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在知乎上喜愛翡翠玉雕紅木等中國工藝品,工藝的愛好者少之又少?知乎是被西化了嗎?

對於知乎多年的喜愛,在看了《指尖上的傳承》第二集玉雕後,特意來搜索關於翡翠玉雕宋世義的相關問題和回答後好失望,少之又少。說玩玉玩不起也好,但是沒錢也可以去欣賞和喜歡啊,這也是中國傳承文化之一嘛~難道知乎上的夥伴喜歡這類手工藝的都沒有嗎?


有啊有啊!
我愛翡翠,還愛賣翡翠:)

————下面是嚴肅的回答,關於我對玉雕行業的思考————

我之前在某翡翠電商領軍公司工作,辭職前最後半年,負責了瑞麗市一個政府項目,推廣「瑞麗工」這個品牌。

瑞麗市毗鄰緬甸木姐,是雲南省非常重要的邊貿城市。由於獨特的區位優勢,大量翡翠毛料經由瑞麗進入國內,瑞麗逐漸成為了國內最大最繁榮的翡翠集散地,所以,一直以來,都有「玉出雲南,玉從瑞麗」的說法。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國內珠寶翡翠市場的繁榮,很多玉雕師因為瑞麗翡翠毛料充沛、價格低廉,來到瑞麗創業。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大批代表各種流派的玉雕師,「河南工」、「福建工」、「廣東工」等等,陸續聚集到瑞麗,把瑞麗當作玉雕創意的藝術殿堂,相互碰撞交流,形成了集南北玉雕工藝流派之長的「因材施藝、俏色巧雕」風格的「瑞麗工」,使之成為中國玉雕界獨樹一幟的流派。

得益於政府推廣的瑞麗工項目,我深入接觸了包括業內德高望重的王朝陽老師,新生派80後玉雕師高松峰等數十位知名玉雕師,對玉雕也有了深入的認識。

玉雕藝術是中國傳統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內涵與魅力深深吸引著愛玉之人。在傳統觀念中,有「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說法。所以從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很多雕刻題材,大多採用借語、諧音、比喻之類的來刻畫一個吉祥的內容,如刻的竹子上有個蝙蝠就表示祝福,竹諧音為「祝」,蝠為「福」;如在人蔘背後刻件如意,則就表示「一生如意」,參諧音為「生」;如刻有梅花和竹子,則表示(花開五福)祝報五福等。

上圖:一件傳統風格玉雕作品,一隻猴子騎在馬背上。小夥伴們猜猜這件作品的名字?(答案放後面)

在改革開放初期,玉雕技藝還是像其它傳統行業一樣,師傅傳給徒弟,徒弟在雕刻題材上不敢胡亂創新,雕刻題材以傳統題材居多。

在90年代後期至新世紀初,由於市場環境的開放,更多的玉雕師開始流動起來。河南鎮平(傳統雕刻獨山玉)、福建(傳統雕刻壽山石)等地的玉雕師走出家鄉,來到瑞麗原料地淘金,這也給各派玉雕師交流開了個好頭。由於思想的解放和市場大環境的開放,玉雕師們不止滿足於雕刻傳統題材,開始嘗試各種玉雕題材。王朝陽的《紅色經典系列》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王朝陽作品《紅色經典系列·紅寶書》,圖片來源:王朝陽官方網站

王朝陽作品《紅色經典系列·戰地黃花》,圖片來源:王朝陽官方網站

王朝陽作品《紅色經典系列·草鞋》,圖片來源:王朝陽官方網站

上圖一組圖在我的回答里被多次引用過。這組作品,是用了常人不會選擇的廢料進行創作的。玉雕師依據材料本身的顏色、材質,匠心獨具地將其設計成我們見過的紅寶書、軍帽和草鞋,把我們思緒領導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不禁讓人嘆為觀止。王朝陽老師介紹,三件作品原料的價格不超過2000,但是經過創作加工,其價值已經遠遠超越了作品本身。

這裡還要專門提兩個獎項,一個是由原國家經委、輕工部於1981年批准設立的「中國玉石器百花獎」,另一個是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中寶協)於2002年創立的「中國玉雕石雕作品天工獎」。這兩個獎項對玉雕行業的發展有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為什麼我會說這兩個國家級的大獎對玉雕行業只是「一定」的促進?翻看這兩個獎項的作品集,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的作品還是沿襲了傳統題材,無非工更細膩,料子找更好一些的。拋開評獎黑幕不談,這樣的作品,最多可以算在藝術上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並非是藝術上取得突破,如果不拋開獎項放到市場上,又又多少能為市場所接受?

可喜的是,近幾年,很多年輕玉雕師開始進入行業,其中也有很多思想活躍的玉雕師,不想沿著前人的步伐,而希望走自己的路。於是,在市場上可以看到這樣的作品:

尼瑪,老子是佛,不是忍者神龜

尼瑪,老子的菩提根被挖了,吐血三升

官人我要!
玉雕的精髓在於俏色巧雕,這位玉雕師,你真的做到了!

玉雕的精髓在於俏色巧雕,這位玉雕師,你真的做到了!

玉雕題材還需要與時俱進:


下面18禁


下面18禁


下面18禁

下面18禁


下面18禁


下面18禁


下面18禁


下面18禁


下面18禁

看到這樣的作品,我不知道是該大哭三聲還是大笑三聲。

拋開藝術價值不說,這樣的題材市場能接受否?

中國的玉雕行業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了,和中華文明血脈相連。這是玉雕能得到華夏兒女的熱愛的根本原因。但同時,這麼長的歷史積澱也讓玉雕行業變得保守,甚至固步自封。抱殘守缺雖然也能繼續活下去,但在80後、90後已經登上歷史舞台的今天,傳統的玉雕作品能否為這個目標群體接受?今天的玉雕行業太需要一場變革了,就像文藝復興那樣的變革。

幸運的是,我見到了這樣變革的開端。比如王朝陽首創的側臉佛、王俊懿首創的寶寶佛,還要邱啟敬首創的無臉佛:

王朝陽作品,攝影師是我朋友小榮,圖片來自王朝陽官方網站

王俊懿作品寶寶佛,圖片來源於網路

邱啟敬作品,無臉佛

看到這樣的題材,對我的震撼就像是文革過後第一次見到羅中立的作品《父親》那樣的震撼。

上圖:羅中立作品《父親》。這幅畫在中國藝術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承上啟下的一幅作品。當年文革結束,整個國家百廢待舉時,出現了這樣大畫幅的作品,讓人震撼。在之前,這樣的大畫幅的作品只能用於畫領袖。這幅作品的出現,可以看作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次復興。

王朝陽的側臉佛、王俊懿的寶寶佛,還要邱啟敬的無臉佛等這樣的作品,不僅僅取得了大眾在藝術上的認可,也取得了市場的認可:市場上大量仿雕的題材說明了市場的風向。

然而,從我從業至今,看到的創新也僅僅這麼幾個成功的題材。無怪乎題主會好奇,為什麼喜歡紅木、玉雕的人少之又少?這正是我們面對著一個很嚴峻的問題:玉雕藝術如何承上啟下,如何征服80後、90後甚至00後的用戶?

我能想到的答案,只有創新。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是各種資訊發達的時代,是一個飛速變化的時代。玉雕行業必須適應且改變,令我輩從業者欣慰的是,我已經看到了這樣的改變。

願和同行、喜愛玉雕藝術的小夥伴共勉,共同發掘傳承玉雕藝術。

ps.此文半年前發表於我愛玉論壇,在知乎回答略有修改。嚴禁各種公眾號轉載。
(第一張圖片的題材是「馬上封侯」,馬的上面騎著一隻猴子。去年「馬上有錢」的梗,古人千年前就玩過了)


不是不喜歡,是玩玉太貴了,認識幾個玩玉的朋友,耗錢太厲害,還是就是買原材料也要吃很多虧,還有上不完的當。


因為這些本身就不是大眾消費和大眾愛好,需要金錢,眼光,耐心,定力。凡在這些上面有所造詣的基本家裡不是為生計奔波的普羅大眾【微笑臉】

首先如何鑒別這一條就刷掉了N多的人


不是不喜歡,喜歡,真心喜歡!
但是,便宜的看不上,看上的買不起
就不去找刺激了


喜歡的人還是很多的,畢竟是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積澱。造成這種現場有多種原因,最主要的應該是手工藝行業太傳統,有種隱居山林的感覺,圈內自己玩的很嗨,可外面的人都不知道,尤其年輕人,提起手工藝,大家的印象還是停留在那麼古老的印象,其實手工藝行業在改革開放之後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很多創新的東西出現,放在當下的時代中並無違和感,只不過手工藝行業的傳播渠道太窄,手工藝行業從業者也多比較保守,經營的形式多為作坊式,完全沒有現代商業的感覺,不過這種局面應該也會隨著從業人員年輕化和整體素質的提高會有所改觀,個人認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資本像關注書畫那樣關注這個行業。


其實像一些文玩核桃,玉雕,紅木傢具,石雕,根雕等等這類的裝飾物品,其起點可高可低 ,跟這些扯上關係的問題基本是鑒賞和鑒定兩類,發圖片鑒定或鑒賞吧?一是很容易受到光線,角度的影響,容易失真,變成了「照騙」二來如果鑒定有誤,很容易造成尷尬的局面。三是這種一般都是是有自己的小圈子,畢竟在圈子內探討交流,要比在平台內交流要更加坦誠和自在。像之前幾位答主所說的鑒定這一關確實會刷下很多人,即使經常和這些物品打交道,也難免會栽在裡面,對於一些人就容易造成望而卻步的感覺,雖然也不是說沒有一些業內和國家標準,但真正辦起來,也是貓膩頗多。題主所說的玩玉玩不起,但大家都可以鑒賞,這個你說的並沒有錯,尤其是某市玉雕展之類的確實可以使大眾近距離觀賞..其實玉石也有便宜的啊,沒必要聚在一起只玩玩和田玉翡翠之類的吧?現在也在不斷的出一些新「玉」種,大家都可以關注一下。(感覺自己在打廣告···)最後嘛··希望行業內部推動標準的實施,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敢買,最終實現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現在出現了西方的一些大品牌,有著自己的標準,雖然也會有欺詐的行為,但確實有我們傳統行業所應學習的地方)。。————————————————有些標準模糊,也是因為這些原料的不可複製性,希望大家理性看待。


你可以中西結合啊!


知乎上對玉石類關注確實比較少


推薦閱讀:

這樣的玉雕能值多少錢?
這樣的工藝大家認為多長時間能完工?

TAG:玉石 | 傳統手工藝 | 玉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