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搖滾是不是一種空洞的音樂?
布魯斯生猛,民謠質樸,電子有趣,後搖有點像孩童時代喜歡玩弄的萬花筒,變幻不定,以至於能經得起千萬種解釋和推測。
如果那些細密精巧的音符是在構建一幅迷亂並無法窮盡的版圖。若此,想必也只有空洞的力量了吧。
所有音樂都是「孩童時代喜歡玩弄的萬花筒,變幻不定」的,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因為你只活在有限的一段時間裡。
布魯斯、民謠、電子……都從前人那裡繼承了很多內容——你沒聽到過的內容;之所以產生了生猛、質樸、有趣之類的簡單判斷,也是因為缺乏更全面的了解。有不生猛的布魯斯,不質樸的民謠,不有趣的電子的。
不是從音樂里來的音樂,可能只有 John Cage 了吧?
再補充:另一種角度——後搖滾這樣的樂風之所以給人「雜燴」的感覺,是因為音樂發展到這裡,引用(quotation)成了一種基本手法,許多風格特徵明顯的元素被整體搬挪進來。作曲從音符的線性排列轉向「引用」的編排。
所有音樂都不是空洞的,包括後搖。
後搖作為一個標籤,歸納了這類音樂的一些共性,為了方便愛好者溝通而已。
多數音樂的所謂精神內涵都是由聽者主動添加,由聽者的聽覺口味決定。
不同個人情感的代入賦予了音樂不同的屬性。
同樣的一段聲音信號,聽者可以有不同的解讀產生不同的畫面感甚至沒有畫面感。
噪音音樂也是一樣,merzbow,可以令人感覺不適並歸結為空洞的毫無意義的噪音,也可以令人顏面潮紅心率加快並從中感受到強烈的情感。
聽上去很唯心,但聽音樂就是這麼私密的。民謠噁心,朋克憤青,布魯斯城鄉結合部,電子鬧心,爵士老黑鬼,流行膩,古典太薄,哥特立馬腦補南方公園,英搖俗氣,說唱只能練聽力,後搖只適合考前刷題。
明白了嗎哥們?企圖用一句話描述一種音樂類型的都是耍流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啊哈,前幾天去上海草莓聽了天爆,太爽了,最後完了之後邊上一外國哥們長嘆一聲說「The last two minutes oh my god, I wanna fucking die!」
這種音樂肯定談不上空洞吧。在聽到gybe之前,我的確認為後搖是一種空洞的音樂。
首先,可能我們對後搖的理解不一樣。拼貼、採樣是後搖的一種特色,但那並不是這個流派的決定性特色。
關於這個流派(嚴格來說,也只是後搖之下的一個分支),我想 Pitchfork 的一段評論 [1] 基本上說盡了它的脈絡:
Consider the branch of post-rock that was more or less introduced by 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 and Mogwai in the late 1990s, and is now practiced by Explosions in the Sky, Mono, and others. This music focuses on songs with slow, spare beginnings that steadily climb to huge crescendos bursting at the seems with guitar strums and, often, violin swells. It"s easy to forget just how powerful this stuff sounded on first exposure. All of a sudden the direct and emotionally charged communication of film soundtracks was available from instrumental rock bands. And live, man, with the loud climaxes even louder, it was something to behold.
Still, something strange has happened with this sort of music since. It"s almost as if the sense of structure laid out in the late 90s proved to be so winning, bands grew afraid to mess with it. Some do what they can to branch out, such as Mogwai, who on record moved on to other things long ago. But it"s strange how predictable this music, which depends partly on surprise for those big moments to resonate, has become.
You could almost compare it to 12-bar blues, where after the second repetition of the first couplet you can feel in your body which chord is coming next; when bands of this ilk stick to the quintessence-- which is most of the time-- you can anticipate every modulation of sound well before it arrives.
這篇來源於對 Yndi Halda - Enjoy Eternal Bliss 的評論。Pitchfork 要說的是,從音樂的角度來說,後搖太可預測了。但作為一個聽者,我還是很坦然地接受他們各種不同的編排,並很配合地爆發情緒。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覺得這張專輯還算好聽,pitchfork 卻只給了 5.1 分。
[1] http://pitchfork.com/reviews/albums/10131-enjoy-eternal-bliss/曾經聽晨曦光廊的《因為你是我們的驕傲》這張磚,到了《用生命寫故事》這首的時候聽得哇哇哭。你能說後搖空洞么?
空洞的不是後搖,是整天問這種問題你們這幫子#聽後搖的#
雖然寫音樂的人在寫的時候就是想表達一些什麼的。
但最終聽的人基本都是根據自己的經歷或情感在想像。
所以後搖是否空洞,後搖樂隊中具體到哪一首曲子是否空洞,都是個人自己的看法。
就比方說甜梅號的《三分之一搖籃曲》
作者應該至少表達了與搖籃有關的情緒
但我聽的時候,滿眼遼闊的高地,空曠的麥田,還有從東一直吹到西的風
但我一學美術的朋友就說感覺聽不出什麼情緒來,像是一堆沒有感情的人在行走……o(╯□╰)o
寫點看法:正如後現代哲學是對現代性的批判和消解,後搖也是對標榜新潮與反叛,但卻走入固定模式和空有姿態的搖滾樂的消解,嘗試在歌詞和旋律的組合之外通過音樂表達一些東西的可能性。
你非說那就是一堆噪音牆也行。但我覺得後搖實在很私人化,聽的過程中會有很強的畫面感,任你解讀,意蘊豐富無窮無盡。
有一點,現在沒什麼很出彩的了,聽多會發現大同小異。
你若是說空洞倒也沒錯,
唯有空洞我們才可以向裡面加入各種不同的元素。
用你傾瀉而出的情感去把它填滿,
然後誕生出無數可能。
這個命題應該是個偽命題吧。不如改一改。
後搖滾是不是一種空靈的音樂?
這樣討論起來也有的放矢。
不能因為後搖多數沒有歌詞就說它空洞,為了營造某個主題而生硬地加入歌詞才叫空洞。
感覺後搖的潛力還完全沒有被開發,他完全可以上升到"以搖滾樂隊配置的純器樂演奏",以達到類似於交響樂之於古典音樂的地位和影響力。
不是後搖本身空洞,而是一些樂隊把後搖庸俗化了。
不是吧,任何類型音樂都有濫竽充數的作品,不過我覺得沒有實際上的搖滾來得更加人性,只能說現在的社會什麼東西都會依靠一些電子設備
後搖是一種隨情緒波動能有不同樂覺的音樂 為什麼會空洞呢 它可也是拯救了我「生命」的音樂啊!年輕人少聽後搖!!
那可能你沒有聽到真正稱得上好的後搖。大多後搖都挺千篇一律的,當然一種類型的音樂作曲手法大多都相似,後搖的結構一般有和弦,旋律,配器,混音,效果器,從低潮到高潮,慢慢將情緒推到至高點。有的音樂會讓你感到晦澀,中規中矩,有的音樂卻能讓你靈魂產生共鳴,深入骨髓,推薦日本的mono,世紀末日女朋友,北歐的一些後搖樂隊,這些樂隊的音樂會讓你像行走於荒野,尋覓永恆的自由。
飛了再聽吧
遇到瓶頸了
推薦閱讀:
※「體育館搖滾」的含義是什麼?它是好是壞?
※華語歌壇有哪些被低估或埋沒的歌手?
※怎麼評價《天籟之戰》中華晨宇的《爸我回來了》?
TAG:音樂 | 後搖PostR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