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裝自行車時,把錢花在車的哪個部分效率最高?
從性價比來講,自行車的變速傳動、輪組、車架、前叉等等,哪個部分最值得花錢?車圈的「窮燒架、富燒叉、SB燒變速、專業燒輪組」又要怎麼理解?
(肯定有答案會從車的玩法不同來提,山地、DH、長途、競速肯定需求不同,如果需求不同,那花錢的方向在哪裡)
總算遇到能為知乎貢獻一個長答案的題目了。
很贊同@李嫑嫑知友關於均衡的說法。我就根據個人經驗再延伸一點,從各種騎行方式的特點與大家分享一下。主要說中低端,高端車購買者一般來說要麼是懂車的有了自己的理解,要麼是土豪也不在乎太多性能。
個人認為對於用來專門進行某種騎行方式的車子,花錢重點在於消除當前騎行方式中的器材的短板,先解決安全性可靠性,再談如何提升性能。
XC黨人自然從XC開始。
XC騎行:
1.自鎖。如果你已經從山馬黨時代的初學者慢慢走進了XC世界,自鎖可以說是最值得選擇的配件。顯著增強顛簸路面時穩定性,一定程度提高踩踏效率。真沒必要擔心自鎖的摔車問題,除了剛開始馬路上一般會零速度摔倒丟幾次人,越野時真的罕見摔了不開鎖的。另外上了自鎖可以很隨意的作出兔跳等動作,過過減速板路牙石輕鬆多了。
2.後撥。一個容易被新手XC車友忽略的部件,即後變速器。如果你的後撥還是Alivo以下,請至少升級到Alivo再進山,如果新裝的XC用途車子,建議至少配Deore以上。因為好的後撥彈簧張力更強,更穩定,不容易被纏進輻條(而Alivo和Deore正好是9速到10速的跨越,許多部件不兼容,從Alivo再向上升級比較麻煩)。見過多次低端shimano後撥因為彈簧太軟越野時被纏進輻條了,這種情況還是挺危險的。好的後撥還有著更高的響應速度,可以承受更多複雜地形的突然變速、大力踩踏時變速等考驗。
3.前叉。重點,一分錢一分貨。建議至少用個入門氣叉,可以顯著改善顛簸路面控車能力,手不麻了眼不花了才有信心駕馭車子嘛....並且氣叉相比油簧叉大幅減重,越野時車頭更輕靈。個人用過入門神叉Epicon覺得還行。
4.輪胎。選一對好點的摺疊胎,胎紋適合你路況的,能讓騎行時的安全性和順暢性提升很多。說摺疊胎是因為通常它的膠質好抓地強,編織層密度高不易扎胎。胎紋方面,比如潮濕和石頭石子多的地方就不要用紋路太細的胎的,不然滑來滑去既危險又騎的不順影響心情。一直騎平順的鄉間小路也沒必要像我的一個逗比朋友一樣常年用建大K1010大齒胎;尖銳石頭多的地方就不要用太輕量化、側壁太薄的胎。針對硬土路面為主的情況,個人推薦Maxxis Crossmark。較濕滑的路面,用過WTB的Bronson覺得不錯。自己的血淚教訓就是這條側壁超薄的Schwable的Rocket Ron 真空胎,一條頂兩條Crossmark貴,用了第一次上山回來後胎側壁發現被刮破,就廢了...
上面幾個是關係安全可靠性的幾個重要瓶頸,下面就是進一步提升性能的範疇了。
5.車架。有種說法是裝車時要把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預算用在車架上,個人表示贊同。好的車架更輕更硬,可以更有效的傳遞力量,搖車時尤其明顯。更輕的話,個人倒是不太在乎。一方面同價位同材質的山地硬架重量都不會差太多,另方面尤其鋁架太輕之後可能影響剛性。比如我山地整車上的XTC SLR鋁架號稱只有1200+g聽起來很牛的樣子,但前不久騎了幾天朋友的CAAD10鋁架公路車後,感覺自己的車架簡直軟的像竹子做的。而某次試騎國內業餘頂尖選手的頂級Look碳架加SLR輪組和XTR套件,每一腳踩踏後都感覺像是有人在推屁股...
6.套件,包括剎車和傳動。
傳動套件除了後撥因為可靠性不要太差,牙盤也是提高踩踏效率的關鍵之一,但比幾個大件次要一些。相比之下指撥和前撥就次要多了。
剎車個人最在意的是可靠性,一直建議入門車友用V剎,因為簡單可靠。上碟剎的話就用好一點的油碟,三天兩頭漏油、進氣、活塞單邊動、不回彈的低端油碟真的很煩。
7.輪組。好的輪子也是更輕更硬(其實這也是運動自行車最大的追求),能踩踏時更省力,搖車時有一竄一竄的感覺。但之所以把它放的靠後,是個人感覺對於入門車友輪子的重要性沒有那麼高,玖欲041042+317/DP20之類的入門組合騎個三五年也不會給你掉鏈子,等車架前叉等大件升級完了再說....
8.坐墊。對XC騎行而言,坐墊其實沒那麼要緊。一方面因為平均騎行時間短,一般人在山裡轉2小時就累的不輕了;另方面是因為越野時會經常起身,也坐不了多久,別用太軟太重的就行。
9.把組、座桿等小部件。一般只要是強度夠用的正牌貨,適合你的身體尺寸和習慣,比如把橫的寬度、把立長度。都可以用便宜些的不考慮更換,對性能影響都不大。但別用山寨無標,不然萬一斷了就是悲劇...
長途騎行:長途騎行要求更多可靠性、舒適性、易用性。因此如果你和許多車友一樣買了一輛2000左右的山地整車準備去騎長途時,建議先換個人體工學把套、坐墊,裝個副把,可以提升較多舒適性。換掉原廠的塑料腳踏,那東西遇泥水很容易出問題,而且出了問題往往根本沒法騎,半路上欲哭無淚,所以挑個有口皆碑的軸承腳踏。然後換一對好點的光胎或半光胎還有剎車塊,可以減少阻力提升雨天和剎車時的安全性。其他的手機支架、尾燈頭燈、挂車小包等小附件平時看有點業餘,但長途時很有用。
公路車說一點點,騎得少不敢多妄言。車架很重要,比如上面提到的CAAD10與SLR的比較。然後應該重視的就是輪子和牙盤。山地還有些騎行技術的講究,越野時上上下下也能休息一下,而公路基本就是用體力純踩,所以一切都要輕又硬。輕硬之餘,一些小因素例如剎車系統的手感也值得關注,比如看上去都差不多的105與UT手變和夾器,手感就是兩個層次,太澀的話長下坡之後手指都要捏抽筋...另外如果買整車,根據個人身體尺寸和習慣後將把立等部件換成適合的,可以騎得更舒服。對了還有自鎖,公路自鎖就是純粹提升踩踏效率,搖車時的後腳的提拉動作尤其有利於加速...
更重型的AM及DH,基本沒有涉獵。一般也都是老鳥轉入此領域,就不說了。
廢話這麼多,均衡還是很重要。入門愛好者有時會偶然看到某二手論壇在出一個高端零件,比如湯神把立什麼的,然後一看價格也買得起,就收來裝上,覺得車上有了高端部件性能提升了,其實在浪費錢。剛入門時曾聽老鳥云:裝車要麼三四千,要麼10000+,現在覺得很對。對一般XC和郊遊而言,3000-4000的車可以保證可靠性了;如果中了毒,開始追求性能。還是直接買輛10000+的新車更省事。中部區間里,總會讓你覺得」有的地方可以更好的「,然後就是燒錢升級……(有人覺得折騰也是樂趣請別拍我)
買車時要注意選擇合適的尺寸(自行車也分尺寸是不是可以列入「有哪些你所在領域的常識卻往往不為外人所知」?)。不管你買的是高中低端的零配件,尺寸合適都是必須的。最好問問認識的車友或者百度搜一搜,車店店員有時為了成交並不會為你考慮,甚至硬說大了一碼的車架適合你。更科學的是找大型車店,尋求Fitting服務,花小几百塊詳細測定自己的身體,在選購高端車的時候還是有必要的。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買到稱心如意的好車,一起來享受自行車運動!玩車這件事,和所有與器材相關的行當一樣,不交學費終究是入不了門的。
公路狗來回答一個。
處女答。
深夜手機碼字也是心碎了。
首先是車架。好架子的設計和氣動性遠遠好於普通架子。因為它的角度設計和自身強度硬度都很好。發力直接不拖沓。
其次輪組。一直在動的只有輪組。好輪組真心是省力的。花鼓潤 硬度高 力量損耗相比之下會小。
再其次傳動。其實感覺影響不大。變速系統 只要檔位夠了【目前稍微好點都是11速】 剩下基本只有手感和重量差異。
坐包。很重要。1 氣動性 2 保證你下半輩子幸福
把組。你開心就好。
添加一段【2014.10.17】變速方面。有米或者有需要 可以上電子變速。快准狠是其主要特點。一直很眼饞沒錢買。價格不菲。因人而異。
另外。關於前面的牙盤 可以選擇橢圓盤。個人用的就是橢圓盤。簡單說就是減少發力死角 增加發力點到曲柄中心的半徑。使得發力點位置發力更多 死點位置腿可以快速通過。
附上我和自己愛車合影么么噠。
器材這種事,不交點學費總是入不了門的。
HiFi圈,攝影圈,自行車圈,戶外圈,滑板,滑板鞋,模型,跑鞋,玩著玩著,真的就是那句,你開心就好了。
出發太久,忘了為何出發,哪怕出發的時候躊躇滿志。此刻我在凌晨的海邊喊,靜靜抽一根煙。黑暗的大海低低地怒吼。
你有沒有試過,四十公里下山路,一路陽光和風聲穿過胸膛。漫山紅葉都散發著愛的氣息。
當年一輛破單車過秦嶺,下了山剎車片已經光滑,那麼年輕不要命,問你怕不怕?
我怕你忘了。每個人都告訴你要更好的器材才能讓你更舒服。
我怕你忘了,當初只是因為想和她去吹吹風。
抱歉這個答案沒有幫助╮(╯_╰)╭不謝邀!個人感受,從提高速度上來講零配件,而不是重要性:
1.自鎖,起碼提高你30%的速度,我公路車不用自鎖和別人一起走av25就很辛苦了,用了自鎖,一般單人av35左右還是可以的,能保持比較長的一段時間,所以用自鎖提高的速度最快,而且高速的時候不會踏空,越野賽不必擔心被彈飛。就是解鎖需要練習,基本我認識的每個人上鎖都會摔...
2.車架,其實五通那個地方的硬度很重要,我用過200一套的鋁合金架子帶叉和碗組,也用過3000多的TCR的架子,可以明顯的感覺到,架子的硬度是有區別的,但是這種感覺是在很快的速度,而且大力搖車或者快速通過的時候感受到的,在速度很低的情況下感受不大,五通在大力蹬踏的過程中會變形,如果五通很硬的話,會很少卸力,你的力量可以很好的傳遞到驅動 ,而不是部分被五通的彈性吸收,所以,五通那個地方做的硬又輕,就是我們平時說的一蹬就感覺後輪來勁!另外一個好架子的尺寸和工藝也很重要,用小架子可能會被束縛伸展不開,用大架子會導致操控不強甚至發生危險,這些都有一定的關係,所以你的架子尺寸要適合,還有,架子的設計,隱藏碗組現在用的越來越多了,並不是說比那種箍式的碗組就好多少,但是的確你可以感覺到,同一個檔次,用隱藏碗組的車子就是轉動靈活一點,車首那裡也簡潔好看一些,當然,有些好的碗組是100左右的隱藏碗組無法代替的!另外車架的角度和設計,比如有的偏重平地,有的偏重爬坡,有的兩者都有,TT車子樣子更可怕,幾何結構對發力角度影響很大。總之一個好的你該用的車架子,應該是選材質,硬度高能吸震,尺寸適合你,使用環境適合該設計思想,就是一個好車架!
本來我想把車架放到第三的,因為我認為輪組對於提訴更重要些,但是車架是靈魂的思想還是影響了我,不過和自鎖想比,提高速度車架子還是不如自鎖來的快,花的錢少,所以自鎖第一,車架第二!
3.我認為是輪組,其實無論是爬山還是平地用還是綜合型的,都希望輪子有這樣的性質,那就是在一定的重量內,花鼓越輕越好,輪子的重量都儘可能的集中在圈的外側好,因為只有這樣,在同樣的速度下,圈的慣性更好,越不容易降低速度,有的特別輕的輪子,給我的直接感受就是,反映非常靈敏,一發力馬上速度就上來,但是一停止蹬踏,速度很快就慢下來,這就是為什麼有的時候輪組輕的反而沒有重的跑的快和穩的原因,一套好的輪組,無論是自己編的還是工廠出品的,都喜歡用很輕的花鼓和重量適當的外圈,而且風阻小,我用過那種SUN的足有5-6CM厚的鋁合金的大刀輪,是DH用的,國內也不是很好弄到的,重的要命,踩的時候反映也慢慢的,但是速度上來後相當好保持速度,稍微一用力可以跑好久,速度也可以很好的保持!
4.我認為是外胎,我用過23-45C的所有700C系列的胎,感覺的確是輪子越細,C數越小速度越快,注意,我說的是av的速度,不是極速,很奇怪的是,我用過那麼多車子,最快的速度都是在60左右,昨天下午一努力,加上一個大下坡,也是到了60左右,和我用公路的車最快速度差不多!而輪子越細,AVS的確越快,這和輪子的阻力減小也是分不開的!這是說輪子的寬度,我現在就用23C的了。但是,並不是說25C的換了20C就更快,這個時候看胎,管胎說不好,就用過一次,體會不深,而且那個傢伙胎粘的也不好,沒太好的感受,但是對於沖氣的胎,還是感受很深的。胎好不好,先看抓地力,還有減震性,然後是防刺穿能力!好的胎,會牢牢的抓住地面,哪怕是有水的路面也很老實(這點光頭胎不行,但是要是晴天,光頭胎比誰跑的都快,剛買了2條26*1.20的山地光頭胎,前天出去玩,「侮辱」了一下一些一般的公路車)用這種胎的感覺就是,車子壓在地面上,風從耳邊掠過,只聽到輪胎和地面連貫而又細微的摩擦聲。用MICELIN PRO RACE的那段時間,我幾乎都是在擔心高檔胎的快速磨損,和別人說M不如V抗扎耐用和M出色的抓地力中度過的,用了1年,仍然很好,後來賣了公路車,胎留下做個紀念!所以,好胎抓地力一定要好,一套抓地力好的胎,可以彌補25C和20C的差別,用過50一對的正新20C的胎,和PRO RACE一樣細,但是那種感覺和換了車一樣,手馬上開始震的難受,甚至覺得輪子的反映都慢了(這個很好理解,PRO RACE的胎,我的那對是209克/條正新的要在350克/左右)而我用維多利亞的羅馬系列的胎做平時使用,儘管只有23C,但是總是比我以前同樣狀況下用20C的正新或者是建大胎感覺好的多,速度也相當,甚至更快一點!)
所以,這裡我說明了C很重要,但是在C相差不大的時候,抓地更重要。還有就是吸震性,好的橡膠可以吸收很多震動,我在使用一些便宜的胎的時候,可以明顯的感覺到車子的震動增加,而換上好胎後,其實就是換上PRO RACE後感覺震動就小了很多,(不是說只有PRO RACE好,而是高檔胎中,我擁有的最高檔的而且用了1年的只有PRO RACE,其他的一些用的不多,或者都是用別人車子時候感受的不是特別深!)因為震動的減少,所以可以很舒適,可以跑的更快而不擔心震動太大自己受不了最後是抗穿刺能力,大家都說 V做的好,我用M的感覺也不錯,一年就扎了2次,這個不好說 ,用KEVLAR的胎現在是越來越多了。據說有的高檔的用了5層,不過是胎就有扎的時候,一般來說,高檔的胎這點做的都還可以。
最後說重量,胎輕可能就要做的薄,就不耐用,但是反映快,因為輕,體力消耗也小,胎重可能胎冠很厚,很耐磨,但是反映就慢一點。體力消耗稍微增加一點。摺疊貼因為不用象普通胎那樣用鋼絲邊來做固定,所以輕了不少,但是也不是很容易在邊上壞掉!看胎的檔次高低了
所以,一條輪胎在抓地,減震,防穿刺,重量上要求都很高的,好的胎也是在想辦法把這4個性橫中和 在一起,大家一定還希望價格很便宜,特別耐用,翹胎的時候不用太費勁!可惜,這7點無法共同保證啊!我買的時候PRO RACE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價格很不正常,2條只要了350元,還送了M的胎墊。正常都是要在240-300/條的。抓地一流,減震很好,一年扎2次,算不錯,重量:209克,很輕的了,因為買來價格也還很好,算便宜,耐用嗎,用了1年,跑了10000公里,現在看來再用5K公里估計不回有問題,及格,翹胎很方便,配合MAVIC的圈,記得那次扎的時候,跑著跑著感覺後輪不對勁了,氣放完了,用手一拽,就下來了,裝的時候用手稍微使勁一點,也差不多!
所以,個人意見,把輪胎放在第四位!
5.傳動系統,和一些其他的提高速度的一些辦法,當然很零碎了,什麼都有,也分不出主次來,就一起說了
牙盤,有人說曲柄不能軟,有人說碟片不能軟,道理和中軸和五通一樣,就是在大力氣蹬踏的時候,越不容易變型越好,因為變形就卸力,吸收蹬踏的能量。軟不軟的事情,其實在你腿力很強的時候才能感覺到,av上到40左右的時候再說好了,一般的車子我們還是踩不出軟的,當時他們的確對你的速度有一些影響,但是非常細微了。沒有前4個因素影響那麼大,對於比賽選手來說,分秒必睜,當然很重要了。但是我想國內的一些比賽還沒有到1秒鐘壓過幾個人的時候,所以愛好者看錢包提示,不要一味的亂花冤枉錢!
一般來說,CNC的尺盤比衝壓的尺盤要硬,你可以這樣想,從一個大土豆上片一片土豆下來,比你把一個小的土豆塊用菜刀拍成一片比起來,自然要結實一些,材料好自然也硬,比如7075CNC的東西,顯然比普通的鋼衝壓的好太多。曲柄硬度和材料也有太大關係了。影響碳曲柄的輕,而且硬度還好,而且還能起到吸震作用,但是貴的要命!愛好者們根據錢包選擇,用過才知道,不要相信別人說怎麼軟怎麼軟。
至於什麼前後撥啊什麼的,手變啊,剎車啊什麼的,對車子的速度沒有什麼影響,重量上有點差別 7700 425克重量,SORA 450克重 ,UT的耐用,卻要485克的重量,但是這些對於你的車子的速度影響小的很,車子上甩多點泥點子,換個好點的胎都可以彌補這點重量的不足,但是花費的錢,可就不是那麼點了!
鏈條上也不多說,DA的可以考慮,因為便宜才160/條就用個DA的,滿足大家虛榮心,SRAM的也很好,帶魔術快拆的,也才300不到,什麼都方便。但一定注意要兼容。重量比DA輕一點,而其他的HG系列和IG系列的還有KMC系列的重量差距不大,禧瑪諾飛輪牙盤再用鏈條比KMC潤的多。愛好者說自己總能踩斷鏈條的不是亂髮力踩車子就是鏈條裝的不好。
比賽不是看誰變速快,潤,騎在車上的是人,給自己的力量升級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否則,阿壯下來,車給你,你也是落後。 所以我說,傳動系統對你的速度影響不是很大
其他的提高速度的就是一些很零碎的了,
車子要非常舒適,比如吸汗減震的把帶,碳叉子和硬而不顛架子,碳桿,舒服的座包,總之,你要明白一點,舒適才能保證你的快速,而即使不要求高速度,尺寸合適和舒適也是最重要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對2000左右的人門車也建議他們用碳叉子和義大利產的座包和貴一點的把帶的原因,這些可以讓你最舒服,舒服才能騎好車
說一下為舒服升級的經驗:先是把帶,比如GINELLI最近的那種工包的40元的把帶,40員買個一線牌子,簡直是餡餅。而且把帶投資最少,效果也顯著,你的手最先把良好的感受帶給你!
然後是坐墊,屁股很重要,前列腺很重要,要寶寶,DD很重要,投資稍微要高一點,比把帶貴一點,但是值得啊。140的VIPER是個不錯的選擇。不穿騎行褲子,一般100公里左右,PP不會造反的
6 然後就是前叉,半碳全碳在減震效果上是一致的,重量上差距而已,手上的震動馬上少了很多,手很舒適,屁股不疼,胳膊不麻,你還不騎快點啊?
最後是座桿,放在最後為什麼呢。把帶花的小,效果快,換好坐墊的效果又比換碳杆子來的快,用碳叉子是因為效果也比碳杆子強,至少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在你換了前3樣後再換碳的杆子,屁股的感覺區別不是太大,但是還是有一定效果的,所以有錢還是換了好!
所以,要為車子舒適升級:順序是:把帶-坐墊-碳叉-碳桿
7 就是騎行服,我的體會是:騎型褲和上衣非常有用,尤其是那種帶背帶的褲子,有了褲子後,你的屁股才會很舒服,而且因為那個墊子的造型,你的屁股才會老實的坐在坐墊上,而不會前後的來回動。也因此有了一個固定的蹬踏位置。而帶背帶而不是那種半截的卡在腰上的褲子,一個好處是可以讓你的腰很舒服,不受影響,而且呼吸也順暢。上衣用的專業面料可以讓你的汗水迅速的排除體外,保持乾爽!而且貼身的設計,可以降低風阻,有人穿那種大的運動服出來騎車,後背兜風,鼓的和氣球一樣,能快嗎?
8 學會適當的變速,保持一個高速度,其實靠的是一個固定的踏頻,比如你用53帶17,因為路礦好,你的頻率有提高的趨勢,比你的固定頻率有所提高,換53-16,你就會回到了一個固定的頻率,而爬坡了,你用39帶15頻率有下降,換39帶16,不行換17,總之固定到一個你習慣的燈塔頻率上,你的速度就會很快,而且體力消耗不大!專業選手為什麼追求10速,還要11-21,一點一點的增加,要的就是細膩的過度,來保證自己的蹬踏頻率是一個固定值!
就這樣吧,有什麼問題先贊再問!
無論哪個方向都好,第一樣要關心的絕對是車架。
其他東西都好換...車架不好換啊。
比起對於讓自己騎得更"快",我覺得騎得對更重要,騎對了才可以騎快。
自行車運動對"姿勢"的要求很高,不正確的姿勢會影向發力,風阻等等,而車架對騎車的大體姿勢影向最深遠。
其次是車架的材質和設計,由設計到做風洞測試成本都很高啊,貴就貴在這些地方了...
車架下面第二名不是眾所周知的咕嚕,而是把立和彎把。
咕嚕的好壞是很影向最終能騎多快,甚至你姿勢不對但換一對好的咕嚕也能讓你騎得更快,但誰會想犧牲膝蓋去換"快"?沒人想,但好多人在做這個事。
彎把的R值對我等長得矮的人來說非常重要,很多人都不在意彎把的規格,單純是看牌子看樣子看口碑,姑娘再好不適合自己都是百塔啊,像手短的人用小彎把(我超喜歡工學把可是真的HOLD不住,車架就這幺小了不能再小了),有條件的可以根據自己的騎行習慣換其他類型的把。
把立的話其本也就長度跟角度這兩個參數了,現在好像都喜歡用長把立,長一點的把立(90或以上吧)搖起車上來會更好,我反正就也90CM把立的命也不知140把立有多爽了,還有"我那啥就跟我把立一樣長呢"的說法,還好我沒那啥....
如果沒條件做FITTING,身邊又沒人教,其實看比賽錄像就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比對自己跟別人的不同自己慢慢研究,多試不用的產品(跟別人換啊)
坐墊真是要看各人的蛋了,不試不清楚,這個錢不能省。
廣展出來的話題也是坐墊高度和位置也是很影向踩踏的動作,因為這個把膝蓋傷了的人默默飄過....
咕嚕就不用解釋了,買買買!
套件,總是說手感手感,手握的手感的話就看三大廠家你喜歡那個了,變速手感的話,其實真的更多是線管的原因....弄個三位數的線管配上一個好技師(線管的長度是一種學問)其實在差不多了,我個人覺得套件是根據車子整體的預算來選的
S家是最性價比的大家都知道
CP跟兩家塔基不合,但手變頭設計得真是舒服...
SRAM我沒用過,不過之前好像聽說他家的變速是最難調準的,但一旦調準了基本就沒你事兒了.....
窮人請用105,足夠打天下了,不過牙盤還是換一換吧
最後借地...BIANCHI不讀便池!人家是義大利文!是BI-AN-KI!
https://translate.google.com/?hl=zh-TWtab=wT#it/zh-TW/BIANCHI
BIANCHI腦殘粉上
所有:頭盔是保命的,你的命應該還值個三五十萬,這個性價比最高。
所有運動目的:不上鎖踏的都是菜。飛來飛去前後空翻的級別,鎖踏平踏DH經驗豐富的,有權使用平踏。
山地車:變速要求可靠準確,alivio~deore級別就可以湊合用了,slx已經滿足你的需要了。要是你必須slx以上的,那就是你來教育我而不是我來教育你了。
騎游:合適的車座,騎行服,鎖踏。
XC:輪組,車架/前叉,排名有先後。
120~160行程軟尾:下坡越多剎車+前叉後膽越重要,上坡越多輪組和後膽鎖死越重要,地形變化越多升降座桿越重要。
DH:剎車加避震。錢砸向這些不會錯,輪組買一對500二手36輻條的就可以達標了。如果僅僅從「效率」(我理解為用最少的力走最遠的路)這個角度出發,以硬尾,即山地車,路況為鋪裝路面的情況為例,個人以為各個部分的排位如下:
- 車架;在車價和輪組是相同材質的前提下,車架幾乎是自行車重量的最大組成部分,而重量對於騎行效率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但車架的重量並不是車架的唯一衡量標準,剛度強度這些硬指標暫且不談,車架的幾何設計個人認為極其需要考量的,個人騎過的美利達挑戰者800的改裝車(HFS的車架)和加能戴爾Trail SL1 29er(車架型號不知道,見諒),應該說二者從角度設計上差異極大,騎美利達最大的感覺就是上肢受力很大,經常四五十公里就覺得胳膊酸了,這種情況在SL1上從來不會發生,當然SL1也有吃虧的時候,比如陡坡要極其注意重心位置,不然會翻車…
- 輪組(包括培林在內):車架和輪組一起佔了車身重量的絕大部分;輪組除了重量,還有很多其他地方影響著騎行效率,不過這部分了解過少;
- 腳踏系統:包括自鎖腳踏和鎖鞋;在車身其他條件不變,且騎行人騎行姿勢正確的前提下,自鎖腳踏和鎖鞋能夠有25%(經驗數字)甚至以上的差異,一套在平民看來「 過得去」的腳踏系統水貨價格也就在700-800左右,這個部分是我認為最具有性價比的提升騎行效率的裝備,沒有之一;
- 變速系統:好的變速系統能夠為騎行效率的提升的原因在於更加豐富的檔位能夠讓騎行者調整到適合自己騎行狀態的踏頻,但相對上面三個帶來的提升,並不是特別高;
- 前叉:此物不解。
謝邀
山地
如果山地車一個好的車架並不會一下吃光你的腰包,那就勇敢的往前沖。況且車架不好裝太多頂級的配件也是多餘的,譬如裝車預算是1W的山地xc話,我就會2000花車架上2000花前叉3000套件 2000輪組 1000把組 坐墊上。因為XC畢竟還是要越野的,前叉性能不能差,前輪是住要操控,套件在爬坡的時候還是畢竟佔優勢的,輪組考慮的是質量,剛性要夠,反映回饋明顯,這是一個好的輪組該有的。
公路
選好個架子是關鍵的關鍵,這決定你以後的騎行風格,破風?爬坡?TT?全能選手?
輪組在公路裡面至關重要,好輪組風阻會很低,不同牌子,很多專利
套件對於公路來說,符合車的級別就差不多了。
如果我有3W的預算,車架1W輪組8K變速7K套件 1K鎖踏 把組2K 其他配件2K
DH
基本上都要好
預算5W
車架2W
前叉1W
輪組7K
變速7K
外胎,座墊 ,1K
把組2K
另外不要忘了買大幾千的全盔
總而言之,車架是DIY一台車的起點和靈魂,也是整台車可置換升級性最差的部分,其他的東西你可以升級,車架都升級了你還會認為是原來那台車嗎?
公路車:
整輛車花費是 車架>輪組>套件
性能影響是 輪組≥車架(都很重要)>套件(對性能影響很小)
套件105以上的就夠了
輪組有不同側重點:爬坡,平路,綜合
公路車的話,優先考慮車架和輪組,特別是輪組,一般來說輪組的檔次得和車架差不多。套件對整體的影響不大。
如果我說哪個部件都不能馬虎,會不會有人用土豆砸我的腦袋。。
拋開地形和適用性來說,我個人偏向均衡性,在有限的預算內把車子組裝到最適合自己的就可以。
組裝自行車最重要的是均衡,像排名第一的知友說「車座」,它確實很重要,但如果不提及「車架」和「龍頭」以及其餘各個零配件的相互作用,那麼就算你換再舒服的車座,也依然不會舒服。別說是30公里了,10公里都夠你受的了。因為車架龍頭之間的比例不舒服,你就算坐到嬰兒車裡也不可能舒服。騎車是要長久保持著一定的姿勢,不恰當的騎姿會讓你越騎越累,消耗無謂的體能。
而且有一個隱性的關鍵因素是部分人沒有注意的,就是你的身高比例和你車子的比例,一定要不斷的調試到最適合自己的高度和距離。如果不能,短期會讓你受罪,中期下來越騎越累,長期下來你就養成了一個對身體有損傷的騎行姿勢(等到那時你自己都不會察覺)。
但問題來了,對於自行車DIYer來說,如何組織搭配最適合自己的車呢?這就是技術活了,可不是簡單的調整一下車把高度和車座高度就能應付的事,有的配件不適合或設計蠢,都會讓你即便調到最優,但舒適度依然很差。到最後你說這輛車你騎還是不騎?騎吧,蛋疼。不騎吧,心疼。
對於自行車(山地車)純DIY來說,均衡永遠大於性價比。要麼做到均衡務實,要麼做到發燒極致。性價比這玩意兒不要盲目追求,性價比也是會犧牲一部分去放大一部分,不可能做到完美。可能是我玩的比較重的原因,我對上面的答案都感覺有點不可思議。。。自鎖--那是只有玩到爐火純青的人才能hold住的好不好,上鎖一米落差失控了就是要命的事啊。。。飛包沒到能確保自己控制住千萬別上。。。坐墊--我特么下一次山在坐墊上時間到不了五分之一我要砸錢買那東西幹啥。。。老老實實把三大件搞上去再說別的吧,車架前叉輪組後膽永遠是最重要的,之後是剎車傳動套件把組,其他那些,看心情就好
我認為組裝自行車每個部分都不能忽略,要是非要選一個,我會選車座,最直接的騎行感受來自車座和屁股的對話。我有很多輛自行車,經受過不少車座的「折磨」。給我的感受是這樣的,我用過的車座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復古的皮質車座,還有就是公路車上用的競技類車座。皮質車座開始騎的時候會很硬,坐的屁股生疼,還很廢褲子,慢慢的車座的顏色變深了,也軟了好多,直至車座上出現了兩個坑,終於坐出了自己的臀型,才體會到舒服。競技類車座給我的感覺從造型上說,流線感很強,外形很漂亮,發力的時候能給你很好的回饋,不泄力。最重要的還是選擇一款適合的車座,根據不同車型選擇不同車座,量體裁衣對症下藥。
傳動
XC而言。
一般:1、車架;2、變速和輪組;3、前叉和其他,各佔1/3。這樣攢出來的車比較均衡。
車架是一輛車的根本。一個車架的輕或重,硬或軟,是一分錢一分貨的。除了山馬黨或者通勤車,不爬坡不越野的之外,還是應該在車架上多投入一些。變速想換就可以換,車架不行的。車架也是安全等一切的前提。沒有車架,安全等等免談。個人現在用的是2010款Tank Race Elite,和XTC Team差不多一個級別,比TEAM略軟略重。有興趣的可以去查一下這個車架的管材,很有意思的。
輪組個人認為是最容易變形部分了。尤其對於處女作的車主來說,輪組飄了那叫一個鬧心。變速不準了自己就能調,輪組飄了基本就要進車店了。個人用的是久裕041/042搭配DP20,配置稍微偏低。
變速是直接關係到騎行感受的了。個人認為變速精準最重要,速比次之。10速11速的套件我們基本用不上。況且SHIMANO研發的速度太驚人,技術更新換代太快,老舊變速保值率很低。因此建議夠用就行,不要追求太過高端的變速。個人用的是2014款DEORE。
前叉建議耐用為主,其次再考慮回彈介質、鎖死方式什麼的。油簧叉經久耐用,性價比高,回彈線性好,推薦使用。我由於用過不少油簧叉,想要換氣叉試試,但是預算有限於是上了2013寬神叉。雖然性能上有諸多詬病,但是性價比擺在那裡。
剎車建議用好V剎不用爛線碟,用好線碟不用爛油碟。不要盲目追求「高端」和「拉風」。個人用的2014款DEORE,和變速一起下來的。
把組坐管什麼的按照自己的喜好。車座建議用雙釘的,身邊有體重大的朋友坐斷過單釘的。買個WTB什麼的車座,舒適度好,性價比高。
不要忽視變速線。對手感影響很大。
個人感受是把錢先花在輪組上的提升最明顯。
另外,大家都覺得組車要均衡,但我比較傾向於在預算不充足的情況下先留一部分低端貨,以後有點閑錢想升級的時候不至於出現「換哪個都不合適」的情況。
俗話說:山地一根叉,公路兩個輪
大體說一下吧,這個主要看車子的用途了,車子用途不一樣,花錢重點也不一樣了。
首先說越野(xc am 再重的車沒玩過)最影響越野體驗的就是車子的操控性,車子操控性不好會直接導致你無法控制車子進而摔跤或者撞車。而在跌跛的山路上避震性能基本上決定了車子的操控性,好的避震系統能夠讓車輪保持緊貼地面,帶來暢快的加速、減速、轉向的感覺。我在最初入門時就是用了2000元神車atx770搭配了一根1000多元的recon351前叉,雖然車子的級別決定了車子的踩踏性能不是很好,但這個避震讓我在越野時體驗到了征服感與碾壓感,從此愛上了越野。
再說說長途騎行。長途騎行由於要長時間騎在車上,車子的舒適性是必須要考慮的。車子舒適性的基礎是車子合適的尺寸以及幾何角度,一些菜鳥經常因為車子尺寸問題而導致手掌、胳膊酸、腰疼等問題。建議買車前去有條件的車店做一次fitting,根據你的身高、臂長、腿長來為你推薦合適的車子,避免尺寸不合適帶來的不良感受。然後就是車上的跟身體接觸的那些零件,把套 車把 座子 腳踏這些,這些東西雖然小,但是對舒適程度影響很大,絕對不能省錢。比如把套,一個好的把套,首先不能在車把上滑動,材質不能掉渣,不粘手,粗細合適,避震性與摩擦力有一個較好的平衡。
看你玩什麼車
我只懂一丟丟死飛
要是有錢你可以都要貴的呀
要是沒錢
玩啥車呀
推薦閱讀:
※如何選購自行車?
※永久C自行車怎麼樣?
※一輛單車,作一個大概三天的市際旅行需要注意什麼?
※在北京騎自行車,每天15公里,但是空氣糟糕,吸入很多沙塵,這樣鍛煉下來究竟對身體健康有益還是有害?
※死飛為什麼較一般的自行車速度更快?以及公路車為什麼較山地車的速度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