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允許孩子哭,比哄孩子笑更重要?

我們對「哭」的理解,是否太膚淺了?


其實,怕孩子哭,一聽孩子哭就緊張,常常是因為:

第一,認為哭是不對的,哭解決不了問題。

哭,其實是最正常不過的一種情緒紓解通道。正面管教情緒臉譜里,有半數的情緒都不是積極的正面的情緒,比如憂傷,內疚,暴躁,生氣……這些「人之常情」都可能以哭的形式釋放出來。情緒沒有好壞之分,這些負面情緒也並不需要避之不及,它們就和興奮,開心,激動等等一樣,共同組成了一個有著七情六慾的正常人。

哭,看似解決不了問題,但提供了一個負面情緒的出口,多少英雄好漢都是擦乾眼淚從頭再來,這個眼淚其實是從頭再來的關鍵因素。倘若一個孩子在遇到負面情緒時只是被迫壓抑,那麼在他成人之後,依然會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負面情緒,會有什麼後果?一旦長期的負面情緒積累起來呢?「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想想都後怕。

第二,哭有什麼用?!有什麼事兒不能好好說話嗎?哭起來蠻不講理太煩人了。

但實際上,「好好說話」這項技能對孩子而言,還有漫長的路要走。現在有個網路流行語「一言不合就……」,這個「一言不合」常常就是不會「好好說話」導致的。成人尚且如此,何況一稚子?

現代實踐派兒童心理學奠基人魯道夫 德雷克斯曾曾說:「孩子們的覺察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

話說回來,家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你在公司挨了訓,滿腹牢騷地跟老公抱怨時,你是願意聽他講一堆大道理給你,還是願意他給你一個肩膀依靠,義憤填膺地說:「誰敢欺負我老婆?老子跟他拼了!」孩子就是那個滿心委屈求抱抱的小小的你,你願意做一個怎樣的選擇?

第三,認為哭會讓其他人覺得,我沒把孩子帶好。

這種想法在隔代養育中比較常見,尤其是白天奶奶帶,晚上媽媽回家,孩子一哭,奶奶就感覺孩子在告狀似的,慌忙就趕來變著花樣阻止。

還有一種情況也比較常見,我的一個同事說,她和老公周末帶孩子,孩子剛剛哭了一嗓子,奶奶就趕緊衝過來:「寶寶怎麼了?奶奶的乖孫子不哭哦!奶奶帶了一天都沒哭,你們怎麼一回來就哭呢?」言外之意,孩子哭=成人不會帶孩子。

這種情況其實問題不在於哭,而在於溝通和信任。家庭親密關係的建構,最基礎的壘石就是信任,最必備的技能就是溝通。作為孩子第一責任人的爸爸媽媽,可以告訴奶奶「媽,我們帶孩子您放心吧!孩子這會兒哭,可能是因為他有點兒生氣了/有點兒難過了,哭一會兒可能心裡會感覺好點兒。您別擔心。」

第四,認為孩子哭對身體不好。

我的婆婆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可別讓他哭了,把寶寶的肺給震壞了。」實際上,早有醫學研究表明,適當地哭對孩子的身體發育、肺部功能、緩解壓力等都是有一定的好處的。

那麼面對「哭」這個人生必修課,我們該怎麼做呢?

第一,首先控制自己的情緒,關注自己此刻的感受:「因為孩子哭了,所以我生氣了。除了生氣,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生氣可以解決問題嗎?」

第二,接納孩子可以哭這件事兒,哭是孩子非常自然的情緒反應。

第三,擁抱那個滿臉淚痕的小傢伙,哪怕他掙扎,鬧彆扭,他的內心都在渴望你的擁抱。告訴他,想哭就哭吧!媽媽一直陪著你,哭也陪著你,笑也陪著你。

第四,告訴孩子你覺察到了他的情緒,哭是因為你生氣了,憤怒了,傷心了,有些內疚了......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

是不是因為媽媽拿錯了你想要的那個小汽車,你很生氣?

是不是因為媽媽沒經過你的同意,把你最愛的玩具車送給了其他小朋友,你很憤怒?

是不是因為媽媽沒打招呼就走了,你很傷心?

是不是因為剛才不小心打了另一個小朋友,你很內疚?

當你幫助孩子覺察到情緒時,它就自然消散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dr_mommy 莞爾說專欄)


每一個小寶都會哭,每一個小寶都有哭的撕心裂肺的時候。

每一個家長都會因小寶的哭而起急、冒火,並不知所措。

哭,是小寶和家長尖博弈的重要矛盾之一。

但是很多父母往往遇到孩子哭,都會用以制止的目的來對待孩子,卻不知道,其實是對小寶最大的傷害。

為什麼允許孩子哭比哄孩子笑更重要?我們先來看看,到底「哭」是怎麼回事兒——

哭,在一般意義上,都被我們成人理解為一無是處的消極的表現:軟弱、耍賴、要挾等等,似乎小寶一哭,我們就必須想辦法停止這哭帶來的消極影響。我們似乎身負一種使命,就是要儘快用勸解、打壓、制止等方式讓小寶停止哭,甚至趕快鬨笑了才好。


其實,隨著兒童發展的各領域的理解的深入,我們漸漸地,越來越清晰地發現,小寶的哭,比我們一般意義上的理解,有更多、更深的含義:


「哭是小寶的語言(在小寶學會了說話後的很長時間內,依然會使用哭這個語言來傳遞信息),表達著小寶的情緒,也表達著小寶的需要。

小寶哭,就是為了要傳遞信息。希望能夠引起關注,希望能夠獲得幫助。哭,不是一無是處的瞎鬧,哭,是小寶再正常不過的表達……作為父母、家長,我們需要調整的是對小寶哭的認識,我們要允許小寶哭,從某種角度上說,這比哄小寶笑更重要


為什麼允許孩子哭比哄孩子笑更重要?哭聲沒有那麼膚淺,它是內心需求的表現

在小寶還無法很好地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時候,哭就是小寶的語言,小寶用哭來告訴我們,他怎麼了,他需要什麼。是生病了、餓了、困了、尿了還是無聊了、想抱了……回復「」了解小寶哭聲含義的解讀。


這個時候,家長就應該積極地去理解小寶為什麼哭,通過學習理解小寶的哭聲,來進一步學習理解小寶的需要,這樣才能談到後續的給與小寶恰當的幫助


「哭和鬧是有區別的。

小寶最初有什麼需求,是哭,如果媽媽不理解,哭就變成哭鬧了。所以我們應該在第一時間,去捕捉小寶告訴我們的信息。


小寶來到世界時非常稚嫩,他是帶著一個信念來的,就是我的媽媽是懂我的,媽媽會幫我的。媽媽不懂小寶,小寶就會疑惑,媽媽不幫小寶,小寶就會難受,就會從哭變成哭鬧。

所以,媽媽的反饋有多麼的重要?媽媽越不明白,小寶哭的就越凶,哭的越凶,媽媽就越緊張,就越搞不明白,就變成惡性循環。這一點,相信很多媽媽都深有體會。


我們就用最常見的事兒來舉一個例子:


比如小寶哭著要買玩具,這是很多家長都會面臨的特別難處理的問題。如果家長陷在應對小寶的哭上面,就會浮於要不要給小寶買玩具的問題上,家長的內心會糾結:


滿足了孩子買玩具的要求,會不會寵壞了孩子,會不會養成孩子亂花錢和攀比的毛病?而不買,孩子哭個沒完怎麼辦?

此時家長的內心跟正在苦惱的小寶一樣,亂成一團,沒了主見。


面對這種的情況,家長還是要從了解孩子為什麼哭,從理解孩子的需求出發。當孩子要買玩具的時候,家長要知道小寶買玩具是為了滿足小寶自己什麼需求。問題就沒有那麼難了。


家長可以問小寶:「這個玩具哪裡好?」或者問小寶:「你為什麼喜歡這個玩具呀?」等這樣的問題。這是允許小寶哭,理解小寶心情的態度。


而如果一上來就給出:「這個玩具不好玩!」「這個玩具太貴了!」「這個玩具你有了!」等這樣的結論。這都是打壓、責怪孩子,不接納、不允許孩子哭的態度。


也許有的家長擔心,小寶一要買玩具就給買,會不會寵壞了小寶?

如果小寶一要玩具家長就給買,當然會寵壞小寶。在這裡,要告訴家長的是,買與不賣,這個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家長要和小寶一起發現小寶的需求。家長要和小寶一起,平等地去發現小寶自己到底為什麼想要這個玩具。


這個過程會幫助家長和小寶建立起平等溝通的交流模式,只有這樣的交流模式建立起來的,小寶才會信任家長,才會聽得進家長的意見。如果沒有這樣的交流模式作為基礎,小寶即使聽了家長的話,服了家長的命令,小寶也會覺得家長在騙他,會覺得家長不講理。


在與小寶平等後,在了解了小寶的想法後,如果家長覺得小寶想買下玩具的理由是充分的,從而支持小寶,買下了玩具,這時小寶會由衷地笑起來。

另一方面,如果家長只是單純為了阻止小寶哭,而買下玩具,小寶也會笑起來。


那麼,這兩種情況,對小寶的影響是絕!對!不!一!樣!的。


前者,家長幫助小寶更加了解自己的想法,在建立健康、獨立的內在自我方面前進了一步,而後者,小寶只是用哭又成功地控制了家長一次,收穫的恐怕僅僅就是一個玩具而已,失去的確是更加有價值的自我探索和認識


你想要哪一種結果呢?

允許孩子哭,是允許孩子在不會說話的甚至語言能力尚未發達的時候勇敢地表達自己,向父母表達自己的需求。而父母們需要做的,並不是阻止孩子哭,而是要理解哭聲背後孩子內心的渴望,讓孩子生活在真正被理解,被疼愛的環境里,健康成長。


Smarter Baby

小寶首先是一個獨立的人

然後才是你的孩子


尊重你的小寶

理解ta的哭聲

才能給他最好的童年


小朋友在半歲到兩歲之間是存在情緒敏感期的,他們從親近的人對待自己的過程中開始認識自己 開始表達情緒。
而哭,作為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也就成了小朋友表達情緒最為本能和簡易的方式。
餓了 →哭。
摔跤摔疼了→哭。
想要什麼東西→哭。
不喜歡這個環境→哭。
小情緒沒有被注意到→哭。
陌生環境 缺乏安全感→哭。

沒毛病啊。
為什麼這麼排斥小朋友哭 甚至說孩子一哭就要想盡辦法讓他們停下來,或者哄他們笑呢?

大多是因為心疼?孩子一哭就去哄。
有理 無理的都去哄。

小朋友明明應該獨立上課 然後一哭就知道奶奶會進來陪我,也許第一次是真的不習慣,而後續的第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次,大多就成了條件反射的假哭。小朋友知道 我想要奶奶陪我,那我哭就行了。

小朋友拿了別人的東西,老師去要回來,小朋友死哭猛哭,後來看到他奶奶的態度,一個勁兒的對小朋友說 對不起對不起奶奶剛剛不小心把它掉馬桶里去了??就明白了小朋友為什麼這麼蠻不講理,變成了只會用哭解決問題的人。

小朋友上課過程中 沒有拿到自己喜歡顏色的杯子,竟然嘟起嘴委屈的哼哼唧唧 淚汪汪的擠出來了兩滴眼淚。這似乎已經成了套路,一有一點不如意就開始瑪麗蘇女主角的套路?!朋友你才三歲啊!!!你這麼心機婊公主病。。。以後還得了?!

好了好了。。。
所以為什麼要阻礙小朋友正常的情緒表達和流露呢?為什麼非要去阻止和哄呢?這隻會讓小朋友形成一種 我哭了我就可以得到我想要的 我哭了我就可以達成我的目的 我哭我就有理的思想。

哭唄,今天你想要的這個顏色已經沒有了,那我只能告訴你 你哭也不會有 哭夠了回來咱們就用另一個顏色。要是一直哭那今天就不要一起玩兒了。
哭唄,別人的東西你再哭也是別人的,你想要咱們可以去買 但是你現在必須去自己還給別人。
哭唄,你哭你也需要自己穩定好情緒來上課,你哭了奶奶就可以陪你嗎?

講道理 哭夠了 哭累了就好了哈。

哈哈哈哈哈哈 反正哭還可以鍛煉肺活量呢(DOGGY臉。)長大了你會因為自己巨好的肺活量感謝我的!

好了好了,你長的又可愛又萌又像小樹懶一樣哭著吊在我身上粘著我 那我還是會。。。母愛泛濫來哄你的(攤手)誰讓你可愛呢.....

hhhhh 丑 作 鬧 手動再見。


1.孩子為什麼會哭?


哭是我們來到世間的第一聲報到,哭曾是孩子與成人溝通的唯一方式,哭幾乎是嬰兒的全部語言也是他們表達情緒的重要方式。但隨著長大,父母們逐漸教育孩子不要哭,哭是懦弱的,比如傳統觀念中「男兒有淚不輕彈」,認為男人就不應該哭,這樣我們從小的教育中就剝奪了孩子發泄情緒權利

-----------------------------------------------------------

2.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想讓孩子哭,是為什麼?


看到孩子哭,我們通常的第一反應是制止他,在這裡面填充的應該是來自於成人的焦慮,孩子哭,表明孩子難受;只要他不哭,他就好了,不難受了。但事實上孩子的感受是線性的,單純的制止孩子哭反而會壓抑孩子情緒的宣洩。我們要將孩子的哭和鬧區分開,允許孩子哭是更加鼓勵他的情感表達,而鬧是要通過一些方法去減少的。

-----------------------------------------------------------------------------------


3.悲傷哭泣是孩子面對挫折的開始,因為接受自己是有限的過程,同時也是哀掉自己失去全能感的過程。哀掉通常比維持表面上的歡笑更能給人們實在的力量感。而母親見不得孩子難過,在焦慮的驅使下剝奪了孩子從挫折中恢復的寶貴經歷和體驗。


幾年前看「爸爸去哪兒」,有一幕讓我記憶深刻。

第一天吃飯時,Feynman(吳鎮宇兒子)突然說:「我要回酒店。」 吳鎮宇答:「沒有酒店,我們已經退房了。」 Feynman轉過身,情緒爆發,哭了。

吳鎮宇放下手中的碗筷,抱起兒子,一邊走一邊安撫。最後等兒子情緒稍稍平復一點,他親了一下兒子,說:「爸爸愛你。」

對此,我還挺感動的。生活中,見到孩子哭,爸爸們最常見的反應是什麼呢?

「老婆快來,娃哭了,那個,我有事先出去了」 (走為上計)

「別哭了,給你買糖」 (轉移注意)

「不許哭,再哭揍你」 (威脅恐嚇)

一聲嘆息。其實也怪不得,因為大男孩們從小也被教導「不許哭」「男兒有淚不輕彈」,當然最變態的還是那句「男兒流血不流淚」,所以長大了,自然也聽不得孩子哭。因為那會觸發他們被壓抑的情緒,讓他們想逃,或者爆發。

但對於孩子來說,哭其實是主動要求關注和主動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有時候甚至是唯一的方式。

我們以為只要讓孩子「不哭」了,就消除了他們的痛苦,但恰恰相反,簡單地制止,或孩子因為表達了情緒而受到更大的處罰,那麼他就很難從傷痛中恢復。

因為,情緒是不會因為壓抑和制止而消失的,療愈情緒的第一步就是釋放情緒。

比如Feynman ,來到一個完全陌生又不喜歡的地方,爸爸平時忙於拍戲恐怕陪他也不多,那一刻,他可能有點恐慌和抗拒,但他又說不清楚,只能藉助:「要回酒店,想看電視」來表達我不適應我很難受的這種情緒。

假設吳鎮宇說,「不能看電視有什麼好哭的」,「你怎麼這麼嬌氣」,「楊陽洋怎麼沒要看電視」(當時跟楊陽洋一塊吃飯)。如果這樣,Feynman會覺得自己的感受是錯誤的、不恰當的、不被認可的。他會認為,我不好。

而吳鎮宇抱起他,接納了他的情緒並嘗試共情:「是不習慣嗎?我們一起試著過一晚?爸爸在這,爸爸愛你。」

Feynman覺得爸爸懂我,我的情緒被看見,被理解了。當情緒得到了釋放,他就會慢慢在被理解中,懂得如何處理情緒,變得成熟起來。

其實幾個爸爸中,吳鎮宇幾乎算最不溫柔的那個,但是在兒子情緒崩潰時,他給予了愛和擁抱,對兒子表達了安慰和接納,真的很贊。

有本書里說,孩子心中經常充滿了難以宣洩的深層感受。有時,真實的情緒過於強烈,讓他們感到很難面對。因此,孩子會選擇一些小事情來借題發揮。所以,常常我們覺得孩子怎麼莫名其妙就哭了?

但是,
大人不知道孩子哭的原因,並不表示他們就沒有哭的理由。

因為對於孩子,哭是他們自我療愈的天然本能。


居住的公寓有很多帶孩子的父母,每天一大清早,一群孩子就湊到公寓值班室門口大喊大叫,開始對新一天的探索。

經常是本來玩的挺好的幾個孩子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接著就各自撲到媽媽懷裡或一屁股坐到地上開始嚎啕大哭。

我時常喜歡從窗口探出頭去觀察他們。每當這個時候就覺得好羨慕他們。他們可以為了一個玩具,一支棒棒糖,一個皮球甚至任何一點在我們看來微不足道的事物嚎啕大哭。那哭聲驚天動地,感覺他們好像失去了全世界。

事實上那就是他們的全世界。用哭聲和眼淚確立起來的世界。

我曾經很後悔在愛情面前暴露過我徹底的眼淚和脆弱。我覺得那是一種懦弱、無能、只有弱者才會有的表現。

現在回頭來看我才發覺那些為愛落淚的日子像一個個短暫而可愛的雨季,每一滴淚水都是我此生能送出的最珍貴的禮物。因為,雨季不會再來了。我們都慢慢變得乾涸。

哭泣也是一種能力,一種柔軟的能力,一種被感動的能力。

所以親愛的你,如果現在的你喜歡流淚,那就盡情的流。如果你喜歡哭泣,那就放聲的哭。因為總有一天你會發覺你的眼裡再也沒有飽含的淚水,你的心已經化為一片沙漠。

哭泣,我們是應該哭泣。

從不哭泣那不是生活。

即使哭泣無濟於事,我們也也應該哭泣。

那至少還可以證明:

你的心是柔軟的,一戳就會痛啊。

來自微信賬號:四季該很好


父母總是渴望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希望每天看到孩子燦爛的笑臉,享受做父母的幸福快樂。然而,幸福的童年絕不意味著只有笑臉,幸福也不意味著拒絕哭泣。相對於笑,哭可能更接近於我們的本質。

哭是我們來到世間的第一聲報到,哭曾是嬰幼兒與成人溝通的唯一方式,哭幾乎是嬰兒的全部語言。哭也是我們表達情緒的重要方式。然而,隨著孩子的成長,你是怎樣面對孩子的哭呢?你允許孩子哭嗎?你能夠像愛笑顏時的孩子一樣愛哭泣的孩子嗎?

如果你只愛笑臉的孩子,註定無法讓孩子真正地幸福,因為他可能有一顆低抗挫力的玻璃心。


哭可以緩解情緒壓力和緊張,在哭泣悲傷的過程中,幼兒逐漸接受「自己是有限的」現實,哭泣使幼兒在面對自己弱小的基礎上,從中恢復過來,逐漸變得真正的強大。


拒絕面對孩子的沮喪就是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

嬰兒期獲得的全能感(即感覺自己無所不能的幻想)是健康的、適應的,然而,隨著幼兒認知能力的提高,活動範圍的擴大,正常的現實生活一定會提供幼兒逐漸打破全能感的機會。這個過程中,孩子逐漸接受自己並非全能的,面對並接納自己的有限的基礎上,逐漸鍛煉了強健的內心,抗挫力,或者稱為從挫折中恢復的能力就是這樣鍛煉起來的。

有的父母為了鍛煉孩子的抗挫力,刻意創造挫折,倒實在是沒有必要,因為自然的生活本身提供的已經足夠。

這種強健是建立在真實的、自我是有限的基礎上,而不是在能幹的父母的幫助下,繼續維持全能幻想的自信,虛假的自信就像一顆定時炸彈,在這個謊言再也難以為繼時引爆。

悲傷哭泣是面對挫折的開始,因為接受自己是有限的過程,同時也是哀掉自己失去全能感的過程。哀掉通常比維持表面上的歡笑更能給人們實在的力量感。而母親見不得孩子難過,在焦慮的驅使下剝奪了孩子從挫折中恢復的寶貴經歷和體驗。

一些少有經歷過挫折的、學業非常優秀的、尤其是名校的大學生,隨著與社會接觸面的擴大,遇到再也無法繼續維持全能幻想的事件時,如交友、戀愛、工作、融入新的環境等,看起來陽光優秀的一個人,像是忽然陷入精神疾患狀態,著實令人費解,實際這個炸彈在早年就埋下了,只不過現在引爆了而已。

因為一般長度的人生,幾乎沒有人可以一輩子不遭遇挫折,哭有時候會讓孩子成長的更快。


很多人都會遇到「不許哭」的場景。
要麼是自己小時候被喝止,要麼是自己或者家人喝止自己的孩子。

哭,彷彿成了恥辱一般的存在。如同「不許偷東西」,「不許吸毒」一樣被嚴厲禁止。
哭,彷彿意味著監護人的疏忽和失職。「不許哭!」的潛台詞是,我都這樣體貼周到的照顧你了,你還想怎樣?你讓別人怎麼看待我?連個孩子都帶不好么?不許哭!
哭,彷彿是人人避之不及的洪水猛獸。一哭,轉移注意力,二哭,要啥給啥,三哭,威脅打罵。

其實,怕孩子哭,一聽孩子哭就緊張,常常是因為:
第一,認為哭是不對的,哭解決不了問題。
哭,其實是最正常不過的一種情緒紓解通道。正面管教情緒臉譜里,有半數的情緒都不是積極的正面的情緒,比如憂傷,內疚,暴躁,生氣……這些「人之常情」都可能以哭的形式釋放出來。情緒沒有好壞之分,這些負面情緒也並不需要避之不及,它們就和興奮,開心,激動等等一樣,共同組成了一個有著七情六慾的正常人。
哭,看似解決不了問題,但提供了一個負面情緒的出口,多少英雄好漢都是擦乾眼淚從頭再來,這個眼淚其實是從頭再來的關鍵因素。倘若一個孩子在遇到負面情緒時只是被迫壓抑,那麼在他成人之後,依然會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負面情緒,會有什麼後果?一旦長期的負面情緒積累起來呢?「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想想都後怕。

第二,哭有什麼用?!有什麼事兒不能好好說話嗎?哭起來蠻不講理太煩人了。
但實際上,「好好說話」這項技能對孩子而言,還有漫長的路要走。現在有個網路流行語「一言不合就……」,這個「一言不合」常常就是不會「好好說話」導致的。成人尚且如此,何況一稚子?
現代實踐派兒童心理學奠基人魯道夫 德雷克斯曾曾說:「孩子們的覺察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
話說回來,家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你在公司挨了訓,滿腹牢騷地跟老公抱怨時,你是願意聽他講一堆大道理給你,還是願意他給你一個肩膀依靠,義憤填膺地說:「誰敢欺負我老婆?老子跟他拼了!」孩子就是那個滿心委屈求抱抱的小小的你,你願意做一個怎樣的選擇?

第三,認為哭會讓其他人覺得,我沒把孩子帶好。
這種想法在隔代養育中比較常見,尤其是白天奶奶帶,晚上媽媽回家,孩子一哭,奶奶就感覺孩子在告狀似的,慌忙就趕來變著花樣阻止。
還有一種情況也比較常見,我的一個同事說,她和老公周末帶孩子,孩子剛剛哭了一嗓子,奶奶就趕緊衝過來:「寶寶怎麼了?奶奶的乖孫子不哭哦!奶奶帶了一天都沒哭,你們怎麼一回來就哭呢?」言外之意,孩子哭=成人不會帶孩子。
這種情況其實問題不在於哭,而在於溝通和信任。家庭親密關係的建構,最基礎的壘石就是信任,最必備的技能就是溝通。作為孩子第一責任人的爸爸媽媽,可以告訴奶奶「媽,我們帶孩子您放心吧!孩子這會兒哭,可能是因為他有點兒生氣了/有點兒難過了,哭一會兒可能心裡會感覺好點兒。您別擔心。」

第四,認為孩子哭對身體不好。
我的婆婆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可別讓他哭了,把寶寶的肺給震壞了。」實際上,早有醫學研究表明,適當地哭對孩子的身體發育、肺部功能、緩解壓力等都是有一定的好處的。

那麼面對「哭」這個人生必修課,我們該怎麼做呢?

第一,首先控制自己的情緒,關注自己此刻的感受:「因為孩子哭了,所以我生氣了。除了生氣,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生氣可以解決問題嗎?」
第二,接納孩子可以哭這件事兒,哭是孩子非常自然的情緒反應。
第三,擁抱那個滿臉淚痕的小傢伙,哪怕他掙扎,鬧彆扭,他的內心都在渴望你的擁抱。告訴他,想哭就哭吧!媽媽一直陪著你,哭也陪著你,笑也陪著你。
第四,告訴孩子你覺察到了他的情緒,哭是因為你生氣了,憤怒了,傷心了,有些內疚了......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
你生氣是不是因為媽媽拿錯了你想要的那個小汽車?
你憤怒是不是因為媽媽沒經過你的同意,把你最愛的玩具車送給了其他小朋友?
你傷心是不是因為媽媽沒打招呼就走了?
你內疚是不是因為剛才不小心打了另一個小朋友?
當你幫助孩子覺察到情緒時,它就自然消散了。


我們每個人都有做父母的權利,

但是我們有盡到父母的義務嗎?

初為人父人母,

孩子帶給我們希望和喜悅。

但是當孩子哭泣的時候,

你知道他們為什麼而哭泣么?

你又知道你該怎麼做么?


1、當孩子開始哭泣時

毫不奇怪,當孩子開始哭時,我們會心煩 。

經常有這樣的情形,孩子為一點小事,比如餅乾盒子空了就哭起來。

我們立刻失去了好心情,感到惱火、不安、厭倦和憤怒。

我們想止住他的哭聲,儘力哄他,試圖說服他吃點別的,對他說飯前吃餅乾是不對的。

如果他還是哭,就責備他說為這點小事哭可真傻。

我們以為只要止住孩子的哭聲麻煩就過去了。

但是,仔細觀察就會注意到,情況並非如此!

孩子可能會安靜下來,但仍然不高興,長時間情緒低落。

打不起精神,不再信任別人。

對一切都不滿意,父母也為此感到氣惱,整個家庭生活受到影響。

在孩子開始哭時,

也許我們換一種做法可以做到直接調整孩子情緒的作用。

只要我們留在孩子身邊傾聽,

不打斷他的哭泣,

他的煩惱會隨著哭泣逐漸消散,

哭泣也會隨之停止。

原因是哭泣能癒合創傷。

由於你給孩子機會,

讓他自己排除受到傷害的感覺,

之後他會變得更堅強和自信,

傾聽要求你與孩子合作。

他努力消除自己的壞情緒時,

你要留在他身邊,提供他所需的支持,

使他在整個過程結束時,重新充滿信心和希望。

所以,在孩子開始哭時,

我們應當停下手邊的事去傾聽他,

以便有助於癒合孩子受到傷害的感情。


2、哭泣是自然的康復過程

要理解孩子對哭的需要,

可以設想他們站在一條窄窄的平衡木上。

在平衡木上,

快樂情緒使他們善學,

樂於接受我們的建議或幫助。

由於感到安全和受到關懷,

他們能不斷嘗試,一次不成就再來一次。

但他們這種寶貴的自信心和對他人的信任也很容易受干擾。

努力頻頻失敗,

或周圍的人顯得漠不關心或態度消極,

都可能傷害他們的感情,

使他們從感覺良好和安全的平衡木上摔下來,

脫離了「正常軌道」。

他們無法找到能支持自己繼續嘗試的信心,

感到傷心,就開始哭起來。

哭泣是癒合感情創傷的必要過程。

有你在他身邊,

他會感到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得到了支持和關心。

一旦通過哭泣排除了煩惱,

他就又可以精神煥發地面對生活。

所以,傾聽哭泣的孩子,

能使他得益於所面對的困境,

並從所受的傷害中恢復過來。


3、小事情會引發大的情緒波動

大哭不止,直到不快情緒消失——這種康復過程會很自然地發生在孩子身上。

每當他們感受不到愛或喪失信心時,就會啟動這個過程。

當孩子感到煩惱時,就會把不快投射到一件小事上。

有時,孩子在為了一些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大哭一場後,

能夠告訴你他大哭的真正原因;

有時,孩子可能哭完就跑出去玩,什麼也不說。

我們苦苦地想要知道孩子究竟為何如此傷心,

但孩子有時候說不出自己的感覺,

好在我們能做到傾聽他們。

有我們在他們身邊,他們就能完成康復過程,

儘管我們對其內容不很清楚。


4、歡樂時刻常常會把以往積存的不快帶出來

孩子們經常選擇家庭中歡樂融洽的時刻表露他們不快的情緒,

使履行父母職責看來更像是對性格的考驗。

我把這稱作「被糟蹋的郊遊」現象。

比如,你和孩子們也許是一整天都在公園裡快樂地玩耍。

當你們動身回家時,

孩子卻變得不高興,容易生氣,

會為必須坐在車子後排座哭叫等。

實際上,孩子是在利用這天從父母身上新感受到的安全感和親近感。

這一天的滿足襯托出平日里感到的缺憾,

就像是一塊白桌布上的污點。

度過了快活的一天,現在他要致力於往日積存下的不快中。

對孩子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能排泄掉積鬱的機會。

不過,如果你對此沒有思想準備,

這次「被糟蹋的郊遊」會是令人沮喪甚至惱火的。

一旦你明白它準會發生,你可以讓自己做好準備,

等孩子哭時好好傾聽,直到他平靜下來。

比如,你可以在自己尚未筋疲力盡時就動身回家。

因為你知道路上可能要處理某些會有積極的結局的「麻煩」。


主流往往覺得哭是負面的 讓孩子去壓抑
但是人都是兩面性的 負面的東西會躲到不見光的角落 這樣真的不好
不如就允許這樣的情緒產生然後去改化和調節 適當合理的宣洩 比一味的抗議和壓抑要好


答案已刪除


孩子哭是傷心的表達,發自內心,不讓ta哭是壓抑人家情緒,而問題也說了,孩子的笑多半是哄出來的啦,藉助外力所以並不一定是發自內心的聲音。兩者比較,還是發自內心的聲音來的更有力量。


人家樂意哭就哭,樂意笑就笑好吧。


哭多了發現沒人理自己那套自然就不哭了


的確,哭是一種情感的宣洩,不過也不可以無的放矢,要放的同時也要懂得收,可以加我微信,ALBLTB,讓我們一起探討育兒的喜與樂


讓他/她知道應該學會表達拒絕忍受,而不是任性。


因為你們哄著哄著就成了「你怎麼還哭啊!都哄了你這麼半天了你怎麼還不好啊!還有完沒完了!不許哭了!再哭打你了啊!」

@( ̄- ̄)@


《頭腦特攻隊》值得一看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育兒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