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收購了 Boston Dynamics,該公司的機器人在業界屬於什麼水平?

視頻介紹如下:
bigdog:美國軍用大狗運輸機器人 Bigdog Boston Dynamics
wildcat:Boston Dynamics WildCat 野貓機器人


簡單的回答:最高水平。

詳細的回答:我來比較幾個我覺得是業界公認的幾個最牛的機器人產品。這裡最牛並不一定是最成功的產品。商業化市場化時技術成分所佔比例太小了。知道翻譯的我盡量都用中文。

先說Boston Dynamics,其CTO是Dr. Marc Raibert,這個人是MIT做雙足行走的實驗室創始人。這個實驗室出了Gill Pratt,也就是2013年底Darpa Challenge的倡議人以及組織者。正是這樣的一個契機,ATLAS(就是Boston Dynamics出品的人形機器人)成為了Darpa Challenge的標準平台。雖然最后冠軍是被日本公司Schaft摘得(也被google收購),但這並不影響Boston Dynamics的機器人排名第一。這個Atlas,前身是Petman。Petman是為了測試化學防護服的效果。也就是做一個和人一樣的機器人,穿上化學防護服,在有化學污染的房間內做一些常見的動作,走路,下蹲,轉體等等,以了解防護服是否可以有效保護人類。這樣的一個機器人就可以做到Heel-toe walking,(類似人類的行走方式,腳後跟落地,腳尖發力蹬地)。再看看Honda本田公司從1984年就開始研發的Asimo,到現在還是工程機械式的走路。那麼Petman顯然更勝一籌。Schaft是非常典型的日本式機器人,他們團隊的工程能力非常強,這個機器人最大的優勢就是電機,按照報道說可以產生十倍於普通電機的扭矩。而去年Darpa challenge大多數都是用teleoperation (遙操作),所以Schaft也算是佔盡了優勢。如果我們只是談機器人的機械設計以及準確執行命令的能力,第一名應該是給日本的公司,Schaft也好,Asimo也好,不分伯仲。

不過樓主沒有問Atlas,給了兩個鏈接分別是Big dog和Wildcat的。好吧,引用一下Dr. Marc Raibert去年在東京IROS(機器人學界一個大會)全體會議上的演說,Wildcat是他到現在為止做的最好的一個產品。這個產品是從機械學,控制學,動力學,仿生學,液壓動力等等多方面的綜合應用。至於Petman,他對於人形機器人的前景並不看好。既然我們研發機器人就是為了拓展人類的能力,為什麼要局限於人類的外形以及感官設置呢?我們綜合的來看,以機器人的整體能力來看,速度,適應能力,真實環境的穩定性,Wildcat遠強於Schaft。

機器人界還有幾個翹楚。不得不提的就是Google car,這個產品的核心就是檢測,識別,規劃,導航。這個產品和Wildcat沒有辦法直接進行比較,側重點都不是一個學科領域內的。可是Google car是2005和2007年 Darpa grand challenge後的產物,當時就已經有多個大學可以順利完成無人車拉力賽。時至今日,更是多個大學以及更多的公司投入精力研製無人車。這個領域並不見得就會以google car為領銜。但是Wildcat,現在還沒人能摸到皮毛,絕大多數的產品都差太遠了。(山東大學液壓實驗室有做一個Big dog,我覺得很不錯)。至於其他的實驗室產品,比如PR2,Baxter,以及偏向於教學娛樂的機器人比如Nao,更是沒法和Wildcat相比。還有工廠的工業機器人,以及一些機器人領域邊緣產品,UAV,外骨骼,醫用的手術機器人膠囊機器人等等,沒有一家是可以獨領風騷的。實在是Boston Dynamics的產品超出了這個時代機器人的水平。

綜上所述,軍用方面最強的機器人公司Boston Dynamics的拳頭產品Wildcat,應該是最高水平。歡迎探討。


@賈子楓 說的沒錯,我狗尾續貂一下,你去看大狗在冰面上跑步然後滑倒的一瞬間大狗能夠自己平衡,你再去看大狗跑步的時候旁邊有人從側向踹過去的一瞬間大狗能夠自己平衡。這都是其動力學最高水平的一種極致體現!


Boston的控制方法應該是雙足或者四足機器人里最接近仿生對象的方法,相比於日本的機器人類似於准靜態的步伐,Boston的是時時生成的,更接近我們人走路時的下意識對身體的控制。我覺得這個相比於以往是思維和方法上的突破。

幾年前第一次看到Atlas行走姿態的時候,突然覺得到「波士頓動力學」這個名字和他們的機器人行走姿態很貼切。動-力-學,記得看本田asimo機器人的介紹視頻時,控制電腦里顯示了很多機器人的步伐動作規劃,還有就是將人的步伐路徑記錄下來,轉換到機器人身上。Asimo這種事先路徑規劃加調整的策略可以說更精確,重複性也強,但是適應性有限。 Boston的時時檢測,時時生成的方法就實用的多得多。尤其是在機器人有大的負重變化的時候,Asimo的重量分布模型都發生變化了,整個事先做好的路徑規劃基本上沒法直接再用。而動力學的思路是可以實時檢測,時時調整,時時生成,和我們人還有動物的原理上是一致的。我想這個一定程度上應該也要得益於感測器還有計算技術的發展吧


谷歌2016年已經把這家公司賣給日本豐田了。


秒拍視頻
看最新視頻吧,又進化了


推薦閱讀:

在移動設備上「搜索」的重要性和 PC 互聯網一樣高嗎?如果不是,為什麼?
為什麼只是稍微 Google 搜索了幾次美帝藤校,隔天就有留學機構的諮詢電話?
修改 Google 產品中使用的頭像、資料都必須加入 Google+,Google+ 1.5 億用戶中有多少是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
新網站如何能快速被各大搜索引擎收錄?
Google 出於哪些考慮投資聖何塞國際機場?

TAG:機器人 | 人工智慧 | 蘋果公司AppleInc | 谷歌Google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