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到底是什麼?金融行業的人到底有沒有技能可言?哪些崗位才真正稱得上金融行業?
請大家回答時候不要糾結金融理論上是什麼,我的本意是想就現實金融業,金融崗位,金融工作來談。以下是問題正文:
朋友工科的,談及金融這行沒什麼技能可言,所謂的看盤、分析、理財也都是些沒有保證的東西,你擁有的金融技能是什麼?能做什麼?我寫個程序,懂語言有技巧就是能寫出來,而金融有什麼保證?
我竟無言以對。想想看金融在我眼裡還是個很泛的,不知何謂的行業。到現在接觸到的券商、保險、銀行、普通投資公司、期貨公司(應該是我接觸的都是皮膚之外,看到的也太膚淺),似乎也都是些流水、機械的工作,跟金融毫不沾邊,隨便任何一個人了解以後都能完成,工作的核心要麼就是按流程操作,要麼就是扯皮條、拉資源,通用技能就是能喝!
投顧也就是高級一點的業務員,研究部分析師做出來的那些東西有多少是正確的?又能保證什麼?又有什麼用?行長也是應酬,拉資源。朋友做銀行風控合規的,感覺是在修改試卷。在辦公室感覺像是公務員,要麼閑一天,要麼忙些毫不搭邊金融的東西。
接觸到的所謂金融行業似乎沒有一點金融的氣息,所謂銀行證券感覺只有名字屬於金融範疇,自己做的工作自己都覺得沒質量,不專業。自己增長的多是嘴皮子上的功夫,還有所謂的看盤技巧。而這些算技能嗎?
但是金融真正的面目是什麼? 應該是自己學歷太低,經驗太少,接觸的太淺,可是否時間久了我就能接觸到真正的金融呢?如果我想真正接觸到金融,我需要怎麼做?哪些崗位真的算是金融行業?而金融技能到底算不算技能?又或者什麼樣的技能才稱得上金融技能?
這些問題不弄清楚,自己走再多路感覺依然會茫然空虛。 自己剛剛畢業給自己的計劃是做到投顧,再找機會進基金公司,這樣的想法是否可行?或者幼稚?或者沒追求?
非常感謝大家的回答,希望大家能在解釋說明的同時能給我一些建議,甚是感謝!問題比較幼稚,望前輩忽略這點,指點一二。
再次謝過大家的回答,還望大家不喜勿噴,是我水平有限,問題問的不好,歡迎大家討論,但沒必要針鋒相對,望大家勿人身攻擊。因為我這個問題對「一介莽夫」,「凌落」造成了一些不愉快的影響,很是抱歉。
我並沒有要否定金融的意思,只是個人愚鈍,對現實金融工作想要進一步認識。還望大家別糾結於金融學了什麼課程,金融理論是什麼。而從現實層面來說,通過金融業崗位來解釋說明。所有人的答案我都會看的,感謝所有答者。
某高票答案簡直誤人子弟,連投行、固收這種都歸到後台去了,我也是醉了,留言指出來他還刪評論,那就自己答下吧。
看了很多回答和評論,關鍵在於目前很多人不了解現在金融行業的各個子行業的公司、部門、崗位都是做什麼的,而絕大多數人看到的接觸到的都是銀行櫃員、證券公司客戶經理、保險經紀人等這種數量龐大卻處於行業底層(無歧視,是現實)的崗位和人,對金融行業的認識也自然就是拉客戶、拉關係、坑蒙拐騙等印象。我主要從業務類型、盈利模式和崗位等方面介紹下金融行業,隨便一本金融書里的東西就不說了。因為本人券商出身,會著重說券商,其他子行業能說多少是多少吧。當你了解了這些公司、部門、崗位都是幹什麼的了以後,你就知道需要什麼樣的素質、技能,有什麼樣的發展和晉陞通道,怎樣去努力了。為想進入行業的外行人,或者大學生們提供些參考。
不正之處請指正。
要想了解券商,兩個渠道一是公司網站看組織架構,二是找個上市券商的招股說明書,看主營業務,原因後邊會提到,下面還是按業務類型來介紹。
(1)經紀業務
這是券商最傳統的業務,主要包括證券代理買賣、產品代銷、投資諮詢等子業務,依託的就是大家最常見的證券公司營業部,證券代理買賣:炒股票的都知道,買賣股票都要付傭金,就是證券公司給你提供買賣通道,你付費通道費,你只有通過券商買賣股票,自己私下買賣不了,這就是依託牌照盈利的,現在競爭越來越激烈,傭金萬二的到處都是,這種盈利模式難以為繼,現在證券公司都希望依靠投資諮詢服務來賺更多的傭金,炒股票的應該知道可以簽約一些服務,這個服務會定期提供一些資訊,比如推薦股票組合,你如果簽了這個服務,你的傭金會高一些比如會到千一,比萬二多出來的那些就是投資諮詢業務產生的收入,產品代銷就是幫其他金融機構代銷產品,能夠賺取一些銷售費用。
從業務來看,營業部需要什麼崗位就顯而易見,一是客戶經理/經紀人,就是大家最常見的拉客戶的,或者銷售的,因為他們的薪酬,都是依靠提成的,他拉來的客戶交易產生的傭金給他提成一定比例,賣出的產品也按比例提成。客戶經理和經紀人的差別就是客戶經理是勞動僱傭關係,經紀人是委託代理關係,前者簽勞動合同受勞動法約束,後者簽委託代理合同,前者是員工,後者不是員工,所以客戶經理保障性更強一些,有保險公積金,有基本工資,提成是額外的,經紀人是做成了有錢,沒做成一分錢不發,沒有保險公積金,這種比較適合有資源有工作的人干,反正不影響自己的生活。但是這個崗位真是沒什麼特別要求,門檻比較低。(不過券商對學歷要求高,只要是簽合同,很多要求必須本科的)二是投資顧問(或客服),投資顧問也是靠提成的,你服務的客戶的增量傭金的一部分提成,增量傭金就是千一超過萬二的那部分。三就是營業部日常運營需要的後台崗位,比如櫃檯、IT、財務、綜合行政等。這三類就是營業部的前台、中台和後台崗位,現在都講中台前台化,所以投顧的壓力也很大。營業部員工面臨的考核壓力都比較大,考核指標都很細,比如新開戶數,存量客戶減少數、存量客戶降傭金數、資產總額、大客戶數等都要考核,也確實靠天吃飯,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這種行情收入高,但是前兩年都很可憐。有資源的人就另當別論,看到過那種拉來一個大戶,一個月提成就有十來萬的,沒資源的就慘吧。營業部的人想靠能力去總部的希望幾乎為零,只能在內部晉陞,但是營業部規模小,不像銀行的分行,也就幾十號人算大的,最上邊也就總經理、營銷總監、運營總監這種崗位,加起來一個手都能數過來,中間按條線有幾個主管,其他都是員工。隨著證券市場創新發展,現在也有券商營業部可以做些非通道業務,但是做起來比較難吧,專業性上比起總部的人差一些,很多也就是憑關係承攬過來,還是總部做。
除了營業部,跟經紀業務有關係的還有券商總部的一些部門,比如經紀業務部、零售業務部、財富管理部等,算是管理經紀業務的部門,職能包括營銷策劃、銷售管理、產品設計、客戶服務等,對營業部日常管理、考核、渠道開發管理、銷售團隊建設、制定業務計劃、營銷推廣等。
有些券商某區域營業部比較多,可能會設置分公司,負責管理某區域營業部。券商的分公司也有很多種類,有些是虛設,解決一些公司內部問題,沒有管理職能,有些是單一某業務的分公司,有些是各種業務都有的分公司。
以上說的是針對個人客戶的經紀業務,還有一種是針對機構客戶的。比如某機構(基金、保險、私募、信託、投資公司等等)在券商租個席位,買賣股票,給券商也要付傭金。這塊業務通常是券商總部的機構業務部來承擔的,他們通常跟公司的研究部(這個部門之後再講)一起服務機構客戶,提供專業的研究銷售服務,獲取傭金收入。他們的職能主要是營銷和銷售、客戶維護和服務這些,崗位就是銷售經理,做的工作一樣,只是會按照服務對象的不同進行分工,比如基金條線、保險條線等。
(2)信用交易業務
放第二個說是因為跟經紀業務一樣,跟大家最常見的營業部有很大關係。這塊主要包括融資融券業務、轉融通業務、約定購回、股票質押等業務,相關的部門一是營業部,拉你去開信用賬戶的,也是信用交易產生的增量傭金會提成,二是總部的融資融券部或者信用業務部,負責信用業務的經營管理,性質跟管理經紀業務的總部那幾個部門差不多,做些業務的審批、客戶徵信、投資者教育、風險管理等工作,恩 還有股災時候的強平。
在券商總部管理經紀業務和信用業務的部門,就是上邊兒提到的融資融券部、經紀業務部這些,大多定位都是職能部門,算是後台,因為承擔的是業務管理職能,不是直接的業務一線創造利潤的部門,公司有多少傭金收入,還是靠營業部的人實打實的拼出來的,跟他們沒直接關係,但是考核和激勵上多少會和業績指標有一定關係,介於業務一線部門和純後台部門之間吧。機構業務部是業務部門。
人員招聘方面,營業部因為業務類型單一,發展、收入都比不上總部,對人的要求也低於總部,一般的本科都是可以的,小地方的也不會太挑學校,但是券商總部,幾乎是非研究生不要了,除非你關係戶,要麼資源強,很多券商連學校都挑,確實是非名校不招,特別是總部在一線城市的,現在總部不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券商屈指可數吧。
(3)投資銀行業務
投行業務主要包括股票的保薦承銷與發行、債券的承銷與發行,企業併購重組及財務顧問業務,資產證券化業務等。從組織架構來看,不同公司有不同做法,有些是一個大投行的部門,內部分股、債、併購等二級部門或者團隊,有些設置多個部門做不同業務,比如投資銀行部、債券業務部、併購部等等,再加上二級市場業務,形式和分法很多,只看名字不知道部門具體做什麼業務,各家券商都不太一樣。
投行業務主要分承攬、承做、承銷,承攬看資源,溝通協調能力人脈這些,還有對項目的初步篩選能力,不是簡單的有個消息我給公司一說就完了,要牽線搭橋儘力促成這件事,也要對項目有一定的眼光;承做比較辛苦,經常出差,需要有專業能力,一般CPA、律師資格這些比較好,在四大、律所干過的比較有優勢,但是賺的辛苦錢;承銷也是要找客戶。還有就是投行業務的後台,質量控制,有些公司是單設部門的,主要是內核,對業務全流程的控制。
大家都對投行業務感興趣,其實能做出來比較難,賺的都是辛苦錢,這幾年比起做自營的差多了,當然那種自身品牌背景強的大券商好一些,業務資源多一些,一直有活干,有項目出來就有獎金,小券商都是靠個人資源去找項目的,沒項目你收入還不一定比後台高。兩條路,要麼混人脈資源,要麼專業能力。
還有就是傳說中的保薦代表人,前些年確實很牛,年薪啥也干不出來至少也有一百多萬。現在不行了,除非你是有資源的保代,券商現在都降低保代的固薪、津貼了,改為提高簽字費,你要是沒項目簽收入也就那樣了,以後這種趨勢會越來越甚,直至這個資格沒有任何含金量。
(4)自營業務
之所以叫自營,就是證券公司用自己的錢投資,給自己賺取投資收益。從部門來看,也是不同券商設置不同,有些是一個大的自營部門,內部分股、債、基的二級部門或團隊,有些是各自獨立的部門比如證券投資部、固定收益部,分別做權益類、固收類資產的投資,還有些是按資產類別分,比如固定收益部,內部再按一二級市場分二級部門或團隊,就是除了做自營業務,還有之前提到的債券承銷發行這些投行業務,各家情況不太一樣。
自營業務一般設置的崗位就是投資經理、研究員、交易員了,這裡的研究員是買方研究員,跟研究部的研究員不一樣(具體講研究部的時候再說),都是從交易員、研究員做起,發展方向就是投資經理,股票交易員一般就是擇時,看對投資經理指令完成的效果,債券交易員其實跟投資經理沒法分那麼清,券商自營基本是不分的,只有大基金公司還有保險公司是分的(有些是監管要求),債券交易員比股票交易員自主性大一些,需要自己尋找交易對手、談價格。
還有就是券商自營實際就是做投資,跟基金、保險、銀行這些機構在業務上沒區別,但是在風格上區別比較大,券商自營一般投資規模小,追求絕對收益,以債券為例,券商債券自營通常是在市場上拼殺出來的,通過加槓桿、頻繁交易賺取差價,而銀行保險這些機構更多的是資金龐大,有資金優勢,依靠配置,賺取票息,交易性收入很少。所以銀行、保險的人投資能力要偏弱一些,很多銀行出來的只知道配置,對一些比如可轉債、債券型基金這些都不太懂,覺得波動太大。
但是自營業務跟投行業務比起來,更能出頭,因為是拼能力的,有沒有能力,賬戶的收益率一比就出來了,那是實打實的硬指標,所以很多投資經理、基金經理都是草根出身,做投行很多二代。
還有題主說的什麼盤感那些,投資不是小散戶,不是簡單的技術派什麼的就能賺錢的,那是公司給你的上億資金,不是讓你玩的,投資經理的壓力非常大,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
(5)研究業務
這裡的研究業務主要指的是賣方研究,區別於之前提到的買方研究,主要是為公司高端客戶,包括機構和高端個人客戶提供研究服務,吸引和保留高端客戶。如果對投資有關注的應該知道每年評的「新財富」,就是針對這個業務,還有比較出名的比如水晶球獎、金牛獎這類的。
一般券商做研究業務的部門通常叫研究所,跟它有關係的是上文提到過的機構業務部,不同公司會有不同的組織模式。一種是在研究所內設置銷售二級部門,一種是獨立設置兩個部門。通常這兩個部門是捆綁考核和激勵的,共同服務於客戶。
研究所的崗位就是研究員了,按照研究領域不同分為宏觀研究、策略研究、行業研究、金融工程研究等,宏觀研究主要是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金融市場和政策研究,策略研究主要是股債基大類資產配置研究、股票投資策略、組合研究、債券市場研究等;行業研究就是分析行業發展趨勢挖掘行業內具有投資價值的上市公司;金融工程研究包括衍生品研究、量化分析等。
研究員一般都是要碩士以上,一些行業研究員要找有相關專業背景的,特別是進入壁壘高的比如醫藥生物。業內研究實力比較強的大券商的研究員收入是非常高的,也是這麼多年積累下來的品牌價值吧,中小券商只能去高薪挖業內知名的研究員,靠自己的研究能力慢慢積累已經很難了,所以研究員要是新財富得獎很多券商有專門的新財富津貼,有些券商把新財富評選結果納入對研究員的考核,也會有券商為了打響自己的品牌不惜一切代價一定要引入一些新財富分析師。賣方研究員最後發展到一定階段也可以轉買方,最後發展成投資經理。一直做賣方是非常累的,在研究所基本只有做宏觀的能做到MD,比如某券商的首席經濟學家,一般做行研的SVP或者D就是上限了。
(6)資產管理業務
資管業務就是接受客戶的委託,管理客戶金融資產,實現客戶資產的保值增值,賺取的是管理費和超額收益分成。其實資管算是一個比較大的金融子行業了吧,現在原來的分業經營限制已經慢慢的淡化了,不同金融機構都會開展類似的資管業務,近兩年經常提到的就是「大資管時代」這個詞了,像保險資管、信託、基金(含公募私募)、PE、銀行、財富管理機構等都是資管業務。像券商、保險資管現在都可以申請公募基金業務牌照就是大資管的趨勢。
從業務流程來看,資管行業就是進行產品研發,設計出金融產品,募集資金,進行資產配置,實施投資,金融產品存續管理,客戶的開發、維護和服務。需要的崗位就是產品研發、銷售、投研人員、運營清算估值等、客服這些,再具體就是不同的產品、投資領域相關的投研人員不一樣,比如股票、債券或者非標。
不同公司有不同的做法吧,比如獨立的子公司,就會設置全業務鏈的部門和崗位;有些公司是設置統一的金融產品研發部門、銷售部門(之前提的機構業務部)、運營部門,資管部門只做相關的投研工作。投研方面二級市場就跟自營部門的投研要求一樣,還有就是非標投資,比如股權、債權投資。
(7)期貨業務
這個一般券商都是以期貨子公司的形式存在的業務,具體包含經紀業務、投資諮詢和資管業務吧,也是跟券商營業部一樣的,期貨公司營業部,給客戶提供通道,賺取傭金。期貨公司各方面還是不太了解,但是國內個體參與度不高,比股票這種以散戶為主還是差很多,相應的行業發展、招聘條件、員工收入都不如券商吧。
(8)直投業務
直投業務是券商用自有資金對企業進行股權投資,Pre-IPO。有券商是設立有獨立子直投業務子公司。崗位上會有投資經理、投後管理,主要做項目承攬、盡調、交易結構設計、談判等,投資後進行項目跟蹤、風控,保證順利退出。技能上跟投行差不多,法律、財務技能比較重要。
(9)場外市場業務
目前最主要的就是新三板業務,有些券商設在投資銀行部內,有些單設獨立的場外市場部。也是跟投行差不多,就不多說了。
金融是什麼?金融就是錢的兩個方面,有人有錢,需要投資,這就金的部分(手裡有金子啦 ),有人缺錢,需要找錢,這就融的部分,金融的本質就是創造出工具,比如股票、債券等,讓資金能夠從有錢的手中流動到需要錢的手中。
所以金融行業基本上就是由投資和融資兩大分支構成。投資一般又根據投資標的不同劃分為很多細分領域,如股票投資、債券投資、商品投資、地產投資、股權投資等,每個細分領域又可以繼續細分,比如股權投資又可以分為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和PE投資等。開展投資業務的金融機構有很多,包括資產管理公司、基金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財務公司和商業銀行等。和投資相關的崗位一般分為前、中、後台,前台包括投資經理/基金經理、研究員、交易員等;後台包括資金清算、貨品結算和會計核算等;中台包括風險控制、法律合規等。
投資當然需要專業技能,比如估值能力、財務分析能力、行業分析能力等,但是僅有專業能力還遠遠不不夠的,投資相對影響因素較多,是科學和藝術乃至人性的結合,而且每個人適合的方法也不同,需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摸索,最後形成一套自己的投資體系。這套體系可以是量化分析,也可以是基本面的價值分析,每個人都有不同,都可能獲得成功。
融資又分為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間接融資主要是商業銀行開展的各類貸款業務。當然現在還有很多類似的小額貸或者P2P貸款都是這一類。商業銀行的間接融資業務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曾經主導了金融體系,因此發展時間比較長,發展也比較完備,分工更加細緻,從吸收存款到發放貸款,中間有很多個環節,很多人在商業銀行存貸這個鏈條上工作 ,有點像工廠里的流水線,只不過不是集中在一個生產車間而已。
直接融資就是發行股票或者債券等進行融資,就是所謂的投行業務,一般國內的券商、外資投行和商業銀行都有相應的投行部門從事此項業務,國內的商業銀行目前還不能從事股票承銷。說到這兒我想說一下,金融機構可能包括不同的金融類別,比如商業銀行有做間接融資的(信貸部門),也有做投資的(金融市場部門),還有做投行業務的(投行部門) ,證券公司也有類似的情況,所以大家選擇金融類工作的時候應該首先看工作類別,然後再確定去哪類機構,如果反過來可能會造成定位不清的情況。
投行業務基本上都會參照一個業務流程,都會有相應的監管規則,這個過程當然需要一定的專業能力,特別是財務分析能力和估值能力等,但是同樣是不夠的,因為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的利益體,從發行人到監管機構,到會計師事務所/律所等中介機構,到各級承銷商,再到投資者等,需要進行大量的溝通協調工作,這方面的能力要求就特別突出。
當然,還有一類的工作貫穿到投資和融資業務之中,就是銷售,包括機構銷售和個人銷售,有一些銷售機構獨立出來,就是所謂的第三方銷售機構。金融機構的銷售和其他行業一樣,本質上的能力要求是一樣的,就是取得客戶的信任,但是也需要很強的專業能力,比如產品掌握,金融市場分析和投資建議能力等。好的銷售在收入和lifestyle等方面都非常不錯的。
為了方便大家對上面講解的理解,我放了一個圖在下面。至於什麼工作可以代表金融,我覺得上面這些都可以的,差別就在於你是否可以做到行業的頂尖,做到了,你就是金融精英,做不到就只是金融民工啦!
很多年前我在大學裡有下面這樣的思維過程:
上數學課,一切都是理論的,算的都精準到不行,1/3就是1/3 不是0.333333
世界看來是這樣的:
後來上物理課,小木車從坡上滑下來時間總是時不時有一些微小的誤差,老師說這是因為摩擦力、風啊什麼的各種因素,心想這真是一門不嚴謹的學科,和數學比精準度差遠了,世界看起來是這樣的:
後來上生物課,看了這誤差也是醉了,什麼玩意,這你也能說是理論,這也能conclude有結論?
後來上了經濟計量學和金融。。。。感覺,之前學的那些學科好精準啊,經濟計量一開始感覺就是,這些人因為數據噪音太大所以發明了一套理論來騙自己,因為數據都是這一個樣子的:
後來經過不斷學習,發現這些理論確實有用,而且有些所學的技巧和知識確實能賺錢
這些僅僅是學科特性,誤差大不代表該學科不夠科學不夠嚴謹,往往面對越是複雜的情況和越是複雜的數據,越需要嚴謹的治學態度才能從嘈雜的數據中找出規律為後人所用。
==========================================================
好了,扯淡結束
金融的作用是負責資源的調配與運作
有些人疑問,金融看起來沒什麼技能含量,卻拿著幾乎是說有行業的最高工資為什麼。
我覺得主要是因為:
分配層級決定分配數量與質量
就好像國王總是要吃最好的用最好的,因為是他來負責這個國家誰幹什麼誰拿什麼誰用什麼
即擁有越高的層級上的分配優先順序,就能給自己分配越多的資源。分配級別越高就能獲得越高的利潤,也許是因為他們越能洞察全局的走向供需的關係等等一些你僅在一角看不到的世界,也許只是因為貪婪會給資金分配更多的資源。
而金融在社會中就扮演著這樣一種角色,宏觀經濟最基礎的模型就兩種資源,人力和資本,金融就是負責資本的協調調配與分配。所以這是資源分配層級使然。
與此同時,金融也通過上層資源分配協調的角色獲得了足夠的覆蓋性,通俗的說就是,不管現在市場上什麼火什麼賺錢,我都能分一杯羹,因為這些行業的發展和運營都需要錢,而我就是提供錢的。我以前是做程序的,現在從事互聯網金融方面的運營工作,我從個人角度出發,講講這個問題,技能我給他分為狹義技能和廣義的技能,狹義的技能是我們一眼就可以看破的,比如我以前的寫程序,大家都知道會程序可以寫出軟體,起因、結果非常明了,又或者做廚師,會做菜,就能燒出菜,好不好吃另說,你文筆好,寫的文章就是好看,你再從結果逆推回去,也很容易,你看到一個菜,你知道這個廚師一定會一項做菜的技能,你看見一個軟體,你知道一定這個作者會編程這項技能,這些顯而易見的技能都屬於狹義的技能,而廣義的技能是什麼,你一眼甚至很多眼,你也看不破,摸不到,比如企業管理,現在誰能很精準的像理解做菜一樣闡述清楚管理到底做了哪些事? 天貓雙十一突破920億,這是結果,那麼我問你是哪些技能導致這個結果的發生?是程序員程序寫的好嗎?顯然不可能,但是又缺不了,如果程序一直報BUG,顯然也到不了920億。
所以,廣義的技能實際上不是一個人的技能,是一個團隊的技能,你比如開個軟體公司,一個程序+個銷售,甚至有的程序員自己就懂點銷售的,都完全可以撐起門面,但是金融公司,你單純的靠一股力量是掀不起大風大浪的,他需要一個完整的團隊來運作,拿P2P來說,他需要一個網站,所以他需要一個程序(當然你也可以外包),他需要拉投資人,所以他需要市場、客服(也就是你所謂的負責喝的那部分人),拉來的錢要投出去才有意義,又要有負責後面投資的部門,投資也不能瞎投,所以需要一個風控的部門來控制風險,那麼投出去的錢萬一回不來咋辦,那得有個催收的部門,而所有的這些人不能無目的的工作,所以他們需要一個領導,既懂網路又懂管理又要懂市場,能樹立目標,可以制定計劃,分派任務,考核指標,所以需要一個運營部門,而這些部門的這些人整合到一起,才能發揮金融的作用,保障資金良性流通,不至於讓資金因站崗荒廢利息,也不至於讓投資血本無歸,含淚而終。
而你要做的,是選擇在整個體系中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光會喝酒沒有用的,投資人不是傻子,都自己的錢,不是演電影,喝幾口小酒就給你幾萬,你要讓他信服而不是喝服,喝,只是一種輔助手段,但你自己必須有過硬的本領和對行業的認知,人家想了解最近股市怎麼樣,你端起杯說:「來,感情深,一口悶!」,誰會鳥你?你得能根據近期各種指標和市場表現給出一個非常瀟洒的分析,分析完了,再來一句:「走一個」,這才是錦上添花,而不是光吹牛逼,人家想了解你們公司的投資走向和回報情況,你能結合市場情況和數據給出一個有理有據的證明,而這些都是需要去學習和磨練的,在廣義的技能領域鎖定自己的狹義特長。金融就兩種崗位,一個叫承攬,一個叫承做。
承攬需要掌握找錢、找項目等兩三種技能;
承做需要掌握反洗錢、信用風險管理、抵押物評估、金融市場和金融理論、流動性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審計、稅法、經濟法、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線性代數等兩三百種技能。
————————————————————
另外跟自以為是的外行沒必要討論專業問題,反正在他們眼裡保險就是到處打電話騙錢,銀行就是每天數錢加態度差,證券公司就是幫人開戶騙人買股票,反正牛散都不是金融科班,高手在民間嘛…他們開心就好。
—————————————————————
有知友提示說還有承銷,我覺得從某種程度上看承銷與承攬的技能類型差不多…所以就沒有分開說了…
謝邀。
崗位性質上來劃分,金融行業,一般劃分前台崗,和後台崗。前台包括客服,客戶經理,投資顧問,大客戶經理,分析師,電子商務,營業部,IB部門,營銷管理部門等。一個金融企業,他的利潤貢獻,很多是來自於前台。前台各部門和員工,構成公司的主要的利潤中心。
後台崗位,主要為IT,財務,風控,交易,結算,法務,企宣,行政,人力資源,合規稽查,金融工程,固定收益,財富中心,產品發行等部門。金融領域裡面,各個細分行業,部門架構都不太一樣,上述是基本上,每個行業都設的部門。如果後台部門不強大,不能提供技術支持和價值輸出,那麼這個公司,就是靠前台員工坑蒙拐騙了,若干個個體戶的聯合體。優秀的後台部門,是一個金融企業的價值中心。
關於崗位的背景知識,交代完畢。下面開始回答題主的問題。題主的問題很多,一個個回答吧。
第一個問題:金融到底是什麼?
答:金融的本質,就是信用,風險,交易,融資,財富管理。信用,是整個金融全領域的最根本的基石,也是全球資本市場得以維繫的基石和最終之錨。如果沒有信用,那麼就不會有通貨,人類就會退回到物物貿易的時代。有了信用,通貨才有價值,因為通貨的本質,就是一種主權信用負債。
有了通貨之後,各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全球國際貿易,才能得以良好運行。解決了通貨這個度量衡的問題之後,接下來,商品的流通,就可以進入交換的環節。後來,人們發現,很多商品的流通,其本質只是產權的轉移,並不需要實物的交割。那麼問題就升級了,那就是資產證券化。資產證券化之後呢,交換就變成了資本市場上的交易。資產證券化,大大促進了商品流通和交換的效率。也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繁榮。
於是,資本市場開始形成了。在資本市場上,人們因為對世界的理解和信息的佔有不一樣,所以導致交易標的物的價格,就會起起伏伏。價格波動的本質,就是交易主體,對當下的市場,看法出現了分歧。一個沒有分歧的市場,標的價格是沒有波動的。因為價格在不停的波動,那麼一筆交易,既可能會是正收益的,也可能會是負收益的,沒有一個人想承擔虧損,所有的人,都希望得到一個正收益的結果。這個虧損,對交易者來說,就意味著風險。
風險的本質是什麼呢,因為世界是不確定的。它一直在變化莫測,所以人們能捕捉到的當下的信息也註定是不完備的,那麼大家都不完備,在決策上,也都註定是不完美的。巴菲特說,概率是對無知的度量。也就是這個意思。如果用保險業的視角看,人類未來的一切,都是不確定的,理論上,都需要賣出風險。
信用,給資產定價,資產證券化,都解決了。那麼,接下來自然而然的,就是解決風險的問題,對風險進行管理。乾脆把風險也證券化好了。於是,就出來了各種金融衍生品,各種給風險定價的模型。很多人認為,金融是隨機的押大小的賭博遊戲,那是他們不懂整體的資本市場的大圖景。風險,也是可以證券化的,可以鎖定的,可以控制的,終於,大家不用擲骰子押大小拍腦門下單了。這對於資本市場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創舉,但也是一個雙刃劍,08年金融危機,導火索,就是金融衍生品市場崩盤。用來控制風險的風險管理工具,卻製造出來了最大的風險,不得不說,這是個喜劇,挺諷刺的。
融資,是資產證券化之後,水到渠成的事。有錢的想把錢兌換成正收益預期的資產。有資產的,想出讓部分股權或資產,兌換成資本,進行經營擴張。簡單的講,這就是融資的本質。很多信貸融資背後,有比較隱秘的無風險套利行為,本質上是資源尋租或者權力尋租。這裡不敢多說了。影子銀行什麼的。敏感。
有了風險管理工具之後呢。那麼,固定收益,絕對收益,財富管理,這個巨大的市場,才成為可能。不然只是純粹的賭博遊戲,玩太大,心臟可受不了。很多專業的投資機構應運而生,資本市場,進入了機構化時代。目前,美國財富管理市場的規模,遠大於銀行體系的現金儲蓄規模。
第二個問題:金融行業的人到底有沒有技能可言?
1、經紀業務。對於粗放型的經紀公司或者經紀業務而言,從業人員本身沒有什麼價值,他們的價值,就是提供一個交易通道,並沒有任何的高附加值服務。所以這樣的公司,他們的最大的價值,就是IT部門別掉鏈子,賣通道的,如果還掉鏈子,那就不知其可了。在IT部門不掉鏈子的情況下,前台部門,也就是不停的拉人進來做交易了。至於分析師啊,投資顧問啊,他們也不能提供什麼價值,記住,這種經紀業務為主營業務的公司,除了通道快准穩之外,沒有其他的價值。當然了,銷售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銷售技能,不算是金融業特有的能力。
2、投資諮詢業務。這個業務,比較水。有賣報告掙錢的,有靠推薦股票賺錢的,也有靠提供點價交易服務賺錢的,等等,不一而足。但是真正能實實在在讓客戶掙到錢的諮詢服務,不是特別多。真有這種技能,肯定去做財富管理了,拿業績分紅,和拿交易傭金比,簡直天上地下。
3、證券承銷與保薦業務。這方面的業務,不怎麼依賴交易方面的技能,但是很依賴項目運作,管理,撮合,銷售的綜合技能。
4、自營業務,此業務,嚴重的依賴交易與投研技能。
5、資產管理業務。嚴重依賴交易技能,營銷技能,產品設計技能,風險管理技能,金融工程技能,調研分析技能,以及各種綜合技能。
6、其他撮合業務。金融企業,另一塊很重要的服務,就是撮合。很多基金公司,其實私下裡面,都是提供的融資中介服務。券商的投行,財富管理中心,很多獨立的資產管理公司,融資中介都是他們一塊很大的業務。信託,融資中介的服務,做的就更多了。撮合技能,是升級版的通用技能加各種專業技能,尤其是大項目。
以上以券商為例做了個崗位技能分析。題主的困惑在於,只看到了一個經紀業務,這是各條業務線裡面,最不需要技能的一個,只需要通用技能的營銷能力就可以了。如果題主想了解的是交易方面的技能,在經紀業務部門或者崗位上面,的確不太能見的到。
第三個問題:哪些崗位才真正稱得上金融行業?
前後台,各個崗位,都稱得上是金融業。沒有金融IT,交易員怎麼交易?沒有結算,交易賺不賺錢誰知道?沒有風控,交易穿倉了,誰賠?沒有客服,誰給你開戶?沒有客戶經理,虧貨客戶賠錢的時候找誰撒氣?沒有基金經理,誰來進行大客戶的資產管理?沒有礦工挖礦,量化交易怎麼開展?每一個崗位,都很重要,一環扣一環,都不可或缺。
就算索羅斯吧,他也有交易員,他也有分析師。金融業現在高度發達,分工也高度的細化專業化,不存在題主預想的那樣,有一個單顆的本質,剛好那個本質上面設了一個崗位,這個崗位就是干金融的,其他的崗位都是丫鬟,伺候這個崗位。當然了,索羅斯嚴格的說,不算是金融從業人員,他是金融從業人員的客戶。
第四個問題:不來虛的,到底誰能靠交易穩定盈利,以交易為生吧
估計題主可能對這個技能更感興趣吧。你在問題描述裡面,說的的確是行業的普遍現象:從業人員,並沒有行情分析能力,更不用說靠交易掙錢的能力了。看盤……這個……技巧,的確不算啥技巧啦。是個人,都會看盤。徐翔看盤復盤能掙錢,不是因為他「看盤」了,而是他看到了背後的暗流涌動,察覺到了金錢流動的軌跡和規律。光盯著顯示器看,把顯示器看炸了也沒用啊。看盤,實際上是為了看世界:到底發生了什麼,以及將要發生什麼,我該如何應對並作出正收益預期的交易決策。
其實這個,才是交易裡面,最核心的技能。這個不是銷售那樣的通用技能了,而是金融特有的神奇技能。錢生錢的本事。職業投機客,以交易為生的能力。
第五個問題:金融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答:效率。有人說,金融不直接創造價值,所以金融本身沒有價值。如果沒有通貨,沒有銀行體系,沒有資產證券化,沒有資本市場,沒有風險管理,沒有財富管理,大家都退回到物物貿易的階段,就知道金融的價值了。人類的經濟行為,不外乎兩個,一個是勞動,一個是交換。金融既給勞動端提供了血液,又加速了交換的效率。這就是金融的價值和真正目的。
也有很多人認為,金融的價值是未來對現在的貼現。這麼說也對,這也是金融的價值之一。但金融更核心的職能,還是效率。有了金融,商品交換的摩擦成本,才被降低了無數倍,從而才能形成流動性,從而才能形成產業化和各種文明生態。而互聯網金融呢,又把傳統的金融模式的摩擦成本,進一步降低,流動性空前放大,生態效應也空前放大。這就是金融的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比有形的商品,價值更高。
第六個問題:計劃是做到投顧,再找機會進基金公司,這樣的想法是否可行?或者幼稚?
有追求是挺好的,不幼稚。做投顧,如果一直在經紀業務裡面打轉的話,也沒什麼大前途,除了升華自己的通用技能。畢竟,現在賣通道,都可以手機開戶了,互聯網金融殺傷力太大,傭金會越來越低,如果只靠傭金獲取收入的話,這是個越來越貧瘠的礦。投資諮詢,可以拿到諮詢費的話,也不錯。但是長期能穩定賺錢,投資諮詢,才能一直有諮詢費拿,不然客戶一虧就跑了。既然你都能長期的穩定幫人賺錢了,那為啥還要靠諮詢費來獲取收入呢,應該追求更高的收入,那就是業績分紅。本事大了,進基金公司,這個思路,也沒錯。一些非常優秀的私募基金,也能學到很多東西和機能。
不過還是無法給出具體的建議,信息不足,怕耽誤你。給個案例你參考下,也可能沒有參考價值。前陣子一個朋友,剛畢業,南京大學的,問我是去資金信託好,還是南京證券好,還是去瑞華投資好,我說這三家公司都挺好。去哪家都挺好的。後來她根據自己的情況,自己決定去了紫金信託。
這種能決定人很長一段時間人生的建議,是不好開口幫人拿主意的。因為責任太重大。好了,她可能覺得是她能力強,不好了,時時想起來,認為是聽了你的才去的,心裡也不是滋味啊。好了,該說的都說完了。打了這麼多字,題主快給個贊吧。
利益相關:金融從業人員我自己的理解啊,金融行業的工作分兩大類吧——一類依靠勞動力,做的是對接買賣、促進資本市場資金流動效率高端中介的行當,本質是服務業;一類依靠資本,做的是投資。
金融服務業範疇就大了,銀行、會計事務所、券商,技術含量也是差別很大。但是服務業,說到底就是乙方,除非手中握有非常強勢的資源或者門檻很高的技術,否則很難形成差異化。大多數服務業的從業人員都要靠大量投入工作時間來形成自己的競爭力,被認作是低端也不奇怪。
投資行業相對來說投入產出比明顯是高的,但是由於風險也奇高無比,所以對從業者要求也是蠻高的,要麼有錢,要麼有能力咯。
另外說到專業技能,我不知道你所謂接觸證券行業接觸的是哪些人,券商營業部?大牛散?反正我所接觸到的二級市場機構投資圈(包括買賣方),應該是平均從業者學歷素質最高的圈子之一。從業人員必備的技能包括很多種,快速學習新事物的能力(最近炒VR,VR具體通過哪些技術實現,產業鏈上下游都有哪些公司,分別有什麼特點,要迅速搞清楚並不容易)、將信息獨立思考轉化為觀點和結論的能力、溝通的能力都很重要,不過這些都是背後功夫,如果不是親身經歷很難體會有多難。看盤什麼的真的算是最最基礎不值一提並且也不是必備的低端技能了...1.金融行業只是將資金合理分配以創造最大的價值。沒有那麼不堪,亦沒有那麼玄幻。就像一條大河,銀行鑄壩蓄水,保險就是閘門控制風險也能發電,證券讓水循環流動,各種渠道把水引流到不同的莊稼。水可以流向狗尾巴草,也可以流向海南花梨,甚至罌粟。都是看人怎麼操縱他。錢是中性的,人是褒貶不一的。
2.就像上面的例子,這裡面有修造大壩的高級工程師,也有挖渠的工人,並沒有絕對的缺誰不可。就像一輛車,你要的是一整個整體到達目的地,壞了哪都沒法開。我們要的是資金的安全有效的流動,要的是金融系統的穩定和有效,這個體系需要很大一批人去維護,崗位並不是關鍵,沒有你還有別人,關鍵是在這個崗位上的人。
3.金融的技能很有意思,你可以是一個熟悉會計制度和稅務制度的會計,只不過有的人只會幫部門報銷做賬,有的人可以幫上市公司合理規避上千萬的稅。會計制度還是哪些制度,用的人不一樣;同理,有上班兩年連證券戶都開不順利,有上班兩年稱做了若干項目成為副總的。
4.這行業很普通,沒有那麼牛逼,沒有那麼不羈。炒股的人那麼多,巴菲特也就一個,借用一個私募的話:把門檻越低的行業做得越好,那才是真本事。什麼資源都沒有的銀行客戶經理,在西直門和大媽們跳舞能拉到那麼多存款,平凡的崗位上依然有牛人,看人,看本事。金融市場的五大功能:
投資、融資、結算,風險管理,通道。
會計和審計是屬於金融的衍生業務。
看起來不專業其實是很專業的事情。
為啥,因為要麼涉及的面廣,要麼涉及的深度很深,金融是非標業務,所以金融業的技能都是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舉幾個例子,投資就不說了,比較明顯。
融資業務上,兩家貿易企業,一個是做農產品的,一個是做工業品的,利潤率和規模都差不多,給哪個貸款風險更小?
價格下跌的時候,一個貿易企業,有庫存和沒有庫存的風險管理方式應該如何設計?有沒有量化的指標來衡量風險?企業銷售能力和庫存水平不匹配的情況下,有沒有更好的替代方式?
還有更深入的例子就不舉了,歡迎來討論。
在金融人士看來,標準化的業務才是最簡單的,因為多試幾次,總會成功的。
你說的不像金融人士的人,多數是做通道業務的,那是金融最基礎的業務,你把他們想像成流水線的工人就好了,但並不意味著這些工人不是金融人士,起碼我這個工人還是知道一些常人不知道的東西。
毛遂自薦,來簡單地回答一下。我想做一個針對性的回答,但願樓主點贊,希望大家喜歡。
金融到底是什麼?
金融的本質,是通過資本流動推動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推動經濟發展的社會活動。金,即資金;融,即融通。
如何理解?
簡單地來說,資本需求者通過金融,獲得資本擁有者的資金,創造社會與商業價值,並給予資本擁有者利益回報,資本擁有者的資金通過金融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得到有效利用,推動經濟發展。
金融的基礎是信用,金融活動便是信用交易。
一切的金融交易都基於信用。簡單來說,資本需求者信任資本擁有者會給予資金,資本擁有者信任資本需求者會給予回報。發生信用違約,就是金融風險。
金融業如何賺錢?
和所有商業活動基本都一樣,兩個方面:產品和渠道。
產品
金融產品包括現金、股票、債券、期貨、金融衍生品等一系列金融資產,在這裡不羅列了,實在太多,也可以叫做金融工具或有價證券。金融企業可以通過這些產品獲得商業利益。
另外,金融產品還包括一些設計出來的金融產品,比如風險對沖產品。比如幫航空公司對沖石油價格波動的風險、幫貿易公司對沖原材料商品價格波動的風險、幫助投資者對沖投資證券的風險(比如CDS),等等一系列的。總之,這些產品的目的就是降低風險。
題外話,如果這麼講,車險、房險、戀愛險等保險什麼其實都算。。。。。。
p.s.
如果想知道這方面的內容,我非常建議先去查閱各個金融產品的歷史,這些歷史知識對於想要從事金融行業的人是相當重要的。
舉個例子,這個提問的讀者應該有不少是學金融專業的,如果你們有學『期貨與期權』這門課,想想老師有沒有先告訴你為什麼會有期貨?期貨的兩個基本功能是什麼?如果沒有,這些同學們是不是一開始學期貨的時候對於期貨概念的理解是不是有遇到困難?我相信是會有的。
還沒讀大學的時候想學習期貨交易,運氣不錯,碰到國內橡膠期貨曾經大佬級別的人物(已隱退,不再接觸期貨),他啥都沒告訴我,先讓我去查期貨是怎麼來的,讓我查查芝加哥的大豆期貨。查完後真的是瞬間豁然開朗。所以我相信學習歷史是好方法。
渠道
金融企業可以通過建立渠道提供金融產品買賣服務獲得商業利益。最直觀的就是經紀業務了,幫客戶買賣證券獲取傭金收入。此外,銀行賺利差、資管賺管理費和業績提成、投行賺取保薦承銷費、FA賺carry、微信錢包拿提現費,等等諸如此類,都是通過渠道賺錢。
金融行業的人到底有沒有技能可言?
當然有。前面講金融業如何賺錢,就是為了講這塊內容。
金融行業需要的技能是以金融行業的盈利模式為基礎的,即 1. 產品技能 2. 渠道技能
產品技能
1. 交易產品
說白了就是證券交易,通過買賣證券產品獲得盈利。
這需要非常多的技能。先是基本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反應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之後是專業能力,也就是通過專業知識並結合基本能力制定交易策略;最後是執行力,毫不猶豫地去執行自己制定的交易策略,並具有風險控制意識。
這些能力需要靠歷練、學習和時間去獲得。當然,金融行業優勝劣汰的形勢更為突出,能力不足的會被淘汰,很多人都會徘徊在金融業的邊緣或是底層,戲稱『金融民工』。
2. 研發產品
研發產品的能力需要的專業技能更強,首先對於金融市場要有清晰的認識,之後要有強大的數理、計算機等知識技能。
渠道技能
1.擴大渠道
如果產品技能是理科的話,擴大渠道就是個文科生的活。擴大渠道,就需要搶佔更多的客戶資源,這需要更多的交際能力。當然,首先你要對你負責的產品有清晰的認識,這反映了認知能力和金融知識儲備。然後你要有非常好的表達能力,其實說白了就是個銷售的活。
2.創造渠道
創造更高效更優質的渠道需要的技能不僅僅是金融背景,對於金融行業的洞察力,對專業知識上有更高的挑戰。支付寶、微信錢包、以及被罵死的P2P,其實都是在創造新的渠道。曾經買賣股票要打電話,現在直接網上下單;以前交易速度慢,現在某些對沖基金直接拉根光纜連到辦公室;曾經融資難、互聯網金融提供新的融資平台,這些都是創造新的交易渠道。做這些需要的技能更是複雜,還需要對於一個行業細緻的洞察力。
結合題者的詳細問題,回答一下哪些崗位才真正稱得上金融行業?
也沒有什麼稱不稱得上金融行業的崗位,只有稱不稱職的金融崗位。
題者看到的現象其實很正常,並不是經驗太少、接觸太淺。金融行業目前的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其實就是人才泡沫,導致這個問題的原因很簡單,就是金融行業錢多。因為錢多,不管符不符合、喜不喜歡,有能力的人去做,阿貓阿狗也去做。多少高考填志願的同學們在家長的說服下選擇了金融?學金融的人實在是太多了,英國一個大學學會計與金融本科的人70%都是亞洲人,其中一半都是中國人,金融專業研究生簡直可以幾乎全部是中國人。
大部分的金融從業者,都在交易產品和擴大渠道這兩個方面奮鬥,因為這兩個方面的門檻是最低的。交易產品的能力,需要不斷地補充知識,每天都不懈怠,日積月累才能有獲得穩定收入的技能;然而大部分人不是賭徒心態,就是不肯花時間提高自己,最後的結局當然不言而喻。當然還有更多的從業者成為了渠道擴大者,因為這個准入門檻更低。想想做銷售出人頭地難不難?做擴大金融渠道也是一樣的。題主說的『扯皮條、拉資源,通用技能就是能喝』其實就是擴大渠道的活。
當然,有些崗位是金融崗位,有些則是在金融行業的崗位而已。這兩個有著本質的區別。第一種是真正做金融行業的事的,而第二種崗位是為第一種崗位服務的。題主說的『都是些流水、機械的工作』應該就屬於第二類。
最後如果想進一步了解金融,推薦兩本書吧第一本書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希勒的《金融與好的社會》
第二本是去年剛出非常暢銷的《別人的錢:真實的金融行業》,中文版還沒有,估計快了,因為是本好書,會英文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朋友和其女友約定明天一起去玩,可是朋友很擔心明天萬一會下雨會影響其感受,因為朋友非常看重這次和女友一起玩的機會,所以面對這樣的不確定因素感到很不安,於是向作為專業氣象研究的我來求助。我經過仔細的研究論證,認為明天下雨的概率為8%。於是,我出於好意,對朋友說:「你不必擔心明天會下雨,明天的事誰也說不好,擔心也不能產生任何積極的作用,要不這樣吧,你可以給我一筆錢,如果下雨了,我返還你十倍的金額,如果沒下雨,這筆錢我就收下了,你看怎麼樣?」朋友的確非常擔心下雨,於是給了我一百塊,開開心心的回去了。
這就是金融的一個縮影。
在這裡,金融竟然需要專業的氣象知識!
如果贊的夠多我就再舉一個例子。
——————————以下內容更新於2016年1月22日————————————
有快20個贊了,更新一下吧,像我這種無名小卒20個不少了。
上面的例子是講的是風險的轉嫁,就是交易風險,通過交易風險提高了社會總效用(福利),實現帕累托改進。
接下來先不舉例子了,說說金融的本質吧,金融,其本質就是通過種種手段,實現全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的優化,從而使全社會的效用(幸福感)提高。當然,在這過程中,會產生一些副產品,但是,瑕不掩瑜。
至於金融崗位,就是把這個大目的拆分成若干的小的專業,利用專業化分工來實現這個大目的。
「金融是一個國家的血脈」。
「血脈」充足,則國家容光煥發;
「血脈」不足,則國家形如枯槁。
「金融可以從無到有創出信用」,
「信用」適足則百業繁華、人民對未來充滿希望;
「信用」過當則形成泡沫,
泡沫破滅的過程形成「蕭條」,
人民於蕭條時期不敢消費、
對未來不抱期待。
「銀行」「保險」「證券」均是「金融」的一環,
從業人員均是「金融」一環中重要的螺絲,
沒有螺絲,機器無法正常運轉。
「保險」處理的是國家內外「風險控管」的問題。
「證券」處理的是國家有形、無形資產包裝及買賣的問題。
樓主思考的「金融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很多學相關專業、身處業界的人都問過自己。中文字面上理解是「資金的融通」,英文Finance裡面可以理解成財務,融資等等。當我問自己怎麼樣直接地簡潔地理解這個行業以及這個行業存在的意義的時候,我找到的一個可以替代的詞是「流動性(liquidity)」。
這不是個精準的詞,但是也不能奢求太多不是?定義這東西,本來就是模糊不清的。只是流動性這個詞,能夠給我們更直觀深刻的關於金融這個概念的理解。微觀層面上講,先把流動性理解為就是「資金」,個人的流動性,企業的流動性,機構的流動性的管理、交易就是金融。在生命周期理論中,流動性管理的意義基於的普遍承認為事實的假設是:「『人』總是傾向於平穩化自己的效用」。個人年輕的時候流動性少,中老年時候反而有過多儲蓄,貸款產品可以幫助你將未來的流動性折現到現在,讓你年輕時候不至於那麼慘。個體在疾病、災故時候亟需和平時一樣的效用,保險產品就是將你平時的流動性,別人的流動性,社會積累的流動性(保險基金投資的收益)在此時對你補償。企業在初創時候,茁壯成長時候,戰略轉型時候,成熟穩進時候,都會有不同的流動性狀態和需求,而期間會有PE/VC產品,中層融資產品,公開募股產品,再次公開募股產品,各類債券產品來提供/消耗流動性。機構在提供上述產品的過程中,也需要管理自己的流動性,一是要和售出產品的流動性相匹配,保證自身靈活運營,二是參與市場,獲得收益。在機構中,流動性有更加寬泛的理解,不局限於資金,而也包括了容易流動的資產,以及各類資產流動的容易程度。
關於『人』的流動性管理、買賣,其實有些簡單深刻的理論來支持我的想法,一個是收入效用曲線的遞減(凹函數),一個是態價,還有就是等價測度。通俗地來說,對這些稍有理解的話,就會明白不同的市場參與個體在不同狀態對一塊錢的定義、估值都是不同的,譬如不考慮利率情況下,機構錢很多,所以他的風險偏好幾乎是中性的,可以用概率測度來衡量其收益風險,好年景一塊錢值五毛,壞年景一塊錢值五毛;但是窮光蛋在沒有飯吃時候的一塊錢可要比一塊錢值錢多了,所以窮光蛋對此時一塊錢的估值是九毛,好年景是一毛錢,此時機構可以賣保險現在給我一塊將來沒飯吃時候給你一塊五,機構的收益是+五毛,窮光蛋的收益+四毛五。Win-win!
當然,流動性管理、買賣的作用還有很多放大的正效益(synergy)。在平穩了流動性和效用的同時,會產生更大的積極副作用。譬如,企業上市後拿到的融資,雖然是市場對它基於現在財務、經營狀況未來現金流按照預期收益率的折現,但是企業因為拿到未來流動性,當下的財務、經營必然受到促進(當然估值也考慮了這個動態的過程)。企業的生產得到促進,社會的生產進步得到推動。
微觀層面暫且講到這裡,宏觀層面上金融(macrofinance)更也可以理解為「流動性(liquidity)」。國家、央行對流動性的管理,國與國之間流動性的管理。大部分對個體流動性的金融意義的理解,放諸於宏觀金融亦可以作相應的闡釋。消費、投資、國際貿易這些環節在以貨幣為價值標識的體系下的健康運作需要流動性的管理。這個層面上,流動性可以理解為就是貨幣。如果經濟中的貨幣量不恰當,那麼經濟會遭受不同程度的痛苦,例子不勝枚舉。最完美的狀態是,經濟中流動性的供給滿足需求並略有盈餘。
暫且答到這裡,待更。
關於行業人員的技能,我想說這個行業很大,四大行的總資產差不多每個二十萬億,人員眾多,許多的這麼大的機構需要很多螺絲釘來將產品真正實現到市場,真正滿足社會對流動性的需求。所以賣保險的、放貸款的、推銷基金的都是辛勤的從業人員。大家需要的是一般性的通用的職業技能,當然也要對大的金融行業有了解(sense)。而設計管理產品、機構業務、交易等等需要更加專業的技能和知識。不要對技能這個詞定義太狹隘了,太fancy了,並不是在車庫裡碼代碼才是技能,我清楚地知道,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如果非要是有開拓性地創造,geek一點才叫技能,那麼你叫做IPO的,做併購的,做法務的,做稅務的怎麼活(雖然人家比我們有錢),遑論做後台支持工作的同胞。
哪些崗位才稱得上金融。我也許能給你想要的答案:華爾街叱吒風雲的大投行大基金的一線交易人員才是成功上位的金融人士!這樣的理解太狹隘了,稍微寬泛一點,投行的投資銀行部門,交易部門,基金經理,資管投資管理人員,不過這貌似也是行業冰山一角。其實我猜,你想問的就是行業的核心機構,核心業務,核心崗位吧。大概就是上述的一些真正操作方交易的買賣方崗位。殊不知,企業財務也是金融,社保基金也是金融,家庭辦公室也是金融,私人銀行也是金融。。。可能你認為在機構裡面做HR什麼的就不是金融從業人員了,我也傾向於認同。但是你卻不能排除辛勤勞作在風險、合規部門的同志不是從業人員。畢竟,證券公司的合規和互聯網公司的合規還是不同不是。上了賊船就得看這一片海的風浪,合規的同志要緊盯一行三會,HR要把握行業需求等等。所以,我理解上述崗位都應當是金融行業從業人員。
昨天我想到現代金融體系其實還算差強人意。本來社會的金融體系的目的很重要的就是資源的合理配置。怎麼配置?當然是運用具有價值顯示貯藏功能的貨幣,流動性,來配置啊。金融系統看到哪個行業能帶來更多的資本利得,自然會吸引更多的投資。但是,我們真的關心資本利得嗎?並不。我們只是寄希望於資本利得能等價於,至少接近社會福利的改進。這其實就引發了現代金融體系的一個弊端,真實的資本利得或許對應的是虛妄的社會福利改進。虛妄的持續讓利得得以維繫,進而就是所謂泡沫。這一切都是切切實實的金融從業者在影響著。他們能找到切切實實的改進我們這個社會的企業或者領域?他們能避免盲從,維持高水準道德,避免自吹自擂的泡沫?我們僅僅能通過選取精英來達成第一點,但是又得花費精力設計一套監管制度來實現第二點。
另外,現代金融體系潛逃在社會資源配置的體系當中,怎麼樣避免自身集中,吸收過多的資源呢?這個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委託代理人問題。誠然,現代金融體系比古時候家天下的皇帝財政少府大司農,鑄幣機構等要有效率,但這個健全的,龐大的體系也在消耗,訴求更多地社會資源。像近幾年的幾萬億大放水,大部分都堰塞在了金融體系當中,並沒有將社會資源配置到帶來社會福利改進的部門。你要說金融體系本身的進步完善來消耗這部分資源我也理解,高工資可以吸引更聰明的人,不差錢可以採購現代化的系統,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自身獲取太多資源配置的同時,並未給社會帶來真正福利增長部門的資源配置,總有一天會通過金融危機來校錯的。然而,這樣自然校正的社會代價就太高了。這是現代金融體系的又一個缺憾了,人性的缺憾。
金融全貌說不上,只說說投資。
投資,我想不論門派,大家都有共識,目的就是要賺錢。既然以獲利為目標,那當然是賺愈多愈厲害。
由此可以推論,投資專業,就是要讓人賺很多。
怎樣可以賺很多呢?
兩條途徑。
一是買到表現比大盤好很多的證券。譬如某年股市整個市場上漲10%,那某專業人士投資的股票是漲100%。專業!
二是躲過下跌,掌握上漲。在2008年初就預期今年股市會跌得亂七八糟,早就已經出場等著。然後在2009三月初,市場反彈開始前,就已經回到股市內。大賺特賺。專業!
第一個方法叫選股,第二個方法叫擇時。
會選股,會擇時這就是很多人對投資專業的定義。
但大有問題。
有什麼問題呢?
首先我們看選擇表現比大盤好的證券。
假如有某位投資人因為有投資某隻表現比較好的股票而賺得比市場多,那麼他的對面,就一定有一位投資人因為沒有買到這隻股票,賺得比市場少很多。
假如整體市場報酬是10%,有人勝過市場5%,拿到15%的報酬,對面有一定有人要落後市場5%。
有人贏,就一定有人輸。假如有人因成績勝過市場而可以稱得上專業,必然有人因為成績落後市場,而無法稱得上專業。
全體投資人所能拿到的最高報酬就是市場報酬。不會更多,也不會更少。
假如某年股市整體報酬率是10%。我們把全部股市投資人全都集合起來,強迫他們接受200小時的專業投資訓練,讓他們更知道如何從基本面、XX面,或任何你想得到的方式來選股,他們整體的報酬一樣會是10%。
股市絕不是整體參與者愈去努力研究,整體報酬就會愈高。絕非如此。
想想看,這有道理嗎?
我們想想看其它專業的情形。
假如某個國家到現在都還沒有抗生素。我們把抗生素引進這個國家,同時教育他們的醫療人員知道如何利用這個工具對抗感染症。因此,這個國家原先死亡率60%的某感染症,死亡率降成1%。
這才是一般我們認為專業應有的表現。全體從業人員努力研究訓練,或是引進新技術,或是自行發展,整體的表現就會更好。這是一般專業的情形。
但股市,債市這些金融市場不是。
它不會因為有愈多人去研究它,它就變成聚寶盆,淘金河,可以從裡面撈出數不盡的財富。
股市,債市是一個每年成果固定的封閉系統。某某年報酬X%,那麼全體參與這個市場的投資人所拿到的最高報酬就是X%。(扣除掉投資成本後,只會更低)
假如把選股成績勝過市場定義為專業的話,那麼這種專業必需建立於他人的失敗之上。這種專業絕不是人人增進自身技巧就可以達到的境地。有人贏,就一定有人輸。
而且,短時間內的投資成績往往有很高的運氣成份。一年之內成績勝過市場,然後就說他有專業,那跟說一個連續丟出五次銅板正面的人有丟銅板專業一樣,都是講好玩的。
將投資專業寄託於選股,那是一種難以持續達成的目標。今年你贏過別人了,難保明年他人不會勝過你。成效來來去去,真正長期勝過市場的,又有幾人?
再來看擇時,那就是更虛假的幻夢了。
假如有人將投資專業定義為,可以掌握趨勢,擇時進出。建議,遠離他。他根本還是一個投資幼童。僅管有在投資的人,應該在年齡上都是成年人。但成年人不代表他就不會有幼稚的想法。
認為可以在金融市場持續正確的擇時進出,就是當今投資界最常見,最常用來騙小孩的投資童話。
我們來看一些真正的投資大師對擇時進出的看法。
指數化投資教父柏格先生說: 「After nearly fifty years in this business, I do not know of anybody who has done it successfully and consistently. 「
價值投資之父,葛拉漢先生說:「If I have noticed anything over these 60 years on Wall Street, it is that people do not succeed in forecasting what"s going to happen to the stock market.」
投資金律作者,威廉?伯恩斯坦先生說: 「Is it possible to predict when such declines might occur, and so avoid them? Don』t even think about it: in the past 80 years, no one, and I mean no one, has ever done so reliably.」
這些投資大師都很明白的跟你說,以他們在業界,五六十年來的經驗,從來沒有人可以持續成功的擇時進出市場。
看看在你的對面,在電視上、在書上,在講台上,跟你講可以掌握趨勢的人,他的道行跟前文提到的三位大師相比如何?
看證據強度,你該相信誰?
所以投資專業假如用選股來定義,這是絕對不可能每人都能達成的專業。失敗率出奇的高。每年所有參與者都會有一半以上,因為報酬率連市場都達不到,稱不上專業。
投資專業更不是擇時進出。
兩個表面上看起來很重要,許多投資人認為要增進自己」技能」的核心面向,其實都很難說是專業。
這時,很多人要問了,」那到底什麼可以叫投資專業?」
很簡單。說服投資人(或自己)接受市場報酬,說服投資人不要去擇時,做好一個貼身符合自己的投資組合,然後堅持下去。
不是只有打敗市場才能叫專業,可以在市場的波動中存活下來,那就是一種勝利。
擇時進出只是一個幻夢。懂得如何貼身訂製投資組合,才是真專業。
不要小看這些事情的難度。
光是要叫人只接受市場報酬這項,就要克服最大的心理障礙,那就是希望更高更好的報酬。
而且光是要在市場中存活下來,談何容易。
假如大家都那麼會選股,績效都比大盤好,那麼應該滿街都是100萬投入,變2000萬的人吧。
有嗎?
Vanguard在1970年代第一次將單純追求市場報酬的指數化投資工具帶給一般投資大眾時,曾遭到基金同業的取笑,認為,怎麼會有人願意接受,基金的服務就是給你和市場一樣的報酬?這算是什麼東西。
時至今日,假如業界有人說,Vanguard(或其它指數化資產管理業者)是不專業的話,大概他自己就會被標上一個」搞不清狀況」的惡名。而假如有人這麼說的話,他也是真的搞不清楚狀況。
但很抱歉,我們還沒有那麼進步。我們在四周仍會看到許多堅信,唯有選股,唯有擇時,才叫投資專業的「老師」和一般投資人。
這些老師,有些是為了賣自己的選股與擇時方法,不得不選邊站。有的是仍未參透投資市場真實情況的一般投資人。
這是應該,也必需改變的情形。
首先是金融從業人員不應該認為,只有績效超越大盤才叫專業。
專業不一定要從這方面表現。能教投資人接受市場報酬,懂得市場報酬就是全體投資人的最高報酬,教投資人能面對市場波動面不改色,那就是很專業的投資顧問了。
再者是投資人本身。不要被自己追求高報酬的本能,掩蓋自己的理智。
想想看,所有人藉由某種研究,都可以勝過市場,是否可能?
想想看,假如你是一本投資秘笈的第十萬位讀者,一個選股班的第5000位參與者,而這本書的作者或是課程的老師,還在跟你說你學到看到的,是與眾不同的獨門策略?
合理嗎?
投資獲取報酬的重點方式,是如何Survive the market,而不是Beat the market。
前者才是所有參與者都能達成的真專業,後者不是。金融就是處理和錢有關的事情。你所接觸的券商,銀行保險,投資公司的業務只是最表面的東西,銷售,經紀人乾的事情無非就是拉入資金,及推銷產品賺取一定費用(投顧有招攬及維護客戶的作用)。但是後續深層次有處理錢的中轉渠道和錢的最終投向。以股票基金為例,證券公司經紀人需要推銷某個基金產品讓手裡有錢的投資者來買,然後錢彙集到基金賬戶,中轉中有做數據統計風控之類工作的,然後基金經理決定資金投向哪些股票,股票從哪來?需要企業進行IPO,這又涉及到公司的高管進行一系列運作和企業需要進行的一系列會計審計等工作。中間涉及到的金融人員各有分工不同。比如會計事務所,券商投行業務部等等。股票上市交易中又會有不同的個體或組織來參與交易或者進行交易背後的維護工作。如此延伸下去可以涉及到非常多的金融從業人員,因此我覺得你可以先想想你想去哪個環節做細分的工作,選好了努力方向就努力去做(當然有些工作需要門檻很高,你需要結合自身能力條件和興趣來考慮),當你的經驗比別人更多能解決別人解決不了的事情就算是get了金融技能吧。一家之言,僅供參考。我的經驗也不算是很足,但是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你把各券商投行部的註冊從業人員加總一下,差不多1萬多的樣子,這個數量可能還沒有券商營業部(也就是你開戶的網點)的數量多。
你家附近如果有那種佔了兩層樓或以上的銀行網點,裡面上班的人可能會有50-100個。
而這可能是一個私募連hr+前台+掃地大媽的總人數。
金融就是這樣,高端的崗位就這麼點,而且入口窄,很多崗位都是內推或者獵頭解決,根本不需要公開招人。
說的難聽點,你滿大街看到的「金融人士」在業內人士看來壓根就不是同行。問題20:金融行業中最重要的技能是什麼?
巴:金融行業最重要的技能是銷售技能。好比你是怎樣說服別人與你結婚的,你是怎樣得到一份工作的。能做得好的最重要的特質是能夠控制恐懼和貪婪的能力,因為恐懼和貪婪可能毀了一切。任何一個已經富有的人還想要翻倍都是愚蠢的想法。為什麼要拿你已有的去冒險,去追求你並不需要的呢?如果你已經富有,那再去冒險就沒有什麼好處了,反而會面臨downside的風險。最後,巴菲特用「在年會上給我而不是芒格投票」做了總結。
金融:就是賦予「錢」商品屬性的過程活動,銀行、保險、基金、券商等等金融企業通過各種合法合規手段和方式方法,使錢在流通過程中不斷增值或者保值,以賺取收益。簡單講,以銀行為例,吸儲(原料採購)、推出各類信貸、結算產品(商品加工過程)、通過各類金融服務賺取利息和手續費(銷售商品獲取利潤)。
大家都說的好高大上!我想說說我對金融的理解。
金融是個玩「錢」的行業,它不產生任何價值。在中國,金融業就是想盡辦法把別人的兜里錢變成腰包里的錢,想實現這個目標難不難?難,所以需要技能!
金融利潤來源我分為賺利息、賺差價和賺概率,賺利息包括銀行、P2P、信託等,證券期貨賺差價;賺概率主要是保險公司。有這麼多行當,那麼就有分工,有的負責去拉資金的,有負責搭建平台的,有負責設計產品的,有直接參与搏殺的,有為金融提供各種服務的等等。拉資金的比如銀行信貸員和證券期貨經紀人需要業務技能;搭建平台的如各大交易所(包括很多現貨交易中心)需要綜合能力;負責設計產品的需要具有「忽悠」的能力;直接搏殺的需要超高的交易水平;提供金融服務的那就多了,比如賣軟體、賣資訊等等。
金融行業水很深,就看你喜歡什麼?個人覺得從事交易和投資是最高形式,也是最難的,比如巴菲特和索羅斯,不要以為會分析就會交易,分析技能一周就可以學會,能交易賺錢也許一輩子都學不會。想安穩賺大錢就做金融服務,未來的互聯網金融肯定會興盛起來,那麼懂網路懂金融的複合型人才將吃香。能說會道就去做業務。不管哪種職業,在金融行業一直混下去,一般都是高收入!
如果你認可不了金融這種形式,那麼就不要從事這個行業!前面說了,金融本質是想盡辦法把別人的錢變成自己的錢,有人合法有人不合法,有人合法卻又不合理(比如銀行業,個人認為是實體行業的吸血鬼),有人合理卻不合法(沒辦法有些是國家壟斷)!所以在金融行業一定要拋棄道德(不是讓你坑蒙拐騙,而是不要遵守世俗的價值觀,比如索羅斯到處做空很多人說他沒道德,但是他大部分錢卻拿來做了慈善),謹遵法律,才能很好的活下去!愛因斯坦說:物理的不同,在於可以預測確定的結果,上帝不擲骰子
你說的it等技能,做對了就有確定結果,你覺得踏實,是技能
金融面對不確定性,只有各種理論,建立在各種假設上,你覺得虛無不可靠,所以你覺得不是技能
況且你看到的大部分還是金融職工,不是金融業內人士推薦閱讀:
※招商銀行信用卡和中信銀行信用卡哪個好?
※Payment Processor 是什麼?
※作為第三方支付,與銀行談合作時應該談些什麼?
※如何從零起步學習支付行業相關知識?
※Simple (banking) 的使用體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