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價值論到底是什麼?

初初學習哲學的小菜鳥~
從馬克思學起,求掃盲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價值論的問題~老師上課說不喜歡價值論一塊的東西,難道馬克思主義哲學真的把價值論定義為「好論」「善論」「美論」這等較之歷史虛無的東西?
其實我就想知道關於價值判斷,馬克思的觀點是啥?有文章推薦閱讀也可以~求助!


謝邀。按照習慣,帶有個人學術立場的答案在開頭標明:我的馬哲觀點傾向於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立場,阿爾都塞問題我選擇沒有斷層,柯爾施問題我選擇哲學,分析馬克思與辯證馬克思我選擇辯證。另外,畢竟不是學術論文,引用和注釋會寫得隨意一點。

「價值」(value)是個不好解的概念。上學期做了一學期Capital的seminar,每周到最後大家都回頭過來討論,What the hell is value? 正如整個馬哲體系的複雜性一樣,「價值」這個概念難解之處一部分在於如何選擇合適的理論出發點。我選擇這樣一條進路來解答「價值是什麼」的問題:「價值」是人類本質。

事實上,「使用價值」(use-value)及「交換價值」(exchange-value),這兩個跟價值相關但又有明顯區別的概念反而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對於使用價值,馬克思說:

The usefulness of a thing makes it a use-value...Use values are only realized [verwirklicht] in use or in consumption. (Capital Volume I, Penguin, 1990, 126)

也就是說,使用價值是某物的有效性(usefulness)。某物越有用,其使用價值越高。使用價值只有在某物被使用或者被消耗的時候才得以實現。對於交換價值,馬克思說:

Exchange-value appears first of all as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 the proportion, in which use-values of one kind exchange for use-values of another kind. (Ibid.)

也就是說,交換價值直觀上是兩物的使用價值進行交換時所產生的。

很容易地我們就會發問,為什麼不能是這兩者就足夠了呢?使用價值顯然針對的是需求,當某人的所有物和需求與他人的所有物和需求發生交換關係,供給和需求的關係就產生了。但馬克思不但沒有把他的整套政治經濟學理論建構在供需關係之上,反而轉向了價值。這是有原因的。

這也是一部分馬克思主義者主張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從來不能脫離了早期馬克思的哲學理論來看的原因。兩個方面,第一,馬克思想要的是一套科學(Wissenschaft)理論。我們不在這裡辨析馬克思所使用的「科學」概念,簡單引用一下wiki看一下:

Wissenschaft is the German language term for any study or science that involves systematic research.

馬克思要一套成系統的、規範性的理論。這要求他從一個本質的、非偶然的理論基點出發。理論的其他部分,通過溯源,都能夠回歸到一個基點上。和這個理論基點相對應的其他,則是表面的、偶然的、隨機的。我們看一下馬克思接著是怎麼描述交換價值的,也許能有點感覺:

Hence exchange-value appears to be something accidental and purely relative, and consequently an intrinsic value, i.e. an exchange-value that is inseparably connected with the commodity, inherent in it, seems a contradiction in terms. (Capital, 126)

馬克思稱交換價值是偶然的、純粹相對的。進一步來說,對於馬克思而言,供需關係是偶然的、純粹相對的,故而它不足以支撐一套系統的、規範性的理論。馬克思轉向了價值。但又為什麼是價值來統領整套理論?這和馬克思對「勞動」的看重是極其相關的。

在《44手稿》中我們可以看見,政治經濟學家認為,勞動產生產品和對產品的所有權。馬克思則認為,(1)這個關係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是異化的;(2)這個抽象的關係其實並沒有說明為什麼勞動產生所有權。(1)和本題不直接相關,(2)則非常相關。馬克思認為,創造性的勞動是人的生命活動(life-activity),是人的主體性客體化的過程(objectification of subjectivity)。因而,勞動產生產品的這個過程,是勞動者把自己的本質賦予了產品。勞動者之所以據有產品,是因為產品是這一勞動者的本質的映射。而「人類本質」是一個普遍性的規定,它不是隨機的、偶然的,而是本質的、普遍的、規範的,故而它可以在人類社會的任一個具體歷史階段得以體現,也可以在不同的人群之間得以體現。也就是說,人類本質作為普遍性賦予了產品,使得不同的勞動者生產出來的產品有了同質性,而同質,使得商品交換擁有了哲學上的可能性。故而,「價值」作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核心概念,追根溯源,是哲學上的人類本質。

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的「價值」不是一種道德判斷。因為道德對於馬克思而言是會因為歷史時代和人群的變遷而變遷的,那麼它就是任意的、派生的,它不能夠成為一套規範性理論的基點。關於馬克思的道德理論,相關著作就太多了,無論是中文的還是英文的。如果學有餘力,我推薦一本比較新的著作中的一個章節:Dialectics of Human Nature in Marx"s Philosophy, ch.5, "Marx"s Critique of Law, Justice, and Morality". 這本書沒有中譯,短期之內也不會有,但我認為是非常系統的一套觀點,故推薦。


馬克思主義價值論就是勞動價值論,即商品價值是凝結於商品中的無差別人類勞動。
首先明確,商品價值即商品的交換價值,而不是使用價值(任何職能資本組織生產任何商品都不是為了獲取使用價值)。商品交換價值恰恰是從商品物質形態中抽象出來的非自然的屬性。它對應的不是具體勞動(時間性、空間性),而是抽象勞動。即具體勞動形成商品自然屬性——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交換價值。打個通俗的比方,我做個麵包,自己吃這叫使用價值,填飽肚子就是麵包的自然屬性。賣給別人,這叫商品的交換價值,換成一般等價物就是實現商品的交換價值。可見商品的交換價值是從商品的自然屬性中異化出來。
其次,非生產性勞動不形成價值,因為交換價值必須是凝結於商品中,不產生物質形態商品的具體勞動過程無法凝結成交換價值,比如非生產性服務業勞動,它在勞動過程發生前不存在,發生後亦消失。非生產性服務業勞動起到的是促進商品價值實現的作用。
最後,由勞動價值論推導出剩餘價值學說,簡單地說,所有商品生產要素中勞動力是以成本結算的(資本主義僱傭勞動者出賣的是勞動力商品,而非勞動過程本身——勞動過程本身已經不屬於勞動者),而勞動力商品與其它所以商品不同之處在於其只能以成本價出售,也就是說工資僅僅相當於一定條件下勞動力再生產成本。而這亦是資本主義生產矛盾的根源——資本主義生產出來的商品總的交換價值要高於總的勞動力再生產成本,剩餘部分資本家亦不可能全部自己消費掉,也就形成了生產過剩的危機(一部分商品交換價值無法實現),而其本質是資本過剩,資本過剩又導致了資本增益率的下降,即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資本主義對這一危機的解決方法是消滅過剩資本——1.通過破產,消滅國內的過剩資本。2.通過戰爭消滅國外的過剩資本。馬克思提出的解決方法就是共產主義。而為了要實現共產主義,列寧最終確立了十月革命道路——階級鬥爭——無產階級暴力奪取政權,通過無產階級專政改造社會,向共產主義過度。除此之外別無他法,資本主義改良到世界末日,也不會走出周期性經濟危機和戰爭的陰影。
所以去掉階級鬥爭的馬克思主義就是被歷史證明最沒用的東西。可以在經院里研究馬克思,但是只做學究永遠不會懂馬克思主義。就好比一個逗比撿到一把槍,大眼瞪小眼研究半天,測量了每個零件的形狀和尺寸,然而到嗝屁也沒搞明白這玩意是派什麼用場的,學院派的「馬克思主義」跟這把槍一樣,只是個死物。還是當年斯大林對斯騰質問得好——「這有什麼用?」是啊,即不能指導階級鬥爭,又不能指導生產鬥爭,還不能指導科學實驗,那除了裝逼還真沒什麼卵用。


馬克思的價值理論,明顯就是貨幣理論!價值即商品(貨幣)的原子,這種原子不是物理上的,而是人與人權力(社會)關係的反映。

即「價值是異化的人類勞動本身」,或者說「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那麼價值(金錢)代表的就不是財富,而是權力(奴役),很自然追求分配金錢(價值)的實際就是追求分配他人被支配的勞動本身,而價值增值源於剩餘價值生產,即價值增值的實質就是製造出多數人更長的活動時間不屬於自身的異化,大量的勞動被奴役成價值(金錢原子)。

可見一個追求價值,追求利潤,為利潤而生產的社會極端邪惡,而資本主義的邪惡就在於追求的不是以使用價值為目的的財富,而是以價值為目的的權力,因此企業造就了階級鬥爭,是階級鬥爭的產物。

正如該死的企業,追求的不是最小勞動時間消耗下的最大化生產使用產量,而是更高的利潤,是更高的產值。

因此只有消滅價值,終結商品生產及商品生產所存在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基礎,多數人才能走出時間奴的命運,才能各盡所能,按需分配自身勞動時間,自己決定自身生活節湊,才能真正讓多數人都有個性。


沒想到這個問題得到了這麼多關注啊~~謝謝simon luo的指點啊~他完全講清楚了馬克思筆的「價值」~贊~(≧▽≦)/~
有始有終自己也來整理一個答案!

抱著驗證的態度閱讀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即1843年至1859年的著作,包括《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節選),《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哲學的貧困》(節選)。在馬克思這些早期的哲學論著(118頁)之中(包括恩格斯《英國狀況 十八世紀》一文及編者說明),僅僅只有28次提到「價值」一詞,並且使用語境多是「具有更多的價值」「更大的價值」「唯一的價值」等非直接解釋的情況,多可以把「價值」一詞等同於「好處」「益處」。反而在《僱傭勞動與資本》一文中,186—207頁僅僅十數頁紙,「價值」一詞出現次數近百次,其中187頁出現14次,188頁出現19次,198頁也出現17次之多。

在這種情況之下,我終於認定:「價值」一詞在馬克思的論域里是位於政治經濟學區域,或者說馬克思有關於「價值」的論述直接指向政治經濟學。馬克思對於「價值」一詞並沒有所謂的純哲學論述。

在綜合上luo老師的知識,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價值」作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核心概念,追根溯源,是馬克思哲學上的人類本質。即經濟學中的「價值」可以歸結到哲學上的「人類本質」。價值是人類本質在政治經濟學中的體現,或者說:哲學上的叫法是「人類本質」,經濟學上是「價值」。

但是為啥會有問題那樣的困惑呢?

最主要的原因:現在所謂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觀」里多是後人的觀點啊!!!或者說是馬克思根本沒說過「價值是一種客體對主體需要的滿足關係」這種話啊!!!

仔細了解了一下,「哲學意義上「價值」的概念,源於人的需要和滿足需要的實踐活動,但又不同於簡單的生產效用與等價交換,它遠遠超出了經濟學的範疇,是一個帶有綜合性、複雜性和根本性的價值視域。哲學意義上的價值問題,觸及到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社會與政治、倫理與道德、集體與個人等方方面面,表現為各種具體價值形態和價值關係特徵。」(借鑒一位哲學博士生的原話),現在講的「價值觀」範圍早就超過了馬克思的範圍!!!!!

不過還是值得一提的是,馬克思的影響很遠啊,這種影響來自於他從經濟入手構建的唯物史觀,其中破天荒地第一次發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從現在的價值觀角度來說,這一偉大的發現的最大效應,就是力圖引導社會群體的價值評判活動依照歷史的必然發展趨勢來進行。

現在的認知到此!以後有新知識再修改!


「馬克思主義」是列寧設置的一個騙局(長文慎入)

————————————————————————————————————————————————————————(偶是分隔線)

馬克思和恩格斯兩位學者終其一生研究政治學、社會學和經濟學,始終都沒有命名「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晚年,有人命名「馬克思主義」,出於對社會負責任的良知,馬克思清醒地提出:「我只知道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恩格斯也明確地指出:「我們沒有最終目標。我們是不斷發展論者,我們不打算把什麼最終規律強加給人類。關於未來社會組織方面的詳細情況的預定看法嗎?您在我們這裡連它們的影子也找不到。」;「共產主義不是一種單純的工人階級的黨派性學說,而是一種目的在於把連同資本家階級在內的整個社會從現存關係的狹小範圍中解放出來的理論。這在抽象的意義上是正確的,然而在實踐中卻是絕對無益的,有時還要更壞。」

此後,關於「馬克思主義」就沉靜下來,直到1917年列寧在《國家與革命》里重提「馬克思主義」。在這本書里,列寧惡毒地歪曲、篡改、背叛了馬克思的學說,拋出一個子虛烏有的「馬克思主義」,給社會設置了一個天大的騙局,從此世界進入一個戰火紛飛的時代,就象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妖魔鬼怪紛至沓來,人類由此塗炭。


馬克思有的是「學說」而不是「主義」。學說,是學術研究,是理論探討;而主義是主張,是確定的要人執行的旨意。馬克思、恩格斯為什麼不認可自己的理論是主義,而只是學說呢?這要從它的起源說起。


一,早期:
馬克思在大學裡讀的是法律,研究的是哲學和社會學,二十多歲就有著作面世。直到1847年6月,他發表《共產黨員宣言》時,才29歲,可以說還是個十足的憤青。當時,資本主義還處於發展初期,工人勞動條件很差,收入低微,相對來說,資本家相當富裕,貧富懸殊,兩極分化。因此,工人暴力鬥爭頻發。馬克思關注工人的權益,站在工人立場上,發表了工人階級用暴力革命推翻資產階級奪取政權的理論。


在這個時期,馬克思幼稚地認為:「中間等級,即小工業家、小商人、手工業者、農民,他們同資產階級作鬥爭,都是為了維護他們這種中間等級的生存,以免於滅亡。所以,他們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不僅如此,他們甚至是反動的,因為他們力圖使歷史的車輪倒轉。」;「只有無產階級是真正革命的階級。其餘的階級都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而日趨沒落和滅亡。。。。。。」;「共產黨人不屑於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但是,社會的發展卻出乎馬克思的意料,隨著工業革命了發展,採用了高科技的生產線以後,無產階級的隊伍是越來越小了,而其它階級卻反而壯大了。


二,中期:
1860年,第一次工業革命在歐洲開始蓬勃發展。伴隨著科技了發展,自動化生產的普及,工人勞動強度大為減輕;隨著資本家的利潤提高,工人的工資和福利也相應的大幅度提升,大大緩和了勞資矛盾,工人自然地放棄了暴力鬥爭 。


這個時期,馬克思已經不再提暴力革命了,他主要精力用於寫作〈資本論〉。在馬克思著作中,肯定和讚揚資本主義,他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曾有一個斷言:「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在此,馬克思提出了社會發展的階段論,任何超越階段的行為都是註定要失敗的。


三,晚年:
晚年的馬克思,對自己的所有獲得著作進行梳理,對自己的理論進行反思。當他想到:「無產階級奪取政權,掌握了生產資料以後,無產階級還是無產階級嗎?馬克思覺得自己的理論不能自園其說。而且他還看到,早期無產階級用暴力革命去爭取利益,除了付出鮮血和生命,得到的依然是貧窮,資產階級反而越斗越強大了。後來,工人放棄了暴力鬥爭,採取了議會選舉的方式,不用流血犧牲,反而生活改善了,資產階級反而害怕競選了(因為工人人數多於資本家,票數當然就多了)。


更重要的是,這個時期,股份制在歐洲已經普及,工人也可以購買公司股票,成為公司股東,參與公司利潤分紅。這時的無產階級,已經不是純粹的無產階級了。馬克思於是醒悟:股份制是生產資料公有制的一種創造,當它與競選產生的權力公有制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暴發了強大的生命力,生產力有了極大提高,生產有了數倍的發展。馬克思肯定了股份制,認為股份公司「在資本主義體系本身的基礎上把資本主義的私有產業實行揚棄」。「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以內的揚棄,因而是一個會自行揚棄的矛盾,那顯然只是作為一個過渡點,以便進入到一個新的生產形式中去。」 (《資本論》第三卷,人民出版社一九六六年第二版,第五○四頁)。


據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就及時地修正了自己的學說,否定了暴力革命,否定了推翻資產階級,否定了共產主義。提出了資本主義和平進入社會主義的可能性。

當馬克思恩格斯看到也有不少資本家破產的時候,他們就修正了自己的剩餘價值說和剝削論。其實,所謂剝削,是一種雙向的行為,資本家的資本不是從天而降的,原始資本也是由勞動產生的,因此,資本也可以折算成勞動,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也是勞動。因此,當資本家獲得利潤後,如果與工人進行合理分配的話,就不存在剝削。當資本家付給工人的工資過多,就是工人剝削了資本家,工人剝削資本家的結果,就是資本家破產;只有分給資本家的部分不合理了,多於他應得的部分,這時是資本家剝削工人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結果,就是貧富懸殊,勞資矛盾激化,打擊工人生產積極性,又減少了資本家的收入,這也不符合資本家的願望。理想的狀態是:公平分配,誰也不剝削誰。


但是,由於資本家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慾望,所以,靠資本家進行合理分配是很難實現的,必須通過國家來調節,國家以私有製為主刺激生產,把蛋糕做大後,國家向富人徵稅,越富者交稅越多,徵稅後對財產進行再分配。通過不斷的調節,總會到達一個理想狀態:公平合理地分配,通過高利,實現全民均富。為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民主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的實質就是公有制和私有制混合的模式,為了保證生產資料公有制部分不被個人掠奪,必須實行權力公有制,權力公有制是由民主選舉產生的國家政府行使行政權。這個權力的特點是被關在籠子里,隨時接受公民的監督,這個政府就很難進行貪污和浪費。民主社會主義認可普世價值,以人的價值為核心,保護權,保障自由,實行多黨制,實施民主憲政。


馬克思去世後,恩格斯創建了第二國際,第二國際的目標就是通過議會競選取得政權,然後實現民主社會主義,恩格斯去世後,伯恩斯坦做了繼承人,在他的指引下,第二國際在北歐取得輝煌的成就。今天,第二國際仍有60多個政黨活躍在世界各地。


馬克思學說的演變的過程,可以用下面公式表達:

暴力革命===〉肯定資本主義===〉歷史發展階段論===&>非暴力選舉===&>民主社會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根據客觀條件的變化,不斷地修正自己的學說,通過認真地負責的修正,實現了180度的大轉變,把暴力革命、階級鬥爭、無產階級專政、公有制、共產主義,統統拋棄。為什麼他們有這樣大的轉變?因為他們把人性擺在第一的位置。他們強調:個人自由全面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首要條件。民主制是人類的最終選擇。馬克思說:「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972年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73頁,人民出版社


為了保證個人的自由發展,必須建立民主制度,所以恩格斯說:「老的政黨註定要滅亡,老的套語變得沒有意義了,老的口號已被推翻,老的萬應靈藥已經失效了。各個階級的有思想的人,開始看到必須開闢一條新的道路,而這條道路只能是走向民主制的道路。」


概括來說,馬克思學說經過不斷修正後,完全符合普世價值,因此才有強大的生命力。


馬克思、恩格斯在晚年拋棄了的垃圾,什麼暴力革命、階級鬥爭、無產階級專政、公有制、共產主義,統統被列寧撿了起來,經過一番粉飾打扮,命名為「馬克思主義」。從此列寧開始了對愚昧的俄羅斯人們的欺騙。


1917年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遜位,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被推翻,成立了以社會革命黨和憲政民主黨為主的各黨派聯盟俄國臨時政府。列寧歸國後,發覺自己不能進入權力中心,他只是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一個派別,名叫布爾什維克(多數派,只是22:20的微弱多數)。他為了竊取國家最高權力,提出了《四月提綱》,指出俄國革命必須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過渡,反對所謂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並提出「一切權力歸蘇維埃」的極左口號。按照馬克思的學說,俄國當時的現狀,資產階級還處於初級階段,只適合實行資產階級民主憲政,發展資本主義,這樣才能促進社會繁榮,保障人民福 祉。

列寧為了達到卑鄙的篡位目的,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韙,發動了十月革命,奪取了國家大權,成了披著馬克思主義外衣的新沙皇,俄國從此迎來連綿不絕的災難。


列寧登基後,首先限制新聞自由,打壓憲政民主黨。但是在各方壓力下,列寧舉行了民主選舉,結果社會革命黨以明顯優勢擊敗列寧的布爾什維克。列寧惱羞成怒公然露出獨裁暴君的嘴臉,狂叫:「依靠民意,但也不能忘記步槍!」於1918年1月5日解散了在彼得格勒塔夫利達宮的立憲會議並逮捕了反對布爾什維克黨派的議員,重新建立由布爾什維克和左派社會革命黨」是反革命組成的聯合政府,並用軍隊鎮壓了反對解散立憲會議的示威者,隨後稱「一切權力歸立憲會議的口號,引起了社會革命黨、孟什維克、憲政民主黨等黨派的激烈反對。


為維護布爾什維克政權打擊反對陣營勢力,1917年12月20日,殺人狂魔列寧決議組建了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安全機關全俄肅清反革命和怠工特設委員會(簡稱契卡)。任命捷爾任斯基" ……為契卡主席。1918年2月,中央委員會發表了《人民委員會告會俄國勞動人民書》,列寧在《社會主義祖國在危急中》法令中,親手加入"資產階級中有勞動能力的男女,均應編入挖壕營,受赤衛隊負監視,反抗者槍斃。所有敵方姦細、投機商人,暴徒,流氓,反革命煽動者,德國間諜,一律就地槍決。等內容,賦予契卡機關擁有不經審判便可執行槍決的權力。1918年9月,列寧公開聲稱要製造一場針對資產階級反革命的「紅色恐怖1917到1922沙皇尼古拉二世」,給社會製造了極大的恐慌。不同學者的研究表明,從年間,契卡的絞死和槍決的人數可能達到數十萬至數百萬人。 受害者不僅僅是反對派的成員,還包括了社會各個階層的平民,前的全家也被殺害。社會民主黨人紛紛譴責列寧,孟什維克領袖馬爾托夫和考茨基稱其統治為「恐怖統治」,普列漢諾夫也稱列寧「成為新的羅伯斯庇爾(法國大革命雅各賓暴君式的首領)」。


在1918年至1921年的俄國內戰時期,列寧為最大限度的保障蘇俄政權得到充分的物資供應,同時也嘗試直接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於是在1918年6月,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通過了實施「戰時共產主義」的政策。該政策主要包括:強制徵收農民除維持生存量之外的所有糧食(即餘糧收集制),國有化所有大中企業,國家壟斷所有外貿活動,禁止商品交易並實行計劃配給制,對工人採用嚴格的管理制度,罷工者即行槍決等。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很快就導致了經濟崩潰,到1921年,俄國的重工業產量只有一戰前1913年的20%,1918年至1920年,彼得格勒失去的75%的人口,而莫斯科的人口也減少了50%。而餘糧收集制也嚴重打擊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成為日後饑荒的主要原因。


由於長期的內戰和餘糧收集制的實施,糧食供給明顯下降,而在內戰基本結束之後,蘇俄當局卻沒有終止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導致1921年春季出現了波及30多個省的嚴重饑荒,據估計期間全俄約有500多萬人餓死[41][42],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慘象[43]。同期的農民也對蘇俄政權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發生了反抗征糧的坦波夫叛亂。列寧則認為這是「富農暴動」[44],下令由圖哈切夫斯基率領紅軍使用毒氣鎮壓抗糧農民[45]。1921年2月21日,彼得格勒發生了喀琅施塔得事件,曾經在十月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喀琅施塔得水兵暴動,他們要求蘇俄當局實現言論自由、解除貿易限制、重新選舉一個「沒有布爾什維克的蘇維埃」[46]。列寧派加里寧前往勸說無效後決定使用武力,令托洛茨基和圖哈切夫斯基攻陷喀琅施塔得鎮壓了水兵暴動。


列寧謊謬地設置了一個烏托邦式的天堂然後用槍杆子逼著人民進入苦難的深淵。他除了對內殘酷地鎮壓,還對外進行擴張和輸出革命。當他的紅軍在擴張途中沉迷於嫖娼時,他下令把全城的妓女全部殺光。


1919年,列寧成立了第三國際,一邊大罵第二國際是修正主義,一邊高喊:第三國際萬歲!可是經過70年的較量,列寧的第三國際和蘇維埃帝國都土崩瓦解了。而被他大罵的第二國際正方興未艾呢!


————————————————————————————————————————————————————————(偶是分隔線)


本文觀點來著網路,不代表本人觀點,冤有頭債有主,請查水表的繞道走^_^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通俗講法就是:有人能拿錢買他人的時間,然後通過支配他人工作為自己掙更多的錢,循環往複。

私貨:而私有財產的繼承又不斷使有錢人後代的文化資本 社會資本 風險承受能力隨著金錢繼承和增殖而提高,最後有錢人更有發言權的政府發點低保讓失業的窮人不至於造反。這就是現代資本主義的邏輯。


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指出:價值判斷是價值選擇的基礎!馬克思主義價值觀指出 人的價值在於創造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責任與貢獻! 這是社會價值!其二是社會給與你的回報,這是自我價值! 馬克思主義價值觀是 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統一。


到底是馬克思哲學,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還是西方馬克思主義?這是個問題


推薦閱讀:

馬哲的錯誤,其中的兩大觀點1.世界的本源是物質2.物質又是不斷變化發展的,那麼世界的本源到底有沒有變?
馬克思是不是過分強調了經濟、生產力在歷史中的作用?
馬哲的歷史唯物主義 和 機械唯物主義有分別嗎? 會不會陷入 拉普拉斯妖 悖論?
馬克思主義與集體主義之間有什麼聯繫?
西方人對馬克思的十條指控如何辯駁?

TAG:哲學 | 價值 | 馬克思主義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