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有沒有本體論?


在下雖然只是一名普通學生,卻也不自量力,嘗試一番,權當是拋磚引玉罷。文筆中若有傲慢獨斷或模糊敷衍之處,還望各位有識之士切勿見怪。

要想知道馬克思主義哲學究竟有沒有本體論,首先要明確「本體」及「本體論」的含義。

一、何謂「本體論」?

其實從「本」一字的幾個日常含義便可推知一二:

(1)重要的、中心的,如「本部」「本題」等;
(2)自己的或自己方面的,如「本人」「本國」等;
(3)本來的或原來的,如「本意」「本質」等。

從以上「本」的含義中便能感受到「本體」這個概念總是具有尋求最根本的東西的意義,總是具有以「本」釋「末」的意義,總是具有為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尋找最終根據的含義。1980年出版的《辭海》將「本體論」定義為「哲學中研究世界的本源或本性的問題的部分」,從這一較為單一的定義中我們也能隱約看出「本體論」所追求的目標。

1996年出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全書》中對「本體論」作了較為完善的解釋:

本體論是關於一般存在或存在本身的哲學學說。形成於古希臘哲學。德國哲學家P?戈科列尼烏斯1613年首先使用「本體論」這個術語。本體論的思想在18世紀德國哲學家沃爾弗那得到了較為完備的表述。他把本體論確定為一種關於一般存在、關於世界本質的哲學學說,認為不必求助於經驗,無需依靠自然科學,只要通過純粹的抽象的途徑,藉助於對概念的邏輯分析就可以實現。這就使本體論成為關於脫離具體存在的超驗存在的學說。

——轉引自《哲學通論》.孫正聿著

由此可見,「本體論」對「本體」的尋求,從根本上來說是對人自身安身立命之本的尋求,是一種追本溯源似的追求。它企圖獲得某種關於人自身存在與發展的最終根據、標準和尺度,它並不滿足於感官所直接觀察到的事物,而想要知道此事物之所以為此事物的根本依據,試圖通過邏輯推演等手段超越經驗而獲得一種支配全宇宙的最普遍的原則、原理,使人類經驗中各式各樣的事物得到最徹底、最統一的解釋,從而為人類提供一種終極的永恆真理。這種終極始因性的存在便是「本體」,它不受任何經驗現象的規定,一切現象卻都來源於這個本體的規定,只有從它出發才能使各種現象得到理解和說明。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本體論的關係

我們很容易就能夠發現,本體論的哲學模式將哲學追求永恆真理、探尋終極原因、表述世界本體的渴望推向高峰,但同時也就使自己走向了自我否定。

某位答主也提到「本體論就是存在論」,我覺得黑格爾說的很好:

「如果我們試圖觀察全世界,我們說這個世界中一切皆有,外此無物,這樣我們便抹殺了所有的特定的東西,於是我們所得的便只是絕對的空無,而不是絕對的富有了。
……
一個具體事物總是不同於一個抽象規定本身的。當我們說『存在』時,我們並沒有說到具體事物,因為『存在』只是一個純全抽象的東西」

——《小邏輯》,商務印書館 1980年版,第194、199頁

可見「存在」(或本體)並不直接是事物本身,而是一個最抽象也最空疏的概念。本體並非現實存在的某種具體實物,而只是一種人類思維的指向性,但人類所直接接觸的並非這樣的「存在」而是具體的、個別的、擁有特定規定性的物。正是「本體」的這種「特殊性質」對人類對本體的認識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人類的思維總是希望超越這些個別而達到一般,超越有限而達到無限。但問題在於:有限如何通過抽象思維而達到無限?這一過程如何保證正確?我在未明晰有限經驗與無限整體的具體聯繫時,我是否能夠盲目地將有限的經驗推廣到無限的世界?人類如何認識客觀事物?這些客觀事物作為人類認識的對象就能能否剝除人類認識的所有主觀性而復歸原來的面目?人類關於存在本身的認識,究竟能否具有絕對的、之上的、終極的真理性質?

從歷史來看,作為理論思維公開反思和自我批判的對象,本體論所尋求的確定性、必然性、簡單性和統一性,及其所承諾的終極存在、終極解釋和終極價值,總是隱含著內在的否定性,並表現為歷史性的自我揚棄過程。哲學作為思想中的時代,它所承諾的「本體」及其對「本體」的理解和解釋,都只能是自己時代的產物。儘管每一個追根朔源的哲學家都聲稱自己已經找到了關於世界「基本原理」的終極佔有和解釋(例如泰勒士說「世界的本質和本原是水」,赫拉克利特說「這個世界對於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或者任何人所創造的,它過去,現在和未來永遠是一團永恆的活火」),但歷史發展卻總是不斷地向這種終極解釋提出挑戰,動搖它所提供的「終極存在」的權威性和有效性,每一個時代所提供的終極解釋總是暴露出自身的歷史局限性。顯然,這些看起來不證自明、毋庸置疑的前提卻並不總是想我們想像的那樣無可撼動,誠如恩格斯所言,「常識在它自己的日常活動範圍內雖然是極可尊敬的東西,但它一跨入廣闊的研究領域,就會碰到極為驚人的變故」(儘管這句話是對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批判,但我以為用在此處也未嘗不可)而哲學本體論卻總是要求最高的權威性和最終的確定性,把自己所承諾的「本體」視為毋庸置疑和不可變易的「絕對」,這並不符合強調不斷發展和批判的辯證法。況且本體論以自身所承諾的「本體」作為判斷、解釋、評價一切的依據,就會造成自身無法解脫的解釋循環。這些每個時代理性的、超越經驗的認識卻又總是被經驗否定。這便產生了一個悖論:誠然,人的認識首先是經驗,如果人的認識只能來源於「經驗」,那末——經驗以外是否有某種不依賴於經驗而獨立的東西?顯然,這個問題只能請教經驗,但經驗在這裡沉默了,而且它不得不沉默。這是因為:既然我們是通過自己的認識而知道外部世界的存在的,那麼,如果我們斷言外部世界先於我們的認識而獨立存在,就等於承認了一種先於認識的認識,超越經驗的經驗,也就是「先驗主義獨斷論」,而如果我們承認「只有通過認識才知道外部世界的存在」,那就等於承認了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的主觀唯心主義。


因此,若是將本體論的理解為對絕對確定性和終極解釋的確定,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是反對本體論的,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說:

「反對一切形而上學」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159頁

(註:此處的形而上學不是指與辯證法相對立意義上的孤立、靜止、片面地考察世界的思維方式,而是指超經驗的思考)


恩格斯指出:

「我們沒有最終目標,我們是不斷發展論者,我們不打算把什麼最終規律強加給人類。」

——《1893年5月11日弗?恩格斯對法國「費加羅報」記者的談話》

因此在傳統本體論的這層意義上,馬恩是反對本體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並不是一種本體論哲學。更何況,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注的不是所謂的世界的終極存在,而是「對象、現實、感性」何以成為這樣的存在,人的存在何以異化為這樣的狀態。傳統的本體論以一種抽象的、超時空的方式去理解和把握存在,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則從實踐出發去理解和把握人的存在,從人的存在即社會存在出發去解讀存在的意義。本體論對世界終極存在的探究中確立一種嚴格的邏輯規則,即從公理、定理出發,按照推理規則得出必然結論,這無疑具有積極意義,然而哲學家們又把形而上學中的存在日益引向脫離了現實的人及其活動的存在,使其成為一種抽象的存在,使本體論哲學的討論成為了於實踐毫無益處的經院哲學。

三、本體論哲學的意義


既然馬克思主義反對這樣一種確立終極存在的「本體論」,那麼這是否能得出結論,說本體論沒有任何意義呢?並非如此。

誠然,現代哲學不斷對這種形而上的思維方式和與之相適應的本體論哲學提出挑戰:他們拒斥形而上學,要求貫徹完全的實證主義原則和證偽主義原則。邏輯實證主義的代表人物卡爾納普認為:無論是古代對本體論的討論或是近代對認識論的討論都沒有意義。認識應該局限於經驗、知識,限於可證實的範圍之內,如果一個問題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那這個問題就是毫無意義的。

馬恩在《神聖家族》中就描述了「形而上學」在他們那個時代所遭到的巨大衝擊:

「而實際,17世紀的形而上學的衰敗可以說是由18世紀唯物主義理論的影響造成的,這正如同這種理論運動本身是由當時法國生活的實踐性質所促成的一樣。這種生活趨向於直接的現實,趨向於塵世的享樂和塵世的利益,趨向於塵世的世界。和它那反神學、反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實踐相適應的,必然是反神學、反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理論。形而上學在實踐上已經威信掃地……實證科學脫離了形而上學,給自己劃定了單獨的活動範圍。現在,正當實在的本質和塵世的事物開始把人們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的時候,形而上學的全部財富只剩下想像的本質和神靈的事物了。形而上學變得枯燥乏味了。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161-162頁

由此看來,在「實證科學」的發展下,形而上學的確是「威信掃地」了。

但問題在於——證實或證偽本身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實際上,由於認識、科學、實踐在不斷發展,完全的證實與完全的證偽都是不可能的。卡爾納普提出了「確證」和「證實」,提出所謂「證實」是「決定性地,最後地確定為真」,而確證只是現階段得到確定,並不保證以後也確定。波普爾也稱,任何科學命題都是全稱命題,而任何證實又都是個別的,個別不能經歸納上升到一般,所以科學理論當然能夠不斷被「確證」,但「理論上永遠存在著把檢驗性的觀察序列繼續下去的可能性,所以在這裡任何完全的證實也不是可能的,卻只是一個逐漸增強確證的過程」(洪謙主編:《邏輯經驗主義》)。所以科學理論不能被證實,但可以通過證偽個別命題而證偽科學的普遍命題,想必學過形式邏輯的人都知道這一點。甚至說「證實」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充滿著矛盾的過程,究竟怎樣才能算作「證實」,確認二者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而不僅僅是由於某些意想不到的因素導致的「相關關係」呢?這一點 @重信青子在某個回答里就說的很好:(如何評價馬克思的樸素走廊專欄? - 重信青子的回答 - 知乎)證實本身就是充滿困難的。

如果說傳統本體論錯誤地誇大了理性的力量,那麼經驗主義便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現代西方哲學對傳統本體論的批判固然是犀利的,可這當中隱藏著的懷疑論和非理性主義卻讓他們從對人類未來滿懷激情的憧憬變成了對理性力量深感憂慮的懷疑,消解、拒斥、煩惱、焦慮代替了大一、統一(答主本人也曾經歷過這種可怕的時期,懷疑乃至否定一切人類文明成果)

應當知道,人類的實踐活動不僅具有現實性,還具有理想性;不僅具有有限性,而且具有無限的指向性,這樣追根朔源式的形而上思維是斷然無法避開的。如果我們否定了這種思維,我們就相當於否定了人類至今為止所取得的一切科學成果。儘管科學主義總是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對本體論哲學提出刁難,但他們卻並未察覺——科學的思維決不能僅僅停留在事實上,總是要上升到更高的層次,形成某種抽象,從有限的經驗事實中概括出能指導展開了的實踐的「法則」。化學中尋求基本元素,物理學尋求基本粒子,生物學尋求遺傳基因,這不正是一種對「終極存在」的關懷嗎?人類歷史已證明了這些理論成果的巨大力量,這是斷然不可否決的。

「自然研究家相信,他們只有不理睬哲學或羞辱哲學,才能從哲學中解放出來.但是,因為他們離開思維便不能前進,而且要思維就得有思維規定,而這些範疇是他們從所謂有教養者的那種受制於早已過時的哲學殘渣的一般意識中盲目地取來的,或者是從大學必修的哲學課中聽到的一點兒東西中取來的,或者從各種各樣的哲學著作中缺乏批判的和雜亂無章的讀物中取來的——正因為這樣,他們同樣做了哲學的奴隸……不管自然科學家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他們還是得受哲學的支配。問題只在於:他們是願意受某種壞的時髦哲學的支配,還是願意受一種建立在通曉思維的歷史和成就的基礎上的理論思維的支配。」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版,第4卷,308頁

因而無論是徹底否定本體論的意義或誇大本體論的作用都是片面和狹隘的。本體論哲學作為一種世界觀和理論思維方式,它本身是人類思維在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產物。人類社會的實踐活動,以及實踐基礎上的認識活動本身就是一個充滿矛盾運動和不斷發展的歷史過程。在這個歷史過程中,人類所獲得的全部認識成果,包括哲學層面的本體論追求總是具有相對的性質;但人類的認識又永遠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上,總是無限發展著。「本體論」追求的合理性在於——人類總是懸設某種基於現實又超越現實的理性目標,不斷否定自己的現實存在,「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和改變事物的現狀」。它啟發人類在理想與現實、終極指向性與歷史確定性之間既永遠保持一種「必要的張力」,又不斷打破這種「微妙的平衡」,從而使人類不斷自我批判和自我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只是否定了傳統本體論佔有絕對真理的幻想,但從不排斥基於人類實踐本性對本體論的追求。實踐的檢驗與認識的發展必須被看做一個歷史的過程,看作是既有絕對性又有相對性、既有整體性又有片面性的運動過程,既肯定以往哲學對本體論追求所取得的一切無論是思維亦或是現實的成果,肯定思維的現實性,同時又要看到這些成果歷史的、局限的性質,肯定思維的發展性。可以說,只有立足於實踐運動這一複雜的歷史過程,才能超越形形色色的原則和原理,達到自由。

引幾句《費爾巴哈》中個人比較喜歡的話:

「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於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實性或非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
……
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
……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正文完)
—————————————————————————————————————


有的,歷史辯證主體本身就是本體論意義的,再補充一下這裡的本體論不應該理解為歷史辯證的主體,而是歷史辯證=本體,也就說歷史的和辯證的是本體的屬性,在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是歷史主義者。


轉述一下傑姆遜的說法:


這要看你說的本體論究竟是,作為一種哲學思維方式、一種邏輯思辨,還是作為一種研究對象和領域了。
馬克思主義哲學並沒有「本體論思維方式」,但並不意味著也否定了作為研究對象和領域的本體論的合法存在。
如果把馬克思的生活實踐作為原則和出發點,解釋人自身、世界、以及其中的關係問題,當然也包括相互改造塑造等… 那麼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有自身的本體論,即「生活實踐本體論」。 只不過,這時的本體論,已不再是作為一種哲學思辨的思維方式了,而是實踐方式,或者說,是實踐思維方式。


實名反對上述所有答案:恩格斯已經宣告了哲學的終結。「馬克思主義哲學」云云,本身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反動,更何從談起「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論」。


既有又沒有。
認為有的認為是實踐本體論、物質本體論。
認為沒有的是認為馬哲是對於傳統哲學的揚棄,自然會拋棄本體論,而且認為馬哲有本體論是對於馬哲的誤解。
具體可以參看俞宣孟的《本體論研究》與吳曉明,陳立新著《馬克思主義本體論研究》這兩個是認同馬哲有本體論的。前者裡面還提到過反對馬哲本體論提法的相關內容,可以具體參照下。


在學校的時候也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看過一堆資料。學界還沒有統一的結論。

關鍵在於對「本體論」的理解,各方皆有不同之處。

俞吾金有本書里說馬克思哲學的本體論是「實踐一社會生產關係本體論」。這個角度挺有意思的。


馬克思主義有本體論,而且是物質本體論。從實踐出發,人們在實踐中直接或者通過中介間接感知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任意轉移的客觀實在就是物質。這個就是世界的本體。


請問什麼是本體論?


馬克思:物質的運動、運動的物質。

尼采:運動,沒有物質。
波普爾:物質不運動,看到什麼就是什麼。
康德:會運動的是意識,物質本身是不運動的,所以物質不會運動到意識那裡去。
黑格爾:物質在運動,是因為意識在運動。物質甚至是流動的,這種流動就叫意識。
休謨:我們無法知道物質是不是在運動,只有意識在運動。
哈貝馬斯:物質運動,他們之間存在相互關係,叫意識,只有這種意識是真的。
德里達:物質是可以不斷被解構為許多小物質的,直到物質被徹底解構而取消。


或許正如薩特所言「:馬克思主義哲學缺少」人學「的部分」。
它的重點在於「認識論」即人對世界的認識與改造,如科學與理性;
哲學分類:1本體論;2認識論;3價值論;4目的與合法論。
我認為最好的回答是:

1一切的存在可相互分為「自在」的存在與「自為」的存在,人是後者又離不開前者;我思故我在,存在先於本質,其形式意志可為「超人」。人是規則交接的間隙,偶然連續而成的必然。

2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入其境,不知其意」,肯定自己便無法否認他人可能的正確,若非絕對便只能是可改變的概率,偶然一直存在,而自由無法絕對。理性與科學是探究事物建立理念而接近真理的重要途徑。

3可分為真善美愛等理念實體價值與先驗價值及創造價值與相對價值,價值唯有圍繞自在或自為才存在,或者說價值是存在的衍生。

4「人的目的在於自己」。社會是眾活人的舞台但終究是文明的一環。人始終在改變或被改變,但「進步是遠離虛無混沌的唯一途徑」自我超越價值豐富。合法可追溯到自由意志的選擇,合法是有前提並相對的有目的的,人是不沾外在因果的。


沒有本體論,只有實踐


推薦閱讀:

當有人說他無宗教信仰的時候,你會想到尼采還是馬克思,為什麼?
如何看待馬哲中認為機器人不能擁有意識的現象?
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文學批評理論當代發展的作用?
馬原指出的共產主義社會真的能實現嗎,人的思想境界可能達到那個高度嗎?
當今的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哪些行為已經是共產主義行為?

TAG:馬克思主義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