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2017年開始手機開始集體漲價?

說集體可能有些不妥當,但是從目前的消息來看,很多廠家都會漲價?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原器材漲價嗎?


你去看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就知道了


硬體漲價只佔很小一部分
像cpu這種是一直在降價的,參考當年的625,820剛出來的價錢,和現在的價錢。即使是漲,影響也不會這麼嚴重。

去年下半年開始,不只是國產機漲價。如果你們有心觀察就知道,國內蘋果價格也在漲。
蘋果歷來都是新機發布之後,往年機型會持續降價,一直下探至接近成本價來清庫存。所以不管線下線上,各大經銷商都會對往年機型搞活動。
去年不同,iphone7發布之前 6s plus 64g的價格大概在5200的樣子。7發布後,6s並沒有降價,反倒是漲了10%到5700。真的是突破天際,32g價格漲到了原先64g的價位。。
這三個月來,你走在大街上,看見迪信通樂語什麼的宣傳蘋果活動沒?看到京東天貓搞活動沒?
沒有。。
每個寒暑假都是是手機旺季,各大廠商攢了幾個月的庫存偏偏旺季漲價?吃飽了撐著吧,就算原材料漲了,趁著旺季清庫存也能大撈一把為來年布局做準備。廠商哪會這麼傻守著庫存。。

三星遇到炸7,國外,美亞上年底s7e價格大概降了20%,國內s7e行貨一分都沒降。國行和水貨價格相差了將近2000塊,我做這麼多年手機也是第一次見。。。

錢不值錢了,所以漲了。


我覺得ov這倆貨也添了一把火


原材料漲價,很多老闆寧願放棄用戶也要漲價,因為實在承受不了了。
還有一個點環保查的嚴,16年底開始,廣東這邊很多工業區只敢晚上生產。


內存條都翻了一倍多了


轉一個我自己的答案。


正文:

更新。

顆粒廠美光對今年DRAM和NAND出貨增長的預期並沒有轉化為市場價格的鬆動,反之, DRAMeXchange集邦科技送出的最新統計稱,DRAM協議價來到了18個月以來的新高。
集邦稱,進入2017年僅1個月,4Gb DDR4存儲晶元的協議價已經上升到了3.347美元,比去年底漲了18%,也就是0.51美元。
這只是源頭的採購價,一塊內存條還要加入控制器、印刷線路板甚至工人工資在內,可想而知。
另外,就如美光自己所說,DRAM現在不如NAND行情好,所以他們也在考慮投資力度的傾斜。此舉或會加劇今年內存供不應求的局面。

依舊是轉自快科技。

內存儲存漲價加劇。

_ 以下為原答案。

我猜原因是這個:

台灣內存大廠南亞的總裁李培英指出,因為全球供應短缺,DRAM內存的價格會在2017年上半年持續快速增長,包括南亞自己,第三季度才可能會穩定下來。
不過,下半年的形勢仍然不好說,很大程度上取決於DRAM大廠們的投資力度。
TrendForce分析師認為,2017年的內存容量需求將同比增長超過20%,而供應量只會增長大約19%,供不應求的結果只能是價格持續走高。
PC平台、Intel下代伺服器平台(Purley Xeon)、高端安卓手機都會大大刺激內存需求,尤其是8GB LPDDR4/4X內存將在安卓旗艦上逐漸成為標配。

轉自快科技。
無論是手機內存還是PC內存,目前都在漲價,其實從去年就開始了,部分內存累計漲幅超過100%,而且還在持續增長,目測Q3才能穩定。
評論區指出我的錯誤,
SSD不是要漲價,
是已經漲了很久,
還在持續看漲。
目測手機ROM也出現了較大漲幅。
產能轉移到利潤走高的內存。


2016年底,魅族宣布旗下魅藍Note5手機在官網上的價格從最初的899元,變為999元。

小米科技又通過微博公布紅米4和4A因成本增加漲價100元。

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兩家手機廠商魅族/小米都是從自己的低價產品線(魅藍系列/紅米系列)開始漲價,這也是利潤微薄的產品。


而未來更多的國內手機廠商或加入到漲價行列。


第一、零部件價格上漲

此前魅族李楠曾表示「由於上游供應鏈吃緊,原材料成本上漲的壓力,魅族已通過提價來應對這種壓力。」

其實從下半年開始,就有消息稱手機的零部件都將有不同幅度上漲,其中屏幕和內存方面最為明顯。屏幕漲價原因是用於屏幕原材料的藍寶石、鋁基板、銅箔、金線和銀支架等都將會不同程度的漲價,加之國內人力成本不斷上漲增漲,導致屏幕的價格會有所上調。

第二、人民幣不斷貶值


除了手機零部件上漲之外,由於手機絕大部分關鍵器件都是美元報價,而人民幣貶值無疑增加了手機廠商成本,為手機的製造成本更是雪上加霜。


金立集團總裁盧偉冰曾表示「從2016年到2017年,廠商面臨兩個壓力。第一個是元器件的價格其實是在不斷的上漲。另外則是匯率變動問題,造成成本的上漲」

網路評論

從大環境來看,國內智能手機市場正在由增量市場逐漸演變為存量市場。存量市場的一大特徵是,用戶購機不再一味追求超高性價比,換機潮取代普及潮成為智能手機行業新的主題,而「 體價比 」( 即體驗/價格 )正在成為越來越多換機用戶的第一選擇。
對於手機廠商而言,傳統的性價比打法不僅無法滿足用戶越來越挑剔的用機需求,而且從根本上來說也斷送了研發更好產品的基本保障,那就是持續提高的利潤率。


華為P10進軍5000元檔,國產手機為什麼越賣越貴?


3 月 24 日,華為在上海發布了最新的旗艦華為 P10 P10 Plus,有意思的是,這次 P10 系列的國內售價再次提高門檻,頂配的 P10 Plus 售價甚至高達 5588 元,比去年頂配版 P9 Plus 的 4388 元還要貴上不少。

其實悄悄抬高價格的並不止華為一家廠商,早在年初,紅米 4、魅藍 Note5 也都宣布漲價。為什麼國產手機紛紛漲價,這輪「漲價潮」是否還會持續下去?今天極客君就和大家聊聊這事兒。

▲華為 P10 P10 Plus

都怪供應鏈不給力?

在紅米、魅藍的漲價公告里,都提到了「元器件成本和匯率波動」,而所謂「元器件成本」,實際上是由背後的供應鏈廠商決定的。

2016 年第四季度以來,手機的內存(DRAM)漲幅已經接近 40%,原因在於智能手機的內存正從 1GB、2GB 提升到 4GB、6GB,但上游內存供應鏈並沒能及時跟進,導致供不應求,價格自然也就水漲船高。

▲各種元器件是手機成本的基礎

除了缺貨,更糟糕的是手機需要不斷地增加賣點,但供應鏈的技術和產能卻跟不上。

2014 年,曾經有消息稱蘋果將於藍寶石玻璃製造商 GT 合作,推出 iPhone 屏幕用的藍寶石保護玻璃,蘋果還計劃推動 GT 新建更多的工廠,預計將給 GT 帶來 6 億美金的年收入。

但直到今天,iPhone 也沒有用上藍寶石屏幕玻璃,而在 iPhone 6 發布之後沒多久,GT 就申請了破產保護。這家曾指望 iPhone 逆襲的上游供應鏈廠商,就這樣消失了。

▲傳說中的 iPhone 藍寶石屏幕玻璃

自 2015 年以來,隨著手機廠商對厚度、解析度、柔性屏等技術的追求,越來越多的手機採用 OLED 顯示屏,但 OLED 顯示屏的技術又主要集中於三星、LG 等少數公司手中,而三星、LG 本身又是全球出貨量前 10 的手機廠商,能提供給其他廠商拿到的貨就更少了,價格也就更貴。

當然,屏幕和內存僅僅是手機無數元器件中的一部分,相機感測器、系統級晶元(SoC)甚至手機金屬外殼,多少也存在類似的情況。

▲柔性 OLED 產能嚴重不足

一切都是為了利潤

2016 年,華為賣出了近 1.4 億部手機,但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卻不太高興,負責手機業務的高管余承東表示:

如果不是產能問題,(華為手機出貨量)超過 1.5 億部沒問題,產能的問題任總是能理解的。如果非要說批評了什麼,那就是批評我們盈利能力還是不足,利潤增長太慢,太多利潤都被渠道商賺走了,我們成了為渠道商打工的了。這是任總比較不滿意的。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

智能手機利潤低,早已不是什麼秘密。2011 年,在小米手機發布之初,雷軍就曾講過,一台手機成本由 BOM(電子元器件材料成本)成本、各種稅費專利費、研發成本、測試成本組成。

在智能手機發展的前期,藉助人口紅利,把智能手機變成巨大的流量入口,確實可以實現貼近成本價,甚至低於成本價發售,因為在賣出手機之後也可以通過互聯網服務來收回成本。

隨著智能手機市場從增量市場變為存量市場,智能手機的需求已經不像當初那麼熱烈,靠軟體補貼硬體的打法也不再湊效了,甚至,廠商們還要絞盡腦汁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

換句話說,就是強化自己的品牌——這也是手機成本攀升的原因之一。

為了推廣魅藍品牌,吸引更多的眼球,魅族連續兩年幾乎每個月都開發布會,甚至每場發布會都請來重磅歌手獻聲,這還是成本較低的打法。

2016 年 7 月份,為了提高紅米品牌的調性,小米一口氣請了劉詩詩、吳秀波、劉昊然三位明星做代言,前不久還與虛擬歌姬初音未來合作推出限定機型。

▲小米的代言人們

華為在這方面也不甘示弱,針對年輕用戶的榮耀品牌先後請了陳坤、吳亦凡、孫楊作為代言人,主打全球市場的華為品牌則選擇了張涵予(大陸)、伍佰(台灣)、斯嘉麗·約翰遜(海外)等明星,還與徠卡、保時捷進行合作,短短兩年內迅速地拔高品牌價值。

更不用說一直在廣告代言上持續投入的 oppo、vivo 了,宋仲基、彭于晏、李易峰、楊冪、林宥嘉、TFBOYS、張震……基本上哪個明星上了熱搜,OV 立馬就會簽下代言。

在營銷上投入如此多的資源,手機市場又趨於飽和,要想頂住生存壓力,國產手機漲價幾乎是必然的選擇。

▲余承東與「超人」亨利·卡維爾

Geek君有話說

國產手機漲價,表面上看是為了衝擊更高位的市場,實際上卻是不得已而為之。2017 年初,供應鏈人士曾透露,不少國產廠商都大幅調低了今年的銷售目標,為了維持較高的利潤率,只好提高手機單價。

只是,除了華為之外,目前還沒有多少國產手機敢挑戰 5000 元檔的高價位。如果不能提升品牌價值的話,一昧抬高價格只會引來消費者的反感。如何才能讓用戶樂意掏錢買單,將成為讓所有手機廠商頭疼的問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這兩年的智能手機,好像越賣越貴了?比如說,幾年前大家才剛剛習慣的1999旗艦機現在就再難見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中端配置也能賣到3000以上的機種。

同時,那些真正的頂級旗艦價格似乎也水漲船高:6988元的三星Note8、8388元的蘋果iPhone X、8999元的Mate 10保時捷設計版本(注意保時捷設計不是保時捷,這是兩家企業),還有這兩天被瘋狂吐槽的9999的聯想MOTO Z2018(對應海外版Z2 Force)……回想一下曾經普遍5000出頭的旗艦售價,難道現在的手機用家普遍都這麼有錢了?

「手機肯定是普遍漲價了」——這是大多數人心中的想法,但是過去大家只是猜測、抱怨、吐槽,從來沒有廠商出來承認這一點,也沒人能說清楚漲價漲了多少?為什麼漲?

不過,隨著GfK今天出台了一份關於「手機漲價」的市場報告,算是把手機業界的「小秘密」徹底抖露出來了~

GfK是何方神聖?Gesellschaft für Konsumforschung,即「消費者調查公司,現在的中文名稱為「捷孚凱市場研究集團」,是一家歷史可以追溯到1934年的專業市場調研機構。他們專註於耐用消費品的研究,是具有世界權威地位的市場數據統計和調查企業——嗯,簡單來說就是,他們的數據靠譜,結論也可信。

所以,這家靠譜的調查企業為了讓大家都能看懂全世界手機漲價的真相,做了一個簡明易懂的表格,展現了全球不同地區手機銷量(Units sold)和銷售額(Sales value)的對比情況。

從中不難看出,中國地區的手機市場從2016年第三季度到2017年第三季度,手機的整體銷量上漲了5%,而手機廠商的銷售額卻上漲了20%……換算一下的話,也就是說大家所買的手機,平均價格上漲幅度為14.2。

這是什麼概念呢?這就是說去年秋天一台價格為2000元的手機,今年秋天相同定位的產品(也許就是它的後繼機)就要賣到2280元了……是不是感覺和實際情況還挺接近的?當然,因為是平均值,這些統計數據里也包括一些我們平時可能不熟悉的四五六線城市或者鄉村市場,在那裡手機的價格波動幅度也許沒有那麼大,而如果單看大城市,特別是一二線廠商的新品價格的話,我想大家都同意漲價幅度還遠不止14%這麼點……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雖然GfK最終的統計結果是按照全球市場來看,手機平均價格都有所上漲,但不同地區的行情還是大不相同的。

比如西歐市場雖然也漲價了,但手機的銷量就有明顯下滑(貴了所以就不買了唄)。

而北美、拉美、亞洲發達地區(Developed Asia)、中東非地區的手機價格就幾乎沒有波動(漲價?不存在的)。

主要的漲價地區集中在中東歐、亞洲新興市場和中國,也就是經濟條件還不錯的發展中國家,而且都呈現出一邊漲價,一邊銷量還繼續上漲的趨勢(雖然貴了但還是要買買買)……

這也就是說,漲價的原因和消費者本身依然旺盛的購買熱情有一定的關係(如果漲價了還不影響銷量,我是廠商我也敢漲啊~),但實際上的原因當然不會只有這點,不然不就成了「人傻錢多那啥」了?(咳咳,我什麼都不知道)

那麼,手機普遍漲價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今天先給大家賣個關子——明天,咱將會就這個話題,為大家分析一番。要是感興趣的話,不妨關注喔!


小米與魅族對於漲價原因有官方說明,雙方都提到了元器件成本上漲和匯率因素。



元器件成本上漲很容易理解,中國手機廠商的晶元、存儲、屏幕甚至電池,諸多元器件都依賴進口,因為關稅政策變化、人力成本上漲、美元匯率波動以及供需關係變化等綜合原因出現價格上漲。金立集團總裁盧偉冰、聯想集團副總裁常程等高管對此都有對應解釋,去年底智能電視行業出現漲價潮,原因與此類似。

匯率因素除了會直接影響元器件成本外,還意味著變相的通貨膨脹——這是一個什麼都在漲價,唯有話費、汽車、手機等少數產品還在降價的時代。對於手機而言,一切成本都在上漲,除了元器件之外,公司運營成本、系統研發成本、線下渠道成本、線上營銷成本等等,都水漲船高。手機維持原價本質就是在降價,漲價是在抵消匯率變化和通貨膨脹。



去年9月,蘋果發布iPhone 7,國行價格5388起,相較於iPhone 6s 起步價上漲了100元。美國市場定價則是649美元起,與iPhone 6s齊平,中美的定價差異體現出匯率變化的影響,蘋果早已行動。



為了堅守價格 一些廠商變相漲價甚至暗減配置



2017年,iPhone 誕生十周年,算起來,智能手機已有十年歷史。對於智能手機行業而言,一個殘酷的事實是:智能手機的黃金十年過去了。



iPhone 7因創新乏力而市場表現疲軟未能拯救蘋果下滑的業績,iPhone市場份額從2015年的16.1%縮減到14.6%,全年銷量下降7%。三星為了實現創新目標在進度與成本的限制下迎來手機史上最大敗局:Note 7爆炸門。在市場逐漸老化、創新日益艱難的同時,市場需求亦開始疲軟,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將達到14.5億部,同比僅增長0.6%,而2015年這個數字為10.4%。



蛋糕變小了、創新更難了,2017年對於手機行業來說並不容易。



現在,手機廠商又將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是繼續走價格競爭路線,還是順應市場規律漲價?如果選擇前者,則意味著要承擔元器件成本上漲以及匯率波動的壓力——且匯率波動到何時眼下還沒底。如果選擇後者,則意味著潛在的市場挑戰,誰先漲價誰就喪失價格優勢,進而處於市場劣勢。



在去年底因為面板成本上漲而出現的智能電視漲價潮中,樂視宣布漲價後,小米電視曾高調宣布堅持不漲價而博得用戶喝彩,然而沒多久,小米電視全面漲價,市場規律不可抗拒,打臉又算什麼?



手機行業所有廠商都會「老老實實」漲價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一方面,廠商有可能會延續變相漲價的方式。正如魅族在關於漲價的解釋中所提,「近年來整個行業的價格競爭也造成熱門產品溢價損害了消費者的購買體驗。」這變相指出國產手機過去追求性價比而導致的問題:熱門產品看上去價格越來越低,但消費者卻很難以低價格在第一時間買到:要麼要等上一段時間購買期貨手機,要麼需要加價購買,某些手機品牌還催生了繁榮的「黃牛經濟」,體現出為了低價而低價的定價策略的弊端。現在依然還有一些廠商不正式降價,採取套裝捆綁等方式變相漲價,同時,還有廠商通過期貨手機等方式,發布看上去價格低但短時間內買不到的手機,這些做法已被詬病多年。



另一方面,手機廠商還可能會採取配置縮水、虛假概念等方式來控制成本的上漲。比如在雙攝像頭成為標配的今天,某些廠商為了推出更低價位的雙攝手機,並未採取正常的雙攝模組而是採取兩個獨立單攝模組,雙攝模組不僅僅是「1+1」,還要匹配更快的通道和獨立ISP晶元才能實現比單攝更好的效果,而其成本在20美金左右,遠高於採取兩個獨立單攝模組的8美金。再比如快充,某些廠商將10w的充電功率宣傳為快充,遠低於主流快充的18W或者24W的功率,要做到18w以上,不僅充電頭充電線的成本更高,還需要匹配獨立快充晶元以及快充電池。通過閹割配置,或者偽雙攝、偽快充等概念,手機廠商可以實現成本的控制,但這對手機行業來說同樣不是好事。



從市場大環境來看,漲價不是手機廠商的唯一選擇,但卻是正確選擇。



性價比在手機行業將成為歷史



2016年手機市場的最大標誌性事件是,OPPO、vivo為代表的傳統派手機一舉超越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派手機。來自IDC的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銷售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手機總銷量排名前五的手機廠商分別是三星、蘋果、華為、OPPO和vivo,這個結果行業很早就知道了,現在有了權威數據。



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派手機看上去與OPPO們看上去有許多不同,但最本質的競爭力卻在於性價比:不斷將配置堆得更高的同時將價格壓得更低,以增加兩者的比例係數。在OPPO們落下「低配高價」名聲時,小米們一邊跑分,一邊在千元機為核心的中低端市場大舉出貨,2015年一度做到No1.



然而,這樣的好日子並沒有持續下去,2016年OPPO們逆轉表明,性價比正在成為歷史。



在樂視遭遇資金鏈危機之後,樂視手機負責人馮幸表示,「明年我們拒絕補貼價格做手機,要規模也要收益」。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裡,樂視手機通過補貼策略賣出了1700多萬台,增速打破了手機廠商的記錄,這也成為樂視資金鏈問題的一大誘因。



採取互聯網模式的小米在通過低利潤模式賣出數億部手機之後,開始嘗試通過「互聯網模式」比如彈幕廣告來盈利時,卻遭遇了用戶的吐槽甚至離棄,雖然小米的朋友並不認為他們的廣告對用戶體驗有什麼不好的影響,但卻能觀察到小米最新的年度目標已不再是出貨量,而是年收入千億這個直接與錢掛鉤的數字。同時小米還做了用戶很難買到的MIX讓自己更高大上。還有,紅米手機竟然漲價了,小米手機全線漲價或已為時不遠。



種種跡象表明,「不求前期利潤、先靠性價比上量」的做法正在讓道給「賣一部手機賺一點錢」的傳統商業模式。



一方面,在消費升級大潮之下,用戶購物決策邏輯不再價格至上,而是愈發重視品質,更健康的食品、更個性的服裝、更好用的手機。只要手機品質足夠高,更高的價格更多用戶將會願意接受。



另一方面,手機廠商也發現過度依賴性價比的惡性循環:沒有足夠多的利潤就沒有可能去做更好的產品,產品只會變成舶來品元器件的堆疊,「千機一面」。同時沒錢投入到底層和長期的研發布局之中,系統、晶元、存儲、屏幕等核心元器件受制於人,不只是產能受控,還會成本受控。



看上去手機行業出現「漲價潮」是因為元器件成本上漲和匯率波動,實際上卻與手機行業全面去「性價比」有更本質的聯繫,手機廠商正在鼓足勇氣走出性價比的泥潭。春節前,羅永浩宣布鎚子將放棄千元機產品線,「為了品質今年要做高端,所有千元機以下產品線全部砍掉,因為低端會拖產品質量。」雖然鎚子手機品牌依然小眾,但羅永浩的言論或許也代表著手機行業的一種主流:咱們不要再玩價格戰,今天市場環境不再允許咱們玩價格戰。



性價比時代真的過去了。



微博@互聯網阿超 微信 羅超頻道(luochaotmt)


因為小米從屌絲機變成國民手機,然後不再到處用低價向友商開炮了

……and……

坐等樂視用3D窒息螺旋大ID無黑邊手機把價格重新拉低。


同志們,你們難道沒發現,不只是手機漲價?是很多的東西都在漲價啊!CPI和PPI都在漲,手機也不能免俗啊。另外再疊加匯率因素,怎麼能保持不動呢。這還是開頭,到年底如果沒有很好的發展,下一波漲價踵繼即至。


特別簡單,RMB貶值唄


個人認為不是什麼市場得探索,
上探高端應該是發新機之後定價比之前提升,而不是把熱銷機型突然漲價。
一般廠家不會做這樣的事情,
做了說明今年的成本確實大漲


特朗普沒上台前給美國經濟打興奮劑,美聯儲二次加息,搞得市場預期暴增,美元強勢,順帶著中國的匯率制度改革照常進行,目前人民幣「收盤價+籃子貨幣」機制較好地引導人民幣逐步貶值,所以16年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暴跌,手機元器件以美元計,紅米4/4A的性價比不用多說,所以漲價是必須的(有說供應商自身漲價,不是業內人員不作評價了)。

不過特朗普真正上台後一旦公布相關經濟數據低於預期,出口馬上打回原型,2月3日美國公布1月季調後非農就業人口增加22.7萬人,升幅顯著高於市場預期的18萬人,然而當月失業率的意外走高,對市場加息預期和美元走強帶來顯著壓制,當然還有特朗普亂七八糟的政策包括「禁msl」等等,加之中國的資本管制,相信未來人民幣不會出現繼續「暴跌」,相反會有走強的可能,所以大家可以關注一下哪家手機先降價。


難道是不是因為工信部不讓預裝APP了?


僅個人猜測:
1.大家都知道性價比路線的手機廠商(參見小米/紅米)毛利極低,一般都是賺個響頭,提高知名度,然後靠走量來堆砌利潤
但是如果大家都會這招了,那日子就不好過了,到處都是性價比機器,各家廠商爭相把價格壓到幾乎見底,血肉之戰,持續久了之後,底蘊不強的小廠商會相繼退出或者降低出貨,底蘊強的可以繼續,但是這樣肯定不是公司想要的,因為公司的基本/根本目的是賺錢,那麼這種見底的利潤顯然不是他們想要的。所以此時OV的利潤模式彷彿才是正解

2.上游元器件供應商也要賺大的。如今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已經非常之大 覆蓋面極廣,雖然他的增量在一年一年的放緩,但是總量短時間內不可能出現下降的情況,對於元器件廠商來說,下游廠商對於元器件的需要一直在瘋狂的增長,對於他們來說供應壓力也很大。產線每增加一條,風險與成本也就跟著上升,而且手機中精密儀器原材料本身就是有限的,每多一個分羹者,廠商們就少一點分得量

3.(我希望)價格上漲是因為手機廠商為了新工藝啊調度啊更新之類的,畢竟1000元可以買個全金屬手機,5000元也可以買個全金屬手機,但是這二者在做工上肯定有區別。
舉個例子(望不被噴)

1000多元的zuk是SoC是820,結果攝像頭辣雞,屏幕素質一般
2500多元的一加3也是820,結果屏幕辣眼,電量尿崩,新版本wifi斷流
5000多元的三星S7也是820,基本被證明是2016年最佳安卓機(本來想舉例note7沒想到這玩意兒炸了
舉例不太有說服性,反正我大概意思就是:這三者全是820,然而日用時間久了後體驗真的是一樣的么?


利益相關:一加3T/iPhone 6雙持用戶


第一:供應鏈及代工場

經過2015年的手機大發展,很多打著「互聯網」手機招搖撞騙的品牌,來獲取供應鏈信任、代工廠信任,從而進行產品生產

使用賒欠等空手套白狼的手段。比如說先承諾會銷售多少多少台,然後再把賣手機的利潤再給供應鏈進行償付。

然而手機並沒有賣出去。更何況,價格戰最終讓這些手機廠商就算把手機都賣了也支付不起。

於是2015年一大波的供應鏈倒閉潮,都是受受宏觀經濟影響,比如說勞動力支出啊、地價啊、惡性競爭啊、廠商欠款啊等等。

這是漲價的第一個客觀因素。供應鏈產能上不去了,只能看誰給的錢多,就給誰產品、或者給誰生產了。

為什麼OPPO、vivo能行。人家都是自研(不依附傳統代工廠)、供應鏈結款快啊(不拖欠農民工工資)。

第二:線下擴張的成本壓力

OPPO、vivo能牛逼。跟線下運作、明星代言,脫離不了關係,這些都是需要花錢的,而且都是大價錢。

小米為了要實現線下擴張,就得花錢建小米之家,中國多大的面積,他得開多少家店啊?這也都是錢。

當然也不是沒有別的辦法,那就是跟運營商合作!然而,華為跟運營商的關係,小米能比的過嗎?

更何況,你要跟運營商合作,就得允許預裝運營商的一堆應用,什麼應用市場啊,視頻,音樂,多了。而小米最重要的一部分利潤來源就是這裡。

所以,沒辦法小米這些廠商,只能硬著頭皮自己做了。

這是第二個客觀因素,線下擴張成本上漲。

第三:本來就虧損不能再加重

IHS Technology研究總監王陽表示,今年(2016)好幾個大的手機廠商都虧得厲害,明年(2017)越虧越多,挺不住的就得倒掉。

第四:匯率

「受人民幣貶值影響挺大,國內有成本上漲壓力」,金立集團總裁盧偉冰表示,「以美金結算的有屏、內存晶元、主板上的一些器件、sensor等,成本上漲會比較大。」


然而這畢竟是階段性的,長期影響可能並不大。而且有些國際化程度比較深的公司,比如說華為,還有國際市場可以做對沖。


手機打的請見諒!有人說:是為了上探價格。我只能說真年輕。


發現的還有一個原因。銅箔漲價。

因為新能源汽車的電池需要使用大量的銅箔,導致了作晶元基礎的原件-銅箔也是漲價。


紅米手機最近剛發布消息,價格上漲100元。主要是因為由於元器件價格上漲,人工成本上升,匯率變化。
手機廠商要漲價,除了上述原因,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國產廠商集體向上探索品牌溢價。
華為手機mate系列和p系列一直價格都很高。首先,感覺華為做工的確優秀(又有評論對這一點表示不理解,其實做工的問題見仁見智,htc one m8我覺得真的代表國產手機做工的一流水平了,全金屬機身,後殼設計至今仍被模仿,三段式機身在今天看來在面子上的確是有點低端,但是因為做全金屬機身就要在後殼上雕刻天線帶,這樣也會影響美觀。而做三段式機身,對於購買華為這種類型手機的商務人士來說又有幾個在乎呢?即使做三段式,它的做工也是蠻紮實的。),可以說從mate7開始,華為手機開始發力,海思麒麟處理器也從那個時候開始被大眾接受,直到現在海思麒麟960真的是揚眉吐氣,部分技術參數超越高通驍龍和三星獵戶座。有評論質疑這一點,請去百度下。我只是說純粹的參數,實際體驗據知乎上的朋友說:因為華為用的台積電16nmFINFET工藝加上採用的公版ARM架構,實際表現並不理想,發熱就降頻鎖核,這一點不如高通驍龍821。三星獵戶座8890如果不是韓版台版三星手機或者魅族PRO6plus,無法直接得到,不做評價。
oppo,vivo是線下渠道巨頭,廣告狂轟濫炸,小鮮肉明星代言,20多萬家線下門店,都是其銷量翻倍的強有力保證。不過,他們的質量也很出色,不過被廣為詬病的一點就是,他們很注重攝像頭(尤其是前置攝像頭)、音質的體驗,而對於屏幕,處理器,內存等方面不是很注重,「高價低配」外號享譽華夏。萌妹紙們自然不會知道處理器之間的差別,你問問她高通驍龍?ARM架構?
小米也是性價比的代表,MIX的發布也為小米溢價造夠了聲勢,即使這樣,mix也依然性價比充足(產能有限,不足為外人道也)。他們看到,一味堅持性價比不是長久之計,只有保證利潤,才有資金進行研發銷售營銷,所以2017年,廠家集體向上溢價也在情理之中。


更新:我說華為做工的優秀並沒有否認其他手機!我真的不明白,難道說別人的好就是貶低你?請不要再拿這個點質問,真的一點意義沒有。

二更:有對溢價提出意見的,也歡迎指正。特意找了文章,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1.http://m.news.huahuo.com/201601/5923.html
2.http://finance.sina.cn/2017-01-05/detail-ifxzizus3740071.d.html

三更:有質疑海思麒麟960的處理能力,貼出一張圖

四更:
我說華為存在一部分問題,就有人說:我這個沒事啊。我說華為做工好,就有人說:我這個有什麼什麼問題。您兩方能不能辯論一下,和我叫什麼勁?一批產品總會出現質量問題,或者不能叫質量問題,是某個元器件問題,畢竟出貨可能都是千萬級的量。這都是很正常的,身邊也會聽說朋友啊親戚啊同學啊說他們用的哪個品牌哪個型號有什麼什麼問題。你的手機沒問題那說明你運氣好人品好,你手機出現問題了說明你運氣可能不太好,那就去售後吧。為什麼要在我這裡爭論,如果爆發大規模質量問題,那就說明這個產品存在失敗之處(三星NOTE7爆炸被人指責,但是三星的產品該買還是買)。所以請不要和我說我這個產品xxx!謝謝!另外說一下,給別人評論的時候請尊重他人,不要隨便對一個人橫加指責,說什麼「可笑至極」,像您這種人,才真是可笑至極!


小米開漲價第一炮,怕口水又想拉友商一起來挨噴?除了小米誰漲價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知乎黑華為、小米、魅族的多,而藍綠大廠OPPO、Vivo很少人黑呢?
現在還值得買華為P10嗎?
為什麼小米和華為輿論會懟上呢?
如何看待余承東出現在小米之家?
印度的手機市場有哪些特點?為什麼蘋果、華為、小米紛紛在印度建廠?

TAG:手機 | 小米科技 | 供應鏈 | 華為手機 | 魅族手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