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早期犧牲的高級指揮員如果追贈軍銜該怎麼劃分?

尋淮洲。伍中豪。許繼慎、盧德銘、黃公略、惲代英、項英、彭雪楓、王爾琢、左權、葉挺、楊靖宇、趙尚志、李兆麟、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劉志丹、方誌敏、趙一曼、羅炳輝。都是什麼資歷?以上排名不分先後。


樓上答者冢冢園茵說得對。1955年授銜的主要依據是1952年評定的軍隊幹部級別,那些英年早逝的將領到時候是什麼級別,根本無法預料,這樣架空討論沒有什麼意義。


普及點55年授銜的基本知識:


1950年11月全軍第一次幹部大會決定:我軍幹部先評定排連營團等軍隊級別。1951年2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關於幹部評級工作的指示》,明確提出全軍所有幹部評定個人級別,並為今後實行軍銜制度奠定初步基礎。主要評級依據是「德、才、資」。1952年3月確定軍隊幹部級別分9等21級:



一等:軍委主席、副主席、總司令級


二等:大軍區司令員、政委級,軍委委員級


三等:正兵團級,副兵團級,准兵團級


四等:正軍級,副軍級,准軍級


五等:正師級,副師級,准師級


六等:正團級,副團級,准團級


七等:正營級,副營級


八等:正連級,副連級


九等:正排級,副排級


當時高級將領評級情況如下(僅列舉1955年9月27日授銜者):


軍委主席、副主席、總司令級(3人):


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

彭德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彪(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大軍區司令員、政委級(7人):

劉伯承(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


龍(西南軍區司令員)


毅(華東軍區司令員)

羅榮桓(總政治部主任兼總幹部部長兼中南軍區第一政委)

徐向前(總參謀長)

聶榮臻(代總參謀長、華北軍區司令員)

葉劍英(中南軍區代司令員)。

軍委委員級(8人):


裕、徐海東、黃克誠、陳
賡、譚 政、蕭勁光、張雲逸(據說因資深高評為大軍區司令員級,待考證)、羅瑞卿


正兵團級(36人):

王樹聲、許光達、蕭
克、張宗遜、王 震、許世友、鄧 華、楊成武、李 濤、傅 鍾、蕭 華、甘泗淇、宋任窮、賴傳珠、王宏坤、李克農、蘇振華、劉亞樓、陳錫聯、陳士榘、陳奇涵、宋時輪、葉
飛、楊得志、黃永勝、謝富治、楊
勇、李 達、周士第、朱良才、王新亭、趙爾陸、董其武、陶峙岳、陳明仁、徐立清


副兵團級(42人):

彭紹輝、張愛萍、韓先楚、傅秋濤、王
平、呂正操、洪學智、李志民、郭天民、周純全、楊至成、陳再道、劉
震、陳伯鈞、鍾期光、韋國清、唐
亮、李天佑、周 桓、蕭向榮、張經武、張 震、劉志堅、閻揆要、鍾赤兵、唐天際、譚希林、莫文驊、劉道生、陶
勇、吳法憲、成 鈞、程世才、李天煥、廖漢生、郭化若、唐延傑、張南生、杜義德、王必成、王近山、賀晉年


准兵團級(57人):

賀炳炎、萬
毅、王 諍、孫 毅、朱 明、王宗槐、蔡順禮、邱會作、張令彬、饒正錫、倪志亮、梁必業、李作鵬、趙啟民、方
強、羅舜初、王秉璋、羅元發、聶鳳智、曹里懷、周赤萍、邱創成、匡裕民、向仲華、譚家述、李壽軒、崔田民、歐陽毅、冼恆漢、王恩茂、張國華、蕭望東、丁秋生、賴
毅、鄺任農、林維先、周貫五、劉先勝、劉培善、彭嘉慶、黃火星、劉興元、文年生、詹才芳、梁興初、吳克華、畢占雲、陳正湘、彭明治、姚
喆、杜 平、甘渭漢、曾思玉、鄭維山、解 方、段蘇權、陳 沂


另有正軍級203名,副軍級215名,准軍級345名,正師級446名。


1955年1月23日,中央軍委發布《關於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指示,指出應以幹部1952年評定級別為主要依據,並參照編製軍銜的規定,進行全面衡量。規定:

正兵團級,多數可評為上將;

副、准兵團級,多數可評為中將;

正、副、准軍級,多數可評為少將;

正師級,多數可評為大校;

副師、准師級,多數可評為上校;

正團級,多數可評為中校;

副團、准團級,多數可評為少校;

正營、副營級,多數可評為大尉;

正連級,多數可評為上尉;

副連級,多數可評為中尉;

正排級,多數可評為少尉;

副排級,擔任軍官職務的可評為少尉,擔任軍士職務的可評為準尉。


評銜結果:



軍委主席、副主席、總司令級和大軍區司令員、政委級全部被授予元帥軍銜;軍委委員級全部被授予大將軍銜。



36名正兵團級幹部中,王樹聲、許光達被授予大將軍銜,徐立清被授予中將軍銜,其餘33人都被授予上將軍銜。



42名副兵團級幹部中,彭紹輝、張愛萍、韓先楚、李
濤、傅秋濤、王 平、呂正操、洪學智、郭天民、周純全、楊至成、陳再道、陳奇涵、劉
震、陳伯鈞、鍾期光、唐
亮、李天佑等19人被授予上將軍銜;蕭向榮、張經武、張
震、劉志堅、閻揆要、鍾赤兵、唐天際、譚希林、莫文驊、劉道生、陶
勇、吳法憲、成 鈞、程世才、李天煥、廖漢生、郭化若、唐延傑、張南生、杜義德、王必成、王近山等22人被授予中將軍銜;賀晉年1人被授予少將軍銜。



57名准兵團級幹部中,賀炳炎1人被授予上將軍銜;萬
毅、王 諍、孫 毅、朱 明、王宗槐、蔡順禮、邱會作、張令彬、饒正錫、倪志亮、梁必業、李作鵬、趙啟民、方
強、羅舜初、王秉璋、羅元發、聶鳳智、曹里懷、周赤萍、邱創成、匡裕民、向仲華、譚家述、李壽軒、崔田民、歐陽毅、冼恆漢、王恩茂、張國華、蕭望東、丁秋生、賴
毅、鄺任農、林維先、周貫五、劉先勝、劉培善、彭嘉慶、黃火星、劉興元、文年生、詹才芳、梁興初、吳克華、畢占雲、陳正湘、彭明治、姚
喆、杜 平、甘渭漢、曾思玉、鄭維山等53人被授予中將軍銜(聶鶴亭1956年補授);解方、段蘇權、陳沂等3人被授予少將軍銜。



203名正軍級幹部中,王尚榮、蘇
靜、劉少文、劉西元、孔石泉、袁子欽、傅連暲、韓振紀、李
耀、鄧逸凡、湯 平、余秋里、陳慶先、劉 忠、孫繼先、張 藩、徐斌洲、韋 傑、滕海清、庄 田、劉浩天、楊秀山、周希漢、頓星雲、周仁傑、康志強、方正平、饒守坤、王輝球、常乾坤、曾國華、朱輝照、余立金、吳富善、黃志勇、胡奇才、周
彪、彭 林、劉昌毅、韓練成、張賢約、郭 鵬、劉金軒、張達志、鍾漢華、秦基偉、孔從洲、范朝利、譚冠三、李成芳、陳
康、張才千、張翼翔、覃
健、鮑先志、皮定均、周志堅、張祖諒、廖容標、劉
飛、梁從學、錢 鈞、張仁初、饒子健、陳仁麒、楊國夫、晏福生、吳瑞林、楊梅生、田維揚、歐陽文、張池明、劉轉連、孔慶德、譚甫仁、何德全、徐深吉、韓
偉、袁昇平、王道邦、王紫峰、趙
鎔、蕭新槐、吳信泉、周玉成、曾澤生、溫玉成、曾紹山、陳先瑞、曠伏兆、李雪三、謝有法、張天雲、盧
勝、黃新廷、吳先恩等96人被授予中將軍銜,其餘107人被授予少將軍銜。



副軍級幹部215名、准軍級345名全部被授予少將軍銜。


446名正師級幹部中有125名被授予少將軍銜,其餘絕大部分被授予大校軍銜,後來大多晉陞少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沈聽雪的歷史文集」,搜索微信號shentingxue2017

非常感謝網友支持,會繼續推出精彩文章讓大家欣賞。


這個問題,中央軍委在1988年編百科全書軍事卷時做出了回答,1988年10月,根據總政治部和軍事科學院的上報方案,中央軍委常委會議討論了「關於大百科全書軍事卷我軍人物條目概括評語問題」, 確定,冠以「軍事家」評語的,僅限以下33 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彭德懷、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 聶榮臻、葉劍英、葉挺、楊尚昆、李先念、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 張 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許繼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權、彭雪楓、羅炳輝、林 彪。基本上就是十元帥、十大將,三個元帥級別的國家領導人(毛、周、鄧),一個去世的元帥級別葉挺,兩個大將級國家領導人(楊尚昆李先念),七個已去世的大將級別先烈。1994年又增補了3位:黃公略、方誌敏、劉志丹。


贊同龍子太郎的觀點。
其實這個問題題主並不是第一個提出的,歷史上很多人都問過類似的問題。
比如葉劍英 就問過陳毅:「要是葉挺軍長還在,新四軍就會有兩位元帥了,不是嗎?」陳毅帶著認真的口氣回答道,「要是他還健在,我就把這元帥的桂冠奉送給他。那時,在十大元帥中,有兩個葉帥倒是真的。」
再比方說許光達也曾問過賀龍:「如果柳直荀、周逸群要還在,應該授什麼軍銜?』賀龍說:「這個問題問得好,我們不忘卻共患難的亡友。周、柳有可能像總理、鄧小平一樣,改行搞黨務或行政(不參與授銜)。』許光達又問:「賀錦齋、段德昌要是不死呢?』賀龍回答:「可能是大將。』 『若是葉挺還在呢?" 『元帥,理所當然的元帥。』
所以說,題主上面列的人中,葉挺毫無疑問是要授元帥銜的。其它的人,參見88年和94年評定的「36位軍事家」,36位軍事家的主體是十大元帥十大大將,外加五位國家軍委領導人(毛周鄧楊李),此外就是十一位犧牲的先烈,分別是:葉挺、黃公略、方誌敏、許繼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權、彭雪楓、羅炳輝、劉志丹。36位軍事家的評選基本是參照大將標準的,這一點從20位元帥大將全部入選,而沒有一位上將入選這個名單就可以看出。所以,上述11人除葉挺外都是被當做大將看待的。
除此之外的先烈,如題主所列的尋淮洲、伍中豪、盧德銘、惲代英、項英、王爾琢、楊靖宇、趙尚志、李兆麟、趙一曼等,因為犧牲較早或政治背景(惲、項)等原因,無法估計,真要評定的話,只能按一般的情況推定,尋淮洲、伍中豪、盧德銘、王爾琢應該會授上將銜。楊靖宇、趙尚志、李兆麟估計會授中將(參考抗聯最高授銜者周保中),趙一曼估計是少將。惲代英應該會轉行政,項英的資歷極深,授大將都低了。但是參考蕭克,估計會授上將。


沒意義~
我軍首次授銜主要基準是1950年代擔任的軍隊職務,資歷、戰功相對次要。
那些英年早逝的將領,誰也說不准他們到了1950年代能是什麼級別,討論軍銜也沒意義


早期犧牲的,日後怎麼發展都存在很多的不確定因素。例如詹才芳,紅軍的時候就是軍長,到了解放戰爭還是軍長,這個跟誰說理啊,最後授予中將軍銜。即使是抗戰時期犧牲的將領,都不太好評定軍銜。左權如果不死,那麼解放戰爭中他要去哪個野戰軍頂誰的位置呢?估計可能就是接替徐帥擔任兵團司令員,徐帥專心野戰軍,那大將最多了。
楊靖宇或者趙尚志,我估計最多是上將。雖然抗聯貢獻大,但是作為一個山頭,評大將的話四野的幾個人選楊靖宇或者趙尚志都拱不動,很有可能在1952年是東北軍區副司令員這樣的職務,那麼只有上將了。至於趙一曼,可能轉業到地方也不是不可能,畢竟張琴秋這種老資格都轉業了(張琴秋要還在軍隊,估計第一個女中將就是她了)。李兆麟也感覺他轉業去地方可能性更大,不是特別純粹的軍事幹部。一定要授銜,抗聯的代表也可以是周保中,李兆麟授銜可能性不大。
曾中生如果可以,我覺得幹個野戰軍參謀長沒問題,上將妥妥的。羅炳輝參加革命比較遲,建國後可能去黨政機關也不是不可能,比如人大副委員長。但是紅九軍團一定要有代表的話,無疑他最適合。
至於葉挺,不脫離革命那妥妥元帥,單憑新四軍軍長職務,轉業也不是不可能,然後陳毅代表新四軍。
下次建議紅軍時期犧牲的就不要討論了,變數太大,討論抗戰乃至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犧牲的將領比較好。


還有很多漏寫的啊 比如袁文才 怎麼也得封個一字並肩王吧


@沈聽雪 是我很佩服的軍史研究者,不過這個問題還是有意義的。
55授銜不光是當時軍隊職位級別的需要,還有封賞授爵畫像凌煙閣的意義。所以說,這些早期犧牲的高級將領如果按他們的資歷和戰功,是可以和後來的元帥將軍們比較一下的。
比如尋淮洲,如果不犧牲,至少大將,元帥可能性也很大。


這種假設性問題沒有任何意義


看了回答想問各位一個問題。王爾琢是不是要區分開來。

南昌起義之後,某次改編部隊合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五縱隊,朱德任司令,王爾琢任參謀長,陳毅任指導員 。在一些文獻里是王爾琢排第二,一些是陳毅排第二。但是軍隊來說,我認為王爾琢排第二的可能性很大。

之後豬毛會師來講,這兩隻部隊整編後。 兩軍會師後,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4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和軍委書記,王爾琢任參謀長,轄3個師,朱德、毛澤東、陳毅分任第10、第11、第12師師長,共1萬餘人。

也就是說按元帥謚號來說:王爾琢無可爭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 。是朱德這邊的第二號人物。而並列第二或者第三的陳毅能排進元帥還是第六,我認為王爾琢不死,元帥級別是非常穩的。


推薦閱讀:

紅軍當時是怎麼處理逃兵的?
在民國時期,到處都是軍閥,紅軍存在有沒有正當性,算群雄逐鹿還是地方土匪?
是什麼讓紅軍在艱苦的條件下堅持下來?

TAG:中國近代史 | 中國工農紅軍 | 歷史人物 | 軍銜 | 八路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