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不再造字了?

在古代,我們常用一個字表達一個意思,甚或多個意思。隨著需要表達的事情多了,造的字也就越多了。後來發明了組詞,利用現有的漢字組成詞語,以表達新的或更深層的意義。這當然是偉大的發明,也使得漢語可以利用不多的漢字表達大部分的人類知識。但是,我們慢慢不再造字了。問題就是,現有的漢字,真的滿足我們簡便地準確地生動地表達現代世界所有的知識嗎?
複雜的不說了,舉個簡單輕鬆點的例子,最近玩魔獸世界PVP,經常有人說:盜賊猛得可以和戰士、DK硬「gang(1)」了;打隨機戰場,說:什麼都別想,上去就是「dui(3)」。玩魔獸的都懂的,但是字怎麼寫呢?


「猹」,魯迅造的,使用範圍本來只有《故鄉》,不過現在,蛤蛤。
------------------------------------------------------------------
第一,不是沒有新造的字。

說不再造字肯定是沒好好學化學啊。

很多專業都會有相應的專用字詞,化學如此,物理如此,建築亦如此——我舉兩個例子吧,這幾個字都是西學東漸,一些度量單位傳入我國時造的,叫做計量用漢字:

嗧(沒記錯的話,辭海1999年版,下半部分 侖 簡化為 侖,但輸入法只能打出這個)


上面這幾個字怎麼讀?
蛤蛤,第一個讀作「加侖」,沒錯意思就是「加侖」
第二個讀作「千克」,沒錯依舊是「千克」
第三個不用說了,千瓦嘛
第四個你以為是單音節字?不好意思這是「海里」,和「哩」「吋」(英里、英寸)一樣,偶爾還能在特定情況下見到(後面那倆小說中常見,很多時候直接就讀成lǐ、cùn了)
這些玩意大抵是十九世紀造的,倒也用了不少年,不過玩法混亂,最後被我朝咔嚓一刀,大都棄置不用了。

可還爽?再來一記猛葯:
圕(啥,看不清?框里是個繁體字的書,按ctrl+滾輪↑也能看見)

這個字,由著名圖書館學家杜定友於1924年發明,用法跟馬督工說的「砼」一樣,表示「圖書館」。túshūguǎn啊你怕不怕?怕沒關係,這字幾經反覆,最後定了個簡化版的音:tuǎn 。

……

除了這些特定領域內的新造漢字,生活中確實是不怎麼造字了,部分人吃飽了撐的造個新字也並無權威推廣,更別提網路上這些瞎扯淡的了。
但我們確實幾乎無須造字。我們造「詞」。
比如「酷」,它不是個新字,作為cool的音譯,它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成為了一個新詞,同時衍生出了酷炫、酷男等新詞,甚至被酷我、酷派等品牌作為名字。
比如「逼格」,其中的「逼」也是如此——與之類似的是罵人的「日」,後者的原型明明是「入」(這似乎有點跑題了)。
比如「囧」,你看它不是新字,但它在網路上跟以前的意思有一點關係嗎?

說這麼多,其實我的意思就是:造字不如造詞,不是我們不造字,而是你造了也不會流行,而流行的東西都是借屍還魂,很多古字(甚至不是古字也行)都可以被賦予新的意義,還不夠我們用嗎?
造字是需要慎重的,我們都不是武則天,沒必要沒事兒造字玩。

---------------------------------------------------------------------------------------------------

第二,網遊上用的字,千萬別以為就是新造的,那很可能是方言,一個地區的人用得很熟,在遊戲的時候推廣了而已。

這種字要深究往往還真有書面用字對應,只不過正常情況誰都不會把它寫下來罷了(除了專門研究和某些小說)。方言之外,純屬生造的網路流行語也不一定有造字的必要,你看上面用了多久的術語最後還不是被廢了,網路流行語這種東西生命力都不見得很長,不經時間考驗沒必要折騰,網民對付著玩玩就算了。

————————————————————————————————————

第三,題主在說明中提及的兩個字本人考證如下,非專業人士,只能亂翻書,僅供參考:

你說的duǐ,就是東北方言,其他方言也可能有這個字,我見過北京、河南人都詢問過這個字的寫法,但一般無果。方言通常有對應漢字,但很有可能在傳播中發生音變,原來陰平的變陽平,原來聲母是r的變成y,導致查找時有困難,這都不稀奇。
網路上有幾處涉及此字的是這麼說的:
東北方言詞典大全——E網資料
鄭州詞典:懟(duǐ)——看看新聞網
懟 (河南方言)——百度百科
上面第一個鏈接寫的是

duǐ

[碓咕] duǐ·gu (1)觸動。[例]「老太太連推帶搡地~,二雷由後院跳出去,走了。」(《八齣戲》,載《遼寧文藝》1978年第6期)(2)比喻用話項撞人。[例]幾句話就把他~回去了。

第二個寫的是:

【懟(duǐ)】釋義:

⑴、不給情面的語言衝突。例:「我聽他說咧不在理,就直接懟他一頓。」兩人吵幾句,就說「他倆懟了幾句」。

⑵、碰撞。例:「過馬路操點兒心,別讓汽車懟住嘍。」「報告班長,李小毛用胳膊肘懟我。」

(以上內容均來自網路轉載,看看新聞網未證實其真實性或贊同其觀點)

第三個和第二個一樣。必須吐槽百度百科的這個詞條是2014.12.3剛編輯的,並且未提供任何參考資料。比較奇怪的是短短一周多的時間這個詞條竟然被點了428個贊,分享了86次,編者和讀者都是知乎眾嗎?
BUT,以上所有說法都很可疑。
懟字只有一個音[ duì ],並且很容易判斷它絕對不會有我們所談的這個duǐ的意思;碓也只有一個音[ duī ],作動詞解意思是舂,搗,這個還靠點譜,但也沒有證據表明它就是。
除此之外,知乎里還有 @帶三個表 在這個問題 中提到的「搥」,這個字一般只有一個音[ chuí ],通捶;此外我在《漢語大詞典》(1986年版)中翻到它,上面還注了另一個音[ duī ],意思是 擲,恐怕並非所求。
並不是沒有duǐ這個音,而是讀這個音的字大都使用率極低,字典上也就不載了,比如啍,只不過它肯定不是我們所想要的那個字。
那麼究竟哪個才是?
翻了很多資料,目前唯一給了我一個比較確切的答案的是《北京話語辭彙釋》,上面寫的是:

【兌頁】duǐ
1.帶有情緒地塞給。
例:誰知他正不高興,我找他借本字典,他一下子就~給我了,弄得我怪彆扭的。
2.杵的意思。
例:他從後邊~了我兩下子,疼了好幾天。
【兌頁 弄】duǐ neng;duǐ nong
同〖兌頁〗1 。

註:「兌頁」書中為一字,輸入法打不出這個字。
寫到這兒發現超星上有,放個鏈《北京話語辭彙釋》187頁。由於我在許多字典上都找不到「兌頁」這個字,故而在這個問題上存疑,目前只能做到這兒了。

你說的gāng,有人說是扛(見「力能扛鼎」),我看未必靠譜,它讀這個音時表意與咱們講的gāng不太一樣,而且扛的這個音要從古文中去找,與網路流行語的聯繫有點太弱了。「剛」肯定是不對的,詞性就不搭邊,哪怕把三國殺的影響算進去也不合理,因為這個詞是從魔獸上泛濫開的。
我猜測它就是「杠」,一者,杠有「抬杠」一詞,與「gāng正面」等詞語意相近;二者,杠本身就有gāng音,並且字典上註解就是這麼寫的:

杠 gàng 【動】
專橫自是,好與人爭。如:好抬杠;他又跟人杠上了
另見gāng

我覺得這個是最靠譜的。

以上內容都是亂翻書的結果,敝人不通訓詁,不敢保證一定正確,其實這個問題還是請 @poem@拾荒少女@那一夫 等內行答比較好,只希望我上面沒犯錯誤了。


活字印刷之前的古代,造個字可能和現在造個詞差不多,沒什麼成本。但是活字印刷,以至現在電腦的字元編碼都是以字為基本單位,造一個字會帶來很大的社會成本。因此不到特殊情況一般不造字。


首先談談新造字的定義,如果說僅僅借用字形望文生義用生僻字表達新含義也算新造字的話,那網路用語無不充斥著這新「新造字」,什麼囧,槑,巭,兲,挊,奣等等。
當然了,這些漢字都是既有的,大多來自生僻字、異體字和中日韓統一漢字中的字型。

好了,不談網路用語,說一說真正的20世以來的新造字。

一、毫無疑問,造字最多毫無疑問是化學領域

1.化學元素的命名
化學元素除了基本的金銀銅鐵錫基本都是新造字了(有部分金字旁的字取自古代)
會意字:
氧(養氣)、氫(輕氣)、氯(綠氣)、氮(淡氣),氕氘氚
諧音字:
例如固體金屬元素的命名,一律用「金」字旁,再配一個與該元素第一音節近似的漢字,創造了「鋅(Zinc)」、「錳(Manganese)」、「鎂(Magnesium)」等元素的中文名稱。
典型的諧音命名有如:氦、氬、鋰、鉀、砷、碲等。

2.有機化學命名:
烴:烷烯炔
芳香族:苯 蒽 菲 萘 茚 芘 芐 ……
反切字:羰 羧 巰 羥
含氮化合物:胺 脲 肼 胍 腖 胩 腈……
含氧化合物:醇 醛 酮 酐 醚 酚 酞 醌 酯 醣 醯 醯
非金屬有機四價根:銨(NH4+),鏻(PH4+),鋶……
雜環:吡咯,吡啶,噠嗪,呋喃,噻吩,吲哚,唑……
象形字:甾 ?
氣體:氰 氨
化合物命名用字:碸 苷 磺 鹼 凎 酶 ……
非化學物質用字:錆 醑 酊 烊 甑……

以上命名規則基本定型於1932年的《化學命名原則》
另外參見該回答
為什麼化學命名中的生僻字那麼多? - 小粉紅的回答

附上《化學用字正音表》其中的一張:

二、多音節漢字

「多音節漢字」不是「多音字」,多音節漢字大多都是十九世紀初翻譯的外來度量衡單位而創的計量用漢字,通常有兩個字組合成。
特別之處就是單一個漢字卻要念兩個音(通俗點講就是:寫只寫一個字,可讀卻要讀成兩個字)打破了漢字一字一音的慣例。

吋yīng-cùn:英寸
哩yīng-lǐ:英里
噚yīng-xún:英尋,海尋
潯hǎi-xún:海尋
浬hǎi-lǐ:海里
兙shí-kè:十克
兛qiān-kè:千克
[兞](毫克)、[兝](分克)、[兡](百克)、[兣](厘克)、[嗧](加侖)、[瓩](千瓦)、[糎](厘米)[粁](千米)等等……
長度單位:
[粍](毫米)、[糎、浬](海里)、[哩](英里)、[噚、潯、口尋](英尋)、[呎](英尺)、[吋](英寸)。
面積單位:
[口畝](英畝)
容積單位:
[竔、竏](公升)、[嘝](蒲式耳)、[呏、嗧](加侖)。
重量單位:
[口擔](英擔)、[口石](英石)、[啢](盎司、英兩)、[喱](格令、英喱)。
功率單位:
[瓩](千瓦)[瓧](十瓦)。

以上單位現在大多廢棄了,因為不符合漢字一字一音的原則。
另外還有1924年杜定友創造的圕字:
圕tú-shū-ɡuǎn,今讀tuǎn,已經廢除。

三、講幾個字的來歷


1.泵bèng:泵是一個音譯字,其創造的原因十分有趣。

泵明顯是個後造字,因為在清朝之前的詞典中都未有對該字的記載,況且該字是伴隨泵傳入中國時期產生的。在清朝初期,有人根據「pump」發音「嘣浦」之嘣音,想到用一塊石頭扔在水裡,發出「嘣」之響,造出上石下水的會意字。現今在《康熙字典》的「備考」中查得到。

2.砼tóng:混凝土,1953年由蔡方蔭教授創造,現在為建築行業的常用漢字。


「砼」一字的創造者是著名結構學家蔡方蔭教授。創造時間是1953年。當時教學科技落後,沒有錄音機,也沒有複印機,學生上課聽講全靠記筆記。「混凝土」是建築工程中最常用的詞,但筆劃太多,寫起來費力又費時。於是思維敏捷的蔡方蔭就大膽用「人工石」三字代替「混凝土」。因為「混凝土」三字共有三十筆,而「人工石」三字才十筆,可省下二十筆,大大加快了筆記速度。後來「人工石」合成了「砼」。並在大學生中得到推廣。   1955年7月,中國科學院編譯出版委員會「名詞室」審定頒布的《結構工程名詞》一書中,明確推薦「砼」與「混凝土」一詞並用。從此,「砼」被廣泛採用於各類建築工程的書刊中。1985年6月7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正式批准了「砼」與「混凝土」同義、並用的法定地位。另外,「砼」的讀音正好與法文「BE—TON」,德國「Be—ton」,俄文」BE—TOH「混凝土一詞的發音基本相同。這樣,在建設領域中更有利於國際學術交流,是個建築工程專用字。


今天其實造字進程一直都在啊,只是各個領域內部通用,外部未必熟悉。這也和古代一樣,當時大多數讀書人其實不認識大多數字的,漢字真正規範化是20世紀的事情。你看下面的例子

&<。)#)))≦

,
_/((
_.---. ." `
." ` ^ T=
/ .--"
| / )"-.
; , &<__..-( "-.)
-.__) ``--._)
"."-.__.-.
"-...-"

/ ` __
| ` /`/
\_/` -"-/` /
| | |
(d b) \_/
/
,".|.".\_/.".|.",
/ /" _|_ "/
| / "-`"`-" |
| | | |
| / / |
/ / /
`"` : /""`
`""`""` 你用輸入法輸入【貓】【兔子】自動就跳出上述字元畫的選項,這就是我們新造的字,只是我們不用筆去寫,所以沒必要把它簡化成非常抽象的字元。過去的字是寫出來的。自從word可以插入圖片,網頁可以插入音樂和視頻,寫作就再也不是純粹的靠文字了。自從聊天工具普及,你隨時可以把圖片,視頻,聲音發給別人,不用造字你也能描述新型感受,所以造傳統概念「字」的需求下降了。造廣義的「字」的需求雖然在增加,但你不願意把他們歸為「字」,這才有了你的問題。————由於屏幕和字體問題,上面的字元畫未必就能真的顯示為肥貓和萌兔子。


冤懟(dui4)的題主似乎不知道什麼叫力能扛(gang1)鼎,也不明白?(dui3)死人是什麼意思呢。


又在繞過「是不是」問「為什麼」。

---------------------------------------------------------------------------------------------------


另外,個人認為,題主所說的「造字」指代並不十分明確。

首先,是一定要「產生新的形象」才算造字嗎?還是「本來已經有的字產生新的意義」(比如六書中的假借轉注,有的學者認為這兩個只能說是用字法而不能算是造字法,而有的學者卻認為假借和轉注也算是造字)也算造字?
如果是後者,那麼其實造字從未停止過啊。比如:囧,本意是光明,現在因為其形象原因在網路環境下有了新的意義。又如:,本意是人的陰部,後來指蛋白質(當然現在來看朊就是蛋白質的舊稱了),現在多用於」朊病毒「中。
如果是前者,其實也不少啊。比如妳(ni三聲),漢字中本來是沒有這個字的。這個字的產生是因為第三人稱代詞用他和她來區分男女,因此有人生造一個妳字用來和你字區分第二人稱代詞的男女。(當然,如果考慮到妳讀nai三聲這一方言用字的情況,在這時嚴格來說就不能算造字了)。再比如,各種化學元素的名稱,以及許多音譯用字

其次,題主所設的情境中,有這樣」造字需求「的人只是特定的一小部分人。而在新漢字的產生過程中,往往也是因為一小部分人有了需求,然後新產生的漢字逐漸擴大其使用範圍。比如有的方言用字後來也發展成了規範漢字。在題設情境中,題主當然可以自己生造一個漢字,用來表達想要表達的意思。那麼我的問題就來了:如果題主自己生造一個漢字(並且被魔獸玩家接受),那麼這時是否就可以認為是」造字「了?換言之——這個新造漢字的使用範圍要達到什麼程度才能算是造字是只要一個特定群體(比如,魔獸玩家)認同了,還是要被認為是規範漢字而被收入字典才能算是造字?


最後,像其他知友提到的那樣——漢字很多很多,有時候你覺得不能表達你的意思,並不是因為沒有相應的漢字,只是你不知道罷了。


方言完善正字,需造字,比如[勿會]、[勿使]、[勿甘]這些合音字。


哈哈,突然想起來我自己就造過一個字。

如果有興趣,都可以造字玩,只不過不通用罷了。
————————————答題——————————
個人認為,漢字的發展規律是簡化,原來很多不同的字在簡化的過程中都合併了,如無必要,不可能造新字的。
何況,很多情況下,漢字用排列組合就可以組成很多新的詞意——根本不需要造新字,這也是漢字的優點之一啊!

澳大利亞盧遂現博士(北京國際漢字研究會副會長)說:「漢語文的語法最符合數學的語法。數學只有10個數字,能表現一切數值,一是靠層層靈活的組合,二是靠變動符號的次序,三是靠一詞多性。漢語漢字正是依靠這三條,只有7000左右個字即可應付現代社會的一切方面,這是中國兒童數學智商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來源: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7386784)

如上。


GB 2312
GB 18030
UTF 8/16/32

自此,一般人已經失去了造字的能力。
========================================

p.s. 關於簡化字:
1. 一簡字和二簡字的重要區別在於一簡字幾乎沒有造字,而是強制大部分字只能用簡單的那個寫法。

2. 其實電腦時代誕生了大量的「新簡化字」,不信你把這個網頁的字體縮到很小看看。


誰說不造了:

(尼瑪好幾個元素名知乎顯示不出來。。。)
現在還有好幾個元素沒起名字呢。。。那倆字是:扛gāng、懟duǐ



不可能,語文聽寫時分分鐘造出來一個


學古生物的都知道,蜓加一個竹字頭,有孔蟲里很重要的一類,當年李四光造的字


我一直珍藏這幾個字至今,現贈與題主。


至少有必要給飛機單獨造個字或者偏旁,船有各種艦船艇艙等字,而飛機這類飛機器古代沒有,就只能戰鬥機轟炸機等,用一個與其他打字機蒸汽機等通用機械一樣的「機」來簡稱,實在是太彆扭了。


古代寫字麻煩,古代生活中也是說的白話。現代這個電腦的時代隨隨便便就能打出幾十上百的字來為什麼要造那麼多稀奇古怪的字來為難大家?


難道不是因為簡化字不很規律,造字比較難么?而且現代白話文少用單字詞,需求也不大。


這是從辛徳勇老師微博上下載的。圖上有水印。這是民國時期一些學者希望簡化漢字詞語,從而把兩個字的詞各取一部分簡化為單字。不過這種造字方法幸好沒有被廣泛應用。有興趣的諸位可以去老師微博看看。


因為字詞本身的含義有時會增減,比如「囧」,本意「光明」,增加了「尷尬」這類的顏文字意義,詞意發生改變,不常用的用法增加了常用的用法。
有時也會發生比如「屌」到「屌絲」的這種改變……


個人認為,表達形式的多樣化(驚訝、w(?Д?)w)、表達數量的多樣化(驚訝,卧槽)、當代傳統文化的不嚴謹和缺失等等新環境下的改變,讓造字(傳統意義的文字)速度慢了下來(再說了,造了好幾千年,也慢慢的飽和了),「她」「砼」之類的越來越少了(她、砼都是近現代出名的案例了)。

突然想起了蛤蛤……想來現在都越來越內涵了,字估計都會減少吧→_→


因為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部分知乎用戶在公共提問中將拼音為 duǐ 的這個方言詞反覆從「?」編輯回「懟」的行為?
只會普通話的中國人,漢語拼音中明明沒有 fai 的組合為什麼還會念Wi-Fi 後面 Fi?
上班的「班」是什麼意思?從何而來?
「拉倒」一詞的起源是什麼?
「いにしえ」 跟 initial/initio 這種是否存在聯繫?

TAG:語言 | 語言文化 | 漢語 | 漢語辭彙 | 語言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