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艦的穹甲防護是什麼?

二戰時期戰艦的穹甲防護是什麼概念?其作用機制和實際效果如何?


(看到穹甲就想說兩句,感覺和題目已經沒有關係了-_-||)
——————手機分割——————
這個啊,一定要提俾斯麥,畢竟防護做的好,是二戰用穹甲的典範。你看5w噸大艦,就用了4座雙聯裝380,噸位全在裝甲上了,用的是這個全面防護,哪都給防。不僅鋼材比日本好47%,還裝有穹甲。對,就是題主那個穹甲。啊,這個,主裝剝被帽,穹甲碎彈體,還有什麼打的穿?就是RN出動整個艦隊去打,都沒有致命傷。投降有辱德三名聲,就只能打開通海閥自沉。通海閥也是黑科技啊,比什麼大和,壓花強了不知道幾個華萊士,19分鐘就沉完了。

圖自貼吧,侵刪


戰艦的穹甲防護是什麼?

世界上的第一艘鐵甲艦,是法國海軍的光榮號。
該艦水線附近從頭到尾覆蓋了120mm裝甲帶,而炮甲板層面上則從頭到尾覆蓋了一條108mm裝甲帶。
而那個時代的鐵甲,都是固定在一層厚厚的木質背板上的。

穹甲的發明,是個有爭議的話題。一說是英國海軍的香儂號,一說是義大利海軍的杜利奧號,只不過拜義大利人的龜速造船速度所賜,等杜利奧號建成時,香儂號早就完工很久了。

那為什麼會採用穹甲這種設計呢?
超厚的水線裝甲!(提升防護水平)從頭到尾覆蓋那麼厚的水線裝甲!根本不可能,所以要找到一種節約重量的方法:採用穹甲。

杜利奧號只是在位於中央的主炮塔和動力艙段布置了超厚的水線裝甲,而首尾區域則是通過一層水線附近的裝甲來保護的。由於這層甲板裝甲通常是呈穹頂狀的,因此中文俗稱「穹甲」。
在此之後,義大利人搞出了更激進的設計,「勒班陀號」!
該艦從頭到尾都沒有水線裝甲帶,只是在水線附近鋪設有一層穹頂狀的彎曲的甲板裝甲。由於這層甲板的存在,即使水線附近被擊穿,炮彈的破片也難以威脅到穹甲之下的彈藥庫和動力艙。這樣做,節省了大量重量,以至於該艦安裝了大功率的動力設備,堪稱鐵甲艦時代的戰列巡洋艦!
相對於激進的義大利人,最早建成的香儂號只是在艦艏安裝了一小部分穹甲。

然而……過了幾年,速射炮出現了……
本來,口徑巨大而射速緩慢的大口徑火炮是戰艦的主要火力。由於緩慢的射速,決定了海戰中一艘軍艦不會挨上許多炮彈。即使沒有水線裝甲帶,也不存在太大的防護風險。
然而,速射炮興起後,出現了一種新戰術:
洗甲板。
在洗甲板戰術的威脅下,設計師們不得不考慮擴大防護範圍以避免被洗。而裝甲技術的進步(鐵甲、鋼甲、鋼面鐵甲、鎳鋼裝甲、哈維硬化裝甲、鎳鉻鋼裝甲、克虜伯滲碳硬化裝甲等),使擴大防護範圍成為可能。因此,就出現了↓↓↓

全面防護!
好吧,並不是說防護面積大,就叫全面防護,而是「裝甲厚度根據所處區域重要性而增加或減少厚度的一種設計」。
比如法國的丹東級:
艏:上段140mm,下段180mm
舯:上段220mm 中段250mm 下段100mm
艉:上段180mm,下段80mm

1910~1918年時,是全面防護的鼎盛時期,除美國標準戰列艦外,幾乎所有的戰列艦都有首尾裝甲帶、上部裝甲帶、炮郭裝甲帶等副裝甲帶設計。
比如法國人的諾曼底級:
炮郭裝甲帶:180mm
上裝:180mm
主裝:上段240mm 中段280mm 下段削薄
窮架傾斜段是加厚設計,首尾區域也有薄裝甲帶

美國的密西西比級愛達荷號:
主裝:9英寸(一英寸合25.4mm)
上裝:7寸 之上還有個2英寸的鎳鋼薄裝甲帶
穹甲:水平段1英寸鎳鋼+0.5英寸軟鋼,
傾斜段2.5英寸鎳鋼+0.5英寸軟鋼

義大利的加富爾伯爵號:
主裝:上段220mm 中段250mm 下段170mm
上裝:130mm
炮郭裝甲帶110mm

後來……隨著交戰距離的不斷增加,出現了吊打甲板的狀況,所以需要水平防護!但水平防護是很吃重量的(甲板面積辣么大)

所以,激進的美國佬選擇了:加強水平防護,放棄非核心區防護的思路!
於是有了標準戰列艦!
比如賓夕法尼亞號:
主裝:13.5寸
上層水平裝甲:2層1.25英寸的鎳鉻鋼疊加在一層0.5英寸的的軟鋼上
下層水平裝甲:1英寸鎳鉻鋼疊加在0.5英寸軟鋼上,這層是原先的穹甲

這種沒有副裝甲帶的設計,就是
「All or Nothing」,重點防護:要麼就是大厚度的裝甲帶和甲板裝甲保護下的裝甲盒,要麼就是完全裸奔的無防護區。

二戰時期戰艦的穹甲防護是什麼概念?

到二戰時期,穹甲已經不是負責抵擋跑單的了,而是用來防止炮彈破片或者裝甲碎片進入核心艙造成破壞。

其作用機制和實際效果如何?
使用穹甲,可以使裝甲邊緣在水線以下而不必擔心炮彈擊穿側舷後導致核心艙進水,而且中部的高度又能容納更大的主機,有利於增強戰艦的機動能力。
但是很遺憾,隨著戰術的變化,穹甲只能深居船內,起到防破片、放崩落的作用了。

以上。


看來 @Akira Akimotodalao沒時間答,那我就拋磚引玉了。
本著傳播神教福音的目的,以下資料均來自百度戰列艦吧和戰列艦論壇。
穹甲一開始的目的很簡單,減重。
把核心艙塞到穹甲以下,靠水線附近艙室引爆炮彈,而穹甲能有效防禦彈片和衝擊波的威脅,能極大程度的減少水線附近垂直裝甲的重量(義大利很早就搞過只有穹甲的巡洋艦)必須布置在穹甲上方的重要部位如炮塔,提彈井則單獨安裝裝甲。節約的重量則可加強武備和動力
但是很快,穹甲就遭遇了挑戰——速射炮。
速射炮使交戰從大口徑火炮慢吞吞的對射變為了互相以極快的速度丟垃圾。水線附近的艙室很快就會被破壞殆盡,而穹甲本身不能有效應對高爆彈的直接打擊。各國造艦重心迅速由防護巡洋艦轉向具有完善裝甲防護的裝甲巡洋艦,原教旨意義穹甲迅速過時,從主要防護手段變為水平防護,防崩落/破片並最終讓位給水平裝甲。
接下來談談刷分神器——俾斯麥。
由於本題並非討論全面防護,我就只談談穹甲了。
首先定論,說好聽點,有德三風範。
說難聽點:德三新船浪費噸位,造的就是雞。
設計時的目的,是希望水平裝甲能參與垂直防護的,但是怎麼辦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於是就搞出來了穹甲。鑒於一戰時的戰列艦較少考慮(說難聽點就是沒有考慮)過遠程交戰時炮彈從大角度落下的情況,也倒不能說bsm就是簡簡單單的把巴伐利亞放大了一圈。
(需要注意的是一戰前的防護巡洋艦穹甲2,3寸屬於正常水平,bsm還是厚那麼一點的。)
實際效果容我翻翻甲午戰爭史之後補上。圖到時也一起補。


二戰中的穹甲防護運用?
原教旨玩法的估計只有bsm一人吧,穹甲防護的設計在二戰已經屬於過時的設計,
黎塞留的是穹甲-裝甲盒的結合設計,其穹甲結構主要是充作防崩漏層,不是以往穹甲用於的防彈層設計。
穹甲的作用在中近距離的炮戰中能較好的發揮,注意這是二戰的中近距離,在二戰這個16寸滿地走14寸不如狗的地方,大口徑長射程主炮所帶來的是雙方都能在較遠距離開火。於是穹甲這種情況就非常悲劇了,穹甲本身最為擅長的便是垂直防護,而隨著炮戰距離的拉遠和彈道彎曲的緣故,穹甲結構所帶來的水平防護不足使得其在這個時代已然落伍。
更為輕便,且能節約重量加強水平防護(垂直防護可以依靠主裝甲傾斜解決)的裝甲盒設計自然取代了穹甲的設計,你多看看二戰的新銳戰列艦就能明白為何會放棄穹甲了。


首先說明,主力艦決戰時代,所有的戰列艦都會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保護自身的同時能夠最大化輸出(戰艦打多了………)那麼問題來了,走德系全面防護的話,為了達到保護效果,戰艦勢必變得傻大黑粗,如此龐大的身軀對動力、操控及適航性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那麼解決方案就是重點保護。
對戰列艦來說除了通常的核心區即輪機艙、燃油艙之外,就是其引以為傲的主炮塔了,這也是為什麼通常的主炮塔正面裝甲和旋轉基座會予以動輒300+mm的重甲防護,因為炮彈不長眼沒準兒就奔著你的炮塔和彈藥庫去了,殉爆的恐怖效果可以參考一下大和號的彈藥庫在海水壓力下引爆的壯觀場面。

此外,既然是抗線的大佬(真的是戰艦打多了吧……》》)就要在以上核心區保住的情況下儘可能減小敵方炮彈對船體的破壞,沒有不會被打壞的船,但我們要的是被打的稀爛還不沉的船,這樣我們開始討論題目,穹甲的作用。
在戰列艦發展的早期,為了應對可能從各個方向射來的炮彈,通常的做法是採取水平裝甲+甲板裝甲來進行防護,但隨著時代的車輪,BB們開始裝備初速更大,破甲能力更高的穿甲彈,有的為了獲取足夠的穿深採用大拋物線彈道從天而降砸穿甲板。有的魔改彈體,就怕撬不開你那厚厚的水平裝甲帶。為了應付這種威脅,人們一開始通過不斷的加厚裝甲,研製新型滲碳鋼來防護,漸漸的大家發現,將如此重量的裝甲布置在水線以上將會極大的影響艦艇的適航性,畢竟重心高了看啥都是晃的,於是乎穹甲,這個神奇的設計被提了出來。


補充樓上答案,穹甲的防護可以兼顧水平和垂直兩方面。垂直還可以和coal bunker 協同防護


戰艦的穹甲防護在十九世紀末就開始用了。就是甲板裝甲裝成拱起的弧線,這樣裝甲面在水線之上。而且裝甲成斜面,防護效果更好


推薦閱讀:

朝鮮和韓國的軍力情況對比是如何的?
現代國家武裝力量如此強大,為何仍有革命能夠成功?
中國有公司或機構實力能與美國五大軍火商媲美的嗎?
中國歷史上有史可查的軍事天才有誰?
在我國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為什麼沒有動用戰略導彈?

TAG:軍事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海軍 | 軍艦 | 戰列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