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知乎在廣告區插入回答和評論?
相關問題:如何看待知乎在評論區投放廣告?
用戶體驗極差。
知乎一直沒有想明白
月收入20K的用戶群體,和月收入3K的用戶群體,應該收一樣的廣告費嗎?
顯然,傻子都知道,答案是不應該
不同的針對用戶,顯然應該有不同的渠道價格
並且更重要的在於,這兩個群體,面對的消費需求,品牌區間,都是完全不同的
那麼問題在於,如何區分月收入20K的群體和月收入3K的群體呢?
別的平台需要仔細研究演算法,記錄搜索記錄,甚至乾脆就海投
但在知乎,有一個完全現成的體系
— — 根據大V小V們的關注體系來就行
比如以我的回答下廣告來看
國家寶藏的一個題目,你們投的是看劇APP的廣告,另一個90後的回答,展示的是頁游的廣告
我推測,目前你們的廣告投放,應該是根據問題來的吧
雖然有點道理,但這個投放體系很原始
因為我可以確定,我的關注者,基本是不可能點這些廣告的。
你們沒有數據,我有,我直接拿微信公眾號後台的給你們看,我的文章讀者,是這個分布
我長期以來的內容調性,是這類:
:阿里巴巴的軟肋是什麼?
要上廣告系統,我理解,但你折騰半天投了一個頁游的廣告
我覺得有點搞笑
10W級別的用戶量,60%的水果用戶,並且是長期以深度互聯網內容為主,
這樣的一個渠道,你投頁游有用嗎?
「如何搭建頁游網站」這廣告都比你的靠譜啊
獵頭,互聯網課程,高價值投資,移民,甚至小眾奢侈品,
高價值人群,渠道又精確,廣告價格完全可以拉到100元以上
這裡你投一個廣告,收益頂的上別的地方十個了
結果你跑來投了一個頁游廣告,哦,不對,頁游們是土豪,
你跑來投了一個追劇APP的廣告
虧的呀!
深度內容的廣告可以收100,結果你們硬是要和5塊的雞湯內容放一起,還只能收雞湯的錢
生意沒有這樣做的
我懂盈利模式跑通對一個產品的重要性,所以我不會和你天真的說,去掉廣告,做乾乾淨淨的社區,我只是提一個建議。
我是覺得你們的整體廣告思路,從限制大V流量開始,思路就出現問題了
限流大V,大家同一起跑線,然後你們根據問題海投廣告,其實是放棄了自己的長處
那按用戶體量來說,也就是微博的十分之一
知乎的優勢在於深度內容,這完全是可以賣出很高的廣告價格的
我建議模仿微博那樣上線官方廣告系統
讓所有人自己去申請自己問題下的廣告,等於讓大V們來替你們做精確內容匹配
創作者自己心裡,對自己內容的受眾把握,要比你們清楚的多
這樣單個廣告位的效果好了,你們也不用心急火燎的在那麼多地方加廣告了
多贏啊
節選自我的專欄:給知乎的一封建議信:投廣告沒問題,但你們的方法有點錯了
你們都什麼年代的人了
百度貼吧就是這樣的啊
欸???????我怎麼在知乎?
開屏廣告,首頁廣告,回答區廣告,評論區廣告,機構問答廣告,答案中的軟硬廣……
知乎,發現更大堆廣告的世界。
平台要賺錢無可厚非,但也要兼顧一下用戶體驗吧?
答案區和評論區插廣告就是往飯里撒屎。你能想像我那天補完《南京南京》,心情複雜地刷影評,突然刷出一個葫蘆娃時是什麼感受么……
很煩廣告做到這樣程度
最近發現知乎裡面的人素質越來越差,都變成微博了,現在再加上廣告,真的和微博相似了,卸掉微博原因就是廣告太多,腦殘也太多。
後來朋友推薦了微博國際版,現在刷微博沒有廣告,也不會看見太多腦殘
反而是知乎地圖炮,出口成臟,閱讀理解能力低下的人超多,做大是值得恭喜,但做大之後這樣的用戶體驗真的是在驅趕原先的用戶。
然後有質量的回答越來越少,大神都去分答,得到,高質量又會有收入,用戶質量又高。不要讓貴乎最重要貢獻知識、經驗、見解的大號都走了,這樣就真的是藥丸。
補充:
神煩APP開屏廣告,每次都有讓人關掉APP的衝動,目前只有微信,你一打開還是那個小人和地球。朋友圈也有廣告,但是朋友圈的廣告都是有大數據分析的。我記得之前用兩個微信,一個加客戶一個私人用,加客戶那個我收到了保時捷的廣告,私人的號收到大眾汽車還是比亞迪的~而且微信審廣告是很嚴格,他口號是喊,再小的個體也能發聲,實際投廣告的時候,不是大牌的話是很難審核通過的……微信是有維持一個度。讓人不反感的度,甚至當年第一次投朋友圈廣告還掀起了一波討論。
知乎拿到了融資,必定要花錢,花完錢就要接廣告。有人說:不投廣告他拿什麼活,用戶又沒有給知乎員工發工資。
不是說他不可以,而是他不能這麼過分,看過廣告相關的書都知道,廣告要做得像藥粉一樣混合在香腸里,讓用戶津津有味吃下去,而不是,吃到一半,吃到後面,咦,這香腸裡面有藥丸。
我也沒給微信的員工發過工資(微笑。)
2017.12.19突然看到……然後……
還記得之前中興42歲程序員跳樓事件的討論嗎?看看這個問題下的廣告,一點也不精準推送,我都替廣告主尷尬
我覺得是因為知乎還沒找到出路,目前正在走天涯走過的老路。
在天涯混跡多年,看過他們進行的多次付費改版最終失敗的例子,覺得知乎如果繼續走廣告這條路,怕是會越來越難。
天涯很早就開始嘗試做讚賞樓主功能,比微博早太多。一開始是嘗試用天涯幣,想過度到人民幣,但是他們很快就發現,人們連天涯幣都懶得用,何況是人民幣。
後來又嘗試天涯部落,類似於貼吧,結果人氣寡淡,沒人願意去。
天涯也搞過一段時間的微商,眾籌買東西,我還在上面買過質量還不錯的紅糖。但是始終沒什麼靠譜的產品出來,也就不了了知。
天涯的文學論壇,如蓮蓬論劍之類,曾經發展得很好,他們最可惜之處就是當年沒在天涯論壇直接搞付費閱讀,讓起點摘了果子去,很多人都是在天涯論壇洗一波讀者再去起點開書的。例如鬼吹燈。就這樣天涯文學也不會死得那麼快(還是會死),當個孵化器慢慢研究,還是有機會出頭的,無奈當年明月之事一出,寫文的紛紛外逃,那就沒救了。
知乎現在開live雖然看起來是個新鮮玩意,其實在我看收費模式和起點差不多。但最大區別在於內容不同,知乎輸出的內容多是觀點,是分析,是內容整合,並非原創輸出。
除了心理類型之外,其他類型缺乏付費動機。舉個栗子1:某v在知乎能教你找工作,你看了他live還是找不到,不如直接去智聯招聘boss直聘。這個系統型動機缺失。
舉個栗子:你在起點看篇文章,看一半想看下去,只能讓這個作者繼續寫,因為故事和角色都是他創作的。而知乎則是回答一個問題,說完就完了,這個問題內容本身,除了作者看法外,資料來源都是外界,不在你這看,其他地方也有。甚至這個東西,我不看也無所謂。因為我本來不是主動想看,而是被動推送給我的。
心理類的知乎live也無法把用戶抓到手裡。我曾買了高太爺的課,299一個月。你看,抵多少個知乎live了,為什麼買他微信上的課,因為「陪伴感」。知乎live就幾塊錢,或者幾十塊,聽一聽結束。但是微信買課則不同,有陪伴感,有粉絲心理加成。在知乎,哪怕是大大v,怕也不會把課賣到幾百。但得到就能,還是因為得到有陪伴感,不是一鎚子買賣。哪怕其實就是,看起來也不是。
廣告曾經是天涯真正賺錢的渠道。知乎現在也在走這條路,但是很可惜,純賣廣告的天涯掛了。
知乎和天涯的大v都不是偶像,不是明星,讀者對他們沒有憧憬之心和距離感,沒有陪伴感,也就不會為大v買單。
如果大v推薦自己的東西,大家都會覺得他low,做廣告(例如萬門.本來還是個比較高大上的生意)。而在新浪,在公眾號上就不同了,人家本來塑造的感覺就是品牌,就是偶像。偶像賣東西給自己的粉絲,那是天經地義,那是小圈子的玩法。
我很懷疑就算知乎鋪天蓋地的廣告,轉化率也會低得驚人,一如當年天涯。天涯也曾經接了很多不靠譜的例如遊戲廣告,最終還是難以續命。如果它能靠廣告續命,也就沒知乎什麼事了。
我也體驗了一把,沒想到意外的精準...
嫌我開車不夠快,給我多加幾排輪子,可以的...
我發現評論區的廣告總是會插在精選評論和評論之間,
如果沒有精選評論,也就沒有廣告了...
雖然有很多人說影響了體驗,
但我覺得...把握個平衡就好了,
畢竟他不是非營利機構,
500+的員工,那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其實只要幹掉噴子、UI做好、內容做好、
廣告啥的,沒那麼嚴重,
我以前就是在黃易浪的,
不知道啥時候我突然就受不了了,就把APP卸了,
不是因為廣告亂,也不是因為標題黨,而是內容太水了...
(大概是小編被Fire了吧...)
至於怎麼像微信那樣不靠廣告還能賺錢,
那我也給不出來啥建議,那很難...
不然我就是高階運營了...
這算啥,我覺得分享界面都能有廣告的,簡直創新。說來Ios居然沒有統一的分享界面,不像Windows Phone,敢情每個app分享給微信還都要專門寫代碼?
親愛的用戶,我是你爸爸。
換成舊版一天被強制換回廣告版,美滋滋!
走向廣告變現很正常,也是互聯網行業最常見、最可靠的變現手段。
在這裡我想講一個案例,希望能夠對知乎有所幫助。
如果你去研究facebook,你會發現fb最近一兩年廣告收入增長的非常迅速,特別是2017年以來更加明顯,而這部分增加的廣告收入有相當一部分是從谷歌那裡「搶」過來的。
眾所周知fb是一個流量聚集平台,但為何過去很多流量變現的錢讓谷歌賺走了呢?因為fb上面有很多的外鏈,如同咱們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一樣,除了自己敲文字發圖片以外轉發鏈接佔了相當大的比重,而一旦鏈接跳轉,本質上相當於訪問了一個web網頁,這樣就進入了谷歌的地盤,於是當中的廣告價值就被谷歌獲取了。
fb的應對策略,是把所有用戶的內容,包括外鏈內容全部緩存到fb自己的伺服器上面,這樣就是我的地盤我做主,裡面放誰的廣告我說的算,於是fb用戶的廣告價值又重新回到了fb那裡,最終體現在了fb飛速上升的廣告收入數字上面。
互聯網世界,流量價值,你不去利用,就會有人去利用。
有了流量,怎麼找廣告客戶,怎麼優化流量效率,怎麼用ai演算法千人千面,這些市面上有大把的人才會弄,這不是本文要說的重點。下面我想重點講的,是價值鏈的塑造。
在fb廣告變現的價值鏈上面,除了fb用流量交換了廣告主的金錢,至少還有兩個環節參與了價值分享,一個是內容生產者,另一個是內容傳播者。在fb構建的價值鏈當中,只要你有很好的生產內容的能力,或者你有很好的傳播內容的能力,你將賺的盆滿缽滿(比如某大v轉發了你的文章,那麼你和大v都能享受到當中產生的廣告價值),雖然最大的價值被fb拿走了,但作為個人、小團體、小公司,已經非常好了。按照一個在fb上面賺到錢的哥們兒說法,「在家裡面不太作的情況下,用三五個輩子足夠了」。
沒有足夠的動力,就沒有足夠多的人去生產好的內容,就沒有足夠多的人去傳播好的內容。這個道理,希望知乎能明白,依靠用戶無償創造答案,不是長久之計。
我們會看到很多知乎答主在個人主頁或者答案末尾放上自己的微信號、二維碼,既然在知乎不能變現為什麼不導流到別的平台呢,很簡單的道理。
回過頭,對比下fb,我曾經問過那個哥們兒,有沒有考慮自己去接廣告(他控制一千萬粉絲的fb賬戶),他說自己去接廣告雖然看起來毛利最高,但一來找客戶麻煩,二來流量優化的能力遠不如fb和谷歌做得好,不如做好自己的事情,廣告變現的事情全部交給fb和谷歌就好了。
看見沒有,這就是差距。
你以為有好的利益分享機制就完了?當然沒那麼簡單,互聯網是真實社會的反應,各種灰色甚至黑色的勢力無孔不入,近的有月刷支付寶幾十萬紅包的,遠的有月刷uber上百萬補貼的。如果沒有好的「甄別」機制,同樣不能長久。
fb有著非常專業的針對內容和行為的甄別機制,而且這個機制非常靈活時刻在變就是不讓你摸透,據我了解就連fb內部的地區性大頭代理商都搞不清楚裡面的邏輯。
我們只能通過fb一系列的行為:刪號、降權、凍結等等,來側面推測fb的中心思想:
1、只有真正優質的內容,才能被廣泛的傳播,否則即便是你的粉絲也看不見你發出來的東西
2、機器人、水軍的行為很容易招致降權、刪號、凍結等措施
3、中心化傳播相比點對點傳播更容易被降權和封鎖
4、其他任何你以為偽裝得很好但被識破的行為
5、記住,fb的套路一直在變,當你以為摸清的時候說不定下個月又變了。
最後,總結給知乎三條建議
1、堅定走商業化變現道路
2、建立好利益鏈條,確保讓內容生產者和內容傳播者都獲利
3、建立好「甄別」機制,確保用戶更多的看到優質內容
從沒有點擊過任何知乎投放的廣告。
替那些花大價錢在知乎買廣告的公司心疼。
貴乎現在的問題是什麼呢?
老一輩人,經常有句話叫什麼?不要既當婊子,又立牌坊,知乎現在就是這個樣子,一方面,他開始當前者,開始投放廣告,甚至比起其他平台有過之而無不及,另一方面他又想立牌坊,順便保持一下自己「高大上的內容發布平台」的范兒。
不好意思,哪有這麼好的事兒?
這年頭,有的互聯網公司就是當婊子,而且人家還很標榜自己當婊子,因為當這玩意賺錢啊,而且你來了讓你一起賺,自然就能吸引一部分大V,說實話,一個月幾千塊錢的收入雖然對於很多人來說不算什麼,但是對於學生,剛進入社會的工作者,或者一個自由職業者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反正不拿白不拿,說白了,知乎用戶水平下降到現在這個地步,去哪發不是一樣?
反正對於我來說,寫點東西倒是無所謂,我本來內容就多,只是之前一個月可能發知乎300篇,現在抽個五分之一發其他平台而已。
甚至某平台最近已經開始「哪怕不簽約,回答都給錢了。」
算了算,差不多1500個閱讀就是1塊錢,如果按照知乎的贊/閱讀比來算的話(差不多是100比1),我這種在知乎每個月獲得超過3萬點贊的人,知乎應該一個月給個兩三千的。
然而並沒有。
有的互聯網公司就是立牌坊,就是專心玩自己那一套小圈子,人家不圖賺錢,弄點錢就自己維護伺服器做做網站得了,知乎之前就是這種體系,這種公司呢,好處就是用戶質量水平較高,說句不客氣的,就是個個都是大V。
當婊子的公司可以賺錢,用戶看到廣告可以忍,大V看到低素質用戶也可以忍,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中間有錢隔著。
當牌坊的公司可以賺名聲,雖然大V看到低素質用戶沒法忍,但是低素質用戶根本進不了,偶爾有一兩個廣告,倒也無傷大雅。
但現在呢?
一方面,貴乎用戶水平急劇下降,現在雖然是比某條,某百還是高了一些,但也沒有高到哪裡去,至少按照我在其他平台發文章的用戶評論來看,也不比知乎差,有時候還高一些。
PS:這可能也與我主要做ACG有關。
另一方面,貴乎當了婊子又立牌坊,瘋狂插廣告且不說,又不願意分點東西出來,真的是告訴一個個內容生產者:我是你爹!
頗有暴雪風範。
當然我對知乎這一點不報任何希望。
要知道,貴乎在今年6月可就承諾了開問答讚賞,這還是不是知乎分,而是用戶對用戶,結果到現在半年過去了,這一隨就隨了6個月了。
對於我來說,在用戶質量素質已經和其他平台差不多(至少在我的評論區里是如此)的情況下,知乎現在就不是成了惟一的選擇,而是正在使用的「眾多平台之一」。
你不分成,不給錢,沒關係,知乎這個地方還是挺好用的,我不介意,我也不差這點。
但你讓我把能選擇把這個廣告關了,我看著煩,也不想讓他借著我的答案推給我的粉絲,然後給你賺錢。
其他平台都是可以選擇關的。
我就這點需求。
這些像牛皮癬一樣小廣告出現,某種程度上可視為知乎live變現失敗,管理層手足無措的一種表現。
名利難以兼得,以前走高端路線,打個廣告都要偷偷摸摸的。後來開始賣live,邀請高端人士分享一下人生經驗。結果發現,到頭來還是在裝逼,不賺錢。
年底了,投資方要看業績,KPI壓力大咋辦呀,破罐破摔,艹用戶……
為了廣告不擇手段。
現在手機上的網頁版不能查看評論,不能看完整答案,必須安裝app,沒記錯的話上周都還沒有這麼強制安裝才能查看。
我覺得不行
對比隔壁第一次接到插入廣告後群眾的反應。
如果是五六年前的知乎,可能大部分用戶也會點個贊吧。
可為什麼現在這題下面一片的「用戶體驗極差」?
這幾年裡,是知乎變了還是用戶變了?
讓我想到了當時的百度貼吧
早知今日當初別干啊
當初不去干QQ空間、貼吧、微博
現在又想把知乎轉型成空間、貼吧、微博
繞了一圈回到原點
推薦閱讀:
※知乎團隊的初心是什麼?
※做知乎上的小透明是怎樣一種體驗?
※在今後的文學作品中,知乎會如何存在?
※為什麼知乎手機板塊里小米的粉絲很多?
※大家對環球時報入駐知乎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