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弘毅走下神壇,12 年成績全解剖》這篇描述弘毅投資業績不佳的文章?

弘毅走下神壇 12年投資成績單全解剖


謝邀。

這篇文章,說實話我沒看完,今天收到邀請又匆匆看了一眼,覺得細看實在是浪費時間,我就說幾點我看到的。

首先我斷定作者是外行,寫文章走標題博眼球路線

「...弘毅所投資的19個已上市項目中,投資回報超過10倍的項目僅有4個,而投資回報在2倍以下的項目竟然高達9個,佔了所有統計數量的接近一半。已上市項目中如此之多的低回報項目,完全顛覆了外界對其的認知。...」


我無語了。弘毅是一家PE,不是VC,這張成績單拿出來不說嚇死人么,至少也是足夠可以傲嬌的了...PE投資單個項目的投資金額,一般不會超過整期基金的10%,因為為了對衝風險。但行業里的人都喜歡做大deal,所以金額會盡量往10%上靠。假設我們就按單個投資的金額在基金規模的10%算,10x回報是啥概念呢?就是一個deal把整個基金賺回來了,我們管這叫「home run deal」,基金剩下的錢我隨便投,只要保本都是我整個基金的incremental return了。在業內你要是說一句我做了個home run deal,那簡直是傲嬌得不行,大家心裡都在暗暗算這傢伙拿了多少carry... 但是到了作者這裡,感覺好平淡... 好平淡... 好平淡...

「...除去前述4個項目,弘毅在其他項目的回報倍數,竟然皆為個位數,這顯然超出了外界預估。在狂飆猛進的中國私募股權投資領域,低於十倍的回報似乎都不能被視作成功的投資。...」


「...在這一行業中,動輒數十、數百倍的收益並非常態,更多投資項目需要平常心以待。...」

再來看這兩段前後矛盾的話,前面痛罵弘毅投的爛,後面呼籲大家要有平常心...妹的到底誰沒有平常心?

不多說了,這篇文章只有一個觀點我認可,就是弘毅由於其背景,過去幾年參與了大量國企改制的項目,這些交易都有巨大的套利空間,但這是在特殊背景特殊環境的條件下完成的,這些交易可能市場上也只有弘毅能做(其他美元基金怕是想做但搞不定其中的複雜政治關係),因此弘毅整體上肯定是獲得了超過市場平均的回報的。但這種國企改制超額回報的case未來會越來越少的,或者說回報的空間會越來越小。

但這不代表弘毅不能繼續成為一個出色的fund,而且基於弘毅之前的成績單評價的話,只能說相當出色!

利益相關:同業,但非聯想系


最近有系列文章在黑弘毅、黑君聯,我覺得這是有預謀的。但其實黑聯想控股的戰略投資部還有點機會(成立時間短、還沒有完全找到感覺),黑君聯和弘毅,尤其是這種用外行的語言黑,在圈內不會有影響的。

弘毅12年歷史了,君聯15年了吧,體量大家都知道,業績嗎,聯想控股幾個月前在招股書里剛披露:

截止2014年未,君聯資本已完全退出39個項目,平均內部收益率(IRR)為43.4%。自成立以來,弘毅投資完成逾80宗交易,完全退出的項目有23個,平均內部收益率33.6%。

一句話就夠了。


我怎麼越讀越覺得是宣揚弘毅資本回報高且風險低的軟文。

首先,有石葯集團這種超高回報的巨型項目,投資6.315億元(按當時匯率摺合為5.56億港元),凈賺超過320億港元,回報倍數為58.8倍。(這個已經秒殺99%以上的VC賺錢項目,注意不是VC項目,而是VC賺錢項目)

其次,有數個投資回報在正常PE範圍內的項目(投資回報超過10倍的項目僅有4個,而投資回報在2倍以下的項目竟然高達9個),對成熟市場的PE來說,個位數的回報很正常。證明別人不是純憑關係或者資源搞定一個項目海賺然後閃人。

對於LP來說,找這樣的GP多靠譜。


要分析私募股權(PE/VC)的投資回報,其難點之一就是信息不透明。因為這些基金都是私募基金,政府監管部門沒有要求他們必須披露其投資信息和回報數據,因此在很多時候,投資者只能管中窺豹,從一些零星的信息中去推測其回報是否令人滿意。

據新財富報道:聯想控股的招股書披露,弘毅投資自成立以來累計投資項目超過80個,截至2014年末已經完成23家公司的退出,但並未進一步披露所投項目的詳情。弘毅投資在其官網上披露了部分投資項目,共計38個。新財富的詳實統計顯示,弘毅所投資的19個已上市項目中,投資回報超過10倍的項目僅有4個,而投資回報在2倍以下的項目竟然高達9個,佔了所有統計數量的接近一半。

(數據來源:弘毅走下神壇 12年投資成績單全解剖)

作為「中國PE標杆」的弘毅,在投資了80個案例中,退出23個(28%),其中上市19個(23%),這個比例是相當高的。

那麼如何來分析這份成績單呢?由於數據有限,特別是那些還沒有退出的項目,其回報到底多少不得而知,因此很難算出精準的內在回報率(IRR)。但我們可以稍微做些假設,來大致估算一下這樣一個基金投資者的回報。

假設:投資回報10倍的項目比率為5%(4/80),翻一倍的項目比率為11%(9/80),回報5倍的項目比率為12%(28%-5%-11%),剩下的72%全部保本退出。同時我們假設基金平均存續時間為7年。基金經理的收費為每年2%的管理費和20%的業績分成。(那些其他基金費用,以及第三方理財機構收的一次性申購費、額外的每年管理費、業績分成等暫時忽略不計。)

根據上面這些假設,我們可以把這些數據輸入Excel電子表格,很容易便可以得出:這樣一份投資成績單的毛回報率大約為每年10.7%左右,在扣除基金經理(GP)費用後的凈回報率為7%左右。這個回報雖說還可以,但可能和很多私募股權(PE/VC)投資者的期望還是要差很遠的。

有些朋友可能會說,你這個假設對弘毅不一定公平,因為那些還沒有退出的項目,以後可能會為投資者帶來翻倍的收入。確實有這個可能,但我們也不應該忽略,有些項目也可能會虧錢,甚至血本無歸。因此我在這裡假設這些剩下的項目全部保本退出(現實中根本不存在所有投資項目都不虧錢的基金)。注意這只是個假設而已,目的是為了幫助大家估算一下作為投資者可能得到的回報。

截至2016年年底,中國私募股權基金(PE/VC)大約有2萬個左右。弘毅是中國國內一線的私募股權基金。不難想像,在項目退出率/回報率上能夠超過弘毅的PE基金應該寥寥無幾。在投資私募股權(PE/VC)之前,投資者還是應該做足功課,用金融知識武裝自己,防止自己成為「人傻、錢多」的被忽悠對象。


1. 確實是軟文,有預謀的在黑無疑(而且黑的水平不算高);
2. Hony的過往業績,尤其是人民幣基金的確相當一般,業內有目共睹,這是事實;
3. 「日漸沒落」?未必。過往能看到的所謂業績不說明問題,如果許多項目後面可以盤活,收益也應該還是不錯的。


前年和聯想的化工板塊一副總裁聊過。他們辦公室在中關村,隔壁是弘毅資本。

我以前復星基金第一期專門做化工的,所以大家話題有不少交集。

那個總裁說的比較隱晦,我能聽得出來:聯想的這個板塊做得不好。

聯弘2015年前,化工板塊投資了不少項目,砸了很多錢。有幾十億,回報不多。
聯想的化工板塊投資應該效益不怎麼樣。比起我們原來投資的利爾化學、海翔葯業等差距不小。
差異是:聯想搞的是產業投資風格,我們是財務投資PE。

化工是周期性很強的行業,裡面精細化工等科技含量比較高。投資評判難度很高。
我2013年看過新和成002001和寧波當地風投已經投資了2億的某一化工新材料項目

新和成大股東砸53億投資新材料 或成同業競爭

胡老闆一世英名啊,一不小心,化工新材料名詞蒙你沒商量。
我們聽企業負責人講ppt時,後面董秘和董事長女婿(廣發證券)都睡者了,哈哈。

2015年,聯想香港上市,一些投資項目隨之信息披露,側面證實了我當時的感覺。
包括《弘毅走下神壇,12 年成績全解剖》這篇文章。

粗略對比聯想和復星:
我感覺聯想做投資起步比較早,地處北京,早年有相應人脈和信息等先發優勢,但精細度,對行業和公司的研究分析不如復星。


看到以下評論 作者:Troy愛跑步

「...除去前述4個項目,弘毅在其他項目的回報倍數,竟然皆為個位數,這顯然超出了外界預估。在狂飆猛進的中國私募股權投資領域,低於十倍的回報似乎都不能被視作成功的投資。...」


「...在這一行業中,動輒數十、數百倍的收益並非常態,更多投資項目需要平常心以待。...」

再來看這兩段前後矛盾的話,前面痛罵弘毅投的爛,後面呼籲大家要有平常心...妹的到底誰沒有平常心?

其實文章說得不矛盾。舉個我自身經歷的例子吧

京東上市的時候,報紙上鋪天蓋地地宣傳一位海歸女風投專家,說她投資京東獲利幾百倍云云。
我一個女性朋友,80後,在券商和摩根chase做過,後在內資銀行做部門主管,轉發了類似的微信。
這家投資京東的公司就在陸家嘴,她們投資的案子我多少知道一些。風格彪悍的女老總在外也比較高調,聽過不少民營老闆評述她。
某個比較成功的餐飲案子,前幾年因為內部人分裂打官司也砸在手裡了。

我說了一些公平的話,類似上述評述,有年均複合收益率百分之幾十的,已經是非常不錯的投資公司了。

截止2014年未,君聯資本已完全退出39個項目,平均內部收益率(IRR)為43.4%。自成立以來,弘毅投資完成逾80宗交易,完全退出的項目有23個,平均內部收益率33.6%。
如果上述數據水分不多,那就是好投資公司。

君聯資本投資案例 成功案例-關於我們-- Legend Capital 君聯資本

幾百倍,幾十倍,一笑而過。
說了實話,那位女性朋友還很不高興。

在當今浮躁中國社會,大部分人喜歡傳奇和神話,不喜歡實在的客觀回報。
很多投資公司也是利用了國人的這種心理,賣弄些小聰明吧。

也請不要誤解,我評的上述一些投資公司,在投資方面至少在國內同行中位以上的,有很多地方值得學習借鑒。
大部分投資公司,水平可想而知


歡迎參加live PE行業之我見
入口
PE 行業發展之我見(案例篇)知乎live - 惟適之安 - 知乎專欄


這個問題一定要答一下。拋磚引玉一天以後匿名。

弘毅走下神壇這件事業內說了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所謂走下神壇,主要的原因是沒有投進全行業流著口水看著的那些項目,以及基金的IRR有所下降。不過我其實不大理解為什麼大家都喜歡盯著弘毅,可能因為趙令歡這幾年轉型以IR功能為主,拋頭露面的比較多。其實如果單以上面的兩條做判斷,鼎輝的情況並不比弘毅好。

兩個高分回答強調了PE和VC的區別,我覺得這個有些偏頗。中國市場的PE/VC區別真的挺小的,早年常常看見某公司的B輪C輪融資裡面大到數十億體量的PE小到1億左右的VC都投在了裡面。比如說某風頭很勁的互聯網VC,雖然是專註於早期項目,但是幾年前也投過某紅極一時但後來錯過了上市窗口的快消企業的C輪D輪。非要說區別的話,大項目VC很難吃得下來,所以那些改制項目VC是不大可能分到一杯羹的,而項目數額太小的話,PE不太容易屈就,公司也很可能更喜歡相對比較靈活的VC投資。

要說弘毅的回報率下降,這個弘毅是很難反駁的。不過話說回來,投資圈總是一波一波的,某些基金趕上了某一波,有弄潮的時候,也有潮退的時候。高瓴過去幾年來的投資業績非常好看,尤其是去年一波互聯網企業成功上市以後,但是這一波終歸也會過去。我相信它下面五年的平均IRR是很難跟上個五年相比的。

要評價一個PE的成功與否,單純追求IRR數字毫無意義。更何況這篇文章里作者根本沒提到IRR,通篇拿multiples說事,這確實是外行了。CALPERS所投基金的回報率都是公開的,看看下面這個網頁就可以發現,那些如雷貫耳的名字,Blackstone, KKR...回報率也不像大眾想得那麼高。
Private Equity Program Fund Performance Review

本題的答案中其實有很多偏頗的觀點。要說弘毅悶聲發大財,我覺得還真不是這樣。弘毅現在的IRR跟某些我自己利益相關不太好點名的基金確實差了一大截。但是弘毅,鼎輝這些基金,要比他們更接近於Blackstone,KKR這些品牌。要做到弘毅鼎輝這些體量(弘毅五期和鼎輝五期都是二十億+),光有中國市場上熟知的那些FOF,淡馬錫之類的投資人是肯定不夠的,需要海外主權基金,養老基金,保險公司等等的大數額投資(每筆一億美元起)。這些投資人並不注重一兩期基金的回報,他們的資產配置要求也不需要被投基金的IRR達到20%以上。要想拿到這些投資人的錢,需要1.歷史,2.風險因素小(比如說沒有政治因素),3.有一定體量(比如說CPPIB在中國投基金不看十億以下的基金)。PE最喜歡這樣的客戶,因為他們會閉著眼睛一期一期投下去。

純中國本土PE能滿足這些的,也只有弘毅和鼎輝。我曾經聽說某保守的美國FOF直接pass了當時已手握阿里巴巴項目的雲鋒基金,因為覺得風險太高。


文章作者是蘇龍飛,他雖不是從業者,但在記者中也是最懂行的。說他外行的才是偽內行。

至於為什麼不比較弘毅各期基金歷年以來的IRR?蘇龍飛他也想啊,但他手頭沒數據啊。這個數據,估計也只在宏毅高管的手裡有。

那些拿聯想控股招股書里的IRR數據說事的,是真外行。只公布已退出項目的IRR不就是耍流氓嗎?沒退出的項目呢?賬面上是AT COST,但其實大部分應該是WRITE OFF才對。

最後, 弘毅的確沒趕上TMT這一風口,所以後面幾期基金回報不會好看也正常。但要說趙令歡沒做過TMT方面的嘗試那也是不對的。當年10億+試水蘇寧,翻船了。。。肯定會影響後續在該領域的投資決策。 弘毅400億的AUM,不可能去投幾百萬幾千萬的CASE吧?所以TMT這一塊就悲劇了。


好項目大家搶著投,爛項目沒人投,仍然符合二八定律。
好項目其實不靠VC/PE,也能活下來。引入投資要的其實是資金之外的東西。
所以好項目還不是你想投就能投的。
沒錢一定不行,有錢未必有用。
高科技圈就是這樣,的確存在風口。畢竟大家需要新故事,而科技似乎也代表著先進生產力。


昨天晚上看了這篇文章,總的感覺和 @Troy愛跑步 一致,就是外行寫的黑文。
1、作者顯然被各路VC投資TMT的各種神話所迷惑,認為幾十數百甚至上千倍的投資回報是行業基本要求。爆點顯然更吸引人,但是爆點的光環之下才是常態。
2、作者顯然無法區分VC和PE之間的異同。從投資階段來講,弘毅作為PE顯然也應當更趨向於成熟企業的投資(畢竟VC階段有君聯在呢),這就必然導致一個deal的投資體量大大高於常規VC的投資。同樣,從企業成長角度來講,成熟企業擴張顯然比start ups更加困難,邊界越大,擴張越難不是嗎?
3、文中所列的弘毅投資項目大多數在港退出,港股相比a股估值偏低是顯而易見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弘毅的投資回報率。作者進行跨市場比較,個人認為不能說錯誤,但肯定不恰當。
4、弘毅大概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敢於在二級市場進行投資的PE(私有化回歸a股什麼的還是算了,我覺得這種做法簡直是業界的恥辱,如有得罪請見諒)。這不是VC所投資的非公開市場所能簡單對比的。


寫得還是挺客氣的;看看人員流動率就知道了


推薦閱讀:

聯想(Lenovo)作了哪些惡?
如何評價聯想小新Air 12&13?
為什麼除蘋果以外的廠商至今都沒有普及大容量SSD,甚至連能選配都很少?
戴爾外星人同價位看配置不比其它的好,為什麼這麼貴?
yoga新品yoga 720對比xps15?

TAG:公司 | 投資 | 私募股權PE | 聯想Lenovo | 弘毅投資 |