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語裡面的吳語粵語等被視為方言?英語德語以及其他北歐語言也才隔開了一千年,就是獨立語言了?
補充:
1)我是外國人。在英國長大,但是也有德國血統。我並不會特意去捍衛中國某個方言。我只會講普通話。
2)很多回復的人可能沒有看懂我所問的;感謝那些從科學角度文化角度解釋的答案。
3)我覺得這個一國一語言或者一省易語言的概念說不通:世界上沒有那麼清楚的一對一的事。很多國家說英語、奧地利和德國也都說德語、西班牙至少有幾個語言。而且印度和巴基斯坦各個地區有自己的語言,不能說某一個屬於印度還是屬於巴基斯坦。還有更誇張的各種反例。這些東西是沒有邊界的。
4)現在更感興趣的是:確實有科學的方法量化方言的差距和關係,而且中國學者已經有一大套語言層次分類的結論。即使這樣,為什麼還沒有很普遍被人接受。大家說四川話是方言,上海話是方言,杭州華是方言。但四川話和普通話之間能溝通的。上海話杭州話雖然有區別,但還是差距沒那麼大。但是上海話和普通話倒是差很遠。幾種關係各個不同,也不能只用一個詞去概括吧?
第一,"方言"不一定是"dialect"。"方言"是漢語固有詞,兩千年前的書里就把"地方話"叫"方言"。"language"/"dialect"的分法則完全是另一套東西。粵語、吳語是不同的languages,也是不同的方言。
現代人把"dialect"對譯為"方言",也已經形成習慣。"方言"這個概念其實含義並不清楚。
第二,粵語、吳語分開1500年是錯誤的。1500前是南北朝,是上古漢語向中古漢語轉化的時期,而粵語吳語都是中古漢語的後裔,顯然不是那時分開的。若說晚唐五代,還較為靠譜。
第三,英德和北歐語言絕不是1000年前才分開的,北、東、西三支日耳曼語在史前就已分開。即便是同為西日耳曼語支的英語和德語,也在2000年前就已分開(英語可上溯到
Ingvaeonic languages,德語可上溯到Elbe Germanic)。並且,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英語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了,跟其他日耳曼語已大不相同。而中國各方言區的讀書人自古以來都要科舉、做官,每個方言都有向官話雅言靠攏的"文讀音"。
第四,語言、方言的劃分不是只憑相似性。其實德語內部各方言也不能互通,差別非常大,但它們都叫"德語"。阿拉伯語各方言差別也非常非常大,但都叫"阿拉伯語"。而瑞典、丹麥、挪威語完全可以互通,就因為是不同國家才分成不同的語言。
第五,對語言的認知不同。在中國的文化傳統里,口語和書面語是不同的,粵語、吳語都只是口語,而書面語(古代是文言文、現代是標準白語文)從來都是統一的。在元明清以前,不論正式文件、文學作品還是日常擺設、日常通信,書面都是主流。口語面對面交流才用,且很多口語字詞無法書寫。元明清以來,口語地位才逐漸提升,特別是明清小說,一般都是吳語區學者用官話寫作出來的。這樣就誕生了我們平時用的現代漢語白話文,其主要基因是官話,也有部分吳語成分。其他的漢語方言到今天仍然都還只是口語,很多字沒有書寫形式,也沒有書面寫作的傳統(粵語是個例外,但粵語文字規範統一的程度相比現代白話文仍是十分薄弱的)。謝 @萬丹 。
希望方言使用者不要總是想些有的沒的,是語言又怎樣?有空爭名,還不如想想如何正音,如何傳承,自己可以為母語做些什麼有意義的事。
人的痛苦,莫過於熱衷爭名奪利而忘記初衷。
熱愛自己家鄉話的人,從來不是因為她是語言才愛,而是子不嫌母,她是我們父母祖輩世世代代流傳下來,近代經過這麼多侵略戰亂暴動都一路挺下來走到現代,不應眼睜睜看著她非自然死去。
我知道要正名是為何,讓年輕一代重拾信心和母語認同感,或者只想獲得一些虛無縹緲的優越感。但是,當前而言並無大用。越南語是語言,漢越音有古漢語痕迹,會不會無緣無故去學?再問問學粵語的人有多少是在意她是方言還是語言才學?當有較強經濟地位,有一定政治地位,有優秀的文化作品,還有合適的教材,便能清風自來,自己人也願意學習和使用。當你發光發熱,路人才會願意脫衣。
於粵語,即便被指為「方言」,又如何,只要有人喜歡,有人願意用,有人願意學,便已足夠。
是語言還是方言,無所謂。
有多存古,無所謂。
有多野雞,無所謂。
樹大招黑,無所謂。
上面的撕扯,根本不重要。
但會把粵語的特徵悉數如實解述後人,這需要時間學習和整理,把爭吵的時間和精力花在這裡吧。
在網上為母語爭「正名」,卻對她一知半解,音不正詞不順,最不可取。
來知乎,是為了和醒悟者一同學習母語的,一齊來正音正讀正字正詞正法,唯不執念於正名。
這個答案是偏題的,並沒有對題目有什麼幫助,但即便不是用來幫助題主,也是寫來告誡爭論這個問題的人。另外,貼題答案在馬克和玄還有其他知友。
其實早有同類問題,並有大量回答。粵語究竟是「語言」還是「方言」? - 漢語 等價於「吳語」「閩語」「客語」「贛語」「湘語」等等究竟是語言還是方言?
為何歐洲那麼小土地上會有那麼多語言(如德語、法語、義大利語…)?它們之間的區別相當於我國方言的區別嗎? - 知乎用戶的回答
首先,澄清一個問題,漢語除了南部吳語,閩語,瓦鄉話,以及嶺上諸土語有可能殘存的可成層次前切韻層次,其他的任何方言基本都是在公元6-7世紀的切韻音繫上發展而來,而這些方言裡面又有相當大一部分主體層次到公元10-12世紀的晚唐-北宋以後。而現存的日耳曼語分支時間(嗯不算已經死透的哥特,雖然哥特語與其他的日耳曼語分離更早)都遠早於這個年代(1066年之後英語已經進入Middle English了,很多漢語南方方言尚未出現區別於通用語的標誌性特徵),所以把漢語族和日耳曼語族對比認為分支時間類似,其實並不太明智,因為日耳曼諸語大概分支時間本來就比漢語諸語要早。
那麼為什麼漢語諸方言的差異至少看起來遠大於日耳曼諸語?日耳曼諸語分布的集中區域是波德平原-低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這一區域在前近代時期的交流狀況之便利,是遠大於南中國的,而相對來說與世隔絕的幾種日耳曼語(英語,西組北日耳曼語族的冰島語,法羅語)其變化方向與進度,都與包括各種德語和丹瑞挪在內的日耳曼諸語核心區差異較大,(古高地德語的音變大致也能歸類於這種情況,後期交通便利帶來的音變擴散那又是另一回事),同樣的事情本來也可以發生在漢語族身上,然而南中國群山與平地的間斷性分布導致了這種情況基本不可能,長期的交流使得整個東中國大平原基本互通度不低,而在近古時期對新納入統治的邊疆地區的移民帶來的通語擴散的幫助下,在這一地區形成了一個互通度相對較高的官話區——儘管這些方言的底層可能五花八門,其主體結構的相似度是不容置疑的,而在南方相對交通便利的兩個大型三角洲,地方性的便利交通也帶來了通話度較高的北部吳語與廣府粵語,其中北部吳語因為與官話區相鄰也不遠,雖然底層與官話分離其實已經有了千年,然而其與相近官話的相似度,也沒那麼低(嗯所以有了一刀切的李榮淆)。然而在南中國群山阻隔造成的一座座英倫三島與一座座冰島中,因為與外界交通不暢,各種神奇的混亂的音變語法變化音類合併辭彙替換愉快地發生著,最典型莫如湖南中部的部分方言了,重重大山導致這裡的方言雖然音類與山外的很多地方相差並不大,然而音值已經變得媽都不認得了(此處斜眼某湘鄉),這樣的地方自然在普通人看來,差異非常之大。而悲劇的是,南中國的山實在太多了,導致這樣的地方也實在太多了,如果只是一處兩處,可能還不會有人覺得漢語各分支相差很大,然而長江以南遍地開花的「惡魔之語」區,直接導致大家對漢語整體的印象就是,嗯,差異很大,非常大。
辣么,為啥漢語那麼多分支都被視為方言呢,既然他們的差異那麼大?嗯,因為漢語的人群認同是在整個漢語族的層面上確認的。前民族主義時代普通中國人眼中基本沒有統一的民族認同,只有宗族和鄉黨、黨羽認同,而對於民族認同大部分知識分子更傾向於認定中華文化的人群即為華夏。而在漫長的帝制時期,中國文化流通的載體基本是在先秦-漢定型的文言文,這一時期對後世的任何漢語方言來說,都是老祖宗級別,所謂的中華文化,是建立在記錄整個漢語族的祖語的文字的基礎上,而所謂的華夏,自然也可以囊括整個漢語族的祖語的絕大部分使用這一文字的後裔(對,有例外,雖然一般不視為漢語了),這一事實在清末的民族主義浪潮中被固定下來,漢人的認同凌駕在所有的宗族、鄉黨、學派、黨羽之上,而這一認同在之後近百年的教育中被固定下來,而有同一個民族認同的各個族群的語言,自然也會被認為是漢語這一個大語言的眾多方言了。事實上若是真要類似日耳曼的分法的話,漢語遠遠不止現有分區的語言數,畢竟,íslenska和F?royskt的差異,還沒有同在一個地級市的衢州市區話和開化話大吶。
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字。
雖然說,我們身處的東亞帝國境內語言情況複雜,分布著各種各樣的土語群(即所謂的」吳語」、「粵語」、etc.),但是我們共用一套「正字法」,即漢字。漢字定型之後,基本上是一字一音(類),中古時期湧現的各種韻書和韻圖更是提供了正音法(按照門法反切得到「正音」),雖然各地漢語的音值變化速度極快,但是音類變化速度是緩慢的,更由於漢字在中古定型的音節結構(sc. 聲-介-韻-尾)相對於歐陸語言鬼畜的輔音叢還是比較用戶友好。
而各種日耳曼語不共用一套正字法,並且實際上比漢語方音層次更加複雜(Thanks to Latin 和各種拉丁二道販子),所以被劃分成不同「語言」是合理的。漢語方音雖然也是一層擠一層,但是總體上來說外來層次主要是當時的通語或者周圍的強勢方音(吳語中的文讀音來自於明南部官話、閩語的文讀音整齊對應晚唐時音),能夠被我們用追溯祖語(e.g. 對照切韻)的方法來淆習,將各種層次析構出來。
另外,未錯,漢語的各種土語群如何定義確是一個政治上的問題——甚至所謂的「方言劃區」也是受各種奇奇怪怪的東西影響的。比如說劃分出來的中原官話,江淮官話。誅心一點,杭州為什麼未有被划出「吳語」來作為一個單獨的南系官話方言島呢?畢竟北京和東北都能分割是不。
P.S 其實我不反對將漢語當成一個由許多語言構成的語群/族的做法,但是這樣子的話,分出來的肯定不是現在這種怪異的情況。一些人和另一些人貌似對這種東西太敏感了,「吳語」和普通話確實是不同的語言呀——難道上海話和蘇州話不是不同的「語言」嗎?每次這種問題,不管題主再怎麼說明,底下的答案總是有很多立場先行並以此為榮的,sigh。
問答樓主的問題:確實有科學的方法量化方言的差距和關係,而且中國學者已經有一大套語言層次分類的結論。即使這樣,為什麼還沒有很普遍被人接受。
1.為什麼還沒有被學者接受
答:國際上很多學者是接受漢語是多種語言的概念的。而在國內,有著眾所周知的因素。語言的劃分與民族的劃分一向關係緊密,而漢族的情況比較特殊,雖然使用不同的語言卻有相同的民族認同感。民族的劃分又是敏感問題,官方的態度肯定是語言能不分就不分。而在論文里是能看到大量「粵語」「吳語」「湘語」的描述的,這樣的術語其實暗示了它們是語言。其他國家對語言的劃分也不一定全部遵循科學,比如挪威語和瑞典語,印地語和烏爾都語,馬來語和印尼語,彼此之間非常相近,卻被當成兩種語言。實際上如果按歐洲的劃分標準,漢語並不是八種語言,也不是十幾種語言,而是上千種,我想,沒有人這麼劃分的原因是太麻煩而且沒有必要。
2.為什麼還沒有被普通人接受
答:第一,缺乏可行性,普通人有很多把方言稱作「土話」,經常有「某省話」這樣的描述,你指望他們去接受漢語是語族的概念,去接受「科學的方法量化方言的差距和關係」?語言和方言的知識並不是常識。第二,缺乏必要性,在學術領域之外,這個劃分的意義無非在於方言保護,但是方言保護和是方言還是語言並沒有什麼關係。如果說是語言才要保護的話,官話的方言就不需要保護了嗎?南方各語言下面的小方言、弱勢方言就不需要保護了嗎?普通人已經習慣了把它們都稱作方言,與其糾結名分,還不如多做保護方言的實事。
但我是不反對把漢語族各語稱為語言的。
以下是最重要的部分:
雖然有科學的方法量化方言的差距和關係,卻並沒有科學的方法在這差距中畫一條適當的線。物種的劃分一般依據的是生殖隔離,語言的劃分一般按照互通性,然而前者是客觀的,後者是主觀的和單向性的,可能出現一方能理解另一方反過來卻不行的情況,也可能出現不同個體之間交流有的能互通有的不能的情況。而且在人類文明的尺度上物種是恆定不變的,語言的演化卻要快得多,尤其在現代,隔了兩代可能就兩樣了。在空間尺度上,語言是漸變的,存在一個語言連續體或者方言連續體的概念:在分布於一個廣闊地理區域的諸方言里,地理位置極其接近的方言相互差別非常微小,隨著地理位置的增加,方言間的互通度逐漸降低。我們能夠判斷兩個點上的語言距離的遠近,卻沒有統一的標準判斷從哪個點開始應該被算作另一種語言。
綜上所述,如果把北歐各語言算作獨立語言,卻把漢語算作同一種語言,這在科學上一定是錯誤的,語言和文字沒有必然聯繫,並不存在以書寫系統或文字互通性劃分語言的標準。漢語族的概念沒有被廣泛接受,一是政治原因,一是習慣原因。同時,對語言的劃分並沒有精確的標準,整個世界範圍內都沒有,因為語言是連續的。
首先說吳語粵語是方言沒錯,但是是對於漢語本身來說的。就是說可以說吳語是漢語的方言,但不能說吳語是官話的方言。吳粵官是平級的,都是漢語八大方言區之一。
漢語共用一套文字體系,且共用一套正音體系,所以就算讀音出現差異也是有規律可循的,且語法使用沒有出現太大的不同,所以都是漢語的方言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然後英語和德語為什麼不是同一種語言?其實可以說古英語和德語是方言關係,因為都屬於日耳曼民族。但是現代英語受周邊影響太大,特別是法語的影響,導致英語和德語已經完全不是一回事了,然公用一套書寫體系,也不共用正音體系,並且語法差異很大,當然不是一種語言。
有誤請指正(′ω`。)對語言學不是很了解,無法從語法,音位,辭彙等角度分析。。。暫從政治角度去回答這個問題吧。
一個統一的國家,有一個統一的官話作為語言,有助於促進民族認同感和團結感。因此普通話是官話,其它的一概都是方言。方言的歷史和追溯,不管多源遠流長,也還是方言。
歐洲的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官話。譬如英國說英語,威爾士語作為一種方言,只有少數人在說。英國方言倒是不多,只是各地有各地的口音。譬如蘇格蘭人講英語口音特別重,就很難讓人聽懂。之前跟著學校在愛丁堡旅遊,差點找不回大部隊。。。走失的我在凜冽寒風裡,聽著熱心人們對我的各種幫助,我只能默默垂淚。。。真心太濃重了聽不懂,想聽點清淡點的 。。。 ( ̄^ ̄)ゞ
假設,如果有一天,歐洲變成一個統一的國家,那麼應該也會選一個語言作為官話,其它的獨立語言就會歸類為方言吧。不管這些語言的種類語法歷史地域。應該也會分成,一個官話,和其它的方言。這也方便該地區的統一和交流。
題主問的問題,我倒是之前從沒有去想過。因為貌似「普通話是官話,其它的都歸類方言」是一個既定事實,我也從來沒去想過為什麼。沒想過為什麼普通話作為官話,而不是其它漢語作為官話?
只記有個笑話是,官話投票。廣東話以一票之差輸給了北京話,陝西話以一票之差輸給了北京話,四川話以一票之差輸給了北京話。。。。。so,當時只投了一票,北京話以一票當選為官話。
我也從來沒有去想過語言的歷史。好像就是從出生,自然而然學了兩三種語言,至於這些語言,是什麼語系,在哪些區域,語法之間的相同處和不同處,哪些是同支哪些是分支哪些是完全不搭嘎,等等這些,一概都沒想過。
看到題主題目補充,我也才知道英語德語以及其他北歐語言是隔開發展了一千年左右,吳語粵語隔開發展的歷史有長達一千五百年。我只想默默地說一句,內心小船已翻!!!
那吳語和粵語在一千五百年前是一個語系嗎??那其它方言呢,它們各自在多久之前是和漢語一個語系呢??有哪些方言是和漢語不是一個語系呢??怎麼劃分語系?是按照語法嗎?
這個「隔開發展成獨立語言」,是指這些獨立語言已經不是一個語系了嗎??還是這裡的獨立的意思是說,官話是獨立,其它方言是不獨立??
那世界上這麼多語言,到底有幾種語系啊????
本來我是來答題的!!但是!不小心把答題,回答成了一串問題!!!
求知的小船已翻。。。語言大咖快來解救。。。。
sos。。。。。。。。。
首先,現行的通用漢語本身也是一種漢語方言,音準也不是用北京的,而是上百公里外的承德灤平縣,選它也不是因為投票的時候一票之差什麼的,而是因為自明末清初三百餘年來,由河北一代(時直隸、熱和)形成的政治經濟中心帶動起來的。
長久以來,各省進士文紳若要異地就任,最好掌握首都的方言,這才便於交流,是流動人口相互的默契。同樣的,戲曲和小說創作也是如此,這樣才便於流傳。
即便沒有統治者言明推廣首都方言,人民群眾也都會自發趨附,民國年間,日寇犯華,中國政治中心南移,南方口音也很是流行了一陣,如果聽聽那時候的廣播,你會發現略像普通話,而口音奇奇怪怪的(老國音也起了點微不足道的影響)。也正是那一段時期,中國迎來了吳語文學作品的創作高潮。北京官話也同樣,在明清兩代的政治文化的作用下,全國辭彙都向她靠攏,不信看看兩三千公里外的香港粵語,越是正式的辭彙,越高比例地和北京官話趨同,成語熟語則就更加統一了。
同樣,香港的粵語方言由於特殊的政治經濟地位,以及強勢的文化輸出,也成為了默認的粵語標準音。
所以說,要是多爾袞當初一高興,大腿一拍,說「我都決定了,定都廣州!」,那今天粵語醬也不用辛辛苦苦投票了,而是真有可能成為普通話呢~
一般把通用漢語默認為唯一正統漢語的朋友,都是缺乏相關的基本知識,而且自己也沒有主動去翻查一下網頁,百度一下「漢語」兩個字有多麼難呢?反而要怪罪官方對方言的壓迫,然而即便官方的宣傳太偏頗,學界從來都是平等對待各個方言的,分尊卑沒有意義。莫要執迷自己的幻想,多搜索,多讀書,莫要怨天尤人,徒傷和氣。
難道不是因為秦始皇統一了文字嗎?
在這之前和歐洲的情況也差不多吧?
謝謝邀請,這個語言和方言的劃分主要看民族認同,通解度只是參考。
吳語等方言認為自己是漢族,那自然就算作漢語方言了。彝語的六大方言差異也很大,也算作是方言了。
布依語和北部壯語就如同你說的幾種語言的關係。能通話但保持獨立。
但實際上這樣處理確實很粗暴,浙南幾乎每村一種口音呢。慶元縣(我女友家)的內部差異就等於東北官話的整體內部差異了。在中國,一切這些都不是簡單的科學問題。
如果我們認為不能互通就不是同一種語言,就會產生一件極其荒謬的事情:
漢語族內的語言種類,可能不是八種,而達到幾十種之多。
「夜來後晌俺家裡進去個大長蟲。」(昨天晚上,我們家裡進來一條蛇。)
這是我們那裡的方言,膠遼官話青萊片青島小片諸城方言。
實測跟其他官話之間無法互通。
我現在在武漢上學,武漢也屬於官話區,我聽不懂本地人說話。
問過廣東的同學,粵語區內也不能完全互通。
來,幾十種語言,自己感受一下。不妨維基一下德語
北部的方言和荷蘭語相差無幾,南部的巴伐利亞語、奧地利德語、瑞士德語,基本不能跟標準語互通。不同德語方言之間差別非常大。即使如此,所有德語的書面語依舊是統一的(即「我手寫不了我口」),基於標準語,儘管德文是拼音文字
整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語言是漸變的。瑞典東部的瑞典語方言同挪威西部的挪威語方言幾乎是一種語言,挪威東和挪威西的方言就無法正常交流了,瑞典亦然。儘管如此,某種語言究竟應該叫挪威語還是瑞典語,仍然取決於疆界分布,或是操該種語言的人是ethnic Swedish還是ethnic 挪威族(不會拼)
義大利呢?卡拉布里亞語 西西里語 那玻璃方言 羅馬方言.....很難確定這些究竟是獨立語言還是方言
政治上講,漢語所有方言在中國境內均有分布,使用者絕大多數都是漢人(個別地區的某些人不認同這個身份但是基數太小)。語言本身來說,中文不同於這些拉丁文字書寫的語言,漢字是表意文字,正式場合下的書面語高度統一,不同方言的高級辭彙完全相同,漢字發音儘管千差萬別,這種差別卻有著很強的規律性。所以中文是一種語言,當然被視為幾種方言的集合也講得通
其實在語言學家的眼裡中國的方言都算是一種獨立的語言,但一種語言到底算是方言還是獨立的語言還是得由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們來決定。我們國家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自然而然的就覺得四川話或者上海話都算是中文的一種方言。而有些語言,比如塞爾維亞語和克羅埃西亞語,雖然也算是一種語言的兩種方言,但是這兩個國家一直以來的政治文化都不相同,自然而然也就是兩種語言了。
總之一種語言算不算方言,得由使用這個語言的人或是民族來決定。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historical, and religious factors frequently interfere when
determining linguistic boundaries.we often speak of of Chinese as if it were a sing language, even though it is actually a number of individual, mutually unintelligible languages( Mandarin, Cantonese, Taiwanese, Wu, and so on), each with a multitude of dialects of its own. "(Contemporary Linguistics,p298)
認為漢語是一種語言,那它們就都是漢語方言。
Chinese - 漢語
漢語是一種語言,這是一個習慣了的概念。民間的習慣和語言學研究不一定要保持一致。
你們歐洲人也沒有自我介紹的時候說「我說印歐語」或者「我說日耳曼語」的吧。
我也來回答一下吧。
首先,中國大陸內部,也不是所有人都認為漢語的分支都是方言。廣東人認為粵語是『語言』的比例就要大些。這方面我在為什麼廣東人比較偏向認為粵語是一種語言,而上海人更偏向認為上海話是一種方言? - 魚非魚的回答裡面也說過一些。當然大部分中國大陸人確實接受漢語各分支只是方言。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學術上對語言的劃分是依據的是語言學上的絕對距離,但人民對語言的認知則是依據語言學上的相對距離。就漢語各語言/方言來說,雖然互相之間的差距並不小,甚至官話(俗稱北方話,也包含江淮話和四川話為代表的西南官話)各方言之間有時候都不能互通,但是相比漢語與中國人認知中的其他世界主要語言之間的差距,漢語各分支之間的差距要小的多。即便是近鄰的語言日語,朝鮮語,越南語,都跟漢語差別巨大(儘管這幾個語言漢語借詞不少)。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能稱之為語言的話,獨特性起碼得像日語、朝鮮語那麼高,像上海話、湖南話這樣的可能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獨特性就不足以稱之為語言。換句話來說,從一個上海人或北方人的視角來看,生活中能接觸到的主要語言/方言與自己母語的差距,是從粵語和北方話/上海話的差距,直接突變到日語/韓語/英語與北方話/上海話的差距,那麼中國人對成為一門獨立『語言』所需的語言學獨特性的要求,更有可能會劃在大於上海話和粵語的差距的水平上。
(藏語和漢語的差異性可能會作為一個中間的過渡,但藏語並不是絕大部分中國人經常能接觸到的語言)
而對歐洲人來說,語言之間差距的過渡則要漸變得多。拿一部分低地德語使用者來說,可能荷蘭語不用學也能聽懂不少。而英語則是非常容易學習的語言。而即使是西班牙語、俄語等歐洲另一端的國家和民族的語言,學起來也並不算難。甚至是波斯語、印地語與德語的差距,都比越南語、日語與漢語的差距要小(只考慮語言來源和語法,不考慮借詞的話),所以西方人心中能夠成為一門獨立語言的標準要低很多。
更有些情況下,比如對加泰羅尼亞人,鄰國的語言(法語或義大利語)不但比本國主體語言跟自己的母語更為接近,而且鄰國還更富裕,這就會更加促使他們認為自己的方言應該被視為一種獨立語言,屬於拉丁語族大家庭中的一員,而不是落後的馬德里講的西班牙語的分支。而中國的直接鄰國,除了俄羅斯都比中國窮,而韓國和日本並不直接接壤,同時跟漢語差距又極為巨大。
說到底,多大的差距可以成為『語言獨立』的門檻,本來也就是人為規定的。大部分中國人對歐洲語言缺乏足夠了解,如果一個中國人足夠了解德語和荷蘭語的相似,或者是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的相似,那麼有可能更傾向於同意粵語是獨立語言。
(一個中國的少數民族因為理解語言之間差距的漸變性,也更有可能會認同漢語由不同語言構成)
這是我最想說的原因,也是常常被西方學者所忽略的原因。
其他幾個原因則常被西方學者提到:
漢語作為意音文字而不是拼音文字,能夠在語音分裂的情況下有統一的文字。在廣播、電視,以及火車和汽車等方便的城際交通出現以前,跨地域的交流主要由文字完成,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當中,各地區的精英接受的文化都有古典漢語承載,而那時候的文字是完全一致的。即使是今天,很多中國人使用語言溝通的時候,也是以文字的形式,而今天的書面現代漢語雖然更接近口語,但仍然比口語的變化要小得多。此外,對於所有方言地區來說,主要依據普通話的現代漢語,仍然多半居於更高的文化層次,在字的發音上表現為『文讀』,在文字上則更『正式』和『書面』
語言認同通常與民族認同為一體,也受到政治實體的強化。這即所謂民族國家的概念,統一的政治實體會加強統一的民族認同,同時國家政治機器也會加強對統一語言的宣傳。而統一的民族認同也會加強統一的語言認同。南斯拉夫在經過了伴隨著劇烈的內部衝突的解體以後,原本是一個語言的克羅埃西亞語、塞爾維亞語和波斯尼亞語慢慢的也就當地人認為是3個不同的語言。而相反的是,琉球語雖然跟日語區別足夠大,但日本合併琉球一百多年,琉球語也逐漸被認為是日語方言。
就中國來說,華北和華東的大平原連成一片,很容易聯合周圍幾個小流域形成統一國家,但與中國以外的地區卻存在巨大的地理阻礙,所以大部分時間保持統一,文化的內部差異也遠小於外部差異,因而即使沒有國家政治機器的宣傳,古代海外中國人也往往統一自稱「秦人」「漢人」「唐人」。漢族已經形成2000年,既然已經認定是統一的民族,也沒有必要再將語言做區分。對於中國大陸來說,民族認同和政治實體都在加強對語言統一的認同。當然,對於台灣來說,儘管大部分人仍認為兩岸民族相同,都是華人,但因為政治實體不再加強對統一語言的認同,台語/閩南語已經被廣泛接受為獨立語言。(當然,閩語與普通話的差距,也比一般漢語方言如粵語更大)主要是因為文字統一。
可以說從秦始皇開始,全中國的文字就趨於一致了。不論口語間差別有多大,文字的使用始終是一貫的(通假字除外),使得不同地區的人可以通過書面語彼此溝通,科舉什麼的也不存在問題。
語音方面,不同地區間的差異確實大於歐洲同一語族的語言。不過,瑞挪丹是一個可以類比的例子,這三種語言的書面語差異很小,但是發音有別,加上分屬三個政體,所以成了三種語言。中文不一樣,語音的變化難以反映到文字上,即使發音差異再大,文字都沒有太大變化。
再者,朝代與政權的更迭也是推動漢語的統一性的。歐洲各國分分合合多少年,自主獨立意識很強。信德麟的斯拉夫語通論看過很多遍,維基百科也看過很多語言的發展歷史。只要稍微成點氣候的民族,都想要使用本民族語言教學、傳教、寫作。(這一點在東歐民族反抗拉丁語的過程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並且,這些語言都是使用表音文字,只要找准了一套合適的字母,稍作修改,就可以形成屬於自己的文字體系,就可以把用這套文字寫出來的東西稱作屬於自己的語言。反觀中國,作為一個延續了千餘年的中央集權國家,多少年來都是這一套漢字,即使改朝換代(哪怕是元朝和清朝),漢字都是「官方指定」的書寫體系,無人能改。這一點也與漢民族的延續性和同化能力密不可分,從周朝至今,即使曾被蒙古族和滿族統治,也沒有被壓迫到不能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地步。
綜上,我認為,文字的統一與延續是中國各地口語被稱為方言的原因。
————————
多啰嗦幾句,還想扯一扯語音與表音文字。
PIE(Proto-Indo-European)不知道樓主了不了解,許多語言學家擬構了印歐大陸多數語言的共同始祖,包括語音和語法體系,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性、數、格、體。這個意義上講,英語、俄語、立陶宛語、梵語以前都是一種語言。
某一天,分化開始。
一個統一的語音體系就在proto-germanic、proto-italic、proto-slavic等等間分崩離析,語法更加,一個格接一個格地丟,雙數更是基本拋棄。加上文字表音,誰也不認識誰了,跨語族基本只能通過一些細節覓其端倪。比如what跟quid同源。
這是語言文字結構上的差異,還有民族上的。
前面提到了,民族意識問題。想分家的,如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黑山、波黑,明明口語差不多,因為文字體系和政體有別,非要說自己的語言跟人家的不一樣,一定要用國家名命名一個語言,於是就出現了montenegrin language黑山語。。。反觀古英語與現代英語,前者是正統的日耳曼語後代,後者則是日耳曼和羅曼的混血,但終究還是叫英語的對吧。po主是何想法?兩者是同一語言還是不同語言?
所以,重複前面的觀點,因為中央集權和民族統一,多數時候各地口語是稱為方言的。
但終究與歐洲情況不同,因為文字統一且地方自治權弱。
粵語本來就是中文。此帖子裡面每一個字我都可以字正腔圓用粵語朗讀一遍。
所以你說是方言還是語言。
想把粵語獨立成語言的人,和想滅絕粵語的人一樣可惡。語法相同,最簡單的回答你。估計你也看不到。
首先謝謝你對漢語的熱愛,也很敬佩你不懈的求知精神。
我是漢語言專業的,這個問題我可以回答你。
你的問題無非就是方言和語言的區別,這個搞清楚了你的疑惑就解開了。我們不能把國籍作為語言的界限,甚至能否通話也不夠全面,能否通話是語言和方言的經驗性原則,而有無共同的語言系統即有沒有統一的標準音和共同的書面語才是其實質性標準。好吧,說簡單一點,之所以上海話(吳語)四川話(西南官話)廣東話(粵語)不是獨立的語言是因為書面語都是白話文,統一的標準音就是普通話。而您說的英語德語,它們沒有統一的標準音,書寫文字也不一樣,所以自然就屬於不同的語言。
希望能幫到你^o^
推薦閱讀:
※外國人的漢語怎麼那麼地道的?
※GMAT是什麼樣的考試?
※如何看待@老美王霸膽 對中國餐廳外賣接線員英語能力的「測驗」?
※請問flammable和inflammable詞義相同,有什麼原因嗎?
※如何看待周思成和劉一男在微博上的爭執 ?如何評價二者的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