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世界上有哪些非常厲害但鮮為人知的公司?


看到這個題目,腦子裡立馬閃過一個名字:Palantir Technologies Inc.(帕蘭提爾) .
Palantir在2014年11月時的估值達到150億美元,在全球的創業公司中僅次於Uber和小米,但它的知名度卻完全無法與後兩者相比。而這家公司究竟有多厲害呢?我隨便舉幾個栗子:
第一,你腦子裡能想到的最牛逼的美國官方機構,比如NSA(國家安全局),FBI(聯邦調查局)和CIA(中央情報局),通通和Palantir有著深度合作關係。
第二,這家公司沒有任何銷售團隊,但近幾年來的收入基本都在翻番。
第三,購買Palantir軟體的費用在500萬美元至1000萬美元之間,而且客戶必須先預先支付20%的經費……(剩餘部分在客戶滿意後再支付)
第四,在業界有個很出名的傳言(而且很有可能是真的),Palantir才是美軍成功抓住本拉登(Osama Bin Laden)的根本原因。

那麼這家公司到底是幹嘛的?別急,先從它的名字說起。
Palantir是J.R.R.托爾金的《指環王》里一塊水晶球的名字,它能夠和其他的水晶球建立連接並展現圖像,作為一種溝通和收集信息的手段。而公司的業務性質其實正與這個名字暗合,它的基本要點就是收集大量數據,幫助非科技用戶發現關鍵聯繫,並最終找到複雜問題的答案。

「帕蘭提爾公司把混亂無序的大量信息變成直觀的可視化地理分布圖、柱狀圖和關聯圖。只要給該公司所謂的「前沿部署工程師們」幾天時間,讓他們分析、標記和整合所有零碎的客戶數據,帕蘭提爾公司就能弄清楚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恐怖主義、災難響應和人口販賣。」 —— 《福布斯》

簡單說,你希望知道的,你還不知道自己希望知道的,Palantir通過匪夷所思的大數據分析,基本上最後都能告訴你。
當然,由於Palantir在資本市場上的吸引力實在巨大,現在關於這家公司的報道也稍微多了一些,但仍然與它的實力完全不相匹配。我就不當搬運工了,直接給出鏈接(裡面有具體應用的例子),作為拓展閱讀。
情報分析公司Palantir:特立獨行的印鈔機
那個數據挖掘抓到拉登的公司:中情局「御用」數據商帕蘭提爾


我來說一個。

整個廣東,只有兩家世界五百強民營企業,一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華為,另一個是幾乎沒人聽說過的正威。

世界財富500強排名:2013第387位,2014年第295位,2014年度銷售收入:近3000億。

哼,你們給我找一個更低調的出來。
(沒聽說過的同學,百度過後請自覺回來點贊)
————————————————————————
來挖墳了,半年前的回答。
三天前的福布斯,上了檯面就低調不下去了。
好吧,答案作廢。淚目。


保利 的軍火生意算不算?


謝邀

一開始這個問題我是拒絕回答的,因為答案很明顯嘛,就是我們羅斯柴爾……

好像不小心泄露了重要的個人信息( ?° ?? ?°)

劃掉重寫

-------------------------
謝邀

一開始這個問題我是拒絕回答的,因為答案很明顯嘛,牛逼的公司大家一般都知道的,比如微軟、蘋果這種科技巨擘,或者高盛、花旗這種金融大鱷嘛。

後來我發現我的這個想法太天真了。每個行業背後都有很多很低調的大腕,比如金融業里,高盛、花旗是大名鼎鼎,但是同樣很牛逼的Vanguard和Fidelity可能知道的就不多了,還有些逼格很高的各種prop house、FoF什麼的,我也大多叫不上名字。

於是我就去微信群里找一群好基友們討論這種低調牛逼大公司去了。好基友們一開始也是提出出微軟、蘋果這些,但是經過討論發現朝這種大型上市公司的路線想很可能不靠譜。聊著聊著下一個思路就是主權財富基金,比如新加坡的淡馬錫這些,還有就是大型國企/央企,比如你懂的。但是因為你懂的原因,這種事情不能說太細。於是我和好基友們就決定從那些沒有上市的私人企業(非國企/央企)上聊聊。

好基友們一下就想到了國人的驕傲——華為。我一想也有道理,我過去一年去過很多國家,所到之處幾乎都能看到華為的身影。作為國人自有核心技術,而且賺大錢的企業,華為是相當令人敬佩的。我專門去查了下華為2013年的營業額,也是達到了驚人的394.6億美元,心服口服。

華為建立了不到30年,和很多知乎用戶可以說是同齡「人」。從最開始做交換機的小公司,到現在遍布全世界的通訊和互聯網基建業務,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一點不誇張。第一次互聯網泡沫爆炸時候死了那麼多IT企業,華為卻是存活了下來,而且越活越好,技術、產品、戰略眼光要什麼有什麼。

但是華為雖然牛逼,光從營業額上,和那些大型的汽車、石油、科技、大型央企比起來,還是差了一個數量級的。和基友們的討論,已經讓我想到了考慮這個問題的方向——那些低調又牛逼的非上市私人企業。

有了這麼個思考方向,思考起來就方便多了。第一個進入我腦中的這樣的公司就是科氏兄弟的科氏工業(Koch Industries)了。根據百度百科的說法,科氏工業

「業務遍及多個領域:典型的如原油開採、煉化、貿易、管道運輸、農業和畜牧業、金融服務、道路瀝青等。科氏還擁有北美最大的液化石油氣加工集團,佔北美市場總量的25%。大約擁有60000員工。在原油貿易領域,科氏年貿易量超過七億噸。科氏還是美國第六大電力供應商,供電業務遍及全美五十個州。」

科氏工業算是相當牛逼了也相當低調了,我最早聽說他們還是在奧巴馬競選總統時候科氏工業的老大科氏兄弟(Koch brothers)試圖支持奧巴馬的對手呢。當時媒體是鬧得風波陣陣,直到後來美國茶黨(tea party)作為一股新興政(dou)治(bi)勢力崛起,依然傳言是科氏兄弟在後面做金主的。按照科氏兄弟的量級,即使這些傳言都是真的,也一點都不意外,畢竟科氏兩兄弟的個人財富,每個人都超過半個比爾蓋茨左右,並列全世界第六最有錢人。

也就難怪《福布斯》要把這哥倆列入全世界最有權勢的50人了——兩人並列第24位,介於布隆伯格(彭博)和提姆.庫克之間,排在他們後面的還有28位的李先生,所以你們自己感受下:

按照網上能搜到的彭博社的數據,1960年到2012年,標普500指數成分股資產平均增長了約70倍,而科氏工業的資產增長了超過2200倍。任何公司,短時間內跑贏標普500不算什麼,但是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線上跑贏標普500,還是超過了30多倍,想想都是很可怕的。根據科氏工業官網的數據,其2012年的營業額達到了1150億美元,是華為的好幾倍。如果和上市公司比,是和汽車巨頭菲亞特一個級別的。這大概就是正解了( ^??^?)

科氏工業就是最後的大boss了么?

我原本也是這麼以為的,直到我手賤了,又搜了一下美國最大的非上市公司排名,眼睛終於又被閃瞎了。在《福布斯》的排名上,科氏工業居然是排第二的,第一名那個公司實在是低調,低調到我之前都沒聽說過——這個叫Cargill的是哪位啊(? ??_??)?┻━┻掀桌

根據嘉吉官網公布的數據,2014財年他們持續經營業務的盈利為18.4億美元,但是總收入和僱員數量,都明顯超過科氏工業,還甩開了後面的戴爾、PwC一個數量級。哪怕你把谷歌、亞馬遜這些科技巨頭拉出來,也是要比嘉吉差了一大截。

介於我對於農糧行業不了解,所以還是去找了些資料研究了一下。
然後我發現了這個

嘉吉這個家族企業,自1995年最後一位家族成員惠特尼?麥克米倫(Whitney MacMillan)卸任CEO後,就已經是職業經理人制度了。也就是說這個1865年創建的家族企業,到1995年家族完全退出管理層(依然佔有公司絕大部分股份),所累積的財富被嘉吉家族的後人分啊分的,居然還能分出14位資產十億美元以上的富翁,是這個世界上十億美元富翁數量最多的家族。

搜索的時候還順便搜到了農糧業的所謂ABCD四大巨頭,分別是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這四大巨頭掌握了全世界80%的糧食交易,也就是說,你吃的任何東西,其中幾乎肯定有原料或者成分是經過了這四巨頭之手的。甚至一些日用品,比如造紙用的工業澱粉,各種家用品中的玉米纖維,各種護膚/口腔健康產品里的保濕劑,都可能來自嘉吉或者旗下公司。再比如麥當勞和肯德基這些快餐店的肉類食材,幾乎全部來自於嘉吉的肉類。

什麼鬼( ?° ?? ?°)

網路百科上能找到的關於嘉吉的都是非常基礎的信息,谷歌新聞也都是些普通的行業信息,平常廣告都沒見過幾個,真是低調至極。要不是前兩天和基友們討論起這個,作為一個非農糧行業人士,怕是聽都不會聽說。

悶聲發大財,我也算是見識了。

======
相關鏈接:
Annual Report 2013
美國科氏工業集團
http://www.kochind.com/files/kochfacts.pdf
America"s Largest Private Companies List
http://uk.businessinsider.com/cargill-family-has-14-billionaires-2015-3
http://www.bloomberg.com/research/stocks/private/person.asp?personId=505217privcapId=103540
David MacLennan
The World"s Billionaires
The World"s Most Powerful People
Cargill: Provider of food, agriculture, financial and industri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to the world.


首推在金融圈大名鼎鼎但是在非金融圈無人知曉的Bloomberg L.P.(中文譯成彭博),一般老百姓頂多聽說過彭博社。這個名字也頗有路邊社或者坊間屯的即視感。


因為在大家熱熱鬧鬧人云亦云談論大數據但苦於沒有商業模式的時候,Bloomberg早就靠大數據賺得缽滿盆滿而悶聲發大財了。有段話很好地描述大數據行業的火爆但苦悶的狀態:「Big data is like teenage sex: everyone talks about it, nobody really knows how to do it, everyone thinks everyone else is doing it, so everyone claims they are doing it…」如果說大部分談論甚至是從事大數據的公司還是teenage sex的話,Bloomberg已經是姿勢豐富的滾床單老手了。


Bloomberg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非上市公司之一(詳見全世界中有哪些還沒有上市的巨型公司? - 何明科的回答),如果上市估值很容易超過千億美元;而且它還是金融數據乃至大數據行業中首屈一指的公司。(本文的部分內容來自於大數據的滾床單高手:Bloomberg彭博 - 數據冰山 - 知乎專欄)

一、Bloomberg奇人其人

Bloomberg L.P.的創始人Michael Bloomberg,堪稱工科男通過名校MBA逆襲成功的典範。Michael Bloomberg於1942年2月14日出生在波士頓,祖籍俄羅斯的猶太人(從Bloomberg這個姓就可以看出猶太人的基因,另外這個姓如果在中國,考慮譯作「大山子」)。從下圖的照片可以看出,家境還不錯,至少屬於美國中產,父親為牛奶廠的會計,從小培養了他的商業意識。在16歲的時候,Michael Bloomberg成為全美歷史年紀最小的Eagle Scout成員之一。

Eagle Scout是童子軍的滿級。童子軍從低到高分別為Tenderfoot Scout(初級軍)、Second Class Scout(二等軍) 、First Class Scout(一等軍) 、Star Scout(星軍) 、Life Scout (生命軍)和Eagle Scout(鷹軍)。

22歲時從Johns Hopkins大學的電子工程系本科畢業,24歲從HBS獲得MBA學位。(看樣子中間沒有工作,直接本科畢業進入HBS學習。在那個年代能這麼做的,除了學習特別優異,另外的可能性就是家裡頗有背景。從Michael Bloomberg的傳記來看,第一個可能性可以排除)

HBS畢業後的1966年,Michael Bloomberg不走尋常路,直接進入所羅門兄弟做銷售,而且據說是拒掉高盛的Offer。所羅門兄弟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堪稱華爾街之王,主要憑藉領導人約翰·古弗蘭(John Gutfreund)的敏銳嗅覺在資產證券化這個未來的海量市場提前下了重注。

在當年投行和研究才是王道,銷售屬於二等公民,可是Michael Bloomberg一干就是15年,在1972年熬成了合伙人,不到31歲。到最後所羅門兄弟被菲利普兄弟公司以5.5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的時候,Michael Bloomberg還負責過所羅門兄弟的IT部門。同時,所羅門兄弟中還有另一位在數據方面的天才約翰·麥瑞威瑟(John Meriwether),他領導的套利投資部門則向世人證明了衍生產品與金融工程的巨大魅力。EE的本科學歷、華爾街背景、管理IT部門經驗、重視數據及技術的領導人及同伴……這些林林總總結合在一起為Michael Bloomberg的創業方向構建了基因。

關於約翰·古弗蘭(John Gutfreund)和約翰·麥瑞威瑟(John Meriwether)的八卦在Michael Lewis的《Liars" Poker》一書中,有頗多交代。

下圖完整地介紹了小鮮肉在華爾街變成老臘肉的過程。

所羅門兄弟被收購後,Michael Bloomberg拿到一千萬美元的遣散費後離職,隨即創立了Bloomberg L.P.。1982年,美林成為Bloomberg L.P.的第一個客戶,購買了22台日後大名鼎鼎的彭博終端機(Bloomberg Terminal)。並在1983年,美林投資3000萬美元而獲得Bloomberg L.P.的30%股份。誰又想到,25年後的金融海嘯中,美林的這筆投資是其最值錢的資產。

2001年,Michael Bloomberg當選為第108任紐約市市長,其上任之初恰逢911恐怖襲擊發生後的數周,Michael Bloomberg在隨後處理工作中表現出來的能力及魅力,證明商人也能做好政客。最終Michael Bloomberg連任三界於2012年卸任後回歸Bloomberg L.P.,這次回歸還打破了該公司的一個鐵律——員工一旦離職就不得復用。然而Michael Bloomberg畢竟是實際控制人,任性一把又怎麼地:老子是私有公司的實際控制人,連投資人和SEC都管不了我。

Michael Bloomberg在任的時候,同樣風光。有低調奢華得坐地鐵上班,也有高調任性得推動法律改革,允許他連任第三屆市長,同時在那次競選中個人掏腰包創紀錄得花掉了9000萬美元。下圖是Michael Bloomberg參加各種政治會談,與各類政治人物在一起。

2016年1月底,Michael Bloomberg宣布準備競選2016年的美國總統,而且可能使用獨立候選人的身份,並願意至少拿出10億美元作為競選經費。(王牌對王牌:川普,我們搖人兒了,終於搖到一個比你更有錢的了。)

二、Bloomberg 奇司其司

Bloomberg L.P.創立於1981年,創業之初,即使是高富帥創業的Michael Bloomberg及團隊也依然苦逼,沒有方向沒有客戶,為了激勵勞累不堪的員工,Michael Bloomberg只好建議員工「看魚缸中的金魚來消遣」,於是每位新來的員工都會得到一隻魚缸。後來人員激增只能以公共空間的巨型魚缸替代。下圖是著名的Bloomberg魚缸。

Michael Bloomberg最後為公司選擇的方向是跨界:懂金融的沒有我懂計算機,懂計算機的沒有我懂金融,所以給金融機構提供金融數據。(寫到這裡,突然想起自己以前自己關於跨界的回答做投行、行研、諮詢等金融崗位,有沒有什麼好用的找數據技巧呢? - 何明科的回答,不知道自己是否也有這樣的機會。)

(註:本段落的觀點來自於閱讀Bloomberg傳記及彭博終端機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為什麼能一直保持金融信息行業的領先地位? - 戴斌的回答@戴斌 )

在1982年,美林成為Bloomberg L.P.的第一個客戶。在1983年,Bloomberg L.P.以30%股份的代價獲得美林3000萬美元的投資,估值僅為1億美元。自此一路狂奔,推出各類產品,包括:Bloomberg News,Bloomberg Radio,Bloomberg TV等等。


在1996年,Bloomberg L.P.以20億美元的估值,花費2億美元從美林回購10%的股份,估值僅為20億美元。而到了金融海嘯的2008年,屌絲逆襲。昔日的大股東美林面臨崩盤,結果其最大的資產就是所持有的20%的Bloomberg L.P.股份。昔日的小弟Bloomberg L.P.利用美林的危機買回所有股份自贖,當時估值為225億美元。


2004年,這家專註於數據的公司,在紐約的曼哈頓的Midtown豎起了246米的高樓,這算不算技術公司插在華爾街上的一根針。

到今天,Bloomberg L.P.全球布局192個辦公室,有1.5萬名員工,2014年的收入是90億美元。因為是私有公司,利潤無從得知。但是按常規估計,即使20%的利潤率及30xPE(這可不是市夢率Forward PE,而是一年多以前的實際PE),Bloomberg L.P.的估值也在500億-1000億美元之間,甚至超過1000億美元。這個估值已經超過華爾街的標誌企業高盛(2016年2月,高盛的市值為650億美元),這才是真正的逆襲。

如果把Bloomberg Terminal中的IM(Instant Bloomberg)當成一種社交軟體或者把Bloomberg Terminal當成一種客戶端,Bloomberg L.P.是可以妥妥得作為一個互聯網公司入圍下面的排行榜(數值採集於2015年8月),至少排入前六,僅次於Google、Facebook、阿里、亞馬遜及騰訊。將BAT之中的某家公司(這個梗來自於中國 Top 3 大學是哪些? - 何明科的回答)牢牢甩在後面。如果考慮到Bloomberg Terminal的軟硬體結合以及Instant Bloomberg的社交屬性(以上兩個均為提升估值的利器),Bloomberg L.P.成為全球第二或第三值錢的互聯網公司不是夢想。

三、Bloomberg奇貨其貨

Bloomberg L.P.成立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是美國債券市場的第一個黃金年代。無論是政府債的絕對量還是相對於GDP的佔比,從1980年之後,都開始急速攀升。

(以上圖表來自於Wiki)

美國政府也自此沒羞沒臊得過上了借錢但開心的日子,每一屆的美國總統,都在任期內把政府能發債的限額不斷提高。(奧觀海巴馬,你真是最能幹的一個!)

(以上圖表來自於Wiki)

Bloomberg L.P.正是抓住了這隻風口上的豬。在沒有Bloomberg的工具之前,債券交易員們是這樣計算債券的收益率等重要參數的:打開草稿紙及握住鉛筆-&>拿出Dow Jones或Reuters或其他報紙查詢價格-&>開始擼鉛筆進行計算。做過bond trading的同學們,都知道這個計算的複雜過程以及債券的數量,於是就很能理解這種痛。

Bloomberg工具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一個快捷鍵+債券代碼,就能展示出該債券的收益率及大部分信息。這個酸爽對比,真是讓所有交易員無法拒絕Bloomberg的產品。

想一想1980-1990年,真是Professional Service行業人士的福音。多項工具的出現都是在這個時代,讓大家從許多簡單重複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Excel的第一個版本大約是在1982年,當初還叫做Multiplan。Powerpoint的第一個版本bingshi發佈於1986年左右,當時還叫做Presenter,於1987年更名為Powerpoint,並於同年被微軟收購。

Bloomberg Terminal

Bloomberg L.P.最初的產品是Innovative Market Systems (IMS),主要功能是向金融市場的各個玩家提供市場的實時數據、計算能力、財務分析等(聽起來是不是很low,和大數據毫無關係)。這是Bloomberg Terminal的前身,美林是它的第一個客戶,在1982年的時候購買了22台。自此Bloomberg L.P.榜上大腿,不僅獲得了穩定的現金流,更重要的是與客戶貼身開發,充分了解客戶的需求和市場的趨勢,能夠讓Bloomberg產品快速迭代。

Bloomberg L.P.要挑戰的是歐洲寡頭Reuters和美國寡頭Dow Jones,而且後者還有Wall Street Journal助陣。最終Bloomberg L.P.實現逆襲,將兩位皇帝拉下馬,一靠和美林的緊密合作關係以及引進無數從基金及投行退下來的資深金融人士(引用@Danny W的話就是,「Bloomberg deeply understands what do we want and what do we need.」);二靠技術化思維,這兩家土財主畢竟都是媒體出身,編程序的總會幹過寫報紙的。

是不是越看越覺得Bloomberg像一個屌絲憑藉互聯網技術和精益創業而成功逆襲的故事?

下圖是著名的Bloomberg Terminal,Bloomberg L.P.的現金牛及拳頭產品。經典的Terminal界面和極客的黑色背景,幾乎沒有圖像化操作的違和感;下方是定製的鍵盤及無數的快捷鍵。Bloomberg Terminal每個終端每年的起步價是2.4萬美元,根據服務級別不同,坐著火箭往上漲。

毫不客氣得說,大部分購買Bloomberg Terminal的機構,只是做裝飾,裡面0.1%的功能都沒有用到。在回答(做投行、行研、諮詢等金融崗位,有沒有什麼好用的找數據技巧呢? - 何明科的回答)中提到,曾經為了方便其他同事使用Bloomberg數據,我不得不寫了個程序利用Bloomberg API獲取Bloomberg數據,然後推送到郵件。

這種拿Bloomberg Terminal提升逼格的情況不僅僅在國內,華爾街也是如此。Bloomberg Terminal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人在華爾街地位的強大象徵。過去當一名I Banker被提拔到董事總經理職位時,會得到一套個人專屬的Bloomberg Terminal作為一種待遇,儘管實際的數據處理是由做牛做馬的Analyst完成的。是不是很類似國內大老闆們滿滿的書櫃?

Instant Bloomberg
Instant Bloomberg不管體驗怎麼樣,憑藉Bloomberg Terminal最大的市場佔有率,幾乎每個人都在使用這款IM,找人或者找人們,使用Instant Bloomberg是最快最方便的體驗。(華爾街真的是一秒鐘幾十萬或者幾十億上下)而且Instant Bloomberg集成在Terminal中,大家也真的不願意再開一個窗口來單聊。

華爾街的「約炮」名言堪稱「Just Bloomberg Me」,Instant Bloomberg如果在中國會不會也被牽連到各種打黃掃非的案件中?因為Instant Bloomberg實在太壟斷和強大了,堪比Facebook(Facebook的LYR PE可是38x),所以說給Bloomberg更高的PE一點不過分。

而華爾街上的各大機構對於Bloomberg實在是又愛又恨,外界經常猜測其利用Instant Bloomberg裡面的隱私信息套利。2014年10月,一家叫做Symphony的創業公司出現了,並將產品定位於替代Instant Bloomberg。在Symphony宣布成立時,十四家金融機構聯合向 Symphony 注資 6600 萬美元。2015年10月,Symphony 宣布尋求新一輪融資,估值高達 10 億美元,投資人很可能是Google。

Bloomberg Tradebook

旗下交易平台,為各類基金、投資機構及中介提供各類型金融產品的電子化交易服務。也是Bloomberg Terminal中的重要服務。目前已經覆蓋全球大部分市場中大部分金融產品的交易。

Bloomberg News

新聞資訊生成的發動機,當初做這個產品從WSJ挖了不少人,是Bloomberg Terminal中的重要服務。對於一般非交易員來說,最熟悉的Bloomberg產品,可能當屬Bloomberg News,因為國內的一些財經政治的八卦消息往往是Bloomberg News率先發布,堪稱政界商界的天涯和豆瓣。能實現如此的消息靈通,依賴其分布在全球72個辦公室的2,300名記者編輯。


Open Bloomberg

通過API的形式提供數據以及可編程介面。Bloomberg API支持多種程序,包括 Java、C、C++、.Net、COM 和 Perl,API 設計簡潔,適用於低延遲的應用程序,是quant及有編程功底的trader的最愛。

其他的散貨

Bloomberg Radio, Bloomberg TV, Bloomberg Markets, Bloomberg View, Bloomberg Government, Bloomberg Innovation Index

Bloomberg Beta,旗下VC投資部門

Business Week (Bloomberg L.P.在2009年從McGraw-Hill手中買下這本走下坡路的知名媒體)

……


出差旅行殺人越貨必備品
當然除了上述的嚴肅功能,Bloomberg還提供了訂酒店、買紅酒(DINE)、購物(SHOP)以及搭訕等各種高級功能。比如輸入命令行指令DINE和FLY指令,可快速檢索本地餐廳和航班。如果輸入POSH,就可以得到各種華爾街和各種金融街的紙醉金迷。下圖是《華爾街之狼》的截圖。

產品發展路徑及策略總結

回顧Bloomberg整個的產品路徑,雖然發生在30年前,但是不是很有如今的互聯網創業的味道。

  • 首先是發生在技術改變世界的變革期,並且出現巨型新市場,導致現有解決方案完全落後
  • 其次是依靠提供數據分析及金融數據這個當年不起眼的生意起家,並把分析及數據服務做到極致,秒殺當時的各類競品,所謂的一根針扎破天
  • 然後依靠這個服務,把自己的客戶端Bloomberg Terminal植入到儘可能多的C端用戶手中
  • 最後依託於這個客戶端,儘可能多的展開,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數據以及衍生的服務(頗有QQ和360的風範),讓用戶把儘可能多的工作時間留在Bloomberg Terminal這個平台上,所謂得搶佔用戶的Eye Share
  • 最終成為金融數據或者大數據中的一霸

目前Bloomberg Terminal佔總收入的85%左右,整個公司的產品策略完全是以Bloomberg Terminal為平台來展開的,通過Bloomberg Terminal把數據及信息服務滲透到用戶端。無論是各種數據提供還是交易,還是Bloomberg News,還是Instant Bloomberg,這些拳頭產品及全都是無縫集成在Bloomberg Terminal中。

……更多文章請到數據冰山 - 知乎專欄


……更多回答請看何明科的主頁

參考文獻:

1、彭博終端機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為什麼能一直保持金融信息行業的領先地位? - 戴斌的回答

2、Wiki:Michael Bloomberg

3、Wiki:Bloomberg L.P..

4、Bloomberg個人主頁

5、Bloomberg傳記:Bloomberg By Bloomberg


大家都不知道private嗎~07年世界五百強已經排到91位了,總資產高達930億美元。
該公司拍攝各類色情淫穢影片、色情音樂劇、色情歌劇、色情動畫達20000多部;世界各地擁有員工55000人,14000名著名專業簽約色情演員。(這部分出自百度百科07年資料)


荷蘭ASML
總部位於荷蘭Veldhoven,歐洲人均科研經費排名第二
百度百科這樣寫的:2011年,賣出222套機器,全球凈銷售收入56.51億歐元 ,凈利潤14.67億歐元。

平均一套機器2500萬歐元,也就是1.8億人民幣
你在賣飛機嗎?賣機器都賣一個多億,搶錢么?!!!
不,他們提供的商品是高端光刻機
用來刻蝕最精密的晶元的
全球只有這一家企業能提供
中端一些的光刻機,是日本的佳能、尼康做的光刻機
對,就是做相機做的很好的廠商
技術上有些相通之處
以佳能、尼康雄厚的技術積累,以及在相機界的霸主地位
到了光刻機行業卻只能做中低端產品
所以你可以想像下ASML的高端光刻機是有多麼變態了
其最貴的EUV極紫外線光刻機,單價要1億美元左右,相當於美帝四代戰鬥機F35的價格
這台機器的長相如圖

所以知道為什麼晶元賣這麼貴了吧
總之,這真的是一家「過了這村兒就沒這店」的公司....而且還非常低調...
======================================================================
贊的人數慢慢上來了,我再多說幾句
目前我們自己也在做光刻機,並且已經有了可以量產的型號,具體名稱我記不清了
但是至少做到了低端自主,對的,是很低端的光刻機
做出來的這個產品,跟國產發動機一樣
平時可以用國際進口的,而且人家還不願把最先進的賣給你
但真到了國際關係緊張,技術封鎖的時候,只能靠自己低端的東西拿來頂替
這也是為什麼國家一直砸錢進去的原因
==============================
我在其他回答里,偶爾會提到我們的新名字「發達國家粉碎機」
儘管現在我們的經濟規模很大,工業、互聯網來勢洶洶,貌似要把發達國家市場蠶食掉
實際在很多我們不了解的領域,人家根基牢固,並不是我們短時間能做起來的
還需要不斷努力,共勉!


聊一聊歐洲一些很低調的行業和客戶名字。
隔行如隔山,你認為低調的公司,在其他人的行業裡面可是標準配置的。這個問題其實很難答。
不過還是有一個角度,不如掰一掰低調的行業,行業本身就是很低調,但是又發大財的,在默默的影響、控制我們的生活,知道以後才恍然大悟的。

1、大宗商品交易商。

之前部分人提到了一些公司名字,大方向來說,瑞士四大大宗商品交易商:嘉能可,托克,維克多,還是貢喔。全球四大糧商:美國ADM、美國邦吉、美國嘉吉、法國路易達孚。

這些是真正的大鱷,全球買礦,買地,建農場、倉庫,工廠,自有物業的全球的攝像機,信息源源不斷的傳到總部。比任何其他公司都最先知道商品的價格變化,甚至可以創造全球商品的價格變化。

大宗商品的生意,也可以說刀口上舔血,凡是美國制裁的國家——伊朗、蘇丹、俄羅斯等,凡是戰火紛飛的國家——非洲,反而越來越能夠看到他們的聲音,所謂的高風險,高收益。
幾個創始人,哪個沒有被美國或者其他國家通緝、缺席審判,就說明創始人做的不夠成功。

這是一幫最聰明、最博命,而又最低調、最克制的人,才能夠玩的起生意,普遍來說,人才素質要超過國際投行。

大宗商品太低調了,他們的巨額盈利,甚至超過了國際大投行。據統計,從2000年開始10年,大宗商品行業的利潤,超過了投行業務。

再舉一個行業內很小的公司的名字,更低調,ECOM公司,在全球的咖啡豆的種植和買賣中佔有重要地位。

從地域上來說,瑞士是全球大宗商品中心,新加坡在不斷崛起。

2、私人銀行。
私人銀行並不控制我們普通人生活,而是控制了全球最富有的人的財富,從而間接控制我們。

電影裡面已經把私人銀行神秘化了,但是也只是揭露了一些表面的東西。

這是一幫最尊貴的人,上午和董事長打高爾夫球;
這也是一幫最卑賤的人,下午手捧鮮花去看望董事長的住院的小三。

從地域上來說,瑞士、列支敦斯登、盧森堡、奧地利等,是歐洲的私人銀行發達之地。

歐洲最有錢的王室,不是英國,不是荷蘭、西班牙,而是彈丸之地列支敦斯登大公家族。
列支敦斯登不是靠假牙,不是靠郵票,而是大公家開了一個銀行,私人銀行。

甚至往深入裡面去說,每一個歐洲小國,城市國家,背後都有一個私人銀行在默默的運作,梵蒂岡有銀行、聖馬利諾有銀行。。。。神龍見首不見尾。。。

復星集團收購了德國最大的私人銀行BHF,就在法蘭克福的中央商務區,旁邊就是羅斯柴爾德公園,很高調。
但是在歐洲的其他辦公室,就是鳥不拉屎的地方了,讓你去找都找不到。

3、在文化創意領域,還有一些低調的國家。

荷蘭是世界第二大電視節目出口國。好聲音是代表作。中國引進的荷蘭電視節目包括:《完美暗戀》(廣東衛視)、《我愛我的祖國》(四川廣播電視台)和《我心唱響》(東方衛視)以及《中國好聲音》(浙江衛視)。

好聲音的創始人徳莫爾白手起家,靠製作、銷售電視節目創造了巨額財富,2005年開始被列入福布斯世界富豪500人的榜單,在荷蘭他則穩居富豪第3位。

北歐小國瑞典,不是傳統英語國家,不是文化大國,卻是世界上第三大音樂出口國,僅次於美國和英國。

4、歐洲家族控股公司。
很多公司是上市公司,或者世界五百強,這些可能我們不知道,但是都可以去查得到資料。

在歐洲,真正的幕後大佬,應該是家族;真正地低調的企業,應該是家族控股公司。很多都無法查到資料。

舉一個例子:
早上,作為白領女性的你,你使用「滴露」沐浴液洗澡,全身清爽,然後噴上心愛的法國或者義大利奢侈品牌的香水,帶著愉悅的心情去上班。

在單位,睏倦的時候,你沖了一杯咖啡,重新精神抖擻的投入工作。

參加晚宴,你挎著bally包,腳上穿著顏色鮮艷的jimmy choo的鞋子,面帶微笑。

下班了,你做了幾個拿手的小菜,全家高興進餐。飯後,老公開始用「巧手」洗碗,這是你們的家庭分工。

入夜了,溫馨時刻,不要忘了「杜蕾斯」……

你可能每天都在使用它們的品牌,但是你可能不知道,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品牌,都控制在德國一個神秘家族的手中。
德國首富家族——萊曼家族。控股公司JAB,為了避稅,註冊在奧地利。


-----------------------------------------------------------
我的圖書《你說不知道的歐洲經濟》,電子書在亞馬遜全球上線,國內讀者購買實體書可以添加我的微信。
http://zhuanlan.zhihu.com/p/20750744


DST:Digital Sky Technologies

在互聯網獨角獸融資的新聞里,你經常能看見它,但它又是如此低調。

有多厲害?

1. 投資組合包括兩家千億美元級的巨頭(阿里巴巴和Facebook),和五六家百億級的(京東、Twitter、小米、滴滴打車、Airbnb和Snapchat)。還有陌陌、今日頭條、Groupon、Spotify、Flikpart、Zynga、WhatsApp這樣的獨角獸和明星公司。可以看出,近年來除了Uber多數的明星公司DST都投遍了。而這家公司只有10年的歷史(成立於2005年)。


2. 只投10億美元以上估值,即稱為獨角獸的公司。看的准,手筆大。投資額度一般都在數億美元。


3. 僅facebook一單DST創始人就賺了幾十億美元。


有多低調?

1. 投後不入公司董事會,是普通股入股(FB例外),所以也沒有反稀釋條款;沒有一票否決權。完全打破常規。


2. 公司並不是美國的,而是俄羅斯的,創始人也是俄羅斯人,並且很少拋頭露面。創始人還是第一個在沃頓商學院讀MBA的蘇取人,那時冷戰還沒有結束。


3. 官網所有內容只有如下一頁(可點擊DST訪問)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全球最牛逼的公司,沒有之一


大家答得那麼開心我也來補充兩個,一個是前面提過的大宗商品領域的新巨頭,一個是半導體製造行業上游的巨頭。(資料全部取自公開材料)

首先是大宗商品領域的巨頭:Mercuria
公司首頁:Mercuria
WIKI:Mercuria Energy Group

一、起源與歷史
名字源於mercury (拉丁語Mercurius),是羅馬眾神中的使者,也是商貿與物流之神,Jupiter與Maia Maiestas之子。這個名字代表公司所從事的領域。

至於為什麼厲害,那是因為這貨2004年才成立!!!然後在競爭最激烈的能源貿易領域已經殺入前五,現在已經前三了吧。在獨立交易商裡面已經是第四名了僅次於Glencore Xstrata公司,Trafigura公司,Vitol公司。
這個增速互聯網公司里都難有能媲美的,在大宗商品這個半世紀勉強成年,百年企業不鮮見,兩百年也沒啥好得瑟的領域,這公司真的是小學生啊!

我就拿眾所周知的abcd舉栗子

  • ADM (1905)
  • BUNGE(1818)准兩百年了!
  • Cargill (1865)
  • Louis Dreyfus (1851)

這公司之所以發展的那麼快和它的兩個創始人分不開關係

倆好基友的照片
Marco Dunand和Daniel Jaeggi
我試著搜了搜兩個人的資料Daniel Jaeggi的領英 ,另外一個創始人Marco Dunand的沒找到,但我在一個全球地圖網站里找到了這貨Marco Dunand"s House in Nyon, Switzerland

二、發展
按現在的說法,兩人可以說是精(diao)英(si)創業的楷模,在行業摸爬滾打好幾十年才混上來的。

1970年末期,兩位創始人在日內瓦大學學習經濟學的時候初次相識。


幾年後,他們同為Cargill公司的交易員,在美國明尼阿波利斯接受培訓期間合租一套公寓。(恩!就是那個屌屌的嘉吉!)


1987年,他們離開Cargill公司,加入高盛。(恩!就是那個幕後大魔王高盛!)


1994年,他們加入Phibro,那時Phibro為所羅門兄弟控制。(Phibro,Mark Rich 起家的公司,也是屌到炸;所羅門兄弟,投行界的傳奇,說謊者的撲克裡面的公司原型。)


1999年,他們加入Sempra的交易部門。(Sempra Energy公司 (美國500強公司排名) 500強能源巨頭公司,不解釋。)


2004年,他們創立了Mercuria公司。當時,公司在任何大宗商品領域都沒有領先優勢,他們選擇的交易策略是:通過現貨交易得來的信息進行衍生品交易,並獲取利潤。早期,公司開闢了一條盈利路線:將俄羅斯原油從波蘭運往中國。此外,公司文化與投行也不太相同,Mercuria公司的員工穿牛仔褲和毛衣,投行員工則西裝筆挺。兩位創始人在投行的經歷給他們日後經營帶來了極其寶貴的經驗財富。


Dunhand在1月接受瑞士報道採訪時表示:」我們在那裡學會了交易。在大宗商品交易領域有兩大流派,一派是以嘉能可和托克為代表的Marc Rich派,他們非常的成功;而另一派就是投行派,他們的風險偏好更高。」

縱觀兩位職業史可以得到以下幾個結論:

  1. 兩位應該沒啥家庭背景,不然也不用在行業摸爬滾打三四十年。
  2. 兩位絕對基友情深,同進同退,這個確實難得。
  3. 兩位行業經驗豐富而且深厚,行業經歷縱貫投行、獨立交易商、能源巨頭,創業確實靠譜。

作為新興公司公司和攪局者,mercuria和傳統公司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例如他們對於碳排放的交易十分看好。

Mercuria Energy 正通過實施戰略性招聘和以增長為目的的業務計劃,使該公司成為世界頂級的碳排放交易商之一。加入 Mercuria 的新人才有:

-- 前 International Emissions Trading Association(國際排放貿易協會)會長

和前 Bluenext 首席執行官 Andrei Marcu,他是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的企業部門先驅。

-- 曾就職於 MASDAR 和法國電力 (Electricite de France) 旗下 EdF Trading 的業務開發者 Franck Bernard -- 他一直是協商減排購買協議的先行者。

-- 曾在英國石油公司 (BP)、Fortis 和 JP Morgan 工作過的經驗豐富的投資組合經理 Carl Vevle。

-- 曾在德意志銀行 (Deutsche Bank) 工作過的中國及東南亞市場專家 Li Xing。

更多經驗豐富的人員將很快加入 Mercuria Energy 的碳排放交易團隊。

隨著 Mercuria Energy 進一步將其部分業務向供應鏈延伸,該公司計劃建立碳排放聚合商聯盟,通過他們創建碳信用額度。

Mercuria Energy 總裁 Marco Dunand 表示:「我們的目標是成為全球最大和最活躍的碳排放交易商之一。」

Mercuria Energy 排放交易部負責人 Jean-Francois Steels 說:「我們正在建設一個強大的排放交易團隊,特別是,Andrei Marcu 帶來了他對國際監管框架以及對參與構建其未來的領導人和政府非凡的深入了解。」

三、崢嶸
在14年之前這公司雖然營業額已經不菲,13年就1130億了但還不算太知名,直到———————
摩科瑞完成收購摩根大通現貨大宗商品業務
轟!石破天驚,外界的反應是這樣的:

雖然大宗商品是很難做,雖然各大投行確實陸陸續續把大宗商品部門要不裁了要不賣了,但堂堂小摩居然被一個不知名公司收購了?(喂喂喂!只是一個部門!)
然後它就出名了,隨著公司市場交易額進一步上升,這頭巨鯨再也藏不住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三線小明星要是想要出名,就最好和當紅炸子雞或者天王巨星扯上點關係。
另外一說,老東家高盛的大宗商品部門也被Mercuria挖了不少人。
再另外一說,小摩大宗商品部門掌門人,號稱「大宗商品交易界女王、信用違約互換(CDS)之母」Blythe Masters,被裁了。

Blythe Masters的圖片
Blythe Masters的領英
這位女王向來是作為女性在華爾街奮鬥的旗幟被樹立起來的,我看到這個消息是在一篇控訴金融界性別不平等的報道里。悲哀啊!

四、中國
這家公司對於中國十分重視

起初,Mercuria從波蘭將俄羅斯原油運往中國。如今,該公司在北京和上海設點,並在2012年將其半數終端原油業務以1.286億歐元的價格出售給了中石化的子公司。

Mercuria一直在積極開拓石油以外的業務,如今石油以外的大宗商品業務占公司營業收入的超過50%。據彭博社報道,2012年,公司營業收入980億美元,利潤為3.43億美元。2013年,公司營業收入1000億美元,扣除薪酬前的營業利潤達7.5億美元。

Mercuria與摩根大通的收購談判讓另一筆交易暫時擱置:此前,Mercuria欲向中國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出售10%~20%股份。(希望不是另外一個黑石)此前,Dunand曾表示,這筆交易將獲得5~10億美元資金。如果公司收購小摩商品業務成功,出售價格將有所調整。兩位創始人各擁有公司15%的股權。(按Glencore 上市的先例來說兩位已經是妥妥的billionaire)

第一桶金就是中國挖的哦!

然後有別於其他外企Mercuria對於中國分公司給予充分自主權。

重視人才本地化 自上而下都是中國人

唐納德在採訪中說,摩科瑞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對人力資源的不斷投資和當地人才的培養。他說摩科瑞非常重視人才培養及員工福利,努力打造一流的工作團隊,公司鼓勵層級、板塊、中外員工之間的溝通交流,形成通暢、協調的內部合作關係。

唐納德說:「正是憑藉我們對中國市場的深入了解和專業技能,迅速打開了中國市場。」他說,「這是摩科瑞(公司)在中國的發展更上一層樓的關鍵一步。」他介紹說,摩科瑞(中國)公司自上而下都是中國人,沒有一個外國人。與此同時,摩科瑞將從世界各地學到的各種實踐經驗引入中國,培育下一代中國交易商。

唐納德告訴記者,公司的聯合創始人之一韓進(音)是第一批在中國從事原油進出口貿易的商人。在公司創立後不久,摩科瑞就在北京代表處的協助下,與中石化建立戰略合作關係,並簽訂了原油長期供貨合同,將大量來自俄羅斯烏拉爾的原油源源不斷地出口到中國。此外,公司還將來自中東、非洲、東南亞、南美等地的原油出售給中石化以及隨後成為戰略合作夥伴的振華石油公司。

呵呵,看來能賣石油到中國,這公司和水表圈關係匪淺。

五、總結
這公司另闢蹊徑的利用大宗商品交易獲取信息然後通過這些信息從金融市場上獲取利益的行為,讓他們避免與強到幾乎不可抗衡的競爭對手正面交鋒,實現彎道超車。不過為了在金融市場上實現超額利潤必然是做prop trading的,而且也不太可能進行完全對沖,敞口肯定不小,就看消息是不是一直靈還有他們公司的風險控制了。希望不要「其興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

PS:不是業內人士純粹感興趣,如有錯漏請指正。以上看起來很像為這個公司打廣告的,那我再黑一黑他,可以在百度搜到的,大家去把公司名和「青島」 「花旗」一起搜,有驚喜喲!反正我看完覺得和其他大宗商品公司差不多臟,也是不擇手段的。
-----------------
另外一家公司看我心情。


我是嘉吉動物營養部門最基層的小業務員。從正大公司離職後,親戚讓我去嘉吉應聘,一開始非常不願意。後來領導給我發了一個 ppt介紹,才知道多牛逼。其中有一條是,我們是非上市公司。做到1000多億美金都是靠的自己的錢。牛!


說個幾個國內的牛逼油氣企業
國內的油公司除了(中石化、中海油、中石油)三桶油外,還有四小油
分別是
中化石油 中信石油 珠海振戎 振華石油
中化石油隸屬於 中化集團 ,沒錯,就是那個造化肥的。
中信石油隸屬於 中信集團 ,沒錯,就是那個什麼都有的中信。
珠海振戎 ,別看名字帶個珠海就覺得是地方企業,這也是實打實的央企。珠海振戎這一個公司與伊朗的貿易額佔到了中伊兩國總貿易額的60%
振華石油就更牛逼,他隸屬於北方工業,背後是兵工集團。
其實看 振戎和振華這兩個名字可能看的出,這兩個都是有軍方背景的。
據說當時中國的軍火出口給一些亞非拉的窮兄弟國家,這些窮兄弟沒有錢來支付這些軍貿費用啊
那就拿石油資源來換吧,這樣才成立的這兩個公司。

四小油在國內不出名,一是他們的主要業務在國外,主要從事原油貿易。二是原油進口來之後還是要賣給三桶油的,所以沒什麼名氣


山東魏橋,我只是說規模和所有制,有疑問的就不要再留言了。


斯倫貝謝
非常厲害,鮮為人知。

這個公司是從一個在中石油從事石油勘探的哥們口中聽說的,中石油已經很吊了吧,可是從他說起斯倫貝謝閃閃發光的眼神中,我腦海中怎麼突然想到了三國中的一個鏡頭:徐庶離開玄德前,向玄德推薦孔明,玄德曰:「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庶曰:「以某比之,譬猶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耳「
以此可以看出斯倫貝謝在其行業中的地位了吧。

在《世界上最偉大的家族企業》一書中,斯倫貝謝是和摩根、洛克菲勒等齊名的家族企業。

斯倫貝謝(Schlumberger)公司是全球領先的、最大的油田技術服務集團。公司成立於1926年,目前在休斯頓,巴黎和海牙設立了總部,僱傭了來自140多個國家的超過12萬名員工。公司目前市值在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成份股中位居前50,而2014年的營業收入為453.68億美元,名列全球財富500強第228位。

技術、創新和人才是公司的核心基石。斯倫貝謝多年來堅持這一價值觀,致力於為客戶提供最優化的解決方案,幫助其提高作業績效。近年來,斯倫貝謝為了更好的服務客戶,結合自身優勢形成了以油藏評價、鑽井和生產三大集團15個專業部門為基礎的全方位一體化服務體系。

斯倫貝謝在全球成立了125個研發與工程中心,並將工作重心放在為客戶開發高附加值的新型技術上。公司每年在研發領域的投資都超過其主要國際競爭對手之和。2012年,公司在研發領域的投資額高達12億美元。


2013年財富美國500強排行(前50位):

橙色標註都比較少聽說,面對沃爾瑪、埃克森美孚這些大哥,蘋果都得稱小弟:

2014美國最大非上市公司榜(前20位):

除了戴爾、普華永道、瑪氏、安永,其它都少聽說:

2014年財富500強日本企業上榜名單(前400):

橙色部分都少有聽說,JX控股這些營業收入超1000億美元的是什麼鬼:


瑪氏食品 硬生生把人家好好的箭牌口香糖搞退市了 只為了延續家族企業傳統 覺得蠻拽

你能吃的什麼德芙 彩虹糖 益達 綠箭 都是他的

你家狗狗貓貓吃的什麼皇家 寶璐 韋嘉還是他的

國外還有給馬吃的 給魚吃的

其實這個企業可能隨著其管培制度的推行在中國知名度也在打開,但是其堅決不上市的作風還是很牛的,還有些很奇怪的傳統,比如按周發工資,開放辦公,隨處可見的巧克力,允許帶寵物上班等等。總之是一家很可愛很可敬的又不常上新聞的跨國食品巨頭

利益相關:在瑪氏打過工


眾所周知,國企全部出自49年以後,
在建國後十年內所有民營企業全部倒閉轉讓拆分,現在的民營企業全部出自79年以後。但是有這麼一個公司,它不是中字頭,他比共和國的年齡還大,而且法力無邊,介入祖國各行各業而且絕對不會經營困難,更不可能被兼并拆分,它就是著名的黨企: 歷史可追溯到抗日戰爭前,成立在香港的華潤集團。。。。


湊個熱鬧來一發.

挪威王國(政府)的石油權益最初由1972年成立的挪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 2016年福布斯全球第11大石油公司)行使, 但是在2001年, 挪威政府尋求Statoil部分私有化之後, 國家的石油權益(SDFI, the State』s Direct Financial Interest)被划出, 由一個新設立的公司Petoro負責管理.

Petoro管理的石油資產僅限於挪威境內, 出了挪威就沒什麼名氣了. 這個公司從員工人數上看很小, 正式員工只有不到70名, 但持有挪威大陸架上大約三分之一的石油天然氣權益, 並且是挪威油氣儲運基礎設施的最大擁有者. Petoro作為一個純粹的投資者, 在每一個它認為有投資價值的油田代表國家出資, 從不參與油田的建設和日常運營,這也是它能維持一個較小員工規模的原因. 但Petoro到底有多"大"呢, 在原油價格大跌的2015年, Petoro上交挪威財政部940億挪威克朗, 按2016年6月20日的匯率計算,約合113億美元, 總投資額為280億克朗.

挪威財政部收了這麼多錢, 又用到哪去了呢? 這又引出了另外一個巨無霸, 挪威全球養老基金(GPFG, 全球最大的主權基金), 2016年6月20日的資產規模為71670億挪威克朗, 大約為全球上市公司總市值的1.3%. GPFG的本金即來自Petoro管理的SDFI.

如果對挪威石油工業感興趣, 請移步挪威石油工業的概況是怎樣的? - 石油資源


中國煙草總公司


推薦閱讀:

考哪些證可以掛在一些公司里,每年賺點小錢?
除了寶潔公司外,還有哪些公司執行多品牌戰略?
有哪些著名的遊戲研發公司?
你因哪些原因被公司扣過工資?
在不繼續出資的情況下,如何防止股份被稀釋?

TAG: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