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革命性的人機交互方式會是什麼?

更多智能硬體精彩討論歡迎前往:智能硬體時代


成功的人機交互方式都要滿足這兩個條件:精度高,不費勁。
1. 手指可以說是人體精度最高的部位,使用起來也不費力。現在最廣泛使用的交互方式,鍵盤滑鼠觸摸(手柄?),都是基於手指的。
2. 語音的精確度還行,也不算費勁(但是每天說八個小時還是要累死人的,也決定了它不可能替代手指操作),而且語音輸入最大的優勢在於自由度很高:手指只能選取界面上給出的東西,但是語音可以不受這個限制。
3. 眼球在ALS患者身上使用的比較多,雖然這個輸入方式精度高也不累,但是目前它相比於手指輸入沒有優勢。
4. 手臂,或者更大範圍的移動。kinect, leap motion還有檢測手臂肌肉運動的設備,他們的問題在於使用者容易疲勞,這也限制了這種技術的廣泛使用。
5. 腦波輸入大家已經幻想了很多年,但是進展實在是非常緩慢。我以為這方面比較可能的發展是先從連續數據的輸入,比如操作上下左右,到離散數據的輸入,比如一個概念。

我覺得下一個革命性的交互方式還會是基於手指操作的。


我希望手持設備擁有視覺。
不是攝像頭拍照錄像這種,這種只能叫圖像採集,採集後的圖像還得人類去看去識別。

我所說的視覺,是設備能像人眼一樣去看東西,並且對看到的信息能處理。
1. 攝像頭應該在屏幕中間,但不影響顯示,這樣的話人在看著屏幕的時候屏幕也在看人,不會出現現在facetime里對方視線總是偏移去看屏幕,看起來怪怪的。這樣就可以識別表情和肢體動作的。

2. 有立體視覺,有距離感,這樣能分清平面圖像和真實物體,更好識別人臉,能認識人。

3. 有物體識別能力,可以做真正的圖形搜索,比如對著一個小狗照一下可以告訴我是什麼品種的。
對著一本書的封面掃一下就可以直接購買電子版並下載了。


我認為是「場交互」

場,本是物理學中的概念,其本意是一個以時空為變數的量(矢量或標量)。
比如我們熟悉的東西,溫度,就對應了一個「溫度場」;同樣的,還有電場、磁場等等。

我在這裡引入「場」這個概念,是用以更為形象的描述這一種新的交互方式。

我們讓每個人都攜帶一個「場」。這個場是一個「包含複雜信息的場」。注意這裡的「場交互」,其作用範圍在0~20m這個尺度範圍之中,與已有的「近場交互」有較大的區別與用途。

可以設想其中當包含以下信息:

  1. 存在:即如你站在房間里,房間里就充滿了你的「存在信息」;
  2. 性別、年齡、身高等信息:這是一種「自我的拓展」,一種柔性的延展;
  3. 我們還可以自由的向場中分享信息:比如個人的身體狀況,以及食物、色彩、音樂等等愛好。

我們可以藉由「場」的方式,將自己拓展開去,「我的身體」不只是一個軀殼的概念,還加入了「身邊的場」。

「場交互」的構成很簡單。

  • 首先,我們需要能發射「場」的終端;

我們只需要一個不斷向周遭發射電磁信息的設備,這很容易做到。

  • 其次,我們要有能控制自己的「場」的設備;

這也就是說,我們要能控制「場」中的信息。

  • 最後,還要有接受場,並作出反應的設備。

這便是接受端,也是場交互的執行部分。

我們來設想以下,如果每個人(或大多數人),都能藉由設備產生個性化的「人體場」,那麼個性化服務將變得異常簡單與自動。

  • 公共場所會自動判斷人數、平均年齡,調整採光、通風、溫度;
  • 走入飯店,會自動根據您的喜好推薦菜品;
  • 家中空調會自動根據您的身體狀況調整氣溫;
  • …………

當然,安全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我們可以設置公開一部分信息,並加密一部分信息,只與信任的設備交互。

這樣一種「場交互」,群體信息疊加的交互,可以在更為寬廣的時空範圍內,實現智能人機交互與個性化服務。


謝邀。

看到這個問題以後我第一反應是這個提法貌似有點問題,人機交互方式、革命性,聽起來有點夢幻甚至有點嚇人。

一般來說任何所謂的純科技或者純交互的探討都沒有太大意義,脫離用戶根本需求的交互方式都不可能成為革命性的。如果非要從放眼未來的視角來看待,可以從先去考慮解決用戶的根本需求開始。

1)在地鐵上旁邊站了一個神級美女,偶爾眼神交匯一下緊張到趕緊東張西望,長相驚艷到內心都快融化了,無數個衝動想要上去搭訕,猶豫、遲疑卻直到美女到站下車了悔恨自己沒出息。如果有一種東西能讓你隨心所欲的搭訕,這個世界該有多美好。

2)幾個閨蜜去相約去商場逛街買衣服,價格便宜的都太丑看不上,逛了一大圈下來,相中的就是那兩三千一條的裙子,於是硬撐著借去試衣間試穿契機,拿出手機趕緊拍一下吊牌等著回去淘寶,運氣不好手機拍照的咔嚓聲被導購聽到,那就囧了~

這些跟交友、愛、性、真善美相關的類似的需求會有很多,他們都符合人類的根本需求,如果有一種硬體能夠帶來一種自然沒有違和感的交互方式,能夠徹底的釋放現實社會中面對面的交友、約炮需求,而不是縮在某些所謂約炮神器App裡面靠各種PS來YY對方長相和靠運氣來實現陌生人交友的硬體,那這款硬體一定是革命性的,它所產生的交互也一定是革命性的。

於是乎我想到了glass這樣一個品類,坦白講之前對於現在的google glass類的產品沒有太多的好感,用眼鏡來接電話、發簡訊、導個航,還需要用眼睛使勁的看斜上方,真的讓人接受不了,但是如果有一款glass,你戴著很酷,沒有違和感,看一眼美女,就能馬上知道她是否願意交友,如果願意就可以立即得到她的微信號、手機號,立即成為好友,那這將是革命性的。如果看一眼某件衣服,就立即知道網上淘寶、蜜淘(http://metao.com)海外代購最低的價格,哪家口碑評價最好,在眼鏡中就已經完成了支付,這也一定是革命性的。

當然這裡面牽扯到的技術非常多,難度可想而知就不在這裡一一贅述,有時間還是繼續去YY一些夢幻的交互方式吧。


這個問題我也思考過,大部分都說人腦介面。是的,那是人機交互的夢幻形式,但是我覺得很難在可預期的將來看到吧。下面是我目前的觀點:

滑鼠和鍵盤的組合已經用了幾十年,確實是人心思變,但是怎麼變呢? 能取代滑鼠的東西滿大街都是,鍵盤還看不到任何希望。

滑鼠本質上就是讓人去操作機器展示畫面(2D或者3D)的坐標和焦點的轉移和切換,用感應手套,用電子筆,或者觸摸屏,都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比如微軟最近推出的這個轉盤:

但是鍵盤,這個看起來非常古老,有點笨拙的方式,卻遲遲的沒有任何替代,甚至真正的挑戰者都沒有。很久以前,在2000年左右的時候,有過一波語音熱,說以後的電腦非常智能,能夠完美的理解我們的話,我們只需要說話,電腦做事情就好了。現在十幾年過去了,語音在大眾層面的普及還停留著Siri這個水平上。似乎大家對語音的新鮮勁頭也過去了。

這不是偶然的,並不是市場推廣力度不夠或者語音技術發展不完善,語音主要面臨著三個問題:

  1. 我們的自然語言註定是有歧義的,上下文相關的,乃至於情景化的。如果要計算機能夠明白無誤的理解,必須多少要和計算機的方式來一個妥協,那麼說話反而不自然;
  2. 語音並不是很多時候都適用,尤其是在人多的公眾場合;
  3. 我們人類在專心做事,尤其是從事腦力勞動的時候並不喜歡說話,如果強迫我們必須通過說話來工作,比如寫論文,寫代碼,很可能對生產率產生負面的影響。

在可預期的將來,不看好語音全面取代鍵盤,但是不否認語音的進步,比如在速記這方面,語音識別現在已經超過大部分人類速記員的效率了。

鍵盤為什麼無可替代?一是因為互動的頻率高,二是信號發送的時間的一致性和高度規律性。

  1. 人機交互的效率,歸根結底要看信號發送的頻率;我們十個手指頭,每移動一次,上下擊鍵一次,就發送了一個信號給計算機,這個頻率是可以做到非常快的,能超過手指速度的只有聲帶,但是聲帶的局限性我們之前已經說過了;
  2. 相比之下,滑鼠則強制我們只能靠移動手臂,然後配合兩個手指頭來發送信號,顯然效率上註定不能和鍵盤相比。就拿競技遊戲,比如星際爭霸做例子,遊戲玩的好的玩家,一定是對快捷鍵的應用非常熟練的人,我還沒看過誰只靠滑鼠能夠打出成績。同樣,優秀的打字員,也一定是對快捷鍵應用的出神入化,每次都用滑鼠一點一點的去選來選去,速度上不去的。
  3. 信號發送的一致性。為什麼vim學習曲線這麼陡峭?還是有很多人去學?因為vim非常善於把變數時間的操作轉化成常量時間的操作。舉個例子:刪除一行,按「dd」,但是如果沒有快捷鍵的話,必須用滑鼠拉一行,然後按刪除,那麼如果這一行很長,需要拉的時間也越多;但是按「dd」的時間是固定的,就是擊鍵兩次。而刪除當前行之下的N行,如果我們選取的話,顯然n越大,我們用的時間越多,越不好預測時間,而vim的話「Ndd」就可以了。我們的大腦,喜歡這種可預測性和規律性,所以度過了前期的痛苦之後,vim往往就產生了粘性,讓人更加樂之不疲的應用快捷鍵,甚至用到網頁瀏覽和pdf瀏覽上來。

那我們看看目前什麼有潛質取代鍵盤呢?沒有,目前無論黑科技還是白科技,都沒有產生能夠與鍵盤的效率媲美的替代品。猜測一下的話,手是我們最靈巧的器官,下一個交互方式不管是什麼形式,應該還是和手有關,而目前鍵盤提高效率最大的瓶頸在快捷鍵,如果能有一種方式,讓人能夠保持信號發送的一致性的同時減輕人們的記憶負擔,那麼就可以看作是鍵盤的更好的替代。蘋果的TouchBar算是一次嘗試,

因為TouchBar能夠根據應用程序的不同自動切換不同的快捷鍵,變相的拉低了快捷鍵的記憶門檻。等過一年看看蘋果用戶的反饋如何,不論成功和失敗,都能為鍵盤替代品的開發提供一些思路。


下一個革命性的交互方式會是什麼?

1、解放雙手。

2、是空間立體,是真實的3d。

3、可以隨時隨地。


在人機工程學裡,有這麼一個概念:負荷(load)。理論上,你可以使用用戶接受三類要求。也就是承受三類負荷:認知(包括記憶)負荷、視覺 負荷和動作負荷。


不同的負荷使用的腦力資源也不相同。當你要求用戶在屏幕上看或找某物時(視覺負荷),用戶花費的腦力資源要多於點擊按鈕或移動滑鼠時(動作負荷)。如果讓用戶思考、記憶或心算(認知負荷),腦力資源就耗費得更多。所以,從人機工程學視角來看,負荷所話費資源從多到少排列如下:

  • 認知
  • 視覺
  • 行動

人機交互大師Matthew Turk曾給自然地用戶界面下過如下定義:最自然的人機交互技術是指那些能夠利用人類自然地認知和感知能力、社會技能以及我們從小就養成的行為習慣。由圖中的五種人的感知通道所衍生出的界面形式稱為可感知用戶界面(Perceptual User Interface, PUI)

這個圖比較坑...勉強看得清字…你們請不要打死我...

左圖是這麼幾個感知通道sight | touch | sound | taste(?) | smell(?)

右圖是這麼幾個感知界面speech | graphics | learning | user modeling | vision | haptics


人機交互,從本質上講,是為了減輕人的認知負荷,增強人類的感覺通道和動作通道的能力。能稱之為革命性的交互方式,得滿足這些。


在五個「any」( access Any body, Any thing, Any-where, at Any time, via Any device)上進行延伸。計算機將會從我們的「眼前」消失融入到我們周圍的環境中去。在這個過程中,圖形用戶界面(GUI)不會被替代,而是會被增強。圖形用戶界面將在以下幾方面繼續發展:

1、從直接控制到非直接控制;

2、從二維到三維視感;

3、更準確的語音、手勢識別;

4、高質量的觸覺反饋設備;

5、更方便的界面開發工具;

6、增強「智能代理」功能;

7、用視頻攝像來識別用戶的身份、位置、眼動和姿勢。


祭出 @MoonMonster 一篇舊文, 未來的軟體 UI、UX 將會如何發展,有哪些趨勢,為什麼?

膜拜下大神,這篇文章對於未來UX和UI的分析,境界比我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8,9兩點輸入和輸出的描述,這些確實都有可能是下一個革命性的人機交互方式。

輸入方式的創新:上面提及的私有物品也好,智能家電也好,需要面對一座大山--輸入方式,如何在進機頂盒上進行有效的搜索操作?利用遙控器?利用手機?還是直接給用戶一個鍵盤 ?是否有更好的方式?
現有的移動設備也好,將要出現的智能化的私有物品也好,從體驗和功能上都受限於輸入方式,只要設備不斷發展,交互也必會繼續發展下去。

輸出仍以視覺為主:想想我們在上面提到的手機,電視,都需要用戶眼睛去「看」,通過看這個行為令用戶感知到設計,與其說你在使用智能手機,還不如說是手機屏幕吸引了你的眼 神,Google更狠,期望通過一幅銀鏡綁架你的眼晴,在你觀察世界之時永遠隔著一塊屏幕,從技術上講這是一次進步,但在人文層面就留給市場來證明吧。現在各種產品及設備的突起同樣是在爭奪用戶注意力,你有吸引用戶注意力的idea嗎?

@孫大聖 的回答,在語音的輸入方式分析的也非常好,不過我覺得除此之外,語音還是有些比較鬧心的屬性。

聲音不是一種一對一的輸入方式,聲音是開放式的,所以聲音的不是一種私密的輸入方式。而且聲音傳播的範圍無法控制,如果一個聲音喚醒了多個設備,這不是一個合理的反饋。


「下一個」,決定了這個時間的跨度不會很長。電池的能量密度也限制了移動設備不太可能有太誇張的交互行為出現。革命性,我非常贊同私有物品智能化的這個觀點,也就是在現有的基礎上,設備更加適應於人,設備能夠感受到更多維度的輸入指令(聲音、體感、觸摸),對於指令識別過程變得更加精確和智能。人所感受到的輸出當然還是以視覺為主。


科技的發展不是突然爆炸性的,技能樹是要一層層往上升的。

頭戴顯示器長這樣你還會入手嘛?

平板電腦從有概念到今天的繁榮經歷了半個世紀。

Sketchpad 1963年

Ivan Sutherland 在他MIT的畢業論文中創造了這個程序。當時還算是穿孔卡片機的末期,這個程序已經有了初步的圖像介面和CAD的概念,他使用了早期的電子管顯示器,以及當時才剛剛發明的光電筆。

===============================結尾分割線===============================

如果想的遙遠一點,當然還是要從科幻電影裡面去尋找答案了,可是誰又能知道未來到底會是什麼樣的呢?

拓展閱讀科幻電影中的UI:

.C的相冊-電影中的UI


參考資料:

《設計師要懂心理學》

人機交互歷史和展望

人機交互發展歷史

人機交互30年_百度文庫


我覺得Google Now的思路很好:不需要主動交互的交互


腦機介面。


kinnect 那樣的肢體手勢識別
Cortona 的人類語言處理已經說話
Google Now 的主動式信息推送
說白了就是腦電波監測之前更多的感測器,如心跳,眼球運動監測等等等

最優秀的交互應該是感覺不到交互?比如以前的手機沒有重力感應旋轉屏幕,燈光調節等等,現在都可以自動了。
尤其是可穿戴設備的出現,裝在人身上的感測器越來越多,就可以做出更多好玩的東西(例如智能手錶手環之類裡面加速度計實現憑空的動作之類)

還有機器預測技術,可以減少很多「打開」的操作。

當然最屌的還是要到直接「讀心」的時代吧,一想,就有了,真是夠革命了。


A Day Made of Glass
A Day Made of Glass 2
這是幾年前CORNING的廣告,再過數年,必成現實。


想要了解未來的交互方式是什麼樣?我們可以參考一下眾多的科幻作品,從中尋找答案。科幻作品一直是引領技術進步的重要線索,因為他可以不受既有技術水平制約,並且不從利益角度出發,不受產業鏈規則限制,展開想像的翅膀盡情YY,從而讓我們感受到各種理論上可能實現的場景。

讓我們先從去年風生水起的文(ke)藝(huan)電影her開始吧。影片講述的是男主角西奧多使用最新型人工智慧軟體,並漸漸愛上「她」的故事。相比較於獲得奧斯卡大獎,更引人注目的是,女主角嘉斯麗在本片中從未現身,僅憑藉聲音就獲得了第8屆羅馬電影節影后桂冠,成為「聲音影后」第一人。
對影片的思想核心在此不予置喙,直接進入技術主題:產生愛情免不了要進行大量的溝通交流,影片中是如何解決男女主(人與機器)的交互問題呢?主要通過兩種方式,語音和手勢(連圖像都沒有,竟然就能兩情相悅,這讓飽受單身之苦的小夥伴們情何以堪),其實google glass等產品的控制方式也屬於這兩種的結合。下面我們分別予以討論。

一. 語音
毋庸置疑,影片中女主的聲音充滿磁性和魅力,很容易讓人想入非非,但如果作為嚴謹的人機界面還能那麼瀟洒嗎?個人認為難度很大。

1. 輸入難以有效識別,原因有三:
a. 方言種類繁多,口音各異,需要建立及其龐大的資料庫才能分辨。因此指令的準確性難以保證。
b. 語言含義非常豐富,歧義甚多,且與語言環境和表達習慣關係密切。同樣一句話,因場合不同或者說話的人不同,可能表達完全不同的意思。
c. 採用非同步串列單工模式,傳輸效率極其低下,且完全不支持多人操作。
因此語音輸入受其特徵所限,目前僅支持採用標準發音的簡單指令,未來也難有大的突破。
2. 輸出方面也有類似的問題無法解決。
a. 非同步串列模式無法實現快速交流,就像聽新聞一樣,必須從頭聽到尾,否則就不知道中間拉了什麼內容。
b. 同樣由於理解障礙,很難用正確的語氣表達,現有的機器朗讀基本沒法聽。

二. 手勢識別
這種方式以手勢作輸入圖像信息,完成人與計算機的智能交互功能,其優點在於採用非接觸方式,不受距離和顯示設備尺寸的限制,在某些特定應用場合,具有較好的前景,但它的很多缺點也是致命的。

1. 手勢識別採用的是類似滑鼠的相對定位系統, 它需要一個游標來標識當前位置,要移動到一個地方首先要知道游標身在何處,往哪個方向去,每時每刻還需要不停的給用戶反饋當前的位置才不至於出現偏差。換句話說,相對定位系統是需要二次定位的,先判斷當前位置,再判斷運動軌跡。如果說滑鼠始終在屏幕上,第一次定位還可以大體忽略的話,那麼手勢的二次定位就幾乎是不能忍受的。試想一下,你本來就是要點一個按鍵,卻還得先找到自己的手在哪?這絕對是反人性和效率低下的。
2. 手勢識別定位精度低。由於每個人手的結構不完全相同,很難通過捕捉動作實現精準定位。如果兩個目標距離很近,比如兩個字,就無法分辨具體指向。
3. 信息量小。通過手勢只能識別一些簡單動作,對於複雜操作無法有效分辨。
4. 手勢目標檢測和識別困難。
a. 手是彈性物體,同一種手勢之間的差別很大;
b. 手位於3D空間,計算機獲取的圖像是在2D空間的投影,投影方向不同時圖像差別很大,對手進行定位也有一定難度,因此投影方向很關鍵;
c. 手的表面是非光滑的,易產生陰影,對手勢的識別也會產生影響;
d. 手指特徵是識別手勢的關鍵,手掌特徵是冗餘信息,在複雜背景下需要明確分辨目標特徵,特別是手臉遮擋和手腕的去除等,也是難以克服的問題。

如果語音和手勢都不靠譜,那還有什麼可能的方式呢?看看下面這幅劇照,是不是感覺很熟悉呢?這個貌似PAD的東東是《2001:太空漫遊》里為我們描繪的設備。這部影片的出品時間是1968年,今天的大叔們還沒有來到世間,所以很遺憾估計在當時由於特效無法達成,在屏幕上戳戳點點比比劃劃和這機器互動一下的橋段都沒能看到,但這依然不妨礙它贏得當年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值得一提的是,蘋果與三星對簿公堂,在庭上怒斥三星平板電腦侵權的時候,三星的反擊證據就有這一科幻的理由。三星原文是這樣的:"該(《2001:太空漫遊》中的)平板電腦為矩形,屏幕佔據很大空間,邊很窄,前後表面很平,整體很薄。"也就是說,三星認為平板電腦早就不是新點子了,我抄襲你,你丫還抄襲了《2001:太空漫遊》呢!)

時至今日,昔日的幻想成為了現實,隨著技術的突破,手機、PAD這些小玩具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鋪天蓋地席捲而來,搶佔了我們的時間和精力,與我們每天朝夕相對。其定位似乎已經不是奢侈品,而幾乎成了生活必需品。究其原因,觸摸操作為我們帶來了近乎完美的用戶體驗,從而壓倒了一切舊勢力,實現了江山一統。現在的智能設備採用的如果不是觸控操作方式,都不好意思和別人打招呼。毫無疑問,觸摸的時代來臨了!

讓我們沿著科幻作品的軌跡繼續前行,更加震撼的場景出現在我們視野當中: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各種死的表面,像桌面、牆壁等等,他們都活了,變成了能和我們實時交互的界面。

觸摸操作有很多顛覆性的優點:不需要二次定位、操作直觀方便、定位精度高、信息量大、同步並行效率高、輕鬆支持多人操作等等,大家已經非常熟悉,不再贅述。但只到現在為止,觸摸屏的真正優勢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觸摸屏產品都是以小尺寸為主,包括手機各種pad,他們確實很方便,可以隨時隨地使用,但是受尺寸大小制約,小尺寸觸摸屏產品也有很大局限。首先是信息量小,比如要去淘個寶就很費勁,遠沒有在電腦屏幕上過癮,瀏覽網頁,獲取資訊也都很累。再有它的用戶體驗不足,看電影聽音樂玩遊戲,所有這些涉及享受的體驗都比較勉強。還有就是只能支持單人使用,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畫面:熟識的人們坐在一起各自擺弄手機,它表面上縮短了人們的距離,但實際上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得程式化,減少了最本能的近距離溝通,讓人們更冷漠、心靈更疏遠了。還有很多問題不一一列舉了,總之小尺寸觸摸屏更像是一種快餐,能夠吃飽但不能吃好。與之相比,大尺寸觸摸屏才是真正的饕餮盛宴,它能讓人們充分體驗到科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震撼感受。

在大尺寸觸摸屏上的暢快感受,不需多言也能很容易的想像。《三體》中更是清晰地勾勒出了讓人無限憧憬的未來世界,至少在人們認為三體人的威脅已經消除的日子裡,就像生活在世外桃源一樣美妙。(真心期待三體搬上銀幕,我將會拿出腦殘粉的精神熬夜等首映—難以想像降維攻擊之類的大招使出來會是怎樣一幅華麗麗的場景)。然而要想讓屏幕真的替代傢具、牆壁甚至地板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無論是脆弱的電容屏,還是笨拙的邊框屏,都面臨著無法逾越的鴻溝。大尺寸觸摸屏達到實際應用水平需要滿足幾個基本條件:
1. 它不能像傳統的嬌嫩的電子產品,要小心翼翼的使用,必須足夠堅固,並且不能有妨礙使用的輔助部件,從而提供像傢具一樣的用戶體驗。

2. 需要足夠智能,在各種複雜的應用場景下都要識別出目標信息,過濾掉干擾信息,比如分辨出茶杯、書本等物體,排除手掌和手臂的干擾,從而準確無誤地判斷出人的意圖並將它實現。

3. 觸摸作為輸入方式,其最大的優勢在於自由意志的實現,而自由意志最核心的體現就是自由書寫。觸摸屏的目標應該是黑板、白紙等介質,而藉助電腦的幫助,其體驗甚至應該超過它們。自由書寫的前提是無延遲、無漂移,能夠體現力度。

幸運的是,這次我們不需要再等上幾十年了,由紫霄公司自主研發的X-BOARD已經幫我們實現了夢想:)X-BOARD完全能夠替代傢具甚至牆壁和地板等等,讓原先沒有生命的冷冰冰的物體變成隨時可以與你互動和交流的平台。在未來,應用X-BOARD產品可以使觸摸屏無處不在,家裡的茶几餐桌,辦公室的辦公桌,馬路上的廣告屏,商場里的櫥窗,餐廳咖啡店夜店的娛樂桌都可以是一個大觸摸屏。在這樣一個表面上,你只需通過指紋或者其它什麼方式驗證了身份,它就會變成你自己的專屬辦公桌,存放在雲端的界面,數據都會呈現在你的面前(背著筆記本滿世界跑的時代結束了?)它也在再沒有單人使用的限制,全家老少、我們的朋友、單位的同事,大家都可以一起在上面寫字畫畫,玩遊戲,討論問題,喝茶聊天。可以想像在不久的將來,XBOARD能夠讓人獲得前所未有的用戶體驗,它將又一次顛覆人們的生活習慣。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移步觀看產品的視頻簡介x-board3—在線播放。(請原諒我在此做的廣告,但追求真理的腳步又何必受到各種形式的限制呢?)
視頻封面x-board3視頻
最後,我們再著重分析一下觸摸屏的書寫功能。紙和筆,是人類最有價值的工具之一,它不僅用於記錄和展現,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種有效組織思想的工具。
1,視覺是人類最豐富的信息來源,無論是輸入輸出,其數據量都遠非其他方式可比。同時,人的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藉助視覺的幫助才能實現,比如一張設計圖,一盤棋局等等,幾乎無法通過其他方式表示清楚。
2,人們在頭腦中整理思路的能力有限,而簡單的一張紙就可以幫助我們輕鬆的任意組織邏輯結構,在所有需要創作,比如設計,寫作等工作中,紙和筆都是我們最好的工具。
由此,X-BOARD以黑板,白紙為假想敵,進一步提出了rich paper的概念。它不但可以自由書寫,繪畫,還能無限縮放,任意排列組合,同時能夠支持各種媒體文件,圖片,文檔,視頻等都能在我們的屏幕上以任意大小和方向展現,還可以在媒體內部對其進行修改和批註。在此基礎上,還有一些拓展功能也能夠得以實現,比如圈住內容即時搜索,通過樹狀結構管理思想等等。

綜上,我個人認為,在未來的世界,在大尺寸條件下的觸摸操作將是主流的交互方式。(蘋果妹砸,你看你,我給大夥講故事你在那整個plus配合我幹啥玩意:))


這個問題的終極答案可能是意念控制,不過我們的大腦可是一個不完全受我們意識控制的器官啊。。。。
所以往回靠譜些,我覺得下一個革命性的人機交互不是某種交互,而是多種交互輸入方式的無縫結合,滿足不同的交互場景,使得機器呈現生命形態,從而實現——自然交互。
圖形界面應該還會是最高效率的交互方式,但以後機器不但能感知點觸輸入,也能接近皮膚般的細微感知。
語音會是一個很好的輔助,例如我現在就能想到如果圖形界面的對話框都支持語音控制,你會發現這種組合便是一種質的提升,人機對話很大一部份就是邏輯判斷啊,彈出對話框時我們可以無需中斷當前手上的操作,直接通過語音和機器對話選擇「是」或「否」,不過語音最大的問題是人和人間的相互干擾。
還有眼動和手勢也能滿足不同的應用場景,例如系統判斷你正在閱讀時會根據你的眼球的位置自動滾動頁面,查看照片,演示Keynote時手勢又能派上用場。

以上場景隨便寫的,多種交互輸入的融合一定能產生更自然的交互體驗,大家不妨自由暢想一下。


Macintosh是因為性能的提升導致GUI(圖形界面)的出現,而為了更好的適配GUI,才有滑鼠。
ipod是因為電池和硬體的尺寸的縮小和容量的提升導致這麼小的播放器能放一千首音樂,為了滿足一千首的音樂查找,發明了轉盤遊覽。
iphone是因為多點觸控,性能提升導致3.5寸的屏幕能夠隨意點流暢的運行,為之適配IOS,為手指操控發明了鎖屏,桌面,圖標,應用等各種適配多點觸控的東西。
至於現在的交互改變,更多的也是由於硬體的變化而導致的(比如說大屏的單手優化)
軟體只是更好的適配硬體。。所以交互革命還是要看革命性的硬體。。
~~~~~~~~~~~~~~~~~~~~~~~~~~~~~~~
。、。咦 什麼時候這個回答火了。我就多說些什麼好了。
其實交互這個東西啊。就是越來越懶的結果。。
比如說筷子,那我就覺得是交互體驗的精髓。
兩根筷子,成功運用了手的靈活性,而且能非常能應對現實的環境。、。
我覺得每一種新的交互創新都有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但是有非常適應硬體。
果子牛逼的是硬體革新順帶配套軟體適配。
至於下一個革命性的交互啊。、。知道的早就去做了。、。所以我怎麼可能知道 我也就隨便思考思考。


我來發揮一下腦洞。

現在有可以通過神經控制的機械手,機械眼睛,雖然不怎麼好用,不靈活,無反饋,但也是在發展。

那麼是不是可以製作一個操控器,它是一個滑鼠,但是,它是可以通過神經元控制的滑鼠。這個滑鼠它就像筆記本電腦的觸摸板,但是觸摸的不是手指,是神經信號。把這個控制器裝在頭皮下,顱骨外的某個位置,大家就像鍛煉控制鼻子耳朵活動那樣,通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像操控肌肉那樣操控這個控制器。當然,控制器的能源如果能像器官那樣直接消耗人體的能量作為能源是最好的。

或許它裝上手上會更好?直接複製人類控制手活動的信號模擬滑鼠的操控。

腦洞擴大一點,頭戴式液晶眼鏡,連接腦袋的神經控制滑鼠,這個液晶眼睛的作用就是鍵盤和信號放大器,可以用神經滑鼠戳的液晶鍵盤,以及放大神經滑鼠的信號,把信號匹配到其他的機器上,比如手機,電腦。

神經元直接控制鍵盤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出現,這需要給腦袋一個明確的虛擬鍵盤讓你的神經戳。

現有的科技應該是可以的,畢竟人腦控制的機械手都可以,就是不靈活罷了,就是滑動的幅度不好控制,因為沒有反饋(我們也不知道反饋什麼樣的信號腦袋才好接受,模擬皮膚被觸摸的信號?),但是最最大的問題是能量,它在皮下,要發送無線信號,直接從身體取得能量好像還沒什麼成熟的科技。

如果可以實現,我們的手機就可以頭戴了操控了,不再需要手。


下一個不知道,最終極腦機介面無誤。


Hologram/三維全息投影。
科幻里常見,比如星際迷航。
電影『飢餓遊戲』的角斗場應該也是這個科技做的。


LeapMotion大火之時,眾多媒體和業內人士大呼革命性的交互時代來了,後來大家才發現LeapMotion很酷,玩玩還行,還替代不了傳統的人機交互方式。

也許我們應該首先看看為什麼iPad能夠被下至5歲上至80歲的廣大用戶——其中很多人從來都不用電腦——所喜愛,並且愛不釋手,原因只有一個,用戶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來進行人機交互,點點畫畫就可以實現很多功能。

所以說,最具革命性的人機交互方式一定是最簡單、幾乎零學習成本、符合人性的方式,個人比較看好準確率越來越高的語音交互方式,不太看好現有體感交互方式。

影響體感設備推廣的最大障礙是什麼?假如你雙臂懸空在LeapMotion上方連續操作20分鐘以上就會知道了,違反人體工學的設計讓用戶連續操作變得疲勞並且容易產生肩頸的健康問題,註定了無法成為最具革命性的方式。

腦波呢,如果技術上突破將可能極大地帶來革命性的人機交互方式,可能還不僅僅如此,想像你所需要學習的知識講可以直接「灌帶」給你,但同時你的想法將也有被監控和泄露的可能…….以目前科學家對人腦的認知,短時間內可能還突破不了上帝的禁區——大腦。

在可預見的5-10年的,最可能進入應用階段的革命性人機交互方式我認為是基於人工智慧的語音技術,不要把Siri當成蘋果的一個小玩具,當積累了海量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再有所突破時,基於人工智慧的語音技術將會因為其最符合人類交流的習慣、零學習成本、簡單易用成為最具革命性的人機交互方式。


這個問題最好回答了,我很喜歡,就像人家說交響樂最難玩兒,因為一個音符錯了就會被聽出來;搖滾樂最好玩兒,從頭到尾都演奏錯了,也有人為你喝彩。

我會用演奏搖滾的方式來回答這個提問。說錯話,大家別在意。

交互理解起來就是,進和出,雙方配合好才夠爽!硬體用I和O來代表(In out)。最常見的就是類似滑鼠、鍵盤、手寫板,移動端現在都是touch了,從電阻屏到電容屏,體驗越來越舒適。觸摸手勢應該是現階段最常用和最受歡迎的輸入方式。

輸出最基本就是屏幕了,當然還有語音、震動、甚至電擊,各種反饋吧?對於特殊人群會有額外的增強反饋,也包含在聲、光、電和觸覺幾類中。

人機交互,我個人覺得最好用也是最老土的就是滑鼠和鍵盤了。一直用黑莓,喜歡實體按鈕。雖然也逐漸在適應觸屏版東西(黑莓也觸屏了),不過總是沒能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

使用晶元輔助也是一種交互,主要是能夠使機器件對話——相互識別和通訊,但大多數的交互還是人機交互的情況。除了我上邊所說,近期我最感興趣的是Kinect,攝像頭加紅外光等綜合實現了最自然地交互方式,身體語言交互,多麼高的境界啊!我們可以完全不藉助任何手持設備和接觸任何屏幕來完成各種指令的輸入。

但是,Kinect有點累,各種四肢動作和在那個黑黑的小玩具前不停的晃,一般人是堅持不了太長時間的,好在微軟初衷就是把它用在遊戲和健康鍛煉上,之後是作為演示和虛擬現實互動的工具來玩兒。

國內,我身邊一些前衛的團隊開發出了眼控、語音和指控等技術和產品,真的很讓我由衷的欽佩。只是這些產品現在還受限於各種惡略環境。

然而,據我所知,一個恐怖的交互產品即將誕生了「腦機」,就是通過人腦的意念控制與外部設備的交互。現在通過腦機介面,已經可以實現簡單字元、數字輸入,還有實驗使全身不能活動的患者,僅需要心裡想一下,就可以命令機械手準確的完成「石頭,剪刀和布」的動作。

可能等待時間久遠,我最期盼的下一個革命性的交互方式,就是這個了。


既然題主問的是未來,那必須是大腦直接讀取和直接輸入信息啊,可以理解成「心靈感應」。這東西現在還不怎麼成熟,但正在飛速完善中。成熟後,什麼鍵盤、話筒、耳機、滑鼠、方向盤、操縱桿、手柄、生物特徵識別的各種門禁、安全系統、各種機器的操作台、儀錶盤……統統被淘汰。除了心靈感應這種最直接的人機、人際交互方式外,包括各種屏幕在內的所有視聽設備、觸摸設備等等都會淘汰。連各種語言翻譯設備都會被淘汰,因為只要想法一樣,大家就都能理解。例如我想喝水,你說中文,對於不懂中文的人來說就不理解。但有了這種技術,想法是什麼樣,就可以傳達到對方的大腦里,完全超越語言,且一切想法都是極快的速度傳播,而不會受限於語言表達能力和速度。

順便提一下,米國有大腦計劃,天朝也有穹頂計劃。
各位想一下,未來心靈感應技術(機器與人、人與人)+納米技術+3D技術+人體植入系統+大數據+量子計算+可控核聚變+生物技術+克隆和各種幹細胞技術+……,這些東西綜合一下,將會是個什麼樣的世界。未來人類的智力會被極大的解放,不會因為你不會CAD就不能設計物品,不會因為你不會編程就做不出優秀的程序,也不會因為你是個啞巴就不能演講。.......那時候
必將會開啟人類逐漸放棄生物體身體的大門,因為那樣的技術背景下,人與機器,人與萬物開始逐漸真正合體。人類不被禁錮在這個肉體軀殼裡,會多麼自由。當然如果你希望有肉身,你可以去租一個,男女、種族、老幼都隨便,反正在那時候的人類看來也只不過是意識的各種延伸中的一種而已。

未來會如何??前景可期啊,筒子們!

-----------------------------性感的分割線------------------------
請點這個鏈接
人際腦電波通訊實驗首獲成功--科技--人民網
人際腦電波通訊實驗首獲成功

通過刺激大腦相應區域(圖中圓點所示)讓信息接收者收到來自遠方的信息。

圖左為發送信息的志願者,圖右為接收信息的志願者。

兩個單詞從一位印度志願者的腦中傳送到法國實驗人員的腦中。

還有一個阿凡達技術,現在也只是雛形

請繼續猛擊這些鏈接以進一步了解
人腦互聯裝置通過網路遠程控制他人手指
科學家研發大腦讀心植入物 心靈感應或變現實
Current Biology:用掃描技術成功讀取大腦記憶
讀心頭盔可識別被俘人是敵是友汕頭特區晚報數字報
科學家發明讀心儀 把大腦所想直接顯示到屏幕
先進儀器變身讀心術大師 成功捕捉大腦浮想畫面

說實在的,我覺得我這個答案應該被頂到最上面,各位點個up吧。


推薦閱讀:

對於計算機系學生 MacBook Pro 128G 是否夠用?
PAT考試難度,準備方法,準備時間及相關問題?
遺傳演算法中的每一步都不可少嗎?
如何評價筆記本吧?
買電腦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TAG:人機交互 | 計算機 | 智能硬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