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在二戰時的政治策略是怎樣的?為什麼會遭受德國、蘇聯兩個對立方的入侵?


沒辦法,波蘭處於兵家必爭之地,尤其是北部,德國要取得和東普魯士的領土走廊,尤其是對德國歐洲戰略至關重要的但澤港,蘇聯要消除西部彼得堡周邊地區的安全(三國之後就是波蘭)。而且波蘭並不是什麼貧窮小國,在中歐東部國家中,波蘭的經濟水平和社會財富都位居前列的(戰後蘇聯的輕工業產品就大量取自波蘭,要不然蘇聯人的日子更加沒法過了,當然,這對波蘭人只有壞處,團結工會的興起和這種經濟掠奪不無關係)。處於這個位置,其實三十年代的波蘭制定任何戰略都擋不住這倆社會主義兄弟的惦記。
而且高估英法是沒辦法的事情,此時依然是英法主導世界的局面,不靠這倆主,難道去抱兩個不管如何都會來啃你的主嗎?
當然,其實波蘭自己也有問題,此時民族軍國主義之盛行不比他倆鄰居差,說是靠英法,其實和英法的實質聯繫,不如投資都非常有限,又要民族主義的面子,又要國際支援的里子,自然讓原本的盟友幫你,敵人打你時的切膚之痛。所以,當時真的能擋住鐵蹄的,其實只有盡量融入國際政治經濟體系,比如瑞士,不就活下來了么。
這個道理到八十年代,波蘭人總算是醒悟過來了,團結工會成為西方不得不幫助的對象,波蘭此後也就順理成章成為西方社會的一員。


不請自來,並非為了回答題主問題 只是身為一個非資深波粉不忍心看到那些傳播了好久的謠言再毒害更多的人
寫在前面:
波蘭在二戰中所做出的政治選擇和姿態被廣大網友所恥笑 譏諷波蘭「不會站隊」 致使兩線作戰 事實上波蘭選擇相信英法
在當時看來是完全合理的 在畢蘇斯基死後波蘭第二共和國進行了民主化改革 從政體上來說已經完全和法西斯德國和極權主義的蘇聯決裂 再加上歷史恩怨和現實戰略考量波蘭根本無法做到和蘇聯或者德國中的任何一個結盟 反而和法國有傳統深厚的友誼 選擇英法做盟友一點也不奇怪 污衊波蘭「不會站隊」是極其愚蠢的 至於兩線作戰,波蘭的軍事失敗是出乎整個世界的意料的,責任不在波蘭而在英法 英法此前一直以為波蘭龐大的陸軍足以支撐到英法完成動員 事實上波蘭戰役持續了一個月之久,遠比法國戰役長
另外反對並駁斥@王姿瓷Hassassin@李隱士 回答

衣索比亞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方才建立 彼時尚為阿比西尼亞帝國 軍事實力遠遠落後于波蘭

衣索比亞集中力量迎擊來犯之敵,在數量上佔有優勢,其軍隊約有 120000 人,配備有80000 條槍、8600 名騎兵和420 門大炮。

而波蘭在當時擁有歐洲第四龐大的陸軍
波蘭陸軍有150萬人,由波蘭共和國總統擔任總司令。前線軍隊部署情況如下:
39個步兵師(含9個後備師)
11個騎兵旅
2個摩托化旅
另有數量不定的步兵旅
陸軍的火炮軍備包括4500門大炮和迫擊炮、2000門反坦克炮和3000門高射炮。
每個步兵師下轄三個步兵團,一個輕型火炮團或野戰炮兵團,外加一些常規的師級支援部隊,其中包括一支編有一個TKS型小坦克連的偵察部隊。在一部分現役師中,編有一個重型炮兵團(105毫米和155毫米口徑的榴彈炮)。

波軍並沒有做出馬刀砍坦克的舉動 這點下面有詳細的描述 反倒是德國進行過騎兵砍坦克的作戰
保留騎兵部隊在當時並不是軍事落後的表現 彼時法國尚有六個重騎兵團 蘇軍更是有數個騎兵軍以及數量龐大的師屬於 騎兵 遠遠多於波蘭
波蘭二戰中的總傷亡為560萬上下 遠遠不足一千萬

一.波蘭反華?
首先引用一下某媒體對波蘭駐華大使的採訪:
塔德烏什·霍米茨基:各位網友大家好。
  波蘭國內存在「反華情緒」是一種偏見
  鄔寧寧:第一個問題,是有一位網友提到波蘭國內存在反華情緒。
  塔德烏什·霍米茨基:我認為這是一種偏見,不是在事實基礎上,而是在一些人的意見基礎之上,波蘭一直十分重視中國,波蘭一直把中國看作歐盟之外最重要的國家之一,今年計劃5月份安排首相和副首相訪華,但因為4月份波蘭墜機事件推遲這一計劃。政治層面可以看出波蘭十分重視中國,希望儘快發展和波蘭的夥伴關係,經濟方面波蘭是歐盟國家裡面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向中國公司開放,有中國公司中標建設波蘭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唯一一個國家。去年底中國一個公司中標承建了波蘭的高速路項目,這也是歐盟國家當中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有中國公司來建波蘭公共資金投入的大型項目,這是很少見的。因此波蘭也被其他歐盟國家說波蘭向中國開放了歐盟市場,通過這些很難看出波蘭是有反華情緒的。去年我們準備了一些「中國日」活動,有很多波蘭人民去看了展覽,他們都非常有興趣。在波蘭,來自中國的遊客和商人也在迅速增長,在波蘭也有中國人的聯合協會,我覺得大多數人在波蘭的經歷都會感覺到波蘭是對中國很友好開放的國家。我相信波蘭對中國是非常開放的,我們有著六十多年友好交往的歷史,波蘭也是首先認可與中國的外交關係的國家之一,尤其是在當年中國與其他社會主義陣營比如說與蘇聯國家關係惡化的時候,波蘭也是唯一與中國保持友好關係的。我和其他波蘭人都抵抗這種偏見,因為這不是真的。

可以看出,波蘭同新中國的關係一支都相當良好。波蘭作為東歐社會主義陣營中的大國為當時工業基礎薄弱的中國提供了相當多的援助,尤其是在遠洋航運領域 比如:

1971年和1972年上海遠洋運輸公司還在波蘭利用國家貿易貨款建造了三艘中型雜貨船。船名為「豐城」、「鹽城」和「江城」。「豐城」和「鹽城」為姐妹 船,大小相同。「江城」稍大一些。「豐城」類船登記總噸6557.89噸。凈噸3608.3噸。載重噸7167噸。載貨6000噸。船舶總長135.26 米,寬17.74米。型深10.4米,滿載吃水7.65米。空船吃水:艏部0.85米。艉部5.9米。營運航速15節。全船5個貨艙。策一、二、三、五艙 裝干雜貨,艙容積8534.70立方米。第四艙為冷凍貨艙,分隔為3層,裝載冷凍貨物,艙容積為1401.4立方米。第一、五艙最底層為植物油艙,裝載散 裝植物油。艙容積815.5立方米。該兩船投入營運後長期作為定期班輪固定在上海——日本航線運行。「江城」輪載重量11628噸,載貨10000噸。長期運行在中國——東南亞航線和中國——西北歐航線。

在1971年,中美關係尚未解凍 中蘇尚在冷戰的艱苦歲月里 能向中國出口大中型貨輪 無論怎麼樣都不像反華吧
btw:50年代中國海軍航空兵甚至為保護波蘭貨輪和美軍交火


二.波蘭在巴黎和會和918事變後支持日本?
根據天津編譯中心編寫,中華書局出版的《顧維鈞回憶錄縮編》中有關巴黎和會的過程如下:
1919 年 1 月 18 日和會開幕,中國代表團正式代表 5 人,但和會規定中國屬於第三類國家,僅有兩個席位一類國家英法美意日,各五席。國家間的不平等不僅僅表現在席位上,各國在會議上的權力實際也差別很大,英法美意日組成的 5 巨頭和 10 人會,是和會事實上的「CW會」,決定所有重大決議。其它國家僅在討論相關問題時候受邀出席。
1 月 27 日中午,中國代表團突然接到 10 人會通知,要求闡述山東問題立場,事實上日本已於當日上午做了要求領有山東德國利益的闡述。由於未料到會如此迅速就討論山東問題,中國代表倉卒迎戰。下午會議開始,會議共 25-30 人出席,除 5 國和中國代表外,多為日本代表團其它成員和「幾名其它國家代表」,日本先再次闡述立場。10 人會主席讓中國代表選擇第二天答辯或即日答辯,中國代表選擇前者。1 月 28 日上午,顧做了半小時的精彩即興演說,當即得到英美等代表的祝賀。當晚報紙報道了此事,並說「中國聲明得到了除日本以外各大國代表的一致讚揚」。
會議要求中國代表提交一份書面報告。中國代表團此後的主要任務是準備備忘錄,並同英法美會下接觸,敦促山東問題解決方案。
4 月 22 日英法美三巨頭約見中國代表,告知解決方案。此方案明顯偏袒日方,原因是英法意三個主要國家早已同日方妥協,支持日方的要求以換取各自利益。中國代表表示不接受。剩下的時間中國代表努力要求修改決議,但沒有成功,甚至連保留意見的要求都被拒絕。6 月 28 日,對德和約簽署,中國代表拒絕簽字。
顧維鈞回憶錄中根本就沒有所謂「波蘭支持日本」的記載。波蘭在當時作為新興國家甚至連基本的話語權都沒有。根據顧維鈞回憶錄,巴黎和會關於山東問題的討論,是由 英法美意日組成的十人會和中國代表進行的,波蘭當年根本就沒有發言的資格。所謂巴黎和會波蘭挺日本根本就是無中生有。


至於所謂「波蘭在九一八投票支持日本佔領東北」。
為了搞清楚當年國際聯盟關於九一八事變,日本佔領東北的幾次決議表決情況。筆者查看了顧維鈞會議錄得有關章節,還找到了了台灣中央研究近代史研究所2010年發表的一篇論文:
"訴諸國際公論:國際聯盟對「九一八事變」的討論(1931-1933)"
http://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etail_1383.pdf
根據這篇文章,國際聯盟有關918事變和中國東北問題有過兩次投票。
1931年10月24日,國際聯盟行政院14個理事國表決兩項議案。波蘭和中國都是當時的14個理事國之一,也參加了投票表決。
一項是由國聯主席白里安提出,中國代表同意的議案。該議案要求日軍撤回到918事變發生前的駐地。
投票結果是13票贊成,日本一票反對。
另一項議案是由日本提出的,維護日本侵略的議案。投票結果是13票反對,日本一票贊成。
顯然波蘭在31年10月24日的投票中,立場是支持中國,反對日本的。
1933年2月24日,國聯44個成員國投票表決李頓調查團關於中國東北問題的調查報告。作為行政院理事國的波蘭肯定也參加了投票。而當時的中國政府的立場是認可李頓調查報告的。
投票結果是42國(包括中國)贊成,只有日本一票反對,泰國棄權。波蘭肯定也投了贊成票。
從這兩次投票的結果看,波蘭在918事件的立場是支持中國,反對日本。
所謂」波蘭投票支持日本佔領東北「完全是顛倒黑白,無中生有。

三.波軍曾大規模屠殺蘇俄戰俘
不可否認蘇波戰爭中波軍確有此類戰爭罪行 但具體情況如何呢?

В предисловии к сборнику ?Красноармейцы в польском плену в 1919 — 1922 гг.? проф. З. Карпус и В. Резмер утверждают, что ?за весь трехлетний период пребывания в Польше (февраль 1919г. — октябрь 1921 г.) в польском плену умерло не более 16 — 18 тысяч российских военнопленных, в том числе около 8 тысяч в Стшалкове, до 2 тысяч в Тухоли и около 6—8 тысяч в других лагерях. Утверждение, что их умерло больше — 60, 80 или 100 тыс., — не находит подтверждения в документации, хранящейся в польских и российских гражданских и военных архивах? (Красноармейцы. С. 26)
在《1919-1922年的紅軍戰俘》一書的前言中,波蘭教授卡爾布斯(З. Карпус )和列茲梅爾( В. Резмер )寫到,1919年2月至1921年10月的三年中,蘇俄戰俘的死亡人數不超過1萬6千人——1萬8千人,其中8千左右死於斯特沙爾科夫(Стшалков),有2千死於圖霍爾(Тухол),6-8千死於其它集中營。6萬,8萬和10萬的死亡人數說法在現存的俄波檔案中無法確認(《1919-1922年的紅軍戰俘》,第26頁)
但《1919-1922年的紅軍戰俘》一書的俄方作者,在前言中有另一種說法:
В период эпидемий, через которые прошли практически все польские лагеря военнопленных, заболеваемость составляла 40 и более процентов общего состава. В предислови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стороны к сборнику ?Красноармейцы в польском плену в 1919—1922 гг.? отмечается, что ?в разгар эпидемий в отдельных лагерях умирало до 60% заболевших? (Красноармейцы. С. 14). Соответственно смертность достигала 25—30 и более процентов общего числа пленных.
席捲整個波蘭戰俘營的傳染病,感染了蘇俄俘虜總數的40%或更多。在疾病高峰期,一些戰俘營的感染死亡率高達60%(《1919-1922年的紅軍戰俘》,第14頁)。俘虜總人數的死亡率有25-30%或更多。
Всего же в лагерях Брест-Литовска только за 64 дня августа — октября 1919 г., согласно ?официальной статистике?, умерло 1894 военнопленных. В то же время численность пленных в лагерях в период карантина, когда любые перемещения пленных запрещены, уменьшилась с 10000 до 3861 чел. Нет сомнений, что сокращение числа пленных более чем на 6 тыс. чел. было связано со смертью в период эпидемий. Поэтому можно говорить о смертности в Брест-Литовске в 61% (Красноармейцы. С. 91—9
В предисловии к сборнику ?Красноармейцы в польском плену в 1919 — 1922 гг.? проф. З. Карпус и В. Резмер утверждают, что ?за весь трехлетний период пребывания в Польше (февраль 1919г. — октябрь 1921 г.) в польском плену умерло не более 16 — 18 тысяч российских военнопленных, в том числе около 8 тысяч в Стшалкове, до 2 тысяч в Тухоли и около 6—8 тысяч в других лагерях. Утверждение, что их умерло больше — 60, 80 или 100 тыс., — не находит подтверждения в документации, хранящейся в польских и российских гражданских и военных архивах? (Красноармейцы. С. 26)在《1919-1922年的紅軍戰俘》一書的前言中,波蘭教授卡爾布斯(З. Карпус )和列茲梅爾( В. Резмер )寫到,1919年2月至1921年10月的三年中,蘇俄戰俘的死亡人數不超過1萬6千人——1萬8千人,其中8千左右死於斯特沙爾科夫(Стшалков),有2千死於圖霍爾(Тухол),6-8千死於其它集中營。6萬,8萬和10萬的死亡人數說法在現存的俄波檔案中無法確認(《1919-1922年的紅軍戰俘》,第26頁)
但《1919-1922年的紅軍戰俘》一書的俄方作者,在前言中有另一種說法:
В период эпидемий, через которые прошли практически все польские лагеря военнопленных, заболеваемость составляла 40 и более процентов общего состава. В предислови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стороны к сборнику ?Красноармейцы в польском плену в 1919—1922 гг.? отмечается, что ?в разгар эпидемий в отдельных лагерях умирало до 60% заболевших? (Красноармейцы. С. 14). Соответственно смертность достигала 25—30 и более процентов общего числа пленных.
席捲整個波蘭戰俘營的傳染病,感染了蘇俄俘虜總數的40%或更多。在疾病高峰期,一些戰俘營的感染死亡率高達60%(《1919-1922年的紅軍戰俘》,第14頁)。俘虜總人數的死亡率有25-30%或更多。
Всего же в лагерях Брест-Литовска только за 64 дня августа — октября 1919 г., согласно ?официальной статистике?, умерло 1894 военнопленных. В то же время численность пленных в лагерях в период карантина, когда любые перемещения пленных запрещены, уменьшилась с 10000 до 3861 чел. Нет сомнений, что сокращение числа пленных более чем на 6 тыс. чел. было связано со смертью в период эпидемий. Поэтому можно говорить о смертности в Брест-Литовске в 61% (Красноармейцы. С. 91—92)
В оперативной сводке командования 5 й армии Войска Польского от 24 августа 1920 г. отмечено: "В качестве возмездия за 92 рядовых и 7 офицеров, жестоко убитых 3-м советским кавалерийским корпусом, сегодня расстреляны 200 взятых в плен казаков из советского 3-го кавалерийского корпуса」
波蘭第五軍1920年8月24日的行動總結中寫道:「為了替被蘇俄第3騎兵軍團殘酷殺害的92名平民和7名軍官報仇,今天槍斃了200名來自蘇俄第3騎兵軍團的哥薩克戰俘。」

По состоянию на 1997 г., в Польше имелось 13 мест захоронений военнослужащих и военнопленных Красной Армии периода советско-польской войны, в которых погребено 12 035 человек。
截止1997年,波蘭境內共有13個(注。已知的)埋葬蘇波戰爭時期蘇俄軍人和蘇俄戰俘的地點,人數是12035
由此可見,造成俄軍戰俘大規模死亡的是惡劣的天氣和衛生條件 波軍並沒有出現大規模有組織的惡意殺俘事件 根本無法與卡廷事件相提並論
四.波蘭騎兵曾使用馬刀攻擊坦克   這個事情的起源是德國請軸心國的記者訪問克羅揚蹄(Krojanty)戰鬥後的戰場,當時戰場上橫七豎八的躺著波蘭騎兵及其戰馬的屍體,戰場周圍逡巡著德國的坦克。根據對訪問時戰場上的士兵的採訪,兩個義大利記者發表了一個著名的通訊,稱德國士兵告訴他們波蘭精銳騎兵操著馬刀端著長槍一次又一次的衝擊德軍坦克,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顯然這個報道造成了轟動的效應。  
  根據一些歷史資料,克羅揚蹄戰鬥波蘭確實派出了精銳的騎兵。當時波蘭騎兵對壘德第19裝甲集團左翼第20摩托化師第76步兵團。8點鐘,德國步兵突破了波蘭邊防軍的防線迫使波軍後退。波軍第18騎兵團奉命掩護。在機動的過程中,波軍發現了一股在樹林中休整的德軍步兵,決定發動突然襲擊,並且成功的殺傷擊潰了這支部隊,並在部隊中造成恐慌,導致了德軍攻擊的停頓。在追逐過程中,駐紮在周圍的德軍裝甲部隊聞訊趕到,出其不意的在平原上攻擊了沒有準備的波軍騎兵,機槍的猛烈掃射給沒有掩護的波蘭騎兵以很大的殺傷,受到損失的波蘭騎兵很快的撤退了。

  在這一戰鬥中,波軍既沒有有意用騎兵衝擊裝甲部隊,德軍也沒有使用坦克。至於人們更願意聽什麼樣的故事,相信什麼,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附錄一個戰場描述:

  before the battle

  Polish units were engaged in battle from around 5 o『clock in the morning against elements of German 76th Infantry Regiment of 20th Motorised Division under Lt.Gen. Mauritz von Wiktorin, which operated on the left (northern) flank of XIX Panzer Corps under Gen. Heinz Guderian). Early in the battle Polish cavalry had intercepted German infantry moving towards Gdansk and successfully stopped their progress.

  Around 8 o『clock the Germans broke through Polish Border Guard units south of the Polish cavalry, which forced the Polish units in the area to start a retreat towards a secondary defence line at the Brda river. 18th Pomeranian Uhlans Regiment (18. Pu?k U?an??omorskich) was ordered to cover the retreat.

  The battle of Krojanty

  During the action the Polish cavalry units met a large group of German infantry resting in a woods near the village of Krojanty. Colonel Mastalerz decided to take the enemy by surprise and immediately ordered a cavalry charge, a tactics the Polish cavalry did not use as their main weapon.

  The charge was successful and the German infantry unit was dispersed and the Poles occupied the woods. Moreover, the German advance was stopped for enough time to allow the withdrawal of Polish 1st Rifle battalion and National Defence battalion Czersk from the area of Chojnice. However, the sounds of the battle notified the crews of the APCs stationed nearby and soon the Polish unit got under heavy machine gun fire.

According to Heinz Guderian『s memoirs, the Polish cavalry charge impressed the Germans and caused a widespread panic among the soldiers and the staff of German 20th Motorised Infantry Division, which delayed their offensive and forced them to consider a tactical retreat. This was however prevented by personal intervention of Gen. Guderian.

  Aftermath and the myth

  The Polish cavalry charge stopped the German pursuit and the units of Czersk Operational Group were able to withdraw southwards unopposed. Also, it took the enemy several hours to reorganise and continue the advance. On September 2, 1939, the 18th Pomeranian Uhlans Regiment was decorated by Gen. Grzmot-Skotnicki, the commander of the Operational Group, with his own Virtuti Militari medal for valour shown in this combat.


  The same day the German war correspondents were brought to the battlefield together with two journalists from Italy. They were shown the battlefield, the corpses of Polish cavalrymen and their horses, as well as German tanks that arrived to the place after the battle. One of the Italian correspondents sent home an article, in which he described the bravery and heroism of Polish soldiers, who charged German tanks with sabres and lances. Although such a charge did not happen and there were no tanks used during the combat, the myth was used by German propaganda during the war. After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it was still used by Soviet propaganda as an example of stupidity of Polish commanders, who allegedly did not prepare their country for the war and instead wasted the blood of their soldiers.

  "Contrary to German and Italian propaganda, Polish cavalry brigades never charged tanks with their sabres or lances as they were equipped with anti-tank weapons such as 37mm Bofors wz.36 (exported to UK as Ordnance Q.F. 37mm Mk I) anti-tank guns, that could penetrate 26mm armour at 600m at 30 degrees. The cavalry brigades were in the process of being reorganized into motorized brigades". Another weapon was anti-tank rifle model 1935 (karabin przeciwpancerny wz. 35). Its calibre was 7.92 mm and it could penetrate 15mm armour at 300m at 30 degrees.


受不了這麼多爛人在這販賣類似「為什麼強姦你不強姦別人」「一個巴掌拍不響」這樣的混賬邏輯
玩兒了命要從受害者身上找理由,真不知道你們怎麼解釋蘇軍進東北、伊塔事件和珍寶島

文盲們先看地圖去,夾在蘇德之間幾個主要國家
捷克斯洛伐克,38年割讓蘇台德,39年被德國吞併
波蘭 39年德國入侵,蘇聯同時入侵
羅馬尼亞 40年蘇聯侵佔比薩拉比亞,羅馬尼亞倒向納粹成為僕從國
(別忘了40年蘇聯還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大概他們也是奇葩、作死吧)
匈牙利 一戰戰敗國,上了德國的戰車

看見沒有,與歷史恩怨、外交政策沒多大關係,就是倆流氓要搶你、逼你站隊,戴沒戴帽子都是借口
被入侵吞併附庸是必然的,被誰入侵被誰吞是偶然的,決策者的想法、外在條件乃至於兵力部署如果有變化,就可能導致侵略次序的不同
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看,詭異的地方在於無論這些國家當時多麼痛苦地做出選擇,戰後結局都是一樣的。

最後,我惡毒的認為,像波蘭這樣普通中國人費點功夫才能在地圖上找到的國家在網上被這麼黑,真正的原因恐怕是波蘭同時得罪了黃俄和黃納,君不見精神蘇聯人黑起波蘭來頭一條大罪仍然是反共反蘇


先看這兩張圖:
1934年,希特勒為波蘭法西斯領袖兼國家元首畢蘇斯基舉行悼念儀式,感謝他的反共努力。

波蘭在1926年就是最早的法西斯國家之一,比德國納粹確立軍事法西斯政體早得多。統治集團的這個性質對波蘭的對外政策影響很大。

波蘭地主-軍官集團對蘇聯是階級仇恨,不死不休;對德國的態度是同行即冤家,早晚只能活一個;對東歐小國的態度是強權即真理,弱肉強食搶你活該。法西斯統治下的大波蘭武功赫赫,從立陶宛和捷克都掠奪了領土,強勢壓制強佔的西烏克蘭。1934年,也就是蘇德簽訂那個彼此都不相信的互不侵犯條約前五年,波蘭就和德國納粹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同時暗暗籌備掃平柏林莫斯科。二戰搞成這個樣子,我得說波蘭政權的結局算得上求仁得仁,認賭就該服輸。只是苦了波蘭百姓。

當然軍政體系之外的波蘭人也得區別對待,一部分所謂地方精英趁大戰將近的氣氛鼓動反猶反共風潮,轉嫁社會矛盾,在德國兵到來前後一如既往地屠殺猶太人和左翼人士。到了戰爭後期,他們又在條件不成熟、故意排除蘇聯配合的情況下發動華沙盲動起義,用市民的血向西方博取政治籌碼,等到全盤搞砸之後才匆匆要求蘇軍提供不切實際的援軍以轉嫁責任。這樣的「精英」(很多躲在倫敦,不必親臨戰場)也算不得無辜的波蘭人民。

注釋1:
波蘭五月政變——此鏈接介紹了1926年畢蘇斯基發動軍事政變,建立法西斯獨裁政權的部分情況。這時希特勒剛剛出獄,向魏瑪政府保證循規蹈矩,剛剛重建納粹黨。希特勒的法西斯步伐比畢蘇斯基慢多了。

注釋2:關於華沙起義慘敗的責任問題,我曾經整理過sc的一些討論,鏈接如下
煽情和臆測不能代替數字和良心————也談華沙起義


在二戰中受到德國或蘇聯入侵的國家很多。對德國來說,只要是擋在更大的戰略目標之前的國家,或者和敵國接壤的中立國家,都是必須吞併的對象。對盟國來說,道理是同樣的。只不過盟國不存在吞併一說。但是盟國也主動破壞或者計劃主動破壞很多國家的中立。這是因為中立國的資源對戰爭至關重要。俄國本來就是個擴張型的國家。蘇聯在一戰中和兩次大戰之間由於國立衰弱,丟失了不少周邊領土。所以一旦國立恢復,不僅擴張的野心恢復,而且要求收回原來領土的希望也貌似更「合理」。

在這種情況下,小國家被誰哪一方侵略,只是地理位置問題。和荷蘭、丹麥相比,波蘭「恰好」位於兩個大國之間。所以被「同時」入侵併不奇怪。

避免被雙方同時入侵的因素也並非沒有。第一是盡量保持良好的傳統關係;第二是採取平和穩健的外交和軍事合作;第三是保持國內政治的健康。可惜波蘭每一項都是反其道而行之。

先說傳統關係。在一戰之後波蘭就同時惹惱了德國和蘇聯。德國方面是搶佔了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弄了一個但澤自由市。蘇聯方面是對蘇聯發動侵略戰爭,一度佔領基輔附近。

第二說軍事合作。已經有人提到當時蘇聯要求駐軍在波蘭共同抗德。有人說這是「引狼入室」。其實不然。在當時同時得罪兩個大國的情況下,對一方忍讓是重新建立相互好感的唯一方式。而且已經有充分跡象表明德國一方是對猶太人十分殘忍的。這時不能從國民考慮而只是一味的逞強也是國內政治混亂的表現。退一步說,如果事後蘇聯真的變卦,也是失道一方,憑此取得的利益也很有可能事後被國際社會追回——並不是沒有這樣的例子。而波蘭對蘇聯的提議毫不讓步,在戰爭末期的談判里給了斯大林莫大的理由。從此波蘭在二戰中失去的,除了一小部分被德國彌補,成為永久的合法剝奪。

第三說國內政治。波蘭當時是軍事獨裁。閉目塞聽。導致了兩方面後果。一是盲目自大,對兩強國不作任何妥協。而是後來流亡海外的政府和原政府政治差異很大。這就給了蘇聯另立政府的借口。

波蘭的不幸,是二戰中小國共同的不幸。但是在戰後這些不幸仍然做實的(包括蘇聯解體之後),似乎只有波蘭。這就不得不考慮波蘭自身的問題了。


反對 南雲忠一(本想@你,結果你的賬號被封了) 的關於波蘭在抗戰中沒有支持日本的說法,實際上波蘭在中國抗戰中就是站在日本一方,出處依然是《顧維鈞回憶錄》

日本轟炸南京,世界主要大國都提出抗議,結果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波蘭表示支持日本。

===========================

更新下回答,這個事情在流傳的時候出現了偏差,事情實際上是發生在1937年9月,當時日軍轟炸南京,世界主要大國均提出抗議,國聯也組建小組委員會審議該事件,於是在小組委員會的幾次會議上,發生了書中的一幕。

這個事情在流傳的過程中,變成了1919年巴黎和會上波蘭支持日本的版本,因為這個事件記載與《顧維鈞回憶錄第四卷出使法國》,所以可能有人誤以為是1919年那次出使法國,於是就有了這個版本。

還有個版本是918事變後,國聯審議該事件,波蘭支持日本,這個又可能是因為都涉及到國聯,所以又有人以為是918那次。

事件後續

最終,波蘭投的棄權票。


不開「平獨鎮露」的玩笑了,說句實話,在二戰開始前,波蘭的政治選擇,已經是當時糟糕選擇中,最不糟糕的選項了。當然和別人一起瓜分捷克啥的實在不值得同情

如果非要說之前的錯誤,可能就是波蘭沒有大國的實力,卻有大國的野心吧。波蘭可是曾制定國策融合波羅的海三國等為大波蘭,同時制衡削弱俄羅斯的。 畢蘇斯基雖然是一代人傑,但是還是缺乏俾斯麥和斯大林一樣縱橫捭闔的水準啊。俄羅斯轉職為蘇聯後,普羅米修斯計劃就迅速破產了。
(我國周邊也有一個這樣的國家,就是越南........)

順便說一句,蘇聯佔據了波蘭原先的一些地盤,然後分裂德國時候,又讓波蘭佔據了德國的一些地盤。然後蘇聯同意東西德合併的時候,強迫德國不追溯這些被波蘭佔據的地盤,嗯,德國沒得辦法就同意了.........後來卡廷慘案鬧大了,波蘭和俄羅斯也關係惡化了........
嗯,問題是德國被波蘭佔據的這些地方,呵呵,可以了解下是什麼樣的地方,現在歐洲一片和諧沒關係,如果風雲變幻,恐怕又是波蘭的一塊爆點吧......

呃,其實我也喜歡隨意調侃「平獨鎮露大波波」,但這裡是知乎,多了解一些也更好些。

提供一些擴展閱讀:
為何很多人看不上波蘭? - 歷史@梁瀟華 的答案
普羅米修斯計劃
約瑟夫·畢蘇斯基


1939年在入侵波蘭前,德國和蘇聯並不是兩個對立方:蘇聯曾一度要求與波蘭和羅馬尼亞簽訂共同防務條約,來抵禦可能來自德國的進攻,但其條件是蘇軍有權隨意駐軍波蘭和羅馬尼亞。波蘭顯然無法接受這一引狼入室的條約,於是談判破裂後蘇聯轉向了德國,與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該條約簽訂9天後的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2天後斯洛維尼亞軍入侵波蘭。蘇聯以「保護在波蘭境內的俄羅斯族人」為由,在條約簽訂16天後由東線入侵波蘭。
10月6日,在蘇德兩方夾攻下,波蘭全境淪陷。這場戰爭中蘇聯扮演的是徹頭徹尾的法西斯幫凶的角色。


看到許多諷刺波蘭的答案,特來為波蘭正名,挖坑。

波蘭最終遭到德蘇合夥侵略,絕不應該簡單歸於波蘭外交政策的失敗,而是整個歐洲(尤其是英法、更準確的是大英)在新均勢的建立和維持以及安全機制失效的結果。波蘭覆亡只不過是這場地緣大災難的第一個受害者,就算諸葛再世也救不了波蘭。


某高贊答主居然拿「強姦」案來比喻我波,是居心何在?

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自16世紀盧布林聯合,波—立聯合公國成立以來,我大波波就是東歐一霸,和大韓民國這種被按在地上反覆蠕動,求同情的渣渣有本質的區別。

季米特里要不是我波大地主的支持,能攻入莫斯科,智斗舒伊斯基嗎?

更不用說1608年我德米特里大皇子從斯摩陵斯克,一路打到喀山,兵鋒所指,無往不勝。

1611年我波蘭王師親自出征,吊打俄露地主農奴,包圍斯摩棱斯克,沿途小農無不簞食壺漿,喜迎王師。部分富農在激動之餘,甚至一手抹去感激的淚水,一手主動獻上妻子,女兒,供王師深夜交流學習,感人至深!這場景,恐怕也只有日後的大韓民國,中華民國「國軍」身上才能尋見蹤影

雖說1612年科齊瑪就趁王師一個不注意,奪回莫斯科,但是這並沒有改變我波東歐霸主,這個人民賦予的,光榮偉大永遠正確的歷史地位,基輔,斯摩棱斯克也依然在王師掌控之下!(我跟你們說:不要得罪稅務官!)

在19世紀法蘭西友邦,拿破崙大統領的支持下,我波光榮復國,華沙大公國的成立是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之後我波追隨拿破崙王師的步伐,橫掃德意志,腳踏俄羅斯,拿破崙也把侵俄戰爭成為第二次波蘭戰爭,光榮至極!

一戰之後,在畢蘇斯基大統領的英明領導下,我波外靠凡爾賽之勝利果實,身壓渣德,腳踏但澤;內依法英友邦之巨額軍援,拳打紅軍,坐擁西烏!

打的托洛茲基聞風喪膽,列寧割地賠款,斯大林掩面長嘆,布瓊尼敗走麥城,何等光榮。

至於我畢蘇斯基將軍,在最廣大人民的擁護下五月一聲槍響,把維托斯趕下台,親任軍政部長,把先進的法西斯主義帶給了波蘭人民!

fasces,汝識得否?

對外擴張,對內鎮壓,元首至大

你也配同情?

到了1938年,更是高瞻遠矚,深謀遠慮,及時準確預判國際局勢,收復捷克「竊取」的切欣地區,開疆拓土。


我大波波從公元16世紀起,就以平獨鎮露聞名西方自由世界,你乎幾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布爾喬亞也配同情我波?
(特蕾莎:誰敢說西方是自由世界?)

呸呸呸,呸呸呸

還什麼「被強姦」,「被欺凌」,這是你們小布爾喬亞軟弱性在自己身上的體現,不要拿來比喻我永不滅亡大波波,靴靴。


首先糾正一點——蘇德在入侵波蘭之前幾個月就已經談不上「對立」了,更極端點說,當年拉巴洛條約之後就已經不是了。

1939年5月中旬,德國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就毫不掩飾地公開表示,德國有意與蘇聯締結針對波蘭和英國的條約。

《祖國歷史》2001年第二期P.83,《1938~1939年里賓特洛甫—莫洛托夫條約遷徙的蘇聯和波蘭平衡政策問題》

接下來開始談談波蘭的政策問題,這種問法,估計答主想問的主要還是外交了。話先說在前面,肯定有人說我洗地,但是波蘭的平衡政策就是以「平衡」著稱,某些答主張口就波德親善無比,波蘭也是法西斯的也真是夠了。

①「平衡政策」的歷史背景

眾所周知,一戰後的波蘭是新獨立國家(注意新獨立)中最為強大的一個——但是因為其歷史的特殊性,所以和德俄均有所交惡。

對德國方面,發生了大波蘭起義和三次西里西亞起義,最終確定了一條不錯的西部邊界。但澤歷史上長期屬於波蘭,但是因為人口問題,最終被劃分出來作為一個獨立的自由市。而波蘭走廊則將東西普魯士分開。需要注意的是,這地方在瓜分波蘭之前,就是屬於波蘭的領土。

至於俄國方面……

1918年8月29日,蘇維埃政府頒布法令,決定廢除沙皇俄國有關瓜分波蘭的一切條約和文件。

——《蘇波關係史文件和材料》第一卷P.163

其實這裡有一點很有趣——時間!

當時布爾什維克已經簽署了布列斯特和約,以前瓜分波蘭所得的領土沒剩下一絲一毫,所以估計也就拍拍屁股,心安理得的頒布了這個法令。但是幾個月後德國戰敗了!而幾乎同時,波蘭也獨立了!布爾什維克當然不會心甘情願把1772邊界以西的地方拱手給波蘭,對其它新獨立國家也自然是打算重新收回。因此發動了目標維斯圖拉行動(Soviet westward offensive of 1918a€「19),然而很不幸,被打回來了。最終波蘇撕了一年多,簽署了《里加和約》(事實上波蘭把明斯克讓給了布爾什維克),算是結束了。

波蘭當然對自己的情況心知肚明,而過了幾年(1925年),《洛迦諾條約》簽署,對德國的西部邊界做出了限制。

但是德國東部邊界(也就是波蘭的西部邊界)呢?

不好意思,沒有保證。當然了,有限制——德國應該用和平手段解決問題。但是這和德國西部邊界依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波蘭要開始行動了!

②「平衡政策」初探

1925年3月,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在里加召開總參謀部會議,羅馬尼亞和芬蘭派觀察員參加。消息傳到莫斯科,引起俄共(布)中央的關注,政治局在3月26日通過決議,由外交人民委員部,國家政治保安總局和軍事情報局代表組成專門委員會「詳細研究和整理所掌握的有關鄰國擬議中的行動的情報,包括有關總參謀部會議和協約國在這一會議中的作用的情報。」同時,「如果這一聯盟確實存在,委員會要向政治局就瓦解這一聯盟的可行的措施問題提出自己的建議

——《蘇聯與「波蘭問題」》P.13

然而這種聯盟困難重重。因此,波蘭繼續去發展了蘇德關係。

在《洛迦諾條約》之後,英法希望德國能夠再此基礎上更進一步——讓德國與東歐鄰國也簽署這種條約。而波蘭對此自然是非常認同。

蘇聯方面也沒有閑著,1927年4月,蘇聯開始與波蘭就簽訂互不侵犯條約開始了談判。雖然在同年6月7日,蘇聯駐華沙的全權代表被白衛分子暗殺,但是兩國繼續了談判。

③「平衡政策」花開

終於,在1932年7月25日,蘇波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這是要早於波德互不侵犯的。起初,條約的有效期僅僅三年。但是到了1934年,雙方一致同意將其延長到1945年。

至於波德方面,1934年1月,雙方也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波蘭對波德互不侵犯的可靠性事實上是相當懷疑的。

畢蘇茨基並沒有對波蘭依然脆弱的地位抱有任何幻想;他在1934年曾私底下預測,憑這項條約,波蘭在與德國的關係上,大概可以得到四年的喘息時間。

對應的,波蘭在國際事務上,對兩者的舉措也完美的體現了「平衡政策」。

儘管波蘭國內的烏克蘭少數民族紛紛反對,波蘭還是沒有向國際社會張揚它所知曉的這場人為的蘇聯大饑荒,唯恐這些行為會被蘇聯視作不友好。這種對外政策的結果是,蘇聯繼續被國際社會視為可以拉攏和接納的國家。

——《不折之鷹 二戰中的波蘭和波蘭人》P.64~65

在德國方面,波蘭對慕尼黑條約的曖昧態度,與收復切欣的時機和方式,也都體現出來了波蘭對德國或多或少的曖昧。

需要指出的是,在切欣一事上,波蘭屬於獨自行動。捷克完全可以僅僅割讓切欣而對德國作戰。切欣是壓垮捷克的最後一根稻草「根本上屬於缺乏邏輯的謠言。

但是畢竟,「平衡政策」還是在的。

1939年3月26日,波蘭客氣但是毫不含糊地拒絕了希特勒「寬宏大量」的提議——波蘭加入《反共產國際公約》,也就是說,波蘭和德國結盟。

希特勒自然是無比暴怒,接下來就撕了波德互不侵犯,並且去另尋盟友。

然後呢,就有了這個答案開頭那一幕。『

需要注意的是,平衡政策不僅體現出波蘭對蘇德的曖昧,也體現出了戒備。

雖然波蘭的「普羅米修斯計劃」在三十年代幾乎已經實質性暫停,但是波蘭從未放棄和周邊其他國家謀求同盟從而對抗蘇德——也就是「第三歐洲」。

很遺憾,失敗了。

單獨對德國方面,1936年3月,貝克告訴了法國駐波蘭大使,如果法國攻打德國,波蘭一定履行義務。

然而法國回應了么?當然是否定的回答。

不錯,波蘭絕非跪舔納粹,她從來沒有放棄過遏制納粹德國!

可悲。

PS:蘇聯在1939年和波蘭與英法等國也有所謂的「同盟談判」,但是蘇聯甚至要求解散波蘭羅馬尼亞聯盟,並且要求英國對波蘭的邊界保證僅限西部。

這能答應么?

總結:事實上,波蘭的政策已經是相當明智的舉動——除了收復切欣實在是不當(這事情結合一戰後捷克的舉動來看,我主張各大五十大板)。試看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面對德國拉攏,最後都入了軸。

相比之下,波蘭還能如何呢?

投蘇和投德,都只會更慘而已。

至於波蘭的法西斯問題。

畢蘇茨基領導的薩納奇政府是一個非法西斯主義的世俗威權主義政府。

——《波蘭史》P.235

另外,就算威權,我也得指出,在1930之前,波蘭的政治空氣還是大體自由的。1928的大選就說明問題了——反對派贏得了多數,選舉也沒被宣布無效嘛。社會黨的下議院發言人還和畢蘇茨基拍了桌子,也沒見被抓起來槍斃啊。

真要說法西斯,波蘭的共產黨高層也僅僅是監禁,反而是在蘇聯的被殺了個精光……

誰是法西斯?

Excuse me?


再更新一些關於切欣問題的。

我再次重申,切欣問題雙方均存在過錯。

這地區一戰後是爭議領土,在一戰前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也沒有波蘭。而切欣歷史上曾經屬於過波蘭,也曾經屬於過波西米亞。

一戰後兩個國家獨立了,切欣自然成了爭議問題。當地波蘭人50%以上,捷克人不足30%。因為爭議,這地方最好的解決方法自然是公投。

然後捷克人做了什麼?

上萬軍隊直接打過來!打死打傷波蘭人數百上千!

這做的似乎比1938年波蘭做的還過分啊?

當然了我再次重申,1938年的波蘭佔領切欣之舉,是明顯存在過錯的。

我不打算為此事洗地。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波蘭此舉絕對不是什麼壓垮捷克的最後一根稻草。我的「單方面接受波蘭的通牒」一說僅僅是駁斥這個說法,而絕不是主張波蘭的行為天經地義無可厚非。

僅此而已。

至於切欣和蘇台德問題是明顯存在不同的,我在別的答案下就解釋過了。

切欣是兩個新獨立國家的領土爭端,在此之前切欣曾經屬於過波蘭也曾經屬於波西米亞。而捷克一戰後曾經採取了直接武力進攻打死打傷大量波蘭人的手段佔領了切欣。換言之,這地方在一戰後就是爭議領土

對比之下,德國並不是一戰後新獨立的國家,蘇台德從來都不是德國領土。而在《洛迦諾條約》中,德國承諾了如果未來和捷克的國界有爭端,會使用談判手段而不是戰爭解決問題。而在慕尼黑之前,蘇台德並不是爭議領土。捷克也不曾以武力進攻的手段拿下蘇台德。

嗯。


我就用約瑟夫·貝克——波蘭第二共和國外交部長的話作為結尾吧。

波蘭外交政策的制定基於以下要點:我們的地理位置,以及我們和兩個強大鄰國——德國和俄國的關係,鑒於歷史的經驗教訓和現在的實際情況,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這個關係的重要性。因此,在政治策略上我們必須有所側重。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1.我們民族迄今為止所經歷的重大災難都是這兩個國家聯手造成的;2.每當我們陷入絕境之時,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強國給予我們幫助……還有一點我們必須清楚,那邊是波蘭做出任何的決策都不應該受到俄國或者德國的影響。

——約瑟夫·貝克


20-30年代,波蘭犯了所有不該犯的外交錯誤:色厲內荏,外強中乾,軍國主義,極端民族主義,翻臉比翻書還快的科幻外交政策,埃塞爾比亞的國力,卻有大美利奸合眾國的雄心,保留騎兵軍團的落後水平,卻悄悄制定「閃擊柏林」的偉大戰略。。。最終被漢斯和毛子狂虐,死上千萬無辜性命,蔫了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波蘭在二戰時的政治策略是怎樣的?

一戰德國戰敗,沙俄爆發革命,波蘭隨即復國 。波蘭復國後,緊密跟隨英法的外交政策,出兵干涉時蘇聯,迫使蘇聯割讓了西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割佔德國領土,由於德國被戰勝國凡爾賽條約的約束,而波蘭卻有英法的支持,所以波蘭將德國西里西亞部分地區佔領。 波蘭還進攻立陶宛,今天立陶宛首都在二戰前是波蘭領土,這是波蘭侵略立陶宛奪來的。在1938年德國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時,波蘭佔領捷克特青地區。

所以說波蘭在二戰時的政策就是抱緊英法的大腿。

回答第二個問題:為什麼會遭受德國、蘇聯兩個對立方的入侵?

因為波蘭復國就是佔領這兩個國家復的國。蘇聯有佔領全球的計劃,德國也有佔領全球的計劃,其實波蘭那個逗比也有擴張的計劃。只不過德國、蘇聯提前下了手。

在1941年德國進攻蘇聯以前,德國地緣政治學家奧布斯特所劃分出的世界泛區有四個。(1)泛美區:南、北美洲聯合,以美國為主導;(2)泛亞區:從東北亞、東南亞至澳大利亞實現聯合,以日本為主導;(3)泛歐區:使歐洲與非洲統一,以德國為主導;(4)泛俄區:以蘇聯的領土加西南亞及印度,以蘇聯為主導。

豪斯浩弗的這種生存空間的設計,實際上是以大國列強為中心重新劃分勢力範圍的設想。這種泛區劃分對於戰前德、意、日軸心國的世界戰略確有一定影響。德國在1941年前的向東進佔東歐,向西擊敗法國,向南進入北非,其行為與泛區構想是一致的。二戰中,日本在東亞鼓吹的「大東亞共榮圈」亦是這種泛區思想的體現。

這一地緣政治思想有著極其深厚的實踐和理論基礎。

第一次、第二次巴爾幹戰爭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關係是怎樣的? - 世界歷史

德國有白色方案,蘇聯有東方戰線計劃,逗比波蘭有西方計劃。

故事是這樣的,德國和蘇聯把歐洲瓜分了,結果斯大林又提出了新要求,那就是把巴爾幹地區劃入蘇聯範圍,因為那裡都是南斯拉夫人。

於是大家就看到了白色計劃的升級版,巴巴羅薩計劃。

用實用主義的觀點來看,當時的波蘭無論是投靠德國,或者投靠蘇聯,都會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波蘭選擇了去抱英法的大腿,最後還沒有抱著。

沒有自主的外交政策真可怕。再講華沙起義,英法想的是波蘭人控制華沙以後,可以在戰後秩序中增加談判籌碼,所以冒險舉行了五萬人參加的華沙起義。德國人愣了一下,突然就看明白了,衝進城就把這群起義軍給滅了。英國和美國空投武器,大多進了德國人之手,倒是蘇聯送去了很多軍援和物資,倒不是關心華沙起義,而是讓波蘭人全心全意和德國人火併,他們坐收漁翁之利。

波蘭一直都是投機主義者,一直都是英法美的政治傀儡,這就又談到了西斯拉夫人。

這就又扯到了西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東斯拉夫人之間的矛盾,同行之間才是赤裸裸的仇恨啊。

關心這個問題的還可以百度:卡廷森林。


同時與相鄰的兩個大國交惡,而求助隔了好幾個國家的英、法來保證自己的安全,對一個小國來說實在沒有比這更愚蠢的策略了。


答案夠多,各種分析也夠多了,算補充性質答案……
猜猜看,瓜分捷克斯洛伐克中獲得領土的國家是誰?
德國和匈牙利?不不不,別忘了波蘭!
11個月前的1938年的9月30日,是誰緊跟德國對捷克斯洛伐克發出最後通牒的?
嗯還是大波波,趁火打劫拿到了切欣區
再猜猜看,親德國家對捷克斯洛伐克的分贓會議的排除英法的主導者是誰?搶完地以後慫恿羅馬尼亞(順帶,羅馬尼亞的角色也不光彩,不過這裡無關)一起瓜分盧西尼亞的是誰?
嗯對了仍然是大波波
說是英法維持均勢失敗,嗯沒有問題——不過第一個受害者?置捷克斯洛伐克於何地?
可憐歸可憐,波蘭等一些小協約國成員貪得無厭追逐眼前小利,自作聰明自以為兩頭平衡左右逢源的政策,最終作死成功。當捷克斯洛伐克面臨前所未有災難時,除了貝爾格萊德的年輕學生以外的所有人竟然都一頭扎進了與狼分食的隊伍中。
也許波蘭糟糕的位置和綏靖政策下,波蘭在劫難逃——但不代表因為這樣小聰明式的把戲就可以原諒。
題外話:中國民間對波蘭的觀點似乎各種分化,有的人對波蘭的命途多舛和「迷人的」民主制度還有「美妙的」天主教傳統津津樂道,而有的人對「平獨鎮露」這樣的梗愛不釋手。我的傾向性也挺明顯的誰都能看出來。因為我覺得命運再悲劇,也不能成為這種助紂為虐的「小惡」(相對德俄)的理由,也許不恰當的例子是常見的一些城市的底層市民,命途不濟令人同情,但也不代表他們可以天經地義地做那些損害他人權益的事,不代表他們對蠅頭小利異乎尋常的熱愛是可以被正面評價的。

隔了好久又出現在TL上,看到給波波洗地成了主流。
波波的確在那個時代沒做過什麼罪惡滔天的事,說起來也就虐待了點戰俘,瓜分了別人一點領土,政策上不明不白之處有點多,跟那群列強比起來真心不嚴重。
作為一個弱國,地理位置還糟糕得讓人難以接受,的確自己主宰不了自己命運,有值得同情之處。然而更有可恨之處——命運不能由自己主宰不是你的錯,但你以此為擋箭牌,做的一連串「小惡」又怎麼說?就不是惡了?就沒侵犯到別國權利?
至於拿切欣有不少波蘭人說事的,你一定特別支持希特勒佔領蘇台德和波蘭、立陶宛的前德國領土吧?
還有什麼第一個犧牲品……奧地利 捷克斯洛伐克 立陶宛 阿爾巴尼亞抱頭痛哭……


「波蘭是一隻金絲鳥,野心勃勃的想要吞掉兩隻虎視眈眈的貓。」


鼎鼎大名的「平獨鎮露大波波」嗎...

解釋一下:波蘭位於歐洲中部,東臨俄羅斯,西面為德國...祖上很闊,向東,入侵俄羅斯,廢立沙皇...向西,佔領了普魯士及德國大片土地...打敗過聲名顯赫的」條頓騎士團「...
特別是它的「翼騎兵」,在維也納城下打敗奧斯曼土耳其,確保了「基督教」文明,被稱為「歐洲的守護者」...
在日語中,「德國」被稱為「獨國」,俄羅斯被稱為「露西亞」...所以,軍史圈的人們習慣稱之為「平獨鎮露大波波」。

不過,這些輝煌的歷史,是依靠和親來的,在波蘭同立陶宛(對,就是今天的那個立陶宛)通婚,建立波蘭-立陶宛聯邦之後所取得的...號稱從海到海的大帝國(從波羅的海到黑海)...

但是,因為其腦殘的」民主政策「...就是」黃金自由「和」一票否決「。波蘭的國策是由大貴族們商議的,國王也是由大貴族投票選擇的,只要有一個人反對,這項政策就無法實施下去...
導致波蘭政局非常不穩定,歷史上被三次瓜分...

所以,無論對於德國還是俄羅斯或者說是蘇聯,從骨子裡就不喜歡波蘭人...特別是波蘭在蘇聯建立初期派出大量干涉軍(可以參考《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屠殺蘇聯紅軍戰俘...
而且,還及其腦殘的同時對抗希特勒納粹德國和紅色蘇聯...雙線開戰...波蘭政府真是一群腦殘組成的...

得到這樣的一個機會,不斷佔領了大量土地,還能一吐胸中的惡氣...不佔是傻瓜嗎...

PS:草寫,很多東西都是記憶中的,可能有不正確的地方...


@王宇 的評論「 波蘭挺不幸的。既佔有東普魯士的波蘭走廊,又佔有蘇聯的西烏克蘭(還包括沙俄議會波蘭,蘇聯對議會波蘭沒有領土要求)。波蘭無法向兩大強鄰做任何妥協。 」 內容更豐富,涉及德蘇波蘭的地理(夾在兩強中間),歷史(一戰及之前的戰爭),政治(德蘇之間的意識形態仇恨和恐懼)和種族因素是其波蘭不幸的重要淵源。


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小到做人,大到國家,都是如此。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波蘭自己本身戰略定位就挺不靠譜,1戰後魏瑪德國被波蘭欺負過,希特勒上台重整軍備後它知道德國不好惹了就親德了,慕尼黑協定後德國佔領蘇台德和捷克斯洛伐克時它也趁機佔了捷克的領土。希特勒不管真心還是做樣子,想和波蘭協商但澤和東普魯士問題,波蘭覺得自己軍事實力足夠NB到可以閃擊柏林的就回絕了老希的波蘭走廊要求,據說還真做了閃擊柏林的計劃。希特勒是不能被拒絕的人,於是老西在覺得英國人不會為了波蘭拚命的情況下入侵了波蘭,於是人類進入了wwII……。
波蘭不光在西邊和德國是這樣,在東邊我們小時候聽說的入侵」偉大蘇維埃「的白匪就是從它們那裡啟程的,而且是在蘇聯沒惹它的時候。
至於蘇聯和德國的聯合入侵是蘇德協議秘密條款規定的:德國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再不打歐戰(德國沒想過變成世界大戰)軍備就要被趕上了;蘇聯是為了贏得和德國的對決時間和戰略緩衝區,和蘇聯打芬蘭是為了防守德國的邊防戰線有比較好的接敵地比較像。


記得丘吉爾的二戰回憶錄里寫道,當德國吞併蘇太德地區的時候,波蘭也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發出了最後通牒,對波捷接壤部分土地提出領土要求。
實在懶得去找原文了,如果有誤歡迎糾正。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會有卡廷森林慘案的發生?
華沙起義的失敗是否因為蘇軍見死不救?
蒙古西征前基輔羅斯和波蘭之間的邊界是怎麼形成的?
如何評價波蘭文學在世界的地位?

TAG:德國 | 歐洲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波蘭 | 波蘭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