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壟斷競爭者的人數減少後,可以降低價格?

經濟學


3.20更新完畢
------------------------------------------------------
要回答這個答案需要從幾點入手,答案主要根據H.R.Varian的微觀經濟學書籍所含理論進行分析。最近正好在學習這個有啥不對的請多指教。

部分贊同前幾位說的意見,也有部分的不一致,我想做一些系統性的說明

先普及經濟學普遍三種市場:自由市場(Free Market)、寡頭市場(Oligopoly Market)、壟斷市場(Monopoly Market)

自由市場:在自由市場中,所有賣方都是被動接受價格的,因為需要競爭,因此理想狀態下,若高於市場認定的均衡價格(Equilibrium)就不被市場接受,所以單個賣方對價格幾乎沒有影響。

壟斷市場:在壟斷市場中,由於缺乏競爭,在理想狀態下,買家被動接受價格(因為賣方可選擇生產或不生產,其效果大大影響了整個市場的供需平衡),因此壟斷市場對價格最有話語權的

寡頭市場:可以幾乎把僅有的幾個寡頭企業攏到一起,變成一個壟斷聯合體,買家被動接受價格,企業互相有牽連。

接下來開始回答

1.寡頭市場缺少競爭對手,使市場更壟斷化(Monopolized),企業有更大的話語權決定價格
首先,從題主的字面提問來看,壟斷化後再降價,有可能(但可能性不大)使得壟斷企業放棄抬高價格的最大原因是,可能他以前不處於一個十分壟斷的市場,導致需要服從他人的價格決定。那麼對手的走出,就意味著可以更大地把控價格。

那麼同樣把控價格,為什麼不升高卻反而降低呢?這裡有幾種可能性。

1)產品的需求曲線變了
理論上來講,最大可能是,市場需求量沒有那麼大了。首先造成壟斷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因為,需求量小,那麼壟斷企業如果本來生產能力以及生產效益就可以滿足整個市場,加上生產成本過高,其餘競爭力低的企業便會相繼退出,從而形成壟斷。

圖1:壟斷成因之一(Varian,1999)
AC: Average Cost 平均成本
MES:Minimum Efficient Scale 最小有效規模

上圖中左圖顯示了自由市場的基本情況,右圖則偏壟斷。總之就是一句話,市場可能容不下這麼多人了,自然就退出了,然後,這根需求曲線因為種種奇奇怪怪的因素,(可能性非常小),比如因為突然發現該產品對人體不是那麼好,或者有新的替代品增加,導致了它向左移動,使得總體市場更小了,那麼企業就不能再那麼「任性」地居高臨下,為了市場需要妥協一步。

2)缺少了競爭成本
這應該不難理解,在與對手競爭時期,你很有可能需要花大筆成本投入擠掉對方,但是現在對方走了,你也許就不需要投入這筆成本,從長期來看這筆固定成本會影響到你的邊際成本,導致你的邊際生產成本減小,由於在壟斷企業當中,如下圖,我們常說壟斷企業的生產行為是在當邊際利潤等於邊際收入時(即利益最大化)。生產成本減小了,沒理由不降價。

圖2:壟斷企業生產價格曲線

3)價格歧視(Price Discrimination)
由於對手退出市場後,壟斷企業變得更有話語權,從而可以把控市場,那麼進而會更有能力把消費者剩餘(Consumer surplus)變成生產者剩餘(Producer surplus)(參考圖2),也就是把它添加為自己的利潤。那麼生產者此時會在均衡價格以上的每個點根據不同的消費者進行報價(一類價格歧視)或是根據買賣數量進行報價(二類價格歧視)。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之前有別的競爭對手在時,你並沒有如此大的能耐可以進行價格歧視來吃掉消費者剩餘,所以你未做價格歧視,而此時又正好處在一個共同定價過高的價格線上,那麼你很有可能在對方退出市場後,進行價格歧視,把下一級的消費剩餘挖出來,吃乾淨。那麼對於這些消費者來講,等於就是壟斷者在降價了


2.壟斷競爭(Monopolistic Competition),為了打擊競爭對手而採取的短時間的措施
壟斷市場中降價最大可能還是要擠掉競爭壟斷對手,這也不難理解,而且是最直接可以想像的,因為要打掉對手,仗著家大業大採用自殺式攻擊方式,最直接就是降價。但就長期看來這絕對不是一個可行的辦法。大家都知道,商人不做虧本生意,若打擊對方市場後,必然會發生一個問題就是,不可能一輩子維持這個價格。即使通過降價搶奪的市場,也是為了之後的提價而鋪的路。那麼從這個邏輯上看,競爭對手的退出也只是暫時的、且不良性的。
那麼為什麼要提起這個壟斷競爭呢,作為過渡,下面有一個很重要的點。

3.博弈論(Game Theory)與政府政策

打個比方,公司A、B都是壟斷企業,來自兩個A國、B國,想要搶佔C國這個市場:
A生產,同時B也生產時,兩敗俱傷,市場份額小於兩者相加的份額,各自收益-5
A生產,B不生產時,A吃掉100的收益,B為0
B生產,A不生產時,B吃掉100的收益,A為0
兩家都不生產時,A、B皆為0

那麼此時,你會選擇哪種?

如果兩家公司同一秒鐘進入市場,那確實很難判斷,但如果當有一方先進入了市場,那另一方的選擇其實就很好做了,那麼此時會發生一個問題,誰有這個膽量去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那麼此時為了搶佔C國市場,B國的政府說,如果B你生產了,我給你10的補助,讓你去進入這個市場,而這個時候,A國的政府還正在想該怎麼辦的時候,你是B的話,你會怎麼做?

對於B來說,肯定是進入市場,因為不論A做不做,你都是賺的,至少也有5的收益。對於國家來說,我給了你10的補助,不代表在財政收支上就缺了這筆錢。相反,我付出10,換來了B的100收益,也就是為我的國家添加了90的收益,與之前的0或-5比起來,90簡直是穩賺穩贏。
這個時候又回到剛才的MC=MR原理,你有補助了,等於你單件生產成本減少,與固定的消費曲線一交叉,等於就降價了。而且在這種情況下,再假設A國也給了補助,那對於雙方來說僅僅是A、B兩個企業的盈利,對於兩個國家來說付出的補助沒有回報,(我給了10的補助,雙方各自只能得到5的收益,那對於政府來說就都收益-5)所以在B先給補助的情況下,A國是不可能再給的,所以A企業必然退出市場競爭。

在這種情況下你可能會看到一個降價且競爭者減少的態勢。


4.進出口貿易時的貿易反常
最近在學習的時候學到Paul Krugman的New Trade理論,其中提到一些很有意思的話題,比如目前的很多進出口已經不再遵循經典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理論。相類似的國家正在進出口相類似的貨品,這種貿易可能是因為壟斷競爭中一些企業根據自己的利益選址造廠和其他因素有關。

舉一個貼近生活的例子,打個比方,iPhone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中國生產的,然後,被出口到美國去賣,之後又會不會出現一個反常現象?就是中國人民發現iPhone在美國比較便宜,即使加了關稅還比在中國賣還便宜,於是紛紛向水貨商提出訂單,開始回購iPhone。

這裡面就牽扯到幾個不適合原經典經濟學原理的地方
1)為什麼出口了他們賣的還是比我們便宜?
2)為什麼我們會想到要回購iPhone?

第一個問題牽扯到很多方面,但我更傾向於認為,這只是反映了一種消費者對價格的承受能力情況。這與產品定位、競爭者數量都脫不開關係。當兩個地區對於價格的接受態度不同時(經常發生),壟斷企業利用前面提到的價格歧視,自然會設定不一樣的價格,而且最好希望能防止兩國消費者不要互通,即使互通了,也是有很少可能是大規模的互通。那麼這種情況下,他們就可以侵佔兩個國家的消費者剩餘,從而利益最大化。
第二個問題可能和價格彈性有關,有的地區可能對價格較敏感,有的則不然,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我們漲工資了,就是想花錢,對iPhone的慾望就是強烈,它若一降價,中國必有大量的消費者伺機而動,當然知道了國外比較便宜的消息,回購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

那麼這與我們的題目有什麼關係呢?以下是我個人的純理論分析,這一種形式的回購也應該算是降價的一種,但不是最主要要討論的降價,但最終壟斷市場之於(正在轉型成為高端市場的)低端市場還是可能會降價,其原因恰恰是其自身性質。
從需求曲線上來看,彈性越大,在降低同等價格時,需求量就越大。這個彈性係數有很多情況下是會受到壟斷者因素而改變的。比如,iPhone在中國壟斷了這款手機,剔除了競爭對手,可以毫無壓力的將它定位高端市場,在消費者的心目中變成了奢侈品。而以前諾基亞那種板磚機更偏向成為必需品一類。那麼此時,中國消費者對價格的彈性係數就有可能升高,對它的需求就越大,就越引起母公司對這個市場的重視,會進行支持降價等策略來彌補回購帶來的損失。

舉一個剛才發生的例子,Chanel在前不久提出將進行新一輪的提價,而其在中國相對歐洲提價幅度卻降低了,導致中國和歐洲的差價從1w多rmb跌倒1k多rmb。可以說對於中國消費者是一種變相的削價了。

也有媒體提出,奢侈品們往往在越是收入低的地區要價越高,這一點不是不無根據的。在先進行壟斷市場後,故意將價格升高,同時加以品牌策略等在消費者心中種下草,使消費者一直處於饑渴狀態。 於是,消費者紛紛進行了回購,當回購到達一定數量時,其實也是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該壟斷企業在該國的利益(大家都去買別國的了,我別國的賣空了,這國的賣不掉),於是因為這種消費均勻化,企業可能會在這個國家降價。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故意提高了原來的價格,瞬間來個降價以支持銷量,難怪那些奧特萊斯生意這麼好,答案應該就在這裡。

---------------------------------------------------------------------------------------------
好了答案就此為止吧,不知道能不能幫到答主,再提一句我這裡所有的理論幾乎都基於Varian1999年的《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和Paul Krugman的理論,以及老師上課講的知識,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都。有什麼不對的還請多指教!謝謝!


不太清楚所提的人數減少是什麼意思,但能夠降價肯定是商品彈性比較大,保證邊際收益。


這裡我班門弄斧說說我的個人猜想
首先我理解, 壟斷競爭者人數減少, 指的是市場里的產品/服務供應商的數量減少,產品價格會降低的現象吧?

這是一個供需關係背後的規模效益的問題;
一定階段下肯定是這樣的,但是達到了平衡狀態(最少為3家以後),就會反過來趨向於壟斷了。

很多特殊商品,產品的單件成本和生產/銷售的規模有密切關係,比如汽車是典型,一款汽車不管銷量高低,開發成本和銷售網路的費用都是差不多的,產量銷量越高,把研發模具等費用攤薄以後,價格自然有大大降低的空間; 所以有個有意思的現象,大多數現代化國家的主流汽車廠商都是三家;日本是豐田本田日產,美國是通用福特克萊斯勒;德國是大眾賓士寶馬,法國的雷諾標緻和雪鐵龍等(後來兩家合併了),中國是上汽一汽二汽。為什麼會是這樣才基本平衡?

還有一個是不同品牌共享銷售/服務網路可以降低費用:
我曾經奇怪一個問題,為什麼歐洲一些汽車品牌品質口碑都很好,卻要被大汽車集團併購,比如沃爾沃歐寶這樣的。沒有看到專家的權威回答,我猜的是瑞典國內800多萬人的國內需求太小,而走國際化,建設全球化的銷售服務網路,建設成本又太高難以和其他品牌競爭,所以加入類似通用這樣的大跨國集團可以借用現成的平台,才有可能
全球經營。
因為這是經濟學裡,同時保持競爭(防止壟斷)以及降低成本的最佳結果;
如果是一家獨大,那對於消費者將是災難,沒有任何議價能力,產品和服務質量一定糟糕;
如果是兩家,兩家可以達成默契壟斷,串通漲價,比如中石油和中石化這種;
但是如果是三家的話,難度要大得多了,你不降我降的博弈促使定價不可能偏離成本太遠;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一些國家政策不符合經濟學原理?
為什麼明星能賺那麼多錢,而科學家卻不行?
對未來決策會產生影響的已付成本是不是沉沒成本?
從經濟學角度看,「節假日高速公路免費通行」的政策錯在哪裡?
如果世界統一使用一種貨幣,經濟運行會更穩定嗎?

TAG:經濟 | 經濟學 | 金融 | 經濟學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