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通過知乎學習,靠譜嗎?


我感覺,既靠譜,又不靠譜。

說通過知乎學習不靠譜,就像是我很久很久以前回答的一個問題,說:

我今天看了《教父》色調、分鏡上的講究,明天又看了紅酒的相關知識,後天看了莫奈因為得了白內障才畫出那樣的畫,大後天又看了林彪打仗牛逼在哪兒……

但是呢?獲取了一堆所謂的「知識」,這叫學習么?我覺得要是把這個叫學習,理由卻並不充分。

因為:知識需要廣度,但更需要深度,還需要體系化。

學習一堆瑣屑的知識碎片,始終是扎不下去的。你懂了《教父》的講究,但是放到下一部電影,讓你去分析一下分鏡,肯定就捉襟見肘了。這是因為電影是一門很深的學科,我最近在從頭看《認識電影》,從鏡頭、角度、色彩這些基本概念開始認真學,實在是邏輯清晰、體系井然的,沒有這些基本知識素養,始終就只是外行看熱鬧了。

所以,看完了,點了贊,說明的僅僅是答主的專業素養到達了一個層次,而不能說明觀者的知識水平到達了這個層次。

那麼,看知乎學習是不靠譜的咯。

是,又不是。

這裡的關鍵,在於知乎的一個不可取代的優點。

那就是:看見更大的世界。

很多人可能不會去想,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著優越的條件。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人,生在並不富庶的地方,有著清貧的家庭,上著大都市的家長眼角都不會瞧的學校……

這一切,首先決定了一個人的學習難度。

我來說個我自己的例子。我生在一個小縣城,當初我決心要學詩詞,但是跑遍了整個縣城大大小小的書店,都沒找得到一本相關的詩詞格律。那是我的高中時代,家長管得又嚴苛,我沒有多餘的零用錢,不會網購,就這樣困住了。

這個學習的過程,就充滿了彎路和曲折。

而後來我學會了之後,有一次去帝都見朋友,隨便走進書城,就找到了我當年苦苦找尋難以獲得的書。當時心裡的滋味,很難說盡。

其次,這也決定了一個人的眼界。

一個人的世界是狹小的時候,他的眼界也就是這麼狹小。所謂坐井觀天,頭頂上始終是一個狹小的圓。我常常在假設,如果沒有互聯網,我會變成怎麼樣一個人,這個無法說盡,但肯定是眼界狹隘的,我可能還在照著詞牌的字數寫那些不押韻的玩意兒還覺得自我陶醉呢。更不必說,我認識了這麼多優秀的同路人,有了一生的摯友。見過了更大的世界,擁有了更大的視野,很多時候決定了一個人的用功程度和上限。這些東西,看上去是玄虛的,但是卻真真切切地影響著我的學習經歷。

而知乎,提供了一個再好不過的場所。

今天看了《教父》色調、分鏡上的講究,明天又看了紅酒的相關知識,後天看了莫奈因為得了白內障才畫出那樣的畫,大後天又看了林彪打仗牛逼在哪兒……這些東西實際上是無用的,但是卻擴充了一個人的見識,降低了獲取知識的門檻。

對於絕大多數來自普通地域、家庭的少年們,這些東西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能領略到的。知道了電影是這麼的講究,知道了詩詞是這麼的深,才能有端正的觀念,才能發展到各位所言的:

少上知乎,多讀書。

廣度的作用,是提供一個足夠大的面積。有了這個面積,才能找到自己願意用力去鑽的東西,進而才能有深度,有體系化的知識構架。

知乎學習靠譜么?在這個位面上,我覺得也靠譜。

知乎提供給我們一個足夠大的世界,讓我們見識了我們生活中不會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見識。如何發掘這個寶藏————

端看各位的自覺了。


即使那麼多大神來洗地,但我依舊是覺得不靠譜的。
真正的知識分子、學霸、聰明人、行業精英,在現實生活中的出現頻率太低了,即使努力提升自己的姿勢水平,解鎖各樣花式體位,也只能稍做改善而不是真正改觀。知乎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讓它成為精英密集型的平台,所以有無數的真知拙見得以在這裡得到釋放。
而這種地方,對於某些知識匱乏還在虛度光陰的人而言,無疑就是理想中的烏托邦。那些平時我們根本接觸不到的人,吐露的思想,神秘的學科似乎都近在咫尺。就像從小羨慕可以吃的起紅燒肉的村長的鄉下青年,有一天突然進京,看見的滿地的達官顯貴和皇親國戚,看見阡陌巷縱里的鮮衣怒馬紙醉金迷。這樣的刺激是何等強烈,輕的也許改變你的目標思路,重則影響三觀改變你對世界的看法。
那些觀點和答案,是你從來不曾聽聞以及覺得自己可以觸碰的,即使內容稍作整理已經可做出版物觀賞,但網路的言語是沒有束縛的真實吐露,讓你覺得更有趣和生動,莫名的窺視的快感……你以為有贊和反對、評論,就可以和他們平等相處,對他們品頭論足。你以為多和他們互動和看遍他們所有的回答,就可以知他人所知,見他人所見。
呵呵……
知識體系的構建,是點線面穿插交織的網路。 @采銅 在《深度學習的藝術》一書中提到構建主義:

學習者的知識不是簡單地吸收而來,而是主動地建構而來,學習者必須充分地調用他們的已有知識,在一個主動性目標的指引下,在一個豐富的情境中,去探索甚至撞擊那些新接觸到的知識,在經過一系列複雜的交互之後,把這些知識納入到原有的知識體系。

學習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而知乎的碎片化知識,只能讓你簡單的吸收,提供了你構建自己知識體系的某些節點,但他沒法成為線,更不可能憑空產生面。很多覺得有用的大小V,都是因為原有的基礎和知識豐富,在節點的牽引下,將行動和認知、見解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組合到一起。而縱觀這樣的題目,明顯是將知乎作為具體學習的載體,這樣的思維不僅狹隘,而且危險,這些知識將一無用處且無法應用。王陽明心學說:為而不知精一,何以行?學而無用,無以為功。
當你有這種想法的時候,請點擊瀏覽器上的X,打開你想學習的東西的書籍、視頻,到你自認為合適的時候再打開,你會發現你將看見完全不一樣的風景。

太困了,不碼了~~


做夢的人太多,造夢的人太少。

這是知乎最大的問題。

但是相比於其他網站而言,知乎確實是利用【零碎時間】看世界的好地方,因為看事情的角度能更理性客觀,而不僅僅只是網民的狂歡。
真正學習,要花【整段時間】。
很多人的錯誤不在於用知乎,而是在於方式錯誤——用整段時間刷知乎以為汲取了很多知識,真正學習的時候卻看不進去書經常受到干擾。

如果要利用知乎學習,
那麼就把知乎當索引,去找專業領域大牛的答案,去查書單,然後細讀。
把知乎當泛讀,找個更小的切入點,花功夫研究。
並且嘗試自己寫長答案輸出。
畢竟輸出是需要輸入作為基礎,而在寫乾貨的時候有助於自己整理思路,和看得懂的人討論時又能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開拓。

前段時間不忙的時候,為了能夠寫好答案,我把以前擱置很久的書都找出來重新讀了一遍,在這種層面上知乎變成了我學習的動力。
動力,而不是幻想。
(英語中的Dreamer是夢想家,但它也常常和Pragmatist務實派相對,表示空想家。)


一些人站在低處仰望知乎,小心翼翼地造神,好像關注人數多的儘是大牛;
另一些人站在高處俯視知乎,洋洋得意地將其拉下神壇,似乎所有成功人士都看不起知乎,反正說了你們也不懂。

我只能說,沒必要把別人看的太重,也沒理由把他人看的太輕。
因為【學習】是一個【過程】,很多人確實沒多少時間上知乎,也有很多人在成為成功人士後用知乎的時間和頻率慢慢變少,但在此之前,知乎伴隨其成長蛻變、思考記錄的過程並非毫無意義。

換句話說,
寫答案的時候把自己看的太重要,把他人看的太輕;贊答案的時候把他人看的太重要,把自己看的太輕。
這種雙重標準和藐視一切的優越感,不予置評。
如果沒人看沒人贊就沒有動力寫答案的話,如果得不到肯定就放棄研究,如果對所有人習慣性失望把一切「勵志」都斷為「雞湯」的話,那就別寫了吧。
不是所有勵志都能成功,但是所以成功一定都能勵志。


最重要的是,無論使用各種媒介,任何方式,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且能做到【知行合一】,就夠了。

祝各位都好。


其實還是很靠譜的,只不過真正能教你怎麼學的問題基本上關注者都很少。


來知乎一年時間,我發現知乎是一個絕佳的傳播模型。

在知乎模型分析學習過程中,我重溫了以前學的種種知識:符號互動論大牛戈夫曼提出的「擬劇論」在知乎大V身上的突顯,尤其是大V們對於此理論「台前」「幕後」的形象體現、「意見領袖」理論下的所謂受眾對於大V的timeline推送內容選擇性接收、「匿名性原理」下的匿名用戶對於一個話題下輿論漩渦的反向攪動、高贊答案多論點與單論點對於傳播是否造成影響、抖機靈答案擴散效果是否與標點符號有關、造神運動里受眾對於「角色期待」的習慣性意見表達、作為「把關人」角色的知乎運營團隊官方在時事熱點下通過規則對於內容收束的控制尺度、以及契合了傳播節點的熱門答案是否收攏照顧到絕大部分受眾的情緒……

等等。
這是我對於知乎學習的理解。通過我自身專業的視角,讓陳舊的知識鮮活起來,我覺得我收穫很多。


PS:
當初介紹我來知乎的是一位微博重度用戶的同門熟人,一天刷七八十條微博的那種。他在微博「哈哈哈哈哈哈最右最右」了三年,後來覺得微博了無生趣,轉而拉我一起來知乎。
他在知乎「卧槽這是個好答案收藏卧槽那也是個好答案收藏卧槽這些都是好答案收藏收藏」了兩年,收藏夾里1800+答案,至今見到好答案仍然重複著「點擊→收藏→投放」的動作,甚至還有他的知乎熱門收藏夾系列,可謂是兢兢業業,勤勤懇懇。

然而……他至今還在實習面試,面試實習。在每天坐地鐵、下班間隙、晚上睡前等零碎時間裡,此君會翻出知乎,認真又仔細地刷上一遍關注列表裡涉及各行各業人數高達1000+的大V們為他推送的答案,仔細地將它們閱讀,分類,收藏,然後心滿意足地睡去。


對於好學者,看AV都算是學習日語;
對於厭學者,上課也只不過是換個地方睡覺、玩手機。

通過知乎學習靠不靠譜,關鍵不在知乎,而在於你本身靠不靠譜~


靠譜,把高手們推薦的好書都讀了,就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

通過卸載知乎來學習,很靠譜。

-


看了一些高票答案,想簡單補充幾句。

從知乎上學習靠不靠譜,我覺得最主要的是要看受眾對於信息的篩選和鑒別能力有多強。

這又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信息來源的渠道,也就是你都關注了哪些人。而更重要的是,當你看到一個問題下面不同的回答,你有能力從不同的答案中鑒別出哪些是正確的,而哪些只是唬人的,又有哪些是你自己沒有想到的方面,又有哪些是你自己覺得有偏頗但也有幾分道理的。

而這對於受眾本身的能力、水平和知識儲備是有很高要求的。

以在這個答案中也答題了,並且我自己也非常喜歡的某兩位答主舉例,他們在他們感興趣的領域內已經有了較高的建樹或至少是一定的知識積累,這時再到知乎上去看其他人的答案,就會感到受益良多。而我也時常去看他們的點贊和分享,雖然我也有認真閱讀,卻總覺得讀不出個所以然,或是剛開始似乎感到有所收穫,但關上屏幕卻又很快將那些知識拋之腦後了,因為我根本無法消化它們。

但在我自己比較感興趣的人力資源、歷史、烘焙等話題下,每當我去看這些方面的答案的時候,其他答主分享的經驗和知識常常給我恍然大悟、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受益良多的感覺,我也時常能將不同的答案融會貫通,並且印象深刻,甚至可以運用到工作和生活中。

換句話說,知乎不能幫你系統地從頭學起某一方面的知識,但能幫助你在已有的知識體系下不斷的完善和進步。

因此,人們常說大V在無償分享知識,但我想,或許大V自己在交流分享的過程中獲得的知識也比其他受眾要多,因為人家本身就懂得更多啊。


一看到這個問題,我還不用看答案就知道會有不少抖機靈騙贊的了,其實對於一個網路社區來說都是有它自己的生命周期的。

也就是說:無論再厲害的網路社區,都有淘汰的一天,只是早晚而已。


而我最初來到知乎卻是被吸引住了,很多大牛們的答案,各方面專業領域的知識,還有不同風格的幽默以及思考方式。說實話一開始我覺得知乎讓我感受到了更大的世界,或者說覺得自己更渺小。

但是呆了一段時間,也刷了很多很多的答案,發現有意義的使用知乎其實是非常重要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合理的利用起來,所以我看到這個問題就覺得還是有必要回答一下以闡述自己對合理運用知乎的觀念(個人觀念僅供參考)

昨天晚上我正好看到了對知乎軟體進行系統整理的數據和資料,60%的用戶實際上沒有回答一個問題,也就是只是關注和點贊。所以系統將這些用戶沒有納入計算,納入計算的是350萬用戶,那麼就至少有400萬以上殭屍粉(無回答),所以大部分人只是看看而已。

就像幾個高票抖機靈的答案一樣,只是隨便看看是毫無意義的,可以說是拖延症的一種或者只是單純的懶惰。而且只有很少的收穫卻浪費了大部分的時間並且給自己學到很多的可憐的錯覺。

有句話說的好,騙誰都別騙自己啊。


那麼進入正題,運用知乎的方法我分為三部分。

1、啟發。因為這些問題無論是日常生活當中的常識性問題還是情感上問題,都屬於非專業領域,而有關科學,電子等技術領域屬於技術性專業領域,還有藝術音樂電影方面等屬於藝術性專業領域。

但是無論哪個領域其實都是很片面的東西,光看這些只有啟發意義,沒有具體的學習價值。但有些人可能開始反對了,那麼多大牛高人寫的東西看的我醍醐灌頂啊,其實不然。冷靜下來你就發現,信息碎片化很嚴重。你幾乎不可能組成應有的知識體系以及自己的全套觀念。所以只是被動接受。

注意我的說法:只是被動接受而已。換一個詞就是灌輸

所以唯一能帶來的意義就是啟發,當我們對一個陌生的知識領域一無所知的時候,最好就是在知乎上簡單的了解一下,然後對於這些專業知識和技能進行深層次的尋求,通過看書和查資料進行大量的擴充,然後再回來看這個問題,就發現其實自己提高了很多。

2、交流和探討。

當你在某個領域是專家或者大牛的時候,那麼你對知識或者技術已經不能局限於低層次的滿足了。那麼應該看的就是和同層次人才的交流。因為每個人即使在相同的專業也會有不同的專精方向,所以能夠認識交流是能拓展新想法和經驗的。

當然,如果遇到無腦噴或者某一個觀點的腦殘粉的話那就當我沒說,默默地離開然後讓這種人沉浸在他自己的世界就好了。

所以知乎的另一個作用就是同領域人才的互相吸引和交流。這樣思想的碰撞所產生的火花對整個社區都是有意義和價值的。

3、輸出

個人認為這是最重要的方面,因為無論你知識或者專業領域的文字看的再多,如果不能進行有效輸出就是白搭,等於在腦子裡過了一遍然後給自己學到很多的錯覺和自我滿足然後結束了。還是那句話,這個世界上就三種病無葯可治:驕傲,懶惰,自我陶醉。


所以進行有質量和效率的輸出反而是最為關鍵和重要的一環。

總的來說就這三個方面,講完了。補充幾點吧。我覺得在知乎上有的領域哪怕問題是幾年前的,關注的人不多,甚至無人點贊但還是堅持寫有意義的長答案是一種值得佩服的情懷。

我記得我當時寫賭博默示錄的影評時,非常長,但是很少人關注。但是我照樣寫,因為我喜歡那部電影。所以我同樣對這種情懷錶示極大的贊同和敬佩。

至於所謂的抖機靈,我只能說當個笑話去看就好了。

最後說句心裡話:知乎對我幫助蠻大的,這是一個偉大的社區,希望越辦越好。


靠譜。你去看看那些牛人都上過什麼學校,都有怎樣的職業經歷,或者有怎樣的文筆,你照著模仿一遍就ok了!


從知乎上了解可以學習哪些知識,然後去學,然後去學,然後去學。


不靠譜,但又有用看知乎增長的是見識,而不是知識

為什麼?
因為知乎是個社交類網站,甚至並不是以傳播知識為主要邏輯而建立的,在這裡讀到的所謂的高質量信息,並不是以知識分享作為根本動機呈現的,而所謂的點贊篩選機制,更是體現了一種黨同伐異的趨勢。所謂有些被忽視的高質量內容輸出者,並非因為內容的正確性或者合理性而被拒絕傳播,而是不符合社交類網站的傳播規則而已。

所以在知乎中,我們看到的是見解,本質上和圍坐在一起侃大山沒有任何區別。聽見解在任何時候都不能等同於學知識,甚至在知乎的內在建立邏輯中,這種見解的獲得,也是低效率的,甚至比不上上一代的論壇。
那麼,在這種諸多不確定性交織的地方,談學習實際上是非常不合適的,在知乎學知識,大概像是去夜總會尋找愛情,也許會有人可能遇到真愛,但是還不如婚介所。

有朋友提醒我跑題了,實際上我論述的是,如果一種訴求(求知)建立在以其他邏輯建立的形式(非傳道)上,能不能達到這種訴求。
~~~~~~~~~~~~~~~~~~~~~
知乎的本質是什麼?

經常有很多聲音充斥在我們的TimeLine上,比如:
「知乎變水了」
「點贊是否盲目」
「如何區分水軍」
「知乎答案排序演算法不科學」
「知乎已經不像從前了,正在被劣幣驅逐良幣」

最近這種言論很熱門,但是如果大家細想之下,我們在各類曾經待過的社區都有高度雷同的聲音冒出來。


那麼我們應該琢磨一些問題,才能明白知乎存在的意義:

1、到底知乎是不是社交網站?
2、社交網站的信息是怎麼產生的?
3、社交網線的信息有無利用價值?
4、如何利用信息?


對此我曾一度思考我們經歷過的網路社區演化經歷,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現象,得出來結論:
知乎是一個3.0時代的,具有一定媒體屬性的社交生態群落。

我07年那會兒參與過一個基於discuz建立的小眾歐美網遊網站的建設,其中包含了門戶、BBS和維基,最近我又去翻了下,發現BBS在14年已經基本上停止更新,維基仍可以運作,但是已經基本上沒有什麼活躍用戶提供內容輸出了。

當年,在這個BBS草創之初,我就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
如何增加網站的閱讀量和互動量?

這個問題基本上是社交(社區)類網站的核心,因為與之配套的就是一個更重要的問題:
探索與網站運行模式相符的盈利模式。


在98年後,以搜狐、新郎,網易三大門戶附屬BBS為標誌形成的中文BBS進入迅速發展期,到07年,已經形成了各類細分門類和作用的社區群落,但是用一個辭彙來形容,他們統統屬於BBS 2.0。從信息流動角度來看,他們相對於更早期的1.0時代(曙光BBS,四方利通論壇等),將信息從籠統化發展為具有詳細分類的版塊。
比如我們很熟悉的天涯社區:

各類版塊以地域、興趣或者話題分流信息,隨之帶來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版塊分類其實是一個特別反人類的事情,比如我們常說的垃圾分類,它從日常活動中會增加人的思考負擔,並且如果沒有經過一定的訓練,居民經常會搞混可回收或者不可回收之間的區別。同理,在網站分類過程中,用戶會被強制分流,而且容易形成依賴性和抱團行為,這種行為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版塊間經常有互罵貼或者拜山貼。
這類模式的BBS很容易出現一個現象:冷門板塊,很浪費資源,但是又不能拋棄掉。同時,分類因為並非是人自發產生的行為,比如我作為一個內容輸出者,我其實也搞不清楚我的內容具體符合哪些板塊的規定,所以在版塊間經常出現「若不合規定請版主移動」,「求助XXX!某版塊人實在太少!」「XX版人太XX了,還是回娘家好!」等內容出現。

如果進入一個熱門版塊,會發現信息流動在這裡遇到一個新的問題。
經典的2.0時代的BBS,通常信息流動的模式是這樣的:發帖&>回帖
這種模式存在的時間長了,大家會發現一個問題,有質量的內容往往都在發帖人手中里或者前幾層回帖間出現,後面的蓋樓很少有人耐心會看完,這樣的現象會極大的削弱討論者的參與熱情,因為你的發言很容易就被淹沒在茫茫多的雜訊中,這樣論壇的互動健康度會收到極大的影響,慢慢的就沒有人搶不到沙發就不願意參與討論了,光剩下內容輸出者,那麼這幫人也會逐漸覺得沒有意思而停止輸出。
於是BBS為了摸索盈利模式,逐漸化為了兩大類:
1、天涯:通過聯繫各類現實渠道(主動或者被動),給與內容輸出者現實中的利益(出版刊物或專欄),並對回帖實行獎勵,比如積分獎勵(只看作者等功能),同時也帶動了天涯易讀(脫水版)等延伸網站的流量。實現線上線下的一種互動;
2、CHH:放棄論壇的互動屬性,轉移為媒體屬性,論壇內容輸出者實際成為其門戶頁面的內容提供者。這類BBS主貼內容會空前強大,所有的回帖都會以各類雜訊形式可有可無的出現,是不是有種樓下一水兒(樓主好人,一生平安的和諧感覺)。

但是也有網站沒有選擇極端化,而是探索如何讓社交屬性中的信息流更加的流暢,於是我們在某些網站看到了一些優化:
1、引用
但是單純的引用仍然是線性的出現在一個帖子的信息流中,只能造成兩個節點之間的互動,無法容納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不會受到提醒),所以並不會帶來更好的擴散效應,有種約架單挑的感覺。
此處出現了我從未見過厚顏無恥之現象:網易或者迅雷玩兒套圈,但是眾所周知,這種信息流一般都是垃圾信息堆砌的無聊產物。
2、非線性評價(貼條)
如果要改變傳統的現行信息流動方式,又不徹底顛覆人的論壇閱讀習慣,出現了非線性的改進,這樣爬樓的爬樓,同時在任意地方貼條,都可以讓人的閱讀視野豐富很多.

3 評價體系

這種評價體系是不是很眼熟?很接近知乎目前的點贊機制。但是因為2.0的局限,信息流仍然不能脫離線性主幹,所以評價機制並不是一個主要的信息導向元素。

這種論壇我們我們可以稱之為BBS 2.5,已經朝著新的方向所進化。

其實2.0時代已經讓我們很多地方覺得不適應,本質上2.0是個面向過程的行為,不直觀的切合用戶群體,那麼隨之帶來的變革就是面向對象,也就是3.0的革命。
3.0的時代的大潮,起初就是一些細微地方的小小浪花。
我們在QQ稱霸的時期,面對茫茫多的好友,分類管理的時候經常會出現一些個哲學上的問題,比如一個人從小學和我在一起,最後不幸的還分到了一個單位,那麼,這個人是分到同學類還是分到同事類?這種分類方法其實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很多事情並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化,而是多維度的,這種建立過程,在使用結果上是不合理的。
所以誕生了標籤這種新的方法,一個人,我們可以給他貼上標明我對其認知的各類標籤,這種非線性的思維方式直接在我們查找層面更貼合我們的使用習慣。

所以微信是進一步的演化。

我們看一個雜談類BBS 2.5的論壇頁面

隨便挑幾個題目做一些變化

有沒有日常的食物你們是從來不吃的?比如肥肉。。。
修改為:
你吃過哪些奇葩的食物?


大聖觀影歸來,兩個字炸裂!
修改為:
怎麼評價大聖歸來這部影片?

你會發現很容易就能轉換成為我們熟悉的知乎風格的問題,比如你吃過哪些奇葩的食物,我想如果把某個吃過羊駝的萬贊答案放過來,是十分恰當妥帖的。甚至在知乎搜索下,這兩個問題還是挺熱門的。

你會發現,如果我把傳統BBS的線性信息傳播方式打散,換成面向對象思維的話,那麼以話題性,隱含的標籤性質作為檢索方式,形成的新一輪網路社區更符合現在人交流的方式,這樣同時可以帶來一個好處:
信息流的多次擴散。
這也是社交網路,比如facbook,twitter,新浪微博等逐漸成為新傳播方式的基礎,因為點對點的擴散效應實在是太可怕了。
這種效應同時對帶來一個反哺式的現象,就是可以扶植起一些強大的個人節點,他們的傳播力度更為的強大,也就是所謂的大V。
同時鑒於新浪微博不注重扶持草根導致微博流失用戶的前車之鑒,所以知乎有推薦,熱門等信息回滾機制,所以你會經常在熱門欄目上看到一些感覺無人問津的問題和答案。
同時為增強知乎的媒體屬性,豐富社群的緯度,推出了知乎日報這個產品。
與微信公眾號類似 的專欄,是區別與博客的存在。
所以知乎打造的是一種多維度的生態環境。

從這些個角度看,知乎應該是社交網路的3.0產品,代表著非線性的方向。
那麼從本質上看,知乎其實有網路社區所有的通病。我們這裡限於篇幅只說話題:

一般來看,在一個素質水準較高的綜合類BBS中蓋樓比較多的是幾種話題
1、社會熱點
2、情感糾紛
3、奇聞軼事
4、生活雜談

我們看知乎,這幾類問題也是我們經常看到的高關注度問題,什麼美國同性戀法案、相親遇到奇葩,旅行見聞,新奇體驗,如何增加生活質量等話題,高贊答案層出不窮。

所以結論是知乎和雜談類bbs完全一樣,一碼事。

知乎和百度知道的區別
好多人有句口頭禪是
是時候體現出知乎和百度知道的區別來了!
那麼區別是什麼呢?其實百度知道才是一個純粹的知識分享產品,所以他死的挺透徹的,雖然很多內容還有添加,但是質量低劣的令人髮指。
其原因就是百度知道沒有社區化,而是用了一種費力不討好的升級打怪的機制來鼓勵內容輸出者,但是這獎勵的好處,常常沒有任何卵用,更無法形成個人品牌。這也是證明了一個問題,沒人是原因沒什麼好處分享知識的,所以最開始我還有同學玩兒了一下午百度知道,讓我們戲稱為深井冰的事迹存在。
關於知乎變水
我曾參與草創的網站最開始是只服務於hardcore玩家的,這些人很容易激烈爭吵,並且忙於自我事業不做內容輸出,我們後來發現,一個社群,是需要很大的軟性用戶的存在的。

我經常看某些論壇或者說是知乎,因為看別人的見解,看別人的言論,都是一種啟發,都在某種程度上漲了姿勢,但是這些並不能算作是一種知識,它不成體系,這些龐雜的內容,可以對人學習的路程上提供一種參照,提供一種非線性的對比,互相印證,幫助自己走一條不至於歪歪扭扭的路。
但是很多東西因為不是小型線性的版塊化社群,知乎有社交網路的通病,那就是信息是圍繞熱點流動的,你提一個問題,小社區很大概率上被論壇活躍的內容提供者給與解答,而知乎,海了去無人問津的問題。
所以知乎也是這樣,其實很多問題,很多答案是個黨同伐異的過程,這也是社群類網站最大的毛病。
並且知乎因為信息是由問題嵌套組成的,相比傳統論壇有資料整理,分享的功能要弱了很多倍。

我們常說上一所好大學總重要的是有好老師,有好環境,在學習的路上,這名師不好找,好環境如果有還是可以去趁趁的吧。

所以回到我開頭說的那句話,知乎可以讓你長見識,但是這見識不等同於知識。

老實說寫一篇答案很累,因為背負著不能誤導別人的心理潔癖,其中還有種種切題還是廣而告之的寫作模式,還有辛苦寫成的答案被莫名打壓或者無人問津的煩惱,我寫了一年多答案,這兩個月才有了點人來關注我,我想了半天,僅僅是我去點評了一些人的照片,而這類回答,實際上私下溝通最好,因為每個人的問題都不能作為別人參考的依據,有時候覺得可笑,更多的時候覺得,還是很難把握遊戲規則的感嘆。


題主,淺淺的談談我的經歷。我從2012年9月第一次接觸到2015年至今,現在算算快三年了。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的愛上了知乎,每天徜徉在那麼多厲害的角色中無法自拔,我也非常用心的收藏了很多有用的文章,常看常新。我從一個戀愛大過天的小女孩變成了一個獨立,有想法,有理想的姑娘,這一切都是

全靠我
跟男友分手受傷醒悟變成單身狗。。
全國各地旅遊實習。。。。
努力看書啊題主。。。。

————
其實,知乎上認識了很多朋友,也讓我發現了一個更大的世界,在思想上加速了我的成長。感謝知乎。最好的網站沒有之一。實踐和思想的結合吧。思想提起來了,行動才跟的上去。


打遊戲學英語,看美劇學英語,上知乎學習,都是一個意思。
好好認真學習不行嗎 非要整這麼多幺蛾子


說下我個人的理解,知乎的確能學到很多東西,因為這裡畢竟是知識型分享社區,而且回答質量普遍還比較高。

說學不到東西的未免有些偏激。

舉個親身的栗子,我在知乎寫過一篇ppt教程,那篇教程是我做ppt經驗的總結,能不能幫助到人呢?

一定是的!不信看圖:

但是,知乎畢竟是一個用戶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的社區,註定了知乎不可能對人的學習起到系統性的幫助,我是學營銷的,我來知乎可能看看其他人關於營銷的經驗,而真正系統性學習營銷還是在課堂上。

懂了點贊!!!


不邀自來,必須說不靠譜。

我試圖學過,做收藏夾,把一些要點乾貨用筆抄下來,往往一篇你們說的乾貨、長答案最多寫個2,3頁,回頭看,你會發現其實知識點還是很散,不成體系,畢竟答主和答主之間寫答案沒必要互相承接。而且抄得越多,你越對某些答案中衍生的知識很渴望(至少我是這樣的),然而你找不到下一篇。後來我還是回歸紙上,平均1個月2本專業書的細看,做筆記,收穫比知乎多得多。也發現過有些答主真的是只會寫看起來專業漂亮的答案,實際上真的沒有參考性。

知乎你真的想用好,只能說是它是檢驗你學習成果的地方。一個問題提出來,你能不能想出正確、全面、有邏輯的回答,而不是湊熱鬧。我每天花點時間翻互聯網、產品經理、交互設計等行業相關的問題,發現有些大家侃侃而談的問題我只能說個一兩句,就滾回去看書/工作了。

突然想到一個比喻,別人給你幾塊好磚你能蓋好樓嗎?


光看目錄不看書有啥用


It"s just a window of the world,
so please try to open more windows for yourself.


看你想學什麼,學習目的是什麼,想學到怎樣的程度,知乎在你的學習中佔據多大的比重和怎樣的地位。


如果你只是想在你女朋友面前吹吹牛逼,那麼使用知乎學習很靠譜,只使用知乎學習都沒問題

如果你只是很嚴肅地想把某個東西學到一定的深度,那麼知乎就只能作為一個佔比不能太大但是可能有點用處的輔助手段了。

想深入學習某個東西的話,需要足夠的廣度,來構成一個圓形的底座,然後以圓形的中心深入,最後構成一個圓錐形

知識不夠廣,底座不夠大,或者知識很廣但是缺了一塊很重要的,構不成圓形,會影響你深入

知識足夠廣了但是一直沒深入,構不成圓錐,只能構成圓盤。

別的行業我不知道,我所在的行業,知乎上絕大多數問題和答案都很淺,很多都類似於科普,為了能夠讓讀者看懂,很多答案都被迫犧牲了部分準確性(就類似於為了能夠讓高中生看懂,不好提波函數,就說電子是繞著原子核旋轉一樣)

你要是想深究下去,你就會發現大部分東西根本不是知乎這麼點字數限制能夠寫清楚的。大量大量的剛入門的新手覺得已經理解了很簡單的概念,都有可能不止一本厚厚的書。

所以,你如果真的想嚴肅對待的話,你應該把大多數時間花在更嚴肅的知識來源上面。


推薦閱讀:

為什麼知乎上對「戾氣」有一種特別的定義呢?
如果知乎答題全部實行匿名,會帶來什麼變化?
如何以匿名身份點贊同?
知乎有哪些觀點讓你完全改變了之前對此事物認知?
有朋友說知乎是一個屌絲網站,我該如何回復?

TAG:知乎 | 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