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稱代詞「佢」的詞源是什麼?
- 佢(渠)作人稱代詞從何時開始,古漢語中的詞源是什麼?
- 是百越語言借詞嗎?
- 諸多方言中為何都用?
@蘓北電鑽殺人狂 先生言及的戰國(楚國)文字中的「佢」竝非粵語等漢語方言中第三人稱「佢/keoi5」,而是一個已經失傳的漢字(用法同「居」、「距」)。
「佢」字在戰國楚簡中的用法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用法同「居」(「蹲踞」之「居」,非「居處」之「凥」):
瑾昀按:居住、居處之本字作「凥」(或作「処」),從人(或省「人」而從「夊」)從「幾」(几案)會意;從「古」聲的「居」本義是「蹲踞」,「踞」爲「居」的加義符後起字。證據是《包山楚簡》:「居凥名族」,其中「居凥」連用,學者多以此證明兩字不同而意義相近。
《郭店楚簡·唐虞之道》:「夫古者舜佢(居)於艸(草)茅之中而不[?頁心](憂)。」瑾昀按:整理者以爲「佢」字從「人」,「巨」聲。季旭昇以爲釋爲「居(踞)」能夠更好地顯示舜微賤時的委曲之狀。
- 第二種用法同「距」: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曹沫之陣》:
這正是《上博藏戰國楚竹書字匯》中「佢」字的用法。
(饒宗頤、徐在國《上博藏戰國楚竹書字匯》)
※※※※※※※※※※※※※※※※※※※※※
實際上,戰國文字「佢」與粵語字「佢/keoi5」構成了文字學意義上的「同形字」: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
若將先秦時期出現的恰好與現代方言用字字形相同的「同形字」視作同一個字,無疑犯了「刻舟求劍」的錯誤。
※※※※※※※※※※※※※※※※※※※※※
下面筆者開始討論第三人稱「佢」在傳世文獻中的用例。
「渠」字用來表示第三人稱的傳世文獻用例:
- 《三國志·吳志·趙達傳》:「滕如期往,至,乃陽求索書,驚言失之,云:『女婿昨來,必是渠所竊。』」
- 唐·寒山《詩》之六三:「蚊子叮鐵牛,無渠下觜處。」
- 清·洪昇《長生殿·改葬》:「恨不得喚起山神責問渠。」
- 魯迅《准風月談·外國也有》:「避居加拿大之古巴前總統麥查度……在古巴之產業,計值八百萬美元,凡能對渠擔保收回此項財產者,無論何人,渠願與以援助。」
另外筆者從《康熙字典》引《集韻》中找到「?亻渠」字,與人稱代詞「渠」「佢」有關:
(《康熙字典·人部》)
「佢」表示第三人稱,筆者手頭的資料中最早的是晚淸的《英華分韻撮要》:
那麼第三人稱「佢」所使用的漢字從中古至今可能是這麼演變的:
渠(假借字,不晚於晉代(《三國志》的時代))
↓
?亻渠(增加義符「亻」,表人稱代詞屬性,不晚於宋代(《集韻》的時代))
↓
佢(簡化聲旁,不晚於淸代(《英華分韻撮要》的時代))
至於漢語詞彙中第三人稱的「佢」的詞源是什麼,與百越語言的關係如何,恕筆者才疏學淺,無法給出滿意的答覆。
不過呢,既然該詞在歷史上使用(或借用)「渠」、「?亻渠」、「佢」等字來表示,筆者認爲可以從「巨」聲旁的字及相關同源詞族出發,結合漢藏語系的其他親屬語言去尋找答案,而不是去找「佢」字最早的出處。
我也聽有人說是來源於「其」。
從漢語內部找得到啊。
「渠」的誕生,王力先生《漢語語法史》這麼說:
在中古時期,人稱代詞的新發展,有兩件重要的事實。第一,人稱代詞有了新的形式,如「儂」、「俺」、「咱」、「你」、「伊」、「渠」、「他」;第二,人稱代詞有了複數,如「我們」、「你們」、「他們」。(第 69 頁)
「渠」字始見於《三國志·吳志·趙達傳》:「女婿昨來,必是渠所竊。」「渠」字應該認為是「其」字變來的。到了唐代,「渠」字就大量出現了。(第 71 頁)
你可以說,粵語的「渠」(koei4-5)是「其」(kei4)讀了合口,但《三國志》的時代,魚部恐怕還不是之部的合口。我們姑且往下看。
其字在上古屬於之部,佢字在上古屬於魚部。上古的之部和魚部常有聯繫,具體音值 ?/? 和 a/ɑ,還是容易旁轉的,梵語的 ?/? 和 a? 就夠成長短母音對立嘛(長短母音一般都帶著音色差異)。
母字看諧聲是之部,詩經大多數押韻也是押之部,但《蝃蝀》母、雨押韻,同時母分化出毋通無,分化出姥、媽則必然在魚部。居字作虛詞時候有一讀,姬小韻,居之切,可證。
丘(溪母之部)、虛(大丘,溪母魚部)亦然。
異(以母之部)與舁(以母魚部)、謀(明母之部,古文從口母聲)與謨(明母魚部)應該也是同源。
勒(來母職部,之部入聲)《說文》以絡(來母鐸部,魚部入聲)聲訓。
頤,養也。韻母旁對轉。
甲骨文鳳或從兄聲,有說法這是凰字,但也可能說明鳳凰本來是一個字後來拆成兩個音節。
乃、汝都是第二人稱代詞,「家祭無忘告乃翁」,乃就是汝,中古時候為乃讀三等造了你字(雖然從爾聲,但音韻地位在之韻,應該來自乃而不是爾)。
《方言》第十一: 「蠅,東齊謂之羊。陳楚之間謂之蠅。自關而西秦晉之間謂之蠅。」當然,這個可能也是地方的音系不同,一處蒸韻讀若其他地方陽韻,就像今天閩南語的東韻是 ang。
(宏、皇看語音關係上似乎也符合,但語源可能不同,姑且列在這裡。緪、綆也只是義位上沾邊,應該是巧合。)
這一點章太炎先生及其師門不乏論證。《新方言》說,「矣亦乎也」,矣字中古屬雲母,喻三歸匣與乎雙聲。矣字上古之部,乎字上古魚部。
《漢語音轉研究》2.2.6 「特指開口度大小相轉」略微提了一下,有一例,「登時」意為「當時」。4.2.2.1 之魚相轉也有下述幾例:里-閭,邱-墟(我注意到),每-膴,腜-膴,芑-蘧,而-如(我注意到),茲-且,以-與,矣-也(存疑,也在魚部不及歌部主流,不若章太炎先生《新方言》矣-乎),而-與,之-諸。
之、魚對應的侵、緝和談、盍關係更近了。(侵、緝既能對之、職,又能對幽、覺,談、盍既能對魚、鐸,又能對宵、葯。)
漢語外部來看,白語中的漢語關係詞,之、魚均有對 ? 的,這是上古層(中古層 ? 對侯、幽)。如牛 ?? 斧 p?。
學者認為的漢語——藏語同源詞,存在之部對 a 的,如{耳}是 rna,可能上古漢語之、魚兩部存在極為密切的聯繫,或者可以猜是經歷了母音挪移。(魚部對 -a- 的比較常見,kyag 舉、rka 渠、rgyal 巨 khrab 甲。藏語第三人稱是 kho,不好說是否和漢語同源。)
(至於名詞 skam / bskam pa / skam pa 鉗還要進一步研究,看漢語的鉗是什麼時代出現的。)
(題外話,藏語 skam 對干、乾燥、荒地,是否前上古漢語也該是 -m,就像 gnam 天。)
唐代就有了
「虎項金鈴,誰人解得?」
"系者解得。"
"汝輩輕渠不得。"
這裡的渠就是佢南昌話第三人稱就是jie
安慶潛山、桐城方面有讀kie3(入聲)的
吳語苕溪小塊湖州話
用這個第三人稱單數
客家話第三人稱「其」我這讀gi 有的地方讀ji,「其等」=「他們/她們」
「問渠那得清如許」,這字在常熟話里也用。
客家話第三人稱讀ji 第二聲
孔雀東南飛:渠會永無緣。
詩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中的「渠」並非水渠之意,而是第三人稱ta,粵語和客語中的第三人稱的本字應該就是這個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會有「冰雪聰明」這個詞?
※用漢字「膣」來表示女陰究竟是中文固有的,還是近代從日本傳入的呢?客家話用的「膣」和這個是一回事嗎?
※書面寫作時應否堅持區分「的、地、得」?
※為什麼我們會說「聽見」?
※「宵夜」和「夜宵」是一個意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