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粵語中有很多不認識的漢字?

為什麼粵語中有一些北方人看不懂的一些字呢?差別是在什麼時候產生的?求教~


很多人覺得,漢字是一個數量有限的封閉系統,僅限於《新華字典》,同時其讀音僅能按照《新華字典》讀。好像不按他們這麼想就是有病。


簡體

繁體

這個字,題主認識嗎?我們看釋義:

在粵語里,田螺/石螺等螺螄生物的口蓋,都叫做「厴」/「厴」(其他方言也有這個字),讀作jim2,後引伸出「厴」字指代門戶/大門,於是有「無mou4-5 厴雞籠」這樣的辭彙,形容沒有門戶,門洞大開,人們可以自出自入,多為貶義。另一種理解是「無掩雞籠」,沒有遮掩的雞籠,也是可以自出自入。

「厴」字還指代螃蟹的腹蓋。

粵語里所謂的「奄仔蟹」,應當寫作「厴仔蟹」

不要說上面那些看起來很複雜的字了,就是所謂「粵語字」,有的是在古籍中有明確來源,只不過是否被粵語合理使用,有待商榷kok3。香港完全有能力整理出所有(通用漢字外的)粵語用字,但官方不牽頭,更推崇sung4 用粵語套用官話書面語(書同文,語不同音),因此粵語的用字他們就比較隨便了,弄了一些生字將就著用,而不制定「正字」。

粵語如何充當書面語言,香港的書面語言與普通話有何不同? - 知乎

上面都是鋪墊,這個答案的核心是下面。

一般的中國人(特指普遍的,較高文化水平的),所認識的字,也就大概一級用字3500個 + 二級用字500個,約4000個那樣,撐死認識全部8105個。


但你知道《漢語大字典》收錄漢字多少?60370個。

哪本漢語字典收字最多? - 知乎

應該清楚地明白一個事實,我們認識的漢字,只是冰山一角。

粵語里有北方人不認識的字,太正常不過了,同理,也有南方人不懂的北方方言字,例如「齁」,這個字粵語讀音是hau1。

番外:看看下面這位朋友多麼可笑,既然你是這樣回復,那我相信你是不知道什麼叫方言本字。

「我覺得你們仍然可以用"的",但把它發為ge的音就行了。」

是你隨便去規定粵語應該怎樣去訓讀嗎?要規定訓讀也是粵語使用者的事情,把「的」訓讀成ge3?那「的」什麼時候才讀dik1?你知不知道粵語里助詞ge3的本字是「其」或者「個」,要用都優先用這兩個字啦,用得著去把「的」字訓讀成ge3?那我們要不要把「是」字訓讀成hai6啊?你看看「係」字有什麼意思好嗎?

「係」字本有「是,屬」的意思,難道為了遷就官話,就要把「是」也訓讀成hai6???哈哈哈。


見過盲嗰方言黒,絳盲嗰仲是第一次見。

神TM簡體普通話,神TM方言詞一定要對應普通話。

你怎麼知道別地不造?普通話造了這麼多怎麼不見你也嘲諷兩句?你要是不喜歡別人這麼用就直說提倡他們用正字本字啊,強點對應是想改造語言?想當語委也要夠格好嘛?還讓我理性討論,你說這些話的時候理性了?


還把我每條評論都摺疊了,怎麼不都直接刪了?這叫素質?確定不是來黑四川人的?什麼時候國家還限制每個地方不能用自己的方言寫字了?

我見你更新回答說我自我感覺太良好,那好,請問一下,你舉例的那些「讀音漢字」,為什麼你要對應給有自己讀音的漢字?難道「不」「沒」「的」「什麼」「東西」這些字詞沒有自己的讀音?你可以批判某些粵語使用者濫用俗字訛字諧音字,但你這樣硬點對應,是要搞大新聞么咯?

吶,在這把這句話還回給你。您的各種「明明」啊,就是要我們都順著您的意思嘛。

還有你說什麼「自家方言只有自家能懂」?

嗯?

難道普通話里的「靚女」「買單」「生意」「宵夜」等等的粵語辭彙都是普通話自己給自己生出來的?如果方言辭彙能讓大眾廣為流傳接受使用,吸收進普通話里也是很正常不過的事,你就一句話欽點了粵語只能是粵語人士使用?

不僅是方言詞可以被吸收進普通話系統里,少數民族語也可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有很多「岜」、「崬」、「呇」的地名字是少數民族創造的,你都認識嗎?難道這些字也是分裂因子就不該存在?

你信毋信我一本康熙字典就巴過去?

還要我們一條一條證據列給你證明這個字該讀什麼?憑什麼?自己動手查字典不會嗎?

還黑廣東的普通話普及率?呵呵,貴省的普通話普及率還不一定有廣東的高,我在成都待這麼久,堅持用成都話跟外省人交流的人是見了一堆,別人聽不懂也不改口;我在廣東,雖然是有很多人會說本地話,但聽到外省人聽不懂大多會轉用普通話,標不標準是回事,尊不尊重人又是回事,你在批評廣東省的時候,又考慮過貴省的實際情況?五十步笑百步很自豪?(僅代表本人所觀察到的樣本)


再有,推普推廣的是以北京音為標準的現代標準化漢語,不是推行所有官話,普通話是普通話,官話是官話,西南官話不等於普通話,就算互通率高它也不是普通話。

被舉報不友善?真是辛苦你們這幫黑子了。


說我戾氣重也可以,本身這個回答就是為了發泄一下,在現實中早就一巴掌過去了,哪來這麼多廢話。真的是瞧不起某些人,打著「維護國家統一」的旗號來無下限地抹黑南方各省方言,造謠中傷方言使用者創造一門新語言來分裂中國這些言論,怎麼都不見知乎管管???? @知乎小管家 難道這也是知乎正確?對待這種冷嘲熱諷,老子不可能紳士,管你男的女的。


對物人使物話,有嗲人共佢講道理是毋用個!怒怒先得,屌乸姐。

利益相關:非漢人,非廣府人,白話第二母語,普通話二乙,想噴我的可以滾了。


(貴縣白話字辭彙:貴縣話(貴港話)常用字辭彙 - 知乎專欄)


因為很多人 (不知道為什麼) 都覺得漢字就只有九年義務教育教的那些,出了這個範圍的字都是不存在的。

還有很多人對漢字的態度與其他方面所表露出來的十分矛盾。一提到漢字,就是人民用不到的就應該廢除,人民不認識的就不存在,人民寫錯用錯的就應該取代正確的;同時呢,他們又在嘲笑法律向民意傾斜,對岸的民粹政治,網友因生活中只需要加減乘除就讓複雜的數學滾出高考的現象。

前兩天看到一段相聲,裡面用「淫/吟詩」做包袱 (記不清是哪塊了,不過這包袱應該是八扇屏的) ,逗哏的故意說「一個三點水,一個今天的今」,捧哏的接「那念字兒嗎」。雖然想表現的是逗哏一不小心說串了,露了馬腳,但其實「汵」還是存在的。如果之前能夠查字典確認一下,改成「那字兒念yín嗎」,會比較沒有那麼想當然。

回到問題本身,截圖中除了「喺」是粵造字外,其他都是傳統漢字中已經存在的。儘管一部分只是訓用,與原字本義無關,但在不懂粵語的情況下,應該是判斷不出來的。

話說回來,現代漢語普通話常用字中,也存在相當一部分傳統漢字中並不存在、專門為記音而造的字,只不過是在教學過程中和傳統漢字混在一起,沒有專門指出來罷了。普通話不是人造的,其超出書面語體的辭彙,主要吸收自不同方言,自然也有上述造字的現象,區別無非是學過與沒學過。

當然,作為漢字與方言的普通愛好者,更細緻地考證方言本字、減少訓用或造字,當然是更推崇,也樂見其成的。這也更加有助於形成漢語方言血脈相通、同氣連枝的認識,而不是主觀上靠幾個搖頭與不懂而想當然預言出的隔閡與分裂。

==========摺疊的分割線==========

吳超
唉喲,你懂的真多,瞬間把一堆只接受過義務教育的人比下去了。我可以叫你大師么?
1 贊?5 踩2 小時前刪除推薦贊取消摺疊舉報

醒來發現評論里有這麼一條回復,已經被踩到摺疊……只能說有人在義務教育里學會了尊重知識、獨立搜索辨別學習的能力,也有人不僅滿足於義務教育所學到的東西,還要對比他多了解哪怕一點兒的人指指點點。


反對@吳小威丷

英語有百分之七十的辭彙來自於法語。有的一模一樣,例如courage, culture等等,但是也有在傳播過程中產生變形的,如développer, adresse等。為什麼英國人不遵循文字的統一性,不遵循別人傳下來的文字,為什麼要自己生造一個不倫不類的字出來!

我懂了。你想要鬧分裂!

哦,好像您們本來就不是一個國家(′-`

文字本來就會演變的。誤傳訛傳一不小心逐漸就成為主流了。白話文運動的作用本來就是提倡用文字寫口語,各地口語不同自然有著一些不同的演變。

但白話文總歸和文言文不同,文言文是從古人寫的東西里挑出詞語來造句,自然能夠同文,同文的要求對於白話文來說,倒是有些苛刻了。就像其他方言,儂也不會寫成你,涯也不會寫成我。因為往往他們說的那個字在所謂普通話里早已遺棄了。那請問找到那個字的意義還在嗎?

另外對於文字的作用的論述,真的不能苟同。你不懂一門語言,不是因為別人故意不想讓你明白他們在說什麼,而是他們確實用這種語言在思考,並且真的不care。你不懂只說明了你不懂。而普通話對於他們來說,其實是一門"外語"(相信很多小時候在農村長大的人會更有同感)。他們用普通話可以表達同樣的事物,是但是不能表達同樣的感覺。儘管目前有普通話驅逐方言的趨勢,但願不要太快。

你的前提是全國文字統一是政治正確的,然而政治正確不並能取代客觀正確。政治正確只是某個時期大方向,但是這個方向究竟是打扮小姑娘的人說了算的。


粵語中有大約15%的壯侗底層辭彙,這些辭彙轉寫為漢語時大多用表音字或同音字代替,如「呢度」(這裡)的「呢」,表示倒塌的「冧」,表示癢的「痕」,表示欺負的「蝦」等。

而本身繼承而來的漢語字詞中,又有相當一部分由於歷史傳承、發音變化等等因素影響,而丟失了原本的寫法,由此新造了大量口字邊的俗字或是用其它同音字代替。比如表示人稱眾數的「哋」來源於「等」,「在」字在口語中轉音後寫為「喺」,領屬關係詞「嘅」來源於「個」,疑問代詞「點」和「怎」同源,中古來源是「底物」的合音,指示代詞「咁」中古來源於「個物」的合音,而「物」字做疑問詞時又轉寫成「乜」,諸如此類。這些俗字其實也有相當長的歷史,在明末清初時廣東文人屈大均所著的《廣東新語》一書中,就有提到:「廣州謂美曰靚...謂聰明曰乖,謂不曰吾,問何如曰點樣。」說明至少在明代已經有「靚「、」點樣」、「吾(唔)」這一寫法。

而一些古漢語中固有的字詞,如「畀」(給)、「企」(站)、「爭」(相差,欠)、「攰」(累)等字在普通話中已經偏離原意,粵語則保留了這些用法,因此若是不了解它們的古義的話,也會產生理解歧義。

再有另一些詞,則是對古楚語的繼承。如題主截圖中的「睇」,和「看」同義。《說文解字》註:南楚謂眄曰睇。

粵語語音體系的主體層次大概在唐末至五代,也就說明粵語在那時起已經與官話分流發展。在普通話中,表示近指和遠指的「這」、「那」,表示人稱複數的「們」以及表示疑問的「怎」都是從宋代開始起源 (這 最初寫為 者,早期來源不明;那 來源可能是 恁 )。而粵語則沒有跟隨官話在中古以後的變化,由此可見,至少在宋朝,官話和粵語的口語用詞已經分流。


關於一些粵語本字的來源考釋,戳:粵語本字知多少 - 知乎專欄


你們好好討論問題嘛,幹嘛又撕起來。

粵語也好,其他方言也好,與普通話有用字習慣的不同很正常。
但是,當不知道本字的時候強行發明一堆口字旁的字喃是不是就合適吶?

我覺得還是應該有學術機構好好考證一下,官方出面推廣。然而官方(包括香港)現在指望不上。


再順便說幾句吧。以前我們學校去參觀某知明國產手機研究所的語文中心,得知他們把「台灣繁體」處理成一個獨立的小語種,一位老師當場拍案而起,義憤填鷹。然並卵,台灣中文的寫法,用法自有其習慣,你從政治立場也好,文化立場也罷,就算駁倒了全世界也改變不了事實。由於種種原因(太長,且跑題,所以不解釋),粵語近代以來就很有「獨立性」。漢字又不是你北京一家的,日韓越都能用,廣府人的用法稍稍跟你不一樣,不是很正常?


感謝@吳小威丷 參與辯論

掛上來,以防原處被摺疊。感謝@Vincent Yeung @貴糖菠蘿 等一眾知友提供理論支持。糾正一下「系」應讀作「hai6」,意為「是(書面)」 。而喺「hai5」意為「在(書面)」。

非要說「偏偏這省份還把這玩意當做其自豪」,又欲言「某些人戾氣大」。粵語「是」和「系」除了意義相同或相近,用法和功能未必相同(書面用法和口頭習慣用法區別)。一套語言能區分書面語和口頭語的完整性本身就是一個交流表達上的優勢!然而會有人去扣帽子把這些當做是「硬造字」甚至是「構成民族不團結」,什麼邏輯?什麼居心?「自家字只有自家懂?」那是你不去學? (⊙o⊙)啥?你說憑啥要你去學?那你就不怨自己不懂? (⊙o⊙)啥?你說憑啥不能將就你?我們有何義務去將就你? 粵語有書面口語字不代表我們放棄書面字。但是強扣帽子我們絕對不接受! 首先漢字又不是官話區的特有專用專屬,還有客粵閩湘贛吳晉等漢語地方性語言。漢字規範與否本身是一個相對概念,但總是有些人會拿官話對方言做一些毫無必要的定性。其次粵語、贛語及客語等等方言引承中古漢語,其歷史傳承性要比現代漢語不知高到哪裡去了~有些人估計又會說現代漢語交流誰會care漢語的歷史…自成一套的口語及書面語區分系統,文白異讀,種種功能性比官話確實要多難道被忽略了嗎?語言有地方受眾難道會挑戰官話的地位還是僅僅只是為了一個規範與否?別再天真了好嗎?@吳小威丷


------------------------------------------------

綜觀整個廣東人文的形成、發展,

其實質一篇人類為追求安定、幸福生活而不斷奮鬥的血淚史!

並由此帶動了整個中國的發展史,

所有粵語發音均有對應的文字,

且能夠用文字完整地記錄發音,

這是滬語、湘語等其它地方語言所無法比擬的!

隨著廣東人走向世界,

粵語也被帶到了世界各個角落,

現在粵語除了是香港、澳門的官方語言外,

也是美國、加拿大的第三大語言,澳洲的第四大語言!

現全世界使用粵語的人群超過一億!

為此,聯合國早已將粵語定義為「語言」,而非「方言」!(解釋一下:漢語體系下的方言都可能算作「語言」)

------------------------------------------------

列明 以上


方言用字
北方方言:啥(什麼)、咋(怎麼)、甭(不用/不要)
吳方言:覅(不要)、啥
粵方言:(大家已經列舉很多啦)
閩方言:(很多打不出來)


因為沒有人能認識全部漢字,每種方言都有自己的一些常用或特殊辭彙而普通話中沒有的,而我國的單一語言政策造成大多數的人是沒有學過自己的方言字是怎麼寫的,所以也就簡單粗暴地以為方言是沒有字的(普通話發明以前的古人們非氣活過來不可),這一點上粵語由於其特殊的歷史和地緣政治,所以比其他方言存在感更強,母語教育也相對完善,所以題主才產生粵語有很多不認識的字的錯覺。

不過粵語人的粵語水平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大陸強行推普不說了,年輕一代不會寫甚至不會說粵語,港人本就不重視中文,我臉書上的香港朋友經常發出「我系呢個group geh leader wo」這種夾雜著本字,白字,英文,拼音的狀態,不過這個是另一個話題了。

接下來我要實名反對@吳小威丷


書面語版:

請你不要給我們四川話招黑了,神一般的普通話字才叫字。普通話讀音必須和方言對應,四川話叫「相因」,難道你要寫成「便宜」然後強行讀成 「便xiang宜yin」? 《中華字海》收錄漢字85568個,你是不是超出了人教課綱2325個漢字之外的漢字就都不承認是漢字了? 神一般的邏輯,該是什麼字就是什麼字,是不是要學習日本人學漢字分個訓讀音讀啊。

粵語中的確不少諸如:唔(毋),蚊(文)這樣的生造白字,但是諸如系, ( 佢 )這樣的字,本來就是這個漢字的意思,但是那四川話里叻(的),咯(了),這種常用白字還少? 至少人家粵語人沒有因為讀音不同就把普通話當拼音用,四川話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人在網上把是si42不bo32是si42寫成四波四,櫻ngen45桃 寫成 恩桃,這種才是標準的明明應該寫成……卻要寫成……。在分清楚方言,官話,什麼時候寫什麼字這些方面粵語人不知道比有些川話人強到哪裡去了。


成都話版:

嫑垤(die13)那間(gan45)給我們四川話肇(sao13)皮了(ndo21),神叨叨哩(nde45)普通話字才叫字,普通話必須跟方言對應,四川話說「相因」,未必然你要寫成「便宜」然後估到讀成 「便xiang宜yin」咩?《中華字海》收錄漢字85568個,你硬(ngen13)是咪有垤人教課綱2325個字吼頭哩字就不承認是漢字囖嗦?神叨叨哩邏輯,該啥子字就啥子字,未必要去(qie13)學(xo21)下(ha13)日本人學個漢字都整個音讀訓讀嗦。

粵語頭確(qo21)實有 尐 (di45)點兒像(qiang13):唔(毋),蚊(文)恁個哩生造白字,但是像系, ( 佢 )恁個哩字,原封就是這個漢字哩意思,但是四川話頭叻(的),咯(了),這種常(sang13)用白字還少囖嗦? 至少人家粵語人咪有因為讀音不一樣就?(ndao42)普通話當拼音用噻。四川話這幾年越來越多哩人垤網上把(ba45)是si13不bo32是si13寫成四波四,櫻ngen45桃 寫成 恩桃,恁個才是標準哩應該寫成……非要寫成……。 垤搞醒活方言,官話,啥子時候寫啥子字這方面,粵語人不曉得比有些川話人凶到那間子去了。


這個問題我應該怒答。何止粵語,潮汕話,客家話,閩南話,雷州話,上海話,每一門方言在中國都有學者很用心地編了相應的詞典,上面有個答主非常不客氣地說我大粵語盡用些奇怪的漢字來秀優越。我在想,這位答主肯定沒見過自己說的方言的詞典才來這裡秀智商。麻煩拜託,先上網做做功課好嗎,就只有我們粵語方言有生僻字存在?難道其他方言就沒有?先好好了解自己的方言字,再過來管這事,又或者去問,為什麼潮汕話,客家話,雷州話,閩南話,上海話都有看不懂的漢字?


外行人的猜測:

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事物,為了描述它們,可能會發生造詞(瓜娃子,磨嘰?),給現有的字賦新意,或者造新字等現象。幾個同義字詞之中,不同地區可能做出不同的選擇(如生殖器的各種不同說法)。這些獨特的內容很明顯與其他地區沒有多大關係,不會大量向外傳播。最後造成一些地區差異非常合理。

現在全國使用的統一的普通話白話文作書面語,所以地區/方言特色字詞的使用範圍較窄(即使本地人也是說得多寫得少)。學校只需要教書報文章常用的三四千字。不認識很正常。

所以,題主和很多其他人不認識的粵語字包括

地區造字 和 粵人選擇使用,而官話沒有選擇使用的原有漢字。


1、北方官話區的語言文字因為戰爭移民以及文化傳播變化較快,廣東自古屬於邊陲地區,變化相比文化中心區要慢很多,基本每一波大規模移民就會帶來一輪新的影響;

2、本土語言融入的過程保留了部分壯侗語的底層語言,有些後來也有創字的

比如: 曱甴 這個詞。 粵語和客家話都是蟑螂的意思(其他方言的不知道,知道的可以分享下),官話的小夥伴沒見到用這個詞的。

3、近代外來文化的影響以及香港文化的影響

那些口字詞的來源基本就是香港過來的。

以前的老人家很多已經不懂原字了,都是寫的同音字多。

比如 俾 的正字應該是 畀,意思跟「給」差不多用法, 傾計 的正字應該是 傾偈 ,意為「聊天」, 這些字在古文裡面皆可以找到。

由於沒有受到比較系統的教育,基本上大家都不知道正字怎麼寫,都是用同音字寫的多,所以會導致觀感其實並不好。

但是在現在推普的大潮流以及大城市裡面家長基本不教導粵語(其他方言亦然)的潮流下,估計所有黑子的擔心過一百年基本就不存在了呢。


不認識的粵音漢字,一般都有工具書可查。這個難度係數相當低。

從它保留了:1.入聲丶2.四聲各自的陰陽調值,我們可以窺得古詩音調值之一貌。

自前,粵音的保育工作 做得最好的是香港地區,是粵音的行走化石。廣東地區學生已經不懂用粵語朗讀文章了。

補充一下:
由於一個粵音能調岀九個調值(1陰平丶2陰上丶3陰去丶4陽平丶5陽上丶6陽去丶7陰入丶8中入丶9陽入 ),1和4調值剛好相隔一個八度。它應該是目前各語系中調值變化最多的一種。以調值區分語義,個人覺得難度係數其實相當高。民間口語,更有把 9陽入 升調值成為第十個調值(但這個情況下,不帶語義區分作用),例如""好日""的""日"",跟""日子""的""日"",意思相同,但前者在口語中會升調值。

Jan1因
Jan2忍
Jan3印
Jan4仁
Jan5引
Jan6刃
Jat7一
Jat8 (有音無字)
Jat9日

CNN 在2014/5/13有一篇文章:
10 things Hong Kong does better than anywhere else

其中一項是 粵語的音調:
1 . Tonal talents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who』ve managed to learn Cantonese from scratch: give yourselves a pat on the back. The language has a total of six to nine tones, depending on where you』re hearing it, compared to English』s zero tones. No other Asian language comes close. (There are four tones in Mandarin, five in Thai and six in Vietnamese). That』s kind of like saying one English word can be pronounced six different ways and have at least six different meanings.

Locals like to say this makes us particularly good at music (certain karaoke sessions have proven otherwise) and studies have shown there』s some truth to this.

http://www.news.com.au/travel/world-travel/antarctica/10-things-hong-kong-does-better-than-anywhere-else/news-story/a32576897d6407532a0b1bdf39a9e357


因為你頂多見過白話文、文言文、粵語口字旁文等兩三種比較成熟的漢語文本,不然你會發現別的地方方言用字你不認識的也多了去了。
就學了個普通話文、文言文就能看懂另一種文本,哪有這樣便宜的事呀,學個英語就會荷蘭語德語,學個西語就能完全懂義大利語,還是算了吧。


文盲不認字怪書難


嗯 樓上有那麼一兩個說粵語怎樣怎樣的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 語言也是
我們用生僻字的交流也僅限於廣東人自己


咱能不能不要老在這找同胞的茬,先集火攻擊用阿拉伯語的那群綠綠行不行,人家都快騎到你脖子上來了還在這內鬥。


看到底下有些答主的回答我也就呵呵了。網友們在說「額滴神」的時候怎麼就沒覺得用字不規範呢?在說「小確幸」、「傲嬌受」的時候的時候怎麼就沒覺得用字不規範呢?難道你們不知道為了你們不斷發明的詞語,那些很少上網的人群又要查詢一番,拚命學習?有的時候,不去了解那些新梗(哏),我都不知道在說什麼。
這時候這些運用不規範漢語的網友肯定會辯解一番了,我只是在非正式場合這麼用啊。那麼那些使用同音字的粵語使用者又何罪之有?
再說了,在廣東地區,並不是每個人的初中都是重點中學,不是每個人都上過高中的。他們打字的時候使用不規範漢語,不就更情有可原了嗎?
就算是我,從小學就開始完全脫離粵語、只希望把普通話學好的人,到真正上外地上學的時候,依然鬧了許多笑話,比如把「殺豬」說成「?(tang)豬」,把「僅僅」說成「就」,諸如此類,不勝枚舉。至於我家人說的,要麼是閩南話口音的普通話,要麼是把粵語強行對譯為普通話的奇怪口語,那就更加慘不忍睹了。
記得我小的時候,每每學到平翹舌音的時候,就會腹誹不已。那個時候,一直沒上過外地的我一直堅信,普通話是太祖為了幫助國內各地交流而組織專家發明的人工語言;而我覺得這語言設計得太糟了,根本就不便於發音。如果那時有知乎的話,也許我會提問:「為什麼普通話里會有平翹舌?」哈哈。
所以我希望的是一種包容的態度。網上出現這些粵語別字的時候,也許打字的人不是故意的,只是現代網路普及得太快,讓原本的一些半文盲也用上了網路。就像你在廣東的時候,如果一名中年婦女在用普通話對你說「求其」(即「隨便」)的時候,她一定是在用自認為最規範的語言來和你聊天了。她一定沒有打算炫耀自己的方言,更沒有想搞分裂,只是文化水平就局限於此了。
因此,那些拍腦門就想取消方言電台的領導,以及那些給本地人開粵語課的,都省省吧。好的政策是與人便利、而非人為製造障礙的。
---------我是吐槽的分割線,下面正式答題--------
為什麼粵語要用許多不認識的漢字?那是因為如果用認識的同音字,會讓人更暈。
正如樓上有答主所說,粵語首先保留的是中古唐音,讀起來就跟普通話完全不同,由於不像普通話那樣經過系統的教學,一些現代的不常用字詞(比如「俾」、「僨」、「晏晝」、「可惱也」之類)用起來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只能姑且用同音字通假一下了。
其次,它還混有許多南方少民辭彙和未知來源的字詞,比如「呢度」(這裡)、嘔(oe;難怪越南人用法語,英語無此音)、欺(ha)、hum-blang(通通),等等,要說要使用「喃字」可能會比較欠揍,要使用拉丁文吧,又顯得像日語那樣了。結論是無解。
此外,粵語多樣化的語氣助詞及其所承擔的語法功能,都讓人頭疼不已。同樣表示抱怨以期對方行為的停止,男性化的表達可能是:「喂,你玩夠未?」「喂,夠了喔,你!」而娘化的表述則可能是:「喂,你好啰啵!」「唔好咁啦!」(「不要這樣子嘛。」)程度上表示「區區」之意,可能是:「先至系2000文遮!」(「才2000塊錢而已嘛。」)
同時,普通話中的縮並現象(比如「啥」=「什麼」)也出現於粵語中。「咩」=「么嘢」(什麼),ge+啊=噶,這又創造了一批新字。
總之,這些粵語用字就是為了方便方言區的人使用的,不要大驚小怪就好。
--------補充內容的分割線---------
一直以來,我都是為祖國多樣化的語言而驕傲的,因為它反映了祖國強大的文化包容力,以及悠久的歷史。從語言親屬上,首先有各地的口音,上升為不同的方言,再統合為漢語支,再統合為漢白語族(話說,這統合是怎麼做到的?白語完全聽不懂好吧),再與藏緬語族統合為漢藏語系,最後操持著不同語言卻共同生活、共同以中華文明為榮、以共產主義為理想的人們,扭成了一個整體,那就是中華民族!如果中間的紐帶斷了,就不會有這麼美的展開序列了。
當然,這些年隨著曾經信仰的衰落,各種矛盾的激化,人們在尋找新的凝聚力之源。皇漢、語言大一統等等,都曾影響過我。然而,現在我的思想卻已經走向保守了。對我而言,許多方面,也許維持現狀是最好的。


因為我國漢字總共約有80000個,而多數人只熟悉常用的3000多個,有的人多一些,5000多個。
有些漢字,有些人一輩子都用不上,更見不到。


推薦閱讀:

為什麼港澳許多地方的灣讀作環?
視頻《香港人常用語大考驗》中出現的粵語詞寫法都正確嗎?
有哪些開始聽沒什麼感覺越聽越有感覺的粵語歌?
為什麼楊千嬅、鄭秀文、古巨基等歌手唱粵語歌的時候,感覺發音跟以前的粵語歌手不一樣呢?
廣東話中「菜遠」為什麼用「遠」字?

TAG:粵語 | 方言本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