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學漢語會有哪些語言要素方面的困難?
前一陣子看李倩的《回鍋肉與香菇菜心的語言等級》中有一章提到外國人會提出一些漢語中不容易用語法解釋的問題,比如:「為什麼可以用』看一看』 』等一等』不能用』高一高』』大一大』?」李倩給的解釋是只有做動詞時才說看一看等一等,其實形如詞做動詞時也可以這麼用只不過要放在特殊語境比如「孩子大一大就好了」或者「麥子還得高一高才能收」。這不是重點,重點還是我很好奇歪果仁在學習中文或者漢語的時候有哪些問題和障礙?這些障礙你們的老師能不能解決?如果不能解決會不會想我們英語老師一樣告訴你憑語感說話?
遇到哪些問題……
問題太多了,就是我們的一大部分專業課啊(╯‵□′)╯︵┻━┻
《對外漢語語音教學》《對外漢語語法教學》《對外漢語辭彙教學》《漢字教學方法》。。。
這要說得說到猴年馬月去_(:з」∠)_
但是「中國人就這麼說」是強烈不建議給出的答案。給出這種答案之後不利於學生的歸納總結,同時,過多地給出這種答案會造成畏難情緒。
具體問題的話撿主要的和一些我的學生戳死了我的點說說吧……
語音:
1、聲調。
至今沒有帶過一個可以完全掌握聲調的學生_(:з」∠)_說多了都是淚。
教學方法:我一般用五度標音法畫圖標音高。
2、日本學生髮不準r
教學方法:其實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母語里沒有這個聲母,模仿不行的話就畫舌點陣圖。
3、韓國學生前後鼻音分不清(感謝評論指出韓語區分前後鼻音,是樣本問題非母語問題)
……基本就是一直說一直說一直說,說對了算
4、英語母語學生無法區分送氣不送氣(即分不清bp)
當他們可以把每一個「b」都切實發成英語的濁輔音「b」的時候我基本就棄療了。反正漢語拼音的b和英語濁輔音b在漢語里是一個音位不區分意義(跪地)
語法與辭彙
這部分東西太多了,一般人想到外語學習第一反應就是這一部分。每天張口說出來的每個字都是戲啊(大霧)隨便說兩個
1、公認難點舉一個吧,離合詞。
對於中國人來說很好理解。比如「結婚」是離合詞,「結了一次婚」。
對於歪果仁來說,要麼凡是雙音節動詞都給你當離合詞玩;要麼就是當離合詞不存在(心累)。
教學:在初期教學的時候,每遇到一個離合詞都作為一種用法講。
比如今天我們的課文里有「結婚」,那麼我就得告訴學生們,「可以說結了一次婚」
明天我們的課文里有「幫忙」,那麼我就得告訴學生們,「可以說幫我一個忙」
然後大概在中級後期或者高級初期的時候進行匯總講解。離合詞某種意義上接近述賓短語,當然課堂講授語言不會這麼專業的。我們上課的語言基本是「述賓=大家看,老師在拍桌子對吧?拍是動作對吧?拍的是桌子對吧……」
2、所有的近義詞區分都是淚。
我們開始帶學生之後每天寢室里的氛圍都很學術,大家探討最多的就是近義詞區分,天天被學生出各種難題(╯‵□′)╯︵┻━┻
舉個真實的栗子:
學生:老師,安靜和寧靜有什麼區別?
我:安靜就是沒有聲音,寧靜是心裡覺得很靜。
學生:???
我:_(:з」∠)_寧靜就是情緒很平穩
學生:情緒是什麼意思?
我:_(:з」∠)_對不起這個詞你們還沒學,我換個說法,寧靜就是……沒有很生氣,沒有很高興,沒有很傷心,都沒有,心裡的狀態……。
學生:哦,那靜謐呢?
我:……這麼難的詞你們從哪找出來的!!!
3、所有的成語都是淚
這個基本就看成語下菜碟了。有的你給講一下成語故事有助於理解可以稍微講一下,有的歷史上意義拐得太多了,就當一般辭彙處理了。但因為成語畢竟文化背景比較多,跪在此處的學生數不勝數。這個沒啥轍,咱中國人不也是慢慢積累么_(:з」∠)_
4、疊詞
其實這是一個挺簡單的點,形容詞重疊表示程度高,大家掌握得都不錯,但是就算這種點仍然會出幺蛾子。
就是有的時候總感覺有哪裡不太對,畢竟實際上中國人也不是所有詞都重疊起來的。
呃,就算確實是不考慮中國人是不是會疊這個詞,也可以非常不對。
栗子:
作業題:這個小孩很白,很胖,很活潑。(用AABB,可……了改寫)
正確答案:這個小孩白白的,胖胖的,可活潑了。
雖然很奇怪但是最後還是給分了的鬼答案:這個小孩白白的,活活潑潑的,可胖了。
……(╯‵□′)╯︵┻━┻
漢字
……這簡直是棄療的一部分。(漢字文化圈學生除外)
教的時候當然是一筆一划教的。
但是判作業的時候基本就是你給我描得是個字就行了OTL。
語用才是大問題
中國是一個高語境的文化,說白了就是有話不愛直說的文化。歐美等地的外國人被虐得死去活來是常事。
栗子。
作業情境題:你在路上遇到了你的朋友,把她的爸爸當成了她的男朋友,你應該說什麼?
我們組帶的AB兩個班五十來人,答出「對不起,你爸很年輕,我還以為他是你男朋友呢」的只有一個日本妹子,答出「你爸爸很年輕,我還以為他是你男朋友呢」的大概有五六個。
剩下的要麼是「對不起,我還以為他是你朋友」,要麼是「我還以為他是你朋友呢」。
當然還有一個奇葩,答的是,「你爸爸真小啊!我還以為他是你的朋友呢」…………
我們給這個娃點了一排紅彤彤的蠟燭。
————————————————————————————————
1.12更新
噫第一次在專業領域收穫這麼多贊,謝謝大家QwQ
跑題給大家講個段子吧=w=
班裡有一個韓國歐巴,特別敢說,然而讀寫能力極差,考試幾乎是交白卷,也是一朵奇葩。第一次見面一本正經地問我,老師,你真的是中國人嗎?我抽搐著嘴角說當然是啊,他嚴肅地說可是我覺得您像日本人。我壓制住了內心中奔騰而過的草泥馬們,露出了一個和藹的微笑,是嘛,可是老師真的是中國人哦……
咳,某一日,他說:老師,我很想練漢語,可是我沒有中國朋友。
我:學校里有很多同學願意交外國朋友的,你可以去試試和中國同學說話……
(還沒來得及說如果不行我幫你找個語伴)
他(委屈地):我試過!有一次,我問一個人,「你能做我的朋友嗎?」,她說,「對不起,我有男朋友了!」
憋笑中的我:咳,這個,你下次可以試試換一個說法,告訴別人你是想練習漢語……
————————————————————————————————————
1.29改錯字。謝評論~
另:這兩天忽然好多贊同感謝和關注我好惶恐!!然而我只是個帶了一個學期班的渣渣,算上帶一對一那是帶了一年多……謝謝大家錯愛!!
既然也是改一次回答案就再贈一個culture shock實例。(指一個人到了另外一個文化環境之後的不適應)
我們系主任帶的美國籍的漢語國際教育研究生,該學長帶我們的外語交際課,所以我們和他還是挺熟的。該學長中文還算不錯(像大山那樣不可能啦,但是能來讀研HSK六級水平是有的),對中國有一定了解,是一個非典型性美國人,脾氣特別好,系主任曰除了長相就是一個東方人。
有一天學長在M記排隊,在隊尾,忽然有兩個妹子一邊抬頭看菜譜一邊插了隊,他言辭凌厲地指責兩個妹子插隊。
然而他立刻發現那兩個妹子看他的眼神很驚恐,我們都覺得那兩個妹子的內心一定是:「寶寶心裡苦!」
因為學長他,離前面的人,有多半米遠。
誰知道你在排隊啊!
……所以說,culture shock無處不在啊,不是說你看了多少紀錄片就能避免的_(:з」∠)_
前一陣子教一個土耳其小哥學漢語,主要是講語音的矯正、漢字書寫和進階閱讀。這位小哥是我同學,一個富+官二代,也是一個立志要成為漢學家、促進中土友誼的男人。
他的母語是土耳其語,所以及其西、自此四、支持室一律發不準。播的歌發的是濁輔音,和發的是喉擦音,日發的是大舌顫音與央母音相拼的奇怪音節。我剛剛教他的時候他講漢語是沒有聲調的,平鋪直敘而且語速飛快,很多音節的母音以及複雜的輔音組都省略過去,直接只讀輔音(比如我的名字叫XXX,讀成Wud miz jio XXX)。據他說,在伊斯坦布爾他的中文老師就是這樣講的,還說中文怎麼這麼難。
呵呵呵呵呵呵少年你真天真。
由於我土耳其語真是爛透了,所以就夾土夾英地講課。等我開始講送氣不送氣清音對立以及韻尾不能加除n、ng以外的輔音的時候,他覺得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正在不懷好意地徐徐打開。我開始糾正他的t?、??、?三個輔音以及??、??、?三個母音時,他覺得漢語怎麼可能這麼奇怪一定是我在騙他。我開始講四聲調、輕聲、兒化、音節連讀變音、語氣詞變音的時候,他開始摔筆摔書掀桌子。兩個月過去了,小哥奇蹟般的征服了聲調系統,除了上聲偶爾會發不準,兩平一去已經臻於大成;但執著地發不出??、??這兩個母音,當他試圖學我講這兩個音的時候,他的喉嚨便會開始出現大量的奇怪噪音,音頻之廣、響度之大,實乃罕見。至今他也沒能學會這兩個糾結的母音,講「詩人」還是念成she 人。
語音結束以後他表示回國要殺了他中文老師,被我極力勸止。開始教寫漢字以後(土耳其國內那個老師用拉丁化的字母教辭彙和語法),他覺得漢語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再次發生蛻變。認漢字就已經讓他要瘋要瘋的,小哥表示你們中國人真吊啊天天在這種奇葩文字的環繞下居然能正常生活。從我教他之前就開始自己學漢字,到今天兩年了認得字也不超過1000,很多時候他讀報就靠猜,猜漢字已經成為了他的一項娛樂活動了。然而在開始嘗試寫漢字後他徹底崩潰了,萬萬沒想到做個中國人門檻這麼高,來來來你告訴我寫漢字和畫畫究竟有啥區別……我笑而不語,默默拿出繁簡字對照表、四體書法字典、異體字字表擺在他面前,他很乾脆地表示爸爸我要回國繼承家產,中國是個兇殘的地方。
然後就開始進階閱讀。然而漢字都認不全閱讀個卵。所以長達半學期的閱讀我也不知道到底教了他啥。印象特別深的是,有一次連蒙帶猜帶我講,他終於把一篇科技文搞懂了,開心的不得了大有一種「中文在手天下我有」的氣度爆發出來。我再次笑而不語,默默把教材翻到下一頁,陳太丘。(那時他還沒開始接觸古文)小哥看了一會,一臉崩潰地抬頭問我特么這兩篇文章真的是一種語言么?
我說如假包換。據他室友說那天他回寢室以後神情獃滯,抓頭髮摔杯子,把大家都嚇得不輕。
就這樣摸爬滾打一學期教完了(小哥在語言上也算天賦異稟了,進步神速,把初中程度的古文也擼的差不多了)。考完期末我們倆出去吃飯,飯後在一場長達數小時的迷之瞎扯中,他拍著胸脯感嘆,還好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差別不太大,起碼文字是一樣的多學學詞法語法就懂了。我第三次無恥地笑了,扔給他一本講上古音和中古音的小冊子。第二天早上他給我發簡訊,表示土耳其人民不歡迎我,以後我敢去土耳其他就找人砍死我。
最後還有個很搞笑的事情,小哥叫Bakar,然而那個奇葩土耳其中文老師給他起的中文名叫卡巴爾,沒錯正好是他土語名字兩個音節反過來拼,然後他四處告訴別人自己的中文名是這個……一開始我沒有忍心告訴他,後來混熟了在一次課後吐槽了這件事,他一副被玩壞了的表情。除了學習者自己不努力、花的功夫不到家、開始學習的年紀太大等等主客觀因素,大部分學語言(或者學漢語)的人在語言學上(題主的問題很專業)的困難都可以歸結為以下兩個原因:
- 母語負遷移。學習者自己的母語語法和所學語言也就是目標語言的語法不一樣或者相似的時候,就容易出現母語搗亂的現象。比如,學漢語的歪果仁會犯這種錯誤:把飯吃在五道口。(have the meal eaten at wudaokou.好像也怪怪的...),以及,窩是歪果仁,這種口音問題,也有部分原因是母語口音帶來的。
- 漢語的特殊性。如聲調,如把字句、被字句,如前面幾位答主說得離合詞,還有存現句(牆上掛著一幅畫)、語序的特殊性、四字成語、量詞、疊詞等等。
但是,這兩個原因可以說每種語言都會有,語言遷移在學習其他語言的學習者身上也會發生。漢語有自己的特殊性,英語、法語、西語也有自己的特殊性,一詞多義漢語中有(-你這是什麼意思? -我就是意思意思),其他語言中也有。
我下面要說的,是我教漢語經驗以及做博士學習期間感受到的對外國人來說最難的一種語法,這種語法,我至今想不出怎麼教好,可能這就屬於「別問為什麼了你記住就好」的那種語言知識。舉幾個例子,讓各位中國人感受一下:
買書、購買書籍、買書籍,但是不能說「購買書」;
見了他三次、見了那個人三次、見了一個學生三次、見了四個學生三次(?)
碎紙機、紙張粉碎機、粉碎紙張機(?)、紙粉碎機(?)
鞋廠、皮鞋廠、皮鞋工廠、鞋工廠(?)
他每天早上跑(?)
我喜歡聽和唱(?)、我喜歡聽歌和唱歌
在大廳、在廳里、在廳(?)
天天、星期星期(?)
說說、關心關心、關愛關愛(?)
看一看、寫一寫、觀察一觀察(?)
了解的同學看到這裡可能已經知道我要說什麼了,這是馮勝利教授的韻律句法學所研究的主要問題。就是韻律對句法的約束問題。以上我列舉的符合語法卻又不存在的錯誤搭配都可以從韻律制約的角度來得到解釋。
例如:
- 見了他三次,他是代詞,韻律上弱讀;
- 見了那個人三次,那個人是舊信息,也屬於韻律上的弱讀成分;
- 見了一個學生三次,一個學生是不定指,依然是韻律上的較輕成分;
- 見了四個學生三次(?),雖然沒有違反語法規則,卻違反了普通重音規則,在【述賓+數量短語】的結構中,其重音規則是【述+賓(韻律較輕)+數量短語】,而「四個學生」有重音,所以整個短語是不成立的,或者是母語者很少說,也很少見的。
馮勝利教授提出了漢語的普通重音原則(「普通重音」意思就是在沒有特殊語境、沒有特殊情感表達的情況下表現出來的重音結構),該原則認為漢語是音節音步語言,漢語中最小的音步就是雙音節音步,一個音步是一個韻律詞,漢語中的音節一般都是「音節詞」,是[詞+詞]這種形式,既可以是複合詞,也可以是短語(馮勝利,2008) 一般不接受重音的語言成分包括體態助詞(了、過、著)、助動詞(能、得、可以、肯、要)、否定詞、指代成分等。
以上想法,均來自於馮勝利教授的韻律句法學的課程,例子來自於馮老師的學生王麗娟老師的講座《語塊知識抽取中的韻律結構》
簡而言之,韻律句法學為很多「這個沒有為什麼記住就好」的很多語言案例提供了另一套從韻律角度出發的解釋,也就是又有一套新的規則體系需要漢語學習者去領悟和學習。
當然,從一個漢語教師的角度來看,我目前不認為學習者需要去學習韻律句法的規則,這些規則都是抽象的,和語言概念本身並不是直接相關的,而更像是和語言的節奏感、美感更相關的規則,而這樣的規則都是隱形的,是需要學習者達到一定高度自己去心領神會、不可言傳的。
歪果仁被搞死真的太正常。中國人都不一定知道該怎麼解釋我們為啥會這樣說話。。
先說我們老師~
對我們的要求是堅決不許說 固定用法 這種東西!
原因是,所有的固定用法都有起源,不能因為你不知道,就不給學生一個解釋,這是不專業更是不負責的行為。
我們專業,隨便哪個老師拎出來去,都是可移動的人形自走漢語字典+詞典+古文文庫,有人充當大神來我們學校演講,我們專業老師覺得對方辣雞,就問了人家曾經上課時候問我們的問題,對方一個都沒答上,老師們嘻嘻笑走了。。。。所以老師這個。。得看老師自己的造詣了。。我們高中英語老師就天天說固定用法,在他眼裡英語沒有語法,都是固定用法。。反正也有人高考英語145分。。。。
在我眼裡我的老師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我不能,,學生要是問了我們不知道的,就坦誠說不知道,回去馬上查資料,問老師,翻字典,反正不能說固定用法就是了。。
說說教學吧~
首先學拼音,和英文字母一毛一樣,但是發音完全不同的拼音…
l和n r和l b和p 之類的 畫舌點陣圖 唇齒圖 摸喉嚨感覺清濁音
還有小學的順口溜… jqx小淘氣見到ü眼就挖去… 現在想想似乎有點恐怖…
所有的詞,都有結構。比如偏正,動賓,補充,主謂,並列。。。還有比如離合詞單純詞。。
比如:
聯合是偏正結構嗎?
老虎是單純詞嗎?
迅速是並列結構嗎?
洗臉盆呢?
誠信呢?
蝴蝶呢?
同樣適用於句子分析。別說歪果仁,有時候連自己都搞不清QAQ
學生:適合和合適什麼區別?
學生:一個 一隻 一條 一塊 一匹 什麼區別再說一遍吧~!
學生:動靜這詞 到底是動還是靜!
學生:我說我的中國朋友賊眉鼠眼她怎麼生氣了,什麼,貶義詞?我以為是褒義詞呢,老鼠的眼睛圓圓的多可愛,居然是貶義詞。。。。。。
學生:我上網看你們總說然並卵,這是什麼意思。還有城會玩,這都是什麼呀?
學生:為什麼一定要說 把 字句 ,我們母語里沒有這樣講話的。
到了寫漢字的時候還要挨個看著寫字,因為他們很可能是畫的,不是寫的。
比如 月 字,少一橫。
比如 放 字,先寫右邊,再寫左邊
比如 旦 字,先寫下面的橫,再寫上面
比如 口 字,是一筆畫成方框下來的
到寫漢字的時候了,還要糾正音調…
處處都是坎兒啊!!
是不是趕腳自己會的是一個很複雜的語言!!
寫一堆語言學的專業知識大家也不想看,那我就舉一些例子來娛樂一下大家好了。因為本人現在國外從事對外漢語教學,所以搞笑實例還是一抓一大把的。
我們班學生在學習量詞形容詞方面給我的衝擊太大了。漢語寫作課,我給總結描寫人物的好詞好句。因為要考HSK嘛,多少也有點咱們小時候背八股文的意思。當說到櫻桃小口這個詞,有個學生說,老師,一條嘴,對嗎?我忍住笑,說不對,一張嘴。然後她又問,那什麼東西可以說條。我說,長的東西。另一個學生脫口而出:一條長頸鹿!我努力忍住笑:長頸鹿用頭。一頭長頸鹿。那個條,用在動物身上的話,可以說,一條狗。全班嘩然:中國的狗很長嗎?!...哭笑不得。然後有一個學生問,老師,頭這個量詞和動物放一起也很奇怪啊!我說,其實這個頭和動物搭配還是很常見的。體型大一些的,或者比較兇猛的動物都可以用頭。比如,一頭大象,一頭獅子。很快一個學生就接嘴說:一頭馬!我仔細想了想,算了,現階段先不用分的那麼細。於是就說,大家這樣記好了,動物一般都可以用只。如果考試碰到實在不會的,就寫一個只。一個學生馬上舉例:一隻蛇,對嗎老師?此時我內心已經徹底笑翻了。我說,蛇用條。我們關於這個問題不再細說了,以後遇到了做特殊記憶吧。下面我們接著櫻桃小口往下講。緊接著學生說:老師,可以說她的嘴很粗嗎?......我自己凌亂了好幾秒。真的。那節課憋的我內傷。我說不對。嘴說薄厚大小。一個女生又問:老師,那個男孩的嘴很軟,可以這樣說嗎?我又想了想說,可以吧。這時候全班同學都開始起鬨:你肯定親過了,要不然你怎麼知道軟?!天哪!這節課真是......
在另一個問答下有一個類似的回答。
我與一個學習漢語的德語母語者聊天的時候,我發現的一些對於他們而言算是難點的漢語語法點。
由於我沒有系統學過漢語句法學,所以下述不一定準確。
- 1. 語序:
傳統上大家認為漢語是SVO語言,靠語序決定句法功能。不過漢語中除了要求修飾語置於中心語之前之外,語序還是比較隨意的。句法學認為漢語和日韓語等語言都是「話題優先語言」,語序的構成是「話題-說明」。當然,SVO的特徵還是有的,和日韓語的SOV的特徵完全不一樣。
比如口語中通常省略人稱,於是經常出現的「飯吃了么?」「作業做了么?」……這些句子的賓語都在謂語之前。但也可以說成「你吃飯了么?」「你飯吃了么?」「你做作業了么?」「你作業做了么」。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句子,比如「他漢語說得很好。」「他工作完成得很好。」這些也都是話題優先的例子。此外,話題優先的語言一大特徵就是省略已知成份。
看這些例子,你還會覺得漢語是SVO語言么。
「話我撂這兒了。」 OSV
「我飯還沒吃呢。」 SOV,當然這裡我也可以認為是飯的定語,即「我的飯」還沒吃呢。但理解為「我還沒吃飯呢。」也很自然。
「作業寫不出來。」OV,主語可以根據語境推測。
又如,「把字句」的「把」本質上是一個賓語提前的前綴,「我把他打了一頓。」即「我打了他一頓」。
又如時間狀語的次序,也有一定隨意性,可以放置於主語前,也可以放在主語之後,但必須是在謂語之前。比如「星期天我們去郊遊。」「我們星期天去郊遊。」但是不可以說成「我們去郊遊星期天。」
- 2. 離合詞——可分離的動賓(述賓)短語:
「下雨」:可擴展為「下了一場雨」,「下了一場大雨」….
「結婚」:可擴展為「結了一場婚」,「結過兩次婚」…
這樣的例子很多,許多在別的語言對應的是一個單詞的,在漢語中往往是一個動賓(述賓)短語,自然就可以在賓語之前加上修飾語了。
但也有一些擴展能力特別有限的,比如:關心,除了「關什麼心」之外,就不太好擴展了。
還有些詞,在不同的義項里擴展能力不一樣,比如「做事」,表示「工作」的時候,擴展能力就特別有限,比如「他在工廠里做事。」;但表示「處理某事」的時候,就很容易擴展:「他做了許多好事。」「他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 3. 詞類活用
不過這一點,在英語中也很普遍了。比如:夢,dream,在漢語英語中都可以作為動詞和名詞使用。
I had a dream. 我做了個夢。 I dreamed him. 我夢到了他。
- 4. 非度量的量詞
很多人,包括我在內,認為印歐語很多語言的陰陽中性好複雜啊,詞性好難背啊。詞性本質上是一種分類方式,就好比漢語的量詞在不涉及度量單位(質量長度體積等度量)的時候也是名詞的一種分類方式,分類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門。不過現在漢語的量詞系統也在簡化中,有都簡化為「個」的趨勢:
都是布做的:一匹布(不涉及度量的時候,僅指未經裁剪的一整塊布),一塊手絹,一條毛巾,一件襯衫,一面旗幟....
都是電器:一台電視機,一盞電燈,一口電飯鍋...
都是動物:一隻動物,一條魚,一頭牛,一匹馬,一隻鳥…
都是樂器:一件樂器,一把小提琴,一架(台)鋼琴,一座(台)豎琴,一根雙簧管,一把小號...
- 5. 疊詞
疊詞絕對是漢語的一大難點,非母語使用者很難掌握,儘管有的書把疊詞認為是修辭格。
表眾數,如「一條河:一條條河」;表程度,如「十分:十分十分」;表柔和地祈使,「坐:坐坐」;表嘗試,「做:做一做」;表柔和語氣,「甜的:甜甜的」;表枚舉,「吃飯喝酒:吃吃飯,喝喝酒」;詞義改變,「馬虎,馬馬虎虎」;還有很多我說不出來是怎麼著了,但是能體察到語言色彩的不一樣。
- 6. 四字格
這裡的四字格不僅僅指的是成語,還指的是漢語(以及其他許多漢藏語、侗台語)的審美習慣,就是片語有組成四個音節的短語的傾向。這一點,官話套話里特別明顯,例子就不多舉了。
- 7. 虛詞
舉個例子你就知道虛詞有多複雜了:
「了」和「過」:
我吃過飯了。
我吃過飯。
我吃飯了。
我吃了飯了。
聽說對外漢語教學中把「了」分為「了1」和「了2」。再來一組否定的虛詞:
我沒吃飯。
我沒吃過飯。
我不吃飯。
書面一點的:
我不曾吃飯。
我未曾吃飯。
我未曾吃過飯。
編輯於 2016-01-29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教漢語已經兩年多啦,教過的學生也有上百人,學生們英國美國日本韓國法國德國奧地利荷蘭非洲等等哪兒的人都有,應該還算是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的哈哈
下面進入正題。
一、語音語調
我認為最難的部分。
咱們漢語母語者可能會想啊,不就四個聲調一個輕聲嘛,再深究一點也就是兩個三聲、一、不的變調,哪兒難了。
然而中文的漢字聲調是沒有規律的,一個聲調對應的詞更是海了去了。拿英語舉例,「is」就是「是」,你說「ìs 、ís」它都是這個意思。而我某一個學生在上了一個星期的課後給自己做了一個app來總結,光是有「shì 」這個音的詞就學了12個。更別提其他的「濕石屎是」了。
而且漢語拼音也是魔鬼,法語為母語學生剛開始說說「餓、熱」永遠像在嘔吐,德語、荷蘭語為母語學生省略的「j」數不勝數,日語為母語學生的熱和樂傻傻分不清楚,韓語為母語學生最牛氣,張口就極具辨識度。
所以對學生來說,不僅要接觸幾乎全新的拼讀方法,還有那麼多不規則的語音語調,很容易在一開始就產生挫敗感。
另外對老師(特指我)來說,也是極難的一部分,因為糾音糾狠了,學生不敢開口,不糾吧,他們能完全說成別的詞,最重要的是每天要告訴自己好幾百次不要笑不要笑不要笑你是老師不要笑不要笑!!
下面說幾個學生說的句子,大家猜一猜他們真正想表達什麼:
1.我父母覺得好人死了以後會去天壇。
2.我做小受已經五年了。
3.你的丈夫不喜歡外國人來中國。
4.今天我忘了口交,現在我覺得身體不舒服。
都是真實例子啊啊啊,大家都來猜一猜!猜對了也沒獎~
好啦,下面公布正確答案:
1.我父母覺得好人死了以後會去「天堂」。(這個不難,也有負遷移的影響)
2.我做「銷售」已經五年了。(這是一個來自英國的男學生說的,所以聽到以後恍惚了好久…)
3.你的「政府」不喜歡外國人來中國。(某個大使館的工作人員說的,改了N遍都會忘,好害怕他在正式場合說錯…)
4.今天我忘了「口罩」,現在我覺得身體不舒服。(尤其是澳大利亞人不分男女不分級別地愛說錯!!還不愛加動詞!!讓人家怎麼解釋嘛!!!)
二、語法
我們學校課型基本上都是1對1的課,所以不像大班課,不僅是簡單地把語法扔給學生讓他們死記硬背,而是要解釋我們創造這些語法的邏輯,然而很多時候外國人根本理解不了中國人的邏輯,因為中文的語法太「曖昧」了!
舉幾個最基本的例子,大家可以試一試如果你是漢語教師,怎麼跟外國人解釋清楚。
1.為什麼一般我們說「我餓了」、「我很餓」,不說「我是餓了」?
2.「我坐在椅子上」和「我在椅子上坐著」有什麼邏輯上的區別?
3.為什麼我們說「我坐在了椅子上」,不說「我坐了在椅子上」?
4.為什麼我們要創造「的、得、地」?
這些都是學生初學漢語時,常常會問的問題,大家可以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解釋一下~很好玩兒的~
上英語課,外教讓我們自我介紹說家鄉。
我們班一個福州一個撫州一個蘇州一個宿州。
外教:……???(黑人問號臉)
看到樓上的各位樓主,說了很多細節上的難點,都很實際和中肯,我就不說重複了。我想說的是,無論是在語音,語調,語言,漢字各個方面,學生都不是固定只覺得哪些方面難的,因為學生都來自世界各地,母語和文化差異導致他們的難點的不同。就算是中國的學生也都有漢語掌握得好,和掌握得不好的。
「你覺得學習漢語什麼最難?」,我幾乎問過我所有的學生這個問題。答案無可厚非只有一個一定是漢字。即使我們都說漢字是有規律的,有跡可循的;漢字是有趣的,是聲,意,形的美妙結合。但不花大工夫是無法記住那數以萬計的漢字的。學習漢字沒有捷徑,只有多寫,多看。
我也問過一些來自漢藏語系的國家的學生,如:越南,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國家的學生:「你覺得學漢語難不難?」 。他們說:「不難!」 這個回答讓我很吃驚,即使他們的發音還是怪腔怪調,但是他們並不覺得這對他們的溝通有什麼問題,很多學生甚至不想改變他們的」口音「。他們的這種想法是因為,學習漢語都是在他們學習了其他第二語言之後,大部分亞洲國家學生的第二語言都會選擇英語,也就是說相較於學習英語而言,學習漢語很容易。原因是我們由於是同語系所以在語法和語音上有很大共同點。就難越南語來說,很多詞語都是和漢語非常相似的,如:「安全,保安,國,男,女」 這些詞只有聲調的不一樣。
我自己剛建立了一個關於在線對外漢語的微信公眾平台:Rachel在線課堂,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共同探討學習。(搜索:Rachelonlineclass關注)
http://weixin.qq.com/r/1UijuxvEJEZbrV-Y9x3H (二維碼自動識別)
段子在最後。
以前還在密歇根都市的時候,做過志願者給選中文課的美國小本們一對一輔導中文,就說說我的感覺。
我們這些志願者輔導的時候是按照漢語教材進行的,所以不會出現自己隨意發揮或者告訴對方「中國人就是這麼說的」之類的方式,語法在書中也有分析。
常見的問題其他答案都說過了:
一方面是其他答案提到過的難點,比如湯糖躺趟這種聲調問題,以及必須和必需這種同音詞。
以及另一方面諸如中文如何進行時態的判斷,以及動詞該放在句子哪裡這種問題。
還有一個我自己體會的問題是邏輯性的問題。不得不說中文和英語已經算是語法結構和敘事方法非常相近的兩門語言了,加上現在中文語法的英語化已經很多了(我記得有個知乎問題專門討論了這個),所以按照教材的話大部分互譯還是很準確的。
考過GMAT的同學們應該記得裡面的邏輯題,英語母語的人學習中文跟我們考這個題的感覺一樣,容易出現邏輯誤判。
我覺得學習漢語的邏輯誤判很多是由於學習字和字變成片語之後的問題,類似小孩的認識字不認識詞。
記不清原文了,大概有這麼個例子:
我並不是否定你的觀點,但我不願意這麼做。
問:這個人會不會按你說的做?
這是個例題,有英文翻譯的那種,兩國人都能理解這個邏輯順序。
然後來了個沒翻譯的練習題:
我不願意照你說的做並不是因為我否認你的觀點。
問:對方同意你的觀點嗎?
然後小夥子就懵了,因為初學者是一個字一個字認識漢語的……這種一個句子有三個否定詞出現的句子會造成初學者的邏輯混亂。
----------------下面是段子了---------
我們學校規定中國人是不能選漢語課作為第二語言選修課的,所以小本們都選了日語和法語之類的。
學校判斷你是不是中國人的標準是國籍,也就是登記為國際生還是本土生。
於是,一個入籍了的中國小夥子發現了這個漏洞,於是開開心心的選上了漢語課。
漢語老師表示還有這種操作?老師還是個ABC,漢語就那樣吧,屬於我們跟他聊天盡量用英語不然容易誤會的水平。
小夥子開開心心操著東北口音開始上課了,尤其presentation,那叫一個慷慨激昂。我記得期末的presentation是關於中國房價的,他直接抄了一篇知乎回答然後連畫圖帶甩數據唬的老師幾次打斷要求他用英語解釋一下剛才說的啥……
啥叫限購?去槓桿是什麼意思?啥是住房公積金?
騷成了一隻皮皮蝦。聲調。
世界上使用人口較多的語言幾乎都不是tonal language,只有中美、非洲、東南亞一些語言是tonal的。而且即使同樣是tonal language,有些語言的聲調是絕對音高表示的,同一個音內部還是平的;而漢語的聲調是單個音節內部的相對音高表示的,也就是同一個音內部有起伏。這就相當於開車從公路突然跑到坑坑窪窪的小路上,很多人都暈車了。
所以很多歪果仁說七花來乖乖的。
聲調是最難的,為什麼呢?因為很多方言的聲調從小隻接觸普通話的人就學不上來。
比如 閩南話
閩南語的上聲反而是個降調,不是拐調;去聲有兩種,有一種是低低的平調……,北方人要是按官話的聲調調值唸,人家根本聽不懂得你講的什麼,必須按人家的調值唸,小姐不是siǒziǎ,而類似於siōziā(念到後面稍低,還得注意不能和普通話的去聲調值讀混了)你敢相信這是上聲?(儘管這個調類確實是上聲)
假如有普通話人群說自己沒經過聲學訓練就能模擬出這個調值,我是不信的,或者,去搞一搞越南語的六個聲調?
所以,推己及人,不要以為媽麻馬罵對老外是很簡單的東西。
外國人學我們的漢語和我們學自己部分方言或者越南語的聲調一樣,難以捉摸
專業是語言學,但並沒有帶過學生,隨便說幾句。
有些問題,語言學教授可以給你很有說服力的回答,但是那需要你有數年的語言學訓練來作為理解基礎並且要洋洋洒洒幾萬字解釋才能說清楚。搞不好還要做個語料統計動眼實驗什麼的。這對課堂教學來說完全是然並卵。
看到一個段子。
一句漢語:
喜歡上一個人。
這一句話翻譯成英語可以有很多意思。
簡單:like someone.
一般:like the last one.
困難:like to be alone.
極難:like to f**k someone.
怎麼樣,這句話老外理解起來是不是亦可賽艇。
當然還有進階的層次。
紳士:like to f**k one person.
變態:like to f**k human being,
拒絕承認我聽不懂他們說的中文是因為他們發音不對,認為多重複幾次我就能聽懂了。
哪裡有大一大,高一高的說法?這種情況不能形做動的
關於發音的問題有一個小細節,那就是漢語中有些字的發音會在具體詞語中發生音調的變化,雖然這些字並非多音字。
舉個例子:「一」正常情況下發平聲,即四個音調中的第一個。但是在詞語或語句「一錯再錯」,「睡一覺」,「想辦法干他一炮」中,「一」的發音變成了二聲;
而在「一本萬利」,「一本正經」,「大病一場」等詞中,「一」的聲調變成了四聲。
除了「一」之外,還有「不」(正常情況下念四聲),但在某些情況下念二聲,例如「不要」,「不錯」等。
漢語的音調確實夠折磨人的,真是苦了那些可愛的奮鬥在學漢語路上歪果仁了最大難點,漢字的讀寫,在漢語中字和讀是分離的,所以非常難以掌握漢字讀寫,即便對中國人也是這樣,這大概是古代文盲比較多的原因,漢字太難了,不經過系統教育很難學會讀寫。不信去測試下那些漢語說得比較好的外國人,讓他寫幾個字,牛的估計也就會寫個中國名字。
還有就是聲調,不同聲調在漢語里是完全不同意思,在外語比如英語聲調代表了強調。
我認為漢語更多的是習慣性的,而不是邏輯性的,所以語法非常簡單靈活甚至混亂,辭彙也很繁雜,是一個比較原始的語言吧。
跑個題,分享個故事,韓語課上的中文用詞之爭。
韓語課,老師是一個韓國人,普通話說的很費力的那種,不仔細聽仔細聯想聽不出他說的什麼,經常老師學生大眼瞪小眼。
有次上課,中途課間,老師問了句,「外面天氣怎麼樣?」(可能不是這麼問的,大概這個意思…),我們就有人回答他,「下雨了。」,老師不相信,說「明明還在下雨。」,我們稍微有點懵,對啊,就是還在下雨啊,有人又補充說,下了好一會兒雨了。下面重點來了,老師義正言辭的糾正我們的語法錯誤!說「了」是完成時,下雨了,表示雨已經下完了,還給我們舉例,比如吃飯了嗎,吃了…你去上課了嗎,去了…現在外面是正在下雨,而不是「下雨了」
輪到我們在下面目瞪口呆了,說的好有道理竟然不知道如何反駁 ,但是還是有人提出「了」不一定有實際意義之類,大部分人在下面笑而不語。這問題還沒爭論出結果(韓語老師中文不行,一方面說快了說複雜了他聽不懂,另一方面我們聽不懂他在說什麼),接著就打上課鈴了,老師大手一揮,上課
英語里有have a look,但是從來沒有have a big,have a tall,一樣道理嘛
推薦閱讀:
※英語專業如何成為對外漢語教師?
※怎麼才能實現教外國人漢語這個願望?
※如何給外國人取中文名?
※對外漢語志願者回國後待遇怎麼樣?找工作好找嗎?
※漢語國際教育大二生如何做好一份關於中國唐詩的教案,用一節課45分鐘能教好外國人唐詩的哪些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