

既然有成敗,就必須有目標。反過來如果沒有目標的話,就根本不會有成敗。

談成敗,那是要資格的。有句話講,「大丈夫不論是非,論成敗」。是非是說不清的,成敗是顯然的。但是,如果沒有目標的人,根本沒有資格談成敗。

對於學習來講,沒有目標的學習是最低層次的學習。很多時候我們是無意之中學到了一些知識,這種情況是存在的,我們可以在娛樂的時候順便學了些知識,比如說看電影,看電視劇,等等。那些嚴肅的知識,嚴肅的技能他絕不是這樣子學來的。

比如馬斯克上大學的時候,他對學習目標,很簡單。不感興趣的科目,及格就好。他看中的科目,他一定要學得最好。所謂最好就是考高分,他要拿到最高的評級。他的朋友說,為此他會付出比任何人都多的努力。順便說一句,這位鋼鐵俠絕不是什麼天降奇才。他的種種能力,都是通過超乎尋常的努力刻意訓練出來的。當然,也包括在加拿大種菜、掃糧倉和燒鍋爐。

比如巴菲特,他當年想去哈佛大學讀研究生。結果沒通過。他想到了,格雷厄姆,就是寫《聰明的投資者》的那個人。這本書,巴菲特看了無數遍,因為他終於找到了投資的理性方法。格雷厄姆當時在哥倫比亞大學金融系任教,所以巴菲特就去申請哥倫比亞大學的金融系。那他怎麼才能夠過金融系的申請,怎麼才能夠有資格當格雷厄姆的學生呢?他就要讀這個專業的專業著作了。比如說,格雷厄姆和金融系的主任多德合作寫的《證券分析》,那是研究生課程的教科書,是一本名著。

巴菲特為了打動格雷厄姆,打動那個金融系的主任,他就把《證券分析》這本著作讀得很透。透到什麼程度呢?書中提到的每一個案例在哪一頁他都知道。金融系的主任多德上《證券分析》課的時候,被巴菲特驚呆了。巴菲特,竟然比這本專業書的作者(就是多德本人和格雷厄姆)更熟悉書中的內容。巴菲特成功地打動了多德,事實上多德待巴菲特如同父子。後來,巴菲特也如願成為格雷厄姆最欣賞的學生。格雷厄姆的課,基本上成了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二重奏,其他的學生都成了旁觀者。追根溯源。巴菲特是如何做到的?就源於,他要把《證券分析》這本書熟練到每一個例子在哪一頁都知道,這就是明確的學習目標。

我們今天去看這個故事會覺得很震撼,那這種震撼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個目標和達成目標所給人帶來的震撼和啟發。

究竟什麼是目標?目標與願望、與夢想、與願景有什麼不同?目標的本質是五個特性,核心是可檢驗。

第一,要明確(specific)。比如馬斯克對他最看重的課程上要靠最高分,這個目標是否達到,考完之後立即能夠得到檢驗。比如一個作家規定自己每天寫2500字,這個目標當天就能得到檢驗。相比之下,成為一個大作家或者成功的企業家,這就是願望,而不是目標。

第二,要測量(measureble)。如果目標明確,那麼在學習進度上一定是可測量的。但關鍵是,你得測量。就像打遊戲。你打的怎麼樣時時都是知道的,要麼血量少了,要麼闖關失敗。

第三,要指向行動(action,active)。明確的目標容易確定,想一下就能想得出來。關鍵是要把目標拉得足夠近,並直接帶來行動。例如,一年之內出一本書,這個目標夠明確,也容易測量,但關鍵是今天該改什麼。例如,你可以定為,今天寫1000字。那麼究竟寫什麼。等等。如此定了目標之後,還要定主題,然後排列先後順序。這樣,才能在每一天中變成行動。對於學習來說,把寫書變成背書就可以了。

第四,要現實可行(realistic)。現實可行,這件事兒也是關鍵。比如馬斯克在上大學的時候就想搞火箭。大學畢業的時候,還想做火箭,做新能源,但是當時既沒條件,也不是趨勢。當時的大趨勢是互聯網。他先從互聯網起家。到時機成熟,他就做火箭,做特斯拉。於是,現在有了鋼鐵俠。學習目標也是一樣的。如果目標定位,一周背一本書,熱情滿滿,到時完不成,你會備受打擊,懷疑人生、懷疑智商,等等。

第五,要有時間節點(time-bound)。人生活的就是時間,如果給你足夠長的時間,基本上你想做到的事情都可以做到。時間就是一切。目標上一定要有時間節點。一方面,達成的時候,你能迅速建立成就感。那即便沒有達成,以便你及時發現不足,及時改進。否則,在錯誤之中,還沒有感知。這是無數人犯過的、而且還正在犯的錯誤。

對於高手來講的話一天都有成敗,一年有一年的目標,一個月有一個月的目標,一周一周的目標,一天有一天的目標,甚至一個小時都有一個小時的目標。這是托爾斯泰的名言。

目標設置恰當,即便從很小的目標開始,逐漸增大,都有勢不可擋的力量。

2001年,舊金山科學博物館的一位物理學家基於懷特海的發現,用9個膠合板做成多米諾牌重現了實驗。每塊膠合板骨牌依次比前一塊大50%。第一塊骨牌高5厘米,第九塊高近0.9米。實驗當然成功了。

如果順著這個實驗出發你會發現。第10塊骨牌已經1人多高了,第18塊骨牌相當於比賽斜塔,第23塊骨牌將超過埃菲爾鐵塔,而第31塊骨牌將超過珠穆朗瑪峰,如果有第57塊骨牌,它的尺寸將足以到達月球。

所以沒有明確的目標,不可能有高效的學習,更不可能有長期高效的學習。


3,有明確的計劃

如何長時間高效學習的第三點就是要有計劃,計劃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

所謂的計劃,就是這一年,一個月,一個星期,你究竟想達到什麼程度?要有明確的衡量標準。

對於一個學習任務如果定了終極學習目標。那麼倒推出來,每個階段的目標就定了。或者從訓練自己的學習能力出發,也可以定出學習計劃。比如學英語背單詞,今天背三個,明天背四個,後天五個,每天遞增。然後一個月之內把托福或者GRE裡面的生詞都學下來。當然,我更主張背英語文章。背文章是最高層次的模仿,雖然難,但確是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學習方法。

高手都是任務驅動的,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訓練自己的能力。比如上面巴菲特和孫正義的做法。孫正義是這方面的狂人。他的人生計劃更誇張。

19歲那年,孫正義對自己的人生做了一個50年的規劃:在20多歲時,他要創立自己的公司,打出旗號;到了30歲,他要賺足夠的種子資金,能夠進行投資,這個錢的規模要是10億美元或者20億美元的規模,這樣才能讓自己進行大手筆的投資,為未來投資,足夠做一件大事情;40歲時,要選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業,對自己人生一個大的挑戰,然後把重點都放在這個行業上,並在這個行業中取得第一,整個集團擁有一千家以上的公司;50歲時,完成自己的事業,即營業規模達到1兆日元。60歲時,把事業接力棒傳給下一代,自己回歸家庭,頤享天年。

到目前為止他的計劃都實現了,只剩最後一條。孫正義,沒錢,沒技術、沒有客戶、沒有市場,沒有經驗,也沒有生意上的關係的情況下,成為亞洲首富。原因就這這種思維方式,以及這種思維方式產生的強大動力和訓練出來的種種能力(演講、頭痛、判斷力、學習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等)。

你也許會問,怎麼總拿這些奇葩的人舉例子?也許,我並不想成為那麼牛的人,也許,我並不想付出那麼大的代價呢?答案是,無論你想取得多大的成就,原理都是一樣的。這些人就是坐標。你想達到的成就如果低於他們,那就按照這些坐標點在上面打折就好了。如果你想比他們都要牛,那麼就在這些坐標點上乘以你的係數。

在操作上,讓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連起來,就是計劃。

再爛的計劃也比沒有計劃好。有一個例子,維也納的火車站火車總是晚點,有個人就說,既然是火車總是晚點兒,還要這個列車時刻表幹什麼?大物理學家維斯科夫回答這個問題時說,如果沒有那個日程表的話,你連火車晚點了都不知道。

當然在今天這個時代,常常是計劃趕不上變化。趨勢的變化快。所以在制定計劃的時候,第一不要太詳細,但目標一定要明確。第二,你的計劃的核心,是你的能力,擴大你的能力圈範圍。即便因為看到了新機遇而改變了計劃,那你也要保證時間沒有浪費,因為你提升的是能力。

有了目的、目標和計劃,接下來就是執行。


4,豐富的反饋

行動才是最難的,它有可能被任何事務,尤其是隨即事件打破,並中斷。實際上,人持續做任何一件事兒都是極為困難的。因為,持續做一件事兒意味著改變命運。而人的命運,哪能輕易改變。即便目的給了你意義,目標給了你熱情,計劃給了清晰的思維,給了你坐標。你仍然需要一樣很重要的東西,讓你不至於半途而廢。這樣東西就是成就感。

建立成就,就必須有明確的反饋。反饋告訴你,你究竟做的怎麼樣。每前進一步,你的成就感就增加了一分,以此類推。

反之,沒有反饋的話,想要高效率學習學習是不可能的。

建立反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計算工作量。

特羅洛普是僅次於狄更斯的偉大作家,但寫作僅僅是他的第二職業。特羅洛普在英國郵政(British Post Office)一直做著全職工作。他習慣5點30分起床,花半個小時閱讀前一天寫的東西以進入最佳寫作狀態,然後用接下來的兩個半小時寫作(旁邊放著一塊表),強迫自己每15分鐘寫出一頁(大約250個單詞)。為了確保進度,他數自己寫了多少個單詞。「我發現,我的表每走15分鐘,我一般就能寫出250個單詞。」他報告說。按照這個速度,他可以在早餐之前寫出2500個單詞。也就是說,他每天寫作2個半小時。

特羅洛普並沒指望每天都做到,因為有時要處理公務,有時要外出打獵,但是他努力做到每周都實現目標。他寫每部小說,都事先推出進度表(一般計劃每周寫10000個單詞),然後每天寫日誌。「我每天都記下自己寫了多少頁,這樣,如果哪一兩天我沒有寫,那麼那一兩天就是空白的。這些空白就像一雙雙眼睛盯著我,督促我多加把勁,補上落下的任務,」他解釋說,「日誌就擺在我面前,如果哪一周頁數不夠,那麼它就在我的眼裡放了一粒沙子;如果哪個月頁數不夠,那麼它就在我的心中插了一把劍。」特羅洛普名垂史冊的著作都是這麼寫出來的。

特羅洛普的寫作方式里有這麼幾個特點。第一,有明確的目標,每天早上用兩個半小時寫出2500個單詞;第二,有明確的計劃,每周寫1000個單詞;第三,有明確的反饋,他的反饋就是他的日誌。這本日誌形成了對他的監督。重點是他說的這句話,「如果哪一兩天我沒有寫,那麼那一兩天就是空白的。這些空白就像一雙雙眼睛盯著我,督促我多加把勁,補上落下的任務」。由此可見,他偶爾會打不成目標,而且,這件事兒對於特羅洛普來說並不容易做到。但是,他有日誌,那是他的上帝之眼。日誌監督他,鞭策他,那就是對他寫作的反饋。當然,一旦做到,而且是持續性的做到,首先建立了成就感,隨著水平的提高,自然帶來種種興趣。當然,還有作家是能賺錢的,還能帶來聲望和讀者反饋。

稍微複雜的學習活動,尤其在加上緊迫性,制定反饋方式就要複雜一些。

我在高中的時候,想要考好的大學。考好大學這個事情大家都想。但是想的程度不一樣。我特別想考個好成績,能夠考個好大學。但問題是我的成績在班裡面才排在三十多名,而且努力了一年半,都已經到了高二下學期了,還是在二十多名。

這個時候我就問自己學習是為了什麼?實際上在這個時候,我已經形成了一種心裏面的巨大的壓力。這個壓力來自於對自己智商的懷疑。已經努力了一年半了,但是依然看不到效果,在我當時看來,只能說是說明是智商有問題了。所以我一度嚴重懷疑自己的智商,並為此感到痛苦,甚至絕望。這種心理帶來的壓力是巨大的。如果不絕望的話,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不是智商問題,而是學習方法的問題。由此,進入了一個深度思考的過程。

學習方法我已經嘗試過很多了,比如看參考書,延長學習時間等我都試過了。但是不起作用。當時我就從根本上來考慮這個問題:我學習的目的究竟是什麼?當然是考個好大學,然後有好工作,這些都是大家都已經有的目的。但是這些目的,這些想法絲毫不能告訴我應該怎麼辦!

後來,我發現,以我當時的思維水平我沒法想清楚,我的學習目的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太抽象,也太大。我把它變小,變具體。我問:我一天的學習目的是什麼?想了好久,我才想出答案。我這一天的學習目的就是為了進步。如果我明確知道今天即便學習十幾個小時,根本不會進步。那麼還不如去玩。如說各種體育活動,看小說,去網吧等等。之所以沒去做這些事情,就是希望能有進步。我繼續想:那做什麼事情能夠讓我進步,或者感受到進步呢?比如聽課、看書,做題目,看參考書,這些覺得能夠讓自己有進步的事情,我仔細一琢磨,發現都是虛的。我問,能不能明確的告訴自己今天的進步在哪裡?結果我發現我做不到。然後我的辦法就是記錄,記錄自己這一天的進步究竟在哪裡。

然後那我把一天做過的所有的題目都都寫在上面。我又學的新東西全都記在本子上面。不同於大家說的單詞本,訂正本,錯題本,我稱之為進步本。有了進步本,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就會很踏實,因為每一個進步都明確寫在了進步本裡面了。

而且我知道第二天該學多少。

高效學習有兩個定義,一種是跟別人比高效,一種是跟自己比高效。我們跟別人比的話,那就是要知道別人的效率有多高。因為這是這個社會的生存法則,我們要有所擅長,才有價值;擅長什麼,正是來自於這種比較。

要知道高手的效率有多高?比如馬斯克,從十多歲時候的開始,他一天能讀兩本書;我們就馬上就知道,我們如果一個月讀一本書,馬斯克的閱讀量就比我們高三十倍啊!我們知道了這個事實的話,反過來會給我們提供壓力和動力。

另外一方面,和自己比高效,跟自己比是最根本的,自勝者強,我們要不斷超越自己。或者說,即便是我們要超越別人,我們也要首先超越自己。如果要超越自己的話,我們得知道我們有沒有超越自己呀!所以就必須有反饋。

我在高中的時候用的進步本的方法,實際上就是一個最簡單的反饋方法。有一個大作家叫做特羅洛普,他說我每天都規定自己在清晨寫作一個小時,這一個小時內要求每十五分鐘寫100字。那麼他常年堅持這樣一個寫作計劃。而且他把當天當天所寫的字數,全都在筆記上清晰的標出來。哪一天達成了或者超額完成了,哪天沒打達成,清晰明了的寫在上面。這個東西如同一面鏡子一樣在提醒著它的節奏。或者說這個東西在不斷鞭策著他。那就是憑藉著這種持續的水滴石穿的力量,在郵局裡面當郵遞員這幾十年的時間,他成為了僅次於狄更斯的偉大的作家。

反饋還有一個巨大的好處,他就是能夠幫我們,提高效率!反饋還有一個最最重要的好處就是能夠提高興趣。實際上,遊戲之所以迷人,就是因為它不斷的給我們反饋,我們有沒有通關,有沒有升級,有沒有打死怪物,我們前面還有多少關,知道前面還有多少級,知道前面還有多少怪物,使得我們集中注意力去打怪升級。而學習過程中也是一樣的,那有了這個反饋了,我們才知道我這一關有沒有過的去,如果這關輸掉了,那努力在再打一遍。遊戲里無論升級也好,還是闖關也好,還是打怪也好,他都是有明確的反饋的,你有沒有死?還有多少血了,還有多少裝備了,這些都是明確的反饋。就是這個反饋,再加上闖關作為目標,才把一個人的精力,注意力給鎖住。


5,社群

社群的力量是巨大無比的。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愛因斯坦,一個是特斯拉。愛因斯坦是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而特斯拉是頂級的發明家,他們都是有社群的。政治家和企業家就更不用說,他們的工作屬性就決定著如有所成必須有社群。

愛因斯坦在大學一畢業就實業了。這對於他來說,是一個艱難的人生處境。一方面要顧及自己的生計,一方面還要去找工作。這在心理上便會形成很大的困擾。當時愛因斯坦的爸爸甚至給大學老師寫信,問問能不能給愛因斯坦安排個教師崗位。結果是不能。愛因斯坦到處發廣告,搞了個物理輔導班。那時候輔導班並不盛行,報名參加的都是有識之士。所以,愛因斯坦把他的小組取了個名字,叫做奧林匹亞科學學院。這個小組首先是維持了他對物理學的興趣。實際上這個學院就只有四五個人,一塊兒來討論物理問題,哲學問題,閱讀一些名著。

這個「奧林匹亞科學學院」民科一樣的組織,首先幫愛因斯坦保持了對物理學的興趣,讓他在物理上保持精進。因為在分享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對一個問題的認識程度對一個現象的認識程度,只要一表達的時候立刻能夠得到反饋。我掌握得好,就可以滔滔不絕的講。掌握得差的話,連說都說不清楚。如果能說得清楚,別人會有反饋,贊同或者不贊同或者有進一步的問題。如果有反饋,能不能回應?如果有不贊同的話,能不能提出反駁的意見?如果是有疑問的話,我能不能回答那些問題?這樣的思維過程的,都把他對物理學的研究推向了深入。愛因斯坦就是在這一期間,產生了相對論的思想。當然,不久之後這個學院的朋友還幫他找到了專利局的工作,他成為專利局的專利員。不久之後,愛因斯坦的五篇論文橫空出世,改變了物理學史。

拉特斯拉也是一個例子。他在大學之後找了一份工作,也是專利局的專利員。他有一段時間非常沮喪,身體也很糟糕,而且對發明也沒那麼有熱情了。感到前途渺茫。

他有一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拉著他一起鍛煉身體,路上一塊聊天。特斯拉把自己的身體調理好了,變得健康,重新燃起了對發明的熱情。特斯拉的一生中不斷有這樣的社群,比如說後來他去美國的愛迪生的公司。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今天時代變了。參加或者搞個社群比任何時代都容易。無論你對什麼感興趣,都有相關的平台和社群。但社群的原理沒變。誰不利用社群,誰犯傻。誰利用社群,那不能說他聰明,因為那是必須做的事情。


6,高效的方法

任何技能和知識都有很多不同的學習方法。

比如本田宗一郎,他是本田公司的創始人。他的學習方法就是有問題就問題跟專家請教,他就是小學畢業,後來也上過夜校。他認為直接跟專家請教是最快的學習方法,他也是喜歡這種學習方法。對他一輩子用這種學習方法。

比如丘吉爾,丘吉爾是通過寫作來演講來學習的。他對寫作和演講充滿激情,誰都知道丘吉爾是一個偉大的演說家。他的演說對於英國在二戰中的勝利至關重要。其實際上丘吉爾還是大作家,丘吉爾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比如馬雲學英語。馬雲英語怎麼學的,他十二三歲的時候專門到杭州飯店門口給外國人當導遊。為了勾引外國人的興趣,他專門在飯店門口拿著書本念蹩腳的英語。外國人一聽,發音不準聽著難受,忍不住上來糾正指導。馬雲就這樣搭上話了,攬了導遊的活兒。練英語,長見識。

辜鴻銘,是通過背誦名著學外語,學德語就背歌德的《浮士德》,學英語就背彌爾頓的《失樂園》,結果他的德語比許多德國學者都牛,他的英語比許多英國學者都厲害。辜鴻銘回到中國之後,他的演講是收費的,但外國人卻排著長隊買票,還一票難求,成為京城一大奇觀。

所以,想要高效學習,好方法是必不可少的。關鍵是你要找到最適合你的那一種,或者說是適合你的那幾種,同時他們又是比你現在的學習更高效的那個方法。怎麼找方法,就找你想學的那個東西對應的牛人,然後從眾多方法中選擇適合你的。


7,愉悅到上癮

只有學習的過程中愉悅以至於上癮,你才可能成為高手。因為你練習的時間更長,質量更高。比如,在所有的小提琴選手中,最高水平的人,頂級高手和專業級別的人,比老師比優秀者練習的時間更長。

既然是高效學習,就不但是指效率高,而是指效果好。效果好就需要不斷精進,不斷提高水平。這意味著一件事兒。那就是痛苦。因為讓人進步的學習只能產生於學習區,而必須離開心理舒適區。

既然是痛苦。那麼只有從中發現樂趣,才能扛得住,而且長時間的持續。

在學習這件事兒上,如果的目的就是成為不可替代的高手。下面是你必須經歷四個階段:

產生興趣,變得認真,權力投入,開拓創新。

這是專門研究專家的專家埃里克森在《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這本書里,綜合了N多研究成果得出的結論。

興趣是排在第一位的。

培養興趣這件事兒看起來很複雜,沒有什麼規律。例如,巴菲特十多歲就見識了股市;愛因斯坦10多歲的時候叔叔給了他一個指南針;國際象棋世界冠軍,維茨金,五六歲的時候,就在公園裡跟大人下棋。培養興趣這事兒,有很多偶然性。對於成人來說,最好的辦法是大量的閱讀人物傳記。即便你沒有機會從實際操作中找感覺(比如你還是大學生,想要做投資),你還是能夠從人物傳記中進入場景。

實際上,產生興趣是有套路的。

二十世紀有一位偉大的心理學家,研究了各個領域的幾千位專家,發現了這個套路。這個人是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 (Mihaly Csikszentmihalyi),曾經是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系主任。他被美國心理學會主席塞利格曼稱為,積極心理學之父。米哈里最感興趣的問題是人的幸福感從哪裡來。為了研究這個問題,他帶領團隊研究了各個行業的幾千人。包括運動員、普通的員工、家庭主婦、藝術家、科學家、學者,等等。他們一再發現,所有人的的行為模式,都有如下特徵:

1.做著自己傾向去從事的活動。2.專註一致。3.有清晰的目標。4.有立即回饋。5.對這項活動有主控感。6.活動過程中憂慮感消失。7.主觀的時間感改變,例如可以從事很長的時間而不感覺時間的消逝。8.最後,當做完之後,感覺到極其愉悅。

米哈里將這種忘我投入、隨後產生高愉悅的感受稱之為,心流 (flow)。心流理論已經成為計算機遊戲開發的重要理論基礎。

通過遊戲產生心流,最重要的技術環節是目標設置。

如果目標設置比自身技術水平高很多,這個時候產生的感覺是絕望。例如,一天寫10篇文章,或者一天讀它1000頁書,或者一天把一個很複雜的遊戲通關,等等。如果目標設置比自身技能水平低很多,那麼產生的感覺就是厭煩。

如下圖所示:

當任務的難度程度和技術水平匹配的越好,這個人的愉悅感、心流感就越強。這是小孩子都自覺在用的技巧,要不然他們為什麼沒有很高的技能,但玩兒什麼都很專註很開心呢。


8,強健的體能

我高中的時候有一個這個逆襲的學習方法。我從高中的全區幾千名開外,全市幾萬名開外,考到了第一名,高考是全市理科第一名,全省的第三名。我把我的學習方法告訴了我周圍的同學。包括我把我的筆記,這個方法的詳細的步驟都告訴了我那個準備復讀的同學。

結果第二年有些同學的效果並不是非常理想。其中的一個同學我問他,我說你這個什麼原因,他就跟我說,他神經衰弱,他說數學的考試是兩個小時,他在做卷子做到一個小時的時候,大腦已經是根本不轉了。我當時恍然大悟。所以即便是有再好的學習方法的話,也是要保證自己的體能。長體能的辦法沒有別的,只能是鍛煉。

巴菲特每天讀500頁書。他說,這就是知識起作用的方式。然後,有人會想,巴菲特是不是書獃子。當然不是。巴菲特高爾夫球、乒乓球都很厲害的,大學的時候參加過賽艇隊。當然最厲害的還是乒乓球,他大學時代最喜歡乾的事情就是,隨便拉上一個同學跟他打乒乓球,然後把對方虐一頓。後來巴菲特搞投資,做的非常投入,以致忽略了鍛煉,體能不足對他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後來巴菲特迷上了跑步。巴菲特已經明確,他選擇接班人的標準之一就是看馬拉松跑的怎麼樣。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王永慶一生都堅持著跑步這個習慣;村上村樹這個小說家,他說馬拉松長跑給他帶來的靈感啟發。馬雲打太極拳,王石喜歡登山。愛因斯坦喜歡散步和騎自行車,薛定諤喜歡到阿爾卑斯山上閑逛。毛澤東喜歡游泳,特別是游長江。這些都說明這些成功者,無論是投資家、企業家或是作家還是科學家,都十分重視這個鍛煉身體。這說明體能這件事兒,比絕大多數人想像的還要重要。

如果這些精明的人都這麼重視體能,那麼誰不重視體能,誰就是犯傻。這個犯傻,不是開玩笑。而是不運用確實會讓人變得更傻。因為學習是要動腦的,動腦是要消耗氧氣的,大腦的氧氣是要全身供應的。你的身體供氧量取決於你的機能細胞,也就是線粒體的質量,還有你的肺活量。這些東西只能靠鍛煉變好,或者保持。對這些知識缺乏足夠重視的人,建議你看一本書,《運動改造大腦》。

9,把握節奏

無論做什麼,節奏無比重要。

有一個「素質拓展」的遊戲:試一試一分鐘拍手最多能拍手多少次?

這個遊戲最適合兩個人做。一個拍手,一個人計時。我在國家隊當教練員期間,曾經帶著隊上的所有隊員做過這個實驗。目的是發現自己的潛能。在實驗之前,我讓大家猜想自己最多能拍多少次,並報數。然後跟實際能夠做到的相比。隊上的幾個冠軍選手,判斷的比較準確,但兩個數字之間的差別仍然是驚人的。

另外,我曾經在課上做過無數次這樣的實驗。當然,我自己也做過無數次這樣的實驗。後來我把我那個竅門告訴了大家。竅門非常簡單,就是要有節奏。比如說每拍手五次的時候就停一下,或者說是每拍十次停一下。所謂停一下是指,有一個很小的間歇。不同人的節奏不一樣,或者說在不同狀態下那個節奏不一樣,但規律是極為明確的:有節奏一定比沒有節奏效率高。

對於學習而言,節奏體現在3個方面。

一方面是學習多長時間,中間休息;比如說如果說我能保持十五分鐘的專註,再往下的話就弄不了了,那我就十五分鐘一個,做為一個學習環節。那如果說我的平均水平是三個小時為一個周期,那我就三個小時為一個周期。

第二個,是複習的節奏。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鞏固,把知識記到腦子裡面。無論是理解性的記憶,還是死記硬背,還是聯想記憶,一定要記到記到腦子裡面。所以一定要把握複習的節奏。及時複習的話,遺忘程度就低。所以與學習新東西相比,複習的重要性同樣重要。如果把握好複習,同樣的時間,效果就會更好,效率就會更高。反之,沒有有效的複習,一個新知識新技能,即便學1000遍也可能學不會。

第三個,是高強度的深度學習與持續的淺層學習之間的節奏。

從學習強度看,有兩種基本的模式。一種就是持之以恆滴水石穿,就像特羅洛普平均每天寫作兩個小時每個小時,寫1000字。另外一種模式的是突擊性的學習,比如說一周之內就突飛猛進。剛才我們說的那個孫正義三個月就把高中的三年的課程學完。也就是說,他可以慢慢的三年把這個課程學完,也可以突擊強度很高的三個月,把高中課程學完。中間可以休息一個月,完全放鬆了學習,放鬆一個月。

這兩種模式,哪一個都並不簡單。但大多數人忽略了深度學習的重要性。深度學習,能夠在短時間內構建大腦中的關鍵鏈接,迅速突破知識與技能瓶頸。例如高盛的主席科恩。他想找一個期貨交易員的工作,但是他對期貨交易提示一點都不懂,他就進入金融那個領域。偶然的他得到了一個面試機會,但是距離那次面試不到一個星期,他在那個星期裡面把股票交易期貨交易的一本經典著作完全讀下來。其效果不僅僅是他被錄用了,而且他對期貨交易的理解比他的主管還深刻。這是深度學習。

總之,把握節奏是高效學習的必須。

10,學習意味著改變人生。

上述9點。達到每一點都不容易。因此,在社會上,有成的人並不多。

如果按照二八法則來計算,學習有成的人可謂少之又少。

做到每一點的人只佔人群的20%。那麼每一點都做到的人會有多少呢?

100%X(20%X20%X20%20%X20%X20%20%X20%X20%)=0.000000512

也就是,100萬人裡面只有5個人能做到。

相反,每一點的突破都會帶來學習的飛躍。

如果把知識或者一項技能的練習過程,畫成一條曲線。橫坐標表示時間,縱坐標表示成就。那麼理想的學習過程就是由一系列S型曲線疊加成的指數曲線。這就是學習的複利法則。那麼上述的每一點都是學習過程中的新的增長點。

如果把人生的成長化成一條曲線。橫坐標表示時間,縱坐標表示成就。那麼理想的人生就是由一系列S型曲線疊加成的指數曲線。這就是人生的複利法則。那麼上述的每一點都是人生中的新的增長點。

學習意味著改造大腦。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知識和技能一旦變成長期記憶,就意味著我們大腦中建立了相應的穩定迴路。大量的證據表明,長期學習一項知識和技能,我們的腦結構會產生明顯可見的解剖學上的改變。

學習意味著改造生命。長期高效學習,帶來情緒變化、三觀變化、人脈圈的變化、技能的掌握、職業的變化等等,會對我們的整個身體機能,生活內容,形成難以估量的影響。因此,學習意味著改造生命。

你可能注意到了。在這篇文章中,我舉了很多人的例子。我是理工科的,擅長分析,擅長模型,擅長理論。但是我還是舉了許多例子。除了文章可讀性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學習不但是科學,不僅僅是藝術,更是生存與生活的法則。

只有把學習放在人的終生髮展的背景中,才能看清楚其中的關鍵環節,還有諸多細節。例如,無論是對物理的興趣,還是對英語的興趣,或者是對寫作的興趣,都可以在那方面的行家的專家傳記得到諸多啟發。傳記裡面包含太多的東西,包括那些人對這個事情的認識,包括他們的學習方法,包括他們在不同階段對這個事情的領悟,以及具體的知識和技能在什麼樣的情景下如何發揮的作用,等等。

最後,學習意味著改變人生,改變命運。正因為如此,長時間的高效學習才如此之難。但是,我們生於這個前所未有的時代,一個人的能力可以持續倍增,並且能夠體現相應的價值。那麼,即便困難,我們付出的努力也是值得的。


==核聚相關文章===

  1. 逆襲利器:自強學習法和進步本 —核聚專欄文章
  2. 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如果可以,怎樣做?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3. 怎樣才能從英語很糟糕的人變成英語很厲害的人?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4. 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是一種什麼體驗?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5. 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 - 知乎核聚的回答 – 知乎
  6. 碎片閱讀如何形成知識體系?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7. 怎麼樣才能讓學習體系化,效果更好?-核聚的回答-知乎
  8. 對獲取知識的方法論的疑惑?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9. 每天堅持英語學習為什麼還是學不好?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10. 你有什麼道理後悔沒有早點知道?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知乎專欄: 核聚

微信訂閱號: 核聚


瀉藥!主要是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與家教帶的一些中學生,談談自己對中學學習的一點拙見吧!樓上已經有人講過小學,這裡就不獻醜了。

中學背景概述

小學沒有學過英語,初中一開始在鎮上。第一次英語考試考了65分,第一次數學月考32分。休學之前,語文一直處於60—70之間;初二的時候,因為生病休學,治病大半年。回校相當於復讀初二,那個初二開始,打通任督二脈,開掛般的存在,語文沒有低於85,英語穩定在90,數學把全校的所有獎拿光了。初三轉去縣城,初三一年語文沒有低過90(100),中考語文135;最終總分好像是縣最高。

高中轉去省城,英語差是硬傷,第一次英語摸底考試91(150),以至於高中三年班主任一直可伶我的英語。事實是,高一一直是班上前三,高一分班考試第二;高二開始浮動,一般是前五;高三動蕩比較厲害,最慘的時候跑去20多吧,被罵狗血淋頭,最終高考班上第五,順利進清華大學...

以下是幾點感悟:

1:課堂跟著老師走

不管由於什麼原因,中學階段大部分人都對睡覺情有獨鍾,一個不留神就夢中和周公大戰幾百回合,醒來的時候發現老師已然不知所云,然後一堂課就醬結束了。然後得花更多時間下去惡補,結果就錯過其他科的時間,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在:沒有聽懂—花時間惡補—懊悔—沒有聽懂的中不停的打轉,最終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差。

個人從小學開始在課堂上就屬於那種積極發言那種,老師走到哪兒,眼睛就跟著轉到哪裡,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在第一時間內思考老師的問題並且把答案說出來。(當然這不包括那些刻意課堂搗亂的行為)

這樣子有幾個好處,一來自己不會走神,不會睡覺出小差等;其次,積極答問題,得是在自己掌握知識的條件下進行,這就要求自己得好好理解老師的所講與所說;再次,跟著老師的眼睛走,難免時不時與老師眼神交流,總感覺老師在監督著自己,就不會那麼肆無忌憚出小差什麼的;最主要的是,跟著老師眼神,思路走,會找到自己在班上在課堂,在老師眼中的存在感,逐漸的會有一種」要是學不好,無顏面對老師,無顏面對班上」的壓力感。

2:看輕考試但是重視第一次考試

有個不是很成熟的說法:往往第一次考試的排名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學生在很長的時間內的排名。(當然是一般情況下)。這個要求看重第一次考試,比如進入初中第一次考試,進入高中第一次考試,高三第一次模擬考等。

初入新環境,畢竟還沒有自己的定位,考試是最開始也是最原始的排位。第一次考試如果考的還不錯,後面自己會覺得「哎,我起碼應該這麼好啊,要是考差了該多丟人」等。要是第一次就考了班上比較靠後甚至是倒數第一,自己會想著:管他呢,反正只要我進步就好了啊!殊不知,從最後往前進步有多難。有人目測會反駁:總得有人做最後一名啊。在當前的考試製度下,想要比別人做得好,脫穎而出,抱歉就得比同伴做得好,很大程度上說,好高中好大學往往是踩著別人上位的。

當然,一般的考試,看淡一些吧,這裡的看淡不是無所謂,而是在每一次考試之後,勝不驕敗不餒。找准自己的不足之處,並且認真改正,認真改善,真正的做到充分利用好每一次考試。

3:一分換一分

部分學生,特別是理科生,總覺得自己只要學好數理化就好了,個人覺得其實是有問題的一種不成熟的認識。

以高考為例,750分,一天24小時,學習時間算13小時,每分用時平均下來是13*60/750=1.04也就是每分花費1.04分鐘,語文和英語佔300分,這麼算起來得312分鐘,然而,不說312分鐘,恐怕大部分人連32分鐘都不給這兩科吧。捨不得時間,卻想高分輸出,恐怕考場上沒有這等好事吧。

同樣的道理用在考試中一樣,以語文為例:語文作文60分,總分150,考試時間150,某些同學往往只花40分鐘甚至是30分鐘來完成作文,這恐怕也是有點太想當然了吧!

4:規定時間完成規定任務

之前接觸的一些學生總反應一個情況:自己每天都在拚命的學生,拚命的刷題,花的時間比別人多,精力比別人多,可是成績往往比別人低。

究其原因,主要,每天都在按時去學習,可是卻沒有一個規劃。拿到數學,看幾道題,然後遇到一道難一點的,想幾分鐘,不會;於是換一本物理,遇到難的,不會;換生物,一直循環。最後發現自己一直在這個過程中循環,不會的依然不會,時間還浪費了,最終考試還一塌糊塗,結果是一直在該過程中無限循環往複。

個人給他們的建議以及當時的做法是:每天給自己設定可實現的目標,幾點到幾點要學會那一塊的知識點,設定好目標之後,就得在那段時間之內完成,途徑不限,無論問老師,找同學什麼的,直到把這部分弄清楚為止。規定的時間過了沒有完成,那就熬夜,加班,算是給自己小小的懲罰唄。這樣子逐漸的,會的會更強,不會的也會才可能逐漸變會吧。

5:晚上睡覺之前回顧當天所學,早上起床規劃

這句話說得簡單,做起來卻是難上加難。中學階段晚上失眠的不在少數,不外乎壓力大什麼的。睡覺之前花十來分鐘回顧總結一下白天所學的知識,總結一下白天的完成情況,第二天自己應該的計劃什麼的,是比較好的催眠方法。

其次,很多人應該都有某些問題第一天可能想的不清楚但是睡一覺之後會發現豁然開朗的經歷。晚上睡覺之前想一下,在可能真的會在睡覺的時候把題目解出來也不無可能(當然,在不耽擱正常睡眠的情況下)!

其次,每天起床之前,想想自己白天的規劃吧,這將決定後面的十幾個小時的所作所為。


題主沒有說清楚學段,所以我只從小學段說說哈。


很多家長對於自己孩子學習時拖拖拉拉的樣子而感到厭煩,卻不知如何下手提高學習效率。高效學習對於每一個學生來說既可以減輕學業負擔又可以增加課外活動的時間,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

由於小學生剛進入學校環境,一開始是不會有自主學習的意識的,所以學習習慣的培養至關重要,而高效學習則是在固有的學習習慣基礎上提高自身效率的方法。

如何高效學習,我認為應該從兩種環境入手:

一、在學校

每個人都有社會角色,成年人每天朝九晚五的在公司上班工作,而學生的角色就是在學校學習,細細算起來,除去睡覺吃飯的時間,學生大部分的時候都是在學校度過的,而學校環境正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陣地。既然在學校,我們就來看看與學生學習有關的主體:


1、 學生自身
學習最主要的主體就是學生自己,學會學習是提高學習效率最有效的方法,從小學開始,學生就要逐漸的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這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家長也不要擔心自己的孩子一開始不會學習,因為大部分的孩子都還不得要領,這就要求我們的家長以及老師不厭其煩的通過形式多樣的訓練,來幫助學生養成學習習慣。當學生年齡逐漸增加,形成自我意識開始,學生就要學會自主學習。在學校要想提高學習效率,最主要就是把握好上課的四十分鐘,如果能夠把課堂知識全部吸收消化,相應的在做練習題的時候鞏固強化,那麼學習效率自然就會很高。甚至不用去上補習班,也能輕鬆應對考試。

我曾經帶過的班級裡面,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上課聽講非常認真,基本能夠完全跟著老師的思路去展開課堂學習,在學校的時候抓緊一切時間完成作業,這種自覺學習的習慣一旦養成,想改也改不掉了。


2、 教師

在學校幫助學生高效的學習的主體就是老師,現代教育教學方法提倡老師們展開高效課

堂,高效課堂就是在相對的時間空間里,把教學目標最大化和最優化。在高效課堂中,弱化了老師的教,強化學生的學,教師的職責變成了引導者,課堂主體變成了學生,展開高效課堂這就要求教師們要有充分的課前準備、要有較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要有真摯的感情。


要實現課堂的高效有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重點,這就要想方設法以興趣為催化劑激活課堂,用學生能接受的節奏與方法組織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使學生在既輕鬆愉快又緊張刺激的氛圍中學習。一堂形式多樣、新穎、充滿激情的課堂,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從這一點來說,教師們要下的功夫還有很多很多。


3、 同學

學校除了自己和老師以外,另一個重要的組成就是班級和同學。同學是與自己一同學習

的夥伴、戰友、對手。在校學習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同學之間可以互相學習。古語云: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一個班級里有幾十個學生,性格各異,學習習慣也各有不同,善於不恥下問,向其他同學汲取經驗、探討問題,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更能增加情感。當學生們漸漸成年,步入社會,最懷念的的難道不是曾經一同奮鬥過的同學們嗎?

二、 在家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在學校學習一天太辛苦了,在家就不要學了吧,看看電視、玩玩手機、打打遊戲,放鬆放鬆多好的。然而,家庭教育對於學生學習所佔的比重遠遠高於學校教育。

同樣的,在家學習主體有以下幾方面:


1、 學生自身

如果學生能抓住在校時間高效學習,那麼在家則會輕鬆很多,梳理一天學習的知識點,鞏固重難點,對第二天課程的提前預習,這些任務都可以在家完成,甚至要不了幾分鐘,大概十分鐘就能完成的任務。剩下的時間,則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展開課外閱讀和動手實踐,這些都是屬於課外學習,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並不是完全靠學校完成,更重要的是學生自己的興趣,善於思考,學會提問,研究探索,動手實踐,這些都是學生們可以在家做的事情。想一想,「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為了實現自己的想法,我要做些什麼?」除了學校教授的知識,學生們可以學的還有很多很多。


2、 家長

說到這裡,有些家長可能要炸鍋了,怎麼孩子學習還跟我有關?難道這不是老師的事情?不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嗎?跟我有什麼關係呢?我只要把孩子的生活起居搞好不就好了嗎?有這種想法的家長,請關閉此篇文章,先去學習「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父母」。

其實說起來,家長在學生學習中起到的作用從孩子一出生就已經開始了,第一次吃奶,第一次喝水,第一次開口說話,第一次直立行走,難道不都是父母教授的嗎?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生活的壓力,家長漸漸覺得孩子大了,自己可以學習了,便弱化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反而把所有教育的責任推到了老師的身上。但老師畢竟精力有限,一對多的教育模式是在學校里進行的,而一對一的教學則更能讓孩子提高學習的效率。如果條件允許,哪個老師不想只教一個學生呢?

家長伴隨學生成長的過程,是一生中最寶貴的時光,假如家長回家只知道「葛優癱」的躺在沙發上玩手機,又憑什麼要求孩子坐的端端的在書桌前閱讀呢?陪孩子一起閱讀,與孩子一起完成一個手工製作,在這樣一個家庭學習氛圍濃厚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學習能力自然會比其他孩子強很多。這時,有的家長要說了,「可我自身能力有限,有些知識我也不會,輔導不了孩子呢?」那麼,您需要知道的就是,一個人一生中如果只停留在曾經的知識層面,那麼他也將會被社會淘汰,國家提倡每個人都要「終身學習」,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孩子,輔導不了孩子功課,那就跟孩子一起學習,把忘掉的書本重新撿起來,增加親子互動的時間,你會發現,你的孩子進步了,而你,也彷彿找回了昔日的自信。

總之,高效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基礎上,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通過老師和家長的協作,學習效果自然會大大的提升。


這類general question我回答盡量簡潔,什麼勞逸結合這裡不再贅述,提幾點我以為支撐到我博士階段的所謂方法:


1,學以致用

一樣東西如果你學了就馬上去用,或者反過來,你要用到一個知識然後去學習它,那麼印象會極為深刻。

2,壓力

據說在壓力的情況下效率會倍增。美國特有考試製度,每門課3-4次考試,5-6次作業,全部占進總分並且比重均勻,因此基本每周2個due(截止日期)是常態。在美國的三年中的一年,頂著GPA不高就拿不到獎學金的壓力,和每周倆個deadline(截止日期)的壓力(一有deadline就需要熬夜),我熬下來得了4個A。那之後從此浴火重生,在此緬懷並感謝那時的我。BTW,在美國的時候和老闆每周meeting(討論)三次,因此再加上三個due吧。

3,外在動力

心儀妹子數學不好需要人補習之類的顯而易見的原因這裡不說。舉個人的例子:比如聽說學好金融能炒股賺大錢,於是我本科修了或旁聽了金融系所有基礎和核心課,並且結合第一點學以致用地寫下了六個系列的Robin"s美眉定理用對沖理論試圖解釋人性本質(同樣適用第一點);比如時下最火的數據科學/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神經網路/深度學習,因為據說學了能找到倆倍平均工資,於是毅然而然從一個做運籌理論證明者博士毅然投身到大數據領域。

4,討論/合作/Teaching

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首先你覺得掌握了一個知識,講解給別人/Teaching it to somone else 的過程會是深化理解或者重新審視;其次一道難題可能困擾了你幾天,通過那麼一點可能你頓時豁然開朗;再次討論的過程是思想撞擊並且異常高效的時刻,並且在壓力(有人聽、對峙)狀態下效率倍增;最後,特別對於科研來說,想進軍一個領域最好的辦法便是和這個領域的專家合作一個project,屢試不爽。

5, 與勤奮的人(學霸)為友

有句話大概意思是從你的朋友就能看出你這個人是怎樣的,大致就是這個道理,看到申身邊朋友個個充實匆忙的背影,難道你不會感到壓力么。並且多和優秀的人交談,有時他們的一點建議,勝讀十年書。

6,融會貫通

這個當然不是那麼簡單的,需要有一定的積累。但是一旦你進入一個領域或專業,我的建議是把這個領域所有的子領域都要了解,這樣你在鑽進一個子子領域之後,仍然保有全局觀。其實很多領域和學科都是相通的。另外現在交叉學科以及跨專業合作那麼頻繁和重要,比如我們應用數學在應用到各個不同領域的時候,不妨也了解下那個領域。

7,不學習不舒服司機

不知什麼時候,當你意識到一天不學習便渾身不自在的時候,恭喜你,你已經養成了終身學習這個好習慣。


暫時想到這些,日後再碼。


最好按照慣例廣告一波:

歐洲、北美、全球留學及數據科學深度私人定製諮詢,從此DIY - Ruobing Shen的文章 - 知乎專欄


對我個人而言,主動接近老師(各科),問各種問題,具體到某些題怎麼解,也可以抽象到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培養。不要怕太簡單,老師講過,再問會不會挨說,一般老師都會耐心講解,吐槽你不認真聽講,打個哈哈下次注意就過去了。
在與老師的互動中,會發現,上課嚴肅的她,課下卻很活潑可愛,如果其中有能讓自己敬佩/喜愛的老師,那麼這門課的成績不說突飛猛進,也會一直很穩定的。
同學之間的相處,就不用看學習成績了,只要對方有吸引自己的地方就可以。
多學東西,結交良師益友,本來就是進入學校的目的,如果能與老師相處融洽,能真的把老師的勸說教導聽到心裡去,不會成績太差的。人和人之間有天資差異,我們這種笨鳥,課下多下點功夫就是了。如果下了功夫還沒效果,那一定是方向或方法錯了,此時更需要老師的幫助。

以上討論的是身心健康,有師德的正常老師。心理變態那種就算了,頂多不會的題拿過去問下,自己學到了才是自己的。


瀉藥,學渣一枚,竟有人邀請回答這種問題。

好好說,要想高效率的學習,要先知道自己有多弱。

高數弱,學習。
英語弱,學習。
打籃球弱,學習。
不會自拍,學習。
不會社交,學習。
不會說話,學習。
不會戀愛,學習。
情商低,學習。
智商低,學習。
學習,學習,學習。
一言不合就學習。

反正我弱的很,反正學什麼都會漲姿勢,那就好好學咯!


記住我的這句話:

想要學習,先要玩。

利用寒暑假課餘時間,找個機會,把學習拋在腦後,想打球就痛痛快快打一場,想旅遊就徹徹底底去旅遊,想打遊戲就買好吃喝網吧通個宵打完睡個懶覺。

然後放下這些,回到學習中來。你的玩的需求得到了滿足,你想玩的慾望已經得到了緩解。自然心就收回來了,學習自然就高效了。

尊重人性才是本質。人性是需要張弛有度的。不存在一直學習的人,也不存在一直不學習的人。該學的時候一定要學,該玩的時候一定要玩,千萬要尊重你的內心。在這個過程中你發現自己反而控制住了自己。

以上就是我對高效學習的理解。


政治和歷史,複習時一定要把目錄背下來,在背下的基礎上理解每一個標題之間的關係。這就是這門課的知識框架,所有的知識都往這個框架里裝,腦子裡形成樹狀的知識結構。


2017.9.8更新

時隔一年了,如若不是今天整理我的回答,我發現可能我就忘記我自己在這裡埋的坑了。一年後看這個話題,其實我依然沒有什麼特別實用的方法,因為沒有方法是適用於任何人。那麼就稍微討論下我自己的學習經歷和方法吧。雖然和知乎的各位相比,我可能並不算學霸,但希望能給看到我這個回答的人能有些幫助。

其實在高中讀書階段和大學階段就有人問我,你是什麼樣的學習方法?但實話就是我沒有學習方法,他們有時候會說為什麼你這麼快做完作業,為什麼這麼早睡覺。就連現在父母朋友來問學習方法,我爸媽都說我沒學習方法,高三的時候每天都10點睡覺。

我是一個自從小時候意識到自己有小聰明後,就比較浮躁的人,我分析一下我的特性,就是僅憑上課和老師布置的課後作業,其實大致能弄清楚大部分題目的套路,但這不是100%的題目,這就意味著很難考滿分,如果不花時間整理沒弄懂的題目的話。我這類的學習方法就是沒有學習方法,我從不給自己施加壓力,每次都是分析自己所處環境,設定一個可實現目標,這樣既能進步又能輕鬆學習。我其實不太贊成知乎很多問題回答裡面說的設定一個很遠大的目標有利於學習,與此相反,我認為這反而分散的學生的注意力,不能專註於學習。因為這些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就會想我是為了什麼而讀書,為了985 211, 為了一本等,而對於我來說,學習就是做完眼前的事情。我是在高三的時候,老師問要考什麼學校才突然意識到,我要設定大學目標了。

所以無論是特性和我比較像還是那些覺得自己不聰明不靈光,反應和吸收能力都不強的學生來說,唯一要做的就是專註自身,我覺得實在要說可能這個就是我的學習方法:專註自身。

講完心理上的影響,略微提一下實際操作中的一些事,記筆記的話,我推薦的是看個人,有些人有很強的歸納總結能力,而有些人記筆記只是因為老師說記,只是刻板的抄寫 而且記筆記本身就很花費時間,有些人就顧著記筆記而忽略的上課,從而沒理解知識點,然後就一直耽擱了。 其實就我們中國的教育來說,都有套路,尤其是高中生,你在大量的習題中,會發現重複出現的題目,那麼這些題目涉及的知識就是重點掌握的,可以記錄成學習筆記,之後就閱讀全書,對知識點進行優先排序,因為很多人沒辦法掌握全部知識點,那麼掌握排名前列的知識點,有助於你們拿到基礎分。但是其實我是不太做這些事情的,因為你會發現做多了,也不用排序,看到題目就會做。我這裡所說的排序筆記法是推薦給認為自己比較難掌握知識點,容易遺忘,希望經常複習的人所使用的。

最後雖然我沒提及如何高效學習,但略微分享了一些學習方法。就評論里說我原回答的問題,如果考了重點的話怎麼辦?我可以告訴你,我也不會比別人差,因為重點我不是不看,只是在重點之外,我還看別的知識點。所以這次回答還是要提一句,多看書,誰知道你現在看的這本書,會影響什麼部分。

--------------------------------------------------------------------------------------------------------------------------

瀉藥,稍微說下,在我大二的時候,有門專業課老師勾了期末重點,大家都加緊複習那些重點知識;唯獨我看完了整本書,最後考前過了一遍重點...最後考卷完全和老師說的重點不一致,大家都orz了,其實我也記不得多少了,畢竟只看了一遍,又不是過目不完;然後我就寫所有我記得的...最後我得了90多

我想不是我值這麼多,而且別人對比顯得我知道的多...那麼問題來了,我花了一樣的時間只是看了一遍書,那麼我是高效率呢?還是低效率?因為我看的內容多,但卻記的不牢...所以有時候效率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學的比別人多,無論什麼時段...

如若我考試過了,我再來詳細說說效率方法,學習方法什麼;如若我fail,也不知何時能空閑下來,而且也能證明我學習方法不太普遍適用,那麼就只能再次瀉藥……


講課。把學的內容講出來,想辦法讓別人聽懂。


謝邀!!!


邀請當年遠近聞名的學渣來答題,算你有膽氣。如果讓我說學習的方法的話,我確實不行。
不過我可以講一講,我是怎麼從一個影視界的外行通過快速學習,快速變成內行的故事。

當年我決定改行成為一名導演的時候,已經二十多了,一般來說我想成為一名導演的話,需要經過場記,副導演這一關。這個流程的意義在於場記是導演和現場還有後期之間的紐帶,可以了解導演的想法,明白演員的狀態,知道後期的需求,等於了解了影視拍攝的流程。

而副導演是執行導演,執行導演了解導演的想法後,在現場將導演的想法與攝影,演員,燈光進行溝通,並代導演在現場進行調度。

但是當時的情況是我誰也不認識,那流程就是,北影場門口_臨時演員,然後場工,再然後場工頭,再然後現場製片,後面我就不敢想了.

當時我了解到各大視頻網站急需短片資源,了解到這個情況以後,我就去往各大網站,硬著頭皮找到負責人尋找視頻資源負責人。知道自己拍片可以收回成本並且獲利。

決定通過自己拍短片來學習整個流程。

於是我找了一個朋友幫我寫了一個很屎,但很職業的劇本。我自己出資拍攝一個短片。

第一步的計劃是了解整個流程,於是我跑到北影場門口蹲了一星期,當臨時演員,也就是王寶強幹過的那個行業。這樣我每天都可以進入劇組,藉此來觀察學習正規劇組是怎麼拍攝的。每天晚上跑到西單圖書大廈看專業製片書籍,了解了流程以後再到劇組觀察,大概十多天後,我覺得通過觀察了解的只有這些了。

自己找了一堆朋友,按照那個很屎的劇本分配角色。找了一個電視台拍過欄目劇的攝影師,他帶來了攝影團隊,現在想想他當時應該很崩潰,一個完全不懂的人在瞎指揮,然後他竟然還要聽我這個外行指揮,因為我畢竟要給他開工資嘛。想想我的臉皮那個時候也挺厚的。

現場的人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我也不知道該幹什麼,只有攝影師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但是他卻被我指揮的不知道該幹什麼。拍攝一結束,他扔下磁帶就跑了,我都不知道這盤磁帶是該清蒸還是紅燒。

不過有朋友幫忙,我把磁帶里的內容導了出來,並找了一個後期給剪了出來,這個過程讓我知道了,整個影片需要什麼流程。每個崗位職責是什麼。

於是我按照流程開始自學每一個崗位,我首先的挑戰是編劇,然後是攝影,接著是燈光、剪輯。

感謝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上到處是編劇技巧,我買了編劇書籍,和網上的學習資料對照自己寫劇本。寫了很多,剛開始很渣,後來就變得一般渣,再後來就不太渣了。

搞定編劇後另外一座大山來了,就是攝影,影視攝影通俗講就是攝像,需要掌握硬基礎有光圈、快門、感光、白平衡、構圖。每一項都是一座大山。這些學完了影視攝影的真正的真諦是曝光、現場調度與軸線.

然後掌握不同焦距鏡頭之間的光學與構圖特點,掌握數字攝影的數劇特點,基本就是比特值之間的區別,數字壓縮的特點。

不同攝影機之間的操作區別。

然後是剪輯,剪輯最關鍵的是人的想法,可是實現想法需要的是對軟體的掌握,就是剪輯軟體的掌握,通過找人詢問知道,當時最主流的剪輯軟體是AVID和FINA CUT, 可是在十年前這兩款熱門軟體需要AVID工作站和MAC工作站,那時的硬體配置是不可能像現在這樣裝個盜版就能運行。

於是上網尋找解決辦法,知道adobe premiere操作方法和這幾種軟體極為相似,於是買來學習書籍,並且上網找教程。

通過剪輯自己拍攝的短片,知道了編劇出現的問題,然後提升劇本技巧。

然後尋找自己和專業攝影師之間的區別,互聯網的好處就是你想學習什麼技巧都會找到。學會擅用互聯網。

通過對比學習,尋找畫面之間的區別,發現燈光的重要性,學習燈光技巧,又要撿起電氣知識,然後又要掌握燈光參數。把物理知識和美學結合到一起。

然後又被聲音困擾,學習聲音理論,然後配樂。
然後化妝,服裝知識,美術,道具知識。
掌握這些,表演問題又提上日程,就是不斷的逼自己進入新的領域學習,最後掌握整個電影拍攝過程中所需要的大部分技術,知道了作為導演如何在整個流程中,和工作劇組工作人員之間進行溝通。

這個痛苦學習的過程大概用了兩年,但是快速進入影視行業,並以導演身份開始在業內工作。

總結一下就是,沒有掌握的職業特點的情況下,先進行以結果為導向的工作。在過程中知道哪些技術和知識是馬上需要學習的,然後快速學習,這個過程可是快速選擇出這些知識,然後進行學習。剔除了大量不需要浪費時間才能掌握,並且沒有實際用處的知識。並掌握流程。

一定要和比自己水平高的的人進行交流,不怕露怯,從交流中得到新的知識點,不懂的知識馬上交流,影視是一個相對封閉的行業,人與人之間喜歡和熟悉的人溝通,更喜歡和技術好的溝通,這些年學習讓我在進入這個行業就讓所有人高看一眼,因為我掌握幾乎所有流程。
這讓我在進入這個行業就佔據有力地位,為以後每一步都奠定了基礎。


推薦閱讀:

精通多門外語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一天學習12小時以上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如何在家裡做到高效學習?
如何在三天的時間內提高大學英語四級作文分數? ?
效率驚人的學神,學習方法真的和別人有本質上的區別嗎?

TAG:學習 | 考試 | 高考 | 高效學習 | 高中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