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群體能夠幹人類 98% 的非機械性工作的時代,社會會怎麼樣?

從社會形態與經濟形態回答

嚴格上講現在的工業機器人並不是大家普通概念上的機器人。的確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人類的工作,但是它們更多地接近機器工具而非機器人。
題目主要想問機器人在可以替代人類目前獨有的非機械性工作的情況下,社會形態與經濟形態會不會出現根本性的變化以及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

我的斷言:人類對新的知識與藝術所需要的「掌握時間」逐漸超出生理壽命,大腦內部植入生物協同晶元能更趨向於完美的進化,屆時腦內生物晶元的人類與98%模擬智能機器人將是是宇宙塔尖的主體嗎?


繁榮昌盛唄。機器早就幹了超過98%的工作了,你覺得社會比過去有啥不好嗎?

不信?讓全世界人類把機器都扔了,看看靠手工業能不能創造現在2%的GDP?

你還不服,說許多機器不算機器人,那我退一步,現在所有機器里自動控制系統都拆掉,看看能不能完成2%的工作?請注意,自動控制系統是從1776年的瓦特開始的。換句話說,回到工業革命之前的水平,非人力機械只留下馬車、牛犁、水車、風車才算完全靠人類工作。那個時代你懷念不?

瓦特蒸汽機,是不是比想像的複雜許多?

蒸汽機離心自動控制器,這才是瓦特做出的最大貢獻,他節約了人類的智力而不是體力

每一個自動控制系統都起碼節約了一個人

你還覺得標準太嚴苛,那我退到底限,承認只有電子計算機才算計算機,只有電信號才有自動控制。那就應該讓世界回到1946年,拆掉一切計算機、單片機、邏輯電路,全靠齒輪連桿來解決問題。那時美國已經充分工業化了,人均gdp還不到2000美元,現在是53000美元,即當時美國人均gdp只佔現在的3.77%,你覺得有啥不妥嗎?

(我忽略了通脹因素,但既然討論的是技術問題,技術進步帶來的實際效果足以抵消通脹。現在1萬美元能買到的機械,肯定超過1950年1萬美元機械的效率)

說起來,我還是挺喜歡機械計算機的……

五年前,我曾經設想過沒有任何電子計算機的時代。在此奉送一篇沒拿到過稿費的原創舊文
(雜誌收稿之後就倒閉了,慎讀!慎讀!)

《機械計算機時代》

我問大家:「那你們的計算機的數制呢?你們都有電腦吧?」 我們再次達成了一致,他們都說是二進位。
披棕色大衣的人說:「這是很自然的,要不計算機就很難發明出來。因為只有兩種狀態:豆子掉進竹片的洞中或沒掉進去。」
我又迷惑了:「 ……竹片?豆子?」
「 看來你真的沒上過學,不過周武靈王發明計算機的事應該屬於常識。」
「 周武靈王?那個東方的國王或巫師?」
「你說話要有分寸,怎麼能這樣形容控制論的創始人?」
「那計算機……您是指的中國的算盤吧?」「什麼算盤,那是計算機!佔地面積有一個足球場那麼大,用竹片和松木製造,以黃豆做為運算介質,要一百多頭牛才能啟動呢!可它的CPU 做得很精緻,只有一座小樓那麼大,其中竹製的累加器是工藝上的絕活。」
「怎麼編程序呢?」
「在竹片上打眼呀?那個出土的青銅鑽頭現在還存在北京的故宮博物館裡呢!它的中文名字叫『辭頭』 ,現在人們用這個名稱稱呼磁碟上讀寫的那個部件。周武靈王開發的易經3.2 ,有上百萬行代碼,鑽出的竹條有上千公里長呢……」

這個片段來自劉慈欣的《纖維》,一個飛行員偶然穿越到時空中轉站,和平行空間的人們交流的故事。其他平行空間里有第二個月亮,有5進位的算術,有粉紅色的大氣層,還有……竹子做的計算機。

在這個科幻設定里,周武靈王的竹豆計算機和灰色的天空、第二個月亮是並列的要素,用來區分我們這個世界與平行世界。換句話說,這是劉慈欣和他的讀者認為我們和平行世界最重要的區別之一。灰色的天空、第二個月亮,或者說地球的光環都是自然因素,非人力所能改變,但竹子和豆子都是咱們這個世界的常見玩意,為何我們這個世界沒有出現青銅時代的「豆子信息化」呢?

說到這個問題,咱們首先要搞清楚「信息化」是個啥玩意。

其實人類整個文明史就是一個「信息化」的歷史。比如說,在文字出現之前,記錄歷史只能靠腦子來記憶。短期內的歷史,比如去年打了幾頭大象,或者附近部落被洪水沖了,這種八卦新聞隨便在閑談中聊聊還算湊合。長久、重大的歷史,比如說對某次重要戰爭的記錄,就必須讓專人負責傳遞記憶,也就是背誦史詩的民間藝人。這樣的人本質上就是一本書,他要用半輩子背誦史詩(相當於抄寫書稿,把文字存入硬碟),再用剩下的半輩子給別人講述(讀取信息,讓人查閱)。

西藏,演唱格薩爾王傳記的藝人

一直到最近1000年,識字率極低的地區,比如中世紀的西歐還要靠這樣的游吟詩人保存歷史,給不識字的貴族和平民帶來一點文化生活。在西藏這種蠻荒之地,純粹靠語言和記憶保存史詩的方式直到幾十年前才結束。毫無疑問,這種用大腦保存信息,用聲音讀取信息的方式無疑太貴了——想想你擺在書櫥上的每本書都要吃飯,住房子娶媳婦,一切都由你付賬,你還能買幾本書?往往整個民族能有一兩套「書」就不錯了。

更何況言語相傳,肯定有疏漏有增減,往往傳了幾百年就面目全非。正如《魔戒》片尾語所言「歷史變成傳說,傳說變成神話」,這種信息從娛樂的角度聽著還算爽,從記錄信息的角度來說完全不合格。所以人類要發明文字,實現第一步的信息化,既節省了成本也保證了精確性——同一本書,誰讀都一樣,半夜拿出來翻也不用發加班費。開始是用甲骨文、泥板記錄,往後還有造紙術、雕版印刷術、活字排版。每一次進步都意味著信息存儲和讀取的廉價化、標準化。

除了信息的存儲讀取,人類還需要提高信息的處理效率。拿算術當例子,原始人和小孩子在作加法的時候都有一個本能的反應——掰手指頭,也就是累加計算。3+4,就是先伸出3根手指,再挨個掰出4個,最後回過頭把所有手指頭點一便數,得出7的結果。手指頭不夠的話,還可以用木棍、石子來輔助,原理上是一樣的。

為了避免每次計算都掰手指頭,你我都必須在小學低年級作大量的算術速算練習,直到我們把兩位數的加減法變成條件反射而不是累加的結果。從而把更大數字之間的運算分解成一系列條件反射的累加,提高整體運算效率。又比如蘇美爾人最早的乘法是連續做加法,一位數的乘法也必須挨個加起來,這和我們小學時學乘法原理的程序是一樣的。這個方式足夠簡單但嫌太慢。後來,學算術的學生就要背乘法表,背會了之後在腦子裡建立固定的數字處理程序,只要記住八八六十四這種口訣,就不必再每次計算都作七次加法。這也是信息化,通過建立固定的反射來提高信息的處理效率。

信息存儲和讀取的標準化、廉價化,信息處理流程的標準化、高效化,這就是「信息化」的本質。我們常說的電子計算機革命一方面降低了存儲成本,用少數電子就能替代數萬億分子構成的文字,讓你一個硬碟就頂上過去一個圖書館;另一方面用電路建立了標準化的信息處理單元,我們可以通過硬體組合或者軟體編程來組合這些單元,為特定的任務建立高效的處理流程。這意味著廉價信息存取和高效處理的結合,所以這次電子計算機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和此前文字、印刷術、造紙術等發明在數千年間帶來的變革一樣巨大,只是集中在幾十年內發生,所以顯得格外驚人。

電路只是計算機的物質基礎,從原理來說,計算機無非是把信息數字化,然後用標準化的原件狀態(電脈衝)來表示數字,好方便的進行存取和處理。這當然依賴於電子和機械行業的進步。但如果我們不強求「電子」這個定語,用其他的標準化原件狀態來表示數字,用電力之外的穩定動力源來驅動信息處理器,我們也可以在電子時代到來之前建造計算機。(這裡插一句,過去常有一個錯誤的描述,說算盤可以算作原始計算機,這是一個錯誤的描述,算盤的口訣記憶不是在算盤的固定結構里,而是在人的大腦中,所以算盤不具有設定好的信息處理單元,只是一個相對便利的存儲器,甚至計算尺都比算盤更像計算機)

對數計算尺

從劉慈欣的描述來看,另一個時空里的青銅時代計算機是用豆子來作為標準化的物理量,用竹管里的穩定水流來驅動處理器。這當然在原理上沒有什麼不妥,只是限於水流速度,計算慢了一點。但只要設定好程序,應該在複雜問題的處理上遠勝於算盤。可惜在我們這個時空,豆子的大小重量各不相同,竹子的管徑也有大小之分,如果用這樣的非標準化元件來建造計算機,勢必造成一個 「1」和另一個「1」在計算機里不等價的結果,這就不是計算機了。假如周武靈王拿出秦始皇的勁頭,非要用巨大的人力篩選標準化豆粒和竹管的話,倒不如訓練一批計算師來的省事。可以想像,在另一個平行時空里,豆子就像「克拉」( 角豆樹種子,重量一致,可作低精度砝碼)一樣,具有標準化的重量;竹子管徑統一,且異常堅韌,永不磨損,所以周朝可以建設計算中心(雖然我不太清楚可以幹啥)。

角豆樹果實,即「克拉」的來源

在我們這個時空,帕斯卡、萊布尼茨這些牛人也設計甚至製造過一些初步的計算機(計算器)。比如說1642年,帕斯卡造了個機械計算器,用齒輪旋轉來實現累加(減),用半徑差異10倍的齒輪來實現進位,能夠用比人快幾倍的速度進行加減法,並用連加和連減來實現乘除。20年後,萊布尼茨看了帕斯卡的計算器,也造了一個計算器,只不過他的計算器不是完全用圓形齒輪,而是用梯形軸來解決進位問題,從而更便捷的進行乘除法計算。

不過,他們的計算器固然精妙,在工業時代之前卻必須和周武靈王面臨同樣的問題——缺乏標準化部件和可靠的動力。沒有標準化部件,每個齒輪和軸承都必須耗費能工巧匠的大量時間,否則計算機要麼卡死,要麼損壞,要麼和周武靈王的豆子一樣,不同的豆子代表不同的「1」,徹底消滅計算機的準確性。而沒有外來動力,所有的部件都必須通過手搖動力轉起來,如果想進行複雜運算的話,恐怕工程師節約的計算時間都要用來鍛煉臂力還不夠,更不用說手搖忽快忽慢,給精密計算部件帶來的衝擊磨損了。所以直到19世紀,機械計算機始終是少數人的昂貴玩物。

帕斯卡計算器

早期實用計算器

標準化的元件、耐磨損的機械、穩定的動力並不需要等到20世紀中期才出現。從1780年左右開始,英國爆發了工業革命,19世紀初期的工業社會已經能批量生產廉價的標準化金屬部件,還有可靠的蒸汽機提供穩定的動力,這足以滿足性能遠超過「竹豆計算機」的「信息化」了。所以,順理成章地,在活字印刷術和電子計算機之間,出現了「信息化」進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機械計算機。

19世紀初期,就在唯一能提供標準化部件和成熟蒸汽機的英國,一個叫巴貝奇的教授先是按照前輩的理論仿造了幾台機械計算器。由於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進步,他大獲成功。然後巴貝奇覺得工業革命帶來的機械進步,應該已經能讓機械承擔更複雜的邏輯任務了,於是他設計了一台自動製表機,並在1822年製造成功。它被命名為差分機。比起此前的機械計算器,差分機的性能並不算出眾,依然是一台不能直接進行乘除計算的加法機,但這台機器有一個包含寄存器的中央處理器,或者說cpu,計算方式可以控制,能夠根據不同的初始設定進行不同的自動計算,尤其是進行多項式計算。在一個機器生產機器的工業化時代,這對於當時編製對數表、三角函數表、航海天文數據表的工作是一個極大的助力。

差分機的成功極大的鼓勵了巴貝奇。他此時已經是劍橋大學盧卡斯教研室教授(這個職務的第一任是巴羅,第二任則是牛頓),藉助這個地位,他要求英國政府資助他開發第二代差分機。他最終得到了1.7萬英鎊,再加上自己的家族遺產,他前後使用了3萬英鎊巨款(當時可換240公斤黃金,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政府還是挺有科幻精神的)來開發第二代差分機。這台差分機使用蒸汽驅動,人力只用來輸入初始計算參數。它預計將包含7個20位寄存器,可以處理6次多項式的任何計算,甚至還有專門的自動印表機來輸出結果。

如果它能製造出來,將比世界上其他機械計算器加起來還要強大。可惜巴貝奇還是高估了當時的機械加工能力,也高估了自己最初設計的精密性。20年之後,巴貝奇的差分機還是一個半成品,預計的25000 個部件完成不到一半。因為每個部件的尺寸公差都要求在千分之一英寸之下,而且設計細節必須反覆修改,這大大超出了當時機械工業的加工能力。1839年,久勞無功的巴貝奇辭去了盧卡斯教研室教授的職位,1842年英國政府完全停止了對差分機的資助,計算機計劃被迫停頓。

差分機的運算部件

幸運的是,1842年這一年,巴貝奇泡到了拜倫的女兒,洛夫萊斯。她願意為差分機這個超時代的設想投入金錢,還有她自己的才華。她很快理解了巴貝奇的設計思想,並熟練掌握了用穿孔卡片給機械計算機機編程的能力。洛夫萊斯設計了一系列計算方式,在不改變差分機基本結構的前提下,能夠讓差分機實現計算三角函數、級數相乘、伯努利函數等功能。在此過程中,她還通過反覆使用同類卡片等方式,將子程序調用等概念引入計算機行業。

如果說巴貝奇是計算機硬體行業創始人的話,洛夫萊斯就可以算是軟體業的鼻祖。試想一下,軟硬體行業的開山祖師居然不是在潔凈的工作室里指著屏幕交流問題,而是忙於建造、調試一台燒煤炭、冒黑煙,齒輪嘎嘎作響的純機械,和滿手油污的機械工人們一起討論技術方案,這場景未免有些怪異。但這的確是真實的歷史。

1852年——那一年帆船的總噸位還是蒸汽輪船的幾十倍。軟體女王洛夫萊斯去世了,她的資金和才華也沒有能夠讓巴貝奇造出差分機。但她鼓勵了巴貝奇堅持自己的科研方向,堅信信息化代表了未來的發展方向。正如她在翻譯巴貝奇的論文時加上的腳註所言:「……製造有編程和記憶功能的機器,具有無限的可能性。這種機器不僅可以進行複雜計算,還可以繪畫和編曲……」。在她的支持下,雖然巴貝奇沒有完成差分機,卻在信息化的科研方向上越走越遠。最終,在1871年去世之前,巴貝奇完成了更強大的計算機設計圖——分析機。

這是一台完全的通用計算機,現代計算機的幾乎全部關鍵要素都可以在這台蒸汽動力的龐大機器里找到。按照巴貝奇的設想:「我本人都為這台機器的威力吃驚,一年前我還不相信能有這樣的結果。這台機器可以處理100個變數,每個數可以有25位數字。假定有一個函數f(v1,v2……vn),且n小於 100,f由加、減、乘、除、開方和乘方組成,則這台機器可以決定這一函數的數值。……藉助於這台機器,差不多所有有限差分的公式都能轉換成表格。」。分析機將包括5萬個部件,用巨大的齒輪做寄存器,還有複雜的卡片系統供使用者開發新功能。巴貝奇為它畫了2000多張1:1的設計圖紙,此時離1822年已經有快半個世紀,突飛猛進的技術使得程式控制計算機成為可能,遺憾的是巴貝奇已經無力籌集資金來完成這個偉大的計劃。只能把圖紙和設計思想留給後人。

分析機部件

毫無疑問,比起手工處理信息,卡片+機械處理器的組合要先進的多,在數字運算上的優勢非常明顯。至於檔案分類處理這種複雜工作,機械計算機能夠秒殺最勤勉的管理員。1890年,計算機第一次發威,當年美國的人口普查信息最終由一台源於巴貝奇的穿孔卡片式程式控制計算機匯總處理,六星期就完成了全部任務。可以做對比的是,此前的1880年人口普查則花了七年時間才處理完全部數據,導致得到的最終數據完全過時。這次勝利標誌著計算機時代的來臨。隨著內燃機、電動機的發明和機械工業的進步,機械計算機還將覆蓋更多的領域。

電力驅動的機械計算機,不用蒸汽動力已經不純潔了

到20世紀中期,1911年建立的IBM已經在以每年數千台的規模生產機械計算機,用來處理數十億的卡片信息。在繼電器的加強下,利用精密液壓件構成計算單元的新一代計算機也即將上市,可以每秒進行數百次基礎運算。只是這已是機械計算機的最後輝煌,因為1945年,第一台用電子管組裝的計算機ENIAC已經開機,它的計算速度是……每秒5000次。只有工業不那麼發達的地區,比如咱們中國,直到70年代還在生產機械計算機,在老電影里常常可以看到大批的科技人員捧著手搖計算機算的天昏地暗,前輩們真是辛苦。

國產手搖機械計算器

比起電子計算機來,機械計算機有它先天的劣勢。它用宏觀的機械機構儲存信息,這提高了信息存取成本;用宏觀機械運動傳遞信息,這降低了信息處理效率。因此,機械計算機在電子技術發展後很快就被淘汰了,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發展成熟,成了一條技術斷頭路。前幾天我給兒子買模型,驚訝於遙控模型竟然如此廉價。儘管人民幣比80年代貶值了十來倍,但從價格上來說。2010年的遙控模型居然和20世紀的80年代差不多價錢,令我大呼便宜。回家仔細一想,原因無非是兩條,一是石化工業的發展,塑膠外殼變便宜了;其二就是控制系統從機械裝置和繼電器變成了小小單片機,所以曾經是貴族玩具的遙控模型賣出了白菜價。從這個例子看,機械計算機被電子計算機逼進死胡同也是理所當然。

歷史上類似的技術死胡同還有很多,大英帝國就曾經認真地設計過洲際飛艇航運網——未見雛形就被飛機工業的迅速進展而消滅,最早的汽車本是蒸汽機驅動,但沒等到蒸汽機效率提高,就被內燃機汽車取代。雖然這些技術死胡同被更先進的工業門類淘汰了,但作為人類可能的一條技術發展方向,推演一下還是頗有意思的。比如說,電力淘汰了許多傳動機構的發展方式。如果沒有電力工業,我們可能需要在每個小區建立龐大的動力站,用內燃機或蒸汽機直接提供家用能源,然後通過一系列機械傳動把動力傳輸到每棟樓房。每次我們打算洗點衣服或是開動空調,都必須開動一個齒輪離合器,把洗衣機等家用機械接到本單元的驅動主軸上。雜誌上會充斥著「新型離合器,結構簡單,可自行維護,適合宅男……速到蘇寧內燃機械店購買」之類的家居廣告。

這樣的蒸汽朋克式狂想雖然很荒誕,但很有助於我們理解現代工業社會的本質。現在,讓我們不妨狂想一下,在一個沒有電氣工業、機械計算機充分發育的世界上,機械計算機會如何主導「信息化」?

蒸汽朋克時代

蒸汽機催生了巴貝奇的差分機,更強大的機械計算機顯然需要更強大的能源。初中地理課本就告訴我們,原料笨重,產品輕巧的工廠應該在原料產地附近布置。大型機械計算機需要大量能源,產出的只是無重量的信息,自然要靠近能源產地。在這樣的世界上,我們應該可以看到這樣的新聞:

新華社消息,我國最大的機械設計院在山西落成,這個設計院裝備了多台迄今為止我國最大的計算機——齒輪5型。這種計算機每台都有8萬馬力的功率,每秒計算 2000次,可以把2000個熟練工程師從繁重的計算工作中解脫出來,從而大大提高了我國機械工業的發展速度。為了配合設計院的工作,當地政府征地 6000畝,修建了4條專用鐵路線,附近有4個中型煤礦已先期開工,為設計院試車儲備了大量煤炭……

這樣耗能巨大的計算機行業,對於中國這種資源緊張的國家來說,貌似不是個好消息。但我們也不是全無優勢。機械計算機的一切計算都是通過金屬構件之間的接觸來完成的,高速計算勢必造成核心部件的高速離合。因此金屬構件的精度和耐磨程度對計算機的計算速度影響極大,擁有豐富稀土資源和鎢礦的中國可以敞開使用鎢鋼和合金鋼製造易損件,應該會佔很大便宜。

在沒有電子計算機的世界,導彈里沒法內置計算機,很難實現末端制導。飛機上也沒地方安置計算機。於是,戰列艦或許還在大行其道,並使用機械式計算機來修正火炮彈道——這是我們這個時空發生過的史實。因此戰列艦成了是唯一一種可能把本國的計算機帶到國境以外的地方。由於戰列艦上的計算機代表了本國計算機的最高運算精度和小型化水平,因此被人繳獲顯然是很嚴重的問題。
第三次東亞戰爭中,蘇聯太平洋艦隊第二戰列艦中隊的旗艦明斯克號被擊沉在我國近海,這是此次戰爭的轉折點,經此一戰,中日聯軍終於控制了日本海的制海權。不過,這並不是我國最大的收穫。上海打撈局和海軍潛水員在戰鬥結束的當天夜晚就趕到了沉船海域,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打撈了蘇聯戰列艦火控計算機的殘骸,隨後的中日聯合打撈隊不過徒具形式罷了……有色金屬研究總院檢測了蘇聯計算機的合金成分,一機部從殘骸中學到了蘇聯人領先世界的小型化技術,這使得我國第二代計算機的開發整整節省了4年時間..........蘇聯人撤退以前扔下了無數的深水炸彈,試圖毀滅他們入侵的可恥證據,但我國的潛水員智勇雙全,在毛澤東思想的教育下,勝利完成了打撈任務。

摘自《東亞戰爭解密》 異時空2000年出版

……自從蘇聯明斯克號戰列艦火控計算機被繳獲,導致中國計算機技術跨越式進步以後,各國均在戰列艦的中央機房安置了自毀裝置。自毀裝置的核心是一個小型的燃燒彈,一旦啟動就會點燃已經預先放在計算機外殼裡的鋁熱劑,用鋁熱劑的高溫融化整個核心計算系統,同時,鋁熱劑里還有隨意攙雜的一些金屬粉,為的是防止對方分析本國計算機耐磨部件的成分……

摘自《艦船知識》 異時空2010年第十期

大型機械計算機異常笨重,而且也沒法通過電線或者網線來交流信息。所以需要把計算機械集中在一起才可能有效率。所以:

…… 據《參考消息》報道,目前世界信息化潮流是建設集中化、通用化的計算中心,蘇聯美國均已經在烏克蘭盆地和阿巴拉契亞山地等能源基地建立了國家級信息基地,可以為整個工業體系服務。信息工業的這種進步節約了資源,提高了計算能力利用率,還可以建立卡片化信息儲備、檢索中心,為各個行業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應當是我國今後一段時間內發展的目標……

《十五期間我國信息產業發展計劃》——引自國務院報告

……通用化計算中心是當今世界信息產業的發展趨勢,毛主席曾經批示「大型計算機,我們也要搞」……蘇聯美國資源豐富,戰略縱深大,因此可以從容選擇能源基地建設信息中心,我國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戰略態勢,計算中心的選址、建設不可一味仿效,照搬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驗。要狠批XXX的洋奴哲學,買辦思想,發展有中國特色的信息產業。

我國工業發達地區主要在東北和沿海地區,但將計算中心設在東部(一機部原擬南京或上海)和東北(經委原擬訂瀋陽)雖然均有一定經濟上的優勢,但不符合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長期趨勢和國防計劃……山西是資源大省,但經濟落後,土地緊張,且在蘇修有效空襲半徑內,雖能源充足,也不適合設立國家級計算中心……經專家討論和人大專門委員會審查,初步決定在關中或漢中選址,建設國家級計算中心,在上海和瀋陽建立副中心……為此配套的工程有隴海鐵路複線、秦嶺隧道、XX基地等工程……預計總投資4000億元

國家級計算中心顯然會是個龐大的工程。為了達到每秒千萬次的計算能力,幾十平方公里的廠區內煙囪林立,鍋爐轟鳴,幾百萬張打孔卡片在一條條傳送帶上來回馳騁,信息主線上則是由小型火車頭拖動著裝滿卡片的車廂在各個車間之間賓士。幾千個機械工乘坐廠內汽車,不斷的趕往信息流停滯的地方解決堵塞。幾百名高級工程師和上千名高級技工在一棟漂亮的大樓里研究下一次軟體調整的計劃,如何做的又快又省又低碳,而來自應用部門的代表則守在大樓門廳,聲嘶力竭的向廠長或上級領導爭取更多的上機時間。

國家計算中心的核心車間(cpu)是最重要的車間,也是最需要保衛的車間。因此和其他地麵廠房不同,CPU車間設在附近的一個秘密地下基地里,所有送到這裡的卡片都由傳送帶送來,機械自動分檢,排隊處理。為了排走CPU幾百萬個齒輪摩擦產生的廢熱,幾十台巨大的風扇從秘密通風口以8級風的速度換氣,通向車間的隧道被軍隊、武裝警察和安全部人員分層把守。計算中心周圍,駐紮有無數的高炮團和精銳截擊機中隊,隨時準備迎接敵人的大編隊轟炸,即便是重要人物的專機,如果有跡象表明它試圖通過核心廠區的上空,也會被立刻擊落。廠區附近還有一個備用的地下CPU車間,通過8條傳送帶和主信息流相連,並及時為關鍵運算結果備份,隨時準備投入使用,保證重要計算的連續性,這個備份車間的位置是國家的最高機密。

正面破壞國家計算中心很難,敵國免不了要想點迂迴手段。比如病毒。機械式計算機上的電腦病毒貌似匪夷所思,但也並不違反計算機原理。計算機病毒無非就是通過用無效程序佔用計算能力,製造死循環等方式迫使邏輯結構崩潰;或者反覆運行特定部件毀壞硬體。這在機械計算機上也同樣可以實現:

……在柏林危機期間,CIA設計了一種特別的計算機程序,由在高爾基機器廠潛伏多年的間諜負責把這些特別代碼送入斯大林格勒計算中心。這些代碼可以反覆調用CPU里的特定軸承,導致這些軸承金屬疲勞、提前斷裂。於是,在隨後的幾個月里,斯大林格勒計算中心每周都會出現死機乃至大修的情況,導致了上百億盧布的損失。蘇聯計算機專家在材料學研究所的協助下,花了好幾個星期才在高爾基機器廠工藝流程設計的程序中找到了惡意代碼。蘇聯人根據損壞軸承的形狀把這種惡意代碼命名為「蠕蟲」。這是人類的第一個計算機病毒……蠕蟲病毒事件發生之後,蘇聯人在計算中心設置了一個專門委員會,由克格勃和計算工業部共同領導,簡稱卡巴斯基小組,負責代碼預審,對計算中心總工程師直接負責,有權拒絕一切客觀上危害機器的代碼,這是軟體殺毒的起源。中國人則意識到對已掌握結構的惡意代碼可以通過一個小型的計算機來自動辨認,於是,中國人在計算中心的廠區附近設置了一處預審車間,專門檢測下個月送入主廠的程序。為了保密,這個車間根據所處的行政村命名代號,對外稱金山車間……

摘自《不戰而勝》尼克松著 1999年第三版。

任何新技術必定首先會被用于軍事。在機械計算機的世界上,除了大型民用計算中心外,大國都會為軍方建立多個隱蔽的計算機中心,負責處理大量的軍事信息。為了模擬真正的戰爭,各國都開發了獨立的兵棋推演軟體。平時在國防部計算中心供軍官演練,大型演習時用國家計算中心進行大規模模擬。

在機械計算機進入內燃機時代後,由於計算工業對燃油的需求上升,這個時空的石油危機更早到來。拿到大筆石油美元的中東國家也能夠力於自己的軍事現代化,沙烏地阿拉伯從美國購買了一台6萬馬力的軍事計算機和模擬軟體,還奢侈的用15台燃油鍋爐和20個油井來維繫它的運轉。不過,他們的軍官很快厭煩了美國教官的喋喋不休,決定放棄一切煩瑣的程序,把所有軍事單位和地形參數都盡量簡化,從而縮短了冗長的軍事推演,留出更多的時間去打獵,玩女人。最後,這個龐大的機器淪為年輕王儲的玩物,他很開心的在指揮中心模擬著北約與華約的衝突,而國王認為這可以提高他以後的決策能力,從來不干涉這種昂貴的遊戲。

順便說一下,美國提供的縮水版軍事軟體的名字叫《紅色警報》。

機械計算機不是什麼都能幹。由打孔卡片構成的信息流無法像電訊號那樣瞬間傳遞到地球另一端,所以信息流的運行速度要受到車輛速度的限制。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像電子計算機那樣在網路上傳遞信息,互聯網必須變成字面意思上的「信息高速公路」,或者「信息高鐵」。讓裝滿卡片的車輛在道路上飛馳。你現在關心自己的網路帶寬,是按位元組數來計算,到了這個世界就要按車道數或是鐵軌數量來計算。

一根普通的網線

在這樣的互聯網上聊天,麻煩可比現在大的多。比如說,你打算給美國的小姑娘發一張你的高清照片。你在QQ上點一下「文件傳送」的按鈕,這個信息迅速被寫到一個打孔卡片上,傳到卡片信息庫。然後無數的傳動帶轉動起來,在幾億張卡片里挑出記載著你數字相片的那幾萬張卡片。這些卡片被取出、複製,再放回原位。複製出來的卡片被專門的打包機器按照通訊協議塞進一個標準化數據包,頂上放上一張說明卡片。運上第一輛開往上海的車皮。上海轉運站在閱讀了說明卡片之後,把這個數據包和其他幾十萬個數據包一起,塞到去美國的貨輪上。到美國後,這個過程再被反向操作一番,美國的小姑娘才可以把卡片塞進一台工程繪圖儀,用半天時間復原一張你的照片。期間歷時十天半個月也不一定。這倒不如你自己本人去趟美國來的乾脆。

除了大型的固定計算機,還有不少小型企業也需要處理日常信息。而網路又是如此的反應遲緩,於是便有了移動計算機:

隨著小型化技術的繼續深入,計算機的移動性已經得到了很大提高,正在越來越多地進入國民生活的各個領域,車載計算機已經成為人民喜聞樂見的一項高科技產品。而這項技術是十年前兩位黨員工程師羅愛德和喬思弟(女)實現的,他們在用國產東風中型卡車裝載了我國第三代小型機,並實現了汽車動力和計算機動力的共享,有效地提高了計算機性能,填補了我國在MC(MobileComputer)上的空白。

而今天已經可以見到很多個人用的MPC行駛在沿海大城市的街頭,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北方重工業公司製作的移動計算機「紅旗電腦」受到了各個國企當家人和個體業主的追捧,它的運算速度和存儲能力已經能夠滿足這些企業經驗者的日常需求,並成為他們每日出行的良好伴侶。而北重工明年推出的最新的紅旗5號以其1.4萬次每秒計算速度以及20噸的有效卡片載重能力已經能夠躋身於國際市場,顯示出我國在小型計算機上的國際競爭力。雖然它的每公里油耗較大,而且所需的車載工作人員數量6名則是美國IBM公司最新型號「DrivePad」的兩倍。但在我國以及很多第三世界國家,紅旗電腦一直有良好的銷售記錄。下面請看記者從用戶現場發來的報道……

——《新聞聯播》2003年10月3日

今天的計算機工程師的日常工作是在電腦前枯坐編程,同時培養自己的頸椎病。在另一個時空,他們的同行倒沒這個問題,他們有另外的煩惱。那裡的工程師滿身油污,在噪音中生活,按指令條上的單調數字來維護機器。除了計算機原理,他們還必須學習機械原理和材料力學。和機械打交道時間長了,他們說話都很機械,他們把自己的方言叫彙編語言。

「根據國家機械信息部勞保中心提供的信息,去年,位於上海附近的齒輪4型計算機的程序員工傷事故就達到了1千多起(多數都是斷指事故),引起了中央重視。尤其是輸出紙帶部分,一年內竟然接連有48名程序員因為超負荷工作過度疲勞,把手伸入傳送帶而釀成斷指事故,並造成合計數百公里的紙帶作廢。該中心說,有關部門應該加強監管,切實保證程序員福利,嚴格執行八小時工作制。而齒輪4型計算機管理部門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工程師說,齒輪4型計算機設備老化,但計算任務反而越來越重,程序員隊伍不堪重負,是造成事故多發的根本原因,不過,在明年的齒輪5型計算機啟動之後,這種情況將會得到改善。」

——東方周末 2005年4月1日 第三版

也許我們該覺得幸運,由於電子工業的進步,這個幻想中的機械信息時代沒有發生,因此除了阿拉伯王子,我們這群宅男也能夠在電腦屏幕前玩遊戲,聊天,看電影,發胖,而不用擔心在計算機上切斷手指頭。同時,那個未曾出現的機械信息時代又是如此有趣,我們也不妨對它表示一點點遺憾。

歸根結底,文明進步和我們宅男享受生活需要的是信息的存儲數量和處理效率,我們不必在意信息藉以存在的介質是何種物質。只要能夠形成信息處理所需的邏輯結構,並足夠廉價,齒輪、液壓油、繼電器、半導體晶元、磁碟、乃至未來經過生物工程處理的DNA都有可能成為計算機的基礎元件。就像人類在幾十年前淘汰掉發展了上百年的機械計算機一樣,拘泥於「電子」計算機的概念只會阻礙技術的進步,在理解計算機本質的前提下,不斷用各個領域的新突破來降低信息成本,增加信息處理效率才是「信息化」的本質。

就在作者發狂想的這幾天,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者給出了一種新型機械計算機設計。這種機械計算機基於納米技術,在高速運算下反而對於電子計算機有優勢。因為電子晶元越小,發熱散熱越劇烈,越容易被電磁炸彈和宇宙射線等外來因素干擾,這導致電子計算機的性能提高存在上限。機械計算機則能在一定程度上規避這些問題。可見萬事不能說絕對,或許就在幾年後,我們可以看到機械計算機這條斷頭路重新變成一條坦途。

相關話題:

怎麼看待「淘寶不死,中國不富」的觀點? - 馬前卒的回答

有哪些東西是 1949 年後才有的,卻常被我們當做傳統文化? - 馬前卒的回答

漢服、漢禮儀復興在將來有可能實現么? - 馬前卒的回答

這個世界上有足球、籃球等競賽的轉播,為啥沒有數學、物理等競賽的轉播呢? - 馬前卒的回答

2015 年 7 月 23 日,NASA 宣布發現 Kepler-452b 意味著什麼? - 馬前卒的回答


看了一下,所有講機器人和人工智慧取代人類的災難性後果的回答,其實都建立在一個前提之上:

推定開發擁有人工智慧的類人型機器人必然是時代的發展方向。

然而這個前提一定是正確的嗎?未必。

「機器人取代人類」一說,並不是我們這個時代所獨有的,早在工業時代早期就有人作了這樣的預測。從充滿鋼鐵管道的蒸汽動力機器人,到使用電池布滿電線的機器人,人類對機器人的想像隨著技術的進步而進步。上世紀就有人說本世紀初機器人成了人類的好夥伴,乃至出現人與機器人共處的社會。如果我們把iphone6放到做出這種預測的時代,他們一定會覺得這玩意太神奇了,一部手機頂一個圖書館+電視機+電話+……,然而題主所說的真正意義上的機器人,也就是類人型機器人還是沒有大規模出現在我們生活中。

為什麼?第一很難造,第二沒有必要。

首先講為什麼難造。看看以前相關的科幻作品,早期都是寫一個科學家在家裡就造出了一個人造人,後來科學家變成了一個公司,公司又變成了壟斷集團,最後變成了一整個國家乃至人類聯合體……為什麼隨著時代的發展,造類人型機器人的主體變得越來越龐大?

因為現代工業社會體系就是一個分工非常細緻的結構,而且隨著工業的發展,只會比以前更精細,生產製造者會更專一於某一個非常細小的領域。機器人這種玩意需要各個工業部門的生產者合作才能造的出來,自然技術越發達,要求的組織能力就越大,最後只有國家層面才能有這種資源的調配能力。然而一個國家除了宣傳他們的二逼領袖能造亞當夏娃的豐功偉績外我實在想不出有什麼造這種機器人的需求……


其次講必要性。你們都說「XXX的工作最終將被機器人所取代」,而說這句話的同時,等於也默認了一個命題:「機器人是無法被取代的」。

然而果真如此嗎?

雖然令前人很失望,機器人還沒有變成我們的小夥伴,但在這幾十年里,我們發明了無數讓生活更加便利、對使用者更加友好的工具,iphone只是一個例子。我們沒有量產出機器人傭人,但自動吸塵器、洗碗機、全自動洗衣烘乾機等卻讓大家享受了過去一大群傭人才能提供的服務。我們的新科技並沒有讓機器變得「全能」,相反卻出現了讓機器更「專門」的趨勢,並且隨著技術的發展,這種趨勢會越來越明顯,而我們過去想像的「機器人」在哪裡?

「以後保潔不需要了,機器人來做」,將來某天地毯都開發出了自潔功能,機器人有個卵用。
「以後酒保不需要了,機器人來做」,將來某天水龍頭一按直接出血腥瑪麗,機器人有個卵用。(好像現在就有)
「以後廚師不需要了,機器人來做」,將來某天直接給你分子合成北京烤鴨,機器人有個卵用。
「以後小姐不需要了,機器人來做」,將來某天給你戴個頭罩虛擬個女友再用電流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比和X-ART女主角做爽一萬倍,機器人有個卵用。
「以後翻譯、律師、醫生……都不需要了,機器人來做」,隨著教育技術的不斷創新、設備對人友好度的不斷增加以及「巨人的肩膀」的不斷升高,將來某天我們現在專業人士的知識和技能或許連那時的初中生都不如;或者往另一個方向想,語言統一了,法律和法律檢索簡化了,醫藥水平提高了,這些職業所依賴的工作已經沒有意義了,翻譯機器人……嗯?什麼是翻譯?什麼是機器人?


所以我做了一個大膽的想像:人類的未來不一定是依賴機器人,而更有可能是依賴對使用者更加友好、便利、高效的人機協同體系,而所有現在認為可能被機器人取代的職業,將來要麼該職業所依賴的工作已經不存在了,要麼更加專門化、精細化,或者結合時代的發展往別的方向走了。


眼下是2015年,於是,讓我們站在當下回頭看,看看100年前那個1915年。
你會發現什麼呢?
是的,你會發現,眼下多了很多很多新工作。
所以,如果未來機器代替了眼下某個工作,那人類社會自然會生成更多的新工作,因為人類的慾望是永無止境的。
最初,全人類努力工作只是為了吃飽。
後來,全人類努力工作可以穿暖。
……
沒有最後,永遠不會有最後……永遠不會有那個機器代替了九成以上的工作,於是勞動力不再值錢的未來。
因為需求,永無止境!

其實,很多年前,也有人憂慮過,如果化學纖維織物代替了九成的紡織品,那種棉花的農民怎麼辦?
現實告訴我們,其實很好辦。
每個人都多買幾件衣服就成了。


沒什麼變化。
機器人的本質只是一種生產資料,也可能發展成類似手機的日用品。

如果要說有區別,那麼應該是這樣的。

門戶網站頭條:
《北京大學機器人研發專業大熱,專家建議考生謹慎報考》
《廣東多地出現用工荒,機器人養護員成最熱門職業》
《五一杯機器人維修競賽今天在京開幕,習近平出席並致辭》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頒發給了「機器人os」創始人王二雷》

本地新聞可能是這樣的:
《南京市近期出現蠕蟲病毒變種,請t800型機器人用戶注意更新安全系統》
《廣州某機器人專賣店發生火災,無人員傷亡》
《上海市出台新規定,非靜音家務機器人禁止上路,市民表示不滿》
《廈門查獲一批走私性愛機器人,有關部門再次提醒市民不要圖便宜購買無證性愛機器人》

廣告可能是這樣的:
《機器人維修哪家強?中國山東找藍翔》
《富士康鄭州機器人工廠誠聘高級機器人設計師,待遇從優》
《最新機器人維護儀,遠紅外療法,讓您的機器人再戰五百年》
《轉讓二手猛男3000高配型,下身尺寸可調》

另:
純機器人的無人工廠其實也需要維護者,而這些維護者必然是高學歷人才。剝削一個博士可能比剝削1000個流水線工人得到的剩餘價值更多。


現在的機器已經能替代三百年前人的百分之九十八的工作了。


題主你好,我想這個問題我比較有資格回答。

我現在被困到了27世紀,因為怕進一步影響世界線,所以他們沒有放我回來。

他們———我是說把我囚禁在27世紀的人類,他們工作,並不是百分之九十八,而是百分之百被機器替代了。

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他們所有人依然每天忙的要死。

"工作"這個概念已經在27世紀消失了。
與此同時,消失的還有"工人""工廠""工會""家"這些東西。

所有人類生在每一個地方忙碌著,自己的房屋中,街道上,商場里,公園中,校園裡,健身房裡,電腦前。

忙著消費,購物,忙著學習,健身,化妝。

怎麼樣?是不是很像我們這些21世紀的人類在知乎裡面看到的"更大的"世界?

唯一沒有被機器替代的事情就是教育和性。

在這個時期的社會,一百個人類裡面三十個是教師,六十個是性工作者,九個人是罪犯被無數機器人和攝像頭監禁著,雖然他們可以自由在外界活動,但不能和任何人類交流和接觸,更不能和別人發生性關係,雖然每天都被按時注射春藥,但不也不被允許看av等色情產品。

當然剩下一個人躺在床上,看著自己銀行卡里的賬戶餘額在不斷增長。

你們這些傢伙肯定要問我,全世界百分之三十的人口是教師?怎麼可能?

然而事實就是如此

據他們說,在二百年前,教育本來已經徹底網路化機械化了,但是在四十年前,隨著所有工作的自動化,由人類教育人類被提上了議程。


27世紀和21世紀一樣,被稱作生物學的世紀,人類的"平均"壽命被延長到了一百一十歲。

然而,B system提出了130年義務教育。分為130級,成績前百分之五的人可以跳級。

130級畢業之後將會成為講師,一邊研究一邊代課。

所有人類從出生起就被納入了義務教育階段。

一般人類的收入和學級掛鉤。

當然,仁慈的B system肯定不會這麼專制啊,每年都會在在十四級,十八級和二十二級的學生進行自由職業分配考試,成績排名在後百分之二十的人將會離開學校,自謀生路。每個月都會按照離開學校時候的級別被給予薪水。

當然,在所有工作都被替代的情況下,在自十幾級微薄的工資不夠用的情況下,自謀生路唯一的結果就是成為娼妓。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大,自身魅力的減少,娼妓的收入也會越來越低。而一旦收入連續兩個月無法支付治病的費用,出現資產負債,將會被認定為對系統無效的人,被執行安樂死。

一般娼妓的壽命不會超過五十歲。
而在完成130年義務教育,成為教師,享受到良好醫療活到200歲的人的帶動下

社會平均壽命被延長到了110歲。

不止是娼妓。

任何人,包括嬰兒,一旦破產,都會被安樂死。

這是一個自由的社會,18歲之後便可以自由進行婚育,每天只要學習四個小時,剩下的時間可以用來消費,購物,鍛煉,享受生活。


勞動力變成了消費者,喪失了生產的屬性。

唯一和人類相關的,就是人類自身肉體和靈魂的再生產。

至於研發,有B system,用不著人類來忙。

而通過時光機把我召喚來的,是兩大社會毒瘤,反系統恐怖組織之一 ——工會復興團。

另一個恐怖組織叫做:環保研究會


當然,說起這些,又是一個很長很長的故事了,以後有機會的話,我會慢慢講的


不同意馬老師的觀點。

情況也許是正好相反。如果機器代替了九成以上的工作,貧富差距只會進一步拉大,中產階級就此消失,社會必然面臨嚴重的動蕩。屆時政體將轉變為高度集權的體制,奴隸制很可能就此復興。

現代社會的安定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中產階級的存在,而這個階層是由社會化大生產所產生專業分工後出現的專業人員以及技術人員們組成的。現在的社會,機器根本承擔不了這部分的工作,機器更多地只是搶佔了低端勞動力的市場,使得收入最低的勞工階層的就業壓力更加巨大。

那麼如果未來機器能夠進行九成以上的工作的話,專業技術人員也將會被機器所取代。因為這個假設如果成立的話,必然意味著絕大多數人類的工作已經完全可以被機器所取代,甚至是程序員,演員,藝術創作,性產業等。除了少數擁有和控制機器權力的大資本家和政治家以及高等科研人員以外,社會金字塔的中層與下層就被機器替代掉了,其他人存在的意義就已經消失了

現代社會人的價值得以彰顯很重要的一點在於工業化需要自由勞動力,因此把人從各種各樣封閉的組織和依附關係中解放出來,把人力原子化成工業生產的零件與市場,以滿足資本的需求,本質上僅僅是因為工業活動需要獨立的個體參與其中。但當整個社會都"賽博"化了以後,資本就不再需要人力服務了。因為失去了工作能力的個體也失去了消費能力,對於這樣的社會也就沒什麼用了,中產階級與勞工階層也會徹底消失,社會將分化為由極少數精英貴族與絕大多數底層民眾組成的二元結構。

這樣的社會其經濟運作可能會變為某種類似"莊園制"經濟的形態,生產活動與貿易往來只存在於掌握機器的集團之間展開,機器的自動化與智能化會使得供需的計算變的十分精確,真正意義上的計劃經濟得以實現,經濟活動將與其他大多數人毫無關係。於此同時大眾將被圈養起來,依靠配給制度生活,甚至被有組織有意識地清除掉,以減少資源的消耗以維持穩定。

又或者主動滅絕人類種群。通過抽離意識,消滅肉體,實現人類從碳基生命向硅基生命的進化。

當然也有可能有意地創造出一些需要人力的工作以維持底層大眾的生活,為其提供充足的娛樂和虛假的成就感以保持其穩定。

由於機器幾乎徹底取代了人類的一切工作,但還沒有統治人類,那就意味著機器是被人所有的,而這樣的人必然是少數資本權貴,技術壟斷者等精英,政治權力將集中在這一小部分人手中。當他們不再依靠人來實現生產的組織以後,維繫大眾認同的選舉制度,代表制度也沒有了存在的意義,因為大眾徹底失去制衡資本的籌碼了,最終形成的只可能是一種集權的體制。

屆時人的意義將會發生顛覆,可能會產生新的種族主義,徹底地對上層與下層進行生殖隔開,或是利用基因工程等技術對下層進行改造,篩選與淘汰。擁有機器權力的上層將成為底層的現人神,由於力量對比過於懸殊,一切反抗都將變為徒勞,忍耐與順從成為底層主流價值觀。隨著時間的推移,上層人可能會從意識上徹底同下層人分割開來,不再把下層人當作"人",而是其他種群或材料。

最終的社會形態將會變成一種類似於科幻設定中常見的"蟻巢"形態,既所有的智慧權力都集中於一個中樞,而大多數人也徹底喪失掉了自身的獨立性,成為高等意識的附庸。


其實縱觀人類歷史,人作為個體獲得獨立與自由也許不過是工業化出現後的一個小插曲,未來未必不會失去我們所覺得理所當然的一切。


我也想問這個問題,在這找到了。

我的想法是,比如真的實現了人工智慧機器人,能完成人類所有的生產任務,甚至種地養豬也由機器人來,餐館炒菜服務員都是機器人,連看病,到了醫院進入一個大盒子體檢治療,什麼病,怎麼治都一條龍了搞到位。我們吃用都是現成的,那麼社會必然大變,首先想到的可能會出現有別於現在的金融系統。

甚至根本就不叫金融系統了。因為一切都是伸手就來,用壞了進回收站,機器人回收資源再造新的,或者說,我們能夠從外星獲取對於人類來說幾乎無限的各種資源,那麼一些生產出來的東西就沒法衡量它的價值。比如機器人幫我們種植大米,它們一年生產出來的量夠10倍的人類撐死都吃不完,那麼大米還需要給他定價嗎,只需要規定每人的限領數量,你有需要自己網上申請就給你送家了,不要「錢」。

可一個物件必然有它的價值,縱使機器人生產能力超群,人類要什麼就什麼就能得到什麼,可刷了油漆也要等油漆干,機器人也有年產量什麼的,假如有一個核動力超級跑車,工藝非常複雜,是奢侈品,就算機器人一年也就生產出來一百輛,這種就不可能是人人能用的。

我們現在的系統,可以說是以一個人創造多少產品來確定給他分配多少資源的,這個產品可以是物質的,比如木匠做了一個傢具產品,得到應值的錢,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比如服務員給他老闆提供服務顧客,這個產品,演員創作了一個影視產品,都可以得到錢,然後用錢來兌換與其面值相符的資源。

未來,人類不用生產這些產品,那麼資源分配權的獲取就只有在精神層面的貢獻,人類要是真的有智慧走到這一步。可能評判一個人的標準,或者說人類在社會中進步的階梯就在精神境界,道德高度,設計靈性,智慧程度,娛樂水平這些吧,人類不用工作,大部分也沒有工作,可能很多時間在上學讀書,因為這種社會畢竟要依靠高智慧維繫,教育一定會重視。人們會大力發揮自由愛好,思想家,歌手,演員,教授,智者,作家,足球明星,依然是社會的精英,可能「富豪榜」里沒了各種企業家商人,但這些人會登上。

***** 補 *****

如果人類真的有智慧和勇氣把文明推進到這一步,那麼是不是說這就到了文明的終極盡頭?我們就不用發展?每個人坐家裡玩就行了?

我想不是,人類的貪婪和野心是永無止境的,更多征服的野心,權利的誘惑很快會把人類帶上一條新的軌道,比如殖民個外星,統治個外星人啥的。這條路可能還真沒盡頭,就像人類對知識的無限嚮往和對未知世界無限的好奇心一樣。

然後,在社會結構上,可能和現在一樣,人類文明的總目標和進程被細化成每個人類個體的人生追求,社會依然不是扁平的不需要攀登和競爭,不奮鬥可能依然會受到別人嘲笑,社會還是一個又一個階梯,誘惑著你往上走,誘引你心裡的權利慾,虛榮心,嫉妒心,再綁架道德構成你所謂的羞恥心理,讓你為了這些和社會上的同類競爭。在一次次競爭所碰撞的火花中誕生了最後勝利者,也使技術不斷革新,文明能夠前進。

而勝利者,又會不斷利用勝利的優勢鞏固他們的所得,設法獲取更大的勝利,他們甚至變成規則制定者,在起跑線上,在方方面面打壓他們的潛在對手。

然後,
古代你吃不飽穿不暖,你是屌絲屁民。你說只要能吃飽飯就是天堂。
現代你餓不死有衣穿,你還覺得自己是屌絲屁民。你說只要有房有車就是天堂。
未來你頓頓牛排,房子車子樣樣有,你仍然覺得自己是屌絲屁民。


《21世紀資本論》簡化成一句話,就是投資收益大於勞動收益,所以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如果存在人工智慧資本論的話,那就是人工智慧競爭力大於人類勞動競爭力,所以大部分人類失業。
機器人取代大部分工作,換句話說就是大部分人口失去勞動能力,包括程序員。
雖然現在很多人說數據就是財富(對於亞馬遜和阿里確實如此),但是一個失去工作的人,能靠把自己用戶數據賣給互聯網公司來養活自己嗎?

大部分人只能靠發福利來維持消費能力,否則沒有消費經濟就會崩潰,那麼創造財富並且納稅的也就是大企業擁有的機器人和智能程序。

雖然在民主社會,不至於出現劉慈欣《贍養人類》裡面描述的一個人通過合法手段佔有99%人類財富的結果,但是毫無疑問技術會終結大部分人的上升空間,階層流動性低到極限,或者說在這種社會,大部分人根本不需要上升空間。

即使廣大沒有勞動能力的人民發動一場「耕者有其田」的革命,瓜分了所有知識產權以及伺服器的產權(暴力或者選票手段都可以),生產資料重新分配給失去生產能力的人,又能怎麼樣?

(在機器人或者人工智慧沒有自己的慾望之前,可以忽略其認為待遇不公的可能性,但是多麼大牌的科學家也無法證明人工智慧永遠無法擁有自己的慾望。)


回答里很多人認為人類總能夠創造出新的就業崗位,所以永遠也不會出現機器人代替大部分人類工作的情況,還以一百年前為例說明,但是,現在的情況確實不同於一百年前了。人類作為一種機器,其性能是有限的,一百年前的機器無法代替人類,一百年後的現在,已經越來越接近現實。例如手工製品,一百年前機器只能大批量製造某些特定的樣式,因為它並不是模仿人手製造出來的通用機,而是設計來滿足特定功能的,另一種手工製品就需要完全不同的機械結構,成本很高。但遲早有一天,有了廉價的和人手一樣靈活的機械手,就可以完成人類的一切體力勞動,也就不再需要人工了。當然,人類仍然具有機器難以替代的智慧,機械手仍然要在人的編程下勞動,但這種優勢在機器學習,數據挖掘飛速發展的衝擊下岌岌可危。即使不考慮這點,充分就業也很難實現,你看現在的互聯網經濟,很多公司在創造很高的產值的同時,只產生了極其有限的就業崗位。
從美國的勞動生產率和勞動參與率數據上來看,人類經歷的情況是前所未有的。不過,我也不同意人類必然會走向黑暗的奴隸制,滅絕主義,因為機器本身仍是人類創造的,機器軟硬體的製造者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積極行動,包括開源化,斯諾登式的個人抗爭,甚至有組織的革命,讓私人擁有的機器技術為全人類公有。


從整體上看,問題的本質是為了生產人類所需的社會財富和產品,因為技術進步,對人工的總需要減少了。

題主擔心的是,因為人工的需要減少了,所以工作就消失了,於是有一系列的問題出現。但是這裡面至少有兩個因素是沒有考慮到的。

因素1是人類的需求也在隨著生產力的增加而增加。除了衣食住行外,類似遊戲,電影,各類五花八門的服務業等在古代是沒有的。就算是衣食住行,很明顯我們也比古代人複雜。所以沒有理由不相信未來隨著生產力提高,普通人的生活不會更加豐富多彩,每個人擁有的不會更多。所以需求的增加極大的抵消了對人工需求的減少。簡單來說,是有很多人失業,但是最終他們會找到新產生的工作崗位(預計新產生的崗位都是人工智慧無法低成本完成的,譬如各種創作,甚至包括一些服務業譬如心理疏導,陪伴(交流)等)。

因素2是人類的休假大趨勢是越來越多。現在每周工作5天,外加節假日。以後每周4天,甚至3天,2天不是不可想像的。實際上有的國家也在設想4天工作制了。每個人工作時間減少,自然崗位就多了,享受一樣的生活,卻越來越閑,這是好事。越來越閑就越來越需要更多娛樂填滿多出來的時間,反而促進了1的發展。這是良性循環。

這個過程中肯定伴隨一部分人的痛苦的,但是終究社會會適應這些變化。只是說落實到具體的我們自身,正是因為看到這一點,那麼就要好好學習知識,不要讓自己成為被機器替代的那群人。


1.機器人智力不高時,國家承認機器人私有制,也就是——「機器奴」,它們略有一點人格,但並不完善。那時候每個人都會像買手機一樣買幾個機器奴代替我們上班,你我坐在家裡領機器奴的工資就好。我們相當於重回奴隸時代。只不過被奴役的不是你我,而是它。
2.但這並不意味著你我將要迎接最美好的時代,因為很快,隨著私有制的深化,世界上80%的機器人將掌握在20%的人手裡。我們可能要奮鬥半輩子才能給孩子攢一台機器奴,就如同現在買房子類似。


大概看了一下答案們。存在一個問題,自動化技術(包括機器人)只是科技樹的一條,可以解放人類勞動力,不能代替人類開發新科技。

假設,2015年的現在,地球上,幾乎所有人類勞動由機器人代勞,並且人口增長率保持現狀。那麼,我們雖然有可能開始只享受不勞動的生活,卻仍然無法方便快捷的去月球、火星,或者在太陽系外殖民。--從星際文明的角度來看,仍然是被綁定在土地上看天吃飯的原始人。

假設星際擴張涉及的能源、航天、生物科技的發展進度不比機器人科技落後。那麼,我們不會開始不勞而獲的生活。因為2%的創新、非理性工作可能是機器無法替代的,這部分工作將廣泛分布在太陽系各個行星上,需要大量的人類去完善機器人先遣隊的工作。

能源:可控核聚變,反物質,人造黑洞…
--例如,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
航天:亞光速旅行,空間跳躍…
--例如,百年星艦計劃。
生物:休眠與喚醒,人造生態系統…
--例如,生物圈2號(實驗失敗了)。


能提出這個疑問,說明現在經濟模式錯了。
我們先明確財富是什麼,
參見下面這個帖子,我基於物理學進行了財富性質的分析。
財富是基於信息,對能量、物質、信息加以利用,對人類產生的有益效果。
人人想要財富,你能說清財富是如何產生的嗎? - 容雲的回答
當自動機器可以大幅度替代人的勞動時,人們就從傳統的生產過程解放出來。
1、人們可以相互服務,讓人過得更舒適,更幸福。
2、然後可以去修復一下環境。
3、進行一些科學研究,對未知世界進行更為詳細的探索。
4、開發新技術,設計新機器,為未來人類更好的生活打下基礎。

看,這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現在的問題是,以上後幾項工作都難以產生即時的利潤。
一個新的分配模式已經呼之欲出了。
從事不同工作的人都應該有分配權。而不僅僅是從事產品生產才能獲得分配權。


機器人代替人類勞動是必然出現的狀況.效率會以不可想像的速度提升.人力反而成了多餘的資本.
這些事情發生在資本主義社會下,就會造成極端富裕的階層控制絕大部分社會財富,而剩餘的階級則得不到任何好處.雖然絕對值來看是有提升的,但是因為相對貧富差距變大了,從人自身感受上要比過去更壞.
也許人可以從機械性勞動中解放出來,不過這意味著如果不大幅改造現有的社會分配製度,將來會出現危機.富裕不等於美好社會.
這其中還不包括科技可能帶來的副作用.殺人機器如果可以100%對抗人類,那麼人類參加戰爭便毫無意義了.美國已經有無人機可以殺人了,我想這種未來不會太遠.


這就是我相信社會主義的最重要的理由。 這簡直就是《飢餓遊戲》體現的內容。
我寫過政治片《飢餓遊戲》的影評,我覺得對這個題目再合適不過了。
我覺得馬老師沒有講到這個問題的重點。
我要開始顛覆大家的觀念了,
第一,飢餓遊戲是一個政治片,很多人都沒看出來吧。其內涵十分深厚。

第二,我是一個社會主義支持者馬克思的欣賞者,但是我經常能被自干五噴成資本家喉舌腦殘公知,我一直以來也是醉醉嗒。原因也不言而喻。自干五也知道趙家鋪子賣的是什麼肉。

機器人變成生產力的主力,自由勞動力變的無足輕重,會不會出現掌握機器的資本家成為擁有一切的領主,而其他不掌握機器的人毫無存在意義(因為沒有工作需要勞動力)導致嚴重的動蕩呢。社會主義社會或者廣泛的人民資本主義將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如果社會沒有過渡到這個階段就出現了機器生產力爆棚呢。


那就將是噩夢。

從1984到飢餓遊戲--人類現代文明的兩大噩夢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113730/answer/67383110
對於1984,鑒於其敏感性我不多評論。我暫且總結為人類對社會主義社會形式最大的恐懼和最惡性的預言。我最有感觸的就是大洋國中「雷鋒」的形象塑造(注意不是文章塑造,而是文章中的大洋國政府塑造),簡直和某些國家一模一樣。
飢餓遊戲正相反。
雖說這部電影大多數人都是看的其中的愛情戲動作戲以及傳奇的遊戲,但是實際上我認為,這是一部諷刺性極其強烈的政治片、
與1984相反,它體現的是人類對資本主義最深最深的恐懼。最令人不寒而慄的是,電影的許多情景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影子。

part1
最深最深的恐懼:如果飢餓遊戲的場景成了事實,絕對不會有什麼happy ending。施惠國會永世長存

如果機器人變成生產力的主力,那麼自由勞動力變的無足輕重,很可能會出現掌握機器的資本家成為擁有一切的領主,而其他不掌握機器的人毫無存在意義(因為沒有工作需要勞動力)導致嚴重的貧富差距和人格不對等。社會主義社會或者廣泛的人民資本主義將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如果社會沒有過渡到這個階段就出現了機器生產力爆棚呢。


那就將是噩夢。

施惠國中絕大多數的資產都來自國都,剩下的區,也就是批量生產體育英雄的區,生產的財富真的毫無意義,連個零頭都算不上、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國都的一切實力,包括科技,軍事,對其他十二個區也是壓倒性的。
主人公所在的區,是漁獵經濟,連農耕都不算。而人類社會主體在公元前1000年就進入了農耕經濟。其生產能力只是象徵性的。
而國都。至少領先現代文明幾十年。就算和現在打平,是什麼概念?基本上可以說是碾壓三千年的水平。當年皮薩羅700西班牙「大軍」平定數十萬人口,幾萬精兵的印加帝國,而二者的科技差距,只有一千年。
我不管飢餓遊戲原著的結果是什麼,我可以告訴大家,這種情況下,反抗者不可能成功,當然,電影是有浪漫主義情懷的。我在這裡理智的分析,除非壓迫者良心發現,反抗絕對不可能成功,最簡單的道理就是,12區的成年人死光了,首都也沒有任何影響,施惠國中絕大多數的資產都來自國都,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大不了放核彈把12個區全炸平,留幾個活口繁衍貢品就好。(未完待續,具體論述以後補充)

總之,人們對資本主義最大的恐懼,莫過於少數人掌控一切,而大多數人淪為奴隸不能反抗。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前提,是少數人再牛b,也奈何不了多數人,哪怕少數人有外援,也沒用,比如越南戰爭。世界第一大國力挺南越,結果如何?北越飲馬西貢,美利堅五十萬大軍灰頭土臉。飢餓遊戲呢?道理很簡單,放核彈把你12區炸平,你胡志明還是武元甲,全去見閻王吧。
那麼這個前提就破壞了,唯一的希望只剩下「良心發現」。然而這個可能么?

等待人類的是無盡的黑暗。

part2
最簡單的就是,競技體育。
我相信許多人一定會在看電影的時候犯迷糊,為什麼這麼殘忍的遊戲沒有被推翻,甚至有許多貢品是職業貢品,心甘情願的從小就接受這樣的訓練呢?

毫無疑問,飢餓遊戲本身就是一種競技體育。這樣子一切都明白了。只不過這個競技體育是需要運動員死亡的。但是正如某文所指出的一樣:「面對一個艱難支撐到馬拉松終點線的筋疲力盡的人,或以犧牲健康為代價,吃得異常肥胖的相撲運動員,人們不得不自問,體育是否真地讓人類更有尊嚴?」
一針見血。競技體育本身就是這樣的。馬拉松,舉重,乃至相撲,與飢餓遊戲相比,只有量變,沒有質變,
本身就是遊戲,卻耗費了人類大量的資源,與此同時,運動員在本身自虐的同時又可以獲得大量的財富和榮譽。我相信許多人一定會在看電影的時候犯迷糊為什麼這麼殘忍的遊戲沒有被推翻,反而大受歡迎,甚至有許多貢品是職業貢品,心甘情願的從小就接受這樣的訓練,這個道理和競技體育是一樣的。
說實話,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常規競技體育項目的榮譽遠遠不及飢餓遊戲。全國巡演,舉世矚目,大量的財富和關注,許多人認為他們是英雄,比什麼裸照搏出位效率大得多了。
有些人可能有疑問,這麼殘忍而扭曲人性的遊戲有什麼可榮耀的?這個遊戲好看歸好看(不好看的話誰會去買票看這個電影,看電影都這麼過癮,更何況真人秀呢。)那也不過是古羅馬角斗場的再現,角鬥士當時都是奴隸,怎麼可能是英雄?
不,他們就是英雄。
為什麼?
劉翔為什麼是英雄,飢餓遊戲的冠軍就為什麼是英雄,而且是比劉翔更偉大的英雄。他們更加挑戰了人類體力的極限,而且付出了更多(雖然這些付出對於人類社會沒有任何貢獻,因為施惠國中絕大多數的資產都來自國都,剩下的區,也就是批量生產體育英雄的區,生產的財富真的毫無意義,連個零頭都算不上。此段論述見part1)
荒謬?不荒謬。看看你的周圍。飢餓遊戲並不荒唐,它的溫柔版縮小版就在我們身邊,受著我們的膜拜和歡呼。
ps這個問題跟李有希的觀點居然是一致的,真是讓我唏噓不已。


難道不是古希臘城邦的現代版?
機器人就是會說話的工具啊!
大亞里士多德家政學可以再度復活啦!
古希臘的民主又有一次重生。
感覺棒棒噠!
那時候的公民在幹啥?
男的打仗,女的生娃來打仗。
人性的貪婪估計不會變,打仗還是少不了的,么么噠!


1.機器和人類最大的區別是人類有創造性,能實現自我增值。這一點無論科技如何進步,機器都無法達到這一步。
2。所以,其實現在機器都已經取代了絕大部分人類的重複勞動。這一點很多答友也說得很明白了。機器取代人類勞動,只會讓這個世界更加富足、繁榮、精彩。
3. 機器不可能100%取代人類所有的勞動,因為機器永遠不會有創造性、永遠不會有意識,這就決定了很多創造性的工作、與人類溝通的工作機器永遠做不了。
4. IT產業的爆發性增長,讓人工智慧這個話題成了社會熱門。人們以為科技進步真的很快。愛吹牛逼的大佬也總那這個問題吸引公眾注意力。但是稍微對人工智慧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根本不存在人工智慧,現在所謂的人工智慧技術連智能的邊都沾不上。這個領域仍然處於前期探索階段,短期不可能有實用價值的成果改變社會,長期內其實也沒有多大指望。
5. 我們忽略所有技術難點,假設100%機器取代了人類勞動,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機器可以100%的滿足人類的需求(註:實在沒有任何可能性)!那麼會如何?大家都會失業嗎?怎麼可能!那時候大家都不用幹活了,直接分配下財富就可以了。反正都用不完,誰也不會在乎了。財富將失去價值。
6. 我們忽略所有技術難點,假如一天人類創造了真正的人工智慧,具備了創造性和意識。那麼其實這是創造了一個新的生命和物種。他們和人類的地位本質是平等的。他們可能與人類共存或者毀滅人類,都有可能。但是這已經不能叫創造人工智慧了,這隻能叫創造新生命了。


會爽。
這個問題的實質是問,人類的終極命運是什麼。
當然是星辰大海啦。
並不是扯淡。


如果機器人有了人類的智慧,並且為人類文明做出貢獻,那就應該給他們人權。


推薦閱讀:

中國為什麼不將賣淫合法化?
怎樣把鑽石王老五說的好聽點?
如何報復樓上的擾民行為,就是報復?
如果在大庭廣眾之下被要求講一個笑話,講什麼比較合適?
今日國民黨與45年國民黨有何異同?

TAG:機器人 | 科幻 | 經濟 | 科技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